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导论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一、教学目标1.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概念。

2.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和主要流派。

3.理解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4.培养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与研究对象(1)定义:宏观经济学是研究国民经济总体运行规律的科学。

(2)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国民经济的总体现象,如国内生产总值、通货膨胀、失业率、经济增长等。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2)总量分析与结构分析(3)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4)宏观经济学模型与经济计量方法3.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1)国民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2)通货膨胀与失业(3)总需求与总供给(4)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4.宏观经济学的历史发展与主要流派(1)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2)凯恩斯主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3)货币主义:米尔顿·弗里德曼(4)供给学派:罗伯特·卢卡斯、托马斯·萨金特等(5)新凯恩斯主义:乔治·阿克洛夫、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5.宏观经济学在现实经济中的重要作用(1)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等(2)经济预测与预警:经济增长、通货膨胀、失业等(3)国际经济关系: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和历史发展。

2.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学问题,如通货膨胀、失业等。

3.讨论法:组织学生就宏观经济学的热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4.实践法:开展宏观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如收集数据、建立模型等。

四、教学安排1.课时安排:共计4学时。

2.教学进度:每周2学时,连续两周完成。

五、作业与考核1.课后作业:每周布置一次,共计2次。

2.考核方式:平时成绩(3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40%)。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追求的境界、学习步骤、产生与演进脉络,熟悉宏观经济学的定义、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掌握宏观观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框架和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以获得对宏观观经济学的整体性认识。

〖重要概念〗宏观经济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异同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难点:1.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框架2.宏观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授课方式〗以课堂讲解为主,要求学生阅读课外补充读物。

〖教学要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宏观经济学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诸如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这样一些问题(R.Glenn Hubbard,Anthony P.O’Brien)。

2. 三件具有重要意义的事情推动了宏观经济学的研究1) 经济学家开始搜集度系统处理总量数据,为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基础。

2) 认识到商业周期是一种周期性的经济现象。

3) 一次大的灾难性事件——大萧条。

3.学术界对宏观经济学的起始研究:1)1933年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动态经济学中的传播与推广问题》一文中首先使用“宏观动态分析”一词。

2)1936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著作中第一次系统地运用总量分析方法来研究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动。

3)1948年,肯尼思·博尔丁在《经济分析》(修订版)一书中首次将“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术语使用于教科书中。

二、宏观经济学所追求理想境况: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

三、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与基本框架1.主要内容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四大主体”(家庭、企业、政府和国外部门)在“三大市场”(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和金融市场)相互作用,从而形成经济整体的运动,研究的中心内容是资源利用问题。

从内容看,宏观经济学主要包括国民收入的核算与国民收入的决定;从时间看,宏观经济学包括短期经济周期与长期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教案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导语】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它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涉及国民收入、就业、通货膨胀、货币政策等广泛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对宏观经济学的初步认识。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如国民收入、总需求、总供给等;3. 理解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价值;4. 培养学生对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

【三、教学内容】1. 宏观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范围宏观经济学是研究经济体整体而非个体的经济行为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国民经济整体的运行规律和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就业、物价水平、货币政策等内容。

与之相对的是微观经济学,它研究个体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决策。

2.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2.1 国民收入国民收入是指某一时期内某个国家或地区居民从各种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入总额,包括工资、利润、利息和地租等。

2.2 总需求总需求是指商品和服务在某个时间段内的总购买力,它的构成包括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支出、投资和净出口。

2.3 总供给总供给是指某一时间段内全部经济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全部商品和服务的总量。

2.4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的一般购买力下降,导致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3. 宏观经济学的实际应用3.1 政府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学为政府提供了制定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

通过使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等手段,政府可以对经济进行调控,实现稳定增长、低通胀和充分就业的目标。

3.2 企业经营决策宏观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能够帮助企业理解经济环境并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

