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

合集下载

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2课时)

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和加、减法》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初步认识“0”的含义,会读、会写“0”,掌握0 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让学生经历认识“0”和学习0 的加减法的过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简洁美和趣味性,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认识“0”的含义。

掌握0 的加减法计算方法。

(二)教学难点理解“0”的含义及在加减法中的特殊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材内容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内容北京版(2024)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10 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的《0 的认识和加、减法》,教材通过生动的情境图,如盘子里的苹果、小鸟飞走等,引导学生认识“0”,理解“0”的含义,并学习0 的加减法。

教材还安排了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操作和交流中加深对“0”的认识。

(二)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已经认识了 1 -9 这几个数字,对数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对于“0”这个特殊的数字,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活动来帮助他们认识。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四、教法与学法(一)教法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图片等直观教具,让学生直观地认识“0”。

情境教学法: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学法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实物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操作法: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等操作活动,加深对“0”的认识。

交流法: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小学数学_数与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数与形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1、师:上课!出示课件:数学师:同学们认识吗?生:认识。

师:熟悉吗?生:熟悉。

师:学过几年了?生: 六年师:我们学了六年数学,谁能告诉我什么叫数学?(大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师:同学们说的都很不错,你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看数学的吗?生:想。

师:那我们来看一下。

出示课件: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师:请默读。

停顿一会师:谁来给大家读一下?生举手,师叫人,文字消失。

生:老师上面没有了。

师:没有了,文字从屏幕上消失了,我们就说不出来了,这说明同学们刚才只是用眼睛看了而没有动脑思考,要不那我们再来看一遍?生:好。

师:那这一遍要怎么去看?生:应该多思考。

师:请看。

出示课件,停顿30秒师:谁再来读一遍?生读。

师:说的好不好?生:好。

师:非常棒,短短半分钟的时间,很多同学已经学会了动脑思考。

而学习就应该多动脑筋。

(本环节意在培养学生动脑的习惯)2、师:我们刚刚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简单点就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哪两个字?生:数,形师:你见过数吗?生:见过。

师:见过形吗?生:见过。

老师同时板书“数”,“形”师:先见的数还是先见的形?生:……师:对,我们先见的是形,等上了幼儿园之后又学的数。

那么你认为数与形有关系吗?老师板书“与”字生:(多数同学都会回答有关系)师:数与形有关系,那它们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数与形。

出示课件:数与形。

3、出示课件:一个正方形。

师: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生:正方形。

师:大声说一遍。

生:正方形。

师:几个?生:1个。

师板书1师:现在有几个?生:3个师:屏幕上一共有几个?生:4个?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数出来的。

师:可以算出来吗?生:可以。

师板书1+3=4师:第一次出的个数和第二次出的个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相加就是总数。

板书2个师:现在有几个?生:9个师:数出来的还是算出来的?生:算出来的。

师板书:1+3+5=9师:这3个数相加就得到了总数。

师板书3个师:现在有几个?生:16个。

小学数学《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能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在认识角的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三种角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三)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会辨认直角、锐角、钝角。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分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师:同学们喜欢画画吗?(喜欢)不仅同学们喜欢画画,视频中的小朋友也很喜欢画画。

(出示简笔画图片)师:(出示图片)图中你能找到哪些角?(学生自由汇报)二、探究体验获取新知1、给“角”分类师:这么多角,请你仔细观察这些角,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如果将它们分类整理我们该怎么做?师:其实,在我们的一号作业纸上也有一些这样的角,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你的想法到小组内交流,并分类整理。

学生到小组内动手分类教师巡视。

2、组织学生汇报交流师:谁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方法一:直角一类,不是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小组的分类标准真明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分法吗?方法二:直角一类,大于直角的一类,小于直角的一类。

