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杜泽逊版)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word版本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山东文献集成
山东文献集成第一辑前言一个文化大省,要有标志性人物,山东省因为有孔子、孟子、管子、墨子、孙武、孙膑这样一些誉满中外的文化名人,因而被公认为文化大省。
但是,一个文化大省还必须有标志性的文献。
以省级地方文献丛编为例,清代道光至同治年间广东的伍元薇、伍崇曜编刻《岭南遗书》、光绪年间定州王灏编刻《畿辅丛书》、民国年间山西省文献委员会排印《山右丛书初编》、金毓黻编印《辽海丛书》、张鹏一编印《关陇丛书》、安徽丛书编审委员会影印《安徽丛书》、卢靖编刻《湖北先正遗书》、孙文昱编印《湖南丛书》、胡思敬编刻《豫章丛书》、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编印《广东丛书》、琼州海南书局排印《海南丛书》、贵阳任何澄等编印《黔南丛书》、云南丛书处赵藩等编刻《云南丛书》等等,都是一省文化之标志。
下至地区一级文献丛书,也不乏闻名于世的,其典型事例为民国年间上海暨南大学校长张寿镛个人出资编刻的宁波地方文献丛书《四明丛书》,久已被学术界视为善本。
其馀如丁丙编刻《武林先哲遗书》、盛宣怀编刻《常州先哲遗书》等都享有盛名。
可是,山东作为一个文化大省从没有像其他几个省份那样,编印出足以标志山东文化的“山东丛书”,这是一个重大遗憾,也是我们当代山东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根据山东大学教授王绍曾先生主编的《山东文献书目》、沙嘉孙先生编著的《山东文献书目续编》,从先秦到近代,山东历史上产生的著述在一万种以上,数量庞大,在此基础上选编一部超过其他各省的山东地方文献丛书,是具备优越条件的。
作为山东省第一学府素以文史研究闻名于世的山东大学,理应承担起这一重任。
二○○五年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王学典院长、杜泽逊教授提出编纂《山东文献集成》的计划,经山东大学领导上报山东省人民政府,由韩寓群省长特批立项,成为山东省政府重大文化工程。
二○○五年底开始筹备,二○○六年初正式启动。
《山东文献集成》由韩寓群省长任主编,山东大学党委书记朱正昌、校长展涛等任副主编。
编纂处设在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王学典任编纂处主任,杜泽逊任副主任。
文献学概要(修订本)杜泽逊
三、标点下面一段古文(请全文抄在答题纸上标点。
每打错一个标点扣1分,扣完为止。
共10分)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简述《汉书·艺文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汉书·艺文志》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文献。
这部最早的系统性书目由班固撰写,简称《汉志》,属于史书志目。
《汉书》十志之一,《汉书·艺文志》是作者根据刘歆《七略》增删改撰而成的,仍存六艺,绪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六略三十八种的分类体系,另析“辑略”形成总序置于志首,叙述了先秦学术思想源流。
②总共著录图书38种,596家,13269卷。
凡是作了合移增删的,均自注明“出”“省”“入”若干家,若干篇,以示更改。
故《七略》虽佚,根据此书仍可看出其概貌,可以知西汉文化典籍的状况。
此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系统性图书目录,并首创史志目录的体例,对后世目录学尤其是史志目录的发展影响极大。
2.简述《隋书·经籍志》在中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
【答】①《隋书》,唐魏徵等撰。
据考,《经籍志》由李延寿,敬播初修,魏徵删订。
它收录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个朝代公私收藏的书目,对著录书籍14000多部,89000多卷的旧目进行删补,著录书6520部,56881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四部之下,分47类。
②《隋书·经籍志》是《汉书·艺文志》之后又一部重要的史志目录,且自有特点:它确立了四部分类法,为后世公私目录普遍采用;志首有总序,各部,各类之末有小序,扼要说明学术源流;每录一书,按书名,卷数,作者的次序著录,对于作者,只叙其时代官衔,不作评价,其著录方式渐趋稳定;书下小注,记载忘,残,别本,反映了六朝时代书籍流传存佚的情况,为后人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
故最为后世学者,研究者所重。
3.简述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和要求。
【答】①古代文献编纂的原则是由编纂成果的质量要求决定的,编纂古代文献的成果最基本的要求是:全备,真实和科学。
浙师大浙江师范大学复试考研考试大纲-545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
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科目2020考 试 大 纲科目代码、名称: 545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适用专业: 050100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07中国古典文献学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试卷由试题和答题纸组成;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
(三)试卷内容与题型结构(考试的内容比例及题型)名词解释题(概念题):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简答题(简述题): 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论述题(综合题): 1小题,每小题50分,共50分文献阅读(综合题): 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二、考查目标(复习要求)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中国古典文献学知识》科目复试内容为《中国古典文献学》1门学科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的学科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中国古代文献阅读中的实际问题。
三、考查范围或考试内容概要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释义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3.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第二章 文献的载体1.甲骨2.金石3.简帛4.纸第五章 文献的版本1.“版本”释义2.版本类型3.“善本”释义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1.文献错讹的类型第1页,共3页2.校书的主要方法第七章 文献目录1.“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2.古籍分类3.目录的类型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1.类书及其举要2.丛书及其举要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1.总集及其举要2.别集第十二、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1.甲骨文、金文文献概要2.出土简帛文献概况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1.敦煌文献的目录2.敦煌文献的内容及其价值参考教材或主要参考书:1.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修订本),中华书局,2008年。
四、样卷(一)名词解释(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善本2、伪书3、类书4、《乐府诗集》(二)简答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帛文献的价值。
版本学视野下的书法考察——评刘元堂《宋代版刻书法研究》
2023/05 No.255读 书近日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刘元堂教授编著《宋代版刻书法研究》,是深入发掘书法学与版本目录学领域的一部重要著作。
全书共20万字,也是学界目前关于版刻书法专题研究中最为深入细致的一部专著。
“版刻书法”是指通过写稿、上版、镌刻及刷印等工序使书迹得以保存的书法样式。
[1]石刻书法的捶拓、玺印的钤印为版刻书法的形成提供了技术准备条件。
版刻书法工序与碑刻书法大致相似,都是二次加工底稿,使之保存于木版或石头等载体之上。
版刻书法的写手大多为善书之人,序、跋等部分多是请有名学者或书法家所书,因此版刻古籍中存在着大量的水准高超的书迹。
中国的版刻书法,时间上横跨了1300多年。
其始于李唐,奠基于五代,盛行于两宋,旁及辽、西夏、金,衍于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仍在延续。
宋代是版刻书法发展最为辉煌的时期,有大量的书、刻俱佳的宋代刻本传世,弥补了书法史研究中文献记载与书迹作品的不足,具有深邃的研究意义。
[2]版刻书法属于古籍版本学与书法学相结合的新研究范畴,作为书迹材料研究,是唐代至清代书法史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版刻书迹的发展与演变,也呈现出书法发展中的另一脉络。
因其稿本广为流传的性质,底稿往往精心书写,且大多出自名工良手,刷印精美,书写讲究法度,工整秀丽,宛如法帖,一定程度上对宋代书法学习者也产生了影响。
王国维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一文中谈及美的材质、表现技巧两种形式,言宋版书完全具备美的形式:“三代之钟鼎、秦汉之摹印、汉魏六朝唐宋之碑帖、宋元之书籍等,其美之大部,实存于第二形式。
”[3]因此,对古籍版刻书迹、书手与刻工等进行系统的整理与研究,才能使书法研究更加立体与深入。
然而时至今日,学界对版刻书法领域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可以说基本上是一个较为空白、亟待开发的研究领域。
《宋代版刻书法研究》一书,通过宋本古籍的考察与整理、交叉学科文献查阅、作品列队对比等方法,从而归纳出宋代不同时、地的版刻书法特点。
总集与别集
唐五代人别集流传至今的亦有 200多种 , 其中 最早存本属于宋人的校抄和刻本的不过 40 多种。 多数已非唐人所编原貌 , 或至宋已有部分散佚 而经宋人重辑 , 但终究存本较古。其余多数人 别集至宋已佚不传 , 而为明清以至近现代人所 重辑。
宋代以后 , 别集流传至今更多。宋元人别集今 存者较唐集为多。特别是名家别集,大抵在其 本朝就已编刊 , 流传至今多为宋元旧刻本。
5、《全宋文》,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 曾枣庄、刘琳主编。巴蜀书社。全书收作者万 余人,文十万余篇。
6、《全宋诗》,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傅 璇琮、孙钦善、倪其心等主编。全书72册,已 由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齐。初步统计收作 者9079人,诗247183首,残诗5983句(联), 存目323首(句)。
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 末歌谣,分十二大类,各类又分若干小类。 “其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 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提要》)。 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文学的最基本的 文献。
5、《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编。
录战国至清初文章700篇,分十三类:论 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 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 祭。各类前有论说,探讨文体流变,评论 得失。
全书收唐五代诗人2200余人,诗作48900多首, 附有唐五代词。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
清乾隆中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逸》三卷, 补120多家诗。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 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 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 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 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4300余首。 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 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杜泽逊《文献学概要》指瑕
诸 子方面 的 内容普 遍存在 , 而且视 作者情 况 , 比 重 不 同。清代学 者 如 卢文 招《 抱 经 堂文 集 》 、 顾
千 里《 思适 斋集 》 等, 基本 上 以学 术 性 书跋 为 主