企业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的走势,调整生产规模、价格策略等,以适应市场需求。

3.3 个人理财规划宏观经济学的知识对于个人理财规划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宏观经济的状况能够帮助个人做出合理的投资和储蓄决策,降低经济风险,实现自身财务目标。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PPT课件)
11
二、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的第二大工具是货币政策, 它是政府借助中央银行对一国的货币、信 贷及银行体制的管理来实施的。中央银行 通过改变货币供给量能够影响到许多金融 变量和经济变量,如利率、股价、房地产 价格、汇率等等。
12
本课框架
第一篇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二篇 国民收入核算理论及国民收入的 决定与均衡。 第三篇 商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均衡。 第四篇 研究和探讨诸如通货膨胀和紧缩、 就业和失业、经济周期与经济增长等宏观 经济问题。 。 第五篇 宏观财政政策和宏观货币政策。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古典宏观经济学 (17世纪中叶——20世纪30年代) 以凯恩斯主义为中心的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和形成时 期(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凯恩斯主义与非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分庭抗礼时期 (20世纪70年代至今)
4
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20世纪30年代暴发了世界经济大萧条,在这种历史背景 下,凯恩斯撰写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向古典经 济理论的基础发起了猛攻,后人将之称为“凯恩斯革命”。 本课所要介绍的,主要不是凯恩斯经济学,而是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前者仅仅局限于凯恩斯本人的理论,后者则包 括了凯恩斯本人及其追随者和继承者的理论。包括萨缪尔 逊、J·希克斯、P·索洛、J·托宾。新一辈的著名凯恩斯主 义经济学家主要有:George Akerlof 和 Janet Yeellen、 Oliver Blanchard、Greg Mankiw 和Larry Summers,Ben Bernanke , 他们号称“新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
经济发展是用来分析一国经济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概念。是一
个较为复杂的“质量”概念。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稳定程
度及结果,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总体进步和居民生活

宏观经济学导论(1)

宏观经济学导论(1)

45°
△y
y
三、影响乘数效应的因素 1、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 2、社会中过剩生产能力的大小 3、投资与储蓄的决定是相互独立的,否
则投资增加所引起的对货币的需求会导 致利率上升,从而增加储蓄减少消费。
(ii)GNP核算一国居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来自哪国。 • GNP=GDP+来自国外的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GDP+从国外获得净要素收入(NFP) •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
• 个人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个人对非居民部 门利息支付+红利+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第四节 乘数理论
传统经济学:储蓄是美德,消费是罪恶 凯恩斯:消费是美德,储蓄是罪恶 (明)陆辑:予每博观天下大势,大抵
其地奢其民必易为生,其地俭其民必不 易为生也。 凯恩斯:无论你们购买什么都会拯救英 国。
一、乘数的含义 破窗经济 乘数指国民收入增加量与引起这种增加
的自发总需求增加量之间的比率。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 论
国民收入如何决定 凯恩斯理论的核心内容 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
市场、国际市场
只包括产品市场的理论为简单国民收入 理论。
第一节 均衡产出
一、假定 1、不存在政府,只有两个部门即家庭
与企业; 2、封闭经济,不存在对外贸易; 3、消费与储蓄行为出现在家庭部门;
解决途径: (i) 利用价格指数的变化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化。 (ii)利用真实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实际总产出水平。
GDP折算指数和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1: t期实际国内生产总值(Q)=>按基期的商品和服 务的市场价

第12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12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假定需求不足和存在失业,采用总量分

析措施,以国民收入为中心,以社会福利为目旳,研

究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公共财政、国际
件 收支旳协调发展,以及怎样经过宏观调控实现经济稳
定增长。又称收入理论。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实
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旳特点

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旳主要相同之处于于都
基尼系数(洛伦茨系数)
: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1923
年提出旳测定收入分配差别 G
程度旳指标。如图,以A除
以A+B旳商表达。假如A为
零,基尼系数为零,表达收
入分配完全平等;假如B为
零则系数为1,收入分配绝
对不平等。该系数可在O和1
之间取任何值。
O
完全平等线
洛伦茨曲线
A
完全不平等线
E
B F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实
对服务旳支出
如:剪发、医疗、保险等
注:不含建造购置房宅旳支出。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实
第三节 核实国民收入旳两种措施
2、投资支出(I):由家庭部门或企业部门作出旳 增长新资本或者更换已经有资本旳支出。
投 资
固定资产 投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指购置新增资本品旳支出
企业购置机器设备、 购置厂房及家庭建造
支 出
购置新住宅
存货投资 指企业中没有卖掉旳产品、半成品和原材料