师:你们组分的更细致!把不是直角的这一类又进行了分类。

比直角小的一类,比直角大的一类。

师:在数学上比直角小的角就叫做锐角。

比直角大的角就叫做钝角。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锐角和钝角。

3、让学生独立完成2号作业纸上的练习题1,找学生到前面进行展示,当用肉眼很难判断角的类型时,再次让学生说明判断的依据并动手操作展示。

4、师:接下来老师想和同学们做一个游戏,拿出你们的活动角老师让三名同学到前面来操作,其他同学注意观看,看谁做得又对、又快、又好?教师发出口令(例如:用活动角展示出一个直角;再把直角变成锐角......)台上学生动手快速准确的操作,做出角时,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探索与思考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正式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迈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课程标准是国家的育人蓝图,是课程改革的直接依据,新课标的颁布为基础教育注入了新的课程理念。

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教学改革行动的进行,一线教师必将面临一系列新的融合问题与机遇挑战。

想要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技能,跟上时代步伐,对“新课标”进行研读十分必要。

通过深入学习“新课标”,可以发现新课标的“新”落在了“结构化”“大单元”“整体”等关键词上。

首先,在“课程理念”板块,提出了“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的要求。

作为课堂教学的新指南,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是本次课程修订的重要理念,也是其创新之所在,包括“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组织”与“课程内容呈现”三个维度,其中还强调了结构化整合是课程内容组织的重点。

其次,与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相比,在“课程实施”部分,“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特别提出了两点全新的课程要求,即“探索大单元教学”“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提倡以大单元作为基础课程单元,化“碎片知识”为“整体结构”,通过整体分析教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整体设计、分步实施。

这不仅是“新课标”的内在要求,更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那么,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何而来?小学数学学科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是什么?如何在课时学习中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笔者试针对以上问题,以“新课标”为依托,基于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理性思考,结合案例加以阐述说明。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何而来?仔细研读2022版新课标不难发现,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概念贯穿“新课标”始终。

在课程内容组织中提出“重点是对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在“课程实施”中明确指出“改变过去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

小学数学_小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小数的初步认识(第1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年级三年级学科数学主备人“小数的初步认识”学情分析小学三年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经有所接触,尤其在人民币使用和长度单位的使用上最为广泛。

教学时,应该充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激活他们相关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同时,小数的意义确实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应该给足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时间,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小数的初步认识”效果分析学生的生活履历让他们对小数并不陌生,部分孩子已经会正确读、写小数了,因此读写小数对他们相对简单,所以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落在表现长度的小数的含义教学中。

借助“米尺模型”,让学生用不同的形式表示“十份中的一份”,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小数是分数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通过课堂中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我感觉到学生对学习小数的积极性比较高,并且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已经能正确读写小数以及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认识小数的含义,会进行简单小数与分数的改写,理解十分之几的分数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教学目的根本实现。

但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不踊跃,部分学生仍旧对小数的含义理解不透,在进行小数和分数的改写中时有失误。

“小数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一课时内容。

小数的意义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但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即便是儿童,也经常会接触到小数。

学习这部分内容,能丰富学生对数的认知,方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小数。

教材的编写充分利用生活与数学知识的契合点,通过图片直观引导,启发学生,让学生在商品标价、身高测量等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亲历小数的形成,感悟小数的意义。

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读、写小数。

2.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小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小数表示价格、长度。

小数的初步认识评测练习一、读出或写出下面横线上的小数。

1. 小明的体温是37.8℃。

()2. 1千克白菜的价格是2.1元。

()3. 今天,妈妈的手机话费还剩32.8元。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 (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介绍教学设计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有计划地、系统地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学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步骤、原则以及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探讨。

步骤1. 分析教学目标在进行教学设计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分析,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从而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应该明确、具体、实际可行,能够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

2. 设计教学活动在明确教学目标之后,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可以包括讲授、练习、讨论、实验、探究等形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促进他们的学习效果。

3. 选取教学资源教学资源是指用于支持教学活动和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工具、材料和技术。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的需要,选择适当的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可以包括教材、教具、多媒体资料、互联网资源等。

4. 安排教学时间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复杂程度,合理安排时间,确保课堂教学的进度和质量。