体 。可 见 , 别集所 收 的作品 , 实际上 只是形式 上 单 篇文 章和诗 、 词、 曲的汇集 , 内容上 则涉及 经 、 史、 子、 集各个 方面 , 越 往后 这种特 征越 明显 , 绝 不 限 于文 学 作 品 。 ” 杜泽 逊 《 文 献 学 概要 ( 修 订 本) 》 仅仅将《 颜 氏家 训 ・ 勉 学篇 》 修 改为 《 颜 氏
见, 首先 , 长孙 无 忌等 《 隋书 ・志第 三 十 ・ 经 籍
四》 所 载之《 董 仲舒 集 》 一 卷梁 二 卷所 收之 董 仲
舒 作 品必不 止《 士 不遇 赋 》 一 篇 文学 作 品 , 必 还
之 集 也 自然 绝 非文 学 作 品 之汇 集 , 即别 集 收 的
是文学 作 品之说 根本 不能成 立 。
集 加 以 辨析 , 意 欲 与 读 者 共 同探 讨 它们 的 准 确 内涵 与 相 互 关 系。 关 键 词 杜 泽 逊 《 文献 学概 要 》 错 误
中 图分 类 号 G 2 5 6
1 别 集 与 总 集 辨析
杜泽 逊《 文献学概要》 云: “ 别集 , 是 四部 分 类法中 ‘ 集部 ’ 的 主干 部 分 , 集部 与 经部 、 史部、 子 部 在 内容 上 有 着 明显 的 区别 , 《 隋书 ・ 经 籍
集指多 位作 家诗 文词 曲之 汇集 不符 合 《 隋书 ・
经籍 志 》 集 部之 实 际情 况 , 此 说 自然 是 片面 的 , 也是不 正确 的 。《 隋书 ・ 经籍志 》 收录于集 部者 有 文学 之集 , 也有 非文学 之集 , 多 数则是其 中既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2
简述中国文献目录四部分类法的源流摘要古代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了解、学习和研究中华文化的宝贵财富。
然而中国古代典籍浩如烟海又无比繁复,要更好的利用和研究古代典籍就要把汗牛充栋的典籍按不同的层次有机的组织起来,对典籍加以整理、编纂和分类,做到纲举目张,执简驭繁。
在中国历史上对文献目录的分类早已有之,历经了准备、创制、发展、兴盛等不同的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与方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本文拟就对四部分类法的源流作浅要的论述。
关键词文献目录源流四部分类法我国历史悠久,典籍浩繁,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重要的学科技及学术分类的观念。
这一时期可以视为我国文献目录的准备阶段。
其后,两汉时期是文献目录的创制阶段,刘歆继承其父刘向遗志,利用天禄阁的政府藏书编成了我国第一部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七略》。
东汉明帝时期由班固撰《汉书·艺文志》,开创了根据官修目录编制正史艺术志的先例。
自此完成了具体使用的目录体制的创立。
至隋唐为文献目录的兴盛发展阶段,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西晋时四分法的出现,其后又经过诸多学者的不断调整和改进,最终完成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的定制。
一、四部分类法的产生魏氏代汉,采掇遗亡,与秘书中、外三阁藏之。
魏秘书郎邓默,删省旧文,除其浮秽,始制《中经》。
西晋时期,秘书监荀勖重编国家目录,依据魏秘书郎郑默的《中经》更辑新簿而撰《中经新簿》(亦称《中经新簿》或《晋中经簿》)。
《中经新簿》改刘向《七略》的分类法,始为四部,“一曰甲部,记六艺及小学等书;二曰乙部,有古诸子家、近世子家、兵书、兵家、术数;三曰丙部,有史记、旧事、皇览簿、杂事;四曰丁部,有诗赋,图赞、汲冢书。
”①因此,从内容上看,甲、乙、丙、丁四部基本上就是经、子、史、集。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七)文献的目录(58-65讲)版本,比勘,再对这个书有一个交待,书的篇数,卷数,作者,朝代、著作方式,书的形成,书的流传,有什么文本,不同文本之间的差异,什么学术门派,主要内容,水平怎么样,主要用途。
对单独某本书的交待叫作提要,解题。
所以目录放在最后。
三者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关系。
但版本的鉴定不仅仅是为了校勘。
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姚明达《中国目录学史》目录分为一书之目和群书之目。
目:目次;录:序录《中国版刻图录》:录是对图的说明。
目录分类刘向校书,很多书在刘向之前都没有定型,至刘向校书,才把书的内容形容固定下来。
中秘藏书“校雠”从刘向开始使用。
“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校雠就是校勘。
中书以夭为芳(艹头,ce,夭和草头很像),又为备(古无轻唇音……说文部首可多临摹记忆),先为牛,章为长……以杀青书,可缮写“书以杀青简,编以漂丝绳”(刘向《孙子叙录》)《晏子春秋》内外篇是刘向根据晏子思想是否符合六经来分的,不合的放在外篇。
刘向评价晏子:“文章可观,义理可法,皆合六经之义”,是因为成帝时六经思想已经深入人心。
学问之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别录》《七略》六分法:揖略、六经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医学)(《见于《汉书·艺文志》)(一般看作向歆父子的相同成果,不知道是刘向遗留刘歆续作,还是刘歆自己创作)略:要略,精要。
三国魏郑默《中经》西晋荀勗《中经新薄》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晋元帝四部书目》(秘阁以为永制。
)甲乙丙丁(经史子集)秘阁之外王俭《七志》阮孝绪《七录》经典录,记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伎录,(五录基本就是四部了,这不是阮孝绪的贡献,那时的官方就已经这样了。
但他的小录,二级目录,四分法基本就是这个框架)佛法录和仙道录就是独立的,从古至今,今天也是这样的。
《四库全书》中佛道虽然收在子部下,但收书时未收佛道经典。
优秀教师成绩优秀事迹
优秀教师成绩优秀事迹1985年,xx初中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等师范学校,那时的中专是学习最好学生的最佳选择。
1988年,xx做了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成了学生心中最敬爱的老师之一。
1994年底,怀着对大学的向往,怀着对知识的渴求,她又捡起了只学到初中第五册的英语,经过近三年的努力,于1997年考到了梦寐以求的xx大学,跟从年轻有为的目录版本学家杜泽逊先生攻读硕士学位。
2003年,出于对古文献专业的热爱,她决心继续深造。
经过奋力拼搏,又考入xx大学,追随古典文学与文献学家徐传武教授攻读博士学位。
2008年,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南北朝经学史》被教育部评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我没有读过高中,没有上过正规大学,我因此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一路走来,我的体会是:只要努力,别人能做到的我们就能做到;只要努力,一般人做不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一句句发自肺腑的感言,让在座的领导、老师、同学深受感动。
这是在xx大学2008年研究生新生开学典礼上,xx因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作为校友代表满含深情的发言。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教育部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鼓励创新,促进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措施。
评选工作自1998年5月启动,每年评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不超过100篇。
xx撰写的《南北朝经学史》被列入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名录。
今年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仅有3篇入选,此为其一。
这也是xx省本年度唯一一篇入选者。
《南北朝经学史》40余万言,被同行专家誉为“近年来较为少见的出色的中国古典文献学博士论文”、“不可多得的一部力作”,“不仅填补了中国经学史一大空白,而且大大加强了中国学术史南北朝阶段的薄弱环节”。
xx的论文为何能过五关、斩六将,评上“百优”?谈起自己的治学经验,xx深有感触。
她认为从事学术研究不但要热爱专业,专心致志,有恒心有毅力,更重要的是好学深思,勇于创新。
这些看起来是老生常谈,要想做到却绝非易事。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
【杜泽逊·中国古典文献学】课程笔记(九)丛书和类书(74-81讲)丛:聚类书:几乎不存在完整的书。
都是一小段,一小节。
丛书:书的完整性不受破坏。
《清史稿》是清朝遗老修的,所以说孙中山是乱党,因此民国政府不承认他。
开明书店《二十五史》加上柯劭忞《新元史》类书抄集群书词、句、段、篇,分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
属于编纂类著作方式。
类书和百科全书的区别:百科全书是著作,类书是编纂。
字典:《康熙字典》《玉篇》《广韵》《集韵》字典和类书都会引书,但类书不需要归纳义项。
《辞源》沿用了类书的体例。
类书起源魏曹丕《皇览》《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帝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
又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从,凡千余篇。
”《三国志·魏书·杨俊传》裴注引《魏略》:“王象为常侍,受诏撰《皇览》,使象领祕书监。
象从延康元年始撰,集数岁成,藏于祕府。
合四十余部,部有数十篇,适合八百余万字。
”《南史·刘怀珍传》附《刘孝标传》:“初梁武帝招文学之士,有高才者多被引进,擢以不次。
峻率性而动,不能随衆沈浮。
武帝每集文士策经史事(用事和辞藻),时范云、沈约之徒皆引短推长,帝乃悦,加其赏赉。
会策锦被事,咸言已罄,帝试呼问峻,峻时贫悴冗散,忽请纸笔,疏十余事,坐客皆惊,帝不觉失色,自是恶之,不复引见。
及峻《类苑》成,凡一百二十卷,帝即命诸学士撰《华林遍略》以高之,竟不见用。
乃著《辩命论》以寄其怀。
”史事(用事和辞藻):古人写诗喜欢用典,杜甫写诗,写过的典故都要记下来,下次写诗不能再用,所以杜甫诗中的典故数量非常多,而且都不重复。
唐杜宝《大业杂记》:“秘书监柳顾言曰:梁主以隐士(不主动做官,主动做官的就是高士了。
)刘孝标撰《类苑》一百二十卷,自言天下之事毕尽此书,无一物遗漏。
梁武心不伏,即敕华林园学士七百余人,人撰一卷,其事类数倍多于《类苑》。
”六朝时文学风气好用事和辞藻,而人的记忆是有限的,读书也是有边的,所以就编书,类书因此而成。
鲁滨孙漂流记(世界儿童文学经典)
第16章日记:岛上 探险
第18章日记:反省
第20章进一步的改 良
第19章无可逃脱
第21章一个脚印
01
第22章骸 骨
02
第23章恐 惧与隔离
03
第24章失 事的船
04
第25章遭 遇野人
06
第27章对 星期五的教 导
05
第26章对 星期五的观 察
第28章新的计划 第29章野人归来
第30章解救俘虏 第31章暴动者
01
第32章重 获海船
02
第33章回 到英格兰
04
第35章再 回海岛
06
第37章注 释
03
第34章与 星期五一起 历险
05
第36章知 识考点
作者介绍
同名作者介绍
丹尼尔·笛福(Daniel Defoe,1660年-1731年4月24日),出生于英国伦敦,17-18世纪英国作家、新闻 **、政论小册作者,被誉为“欧洲小说之父”、“英国报纸之父”、“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小说的奠基 人”、“现代新闻报道之父”等。 1681年,完成第一部作品论著《冥想》。1683年,开始从事商业活动。1688 年,参加光荣革命。1695年,被任命为皇家彩票事务负责人。1697年,出版论著《计划论》。1701年,出版长诗 《地道的英国人》。1702年,出版论著《对付新教徒最直截了当的办法》。1703年,创作诗歌《立枷颂》。1704 年,开始独立主办《评论》杂志。1705年,创作行旅小说《团结》。1709年,完成历史记录《大不列颠联合王国 史》。1719年,出版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1720年,完成历史小说《骑士回忆录》《辛格顿船长》《鲁滨 逊漂流记的回想》。1722年,出版小说《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校》《大疫年日记》。1724年,出版小说 《罗克萨娜》。1725年,出版小说《英国商人手册》。1731年4月24日,丹尼尔·笛福在伦敦逝世,享年71岁。
论古籍书名的类别属性与命名特征
