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九年级物理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第十三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通过实验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4.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机制,初步了解此研究方法,从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探索微观世界奥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分析出其微观机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释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由于分子、原子的尺度非常小,无法借助于肉眼和普通显微镜观察到,所以对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内容比较抽象,可以给物质构成建立模型,如对粉笔进行切割、观察定在黑板上的粉笔字等,可以看到,看似连续的物体其实是由更小的颗粒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热运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一是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利用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和固体扩散的视频了解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通过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的速度,得出分子热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从而得出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可以利用实验来说明,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间存在斥力;固体很难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引力。
分子间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情况下对外表现不同。
利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来解释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特征,加深对分子间作用力的认识。
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透明玻璃管、酒精、水、二氧化氮气体、广口瓶(2个)、玻璃板、装有硫酸铜和水的量筒(放置20天和10天)、红墨水、水(温度不同)、胶头滴管、铅柱(两个)、美工刀、钩码等。
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景(5分钟)展示长喙天蛾吸食花蜜、煮食物画面,思考天蛾是如何发现花蜜的?你能闻到食物的香味吗?学生观看图片,了解长喙天蛾是根据四溢的花香来寻找花蜜的。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说明的问题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分子间的作用力。
2. 让学生了解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计算,温度对分子热运动的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生活中的热现象,如热水沸腾、冬天寒冷等,引导学生关注分子热运动。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2)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和斥力的大小与分子间的距离有关。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分析生活中的热现象,如夏天冰淇淋融化、冬天水管冻裂等,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现象。
4. 随堂练习:完成课本上的练习题,巩固分子热运动的知识。
5. 小组讨论:讨论分子热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制冷、加热等。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特点: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3. 分子间作用力:引力和斥力,大小与距离有关。
4.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七、作业设计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程度如何?教学过程中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2. 拓展延伸:研究分子热运动在其他学科领域的应用,如化学、生物学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分子间的作用力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分子之间的相互吸引和排斥。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13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生,关注后进生。
(五)课后作业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巩固分子热运动的知识点。
2.布置拓展性作业,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提问示例:“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过物质的基本组成和物态变化,那么你们知道物质内部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吗?它们之间又存在着怎样的作用力呢?”
2.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情境示例:“我们都知道,热水比冷水更容易结冰,这是为什么呢?这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分子热运动有何关系?”
3.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好奇心,为新课的学习营造积极的氛围。
5.创设互动课堂,提高课堂参与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增加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教学策略: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提问,及时给予解答和反馈,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
6.总结与反思,提升学科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学习方法,提升物理学科素养。
教学策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分享学习心得,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学习方法和技巧。
3.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鼓励优秀生,关注后进生。
4.强调分子热运动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5.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运用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和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3.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热运动的微观机制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笔记本、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如热胀冷缩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分子运动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在运动中碰撞,改变方向和速度。
(3)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例题讲解:通过例题,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4.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实验操作: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温度下物质的分子运动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分子热运动的概念2. 分子的无规则运动3.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
答案:物体受热时,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从而导致物体体积膨胀。
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夏天饮料容易溢出。
答案:夏天温度高,饮料中的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的距离增大,导致饮料体积膨胀,容易溢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要引导学生反思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同时,可以拓展延伸一些相关知识,如分子动理论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教案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2.在实验前,明确观察目标和步骤,引导学生细致观察。
3.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参与度。
课后评估教学效果:
1.通过课后作业和课堂小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2.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他们的学习体验和需求。
3.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3.教师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建设性的建议,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4.知识梳理:带领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化记忆,巩固所学。
(五)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完成实验报告:让学生撰写实验报告,总结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和发现。
2.复习知识点:布置相关习题,让学生巩固分子热运动、扩散现象等知识点。
具体反思和改进措施:
1.针对学生理解困难的知识点,调整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讲解。
2.加强课堂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教学效果。
3.注重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实验能力。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在宏观现象中的体现。
(3)扩散现象及其影响因素。