2、三(四)类市场旳划分

为了便于对宏观经济活动旳分析和研究,宏观

经济学把多种各样旳市场划分为产(商)品市场、 资本(货币)市场、要素(劳动)市场和国际市场

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实

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经济学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

2024/10/12
10
• 如体育馆里坐着观赏球赛时,如果有一个 人为了看清楚些,就站起来,开始它可一 览无余;但其他观众效仿都站起来,大家 就会彼此遮挡,视野和原先大家坐着时的 效果一样或更差。这时,如果有少数人先 知先觉地意识到这种情况的荒谬或者站的 腿酸了,就会坐下来,大家效仿逐渐都坐 下来,则又回到原来的坐着的状态。
2024/10/12
11
• 单个家庭购车不会引起价格变化,所有家庭购车 就会引起价格变化;一个企业投资不会引起货币、 利率的变化,所有企业投资就会引起货币、利率 等变化。正像微观经济学中学到的:单个企业面 临的需求曲线是平行于横轴的,而行业的需求曲 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 如果说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森林中的树木,宏观 经济学研究的则是森林整体,而不是其中的树木。 微观经济学以价格为中心被称为价格理论,宏观 经济学则以国民收入为中心,被称为收入理论。
2024/10/12
8
• 3、宏观经济学以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为核心。通过 研究国民收入的决定来解决资源利用问题,分析 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因此,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成为宏观经济学的核心,其他理论则是这一理论 的运用。宏观经济学也被称为“收入理论”。
• 4、宏观经济学进行的是总量分析。总量是反映整 个国民经济的综合变量,诸如国民收入、总就业 量、总消费、总投资、总储蓄、货币需求、货币 供给量等,总量分析就是研究这些总量如何形成 以及相互关系。
2024/10/12
4
• 天才失败了就是蠢才! • 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这
么做的好处就是让自己少一点后悔。我们 在做一件事之前要先想后果,要先往远处 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 害,减少自己之后的悔恨。说话要用脑子, 做事要考虑后果,这是为人处事的准则。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三、现代宏观经学的产生与发展 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是现代宏观 经济学产生的标志。 现代宏观经济学与30年代前的宏观经济学的一个显著的不同点 在于:它所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变动及其与就业、经济周期波动、 通货膨胀等等的关系,因此它又被称做收入分析。不仅如此,它通 过收入分析所得出的论断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能自动调节以实现充 分就业均衡,并且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的是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而 20世纪最初30年的宏观经济学,则或者只限于对货币数量和利息率 水平的分析,而不涉及国民收入水平的决定问题;或者维持着资本 主义经济和谐的传统观点,把经济周期中阶段的更替看成是经济中 自发力量调整的结果。对于30年代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以往的那些宏观经济学既然被认为不可能提供一套有助于使西方各 国政府摆脱困境的对策,于是以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为代表的现 代宏观经济学便应运而生。
2、古典经济学家虽对某些经济总量进行了分析,但与以后西 方宏观经济学所进行的总量分析仍有一个显著的区别,即后者是建 立在边际增量分析基础上的。19世纪70年代起,在西方经济学中边 际概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运用边际概念来分析总量及其增量的变 动,这几乎是以后西方宏观经济学的研究者们的共同特点。 3、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假定个量为己知条件。个别价值的确定 是当做既定前提被接受下来的。19世纪70年代以后,以边际效用论 为依据的价值论在西方经济学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后来的宏观经济 学也就把边际效用价值论作为自己的微观经济学基础或分析的出发 点。这与古典经济学家们对整个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分析时基本上坚 持劳动价值论的情况是不同的。
1、在古典学派和重农学派那里,宏观经济研究和微观经 济研究的划分是不明确的,这两个领域的研究当时还谈不上有 什么分工。配第、亚当· 斯密和李嘉图不仅研究了国民收人、国 民财富、货币流通总量等问题,而且也研究了微观经济学领域 内的价值和分配问题,即使是魁奈,也对微观经济学领域内的 “纯产品”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2024版宏观经济学第一章(导论)思维导图