册府说苑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第1期∗本文系哈尔滨师范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XJGY2020042)成果之一㊂论古籍书名的类别属性与命名特征∗黄㊀威1㊀王士香2(1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2哈尔滨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㊀要]㊀中国古书书名有其类别属性特征,具体而言:经部元典书名多为通名所转化,经解类典籍的书名多由元典名加表批注方式的词汇构成㊂史部典籍书名最显著的特征为重名㊁近名现象比较普遍㊂在子部典籍中,如果是为他人典籍命名,以 姓+子 的方式命名最为普遍,在不知书籍作者的情况下多采用概括内容的方式为书籍命名;如果是作者自命名,则多采用反映一己情志或间接反映书籍内容的词汇名书㊂在集部典籍中,别集多以 某某+集 形式命名;总集书名多为反映书籍内容或为对内容的提示, 选 全 等字样经常出现在书名中,用以标示收录范围㊂[关键词]㊀古籍书名㊀经史子集㊀命名方式[中图分类号]㊀G256.1㊀㊀㊀[文献标识码]㊀A1㊀引言书名之于书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当我们阅读一本书时,书名是我们在载体上首先要搜寻的内容;当我们谈论或称引一本书时,书名则是交际活动的起点,没有书名整个过程将无法开展;同时,书名还是目录著作不可缺少的项目, 没有书名就没有目录 [1]㊂正因为如此,学界很早已经意识到了书名的重要性:余嘉锡[2]㊁张舜徽[3]考察了书名命名的一般性规律;程千帆[4]㊁杜泽逊[5]㊁曹之[6]㊁叶守法[7]等关注书名命名方式的归纳,以及同书异名㊁同名异书现象的研究;鲍延毅[8]㊁张林川[9]㊁赵传仁[10]等则在书名含义的考察方面有重要成果㊂然而,很少有学者注意的是,古籍书名有着鲜明的类别特征㊂分类是人类语言的基本特征之一㊂命名活动本身即依赖于分类的过程㊂给一个对象或活动以一个名字,也就是把它纳入某一类概念之下㊂ [11]书籍的命名活动,同样是一种分类㊂我国图书分类观念起源甚早,‘汉书㊃艺文志“为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其反映的是刘向㊁刘歆父子的图书分类观念,刘氏父子将图书分为六艺㊁诸子㊁诗赋㊁兵书㊁数术㊁方技6大类38小类,奠定了我国图书分类体系的基础,其后经过漫长的时间,发展演变为经㊁史㊁子㊁集的四分法㊂总体上言,六分法至四分法的转变就是将史书从经部独立出来设为 史部 ,并将兵书㊁数术㊁方技归入 子部 , ‘隋志“‘四库“为‘七略“‘七录“之后裔,非复其仇敌 [12]㊂鉴于此,本文拟以中国古代图书经㊁史㊁子㊁集四部分类法为凭依,揭示我国古籍书名命名的类别属性㊂2㊀经部书名2.1㊀ 五经 书名五经 作为我国最早的一批典籍,其书名最初均为一类档案资料的通称,其后逐渐转化为专名㊂章学诚云: 六艺非孔氏之书,乃周官之旧典也㊂‘易“掌太卜,‘书“藏外史,‘礼“在宗伯,‘乐“隶司乐,‘诗“领太师,‘春秋“存乎国史㊂ [13]章氏此处意在表明孔子非六经的作者,六经为孔子依 周官之旧典 整理而成㊂这类 周官之旧典 即当时官府记录保存的档案资料,与后世的书籍相比,其区别在于,档案为分工收藏的原始性资料,缺乏系统性,没有经过细致的整理与编撰,其收藏目的也不在于传播,并不是 作为典籍的书 [14]㊂然则, 诗 书 等通名是如何转变为专名的呢?笔者认为,在这一进程中,孔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㊂ 五经 书名是在孔子的文献整理后逐渐确立的㊂ 五经 整理不始于孔子,现可知最早者为孔子七世祖正考父,‘国语㊃鲁语下“记载 昔正考父校商之名‘颂“十二篇于周太师,以‘那“为首 [15]㊂但大规模㊁系统地对 五经 进行整理始于孔子当无疑问[16]㊂五经书名的确立与孔子的关系㊃89㊃具体体现在,孔子的文献整理使书籍界线清晰化㊂ 诗 书 等原为类别属性的名称与整理后的典籍形成明确的㊁一一对应的指称关系㊂其后出现的 逸诗 逸书 逸礼 的称谓,正说明 五经 书名与书籍指称关系的牢固,溢出此内容者实际已非‘诗“非‘书“㊂孔子整理经典的目的主要是用于教育弟子,这一目的对称谓的专名化同样关键㊂孔子用整理后的典籍教授弟子,其结果是其流传范围空前扩大,在书籍的流传过程中,整理后的书籍与名称间的对应关系在习者间不断强化,直到完成由通名向专名的转化㊂这一转化过程大概完成于春秋末期,‘庄子㊃天运“已称 ‘诗“‘书“‘礼“‘乐“‘易“‘春秋“ 六经 [17],这里所称为书名而不再为泛指㊂郭店战国楚简‘六德“篇云: 观诸诗㊁书则亦在矣,观诸礼㊁乐则亦在矣,观诸易㊁春秋则亦在矣㊂ [18]整理者没有给 诗 书 礼 乐 易 春秋 加上书名号,可能是出于审慎的考虑,但‘六德“成书于战国,此处所及应当就是 六经 书名,加书名号似更为合理㊂2.2㊀经解类书名经解类典籍的书名多由元典名加表批注方式的词汇构成㊂这种格式的书名在命名实践中主要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为 ∗+元典书名 ,另一种为为 元典书名+∗ ㊂公式中的 元典书名 可以为书籍的原名,也可以是元典书名的简称; ∗ 为表示批注方式的词汇㊂以‘隋书㊃经籍志“所录经部书名为例,采用第一种模式命名的书籍如‘集解尚书“‘集释尚书“‘集注毛诗“‘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㊂以第二种模式命名的书籍,即将表批注方式的词放在元典之后形式的书名更为普遍,如‘周易音“‘尚书百问“‘毛诗音义“‘毛诗谱“‘礼记评“‘礼论抄“等;有时采用第二种模式命名的书名,在元典书名与批注词之间尚有修饰或限定性的词语,如‘周易尽神论“‘尚书文外义“‘毛诗异同评“‘礼记略解“等㊂经部书名这一特点与古代学术特点息息相关㊂古人著书立说的一个重要方式为解经,故在各朝代分别围绕着 五经 七经 九经 十三经 而产生了一批注释类典籍㊂由于经部典籍生产的这一特点,书名命名受到元典书名的影响明显,表现为:经部书名中元典名的部分直接承袭自所批注之书,在书籍构思之初实际已经确定㊂表批注方式的词汇虽出自命名者的选择,但也并非完全自由,这是因为这些词汇在被用作书名之前已有特定的含义,如果命名者遵循名实相副原则为书籍命名,由于与书籍批注特征相符的表注释方式的常用词有限,在使用时并无太大的自由度,从而造成经部书名同名异书的现象极为普遍㊂例如,在‘隋书㊃经籍志“中以‘周易论“为名者有阮浑㊁宋岱㊁周颙㊁范氏撰4部[19];以‘毛诗义疏“为名者有舒援㊁沈重,以及不题撰者同名典籍共7部[20]㊂从‘隋书㊃经籍志“的著录情况来看,这些典籍或撰者不同,或虽未题撰者但卷数存在差异,显然出于不同作者之手㊂然而,经部典籍的命名也并非毫无自由度,在元典书名与注释词汇之间可加入的修饰或限定的词汇,是这类书名中最能体现命名的主观性与自由度之处,也是命名者避免或减少书籍出现重名的重要方法㊂仍以‘隋书㊃经籍志“为例,其 经部 易类文献中录有宋范歆‘周易义“㊁梁武帝‘周易大义“㊁陆德明‘周易大义“㊁梁南平王‘周易几义“㊁梁萧子政‘周易义疏“㊁陈周弘正‘周易义疏“等书名接近的一批书籍,虽然修饰词的变化没有杜绝重名现象的出现,但客观上已经降低了重名出现的概率㊂3㊀史部书名史书在‘汉书㊃艺文志“中被附于‘春秋“后,并非独立的一类典籍,其后历经郑默㊁荀勖㊁李充,至‘隋书㊃经籍志“ 史部 在目录书中正式确立㊂史书在古代往往被视为编述类作品而非个人著作,因此在命名时多采用反映书籍内容的词汇为其命名,受书籍内容制约明显㊂史书书名最显著的特征为重名㊁近名现象比较普遍㊂以‘隋书㊃经籍志“所录编撰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书为例,其中部分重名者如:谢承㊁华峤㊁谢沈㊁袁山松㊁范晔㊁萧子显都撰有‘后汉书“,王隐㊁虞预㊁朱凤㊁谢灵运㊁臧荣绪㊁萧子云㊁郑忠㊁沈约都撰有‘晋书“,陆机㊁干宝㊁曹嘉之㊁邓粲㊁刘谦之㊁王韶之㊁徐广撰有‘晋纪“,徐爰㊁孙岩㊁沈约撰有‘宋书“[21]㊂这一现象的出现与史书自身属性特征㊁流通特点和命名者主观意图三方面有关㊂从史书自身特点来说,史书书名的命名受编撰内容的制约较大㊂史书最为常用的命名方式是表朝代的词加上 史 书 志 等表示体裁属性之字,表朝代用词的选取要受书籍内容的严格限制,并无自由选择的余地,而 史 书 志 等表体裁属性的词汇数量也是有限的㊂在双重限制下,只要书籍的内容是反映同一时期㊁同一体裁的史书,命名时就有很高的概率出现重名现象㊂例如,实录是记录当㊃99㊃黄㊀威㊀王士香:论古籍书名的类别属性与命名特征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朝史实的史书体材,这类书籍的命名往往比较严格地遵照 皇帝庙号+实录 的方式命名,而皇帝的庙号非 祖 即 宗 ,历朝皇帝庙号相同者不胜枚举,从而造成此类书籍大量重名㊂在唐㊁宋㊁明㊁清四代便均有‘太宗实录“,分别为记录唐太宗李世民㊁宋太宗赵炅(赵光义)㊁明惠宗朱允炆和明成祖朱棣㊁清太宗爱新觉罗㊃皇太极四朝史实的书籍㊂从史书流通特点来看,一方面,史书的流传具有排他性,当某部史书被多数人认可而获得正统地位后,其他同题材史书便可能因自然或人为原因消亡,即便有个别同名之书并行流通,也可以采用在书名中增加修饰词的方法加以区分,并不会造成太多的不便和混乱㊂另一方面,古代书籍流通网络的欠发达与交流途径的单一,也可能会造成在同时异地㊁同时同地甚至异时异地编撰内容相同或相近的书籍时,因信息不畅而使用了相同的文字命名,造成重名现象㊂从命名者角度看,命名者用书名反映书籍权威性的意图也会造成史书的重名㊂史部书籍在名称产生过程中,某些表示体裁属性的词汇逐渐有了附带意义㊂例如,在班固‘汉书“被官方承认列为正史后,其后编撰史书以 书 命名似乎成为正统与权威的标志,因此很多作者故意以 书 命名㊂以东汉史书为例,虽然受书籍内容限制,书名中 后汉 两字是固定的,但究竟是用 史 书 还是 纪 来命名,实际是有一定的自由度的,但为了显示著作的正统,很多作者仍不避重复地在书名中使用 书 字㊂在史书的命名过程中,虽无明文规定,但有些书名用字实际代表着正统与主流,而有些则非㊂例如,在唐初的修史活动中,所修‘晋书“‘宋书“‘梁书“‘陈书“等书名均为前代已产生,这是唐代修史者所了解的,但所编诸书仍选用是名,当有此因素在其中㊂另外,史书书名相近的情况也很普遍,如‘隋书㊃经籍志“录有谢吴‘梁书“,与其相近的书名有许亭‘梁史“㊁何之元‘梁典“㊁刘璠‘梁典“等㊂这批书名体现了书名命名的自由性:对于编撰梁代史书的作者来说,即便表朝代的 梁 字需要体现在书名中,但究竟是称 书 还是 典 史 或是其他,仍是可自行把握的㊂如果作者遵循书名命名的排他性原则为书籍命名,在看到他人用 书 字命名时,便可使用 典 史 或其他用字来为书籍命名,于是便会出现一批用字相近的书名㊂此类例子在‘隋书㊃经籍志“中极为普遍,以‘隋书㊃经籍志“所录书籍为例,与上引范晔等人‘后汉书“书名相近者有薛莹‘后汉记“㊁王韶‘后汉林“㊁袁彦伯‘后汉纪“㊁张璠‘后汉纪“;与上沈约等人‘宋书“书名近似者有裴子野‘宋略“㊁王琰‘宋春秋“等㊂史部书名命名的半自由状态是其部类内有大量相近书名的主因,同时显示出了书名命名的主观性色彩,即在诸多的限制下,命名者仍可以在命名活动中享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权㊂4㊀子部书名‘隋书㊃经籍志“曰: ‘汉书“有‘诸子“‘兵书“‘数术“‘方伎“之略,今合而叙之,为十四种,谓之子部㊂ [22]可见,‘隋书㊃经籍志“子部14类约为合并‘汉书㊃艺文志“ 诸子略 兵书略 数术略 方技略 而来,而中国古代图书分类法中的四分法,又长期以‘隋书㊃经籍志“为典范㊂总体而言,在子部典籍中,整理者给子书命名时倾向于为书籍命一个能清晰反映作者是谁的书名;而如果是作者本人为书籍命名,则倾向于通过书名表达自己的主观认知,这类书名有着较高的命名自由度,因此书名较为丰富多彩㊂4.1㊀为他人书籍命名编者为书籍命名时,多以人名名书㊂经部书名和史部书名的命名中,被选作书名的摹状词多与书籍的内容相关,而子部书名则多选用与书籍作者相关的摹状词为书籍命名㊂具体包括:其一,以 某子 的方式名书㊂如‘汉书㊃艺文志“ 诸子略㊃儒家 类中有‘晏子“‘曾子“‘雕漆子“‘宓子“‘景子“‘世子“‘公孙尼子“‘孟子“‘孙卿子“‘芈子“‘王孙子“‘羊子“‘董子“‘俟子“‘徐子“‘鲁仲连子“; 道家 类中有‘鬻子“‘管子“‘老子“‘文子“‘蜎子“‘关尹子“‘庄子“‘列子“‘老成子“‘长卢子“‘王狄子“‘老莱子“‘黔娄子“‘宫孙子“‘鹖冠子“‘孙子“‘捷子“‘臣君子“;法家有‘李子“‘申子“‘处子“‘慎子“‘韩子“‘游棣子“;等等,这种方式在子书中极为常见㊂其二,以 姓+名 的形式名书㊂‘汉书㊃艺文志“ 诸子略 中以姓名命书者,如‘陆贾“‘刘敬“‘贾山“‘贾谊“‘董仲舒“‘儿宽“‘公孙弘“‘终军“‘曹羽“‘公孙浑邪“‘鼌错“‘邹阳“‘主父偃“‘徐乐“‘庄安“‘由余“‘东方朔“‘公孙尼“等㊂总体上来说,以此方式命名的子书多为汉代或其前不久之人所著,如贾山㊁公孙弘㊁董仲舒㊁终军㊁儿宽等㊂此类书名集中出现在西汉时期,其前及其后均较少㊂原因在于,东汉以后专家之学渐衰,很多文儒并无弟子,其身后为其整理著作之人如非其从学者或后人,㊃001㊃总第183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并无必要称同辈之人为 子 以表示尊敬,故直接以其 姓+名 的形式为书名㊂考虑到刘向父子在西汉末年对图书整理㊁编目工作的巨大影响,以及当时很多书名即刘向所定,‘汉书㊃艺文志“中西汉时期以作者姓名为书名者大多当出于刘氏手㊂其三,以职官㊁谥号等表敬文字名书㊂‘汉书㊃艺文志“ 诸子略 中有的书名采用称官职㊁谥号㊁称字的方式,多有表敬的意味,如‘汉书㊃艺文志“录:商君二十九篇㊂(名鞅,姬姓,卫后也,相秦孝公,有列传㊂) [23]这里称商鞅为 商君 有表敬的意味在其中㊂其他如‘臣彭“‘郎中婴齐“‘待诏金马聊苍“‘魏文侯“‘平原君“‘黄公“‘毛公“‘郑长者“等均属此类㊂其四,当作者的姓或名仅知其一或均不可考时,也可以选用与作者相关的字名书㊂例如,‘汉书㊃艺文志“载: ‘臣彭“四篇 ‘博士臣贤对“一篇㊂(汉世,难韩子㊁商君㊂) ‘臣说“三篇㊂(武帝时 所 作赋㊂师古曰: 说者,其人名,读曰悦㊂) [24]引文中对于作者指称 臣 的做法,当如注释‘汉书“的 臣瓒 一样,为不知作者姓氏者㊂又如,‘汉书㊃艺文志“载: ‘尹都尉“十四篇㊂(不知何世㊂) ‘赵氏“五篇㊂(不知何世㊂) ‘王氏“六篇㊂(不知何世㊂) [25]‘尹都尉“‘赵氏“‘王氏“三书均被标注为 不知何世 ,可见其不称名而仅称姓氏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已不知其名的缘故㊂再如,‘汉书㊃艺文志“载: ‘郑长者“一篇㊂(六国时,先韩子,韩子称之㊂师古曰: ‘别录“云郑人,不知姓名㊂ ) ‘野老“十七篇㊂(六国时,在齐㊁楚间㊂应劭曰: 年老居田野,相民耕种,故号野老㊂ ) [26]从以上两则引文的注释看,之所以用 郑长者 野老 为书名,盖为作者姓与名并失而不得已的作法㊂4.2㊀作者自命名当子书为作者自命名时,多采用反映一己情志,或间接反映书籍内容的摹状词名书㊂作者自行结集并命名子书时,有的作者希望利用书名表达一己的情趣志向,这时用于描述书籍涵义的摹状词,往往与书籍内容或作者之间无直接关联,而是出于作者的主观认知或观念㊂这时书名中用于描述书籍的摹状词往往具有创造性属性,命名比较自由,产生的书名也比较多样化,符合书籍命名追求典雅新颖㊁排他性的原则㊂如‘后汉书㊃王符传“载: 自和㊁安之后,世务游宦,当涂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㊂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三十余篇,以讥当时失得,不欲彰显其名,故号曰‘潜夫论“㊂ [27] 潜夫 一词反映了王符的个人志趣㊂当作者希望用书名反映书籍内容时,也往往使用具主观评判性的词汇,而非客观反映书籍内容者㊂例如,一般认为‘淮南子“一书的异称‘鸿烈“为淮南王汉刘安自命名㊂关于该书的书名含义,高诱‘淮南子㊃叙目“曰: 其义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类,无所不载,然其大较归之于道,号曰‘鸿烈“㊂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㊂ [28]由此可见,书名 鸿烈 一词所反映的是刘安对这本书的主观认知而并非书籍客观属性㊂作者自命名与他人命名的子书在书名上存在的差异,在‘汉书㊃艺文志“中所录的两部书中有充分体现㊂‘汉书㊃艺文志“载: ‘王孙子“一篇㊂(一曰‘巧心“㊂) [29]‘巧心“一名当为作者自名,而‘王孙子“盖为后人改题㊂另外,上文所及蒯通书‘隽永“又名‘蒯子“,刘安‘鸿烈“又名‘淮南子“,这里 巧心 隽永 鸿烈 具主观色彩的词汇当来自书籍作者自命,而以人名统书的书名当为后世编者所命名㊂可见,在子部典籍命名时,作者倾向于通过书名表达自己的主观认知,而整理者则倾向为书籍命名一个能清晰反映作者信息的名字㊂4.3㊀逸名书的命名西汉以前,在不知书籍作者的情况下,子书多采用概括内容的方式为书籍命名㊂在‘汉书㊃艺文志“ 诸子略 中以概括内容的方式命名的书籍多属于这种情况,兹以表格罗列与下:表1㊀‘汉书㊃艺文志“ 诸子略 