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沉降观测

合集下载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是土木工程中常用的一种观测手段,它可以用来监测建筑物、桥梁、隧道等

基础结构的变形情况。对于处于地下的隧道结构,沉降观测更是必不可少。本文将介绍隧

道沉降观测方案的设计和实施步骤。

一、前期准备阶段

1.建立测站

沉降观测首先需要建立测站。测站应选在隧道两侧的非开挖区域,地表水位深度低于

2m,距离隧道紧贴线不小于50m,并且与隧道距离相等的两个测站间隔距离不小于2倍隧

道直径。

2.安装测站设备

在建立了测站之后,就需要安装测站设备。其中包括:管形沉降仪、光纤光栅传感器、温湿度计、天线、数据采集器、锚杆和锚具等。

3.编制监测计划和程序

监测计划是沉降观测的重要环节,它应包括:监测对象、监测周期、监测精度要求、

测点数量和位置、数据处理方法等。监测程序应包括:观测前的准备工作、观测时的测量

流程、数据收集和处理等。

4.召开调研会议

在监测计划和程序编制之后,需召开调研会议,与参与该项目的各方进行沟通和协调,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任务,确保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实施阶段

1.现场勘测

在实施阶段,需要进行现场勘测,确定监测站的准确位置和安装测站设备的具体要求。在勘测过程中,需要考虑周边环境和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现场勘测后,需要根据测站位置和要求,安装测量设备。安装过程中需要注意设备

的水平和垂直度,保证设备能够准确测量。

3.数据采集

在安装完测站设备后,需要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的数据包括:隧道沉降、位移、温度、湿度等参数。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需要按计划执行,并记录现场情况。

4.数据处理

在数据采集完毕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数据处理包括数据质量控制、数据分析、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沉降观测基本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达到的基本要求

沉降观测基本要求

一、沉降变形观测首次开展工作的时间性要求:

1、桥梁:

从承台施工完成后就要进行首次观测,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将回填不再使用,随施工的逐步进行依次进行墩身、桥台、梁体的变形观测。

2、隧道:

从一段水准基点间隧道填充或底板施工完成后立即进行,观测时间不得少于三个月。

3、路基:

路堤地段从路基填土开始进行沉降观测,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换填地段从换填底层开始进行)。路基填筑完成后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六个月的观测和调整期。

4、涵洞:

从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后开始观测。

二、沉降变形观测元件埋设的技术要求:

1、桥涵:

承台观测标:埋设Φ20mm钢筋,表面高出3mm,位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和右侧大里程

墩身观测标:埋设Φ14mm不锈钢螺栓,表面露出20-30mm。位于墩身两侧高出地面0.5-1m

桥台观测标:原则应设置在台顶,测点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

梁体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六个,位于两侧支点和跨中;连续梁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三跨以上连续梁布置相同。

涵洞观测标:测点设置于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位置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移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桥台观测标、梁体观测标、涵洞观测标埋设元件同承台观测标

2、隧道:

每个观测断面设置2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隧道中线两侧各6.24m处;明暗交界、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设置在中线两侧各约6m和变形缝前后各0.5m处。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1. 引言

本文档旨在规范隧道沉降观测的要求,确保沉降观测工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2. 观测设备的要求

- 观测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要求;

- 观测设备应具备高精度、高稳定性和可靠性;

- 观测设备应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3. 观测点布设

- 观测点应在隧道工程设计阶段确定,并符合设计要求;

- 观测点布设应具备代表性和典型性,覆盖隧道沿线各个部位;

- 观测点布设应考虑地形、地质条件和隧道结构物的影响。

4. 观测数据的采集和记录

- 观测数据的采集应准确、连续和完整;

- 采集到的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并包括观测时间、观测点编

号等信息;

- 观测数据的记录应使用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方便后续分析和验证。

5.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 观测数据的处理应遵循科学准确的原则;

- 观测数据的分析应考虑隧道沉降规律、统计特性等因素;

