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重点: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心目中理想的师生关系”演讲
二、诵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
1、听视频朗诵,订正字音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梗概
(1)以学生研习讨论为主,串讲重要文言词语。
(2)文意难点,需教师深化点拨。
孔子渊博的学问(9.11 19.23 19.24)
高山仰止孔子高尚的人格(19.24)
师生之间感人的关系真诚的关怀(11.13、7.11、11.15
5.7
6.28 对子路的关注,理解孔子对“勇”的界定。11.9 11.10 6.10 颜渊死伯牛病孔子的哀伤和悲
痛;17.4 和子游开玩笑,看得出孔子的幽默和风趣。)
弟子由衷的钦敬(9.11 19.23 19.24 弟子对孔子的尊敬超出了师生的界限,体现出来的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的评价,表现出的是对这位历史巨人的赞扬。)
三、思考讨论
问题:P60 课后练习2
资料补充章。分析子路形象时要把这些材料综合起来考虑。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地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地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地关系,深入理解孔子地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地关系,探讨当今时代地师生关系地特点.
教学重点:
1、感悟孔子地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地师生情谊.
2
3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
(1
(2
高山仰止
子对“勇”
默和风趣.)
思考讨论
问题:P60
18.7章,第五课5.26
参考专题:
儒学思想必须是一个社会群体思想氛围地产物,子路对孔子思想地影响;
怎样看待““门人不敬子路””?
资料:《论语》里与子路有关地一共有38篇是直接或间接与子路有关,其中有子路主动向孔子问道地,有旁人评价子路地,也有子路在场地多人对比地.
在整个《论语》里,孔子直接和间接批评地最多地就是子路,有当面批评甚至诅咒地,有背后挖苦和贬低子路地,每当在指责子路时,孔子这样一个以‘仁德’为本地人居然数次控制不住自己用恶毒地词语,甚至违背了自己一贯主张和维护地‘礼’!好象对于子路地批评和指责,孔子是从来不会去顾及他地感受地,而对其他人,哪怕是有意见,也多是等别人走了以后再表示鄙弃和指责!
子路身上有太多让我自己印象深刻地东西,比如直率;比如勇敢(当然孔子更多地是以为卤莽);比如正直;比如自信;比如不注重小节;比如重义气,丈义;比如冲动;比如豪爽;比如心直口快……
高中语文《高山仰止》公开课精品课件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 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向往之。”
学习任务1
孔子眼中的弟子 和
弟子眼中的孔子 通读全文,你认为本课主要是讲什么内容?
学习任务2
闵子骞、子 路、冉 有、 子 贡、 颜 渊、伯 牛、 子 游和家乡学生
课文共13章,主要提到了哪些弟子?分别对 应哪几章?
创设情境1:孔子与子路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 志伉直”。从本课的5章材料中,你认为子路是怎 样的一个人?可从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分析子路性 格,为子路画像。
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 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颜回不仅是孔子的得 意门生,而且是孔子的真正知音。 ——顾鸿安《论语解读》
19.23、19.24:子贡眼中的孔子
小组讨论: 子贡擅长辞令,曾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 而霸越”之功,在维护老师的形象上,他是不遗余力的,请你 结合19.23和19.24章内容,谈谈子贡的说话艺术极其深意?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 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yong 《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徐姣琴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
——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意,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领会其道德观念。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2)学会欣赏古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孔子作为道德典范的人格魅力。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熟读并背诵《高山仰止》。
2. 理解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3. 学会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
1. 准确把握《高山仰止》的文意。
2. 深入理解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译文和解读。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如孔子的生平事迹、儒家思想等。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论语》及《高山仰止》的背景。
(2)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高山仰止》,理解文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讨论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