5. 制定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检测和评价,用于评价教学的效果和改进教学方法。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制定教学评价的方式和标准。

教学评价可以包括笔试、口试、实际操作等形式,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进提供依据。

原则1. 适应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各有不同,因此教学设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调整。

例如,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可以引入游戏、实际操作和多媒体资料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是一种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给予提示和鼓励学生思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

小学数学教案及反思(精选5篇)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教材分析从“小欧拉智改羊圈”的数学家故事引入,接着为学生创设两个活动情景:1.用100米篱笆,在空地上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并对实践中获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探索得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大”这一结论。

2.用100米篱笆,利用一堵足够长的墙为张叔叔设计一个面积最大的养鸡场。

在实践中发现“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的面积最小”,与前一结论“自相矛盾”。

最后,借助多媒体资源的直观性特点进行示范、启迪,让学生发现圆形设计方案没有利用墙,从而激发学生出“灵感思维”——100米篱笆,靠墙围成半圆形养鸡场面积最大,不仅解决课前“养鸡场怎样围面积最大”的问题,使学生的认识水平发展得到再一次的飞跃,也为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供了机会。

学情分析小学六年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并已经初步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靠感性经验的支持。

所以,本节课一方面要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断激活学生已经掌握的平面图形知识,为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好知识铺垫;另一方面要恰到好处地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诱发灵感思维。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学生在具有生活背景的问题探究中,经历动手实践、观察、对比、分析、归纳和推理的实践活动过程,探索出“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形中,圆形的面积最大”。

2.在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几种主要平面图形的认识,知道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能解决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过程方法1.认识到运用图表分析法收集信息、探索规律,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方法。

2.学会“问题——实践探索-——解释——再实践、反思——结论”的探究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进一步体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强化“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了解数学家的成长故事,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目标设定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设定反思范文

教学目标设定反思范文一、引言在进行教学活动时,确定教学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教学目标能够明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能力,并为教师设计教学内容和评估学生学习成果提供了指导。

然而,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调整和改进的过程。

二、理解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确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达到的能力和知识的描述。

它应该是明确、具体和可衡量的。

例如,一个教学目标可以是让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古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这个目标明确了学生需要理解和应用的知识,并且可以通过学生的作品和表现来评估。

三、反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在设定教学目标之后,教师应该反思这些目标的合理性。

他们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是否与课程整体目标相一致?通过反思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师能够更好地调整和完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四、确定教学目标的关键要素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应该考虑以下关键要素: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

知识目标指的是学生需要学习和理解的具体知识内容;技能目标是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的特定技能;情感态度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

五、教学目标与学生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的匹配教学目标需要与学生的发展阶段和认知水平相匹配。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特点和心理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兴趣特点来设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例如,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可以设定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为目标;而对于高中生来说,教师可以设定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思维能力为目标。

六、教学目标与学科课程目标的一致性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科课程目标相一致。

学科课程目标是教育部门或学校制定的对学生所需学习内容和能力的要求。

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科课程目标相一致,从而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估准确性。

七、教学目标的衔接和层次性教学目标应该有层次性和衔接性。

教学目标之间应该存在逻辑关系和学习顺序。

高层次的目标应该建立在低层次的目标基础上。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主题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主题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主题研讨心得体会一、大单元整合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以往的普通教学是以知识点为载体,以课时为单位,视角孤立的“课时教学”,过分强调“教学速度和知识效率”,达不到知识、思维和素养生长应该具有的“课标”高度,不符合当今素养导向要求。

数学学科的特性决定了数学知识之间的衔接性,可以是一个单元的跨课时衔接,也可以是跨单元的衔接,甚至跨学段之间都能以一个切入点为中心,把知识穿成一个串,所以数学教学更适合于大单元教学。

单元整体视角的“大单元教学”具有“大主题”统领、“系统化”分析、“整体性”编排、“结构化”关联的内涵特征,利于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和质量提升。

“单元”是指基于数学科核心素养,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知识逻辑体系建构的最小的学科教学单位。