2024/1/25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
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需要相互配合,以实现更好的宏观调控效果。例如,在经济衰 退时期,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
20
05
当代宏观经济问题与挑战
2024/1/25
21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贸易问题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各国采取关税、非关税壁垒等手段限制进口,保护本 国产业。
14
货币主义学派
01
货币主义的理论基 础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经济波动的 主要原因,主张控制货币供应量 以实现经济稳定。
02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自然失业 率”和“货币数量论”,强调货 币政策的重要性。
03
对现代宏观经济学 的影响
货币主义对现代宏观经济学中的 货币政策、通货膨胀等理论产生 了重要影响。
定义
宏观经济学是研究整个经济体系的总 体经济行为、经济表现及其内在规律 的一门社会科学。
研究对象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 考察对象,研究各个有关总量的决定 及其变动,特别是研究国民收入、国 民就业量、物价水平、国际收支等总 量的决定和变动。
4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关系
联系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互为补充的。微观经济学是在资源总量既定的条件下,通过研究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 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来说明市场机制如何实现各种资源的最优配置;宏观经济学则是在资源配置方式既定的条件 下研究经济中各有关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
古典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强调市场力量的自我调 节,反对政府干预。
2024/1/25
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宏观部分

西方经济学高鸿业宏观部分
这个恒等式反映了国内生产总值和各组成部分的关系,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当国民收入发生变化时,各组成部分的变化也会引起整个国民收入的变化。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03
描述消费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通常表示为C = C(Y)。消费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增长的速度会逐渐减慢。
乘数论与经济周期
04
A
B
C
D
乘数效应
指在经济中,通过增加一单位的初始需求,可以引起国民收入数倍增加的现象。
政府购买乘数效应
政府购买增加同样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政府购买是经济中最大的需求之一,对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
货币供应乘数效应
货币供应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增加,货币供应是经济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对经济有直接影响。
描述储蓄和收入之间关系的函数,通常表示为S = S(Y)。储蓄函数表明,随着收入的增加,储蓄也会增加。
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
储蓄函数
消费函数
投资函数
描述投资和利率之间关系的函数,通常表示为I = I(r)。投资函数表明,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会增加。
投资曲线
表示投资和利率之间关系的曲线,通常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投资曲线表明,随着利率的下降,投资会增加,但当利率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投资将不再增加甚至会减少。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国民收入核算
02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与计算
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生产活动的总量。
GDP的计算方法
有三种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由于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它不能反映生产过程资曲线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22
宏观经济学导论
五、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
新古典综合派与新剑桥学派对凯恩斯主 义的解释与发展存在着原则性的分歧。在 20世纪50-60年代,他们之间的争论对经济 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目前 就经济理论与政策倾向来看,新古典综合 派的主流地位是难以动摇的。
23
宏观经济学导论
2、凯恩斯主义发展时期
二战后,西方各国都加强了对经济生活的全面 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等人把凯恩斯主义的 宏观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结合 在一起,形成了新古典综合派,发展了凯恩斯主 义,并且把这一理论运用于实践,对各国经济理 论和政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可以说,时至今日 新古典综合派仍然是宏观经济学的主流。
11
宏观经济学导论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西方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的物理学,而宏观经 济学则非常类似于医学。
从理论结构上讲,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 核算理论”与“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相当于解剖 学、生理学的内容;而“失业理论”、“通货膨 胀理论”、“经济周期理论”、“经济增长理论” 与“开放经济理论”相当于病理学的内容;此外, “宏观经济政策理论”则相当于药理学和诊断学 的内容。
24
宏观经济学导论
五、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3、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 20世纪70年代之后,又出现了以美国经 济学家罗伯特·卢卡斯为首的理性预期学派, 他们更为彻底地拥护自由放任。理性预期 学派的出现被称为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 革命。
25
宏观经济学导论
五、宏观经济学的建立与发展
3、自由放任思潮的复兴时期
7
宏观经济学导论
三、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④政府的经济作用(1)政府要稳定经济;(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政府从事生产;(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①国民收入账户——GDP(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