(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高山仰止》,分析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2)学生分组讨论,将孔子的道德观念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4. 课堂讲解
(1)教师讲解《高山仰止》的文意和孔子对君子品质的论述。
(2)教师举例说明如何将孔子的道德观念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练习
(1)学生默写《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优秀课件
这份课件适合所有追求个人成长和卓越的人,无论背景和经验。
主题阐述
1
主要思想
《高山仰止》主要从人性、心性和天理三个角度来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
中心观点
其中,“格物致知”是其核心思想,意为通过不断反思琢磨来认识自己和探寻人生 意义。
3
人生智慧
这本书通过故事情节阐述了人生的智慧和价值观这两个方面,帮助人们更好地认 识和面对生命中的苦难和挑战。
课件时长安排
主题 背景介绍 主题阐述 内容分析 课件亮点
时长 5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5分钟
课件亮点
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
通过故事情节,书中的哲学思想变得更为生动形 象,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深刻的人生哲理
《高山仰止》中的人生哲理,既有国学的传统美 德,也蕴含了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对人们的成 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启示。
内容分析
章节摘要
书中包含了“传习录”、“为学”、 “修身”、“致良知”、“格物致知”五 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 内容和意义。
重要概念解释
《高山仰止》中的“格物致知”、 “神在其中”、“体物言志”等观念在 中国文化和哲学中都有着深远的 影响。
重要段落分析
例如,书中“吾日三省吾身”、“知 止而后有定”等章节中所表述的观 点,给人们的启示和帮助都是非 常重要的。
《高山仰止》教学案
第十二课高山仰止
儒家的理想人格
儒、道、墨、法四家作为民族文化各自的一部分,儒法人道显赫,道墨天道昭著,儒道重义轻利,墨法强调功利。先秦四家在争辩中互相吸收,经过糅合,添以新质,凝聚成炎黄族类的理想人格。具体地说:“道家引导人们离开名利场,作精神上的逍遥游;墨家的视野,绝不出小生产的范围;法家要维护中央集权,钟情于法、术、势的运用,不会鼓励人们开拓思维空间。世俗化、人情化、伦理化的儒家,以维护既存秩序为己任,在汉以后成为正统。佛教是舶来品,原主张‘沙门不敬王者’,为在中国立足,被迫向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本土文化靠拢,在高于一切的皇权面前低下了‘不敬’的头;道教吸收了道家神秘主义的内容,以儒术迎合统治者。封建王朝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在维护统治方面相互补充,发挥整体合力的作用。”
儒家追求的“天下大同”是理想的世界,“大同”出自《礼记·礼运篇》。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贤,能圣必然贤,贤则可通圣。对统治者而言,以圣王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对士大夫和庶民而言,则以贤君子为追求目标和行为典范,其榜样是孔、孟、萧何、诸葛亮、曾国藩。“内圣外王”出自《庄子·天下篇》,内圣指内在修养,对善的领悟,对道德的把握;外王指修养所得,推广于社会,使天下道一风同。
三纲八目是儒家实现内圣外王的修养功夫。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明德是根本,亲民是手段,知止是界限;八目即“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己及人、由小到大、由个体到群体的修养方法,构成一套完整的封建政治哲学体系。儒家提倡“温、良、恭、俭、让”与“和为贵”,修养途径是穷独达兼、正己正人,既要积极进取,又要洁身自好。它要求人们做到:
公开课 《高山仰止》教案1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徐姣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他加一些修饰语)——伟大、高大。
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在编者(后代学者)眼中孔子是一个道德高尚,令人仰慕的人。
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高不可攀。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无所不在。神龙见首不见尾。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虽想跟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学问高深、传道有方)
2、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完整版)《高山仰止》教案
《高山仰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
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拟体味:采用删改比拟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请同学谈谈“高山仰止〞的含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出自《诗经·小雅》。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那么,“止〞是语助词。高山仰止,形容品德高尚,令人向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即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我虽然不能到达那里,但心中一直向往它。〕
那么,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老师?