2.教学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运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解释宏观现象。
(3)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是九年级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物理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和理论。此外,学生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喜欢探索和发现,这为学习分子热运动这一微观世界的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分子的基本性质,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内容,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及表现形式。
2.学会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蒸发等。
3.能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分析物质的聚集状态、相变等现象。
4.掌握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基本概念,了解能量守恒在微观世界中的体现。
本章节教学设计以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科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综合能力。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前两年的物理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力学、电学等领域的基本概念和规律。在此基础上,学生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但对分子热运动的理解尚处于表面。此时,学生的认知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均有较大提升,具备进一步探索分子热运动的内在规律的条件。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思考等方式,深入理解分子热运动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同时,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关注学生的疑问和困惑,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识阶段,教师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介绍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基本性质,阐述分子热运动的定义,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特征。
2.分子间作用力:通过多媒体演示和实验观察,让学生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及表现形式,如吸引力和排斥力,并解释这些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知道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通过分析和推理,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理解科学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和特点。
难点:分子间的作用力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策略:通过实验和观察,结合理论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
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设备等教学工具进行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从生活现象到分子热运动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将一同探讨一个既神奇又普遍的现象——分子热运动。
在座的各位,我相信都曾经感受过花香四溢的美妙,或是在晾晒衣物后,感受到它们逐渐变得干爽的过程。
但大家是否想过,这背后到底隐藏了怎样的科学奥秘呢?当我们在春天的公园里漫步,四周的花香仿佛都在向我们诉说着春天的到来。
花香为何能够飘散得如此之远?当我们晾晒衣物时,又为何会逐渐变干呢?其实,这一切都与分子热运动息息相关。
分子,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一直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正是因为分子的这种热运动,使得花香分子能够不断地扩散到空气中,让我们在远处也能感受到那份芬芳。
同样地,当衣物被晾晒时,水分子也会因为热运动而逐渐从衣物中逃逸,使衣物逐渐变干。
通过这节课,我们将深入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特点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
大家将会发现,原来我们生活中许多看似平常的现象,背后都隐藏着科学的奥秘。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同揭开分子热运动的神秘面纱吧!新课教学:分子热运动的概念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接下来,我们将通过实验和观察,更深入地了解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首先,让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呢?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的运动,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实验和观察来间接地感受和理解它。
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13.1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一、设计意图1. 使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知道分子在运动中的特点;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游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和创造力;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幼儿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在运动中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分子热运动模型、实验器材;2. 学具:记录表格、画笔、彩泥等。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分子热运动故事,引发幼儿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本节课的主题;2. 观察与实验:让幼儿观察分子热运动模型,并进行简单的实验,让他们亲身体验分子热运动的现象;3. 讨论与思考:引导幼儿探讨分子热运动的特点,让他们思考为什么分子会这样运动;4. 创作与表达:让幼儿利用学具,创作出自己理解的分子热运动场景,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及其特点;难点:帮助幼儿理解分子在运动中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发现幼儿对分子热运动有了基本的认识,他们在观察实验过程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但在理解分子运动的无规则性和能量传递方面,部分幼儿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幼儿深入学习这一知识点,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
同时,我还计划开展一些拓展延伸活动,如让幼儿回家后观察家庭中的分子热运动现象,并和家长一起进行记录。
这样既能巩固课堂所学,又能让幼儿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本次教学活动中,我发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需要重点关注,这些细节对于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至关重要。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3-2024学年学年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
教案:13.1 分子热运动学年:20232024学年年级:九年级学科:物理一、教学内容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3. 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4. 扩散现象及其解释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 让学生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并能运用相关知识分析问题。
3. 让学生掌握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能用这一关系解释一些物理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
难点: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计算,温度与分子热运动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分子模型道具。
学具:课本、笔记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段关于咖啡香气四溢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我们能闻到咖啡的香气?这与分子热运动有什么关系?2. 知识讲解:(1)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和特点: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2)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引力使分子聚集在一起,斥力使分子保持一定的距离。
(3)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分子间的距离变大,相互作用力减弱。
3. 例题讲解:例题:一个气体分子在一定温度下,从容器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其运动有什么影响?解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分子在运动过程中不断改变方向,但总体上仍然朝着温度较高的方向运动。
4. 随堂练习:练习题:一杯热茶放在桌子上,为什么茶香四溢?解答:茶香四溢是因为茶分子在热运动中从杯子中扩散到空气中,进入我们的鼻腔,引起嗅觉。
5. 知识拓展:介绍扩散现象及其解释,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如香水、烟雾等。
六、板书设计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2. 特点: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1【核心素养】人教版九年级全册 第十三章 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引导分析,得出结论:分子间存在引力,正是这种引力才使得固体、液体保持一定的体积,使它们里面的分子不至于散开.
2.分子间的斥力
教师演示实验:压缩铅块、压缩装满水的矿泉水的瓶子.请学生观察并分析为什么固体、液体难被压缩,然后得出结论.
生:物质处于固态和液态时,分子间还存在斥力,使得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师是不是其他状态下分子间就没有引力和斥力呢?
生讨论,师引导,作答:气体分子之间同样有引力和斥力,只不过相对来说比较小.