概括内容方式命名之书举例书名篇卷属类‘汉书㊃艺文志“中的注释‘内业“十五篇儒家不知作书者‘周政“六篇儒家周时法度政教‘周法“九篇儒家法天地,立百官‘谰言“十篇儒家不知作者,陈人君法度‘功议“四篇儒家不知作者,论功德事‘儒家言“十八篇儒家不知作者‘周训“十四篇道家无‘道家言“二篇道家近世,不知作者‘杂阴阳“三十八篇阴阳家不知作者‘燕十事“十篇法家不知作者‘法家言“二篇法家不知作者‘推杂书“八十七篇杂家无‘杂家言“一篇杂家王伯,不知作者‘百家言“三十九卷小说家无㊀㊀‘内业“‘谰言“等书明确标示 不知作者 ,此㊃101㊃黄㊀威㊀王士香:论古籍书名的类别属性与命名特征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盖为书籍不以作者命名的主因;而如‘周政“‘周训“‘杂家言“等书,‘汉书㊃艺文志“虽未明言作者情况,但从书名或解说语可推测,这些书籍或者不知作者或为众多作者作品的合集,不能单以一个作者命名㊂这类书名在东汉前较为常见,且为不知作者或书籍作者非一人而无法以人命名的情况下的选择;东汉以后,因为自此以后著述已多有署名,很少有书籍不知作者,这种情况已较为少见㊂5㊀集部书名集部典籍主体为收录个人诗文作品的别集与收录多人诗文作品的总集㊂这两类书籍的命名也体现出不同的类别特征㊂5.1㊀别集的命名别集是个人诗文作品的汇编,一部别集可以由他人编撰也可以是作者本人汇集,这种差异会对书籍的命名方式产生影响㊂一般而言,为他人编撰的别集,命名多为 表人物相关称谓之词 加 集 字的形式命名㊂一为 作者姓+名+集 ,如‘贾谊集“‘枚乘集“;二为 作者姓+字+集 ,如扬雄集名‘扬子云集“,陆机集名‘陆士衡集“;三为 作者谥号+集 ,如刘彻谥号为 武 其集名‘武帝集“,陶渊明谥号为 靖节 其集名‘靖节先生集“;四为 作者籍贯+集 ,如韩愈郡望在昌黎其集名‘韩昌黎集“,王安石祖籍江西临川其集称‘王临川集“;五为 作者官职+集 ,如嵇康曾做过中散大夫其集名‘秘中散集“,岑参官至嘉州刺史其集名‘岑嘉州集“;等等㊂为他人文集命名时多采用与作者相关的信息的原因为,编者命名的目的在于确立作者与书籍的对应关系,使读者见书而知人,无论是直接以人名为书名,或是通过称字㊁职官㊁谥号等表示尊敬之语名书,均与作者相关联㊂如果别集为作者亲自整理,书名一般则为 表个人情志之词 加 集 字的形式㊂这是因为当文集为作者自编时,由于其中所收多为诗文作品,性质与解说经典㊁编撰史书的论著迥异,多被视为表达私人情感之所,因此书名也被作者拿来表达某种情绪㊂如宋晁补之名其诗文集曰‘鸡肋集“, 鸡肋 一典见‘三国志㊃魏书㊃武帝纪第一“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 时王欲还,出令曰 鸡肋 ,官属不知所谓㊂主簿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 何以知之? 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㊂ [30]晁氏以借此典故表明自己的作品无甚价值,为自谦之语㊂又如,清张尔岐名其文集曰‘蒿庵文集“,取‘诗经㊃小雅㊃蓼莪“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㊂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31]句意,表达其孝悌思想㊂另外,在别集的命名中,采用 作者号+集 形式来为文集命名也多出自作者之手,这是因为号本身就是反映作者自身情趣志向的一种称谓,因此多被作者用于命名自己的文集,如卢照邻号 幽忧子 其集曰‘幽忧子集“,黄庭坚号 山谷道人 其文集曰‘山谷集“等㊂一般认为, 别集 之名始于东汉,但从‘汉书㊃艺文志“所载诗赋等皆不称 集 来看,当时编集活动可能并不普遍㊂汉魏时期,文集始兴,其编撰多为后人编排前人的作品,作者自行编撰文集的情况较少㊂文集自命名情况的大量涌现是在齐梁以后㊂齐梁时王室豪族对文学的喜好与倡导使编集之风大盛,以至 家家有制,人人有集 (梁萧绎‘金楼子㊃立言“)㊂据‘南齐书㊃张融传“载: 融自名集为‘玉海“㊂司徒褚渊问‘玉海“名,融答: 玉以比德,海崇上善㊂ 文集数十卷行于世㊂ [32]四库馆臣据此指出,别集自命名即始于张融‘玉海集“[33]㊂既然南朝时期作者自行编撰诗文集的情况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依理在别集中自此以后反映作者情志的书名就应该普遍存在,但据今日材料看,此类书名似在宋代以后才真正繁荣起来㊂笔者认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为,宋代以前,书籍靠传抄流传,别集编排以后,大多仅能在有限的范围内流传,甚至仅为自己收藏,在这种情况下,一旦遭遇变故书籍极易散逸,其后好事者据类书或散见的作品再将其作品裒为一集时,其性质已转为他人所编的文集,已非作者自命书名㊂当文集为他人命名时一般使用与作者姓名㊁字㊁号等与作者相关词汇名书㊂宋代以降,印刷术的普及使书籍更为容易复制,文集在编成以后副本较多,加之时代距今相对较近,增加了原本流传至今的机会,故自宋代以后,具有自命名特征的文集书名逐渐增多㊂5.2㊀总集的命名总集是多人诗文作品的汇编,总集又分为选集式与全集式两种,因为是编排他人的作品,总集书名很少有表达编者个人情志者,而多为反映书籍内容或为对内容的提示㊂ 选 和 全 的字样也经常出现在书名中,用以标示总集的属性㊂总集的命名主要反映以下几类信息:一为反映作品时代㊂如宋吕祖谦‘宋文鉴“,元苏天爵‘元文类“,明张时彻‘明文范“等,从书名中即可看出此类书籍收录作品的时代及体裁㊂二为反㊃201㊃总第183期山东图书馆学刊2021年2月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ʏ。
《鲁迅著作分类全编(共19册)》读书笔记模板
06
《俟堂专文 杂集》题记
05
奇怪的日历
通讯(致郑孝观)
论雷峰塔的倒掉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
1
春末闲谈
2
坚壁清野主义
3
寡妇主义
4
送灶日漫笔
5
谈皇帝
为半农题记
1
《何典》后,
作
2
《小说旧闻钞》 序言
3
无声的中国
4
老调子已经唱 完
5 魏晋风度及文
章与药及酒之 关系
《唐宋传奇集》稗边 小缀
《唐宋传奇集》序例
《梅令格的〈关于文 学史〉》译者附记
《一天的工作》前记
01
《一天的工 作》后记
02
译本高尔基 《一月九日》 小引
03
《一个人的 受难》序
04
《海纳与革 命》译者附 记
06
《木刻创作 法》序
05
《解放了的 堂·吉诃德》 后记
《引玉集》后记
《草鞋脚》(英译中 国短篇小说集)小引
《〈母亲〉木刻十四 幅》序
呐喊 彷徨
故事新编 附录
狂人日记 孔乙己 明天 一件小事 头发的故事 风波 故乡 阿Q正传 端午节
题辞 祝福 在酒楼上 幸福的家庭——拟许钦文 肥皂 长明灯 示众 高老夫子 孤独者
补天 奔月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非攻 起死
斯巴达之魂 怀旧
1
野草
2
朝花夕拾
3
附录
4
诗歌全编
5
附:两地书
题辞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拟古的新打油诗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风筝
3
《奔流》编校 后记
4
《而已集》题 辞
5
续修四库全书分书目(集部 别集类)
续修四库全书•集部•别集类(第1303册至1577册)书目详表(带册页码)集部别集类 第1303册-001页 枚叔集一卷(汉)枚乘撰(清)丁晏辑集部别集类 第1303册-007页 校蔡中郎集疏证十卷外集疏证一卷(汉)蔡邕撰(清)吴志忠疏证 蔡中郎文集补一卷(汉)蔡邕撰(清)吴志忠辑集部别集类 第1303册-419页 蜀丞相诸葛亮文集六卷(存卷四至卷六)(三国蜀)诸葛亮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3册-433页 曹集考异十二卷(三国魏)曹植撰(清)朱绪曾考异集部别集类 第1303册-575页 曹子建集十卷逸文一卷(三国魏)曹植撰(清)丁晏诠评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001页 陆士衡文集十卷(晋)陆机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043页 支道林集一卷(晋)释支遁撰(明)皇甫涍辑支道林外集一卷(晋)释支遁撰(明)史玄辑 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063页 陶渊明诗一卷陶渊明杂文一卷(晋)陶潜撰(宋)曾集辑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099页 陶靖节先生诗注四卷补注一卷(晋)陶潜撰(宋)汤汉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145页 笺注陶渊明集十卷总论一卷(晋)陶潜撰(宋)汤汉等笺注(元)李公焕辑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239页 靖节先生集十卷首一卷诸本评陶汇集一卷靖节先生年谱考异二卷(晋)陶潜撰(清)陶澍集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399页 谢康乐集四卷(南朝宋)谢灵运撰(明)沈启原辑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449页 梁江文通集十卷首一卷(南朝梁)江淹撰(明)胡之骥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577页 哀江南赋注一卷(北周)庾信撰王闿运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4册-601页 王无功文集五卷(唐)王绩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5册-001页 骆临海集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唐)骆宾王撰(清)陈熙晋笺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5册-255页 王子安集注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唐)王勃撰(清)蒋清翊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5册-505页 李峤杂咏二卷(唐)李峤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5册-519页 1306册-001页 李诗选注十三卷李诗辨疑二卷(唐)李白撰(明)朱谏选注 集部别集类 第1306册-221页 分门集注杜工部诗二十五卷(唐)杜甫撰(宋)王洙 赵次公等注 年谱一卷(宋)吕大防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07册-001页 杜工部草堂诗笺四十卷(唐)杜甫撰(宋)蔡梦弼注 诗话二卷(宋)蔡梦弼辑 年谱二卷(宋)赵子栎 鲁訔撰 黄氏集千家注杜工部诗史补遗十卷(宋)黄鹤注集注草堂杜工部诗外集一卷(宋)蔡梦弼注 集部别集类 第1307册-377页 杜臆十卷附管天笔记外编一卷(明)王嗣奭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08册-001页 杜工部集二十卷 年谱一卷 诸家诗话一卷唱酬题咏附録一卷 附録一卷(唐)杜甫撰(清)钱谦益笺注集部别集类 第1308册-323页 杜诗阐三十三卷(清)卢元昌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9册-001页 岑嘉州诗八卷(唐)岑参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9册-037页 新刊权载之文集五十卷 补刻一卷(唐)权德舆撰集部别集类 第1309册-343页 1310册-001页 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外集十卷遗文三卷韩文公志三卷(唐)韩愈撰(宋)文傥注 王俦补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0册-263页 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十二卷(清)方世举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0册-471页 读韩记疑十卷首一卷(清)王元启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0册-585页 韩集笺正五卷年谱一卷(清)方成珪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001页 柳集点勘四卷(清)陈景云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039页 玉川子诗集五卷(唐)卢仝撰(清)孙之騄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173页 樊绍述集二卷(唐)樊宗师撰(清)孙之騄辑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205页 李长吉昌谷集句解定本四卷(唐)李贺撰(清)姚佺笺(清)丘象升等评(清)丘象随辩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313页 李长吉歌诗汇解四卷首一卷 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清)王琦汇解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427页 协律钩玄四卷外集一卷(唐)李贺撰(清)陈本礼笺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493页 丁卯集笺注八卷(唐)许浑撰(清)许培荣笺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579页 周贺诗集一卷(唐)周贺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589页 张承吉集十卷(唐)张祜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1册-637页 朱庆余诗集一卷(唐)朱庆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2册-001页 樊川文集夹注四卷 外集一卷(唐)杜牧撰 佚名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2册-131页 樊川诗集四卷 别集一卷 外集一卷 补遗一卷(唐)杜牧撰(清)冯集梧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2册-279页 玉溪生诗详注三卷 