- 观测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使用专业的软件和工具,确保结果的可靠性和精确性。

6. 报告和评估

- 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结果,编制观测报告;

- 观测报告应准确、清晰地呈现观测结果,并包括数据分析、评估和建议;

- 观测报告应及时提交给有关部门,并按照要求进行评估和审查。

7. 安全和环境要求

- 在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和环境要求;

- 观测设备和人员应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保障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 沉降观测工作应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8. 结论

本文档总结了隧道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包括观测设备要求、观测点布设、观测数据采集和记录、观测数据处理和分析、报告和评估,以及安全和环境要求等方面。遵守这些要求,能够保证沉降观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隧道工程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作为一种常用的地质测量方法,广泛应用于建筑物、桥梁、地铁隧道等工程项目的施工和运营过程中。其通过连续监

测地表或结构物的垂直位移,用以评估土地或结构物是否发生沉

降现象。

1. 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目的是为了提供对土地或结构物沉降情况的实时了解,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维护工程安全和稳定。根据不同

的工程类型和要求,沉降观测可能有以下几个主要目的:

(1)评估压载工程对地表土壤的沉降影响。例如,建设地铁

隧道时,需要对邻近建筑物可能发生的沉降进行监测,以确保建

筑物的稳定性。

(2)监测工地排水对周边土地的影响。当在水域或潮湿地区

进行土地开发时,需要监测工地排水引起的土地沉降情况,以保

护环境和避免土地沉降引发的问题。

(3)对结构物的沉降进行长期监测。建筑物或桥梁等结构物

的沉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土层压实、地下水位变化等。

通过长期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来避免严重的沉降导致

的危害。

2. 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的制定是保证观测数据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关键步骤。以下是一般情况下的观测方案:

(1)选择观测点位。观测点位的选择应基于工程的需求和周

边环境的状况。观测点位应覆盖工程区域,同时考虑到土质状况

的变化和潜在的沉降点。通常情况下,观测点位应选择在浅层地

下水位变化敏感的位置。

(2)确定观测方法。常见的沉降观测方法包括测站式和网络

式观测。测站式观测适用于较小的工程区域,需要在各观测点安

装单个测站,定期进行沉降观测。网络式观测适用于较大的工程

区域,通过在各个观测点安装一组连续测站,实时监测沉降情况。

沉降观测要点

沉降观测要点

观测断面和观测点设置的原则

(一)观测断面布置原则

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 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Ⅵ级围岩隧道及位于第四系沉积地层地下隧道观测断面间距沿线路纵向不应大于50m。

2.明暗交界处,结构类型变化处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

面。

3.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膨胀土、湿陷性黄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

段适当加密布设。

4.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5.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8.在隧道双口掘进或有辅助坑道的隧道,由两个工作面相向施工贯通里

程处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9.(二)测点布置及埋设方式

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2m处。

由观测图可知,测点需外露3mm,而根据沉降量测要求,从仰拱施做完成后就需要进行布点监测,但因隧道施工的连续性,仰拱上部在无砟轨道施工前有施工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频繁通过,测点伸出混凝土为3mm,容易受到机械碰撞而损坏,观测受施

工干扰大。而对于满铺无砟轨道基础的隧道,轨道板厚30cm,当测点预先铺设在仰拱上后,铺设道板时,测点会被道板遮住,后续量测将无法进行。经综合分析,一般布点应在隧道两侧边墙处。

(三)观测仪器、方法及精度要求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沉降观测方案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地基工程也被广泛应用。在地基工程中,沉降观测是重要的一项工作。沉降观测可以有效提高工程施工的质量,避免工程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本文将从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方法、要求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沉降观测方案的内容

1、沉降观测项目:沉降观测项目一般包括建筑物、桥梁、道路、隧道等工程的沉降观测。

2、观测方案:沉降观测方案应明确观测的地点、观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内容以及采用的设备和方法。

