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建筑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研究
结构设计中抗扭转效应分析
结构设计中抗扭转效应分析1扭转不规则在平面不规则类别是排前位。
国内外历次大震震害表明,平面不规则、质量与刚度偏心和扭转刚度太弱的结构,在地震中受到严重的破坏。
国内一些振动台模型试验结果也表明,扭转效应会导致结构的严重破坏。
在实际工程中,由于建筑造型的要求、建筑场地的限制或建筑功能的需要,在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大多数结构的平面布置和竖向布置很难达到规范所要求的“规则”标准。
此时,结构设计人员必须对抗侧力结构布置进行优化调性,限制结构的平面扭转效应,使其满足有关规范的要求。
2在建筑物外围尽可能布置抗侧力结构某高层建筑,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iv类场地土,丙类建筑,地上25层,地下1层,总高度92m,框架、剪力墙抗震等级均为二级,采用ansys程序进行设计计算。
从力学基本概念可知,构件离质心越远,其抗扭刚度就越大,所以,在建筑物外围尽可能布置抗侧力结构,这样,在不增加抗侧力构件数量的基础上,可以显著加大结构的抗扭刚度。
在实例中,结构布置基本均匀、对称、位移比、周期比的计算结果从略。
如果将两端轴附近的剪力墙全部改为框架结构,则两端剪力墙改为框架后,抗扭刚度大大减弱,位移比增大。
整个结构扭转、平动周期均增大。
由于两边剪力墙同时删去,结构仍基本均匀,对称,故周期比基本不变。
除了在建筑物外围布置抗侧力结构外,也可以采用削弱核芯筒风度的办法来调性结构的周期比。
在核心部位剪力墙中间开结构洞,使结构刚度达到均匀、分散的目的。
尽可能在原剪力墙中间部位开洞,不要靠近两端,以避免出现知肢剪力墙,更不允许出现异形柱。
值得一提的是。
为了有效控制结构的位移比,周期比,对于多塔楼结构,各个塔楼应分别计算其位移比,周期比,以保证设计安全,然后再进行整体计算分析。
3抗侧力结构布置必须均匀、对称在高层建筑设计中,布置抗侧力构件时,必须遵循均匀、分散、对称的原则,尽可能使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接近。
当位移比不能满足《高规》要求时,往往是结构的抗侧力构件布置不均匀引起的。
扭转效应对空间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时 , 国规 范对扭 转 效 应 都有 明确 的规 定 , 各 虽然
在结 构不规 则性 ( 或规 则性 )判 断准 则 、 构地 震扭 结 转设计 方法 以及 构造 措施 等 方 面 存 在差 异 , 都 强 但
为此 , 文在借 鉴 现有 成果 的基 础 上 , 本 利用 底 部 剪力法 , 以偏心距 为 变量 , 导 出单 维地 震作 用 下 偏 推 心距 和层 间侧移 的关 系式 , 以多层框 架结构 算例 进 并
在 一个单 层 空 间结 构 平 面的 结 构 单元 中 , 以楼
53 90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1 0卷
6D 矗=(一 ) D 【 :6 D 一 =( ) 6+ D
() 5 、
根 据 X、 Y方 向上 总 作 用 力 与 各 构 件 所 承 担 的
剪 力平 衡 , 得 : 可
⑥
2 1 SiT e. nn . 00 c eh E gg .