卷首一卷(唐)李商隐撰(清)冯浩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2册-453页 樊南文集详注八卷(唐)李商隐撰(清)冯浩注 集部别集类 第1312册-593页 樊南文集补编十二卷附録一卷(唐)李商隐撰(清)钱振伦笺(清)钱振常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001页 唐女郎鱼玄机诗一卷(唐)鱼玄机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051页 翰林集四卷附録一卷(唐)韩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083页 张象文诗集三卷(唐)张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095页 唐秘书省正字先辈徐公钓矶文集十卷补一卷(唐)徐夤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169页 唐求诗集一卷(唐)唐求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175页 碧云集三卷(唐)李中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215页 李丞相诗集二卷(南唐)李建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227页 范文正公文集二十卷(宋)范仲淹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3册-439页 王荆公诗集注四卷(宋)王安石撰(清)沈钦韩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4册-001页 王荆公文集注十四卷(存文集注卷甲至卷丁、卷壬至卷卯)(宋)王安石撰(清)沈钦韩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4册-603页 1315册-001页 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六十卷(宋)苏轼撰(宋)郎晔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5册-305页 1316册-001页 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四十六卷总案四十五卷诸家杂缀酌存一卷苏海识余四卷笺诗图一卷(清)王文诰辑注 集部别集类 第1316册-593页 舒嬾堂诗文存三卷首一卷(宋)舒亶撰张寿镛辑 补遗一卷 冯贞群辑 附録一卷集部别集类 第1316册-631页 新注朱淑真断肠诗集八卷后集八卷(宋)朱淑真撰郑元佐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001页 晁具茨先生诗集十五卷(宋)晁冲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065页 颐堂先生文集五卷(宋)王灼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099页 斜川集六卷附録二卷订误一卷补遗二卷续钞一卷附録一卷(宋)苏过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193页 胡少师总集六卷首一卷附録一卷(宋)胡舜陟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267页 张魏公集一卷首一卷(宋)张浚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315页 陈文正公文集十三卷(宋)陈康伯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375页 增广笺注简斋诗集三十卷无住词一卷胡学士续添简斋诗笺正误一卷简斋先生年谱一卷(宋)陈与义撰(宋)胡穉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507页 侍郎葛公归愚集二十卷(存卷五至卷十三)(宋)葛立方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7册-551页 洪文安公遗集一卷(宋)洪遵撰(清)劳格辑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001页 范石湖诗集注三卷(宋)范成大撰(清)沈钦韩注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061页 橘洲文集十卷(宋)释宝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133页 克庵先生尊德性斋小集三卷补遗一卷(宋)程洵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189页 悦斋文钞十卷补一卷(宋)唐仲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265页 双峰先生存藁六卷(宋)舒邦佐撰(明)舒日敬辑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337页 崔舍人玉堂类藁二十卷附録一卷崔舍人西垣类藁二卷(宋)崔敦诗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489页 定川遗书二卷附録四卷(宋)沈焕撰张寿镛辑 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541页 芸居乙藁一卷(宋)陈起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8册-551页 1319册-001页 平庵悔稿十四卷丙辰悔稿一卷悔稿后编六卷补遗一卷(宋)项安世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9册-085页 育德堂外制五卷(宋)蔡幼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9册-159页 宋丞相崔清献公全録十卷(宋)崔与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9册-241页 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二十三卷拾遗一卷(宋)陈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19册-585页 武夷集八卷(宋)白玉蟾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001页 重编古筠洪城幸清节公松垣文集十一卷(宋)幸元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049页 平塘陶先生诗三卷(宋)陶梦桂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067页 何北山先生遗集三卷附録一卷(宋)何基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105页 三山郑菊山先生清隽集一卷(宋)郑震撰 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一卷郑所南先生文集一卷附録一卷 (宋)郑思肖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161页 孙耕閒集一卷(宋)孙锐撰(元)赵时远编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167页 何希之先生鸡肋集二卷(宋)何希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201页 竹坡类藁五卷附録一卷(宋)吕午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251页 牧莱脞语二十卷二稾八卷(宋)陈仁子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481页 涧谷遗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宋)罗椅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539页 先天集十卷附録二卷山屋许先生事録一卷(宋)许月卿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601页 采芝集一卷续集一卷(宋)释斯植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0册-615页 九峰先生集三卷 首一卷 附録一卷(宋)区仕衡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001页 萧冰崖诗集拾遗三卷(宋)萧立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067页 巽斋先生四六一卷(宋)危昭德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087页 史咏诗集二卷(宋)徐钧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123页 赵宝峰先生文集二卷(宋)赵偕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163页 钓矶诗集五卷(宋)邱葵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207页 林屋山人漫藁一卷附録一卷(宋)俞琰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227页 宋左丞相陆公全书八卷续编二卷(宋)陆秀夫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281页 石堂先生遗集二十二卷(宋)陈普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603页 宋贞士罗沧洲先生集五卷(宋)罗公升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623页 古逸民先生集二卷附録一卷(宋)汪炎昶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655页 玉溪吟草一卷附録一卷(宋)林表民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1册-659页 剪绡集二卷(宋)李龏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001页 水云集三卷(金)谭处端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037页 棲霞长春子丘神仙磻溪集三卷(金)丘处机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101页 元遗山诗集笺注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施国祁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305页 寓庵集八卷(元)李庭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353页 桐江集八卷(元)方回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505页 剡源逸稿七卷(元)戴表元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539页 双湖先生文集十卷(元)胡一桂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2册-627页 山村遗藳四卷(元)仇远撰 杂著一卷(元)仇远撰(清)顾维岳辑 杂著补遗一卷(元)仇远撰(清)鲍廷博辑 附录二卷补遗一卷附录续一卷撰(清)鲍廷博辑集部别集类 第1323册-001页 清河集七卷附録一卷(元)元明善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3册-049页 元懒翁诗集二卷(元)董寿民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3册-091页 金华黄先生文集四十三卷(元)黄溍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3册-545页 秋声集九卷(元)黄镇成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3册-587页 贞一斋诗文稿二卷(元)朱思本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001页 雁门集十四卷附诗余一卷倡和録一卷别録一卷(元)萨都拉撰(清)萨龙光编注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213页 木讷斋文集五卷附録一卷(元)王毅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259页 畴斋文稿不分卷(元)张仲寿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263页 存复斋文集十卷附録一卷(元)朱德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347页 存复斋续集一卷(元)朱德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381页 石屋禅师山居诗六卷(元)释清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407页 丹邱生五卷附録一卷(元)柯九思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457页 东臯先生诗集五卷附録一卷(元)马玉麟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475页 沧浪轩诗集六卷(元)吕彦贞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535页 书林外集七卷(元)袁士元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4册-593页 蚁术诗选八卷(元)邵亨贞撰(明)汪稷校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001页 