3、数据处理:沉降观测数据应进行有效的处理,包括数

据的收集、归档、存储和分析等。

二、沉降观测方法

1、传统法:传统法主要指利用水准仪和全站仪等设备进

行测量。该方法精度较高,但工作量较大,适用范围较窄。

2、测斜仪法:测斜仪法适用范围广,可以实现多点同时

观测,测量数据准确。

3、GNSS技术:GNSS技术可以实现快速高效地进行大面

积沉降观测,但精度相对较差。

三、沉降观测要求

1、观测地点:选择观测地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够全面反映工程沉降情况。

2、观测时间:应当充分考虑工程施工的时间规划和进度安排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等因素。

3、观测周期:观测周期应根据工程特点、地理环境、监测目的等因素确定。

4、观测内容:观测内容主要包括垂直沉降量和水平位移量等数据。

5、设备和方法:应选择适量的设备和方法进行观测,并在观测过程中应加强质量控制,确保观测数据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四、沉降观测注意事项

1、观测环境:应选取相对稳定、不受人为和自然干扰的观测环境。

2、数据传输和互相校验及保密:要保证数据传输的安全可靠,并且数据应有完整性检查和一致性校验。同时要保证数据的保密性。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1. 引言

隧道工程是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常见的一种工程类型,隧道沉降观测是隧道工程施工和运营过程中重要的监测手段之一。通过对隧道沉降情况的观测和分析,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确保隧道的安全运营。本文将详细介绍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2. 布置原则

在进行隧道沉降观测点的布置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2.1 全覆盖原则

观测点的布置应能覆盖整个隧道区域,包括入口、出口以及隧道内部。通过全覆盖,可以全面了解沉降情况,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2.2 密集布置原则

观测点的布置应密集而均匀,在区域内形成网格状分布。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捕捉到局部区域的沉降情况,并避免因观测点过少而造成信息缺失。

2.3 代表性原则

观测点的布置应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整个隧道区域的沉降情况。观测点的选择应考虑地质条件、土层性质以及工程施工方式等因素,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观测点布置方法

根据以上原则,可以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观测点的布置:

3.1 网格布置法

将隧道区域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内均匀布置观测点。网格大小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网格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2 线路布置法

按照隧道的纵向和横向划分线路,沿线路布置观测点。线路间距和线上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段线路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3.3 区域布置法

将隧道区域划分为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每个区域内密集布置观测点。区域大小和内部观测点间距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般应使得每个区域内至少包含一个观测点。

4. 观测点布置要求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隧道沉降观测规范

篇一:23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新建兰渝铁路LYS-10标

四方山隧道斜井

隧道沉降观测施工作业指导书

编制:_________________ 复核: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 中铁二局兰渝铁路LYS-10标段项目经理部一分部

2012年2月

隧道沉降观测作业指导书

一、适用范围

本技术交底适用于四方山隧道(斜井作业队)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沉降变形观测及评估。按照设计要求及国家相关规定,要求对隧道进行沉降观测,以便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隧道沉降达到预定的控制要求。同时为合理确定轨道开始铺设的时间,确保兰渝铁路轨道结构铺设质量。

二、技术依据

1、《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2、《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

建设[2006]158号);3、《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4、《精密工程测量规范》(GB/T 15314-94);

5、《地面沉降水准测量规范》(DZ/T 0154-95);

6、《地面沉降监测技术要求》(DD2006-02);

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8、《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9);

9、兰渝公司《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沉降变形观测管理办法》(兰渝铁技【2010】48号)

10、中铁二院《新建铁路兰州至重庆线广元至重庆段基础沉降观测》

三、技术要求

3.1 沉降变形观测网的建立3.1.1 一般规定

1.垂直位移观测无砟采用DS05型仪器按二等水准测量技术要求观测。垂直位移观测数据量大,应采用电子水准仪自动记录,提高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并方便数据处理。垂直位移观测使用的水准仪和标尺类型应满足国家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隧道沉降细则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隧道沉降观测实施细则