建 筑 技 术
扭 转 效 应 对 空 问结构 抗 震 性 能 的影 响
金 恩平 王 秀 丽
( 兰州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 兰州 7 0 5 30 0)
摘
要
为研究扭转效应对空间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 , 用 了规 范规定 的底 部剪力 法 , 运 以偏心 距为 变量, 推导 出单维地震 作
第1 0卷
第2 4期
21 0 0年
工
程
Vo.1 No 2 1 0 . 4 Au 2 0 g. 01
17 -8 5 2 L )4 5 2 -5 6 11 1 (O O 2 -9 90 - - -
S in e T c n l g n gn ei g c e c e h o o y a d En i e rn
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
案例二:某大型桥梁的减震设计
大型桥梁在地震中容易发生较大的位 移和振动,因此需要进行减震设计。
同时,还需要考虑桥梁的结构形式、 跨度、墩台基础等因素,综合采取多 种减震措施。
设计时,可以采用减震支座、减震阻 尼器等减震装置,减小桥梁的振动幅 度和位移。
案例三:某历史建筑的加固改造
历史建筑由于年代久远,结构老 化,需要进行加固改造。
扭转地震效应是指地震过程中, 地面运动引起的建筑物扭转振动,
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现象。
扭转地震效应的重要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越来越多,扭转地震效应对建筑结构的影响也越 来越显著。
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需要充分考虑扭转地震效应,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研究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对于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 全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连接
加强梁、柱、墙等构件 之间的连接,提高结构
的整体性。
增设支撑
增设支撑构件,提高结 构的抗扭刚度。
增加配重
设置防震缝
在关键部位小地震作用下的扭
矩。
抗扭材料选择
高强度钢材
采用高强度钢材,以提高结构 的抗扭刚度。
复合材料
采用复合材料,以增强结构的 抗扭性能。
欧洲建筑抗震设计规范(EC8)
欧洲联盟制定的抗震设计规范,旨在提高建筑物在地震中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抗震性能评估实践
震害调查与案例分析
通过对地震灾害中建筑物震害的调查和分析,总结抗震性能的优 缺点和经验教训。
数值模拟与仿真分析
利用数值模拟和仿真分析方法,对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进行 预测和评估。
实地检测与验证
结构响应
建筑结构的扭转地震效应表现为结构 构件的弯曲、剪切和扭曲变形,这些 变形会引发结构损伤和破坏。
结构的抗扭设计浅析
结构的抗扭设计浅析1、引起结构构扭转的因素扭转是导致结构破坏的重要原因,由于无法预见和计算,减小结构的质量不均匀和刚度不均匀、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抗扭能力成为减少震害的重要措施,也是结构十分重要的设计概念。
合理的建筑布置可使结构的扭转效应降到最低。
因此合理的建筑布置在抗震设计中是头等重要的,提倡平、立面简单对称。
因为震害表明,简单、对称的建筑在地震时较不容易破坏。
因此建筑设计应符合抗震概念设计的要求,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
抗震结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尽量减少突出、凹进等复杂平面,但是,更重要的是结构平面布置时要尽可能使平面刚度均匀。
地震时,引起建筑结构扭转振动的因素主要由两个方面:1.1来自外来干扰由于地面质量间运动的差别,可使地面的每一部分不仅产生平动分量,而且产生转动分量。
这种转动分量迫使结构产生扭转。
但由于地震扭转分量的理论计算方法还不成熟,强震观测由于工作条件的复杂,一些实际技术工作没有解决,所以在各国的研究方面没有开展起来。
各国的抗震规范没有考虑地震扭转分量的计算。
规范中采用如下規定考虑其影响:规则结构不进行扭转祸联计算时,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棍,其地震作用效应应乘以增大系数。