栖碧先生黄杨集三卷补遗一卷附録一卷(元)华幼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063页 茶山老人遗集二卷附録一卷(元)沈贞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081页 梅花百咏一卷(元)韦珪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097页 韩山人诗集九卷韩山人诗续集八卷(元)韩奕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197页 后圃黄先生存集四卷(元)黄枢撰附向明斋诗文一卷 (明)黄维天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242页 雪厓先生诗集五卷(元)金守正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279页 吴书山先生遗集二十卷首一卷末一卷(元)吴会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337页 得月藁七卷(元)吕不用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391页 铁崖赋藁二卷(元)杨维桢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5册-433页 铁崖乐府注十卷 铁厓咏史注八卷 铁厓逸编注八卷(元)杨维桢撰(清)楼卜瀍注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001页 刘仲修先生诗文集八卷(明)刘永之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065页 刘尚宾文集五卷附録一卷刘尚宾文续集四卷(明)刘夏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159页 丹崖集八卷附録一卷(明)唐肃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213页 白云稾十二卷(明)朱右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337页 三山王养静先生集十卷(明)王褒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405页 易斋稾十卷附録一卷(明)刘璟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463页 杨文定公诗集七卷(存卷一至卷五、卷七)(明)杨溥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6册-539页 逃虚子诗集十卷续集一卷 逃虚类稿五卷 逃虚子道余録一卷 逃虚子集补遗一卷逃虚子诗集补遗一卷(明)姚广孝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7册-001页 觉非斋文集二十八卷附録一卷(明)金实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27册-243页 王文安公诗文集十一卷(明)王英撰(明)王佑辑集部别集类 第1327册-393页 芳洲文集二卷附録一卷芳洲诗集四卷(明)陈循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8册-001页 芳洲文集续编六卷(明)陈循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8册-093页 诚斋録四卷 诚斋新録一卷 诚斋牡丹百咏一卷 诚斋梅花百咏一卷 诚斋玉堂春百咏一卷(明)朱有炖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9册-001页 泾东小藁九卷(明)叶盛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9册-121页 素轩集十二卷(明)沐昂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9册-231页 竹岩集十八集补遗一卷续补遗一卷附録一卷(明)柯潜撰集部别集类 第1329册-385页 思轩文集二十三卷附録一卷(明)王與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0册-001页 黎文僖公集十七卷(明)黎淳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0册-161页 五峯遗稿二十四卷(明)秦夔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0册-347页 布衣陈先生存稿九卷(明)陈其晟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0册-405页 桂轩藁十卷(明)江源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0册-511页 桂轩续稿六卷(明)江源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0册-559页 少傅野亭刘公遗藁八卷(明)刘忠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1册-001页 静轩先生文集十五卷附録一卷(明)汪舜民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31册-147页 博趣斋藁二十三卷(明)王云凤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1册-241页 太保费文宪公摘稿二十卷(明)费宏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2册-001页 东川刘文简公集二十四集(明)刘春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2册-383页 1333册-001页 杨文恪公文集六十二卷(明)杨廉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3册-271页 石田稿不分卷(明)沈周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4册-001页 渼陂集十六卷渼陂续集三卷(明)王九思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34册-269页 执斋先生文集二十卷(明)刘玉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4册-495页 龙江集十四卷(明)唐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4册-609页 1335册-001页 唐伯虎先生集二卷 唐伯虎先生外编五卷附録一卷唐伯虎先生外编续刻十二卷(明)唐寅撰(明)何大成辑 集部别集类 第1335册-065页 康对山先生集四十六卷(明)康海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5册-501页 内台集七卷(明)王廷相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5册-587页 浚川内台集三卷(明)王廷相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6册-001页 钤山堂集四十卷附録一卷(明)严嵩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6册-353页 1337册-001页 张文定公觐光楼集十集张文定公纡玉楼集十卷张文定公靡悔轩集十二卷张文定公环碧堂集十八卷张文定公养心亭集八卷张文定公四友亭集二十卷(明)张邦奇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7册-575页 1338册-001页 泾野先生文集三十八卷(明)吕楠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8册-285页 改亭存稿十卷改亭续稿六卷(明)方凤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8册-483页 1339册-001页 愧瘖集二十一卷(明)林大辂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9册-169页 桂洲诗集二十四卷(明)夏言撰集部别集类 第1339册-395页 范东文集十二卷(明)刘隅集集部别集类 第1339册-451页 1340册-001页 西浙泉厓邵先生文集十卷西浙泉厓邵先生诗集十卷(明)邵经济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0册-081页 畏斋薛先生艺文类稿十四卷 畏斋薛先生艺文类稿续集三卷(明)薛甲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0册-259页 少室山人集二十五卷(明)杨本仁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0册-423页 1341册-001页 李中麓闲居集十二卷(明)李开先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1册-395页 天一阁集三十二卷(明)范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2册-001页 陭堂摘藁十六卷(明)许应元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2册-147页 镡墟堂摘稿二十卷(明)雷礼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2册-485页 金栗斋先生文集十一卷(明)金瑶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3册-001页 方山薛先生全集六十八卷(明)薛应旗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4册-001页 槐野先生存笥稿三十八卷附録一卷(明)王维桢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4册-389页 司成遗翰四卷(明)王维桢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4册-439页 1345册-001页 茅鹿门先生文集三十六卷(明)茅坤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5册-233页 海浮山堂诗稿五卷海浮山堂文稿五卷(明)冯惟敏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5册-369页 白雪楼诗集十二卷(明)李攀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5册-565页 1346册-001页 新刻张太岳先生文集四十七卷(明)张居正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6册-459页 1347-1348册-001页 太函集一百二十卷(明)汪道昆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8册-467页 鸣玉堂稿十二卷(明)张天复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8册-617页 兰汀存藁八卷附録一卷(明)梁有誉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9册-001页 郭襄靖公遗集三十三卷(存卷一至卷二十六)(明)郭应聘撰集部别集类 第1349册-579页 天目先生集二十一卷(明)徐中行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0册-001页 甔甀洞藁五十四卷(明)吴国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0册-631页 1351册-001页 甔甀洞续稿二十七卷(诗部十二卷文部十五卷)(明)吴国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1册-069页 湖上集十四卷(明)徐师曾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1册-221页 条麓堂集三十四卷(明)张四维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2册-001页 李温陵集二十卷(明)李贽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2册-299页 李氏续焚书五卷(明)李贽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2册-399页 余文敏公文集十二卷(明)余有丁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2册-591页 1353册-001页 陈恭介公文集十二卷(明)陈有年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3册-149页 补刊震川先生集八卷(明)归有光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3册-209页 处实堂集八卷续集十卷后集六卷(明)张凤翼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4册-001页 天池山人小稿五种(明)陆釆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4册-029页 香宇集三十四卷拾遗一卷(明)田艺蘅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4册-335页 仲蔚先生集二十四卷附録一卷(明)俞允文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54册-591页 蒹葭堂稿八卷(存卷一至卷七)(明)陆楫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4册-653页 1355册-001页 徐文长文集三十卷(明)徐渭撰(明)袁宏道评点 徐文长传一卷(明)陶望龄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5册-221页 徐文长逸稿二十四卷畸谱一卷(明)徐渭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5册-469页 徐文长佚草十卷(明)徐渭撰(清)徐沁辑集部别集类 第1355册-595页 