“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指以大主题或大任务为中心,对学习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和开发,形成具有明确的主题(或专题、话题、大问题)、目标、任务、情境、活动、评价等要素的一个结构化的具有多种课型的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

所以要进行大单元整合教学,首先必须把小学数学拎成串,也就是把这些凌乱的知识揉碎了再重新组合。

比如数的认识这一模块,无论是整数的认识:包括一年级20以内数的认识、100以内数的认识,二年级千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数的认识,还有四年级大数的认识,还是三、五年级分数的认识、四年级小数的认识,我们都能以“计数单位”这个核心词来串起来。

再比如数的运算这一模块,我们也可以看成是计数单位的累加或累减。

图形与几何:我们都可以用“度量”这个核心词来串起来,当然每一个大的知识串中间也可以再寻找其他的核心词,比如“多边形的面积”这一模块,包括圆的面积,我们可以以“转化”为核心进行教学……这也是我们教师在大单元整合教学中需要具备的第一项技能。

二、如何设计大单元教学整个单元教学规划和课时设计,必须建立在课程标准、核心内容、基本学情的深度分析基础上的“再建构”,而非一味沿袭教材、教参和学辅资料的规定与说明,并在系统分析基础上组建单元、确定主题、明确目标、评价先行、结构化任务、递进性活动以及课型、课时、作业、测试统筹安排与科学设计。

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是什么1. 引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教师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将探讨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

2. 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指教师在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基础上,为了实现学生的学习需要,所希望学生达到的预期效果。

教学目标要有明确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能够引导和规范教学过程以及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3. 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学目标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教学目标可以指导教师的教学行为,明确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帮助教师合理布置课堂教学活动。

其次,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提高学习动机。

最后,教学目标有助于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检验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 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原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应该遵循以下几个依据:4.1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基础和依据。

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和学习内容,教师需要根据其中的具体要求和学习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

4.2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教学目标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能力水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合适的教学目标。

如果学生的认知水平较低,教师应该设计一些简单易懂的目标,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展。

4.3 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教学目标的设计也需要考虑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特点。

不同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根据教学材料和教学方法的特点,确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4 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教学目标的实现还需要考虑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的因素。

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和要求,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以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5篇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心得体会是很好的记录方式,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

那么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1为了更好地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真谛与培养途径,5月6日下午,在分管数学教学的黄康金副校长带领下,全体数学教师开展了《数学课程标准(20xx版)》的学习,全面了解课标的整体修订情况,更加明晰了当前的数学教育的发展形势以及肩上的责任。

数学新课标提出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

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侧重对经验的感悟。

通过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新课标的变化有以下几点:1、义务教育阶段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四基”、“四能”以及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

2、优化了数学课程内容结构。

3、制定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具体指导,做到好用、管用。

5、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

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心得体会220xx年4月21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正式发布,将于20xx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

相比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之后主要在“结构体例”“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附录”等八个方面存在较大的变化。

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反思

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目标是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旨在达成的预期结果,是促使学生有效学习的关键要素之一。

通过反思教学目标的设立和达成情况,教师可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本文将对教学目标进行反思,并探讨如何提高教学目标的设立和实现。

一、教学目标设立教学目标的设立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学科知识与能力要求: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科标准,明确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例如,在一堂数学课中,教学目标可能是学生能够解答与多项式有关的问题。

2.学生特点: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确保教学目标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需求。

3.教学环境和资源: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环境和资源的限制,确保教学目标的设立能够在可行的范围内实现。

二、教学目标达成情况反思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应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反思,以便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提出改进意见。

1.目标的明确性: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学生是否清楚目标是什么?2.目标的实际性:教学目标是否能够在给定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学生是否有能力达到目标?3.目标的可评估性:教师是否能够通过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进行评估?4.学生反馈:教师应向学生征询对教学目标的反馈意见,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认识情况。

三、提高教学目标设立和实现的策略为了提高教学目标的设立和实现,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前瞻性设定目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有一个清晰的教学目标,并将其明确地传达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多元评估手段:教师应使用多种评估手段,如观察记录、小组讨论、测验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方法。