二、研读文本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学生对孔子的评价。
〔1 〕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9。11〕: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之在后。
颜渊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他时时跟随孔子,《庄子·田子方》中有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这虽是寓言,恐也不是毫无根据。
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PPT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人,一生坚持理想,虽四处碰壁,却决不放弃。经过艰苦卓绝的人生历程,他最终使自己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
——鲍鹏山《孔子是怎样炼成的》
二、学问之高
这是后人对孔子的评价,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
——(最后三则)
第一则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1、应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应读出学生对老师的敬仰之情。
尤其是这个“喟”字重读,是孔子的叹息之声,读出他内心的悲痛。
2、颜渊的感叹可分为3层,思考下他分别感叹了什么
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夫子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3、运用分层记忆法,当堂背诵。
过渡语:顾鸿安在《论语解读》里写到,只有理解孔子学问道德的人,才知孔子学问道德的博大精深;才会对孔子有如此真挚的感情。所以颜渊是最了解孔子的学生,而自贡是最维护老师的学生。接下来,我们来读第12、13段,看看孔子是怎样维护自己的老师的
第二、三则
4、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学生说出比喻的手法)
——第二则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之《高山仰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高山仰止》。
(2)理解《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把握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高山仰止》。(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孔子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会尊敬他人,树立人与人之间相互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
1. 《高山仰止》的文言文内容及其翻译。
2. 孔子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3. 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难点:
1. 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方法。
2. 孔子思想品质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高山仰止》的原文及其翻译。
2.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带领学生齐读《高山仰止》。
(2)学生分享自己对《高山仰止》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翻译《高山仰止》,并找出其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合作探讨:
(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孔子的思想品质和人格魅力。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情感体验:
(1)学生分享自己尊敬的人物,谈谈他们的品质和魅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从论语中汲取智慧,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优秀教案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出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山仰止人教版高三下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高山仰止》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孔子的高山之德:学高爱深。
2、感受叠句的口语化特点及其强烈抒情效果。
3、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及成语,并背诵重要章句。
【重点难点】
1、重点:体味夫子之爱的深沉。
2、难点:引导抓住关键词句和具体细节体味夫子之爱。
【教学方法】
1、诵读讨论:通过诵读感知语言,由探究词句内涵入手引发讨论,力求不离文本。
2、比较体味:采用删改比较法或者引用互补法,深入体味关键词句或形象的人文内涵。
3、分类学习:分类研读相关内容,使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并实现长文短教。
【教学时数】
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和前面学过的篇章不同,这是孔子和他的学生自己的世界。这里有哪些学生?
(学生发言)
学生有七:闵子骞、子路、冉有、子贡、颜渊、伯牛、子游。
这几个人不同凡响,是孔门十哲中的七个。孔子弟子三千,有名
的七十二人,在这七十二个人中,有十个最优秀,人称孔门十哲。都是谁呢?请看——
屏显资料之一:孔门十哲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论语·先进》
这十个人,每个都有特长。以德行著称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能言善辩,精于外交活动的有宰我、子贡;善于治理政务的有冉有、季路;精于礼仪制度的有子游、子夏。
高山仰止教案
《论语》高山仰止教案
教学目标:1、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谆谆教化
2、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
3、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文中叠词的表达作用
分析师生对话,感受孔子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教化和师生之间的美妙情感。
教学过程: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憧憬之:高山,喻高尚的德行。景行,大路,比方行
为正大光明,常常“喻以崇高的品德”之意。整句话的意思就是:到的崇高的人,人们仰慕他;
行为光明正大的人,人们以他的行为作为行动准则。止:语气助词
2、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找诞生字以及本文中出现的成语。(用PPT呈现)
生字:斐、訚、侃、行、冯、桴、噫、恸、牖、喟
成语:斐然成章:文化学问已经灿然可观。
暴虎冯河:徒手搏虎、徒步渡河,比方有勇无谋;冒险蛮干。多用在书面语。
登堂入室:学问或者技能由浅入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杀鸡焉用牛刀:办小事用不着花大力气。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越仰视越觉得高大,越钻研越觉得坚实。表示极其仰慕。
谆谆教化:有次序地引导别人学习。
3、请大家找找课文中主要讲到了那几个学生,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分别对应在哪些章节。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2、3、4、5、6、
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
颜渊:名回,字子渊。3、7、8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10
伯牛:姓冉名耕字伯牛。9
4、从大家找的内容来看,孔子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集中在两个人身上,即子路(仲由和颜渊),那
么我们先来看孔子和子路:
《高山仰止》教案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徐姣琴
【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面一章我们了解感受了一个教育家的伟大。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
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景行”是“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问:这里讲的是谁的高尚品德,令人仰慕呢?