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两个缺陷: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a、假设是否合理 b、对于理解和研究现实问题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c、模型所暗含的结论是否可以用经验数据来检验 d、模型结论是否与现实数据相一致
11
(3)Note:太象现实的模型不一定是好模型
4、均衡分析法:如I=S/ IS-LM/ AD-AS
第三部分 分析讨论

1.微观经济规律能够直接转变为宏观经济规律吗? 一般来说是不能的。第一,二者的前提不同。微观经济学在总量 给定的情况下研究资源配置问题。微观经济学给定的前提恰好是宏观经 济学研究的对象——总量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扩大。第二,相对价格变动 对资源配置的调节是微观经济学揭示的最重要的经济规律,而宏观经济 学的研究恰恰假定相对价格是不变的。在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价格 总水平可以不变,也可以同比例上涨或下跌。在相对价格机制不起作用 的情况下,调节经济的规律如何,正是宏观经济学所要解决的。例如, 价格总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数量起着调节总产出水平的作用,这 种作用称为数量机制。第三,微观经济学研究一般均衡,即各种商品的 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状态。宏观经济学研究总量均衡,即总供给和总需 求达到均衡的状态。一般均衡难道不就是总量均衡吗?乍一看,二者似 乎是一回事。由于二者关注的重点不同,揭示的规律有很大的不同。在 微观经济学中,把一般均衡归结为一系列边际条件的实现;而在宏观经 济学中,则把总量均衡归结为注入和漏出即投资和储蓄的相等。第四, 由于具有特定的观察视角,许多重要的经济问题难以进入微观经济学的 研究领域,诸如货币数量对经济的重要影响、经济的增长与波动,等等。 宏观经济学则要研究这些问题,并揭示其中的规律。
8
经济增长趋势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 增长率 是光明的
GNP
时间
9
四、有关概念
1、研究的对象——国民经济总体:四部门 2、中心理论: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与政策

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与政策

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与政策宏观经济学导论:经济增长与政策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以来国民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也是各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重点探讨经济增长与政策之间的关系。

一、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包括投资、劳动力和技术创新。

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基础,通过增加生产要素和扩大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力的增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通过技术的引进和创新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

二、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经济增长的政策目标是实现全面、持续和稳定的经济增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国家的整体发展。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等手段来引导经济增长。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财政支出和税收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

通过适当提高财政支出和降低税收,政府可以刺激需求,促进经济增长。

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等手段来影响经济增长。

通过降低利率和增加货币供应,政府可以刺激投资和消费,促进经济增长。

产业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产业发展来影响经济增长。

政府可以采取扶持新兴产业、提高产业竞争力等措施,来促进经济增长。

三、经济增长的政策效果评估政府在制定经济增长政策时,需要进行政策效果评估,以了解政策实施的效果和可能带来的影响。

政府可以通过收集和分析各种经济指标和数据,来评估经济增长政策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常用的经济增长评估指标包括国内生产总值(GDP)、人均收入、失业率等。

政府可以通过比较实际数值与目标数值的差距,来评估政策的效果。

此外,政府还可以使用其他指标,如投资增长率、消费水平、贸易顺差等,来全面评估经济增长政策的效果。

四、经济增长的挑战与应对策略经济增长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如资源有限、环境污染、收入分配不平等等。

政府可以通过实施可持续发展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和社会公平政策,来解决这些问题。