师(教师出示与弹簧连接的2个小球)请大家阅读教材P5第1自然段,类比老师手中的两个与弹簧连接的小球(如图),理解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分析分子之间的引力与斥力如何变化?
学生根据小球间距离的变化,体会分子之间作用力的表现方式.
师就学生回答进行整理、归纳.
固体:分子间距离小,分子之间作用力较大,不易被压缩和拉伸,
所以固体既有一定体积又有一定形状。
气体:分子间距离很远,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所以气体既没有一定的体积又没有固定的形状。
液态:分子间距离比气体的小,比固体的大,分子间作用力也比气体的大,比固体的小,所以液体有一定的体积,没有固定的形状。
3.用分子动理论的知识解释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师同学们,请大家回忆下,我们在物态变化的章节学习中知道了物质通常有几种状态?
生:有三种状态,即固态、液态和气态.
师那么同种物质处于不同状态时具有的物理性质相同吗?请举例说明.
生:不同.例如水,当温度降低时,水结冰,温度升高时变成水蒸气.水结冰后变硬,有一定的形状;变成水蒸气后体积明显增大.而且液态水。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3.1分子热运动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分子的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分子之间存在间隙;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3. 分子间的作用力: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两种力在不同情况下表现不同,如固体分子间距离较小,表现为引力;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表现为斥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定义、特点及分子间的作用力。
难点: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判断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弹簧测力计、气球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空气,提问空气中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
2. 分子热运动的定义:引导学生通过课本学习,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定义。
3. 分子热运动的特点: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运动情况,分析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作用力:讲解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概念,并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这两种力的存在。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为什么热胀冷缩、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等。
6. 知识拓展:介绍分子热运动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如制冷剂的作用原理、分子间作用力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等。
六、板书设计分子热运动:1. 定义: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特点:速度与温度有关,存在间隙,引力和斥力。
3. 作用力:固体引力,气体斥力。
七、作业设计(1)为什么热胀冷缩?(2)为什么气体可以压缩?(3)为什么固体难以被拉伸?答案:(1)热胀冷缩:温度升高,分子运动速度加快,间隙变大,物体体积膨胀;温度降低,分子运动速度减慢,间隙变小,物体体积收缩。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能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及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认识到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实验验证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3)利用弹簧的弹力类比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使学生了解分子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实验和多媒体教学素材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
使学生了解,可以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教学难点】1).从宏观出发,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出无法感知的事实。
2).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准备】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烧杯、红墨水、水、胶头滴管、两个铅柱和钩码、弹簧和橡胶球、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创设情境趣味引入[故事导入]:怒掷酒瓶振国威香惊四座夺金奖1915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中国馆正式开幕后,贫弱的中国政府送出的包装简陋茅台酒未能引起评委重视。
我国代表急中生智,拿起一瓶茅台酒佯装失手,酒瓶嘭的破在地上,陶罐一破,顿时浓郁的酒香征服了评委,茅台酒获得金奖,从此享誉全球。
这酒香是如何进入宾客鼻子里的学生听故事呢?【板书课题】§13-1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以故事导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学生讨论交流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建立情境]:原来这与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有关,现代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请看图片。
(教师出示图片)【板书】: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课件展示]: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只有百亿分之几米,人们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3.深度思考:
-请学生思考并论述:分子热运动对日常生活有哪些影响?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这些现象?
-鼓励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出发,发现并分析问题,提高知识运用能力。
4.创新拓展:
-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查找与分子热运动相关的最新科研成果,撰写一篇科普小文章,分享给同学们。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过程,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身参与,观察分子热运动的实际表现,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数学工具分析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通过对分子热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美妙与奥妙,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人教版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并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间作用力以及分子运动与温度的关系。
2.学会使用理想气体模型分析宏观物理现象,了解气体分子速率分布,掌握平均动能与温度的关系。
3.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热胀冷缩、扩散等,并能够运用相关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布置实践性作业:让学生观察家中热水器和冰箱的散热现象,结合分子热运动原理进行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1.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通过生活实例,如蒸发、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微观原理。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动画、图片等形式展示分子热运动的过程,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例如,让学生思考分子间作用力是如何影响宏观现象的,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分子热运动与宏观现象的联系: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分子热运动在宏观现象中的作用。
三、实验探究
1.设计实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3.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总结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四、课堂小结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探究分子热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3.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从微观角度理解宏观现象,培养科学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奥秘的热情。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掌握分子热运动的规律。
2.使学生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蒸发、沸腾、扩散等。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分子热运动的特点。
2.使学生认识到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的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科学的敬畏之心。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3.教学步骤:
a.讲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如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作用力等。
b.演示实验,如观察扩散现象,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分子的运动。
c.结合实验结果,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引力、斥力等。
d.分析分子热运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如固体、液体、气体的性质。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分子热运动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够运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浸润等。
3.掌握分子动理论在科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分子热运动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分子热运动的规律,帮助学生形成直观、清晰的认识。
2.针对学生在理解分子间作用力、解释物质性质等方面的困难,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降低学习难度。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能力。
6.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布置具有实际意义的课后作业,如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扩散现象,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7.分层指导,关注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九年级物理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 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构成
常见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4.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C.钉子钉在墙上,钉子掉不下来
D.靠得很近的两滴水银自动结合成一滴
2.写出下列物理现象说明的物理原理:
①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_________________。
②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______________-
③墙角的煤堆长了后墙角会变黑_________
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很小,肉眼无法分辨它们。
3.固、液、气三种状态的物质,通常情况下分子间力的关系是什么?怎样影响物质的宏观结构?