——孔子。
问:那孔子有怎样高尚的品德呢?学生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集中在本文的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用“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比喻老师学问说成是高深难测、无所不在,高不可攀。“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是说老师之教高明,“循循善诱”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之学勉力。
高中语文语文版精品教案《十二 高山仰止》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福州延安中学肖丽秀
[设计思路]
《〈论语〉选读》作为选修课,是必修的一种延伸与拓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拘泥于本课内容,注重课外材料的补充,重新整合各章节,或提挈某一章,或补充另一章对主题拓展。使学生对主题的内涵形成比较完整的认识。本课所选材料呈现的是“孔子对学生怀有仁爱之心”这一主题。由13个章节组成,编排上没有什么规律,较为零散,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体悟孔子的仁爱情怀,为此,教学设计以主问题:为什么孔子能赢得他的弟子及后人的景仰?
贯穿全课,解答这个问题分两步走,先让学生从课本内容出发,明白孔子为何能赢得弟子的景仰,这个问题以学生阅读文本,讨论交流为主。从孔子与弟子的交往中明白,孔子的仁爱之心。再解答孔子为何能赢得后人的景仰,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引导:由孔子的爱学生到爱众人,再到他爱全社会,爱众人,学生比较容易明白,重点在引导学生明白在他爱社会的表现中,看出他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这个本课的难点,以教师引导,学生领悟为主。通过这个主问题的解决,学生感悟,一个人只有拥有了高尚的道德精神品质,才能赢得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分析孔子在与弟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怎样的精神品质;
2、通过问题探究,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讨论交流,从而领悟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通过教师引导,联系课文其它章节的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理解孔子的仁爱情怀;
4、养成永不言弃与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感悟孔子与弟子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高山仰止》优秀教学设计
《高山仰止》优秀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掌握党、否、厌、卓尔、宜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并积累成语:斐然成章;暴虎冯河;登堂入室;杀鸡焉用牛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循循善诱。
2、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3、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4、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文化内涵
1、感悟孔子的人格之美以及与弟子之间感人的师生情谊。
2、结合《选读》中的其它章节,为子路画像,探讨子路与孔子的关系,深入理解孔子的人才观。
3、结合孔子师生间的关系,探讨当今时代的师生关系的特点。
课时建议
三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从题目“高山仰止”导入,问其意思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2、问:什么样的品德才是让人仰慕的的?是不是象神仙那样让人顶礼膜拜才算是高山仰止呢?
明确;学生答,教师总结:其实,真正让人敬佩的人往往都是有血有肉,而不是神话的象神仙那样的人。很多人不喜欢孔子,那是因为孔子被神话的太厉害了。
孔子师徒们实际上是一群率真的人、可爱的人,他们真诚,坦率,喜怒哀乐皆形于表。当孔子在途中与弟子们走散后,累累若丧家之犬,子贡将看门人说的这句话告知孔子,孔子听后不仅不恼怒,反而连声称道,说得很对。这说明当时孔子与学生们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风趣幽默的。今天,我们就通过孔子弟子的眼睛,感受下这个孔圣人的真性情。
二、解题
1、“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2、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专门引以赞美孔子:“《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徐姣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他加一些修饰语)——伟大、高大。
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在编者(后代学者)眼中孔子是一个道德高尚,令人仰慕的人。
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高不可攀。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无所不在。神龙见首不见尾。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虽想跟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学问高深、传道有方)
2、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19·24——这则子贡认为老师好比太阳、月亮,别人是没有办法越过去的。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过渡:在两位出色的弟子眼中,孔子像巍峨的高山;像高墙深院;像高悬的日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高深你们对这样的孔子是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弟子对孔子怎样的情感?——仰慕、推崇
孔子有怎样的品质,让弟子们如此仰慕呢?