一、参照执行的标准及规范

1.《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2.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3.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条文说明》(TB10601-2009)

二、一般规定

(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碴轨道的铺设时间。无碴轨道铺设前,需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不少于3个月。观测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适当延长观测期。

(3)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需进行必要的检查。

三、沉降观测的内容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四、观测断面和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1)隧道的进出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 400m、Ⅳ级围岩每 300m、Ⅴ级围岩每200m 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当长度不足时,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隧路分界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它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路基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及技术要求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二、沉降变形监测的原则
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变形控制原则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变形控制十分严格,工后沉降一般 不应超过无砟轨道铺设后扣件允许的沉降调高量 15mm,路桥 或路隧交界处的差异沉降不应大于5mm,过渡段沉降造成的路 基与桥梁的折角不应大于1/1000。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五、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1、垂直位移监测网
(2)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监测网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人为破坏等原因,不可避免的 有个别点位会发生变化。为了验证监测网点的稳定性,应对其进 行定期检测。
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形测量等级要求二 等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国家一等水准测量 的技术要求进行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
一、沉降变形监测的目的
为确保线下土建工程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要求,施工期 必须按设计要求进行系统的沉降变形动态观测。
通过对沉降观测数据系统综合分析评估,验证或调整设计措 施,使路基、桥涵、隧道工程达到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分析、 推算出最终沉降量和工后沉降,合理确定无砟轨道开始铺设时间, 确保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铺设质量。同时,观测数据还可作为 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项目五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监测
五、变形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及建网方式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

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

摘要:随着科技生活的不断进步,交通运输的发展也不甘落后,地铁作为重

要的交通工具,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地铁隧道是保证地

铁正常运营的主要载体,然而,由于日常生活中诸多因素的影响,地铁隧道结构

沉降时有发生,因此对其进行监测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地铁隧道结构沉

降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隧道结构沉降的检测方法和技术要求。

关键词: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监测分析;

引言

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滞后,技术水平还需要进

一步完善,在保证隧道结构稳定、轨道平稳的前提下,地铁列车的高速行驶是非

常必要的,通过对地铁隧道结构的变形进行科学的监测与分析,可以有效地改善

隧道结构的稳定性能,目前,国内对隧道结构的监测和分析技术还不够成熟,需

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1.地铁隧道结构沉降的原因分析

1.1由于扰动使得土体的固结和次固结沉降

在隧道开挖中,对原始地层的扰动是不可避免的,一般情况下,扰动包括以

下几种情况:首先,在开挖地表以下的土壤时会受到扰动;二是盾构尾部灌浆工

作不充分、不及时;第三,当推曲线或纠正偏差时发生超挖;第四,盾构外壳由

于其对周围土壤的摩擦和剪切而干扰周围土壤;第五,土体受到挤压扰动。一般

来说,当施工过程中周围土体受到扰动时,隧道附近会形成一个孔隙水压力过大

的区域,如果不在地层下面,土体会在应力作用下释放,从而改变地层位移场和

应力场的原始分布,从而引起初始沉降,同时,多余的孔隙水压力会随着时间的

推移而缓慢消散,从而使地层因排水固结而变形,成为主要固结沉降的主要原因。此外,饱和软粘土具有很大的流变性,当土壤受到扰动后,其颗粒骨架结构将被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

一、前言

隧道工程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到地下水位、地基土层、周边建筑物等因素对

工程的影响。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是为了及时监测工程施工后地面沉降情况,保障工程质量,防止地质灾害。本文将对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方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沉降观测的意义