4.怎样理解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多媒体动画演示分子间引力与斥力之间的关系。
展、评:分子间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检:1.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分子间引力的是 ( )
A.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
B.用透明胶带按在写错的字上,用力把错字“揭”下来
导: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的分子为什么不会分散开,而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4。
演示:老师出示两个铅块,并演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课本第4页图13.1-4)。
议:铅块相互吸引,能承受很大拉力,说明什么?
展、评: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思、议:1.扩散现象中,分子能够彼此进入对方。
检:1.高档红木家具加工厂的空气中浮动着淡淡的檀香,这是_______现象,是红木分泌出的芳香分子在不停地做________运动的结果。
【新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分子热运动》一、教课目的(一)知识与技术1.能简单说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
2.经过实验知道全部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3.能够辨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看法进行解说。
4.知道分子间存在互相作使劲。
(二)过程与方法经过宏观现象推理微观体制,初步认识此研究方法,进而认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三)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认识探究微观世界神秘的方法,经历从宏观热现象里面剖析出其微观体制,再利用微观模型解说更多宏观热现象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愉悦。
二、教课重难点本节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物质的构成、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使劲。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关于物质的构成,学生没法用肉眼察看到,只好经过宏观的一些现象进行猜想、成立模型。
经过气体扩散、液体扩散和固体扩散的实例说明,不论是固体、液体仍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强烈,分子的运动与温度相关;能够利用分子热运动解说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因此知道全部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无规则运动是本节的教课要点。
固体和液体有必定的体积是因为固体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而且这两个力是同时存在的。
学生关于“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且在不一样状况下对外表现不一样”不简单理解,因此知道分子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引力和斥力是本节教课难点。
要点:知道全部物质的分子都在不断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难点:知道分子间存在互相作使劲。
三、教课策略因为分子、原子的尺度特别小,没法借助于肉眼和一般显微镜察看到,因此关于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内容比较抽象,能够给物质构成成立模型,如对粉笔进行切割、察看定在黑板上的粉笔字等,能够看到,看似连续的物体实际上是由更小的颗粒构成的,那么物质就是由更小的、肉眼看不到分子、原子构成的。
分子热运动能够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课,一是固体、液体随和体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二是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强烈。
利用气体扩散实验、液体扩散实验和固体扩散的视频认识分子在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学设计:13.1分子热运动
用分子热运动观点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内容与师生活动
一 物质的构成 1、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 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设计意图和 关注的学生
教学 过程
小组回答 : (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 10-10m 为单位来量度分 子的大小。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 (1)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4/5
5/5
九年级物理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教学 目标
教学 重点 教学 难点
1.1 分子热运动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小组回答: (1)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 (2)不同情况下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 若 d 指“分子间的距离”;r 指“分子间的平衡距离”
3/5
则有:
①当 d=r 时, F 引=F 斥 处于平衡距离处。 ②当 d<r 时,F 引<F 斥 ,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当 d>r 时,F 引>F 斥 ,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 d>10r 时,分子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 2、比较三种物态分子排列的不同特点。
2/5
教师小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不能够直接观察到,它是通过宏观的颜色、 气味、味道来间接的反映出来,我们只要是看的到的运动都属于宏观的 机械运动.我们平时所见到阳光下尘土飞扬、浓烟滚滚不能说明分子做 无规则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1、固体、液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且分子间又有间隙, 但为什么分子不会飞散开,反而聚合在一起呢? 实验: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 就会结合起来,教师在下面逐个加挂钩码,挂很多个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知
一、物质的构成:
通过视频了解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
3.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热运动:
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
现象。
◆探究活动2:扩散现象
(1)气体扩散实验(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片):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
盛夏时节,百花绽放。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
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思考、
交流
分析
归纳
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3.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
重点
难点