3.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求,教师应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辅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4.合作学习: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合作,提高整体的学习效果。

5.反思与改进:教师应时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目标设立和实现情况,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和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小学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思考攻击有目标、寻求有目标、人生也有目标,针对课堂教学来说,也应有明确的目标。

目标,是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的核心。

带着什么样的目标观走进课堂,就决定了带给学生的将是什么样的课堂。

走进新课程,重构新课堂,我们必须满腔热情,同时又充满理性。

作为一个教师,无数节课时构成人生旅途上的亮丽一段,其质量与效率,决定了人生生命的质量高低。

本学期学校研究重点是课时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达成的研究。

那么什么是课时教学目标?我觉得课时教学目标是指每课时教师依据总体目标、一般目标、课程标准中学段目标、教科书和学生实际及教学设施等设立的师生在课内将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

它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起着指导的作用,对教学活动过程起着控制和中介作用,是教学评价的依据。

一、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存在的问题在对新课程的实验研究过程中,应该正确、清晰地理解课程目标,并根据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课堂教学目标。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数学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存在这些现象和问题:现象A:[案例1]《物体的形状》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1)通过玩中学,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分析:从“使学生……”的表述来看,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同时,从上例中我们还可以发现,教师确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与《标准》阐述的学段目标基本相同,导致课时教学目标不具操作性。

现象B:课时教学目标没有在环节目标中得到分项落实;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还是偏重知识技能的落实,过程与方法展开不够,对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比较简单肤浅。

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1、概念不清,教师把课时教学任务当作课时教学目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基点,课时教学任务是根据目标提炼出的概括性的要求,而课时教学目标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上的具体规定,强调教学过程的导向,。

2、教师对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许多数学教师并未对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引起足够的重视,投入应有的精力,照搬教学参考而没有真正的理解,忽视了实际教学价值的正确取向。

3、教师缺乏必要的理论功底,不知道如何设计与陈述课时教学目标。

对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之间的关系理解及如何在课堂中得以体现和落实没有深入思考;对于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实现在表述中是割裂的,由此出现教学设计往往只关注一维目标,忽视了目标的整体性。

二、对数学课时教学目标设计的几点思考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要根据学校的安排,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自主研读相关教材的总目标、单元目标,明确教学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了解学生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全面、具体、合理、正确地确立每节课的课时教学目标。

我们在设计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实现课时教学目标多元价值传统的教学只偏重于知识与技能,过分强调认知性目标,知识与技能成为课堂教学关注的中心,《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数学课程的目标细化为四个方面: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要切实全面关注教学目标,明确新课标关注的四方面教学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而不是四个平行目标,不应该只平均着力,更不能人为地割裂开来。

设计时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1)正确认识并适当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目标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应该也只有有机融合于“知识与技能”的具体内容和特定情境中,同时,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必须以有利于其它目标的实现为前提,这样才能使教学过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学生在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方法与策略的同时,产生深刻的心理体验,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活力。

(2)多元并不表示一节课的目标设计与实施要面面俱到,如果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贪多求全,样样都要实现,其结果就是蜻蜓点水,可能样样都没有达成。

(3)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浅表需要注意的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可通过教师用充满期待的眼神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学生的思想,用自己的行为塑造学生的行为。

(二)体现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课时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次的。

掌握知识的一般途径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对于数学新授知识的掌握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知识技能目标分为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4个层次。

数学课时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从低到高逐次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

其次这个层级是就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的,如何设定适合不同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目标是实现面向全体的关键。

层级递进的表现可以有以下几方面:1、概念理解的逐层完善[案例]《可能性》在实现认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初步感知概率的过程中,学生是从纯粹的游戏到感受到事件的可能性、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有一定的几率,这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次探究活动的目标是逐步上升,层次递进的,最终实现了概念的逐层完善。