1.保障工程质量

隧道施工会对地下土层结构和地下水位有所影响,进而导致地面沉降。及时进行沉降观测,可以及时发现地面沉降情况,针对问题进行调整和处理,保障工程建设的质量。

2.减少事故风险

隧道工程沉降可能会对周边建筑物造成影响,监测能够提前发现潜在的安全隐患,采取相

应的措施减少事故风险。

3.提供科学依据

沉降观测的数据可以为隧道工程相关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完善工程施工方案。

三、沉降观测的具体内容

1.选择观测点

在沉降观测前需要进行现场考察,选择符合要求的观测点,观测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周

边建筑物、地下管线、地质地层等因素。

2.确定观测方法

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沉降观测方法,常用的方法包括GPS测量、全站仪测量、灰白示意线测量等。

3.确定观测频次

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施工进度,确定合适的观测频次,通常情况下,初期观测频次会比较密集,后期可以适当减少观测频次。

4.数据处理和分析

观测得到的数据需要进行及时处理和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沉降观测的步骤

1.现场勘察

在进行沉降观测前,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的勘察,了解地质地层情况、周边建筑物、地下管线等情况,从而选择合适的观测点。

2.观测准备

确定好观测点后,进行相关设备的安装和调试,确保设备能够正常运行。同时,要做好沉降观测记录表,对观测数据进行统一记录。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方案针对某隧道工程项目制定,该隧道全长XX米,地质条件复杂,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特编制此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二、监控量测内容

1.拱顶沉降量测:在隧道开挖后,定期监测拱顶的垂直

位移变化,以评估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效果。

2.周边收敛量测:对隧道开挖面周边的围岩变形进行连

续监测,防止因收敛过大导致的安全风险。

3.地表沉降观测:通过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实时掌握

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情况。

4.锚杆(索)应力监测:监测锚杆(索)受力状况,确

保其工作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5.洞内环境监测:包括通风、排水、瓦斯、地下水位等

参数的监测,保障施工环境安全。

三、监控量测方法与设备选择

根据上述监测内容,采用全站仪、收敛计、多点位移计、应力

传感器等专业设备进行量测。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隧道施

工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

四、监控量测实施步骤

1.量测点布置:根据隧道断面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合

理布置量测点,并做好标识。

2.初始值测定:在施工前先测定各量测点的初始值,作

为后续对比分析的基础。

3.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按照预定频率进行持续监测,

及时记录并分析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4.数据处理与预警机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设置合理的预警阈值,当达到预警条件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安全保障与质量控制

所有监控量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同时,与施工进度紧密配合,将监控量测结果作为调整施工方法、优化支

护参数的重要依据,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

一、背景介绍

铁路线路的沉降观测是指通过对于铁路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变形进行定量观测,以及分析、评估结构变形导致的安全隐患和对列车运行的影响。这对于保证铁路线路的安全运营、提高铁路线路运输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铁路沉降观测实施方案十分必要。

二、观测目的

1.确定铁路线路沉降的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预警并采取措施解决安全隐患;

2.分析铁路沉降对列车运行的影响,为运输计划的调整和优化提供依据;

3.评估铁路线路的安全状况,确保安全运营。

三、观测内容

1.铁路线路各关键区段的路基、桥梁、隧道等结构的水平和垂直位移观测;

2.铁路线路沉降监测点的选择和布设;

3.按照观测点布设,进行观测设备的安装调试;

4.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5.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

四、观测方法

1.设计观测点:依据铁路线路的特点和重要区段,确定观测点的位置

和数量。观测点应覆盖不同类型的结构,如路基、桥梁、隧道等。观测点

的数量要充分体现观测的全面性和代表性。

2.观测设备的选择和布设:根据观测内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观测设备。观测设备应具有高精度、稳定性好等特点。观测设备的布设应考虑到

易于安装、调试和维护。

3.观测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按照观测周期进行定期的观测数据采集。

观测数据采集的频率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通常可以选择每月或每季

度进行观测。观测数据采集后,应及时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关键指标,

如沉降速率、变化趋势等。

4.观测数据的分析、评估和报告编制:根据观测数据的分析和评估结果,编制相应的报告。报告应包括观测结果的说明、结论和建议等内容,

运营高铁沉降监测概述

运营高铁沉降监测概述

高铁沉降监测实施方案

前言.............................................................................................................................................. - 3 -