宏观经济学导论

宏观经济学导论
影响储蓄的主要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影响投资的主要因 素是货币需求的变化。利率不能自动调节储蓄等于投资。 (三)否定古典宏观经济就业理论 工资、价格具有刚性,名义工资与真实工资不一致,导致存 在非自愿失业和周期性失业,充分就业不能经常达到。 (四)否定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 笑话古典经济学:长期是对当前事情的一个误导。在长期中 我们都会死。如果在暴风雨季节,经济学家只能告诉我们, 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必将平静,那么他们给自己的 任务就太容易且无用了。
• 产品市场分析表明无需政 府财政干预。
古典经济学的挤出效应
8
二、货币市场
(一)货币数量论
• 货币数量论的基本观点是货币数量的变化仅仅影响总价 格水平,而不影响总产出水平。
1. 费雪方程式(交易方程式) 费雪方程式是由美国经济学家费雪(Irving Fisher) 1911年提出的。费雪方程式可以表示为
第三,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经
22
1.5 宏观经济学基本框架
总需求曲线 短期决定及对策 (假设P不变)
产品市场:收入支出模型 货币市场:IS-LM模型 国际市场:M-F 模型
国民收入
总供给曲线(P变)——劳动市场:AD-AS模型
长期决定及对策——经济增长论和经济周期理论
劳动的边际产出(即边际产品[或产量] )函数即厂商的劳
动需求函数。因为工资等于劳动的边际产品。
劳动的供给函数是真实工资的增函数 。因为当就业数量为既
定时,工资的效用等于该就业量时的边际负效用(劳动会
产生负效用,只有真实工资能弥补劳动负效用时劳动才会
增加),即每个就业者的真实工资正好足以诱使他继续维
持原有的就业数量。闲暇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14
总结:用宏观经济流量循环图说明:漏出与注入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01宏观经济学导论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重点提示:本章需要重点把握宏观经济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主要研究内容,了解宏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

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主要内容经济学是研究如何有效配置和利用稀缺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一门学问。

中国是一个转轨中的发展中大国。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中国政府的重要任务。

在发展的过程中,失业率、通货膨胀、国民收入增长水平、人民币汇率变动等经济问题成为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如何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这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经济学,特别是宏观经济学。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宏观经济学因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的不同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经济学两大分支之一。

经济学的另外一大分支是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问题。

宏观经济学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的决定和波动。

它因以国民经济总体过程活动为研究对象,所以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

挪威经济学家弗里希在1933年最先提出“宏观经济学”一词。

而在这之前,古典学派就早已对宏观经济现象进行过研究与考察。

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的《经济表》被认为是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分析的经济学文献。

此后,宏观经济现象和微观经济现象很少被分割开来进行考察。

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出版。

它的出现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形成。

以收入和就业理论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此时才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分支学科。

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的英文是“macro”,原意是“大”。

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来说明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问题。

因此,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整体的经济行为,它关注国民经济的繁荣与衰退,经济中商品和劳务的总产出水平及其增长,通货膨胀与失业,国际收支和汇率变动。

宏观经济学在考察长期的经济增长的同时也考察构成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宏观经济学导论①宏观经济学:是以整个国民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是通过研究社会总体经济运行中有关总量的决定和变动,来说明资源如何才能得到充分利用的经济学。

②宏观经济学特点(1)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整个国民经济活动(2)宏观经济学解决的基本问题是资源如何充分利用的问题;(3)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收入(或就业)理论;(4)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总量分析的方法③宏观经济的研究内容长期经济增长通货膨胀经济周期国际经济失业宏观经济政策④政府的经济作用(1)政府要稳定经济;(2)政府提供公共产品;(3)政府从事生产;(4)创造公平竞争的条件;(5)政府进行收入再分配总结:政府作用都发挥在靠市场运作无法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领域。

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①国民收入账户——GDP(1)国民收入账户的重要性:是国民经济运行的最重要指标,宏观调控的基础。