2、课堂练习的逐步拓展练习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手段,好的练习设计应融情景性、问题性、拓展性与创造性于一体,使学生在巩固知识技能的同时,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有效的融合,使教学的目标实现立体化拓展。

3、问题解决的个性体验如何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有不同的发展?这不仅是一个理念问题,更应体现在教学设计时对目标层次性的把握上,当我们在确定一个教学内容或设计一个学习活动时,就应该思考:如何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此问题的探究中实现有差异的发展?(三)、关注课时教学目标动态生成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

这样的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

新课程强调课的动态生成,并不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疆地开展教学,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让学生会用概念和规则,更应关注方法与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

策略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发展的、开放的,对一个问题的解释进行多角度地审视,多层次地引伸,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开放性、分层次的教学目标,体现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实现人人学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数学。

(四)、注意课时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在课堂教学中,要合理地设立教学目标,也要明确地表述教学目标。

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的教学目标,是反映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产生的行为变化的最低表现水准或学习水平,因此,教学目标不能简单地陈述教师做什么,而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的主体必须是学生,;目标应该围绕“学生在学习之后,能干些什么”,或者“学生将是什么样的”来描述;必须描述所期望的现行的教学成果,而不是很远的未来。

《数学课程标准》给出了“学习目标的说明”,阐明了各目标水平的要求,列举了各目标水平对应使用的行为动词(设计目标时不限于列举的动词范围)课时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

尽量避免用含糊的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

教学目标的表述,一般包括以下四个要素:1、行为主体:是指学习者,是学生不是教师。

若写成“教给学生…”或“培养学生…”都是不妥的,这样,行为的主体就变成了教师,而教师的行为不是教学目标加以描述的对象。

教师的行为应放在具体的教学流程中。

2、行为动词:用以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

用以表述“知道”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说出、填出、指出、写出”等;用以表述“理解”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解释、说明、分类、归纳、举例”等。

用以表述“应用”这一目标的行为动词有:“示范、评价、修改”等。

3、条件或情境:指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主要说明学生在何种情境下完成指定的操作。

如“借助小棒”“借助计数器”“根据平面图”等。

4、表现水平或标准: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以评量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

如:“二十题中至少答对十五题”、“达到9 9%的正确”等。

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确立课时教学目标不是给领导检查或别人看的,而是决定一节课的方向和基本思路,因此课时教学目标也就制约着教学环节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取舍。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因而课时教学目标的定位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同时我也觉得,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

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些什么”与“学得怎么样”,偏离了教学内容或游离了教学目标的课堂教学,就可能是低效、无效甚至是负效的。

如何分层与细化学习目标姜小华2009年9月23日和10月14日两天,我参加了上海愉快教育研究所“推进学习设计,提升学习效率”为主题的专题培训活动,会上,分别有刘正言老师和邓敏老师围绕“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做了专题讲座。

期间,大家就“如何结合学情分析制定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如何做到清晰可测?”等专题开展了互动交流活动。

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学习目标的制定,任教新课程以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除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我也非常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度,自我感觉在学习目标的设置上是比较全面的。

但听过培训,看到邓敏老师所举得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的对照比较,我感到自己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顶多只能算是雾里看花。

所以回来后我又找了一些有关学习设计、学习目标制定的文章,其中一篇是以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为例详细介绍如何设定课堂学习目标的。

我选取其中“如何分层与细化课时目标”与大家一起学习。

学习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到能够用它们去观察和检验学生的行为状态;而且要表达出不同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差异性。

有了对学生发展可能的研究,就可以使课堂的三维学习目标正确回应教育的要求与学生的需要,达到了明确的目的。

那么如何实现三维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与差异化呢?一、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学习目标的分层设定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益,目的是要同时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普遍性发展需要之外,既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

学生的差异包括性格的差异、兴趣的差异、能力的差异和认知风格的差异等,目标的分层要立足于学生这些个性品质方面的差异,实现学生在这一领域(学习主题)的发展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特别关注不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得分层设定的目标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具有挑战性,让他们都能“跳起来能摘到果子”,实现在“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对学生个别差异的必要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