一、工程概况.............................................................................................................................. - 3 -

二、路基、桥涵、隧道及其连接过度段沉降观测.................................................................. - 3 -

1、精密水准、精密三角高程测量............................................................................................ - 5 -

1) 沉降变形监测工作内容 ................................................................................................ - 5 -

2)沉降变形监测工作网测设 .............................................................................................. - 5 -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路基沉降观测规范

水准测量法
定义:水准测量法是一种利用水准仪和水准尺进行高程测量的方法 原理:基于水平视线,通过测量两点间的高差来计算沉降量 特点:精度高、稳定性好,适用于长期沉降观测 应用场景:适用于各种类型的沉降观测,尤其适用于大型工程和重要区域的沉降监测
全自动跟踪测量法
定义:利用全站仪或GPS等设备,对路基沉降进行实时跟踪测量的方法。 特点:自动化程度高,测量精度高,可实现全天候、全方位的监测。
注意事项:需要专业人员操作, 拍摄角度和距离要准确,数据 处理要严谨
GPS测量法
GPS测量法:利 用全球定位系统 进行高精度测量, 适用于大面积、 长距离的沉降观
测。பைடு நூலகம்
传统水准测量法: 通过设置基准点 和沉降点,利用 水准尺和水平仪 进行测量,精度
较高。
三角高程测量法: 利用三角函数计 算两点之间的高 差,适用于不易 设置水准点的观
数据可视化:将分 析结果以图表、图 像等形式呈现,便 于理解和展示。
数据分析方法
平均值与标准 差:计算观测 数据的平均值 和标准差,评 估数据的离散
程度。
趋势分析:通 过绘制时间序 列图,分析沉 降数据的趋势
变化。
回归分析:利用 数学模型对观测 数据进行回归分 析,找出沉降与 时间或其他因素
之间的关系。
案例一:某高速公 路路基沉降观测
案例二:某铁路隧 道沉降观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工程概况 (2)

二、沉降观测目的 (2)

三、观测依据和一般规定 (2)

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3)

五、观测精度 (3)

六、沉降观测频次 (3)

七、观测注意事项: (4)

八、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4)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共有双线隧道2座,全长1191m,其中L≤1km隧道一座,610延米,1km≤L≤2km隧道一座581延米。

隧道设计概况详见表表2-1隧道设计概况。

表2-1 隧道设计概况

级,二次衬砌采用C35钢筋混凝土,仰拱填充采用C25混凝土,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沟槽身采用C30混凝土,盖板采用C35钢筋混凝土。正洞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为锚喷结构,软弱围岩采用超前大管棚、小导管预支护、型钢钢架等加强措施,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模筑衬砌。

二、沉降观测目的

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三、观测依据和一般规定

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观测

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

期。

3、评估师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

检查。

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1、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观测断面,观测断面分别位于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5m。

4、隧道洞口若有基础换填段落,该段落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5、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观测点埋设参照图4-1进行。

五、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六、沉降观测频次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部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二个阶段:

a、第一阶段是隧底工程完成后。

b、第二阶段是无砟轨道铺设后。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2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见表6-1.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表6-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1.每次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查并作出记录,每次观测尽量使用同一台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2.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严格实行签名制度,并妥善保存。

3.参加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可上岗。

4.在现有二等水准测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距离、条件等因素增设水准点,除要求牢固外,前后要闭合在二等网上。增设的水准基点每个月要和二等水准点校核一次。

5.各项目部、施工架子队要成立专门的观测小组,负责检查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组内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6.人工测量数据,必须在当天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沉降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时时监控。八、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1)观测资料整理

①采用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②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②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含设计沉降值与实践的曲线关系)等相关设计资料。

③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V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3)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

①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②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采用曲线回归法,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泊松曲线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

③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④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