何心隐先生爨桐集四卷(明)梁汝元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6册-001页 田亭草二十卷(明)黄凤翔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6册-407页 1357册-001页 由庚堂集三十八卷(明)郑汝璧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7册-107页 1358册-001页 喙鸣文集二十一卷 喙鸣诗集十八卷 敬事草十九卷(明)沈一贯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8册-563页 林初文诗文全集不分卷(明)林章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9册-001页 薜荔山房藏稿十卷(明)敖文桢撰集部别集类 第1359册-409页 白榆集二十八卷(诗集八卷文集二十卷)(明)屠隆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0册-001页 由拳集二十三卷(明)屠隆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0册-305页 栖真馆集三十一卷(明)屠隆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1册-001页 负苞堂诗选五卷 负苞堂文选四卷(明)臧懋循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1册-125页 1362册-001页 朱太复文集五十二卷朱太复乙集三十八卷(明)朱长春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2册-355页 1363册-001页 玉茗堂全集四十六卷(文集十六卷诗集十八卷赋集六卷尺牍六卷)(明)汤显祖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3册-193页 汤海若问棘邮草二卷(明)汤显祖撰(明)徐渭评集部别集类 第1363册-243页 白苏斋類集二十二卷(明)袁宗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3册-423页 千顷斋初集二十六卷(明)黄居中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4册-001页 焦氏澹园集四十九卷(明)焦竑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4册-529页 1365册-001页 焦氏澹园续集二十七卷(明)焦竑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5册-145页 歇菴集二十卷(明)陶望龄撰附録三卷 (明)陶奭龄等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6册-001页 朱文肃公集不分卷(明)朱国桢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6册-375页 朱文肃公诗集七卷(明)朱国桢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6册-411页 1367册-001页 小草斋集三十卷(明)谢肇淛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7册-235页 小草斋续集三卷(明)谢肇淛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7册-303页 潇碧堂集二十卷(明)袁宏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7册-493页 瓶花斋十卷(明)袁宏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7册-577页 解脱集四卷(明)袁宏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7册-641页 锦帆集四卷 去吴七牍一卷(明)袁宏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7册-709页 曹大理集八卷 石仓文稿四卷(明)曹学佺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68册-001页 谑菴文饭小品五卷(明)王思任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8册-279页 陈氏荷华山房诗稿二十六卷(明)陈邦瞻撰集部别集类 第1368册-573页 1369册-001页 寓林集三十二卷 寓林集诗六卷(明)黄汝亨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0册-001页 高阳集二十卷(明)孙承宗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0册-511页 左忠毅公集五卷(明)左光斗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1册-001页 杨忠烈公文集六卷(明)杨涟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1册-263页 翠娱阁评选钟伯敬先生合集十六卷(文集十一卷诗集五卷)(明)锺惺撰(明)陆云龙评集部别集类 第1372-1373册-001页 杨文弱先生集五十七卷(明)杨嗣昌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73册-125页 鹿忠节公集二十一卷(明)鹿善继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3册-347页 从野堂存稿八卷(明)缪昌期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3册-613页 1374册-001页 九籥集四十七卷(前集卷一至前集卷十一中集一卷后集二卷瞻途纪闻一卷前集诗卷一至前集诗卷八诗卷一至诗卷四续集卷一至续集卷十文集卷一至文集卷十)(明)宋楙澄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4册-277页 九籥别集四卷(明)宋楙澄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4册-325页 咏怀堂诗集四卷咏 怀堂诗外集二卷(明)阮大铖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4册-495页 1375册-001页 藏密斋集二十四卷(明)魏大中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5册-165页 瞿忠宣公集十卷(明)瞿式耜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5册-313页 1376册-001页 珂雪斋前集二十四卷珂雪斋外集十五卷(明)袁中道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76册-485页 珂雪斋近集十一卷(明)袁中道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7册-001页 清权堂集二十二卷(明)沈德符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7册-243页 1378册-001页 憨山老人梦游集四十卷(存三十九卷)(明)释德清撰集部别集类 第1378册-369页 1379册-001页 鹿裘石室集六十五卷(诗集二十五卷文集二十五卷书牍十五卷)(明)梅鼎祚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80册-001页 陈眉公集十七卷(明)陈继儒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0册-263页 梅花草堂集十六卷(明)张大复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1册-001页 鳌峰集二十八卷(明)徐bò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1册-465页 静啸斋存草十二卷附録一卷(明)董斯张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1册-579页 静歗斋遗文四卷(明)董斯张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1册-631页 1382-1383册-001页 陈太史无梦园初集三十四卷(豈集有集文集章集惊集海集内集漫集劳集车集马集驻集江集干集)(明)陈仁锡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3册-343页 无梦园遗集八卷(明)陈仁锡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4册-001页 黄石斋先生文集十三卷(明)黄道周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4册-313页 咏业近集四卷焦桐山诗集二卷焦桐山文集一卷明诚堂诗二卷浩然堂诗集一卷(明)黄道周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4册-433页 1385册-001页 舜水先生文集二十八卷(明)朱之瑜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5册-189页 远山堂诗集十卷(明)祁彪佳撰(清)魏畊校定 集部别集类 第1385册-263页 远山堂文稿一卷(明)祁彪佳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5册-315页 新刻谭友夏合集二十三卷(明)谭元春撰(明)徐汧评(明)张泽评集部别集类 第1385册-585页 松圆浪淘集十八卷松圆偈庵集二卷(明)程嘉燧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6册-001页 耦耕堂集(诗三卷文二卷)(明)程嘉燧撰松圆诗老小传一卷 (明)钱谦益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6册-081页 1387册-001页 石民四十集九十八卷(明)茅元仪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7册-159页 史忠正公集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明)史可法撰 集部别集类 第1387册-251页 七録斋诗文合集十六卷(近稿六卷存稿五卷馆课一卷论略一卷诗稿三卷)(明)张溥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7册-657页 1388册-001页 安雅堂稿十八卷(明)陈子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8册-213页 湘真阁稿六卷(明)陈子龙撰集部别集类 第1388册-269页 张忠烈公集十二卷补遗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杜泽逊·文献学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1、文献的概念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
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
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
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
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文献学的任务一般任务:文献整理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
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保障。
茅盾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2006)(全网独家)
茅盾全集(⼈民⽂学出版社1984-2006)(全⽹独家)茅盾全集总⽬录(⼈民⽂学出版社1984-2006)(总链接)茅盾全集第01卷⼩说⼀集:幻灭、动摇、追求(⼈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2卷⼩说⼆集:虹、路、三⼈⾏(⼈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3卷⼩说三集:⼦夜(⼈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4卷⼩说四集:多⾓关系、少年印刷⼯、第⼀阶段的故事(⼈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5卷⼩说五集:腐蚀、劫后拾遗(⼈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6卷⼩说六集:霜叶红似⼆⽉花、⾛上岗位(⼈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7卷⼩说七集:锻炼(⼈民⽂学出版社1984)茅盾全集第08卷⼩说⼋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09卷⼩说九集:短篇⼩说(⼈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0卷剧本童话神话诗词(⼈民⽂学出版社1985)茅盾全集第11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2卷散⽂⼆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3卷散⽂三集(⼈民⽂学出版社1986)茅盾全集第14卷散⽂四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5卷散⽂五集(⼈民⽂学出版社1987)茅盾全集第16卷散⽂六集(⼈民⽂学出版社1988)茅盾全集第17卷散⽂七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8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89)茅盾全集第19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0卷中