重点: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难点: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
方法
实验探究法、讨论法、观察对比法。
使用器材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片、烧杯4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分子内聚力演示器、钩码、针管、红墨水、冷水、热水、滴管、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
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入
新课
引入:(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
◆探究活动1:
实验现象:热水杯的颜色先变得均匀。
实验结论: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得越快。
4.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温度。
5.分子无规则的运动叫分子的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探究活动4: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有引力(内聚力演示器、钩码):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请学生亲身感受力的大小)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应用:
例: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现象及蒸发快慢的影响因素。
利用视频了解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引导学生归纳。
五、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1.固态物质:分子排列紧密,分子间作用力强,分子虽然做无规则运动,但位置相对稳定。
2.液态物质:分子间作用力比固体小,分子没有固定位置,运动比较自由。
B.埋在地下的铁管,过一段时间生锈了
C.打开香水瓶,香味四处飘逸
D.沙尘漫天
3.请将表格填充完整:
物态
微观特征
宏观特征
分子间距离
分子间作用力
有无固定形状
有无固定体积
固态
很大
液态
较大
较大
气态
较大
思考、
回答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四、课堂
小结
一、基本知识:分子动理论
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基本技能:通过宏观现象分析微观问题。
三、基本方法:观察法、对比法
思考、
回答、
交流
学生通过课堂小结,使知识更具系统性。
五、知识
延展
小论文:奇妙的微观世界
讨论、
归纳
创设问题情景,置疑引新。
六、布置
作业
教材:P6动手动脑学物理1~5
板书
设计
§13~1分子热运动
一、物质的构成
二、分子热运动
三、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分子动理论及应用
五、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分子热运动》
课题
§13~1分子热运动
设计思想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学生观察实验和生活实例展现,让学生经历了“问题—思考—探究实验—结论”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在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培养了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利用扩散实验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实验,引导学生参与实验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能够达到学以致用,掌握分子动理论知识,应用分子动理论分析典型实例。本节通过使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3.气态物质:分子间距很大,高速向周围运动,分子间作用力很小。
思考、交流、
总结
观察、
思考、Biblioteka 讨论、总结观察、思考、
讨论、
总结
观察、
思考、
讨论、
总结
观察、
思考、
讨论、
总结
分析、
归纳、
结论
观察、
思考、
讨论、
总结
观察、
思考、
讨论、
总结
讨论、
思考、
回答
讨论、
思考、
回答
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应用分子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三、巩固
练习
1.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扩散现象只能在气体之间发生
B.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C.分子之间只存在引力
D.液体容易流动,说明液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2.下列现象属于扩散的是()
A.冰熔化为水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颜色混合均匀,变为浅红棕色。
实验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液体扩散实验(演示实验结合视频)(烧杯2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在烧杯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和水混合均匀。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
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教材分析
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属于“知道”这种较低层次的。但是分子动理论是分子物理学和热学的基础,学生能真正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要点,无疑对进一步学习高中物理和了解有关物体的内能是有好处的。所以,努力创造演示实验的条件,准备丰富的带有趣味性的材料,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3)固体扩散实验(视频)
实验现象:几年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合金。
实验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
散最快。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
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
◆探究活动3:
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烧杯2个、红墨水、冷水、热水、滴管):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红墨水。
类比长短不同的两根弹簧连着的两个小球,分析分子间作用力。
3.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r)有关:
r<平衡距离时,表现为斥力;
r>平衡距离时,表现为引力;
r>10倍平衡距离时,作用力很微弱,可以忽略。
引导学生归纳分子动理论内容。
四、分子动理论及应用
1.内容: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实验现象:磨光的两铅柱紧压对接在一起,下面挂很重的物体也不能将它们分开。
实验结论:分子间有引力。
(2)分子间有斥力
实验现象:针管里的气体压缩到一定程度后,很难再被压缩。
实验结论:分子间有斥力。
1.分子间存在引力
宏观表现:固体、液体能保持一定体积,不致散开。
2.分子间存在斥力
宏观表现: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
学情分析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且学生已有的有关力及运动方面的知识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知识基础。学生已基本能够运用观察、分析、归纳、比较等科学方法来探求新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方法保证。学生还存在着一定的思维障碍。例如: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