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高山仰止》教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借双慧眼透视真实的孔子

------《高山仰止》教学设计

柴桥中学徐姣琴

教学步骤:

一、导入感知

上课前,先问一个问题:在你们心目中,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给他加一些修饰语)——伟大、高大。

好,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高山仰止》。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收获。

“高山仰止”是什么意思呢?

——“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止”是语助词。

明确: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在编者(后代学者)眼中孔子是一个道德高尚,令人仰慕的人。

那么,在弟子眼中,孔子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请同学们找找与他朝夕相处的学生是怎样评价他的?集中在哪几则?

——(最后三则)颜渊对孔子9.11 ; 子贡对孔子19.23 19.24

1、颜渊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

9·11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颜回对孔子师道崇高的咏叹。极力推崇自己的老师,仰钻都是比方之词。譬如仰望高处,愈望愈高,望不到极处,高不可攀。又如钻凿一物,愈钻愈坚,此喻往深处说,深不可测。瞻之在眼前,忽焉在其后。前后左右,无不是道,无所不在。神龙见首不见尾。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赞叹孔子传道有方。“循循善诱”(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则成为日后为人师者所遵循的原则之一。;“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是说自己虽想跟从,又因学问高深无边而有不可企及之叹。(学问高深、传道有方)

2、子贡眼中的孔子是怎样的形象。

——巧妙地以宫墙作比。把自己的学问比作“及肩之墙”,“室家之好”,在墙外能见,说明学问修养尚浅;他把老师的学问比做“数仞之墙”若不得其门而入,就见不了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说明老师学问修养之精深。一般人是不能接触不到的。

19·24——这则子贡认为老师好比太阳、月亮,别人是没有办法越过去的。可见老师在弟子心中的地位之崇高。

过渡:在两位出色的弟子眼中,孔子像巍峨的高山;像高墙深院;像高悬的日月。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高深你们对这样的孔子是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弟子对孔子怎样的情感?——仰慕、推崇

孔子有怎样的品质,让弟子们如此仰慕呢?

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的孔子是怎样的人?

(5.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提问:这一则可以看出,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呢?

——思归讲学,培养人才。学生有才华感到欣慰。担心和关心全体的学生。

孔子为什么想要回家?又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心情?

——1、因家乡的学生狂放不羁,不知节制自己,需要用礼加以约束。体现孔子学生和仁德之心的情感。

2、孔子的一生,是为行道而献身。孔子周游列国,屡遭碰壁。后在陈绝粮,遭到颠沛、困厄,见道不可行,时年六十三岁,思归讲学,培养人才。担心和关心全体的学生。学生有才华感到欣慰。

孔子对故乡的弟子寄予厚望,希望通过自己的教导,使学生不但能“博学于文”,而且能“约之以礼”,懂得为人之道。表达孔子对全体学生的关爱之情。

孔子非常关心学生。那他们的师生关系怎样呢?——我们先来看看孔子和颜回的关系?本文哪几则有涉及?体现了怎样的师生关系?

——感情很好。(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仅是师生,更是志同道合的知己。体现在哪里?)学贵有疑,这几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7.1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你与尔有是夫。——孔子对颜渊的评价很高。

时代、国家如果用得到我,就出来为国家、天下做事;如时代、国家不需要我,就退隐,自己藏起来。时代不需要你的时候,你能不怨天,不尤人,心平气和。拿得起放得下,这不是任何人都能做到的。需要很高的品德修养。所以,孔子说“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通权达变的灵活

11.9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提问:这两则表达孔子对颜回的什么感情?

——痛惜。

提问:想象一下孔子当时的情态是怎样的?

——抢天呼地,捶胸顿足,撕心裂肺。悲痛欲绝

所以,孔子说“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这里,“夫人”是这样的人。颜回是个怎样的人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孔圣如此的悲痛欲绝、泪流满面为哪般?颜回到底有何特别之处?

孔鲤去逝(49岁,回鲁第二年孔子69岁;孔子71岁,颜回41去世;颜回去世第二年,子路去世,63岁;),也未见孔子如此的失态过?

可以回忆我们已学的内容或调动记忆中知识。

资料显示:颜渊风采

1、“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好学)

2、“其心三月不违仁”、“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德行)

3、“无伐善,无施劳”、“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理想与心态)

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11.7

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6.3(他死时,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可惜他短命死了,现在就没有这样好学的人了。”)颜渊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已经七十一岁了,对此他万分悲痛。因为在所有的弟子中,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把传道的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现在颜渊早亡,自己又年老,自己的儒道就无人继承,无人可传了。这使他悲痛万分,在“天丧予”的重复呼唤中,使人感受到他扣人心弦的哀痛之情。

儒道的传承者,最了解、支持孔子。可见,孔子和颜渊的关系不象师生,更象志同道合的知己。

知者乐,仁者寿——不长寿。颜回是德行科里最优秀的弟子却不长寿。——深深的痛惜。

过渡:悲叹儒道无人继承,痛惜仁者不长寿,七十多岁的孔子才会哭的那样伤心。那他对生病的弟子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6.10)

评点:伯牛即冉耕,字伯牛,比孔子小七岁,鲁国人。以德行著称。后患麻风病,不愿见人。

论语是语录体,鲜见有神态和动作等细节描写,这里有动作描写“自牖执其手”有何作用?

——1、据考证伯牛这时已病危。被隔离,无法从门进入。伯牛不想见人。

癞疮恶疾(据说是传染病很强的麻风病,全身腐烂的皮肤病)。

2、孔子哀痛中不顾危险拉住伯牛的手。发自内心的关爱。

学贵有疑,这一则,同学们还有什么疑问吗?

提问:为何说“人就要没了,真是命啊!”为何连续发问“这个人竟得了这种病”?

——据考证伯牛这时已病危。已被隔离。以至于孔子喊出了“命矣夫!”开始埋怨命运的不公了。这是一个师长眼看着心爱的弟子生命垂危,发出的最无助的呼声。

——“斯人”“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冉伯牛是孔门十哲中德行科的优秀者。

当时的善恶观之一旦有人患了所谓的“恶疾”,就是不洁净的了,就要被摈弃于正人君子的行列。我们说“恶人有恶报”,因果报应。(仁者寿,怎么就不长寿呢?)怎么会得这种病呢?表现出孔子抱怨上天的不公、对学生的爱惜、悲叹命运的不公。痛心疾首,伤心不已反复是深惜其贤。

过渡:孔子会因学生生病而痛心疾首,会因学生去世而悲痛欲绝。可以说是“视生如子,视生胜子。”那么,孔子和子路的师生关系又是怎样呢?本文哪几则有涉及?

你们自己读一读这几则,读出了什么味道,又读出了疑问?

(11.13)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孔子一方面为他的这些学生各有性情、特长而高兴。但又为何当面说子路刚强恐怕不得善终呢?忌讳、敏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