一般情况下,短边可按1. 15采用,长边可按1. 05采用;当扭转刚度较小时,宜按不小于1. 3采用。
2. 1. 2建筑结构本身因素结构的质量中心与刚度中心不重合,存在偏心,导致水平地震下结构的扭转振动。
而且,即使每层的质心与刚心重合,但各楼层的质心不在同一竖轴上,但由于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刚度计算的误差、活荷载的偏心及其他估计不到的因素,也会引起整个结构的扭转振动。
平面刚度是否均匀是造成扭转破坏的重要原因,而影响刚度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布置。
z.1.2.1(1)平面布置1. 平面形状与震害:地震区的高层建筑,平面以方形、矩形、圆形为好;正六边形、正八边形、椭圆形、扇形也可以。
三角形平面虽也属简单形状,但是,由于它沿主轴方向不都是对称的,地震时容易激起较强的扭转振动,因而不是地震区高层建筑的理想平面形状,地震时多数房屋因扭转振动而严重破坏。
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控制方法的讨论
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控制方法的讨论摘要:这几年伴随着苏州经济的腾飞,在市区,园区,以及新区你都能看到很多形状各异的高楼大厦在不断的拔地而起。
可是建筑外形越复杂,平面凹凸越严重,那对于建筑本身的结构整体性能的控制条件也就越严格。
可是做设计的都知道,在抗震规范要求:一方面要求结构布置规则、对称,关键是要求平面布置刚度均匀,减少扭转。
另一方面要求加强结构的抗扭刚度和抗扭承载力。
可是对于那些平面凹凸不规则,竖向刚度不规则的结构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因此这就给我们设计者带来很多矛盾,即要满足规范要求,又要满足建筑的外观可行性,在日常设计中如何找到这个平衡点就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刚度比周期比位移比剪重比关于结构对扭转不规则的控制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控制:一,刚度比的控制:体现结构整体上下匀称度的指标。
二,周期比的控制:体现抗扭刚度的大小,不至结构地震时轻易产生扭转破坏。
三,位移比的控制:扭转不规则时的一控制参数,反映了结构的扭转效应。
四,剪重比的控制:保证结构有足够的抗剪能力(与抗震影响系数有内在联系),不至太脆弱。
以下对这四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刚度比的控制规范要求结构各层之间的刚度比,并根据刚度比对地震力进行放大。
规范对结构的层刚度有明确的要求,在判断楼层是否为薄弱层、地下室是否能作为嵌固端、转换层刚度是否满足要求等等,都要求有层刚度作为依据,直观的来说,层刚度比的概念用来体现结构整体的上下匀称度。
高规的4.4.3条规定,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其楼层侧向刚度不宜小于相临上部楼层侧向刚度的70%或其上相临三层侧向刚度平均值的80%。
高规的5.3.7条规定,高层建筑结构计算中,当地下室的顶板作为上部结构嵌固端时,地下室结构的楼层侧向刚度不应小于相邻上部结构楼层侧向刚度的2倍。
转换层结构按照“高规”要求计算转换层上下几层的层刚度比,一般取转换层上下等高的层数计算。
层刚度作为该层是否为薄弱层的重要指标之一,对结构的薄弱层,规范要求其地震剪力放大 1.15,这里程序将由用户自行控制。
扭转效应的成因与含剪力墙建筑物扭转的具体控制方法
扭转效应的成因与含剪力墙建筑物扭转的具体控制方法摘要:结合工程实际和理论模型,分析如何减弱扭转效应对建筑物的影响。
具体为通过对建筑结构的平面布置和结构构件作调整而达到减弱建筑物的扭转效应。
关键词:扭转成因刚度调节构件调整Abstract: combining the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model, analyzes how to weaken the effect of torsion effect on buildings. Specific for the structure through the layout and structure component to adjust and weakened torsion effect of the building.Keywords: torsional rigidity of component adjustment causes regulation无论在试验中或者是国内外历次地震震害都表明,扭转效应都会使建筑物受到严重破坏。
因此在建筑物的设计阶段,如何减弱建筑物的扭转效应,使其达到规范的要求成为了设计者需要重点关注的方面。