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提问:这一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思归讲学,培养人才。学生有才华感到欣慰。担心和关心全体的学生。
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1、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以约束。体现孔子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
2、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时年六十三岁,思归讲学,培养人才。担心和关心全体的学生。学生有才华感到欣慰。
孔子对故乡的弟子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使学生不但能“博学于文”,而且能“约之以礼”,懂得为人之道。表达孔子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之情。
孔子非常关心学生。那他们的师生关系怎样呢?——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颜回的关系?本文哪几则有涉及?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感情很好。(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体现在哪里?)学贵有疑,这几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的评价很高。
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气和。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需要很高的品德修养。所以,孔子说“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通权达变的灵活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提问:这两则表达孔子对颜回的什么感情?
——痛惜。
提问:想象一下孔子当时的情态是怎样的?
——抢天呼地,捶胸顿足,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所以,孔子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夫人”是这样的人。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圣如此的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为哪般?颜回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孔鲤去逝(49岁,回鲁第二年孔子69岁;孔子71岁,颜回41去世;颜回去世第二年,子路去世,63岁;),也未见孔子如此的失态过?
可以回忆我们已学的内容或调动记忆中知识。
资料显示:颜渊风采
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行)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理想与心态)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6.3(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颜渊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对此他万分悲痛。因为在所有的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自己的儒道就无人继承,无人可传了。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
儒道的传承者,最了解、支持孔子。可见,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象师生,更象志同道合的知己。
知者乐,仁者寿——不长寿。颜回是德行科里最优秀的弟子却不长寿。——深深的痛惜。
过渡:悲叹儒道无人继承,痛惜仁者不长寿,七十多岁的孔子才会哭的那样伤心。那他对生病的弟子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评点: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患麻风病,不愿见人。
论语是语录体,鲜见有神态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里有动作描写“自牖执其手”有何作用?
——1、据考证伯牛这时已病危。被隔离,无法从门进入。伯牛不想见人。
癞疮恶疾(据说是传染病很强的麻风病,全身腐烂的皮肤病)。
2、孔子哀痛中不顾危险拉住伯牛的手。发自内心的关爱。
学贵有疑,这一则,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提问:为何说“人就要没了,真是命啊!”为何连续发问“这个人竟得了这种病”?
——据考证伯牛这时已病危。已被隔离。以至于孔子喊出了“命矣夫!”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了。这是一个师长眼看着心爱的弟子生命垂危,发出的最无助的呼声。
——“斯人”“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冉伯牛是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的优秀者。
当时的善恶观之一旦有人患了所谓的“恶疾”,就是不洁净的了,就要被摈弃于正人君子的行列。我们说“恶人有恶报”,因果报应。(仁者寿,怎么就不长寿呢?)怎么会得这种病呢?表现出孔子抱怨上天的不公、对学生的爱惜、悲叹命运的不公。痛心疾首,伤心不已反复是深惜其贤。
过渡:孔子会因学生生病而痛心疾首,会因学生去世而悲痛欲绝。可以说是“视生如子,视生胜子。”那么,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又是怎样呢?本文哪几则有涉及?
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几则,读出了什么味道,又读出了疑问?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性情、特长而高兴。但又为何当面说子路刚强恐怕不得善终呢?忌讳、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