(2)国民收入账户的产生背景:国民经济账户——GDP的度量是20世纪最重要发明之一,本身是历史需要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大危机,使得了解经济运行整体情况信息的需求比任何历史时期都更为迫切,国民经济账户和GDP度量体系应运而生;随后,二战期间政府控制经济的需要上升,推动了有关统计体系进一步发展;在政府、专家、企业界和公众的合作和不断努力下,国民收入账户统计不断改进和丰富。

(3)中国国民经济核算演变:(1)20世纪50年代建立中央计划体系,采用物质产品平衡表系统(MPS)。

System of Material Product balances 建立在“生产性劳动”基础上,核心指标是国民收入。

(2)改革后,服务业迅速发展。

从1985年开始建立了国家和省两级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制度(3)统计部门对GDP历史数据进行了两次重大补充和调整,使之与新的GDP数据适当地衔接起来。

建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ystem of national accounts (SNA)两个缺陷:一是仅反映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即工业、农业、建筑、运输邮电和商业的经济活动,不包括服务性行业,低估了经济活动规模。

二是不区分中间,最终产品,存在大量重复统计,高估了经济活动规模②国内生产总值(1)GDP(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2)GNP(国民生产总值):本国国民在本国和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

GDP=C+I+G+(X-M) (支出法:总产出=总支出)GNP=GDP+本国国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外国国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3)GNP与GDP的比较GNP按照国民原则。

以本国公民为统计标准。

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暂居外国的本国公民。

GDP按照国土原则。

以地理上的国境为统计标准,其人口包括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公民。

封闭条件下,GNP=GDP。

如果GNP>GDP,说明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4)国内生产总值(GDP)的特点--是国民收入核算中最重要的核算,是基本总量包括有形和无形产品——劳务按照市场价格计算,不包括自产自用。

GNP的计算受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

仅计算本年产品价格总和,不包括以前产出。

是流量而非存量。

是最终产品,而不包括中间产品。

以免重复计算(5)最终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不重复出售、转卖或进一步加工)最终产品通常包括:消费品、军工产品;固定资产积累与储备(库存增加);净出口(进出口差)。

作投资用的产品,看似用于生产别种产品的中间产品,但由于不再出售,故属于最终产品。

企业年终库存货物,可以看作是企业自己最终卖给自己的最终产品。

(6)中间产品:经过加工后,还要在以后生产中作为投入的产品。

例如,一般来说,钢铁和棉纱就是中间产品。

原料、能源等。

(7) GDP的缺陷1很多经济活动无法计入GDP。

例如,一些没有经过市场交换程序的经济活动,如家务劳动,DIY活动等,在GDP统计范围以内。

2 GDP反映福利水平变动存在较大局限性。

GDP反映产量变动,但产量变动不等于福利变动:精神满足程度,闲暇福利分配状态,环境质量等。

修正:GDP的有效积累(扣除消失的GDP和无效的GDP)。

3 GDP无法准确地进行国际比较。

③产出、支出、收入的关系广义看,宏观经济中的产出、收入与支出完全等值,一国或一地区,一定时期内的产出总量就是其收入总量从而也就是其支出总量,即: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1)产出=收入。

产出增值=投入要素的收入。

2)产出=支出。

最终销售=最终支出。

从一个国家来说,总支出与总收入应当是相等的;但由于统计误差,即用支出法与收入法统计的结果可能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以支出法为准进行调整,所以,用收入法核算GDP要额外有一个统计误差项。

④总产出核算的重要意义(1)总产出是最基本的宏观经济变量。

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消费、储蓄、投资、税收、财政支出、进出口等等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只有通过总产出水平的变化才能得到最终说明。

比如就业水平、物价水平、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等(3)“总产出≡总收入≡总支出”的恒等式是建立宏观经济模型的基本依据。

⑤其他宏观经济指标(1)国内生产净值:NDP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2)国民收入:NINI= 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贴(3)个人收入: PIPI = NI -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公司未分配利润+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和支付利息等)。

(转移支付,如退伍军人津贴、失业救济金、养老金、职工困难补助等)(4)个人可支配收入: DPIDPI = PI-个人所得税-非税社会支出举例:某年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元,国内私人投资5000亿元(其中500亿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元),出口为2000亿元,进口为1500亿元。