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1990)茅盾全集第21卷中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1991)茅盾全集第22卷中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3卷中国⽂论六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4卷中国⽂论七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5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6卷中国⽂论九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7卷中国⽂论⼗集(⼈民⽂学出版社1996)茅盾全集第28卷中外神话研究(⼈民⽂学出版社1993)茅盾全集第29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0卷外国⽂论⼆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1卷外国⽂论三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2卷外国⽂论四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3卷外国⽂论五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34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5卷回忆录⼆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6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7卷书信⼆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8卷书信三集(⼈民⽂学出版社1997)茅盾全集第39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0卷⽇记⼆集(⼈民⽂学出版社2001)茅盾全集第41卷补遗(上)(⼈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2卷补遗(下)(⼈民⽂学出版社2006)茅盾全集第43卷附集:篇⽬索引及资料等(⼈民⽂学出版社2001)。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
如何找到一本古籍的各种版本?看过不少古籍前言中写的选择了某某版本,有的还列出了不少用以校勘的本子,想求教各位,这些版本是如何找到、找全的?如何知道哪些版本是最好的而作为校勘的底本来使用?答复《中國叢書綜錄》可以试着先看一下《四库全书提要》、《续修四库全书提要》之类的书,它们选的版本一般都是最好的,有些次点的版本也会介绍。
至少您能知道贰拾世纪前的书籍情况。
然后可以看看古籍目录之类。
buaisuitang 2007-4-18 12:11论坛“文献研究”专栏中大部分书籍都可以提供参考,是读书做学问的必由门径。
smtg 2007-4-18 13:29楼主的问题真是问到点上去了,校正一部古书,除了具备版本检索能力、见到珍善孤本的机缘,鉴定版本的真伪最是具有功力的事,也就是章学诚最为激赏的“史识”,章氏认为对于一位史家来说,识见是超乎史学、史德、史才之上的,这个观点其实适合于任何学术。
识见的形成除了占有资料之外,更有一分超越别人的悟性和见识,对于古籍校正来说,也是如此。
《中国丛书综录》,《中国丛书广录》(侧重晚清和近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丛书集成新编》,《丛书集成续编》,《中國叢書綜錄補正》、《中國叢書綜錄續編》《中國善本書提要》《中國善本書提要補編》中國叢書知見錄(六冊)楼主要找哪个时代的?张舜徽、余嘉锡、黄永年等人都有有关版本学、目录学的著作。
近人如杨守敬、缪荃荪等人都是版本目录专家。
《书目答问》、《贩书偶记》等书都有有关善本的记载。
查找一本古籍的版本,作爲一般程度的了解或收集的指南,最簡便的方法當然是查詢相關工具書。
《中國叢書綜錄》、《廣錄》是綜合類的首選。
也可以根據具體書籍查詢《中國小説總目提要》、《唐集敍錄》等分門別類的工具書。
爲了盡量避免遺漏,要盡可能查詢多種工具書以相互對照。
另外,一些重要古籍的版本流傳情況在其出版説明、前言、序跋等処一般會有專門論述,甚至有專門論述其版本流傳的論文。
簡單的說,就是善於利用各種工具書和相關資料。
【免费下载】师大古文献学试题
陕西师范大学古文献学精品课程教材和参考书目杜泽逊《文献学概要》,中华书局2001 年黄永年《文献学四讲》 2003 年鹭江出版社黄永年著《古籍整理概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 年 1 月版 1 版曾贻芬、崔文印《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商务印书馆2000 年。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齐鲁书社1998 年。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2004 年。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1957 年,1987 年重印。
毛春翔《古书版本常谈》,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 年。
梁启超《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梁启超国学讲录二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年。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第二章目录部分,1986 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黄永年著:《古籍版本学》,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
李致忠著:《古书版本学概论》,书目文献出版社1990 年。
任继愈主编《中国版本文化丛书》,2002 年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北京图书馆编:《中国版刻图录》,文物出版社1961 年,1983 年重印。
陈垣著《校勘学释例》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 年7 月版 1 版第一单元:古文献学基础思考题一、名词解释:古文献甲骨文金文简牍敦煌文书吐鲁番文书档案文书《别录》《七略》《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刘向刘歆合本子注《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文献通考经籍考》晁公武陈振孙《集古录》《金石录》《通鉴考异》版本《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总目》卢文弨顾广圻《留真谱》伪古文尚书伪孔传《易图明辨》《校雠通义》二重证据法诗史互证层累造成古史说《校勘学释例》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六分法四分法经部史部子部集部正史纪事本末载记地方志政书金石术数杂家小说家别集总集误衍脱倒校法四例辨伪《古书真伪及其年代》辑佚二、简答1.古文献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种类?其中哪一类是主体部分?请略作说明。
2.古籍是指什么?有人说“甲骨文”、“青铜器铭文”也是古代的书,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3.甲骨文是什么时期的文献?发现于什么时代?青铜器铭文主要使用在什么时期?这二类文献在学术研究上有什么价值?4.敦煌叶鲁番文书主要有一些什么内容?对于学术研究有什么价值?5.试为古文献学做一个简单的定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全集举要
全集,旨在网罗一代诗文之全,零句残篇,蒐 剔不遗余力 。供学者研究查检之用。 1、《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七百四十 六卷,清严可均编。 此集收上古至隋朝文3400多家,依时代分为 十五集,作者依时代先后排列,各系小传,所 有文章均注出处,间有考证校订按语。
2、《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一百三十五 卷,逯钦立辑。 本集收入上古至隋朝的歌诗谣谚,每人系 小传,每诗注出处,并校出异文,考订真 伪,是迄今为止最完备的唐以前诗歌总集。 此前,明代冯惟讷辑有《诗纪》,网罗虽 富,而鉴别未精。近人丁福保辑《全汉三 国晋南北朝诗》不收先秦歌谣,而且各诗 不注出处,非完备之作。
《元曲选》,明臧懋循编。共收元杂剧十集 100种 。 《元曲选外编》,隋树森编。 《明文海》四百八十二卷,清黄宗羲编。 《列朝诗集》八十一卷,清钱谦益编。 《明诗综》一百卷,清朱彝尊编。 《词综》三十六卷,朱彝尊、汪森编。 《晚晴簃诗汇》二百卷,民国徐世昌辑。 《全清词钞》四十卷,叶恭绰编。
5、《古文辞类纂》七十五卷,清姚鼐编。 录战国至清初文章700篇,分十三类:论 辨、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 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 祭。各类前有论说,探讨文体流变,评论 得失。 体现了桐城派古文主张。 有王先谦《续古文辞类纂》。
6、其他
《唐文粹》一百卷,宋姚铉编。书分16类,沿《文选》 分体之例。一向被认为是唐文选本中的善本。 《宋文鉴》一百五十卷,南宋吕祖谦奉敕编。收北宋诗 文,分六十一类。 《宋诗钞》,清吴之振、吕留良、吴自牧编,管庭芬、 蒋光煦补。 《中州集》十卷附《中州乐府》一卷,金元好问编。 《元文类》七十卷,元苏天爵编。 《元诗选》,清顾嗣立编。
总集之存于今者以《诗经》为最早,再下《楚 辞》,再下《昭明文选》、《玉台新咏》。唐 宋以下存者渐多,至今层出不穷。 自编辑方法而论,则可分选集、全集两大类。
(一)选集举要
梁元帝萧绎《金楼子·立言》:“诸子兴 于战国,文集盛于二汉,至家家有制,人 人有集。其美者足以叙情志、敦风俗。其 弊者只以烦简牍、疲后生。往者既积,来 者未已,翘足志学,白首不遍。或昔之所 重今反轻,今之所重古之所贱。嗟我后生、 博达之士,有能品藻异同,删整芜秽,使 卷无瑕玷,览无遗功,可谓学矣。”
3、《文苑英华》一千卷,宋太平兴国七 年李昉等奉敕编。雍熙四年书成。为宋四 大书之一。《昭明文选》止于梁初,此集 则起于梁末,是接续《文选》之作,但唐 人诗文占十之九。 分为55类,较《文选》38类更细。全书 录梁末至晚唐五代2200余家诗文近2万篇。
4、《乐府诗集》一百卷,宋郭茂倩编。 是集收汉魏至隋唐乐府诗,兼及先秦至唐 末歌谣,分十二大类,各类又分若干小类。 “其解题征引浩博,援据精审,宋以来考 乐府者无能出其范围”(《四库提要》)。 是研究汉魏六朝隋唐乐府文学的最基本的 文献。
4、《全唐文》一千卷,清董诰等奉敕编。 嘉庆十三年至十九年编成。收唐五代文,共3042人 18488篇,由两淮盐政刊刻。体例悉依《全唐诗》, 人系小传。 补遗之作有清陆心源《唐文拾遗》七十二卷,收文 3000篇。《唐文续拾》十六卷,收文310篇。周绍 良主编《唐代墓志汇编》亦可视为《全唐文》补编。 考证之作有清劳格《读全唐文札记》、《札记续补》 共130条。近人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310条。
第十一章
总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别集
一、总集
总集,指多位作家诗文词曲之汇集。 总集可单收一种文体,如《全汉赋》、《全宋词》。 亦可兼收多种文体,如《昭明文选》。可以一朝一 代之作为限,如《金文最》。亦可兼收历代,如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或以一地、一家 为准,如《昆山杂咏》、《窦氏联珠集》。或以某 一流派文体为界,如《瀛奎律髓》。其文人雅集唱 和之作,如《西昆酬唱集》,书画古迹题咏之辞, 如康熙敕辑《历代题画诗类》,亦在此列。
3、《全唐诗》九百卷,清康熙敕编。 此集据季振宜《全唐诗》、胡震亨《唐音统签》重 编增辑而成。由曹寅任校阅刊刻官,彭定求等十人 任校对 。 全书收唐五代诗人2200余人,诗作48900多首, 附有唐五代词。每人有小传,但诗作不注出处。 清乾隆中日本学者上毛河世宁辑《全唐诗逸》三卷, 补120多家诗。近人王重民有《补全唐诗》、孙望 有《全唐诗补逸》、童养年有《全唐诗续补遗》, 共得诗近2000首,中华书局于1982年编为《全唐 诗外编》二册出版。后陈尚君又对《外编》进行校 订,并续辑《全唐诗续拾》六十卷,得4300余首。 于是合《外编》、《续拾》为《全唐诗补编》, 1992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唐朝李善《文选注》最受重视,引书 1689种,另引用旧注29种,除对《文选》 的阅读理解起到很大作用外,也保存了大 量古代文献资料。唐代另有吕延济、刘良、 张铣、吕向、李周翰五人注,称“五臣 注”。宋人与李善注合刻,成为“六臣注” 本。
2、《玉台新咏》十卷,南朝陈 徐陵编。 唐刘肃《大唐新语》卷三:“梁简文帝(萧纲) 为太子,好作艳诗,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谓 之宫体。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 《玉台集》以大其体。” 卷一至八是汉至梁五言诗,卷九为歌行,卷十 为五言二韵诗,即古绝句。宋刻本一种有690 首(内二首佚),另一种769首。清吴兆宜笺 注本869首,比较通行。
《隋书·经籍志》总集类小序云:“总集者, 以建安之后,辞赋转繁,众家之集,日以滋广, 晋代挚虞,苦览者之劳倦,于是采擿孔翠,芟 剪繁芜,自诗赋以下各为条贯,合而编之,谓 为《流别》(《文章流别集》)。”
1、《文选》三十卷,梁昭明太子萧统编。 又名《昭明文选》。唐李善注本每卷析为二, 共六十卷。共选录东周至梁八百年间130位知 名作者(另有少数佚名者)的诗文752篇。其 中诗歌434,辞赋99,杂文219。全书分38 类:赋、诗、骚、七、诏、册、令、教、文、 表、上书、启、弹事、笺、奏记、书、移、檄、 对问、设论、辞、序、颂、赞、符命、史论、 史述赞、论、连珠、箴、铭、诔、哀、碑文、 墓志、行状、吊文、祭文。 选录标准,萧统在序中归纳为“事出于沉思, 义归乎翰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