答案:GDP=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NDP=16000-500=15500NI=15500-2000=13500PI=13500+500=14000DPI=14000-(3000-2000)=13000 Array⑥总产出核算的校正(1)名义与实际GDP名义GDP实际GDP: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年的价格,计算的当年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只有实际GDP才能准确反映一国经济增长情况。

名义GDP有时会造成一些假象,即名义增加,而实际减少(2)潜在产出现实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已经生产出来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GD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调动所有社会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生产的最大限度的最终产品和劳务。

潜在GDP是充分就业时的GDP ,也称充分就业GDP。

GDP缺口:潜在GDP与实际上所生产的GDP的缺口(3)综合国力的评价 CN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过于偏重物质和劳务。

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还取决于其它许多因素,还有:国土资源、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社会福利、政府工作效率、国际竞争能力,等等。

⑦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1)两部门的收入构成假设全社会只有两部门:消费者和企业,不存在税收和进出口。

假定有折旧。

GDP=NDP=NI=Y y=c+i总需求=总供给C+I=GDP=C+S 即: I=S 这就是投资-储蓄恒等式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均衡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收缩i > s(总需求 > 总供给)经济增长扩张(2)三部门支出方面:Y=C+I+G=消费+投资+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不在内,因为:政府的转移支付给予后,无非是归入个人消费和投资(主要是消费)。

收入方面:Y=C+S+T,T是政府净收入(净税金)=T0-Tr =全部税金-转移支付。

居民要交纳税收,又要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忽略掉转移支付也可以)。

(3)四部门(四部门=三部门+国外部门)支出方面:Y=C+I+G+(X-M) (X-M)为净出口收入方面:Y=C+S+T+Kr Kr为是本国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如救济性捐款等,都来自要素收入。

第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①均衡产出(收入)(1)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四点假设A 2X2假设:只有居民和厂商。

不存在政府、外贸。

消费和储蓄在居民;生产和投资在厂商。

B投资不随利率和产量而变动。

C折旧、未分配利润=0,gDP=NDP=Ni=Pi。

D社会需求变动,只会引起产量变动,使供求均衡,而不会引起价格变动。

凯恩斯定律:不论需求量是多少,经济制度均能以不变价格提供供给。

原因:大量闲置资源;短期分析,价格不易变化,即具有黏性。

需求变动,厂商首先考虑调整产量,而不是改变价格。

(2)均衡产出(收入)均衡产出:与总需求相等的产出。

社会收入正好等于居民和厂商想要有的支出。

产出>需求,厂商非意愿存货增加,减少生产产出<需求,厂商库存减少,增加生产IU=非意愿存货=unintended inventory均衡,不再变动。

非意愿存货IU =0 AE=总支出(需求)总产出=总需求,厂商生产稳定公式:y = c + i = E(3)投资=储蓄均衡时:E = y ,E = c + I ,y = c + s , c + i = c + s, i = s。

意义:如果经济要达到均衡,计划投资=计划储蓄,是一个前提条件。

是宏观经济战略要考虑的前提条件。

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1)消费函数:指家庭消费支出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间的依存关系。

一般情况下,只表明消费与收入之间的依存关系。

c = c(y)凯恩斯消费函数: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增加的多。

消费和收入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凯恩斯消费函数。

(2)简单线性消费函数:c = a + by (1 > b > 0)a -常数,自发性消费;基本最低消费支出。

不随收入变化而变动。

b-常数,斜率,边际消费倾向by -引致性消费;消费中受收入水平影响的部分。

(3)消费倾向 propensity平均消费倾向 APC average propensity to consume平均每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比例。

计算:总消费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消费/收入=c/yAPC <1,消费总量<收入总量(产生储蓄);APC=1,把全部收入都用于消费(储蓄为零);APC>1,消费总量大于收入总量(负债消费,即产生负储蓄)。

边际消费倾向 MPC marginal propensity to consume每增减1元国民收入所引起的消费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