那究竟扭转效应时怎么来的呢?我认为这与楼层的刚度和地震的来袭方向有关。
所谓地震力,并不是一种直接作用在楼层平面上使房屋各层产生层间位移的力。
相反地震对结构的竖向构件产生的力来自于惯性,惯性使得楼层之间产生了相对位移,而相对位移则使连接着两个楼层的竖向构件受到了上下两个方向相反的水平力,这组方向相反的力就是地震剪力。
由于是位移形成的力,所以力的大小就决定于构件的刚度。
地震波分纵波和横波,纵波使地面上下运动,这里就不讨论了,横波使地面左右移动。
一座建筑物首层是和地面连在一起的,地面运动也就是建筑物的首层也运动了,这时首层就和由于惯性而保持静止的二层发生了相对运动,这时两层之间的竖向构件就受到了地震力的作用了。
强震观测建筑结构的扭转效应分析
5 2
本文研究 的对象是位于 美国加州洛杉矶 市的北好 莱坞地 区
建筑结构 与 规划
的 喜 来 登 环 球 旅 馆 (h rt n U ie s l o e ) 该 建 筑 是 一 幢 出现 较 大 的差 异 , 结 构 发 生 了 扭转 效应 。 S e a o n v r a Ht I, 即
, ∞ i
一
人类对地 震地 面运动和 结构 动力反应 规律 的理解 和认识 还有 差
距。
பைடு நூலகம்
…
强震 观测是了解 和掌握 地震地面运动规律、结构抗震性能的
3、结构地震反应分析与抗震验算
理论上,ω ω,但的取值一般很小,所以在实际结构中, 近似取ω ω 因ω k m
k 由此可知: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其质量和刚度有关, 是结构的一种固有属性。
则得单自由度体系自振周期T 2π m
4、强迫振动
瞬时冲量及其引起的自由振动
瞬时冲量:pdt mv mv 0 若体系原先静止,即v0 0 则此时的速度v Pdt 因x0 0 ,x( 0 ) Pdt xt e ζωt Pdt m 根据自由振动的方程(式3.11)
无阻尼单自由度体系的自振周期:T 2π
由式ω ω 1 ζ 2 知 当ζ 1时ω 0 (表示结构不产生振动,此时的ζ 1为临界阻尼比)
由试验测得,ζ 1体系不发生振动,ζ 1体系发生振动。
又因ζ c 2 km 得
c 2 k m cr c r 2 k m称为临界阻尼系数
2、地震反应谱 地震时,地面运动引起结构振动,单质点体系质 点相对于地面的相对位移 x(t ) 、相对速度 x(t ) 、绝对 加速度 (t ) 0 (t ) 均为时间t的函数,从工程观点看 x x ,在地震中结构产生的最大位移、最大速度、最大加 速度更具有实际意义,此最大值随质点自振周期变化 的曲线称为反应谱。
将Sa的表达式(3.30)代入式(3.34)得:
β与T的关系曲线称为β谱曲线: (1) β谱曲线的实质也是一条加速度反应谱曲线。 (2)曲线峰值对应的结构自振周期T=Tg,Tg为场地的 特征周期(过去也称作卓越周期)
小议如何改善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
有考虑 地震扭 转分量 的计算 。但我 国规 范中考虑 了其影 响:当不对 规 则结构 进行扭 转耦联 计算 时,应将 平行 于地震作用 方 向的两个 边榀 的
地震作用 效应 乘 以一个适 当 的增大 系数 ,通常短边可取 1 1 ,长边 可 . 5
取 1 0 ,若扭转 刚度较 小 ,则增 大系数 不宜 小于 1 3 . 5 . 。
11 . 建筑结构扭 转原 因分析
11 1 . . 外来干扰 地震 时地 面 质 量间 具有 运 动 的差 别性 ,使 地面 不 仅产 生 平动 分 量 ,同时 也产 生转 动 分 量 ,正是 后 者迫 使结 构 产生 了扭 转 。但 由于
突发性 的,没有 明显 塑性变 形 ,而适 筋受扭构件 以延性形 式破坏 ,破
【 摘 要 】 本文对建筑结构扭转 的成 因进行分析 ,强调建筑抗扭设计在抗震 中的作 用,并对建筑结构扭转设计的优化提 出建议及控制方 法。 【 关键词 】 结构扭 转 建筑布置 设计控 制 措施
1结构 扭转概述
建筑 结构破坏 大 多是 由扭转 所导 致 的,因此加强 结构 的抗 扭 刚度 和抗 扭能 力是减 小建筑 结构 震害程度 的重要 措施 ,也是 结构 设计 的一
建 筑 与发 展
・ 48 ・
评 论 ・ 划 ・ 赏 规 鉴
P n l n g i uaI s a i g u u h an h ng i
小议如何改善建筑结构抗震扭转设计
’ 蒋晓滨
上 海伊腾 建筑设 计有限公 司 2 10 080
原 则 ,尽 量减 少 凸 出和 凹进 等 复杂 平面 ,还 应尽 可 能使 平面 刚度均
匀 。
样可能造 成地震时底 层柱折 断而导致 上层整体 塌落 。当结构平 面形状
基于建筑结构扭转效应分析的抗扭设计方法
基于建筑结构扭转效应分析的抗扭设计方法作者:苏尧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32期摘要:国内外历次震害表明,建筑物因扭转破坏占地震破坏的比例非常大,随着高层建筑结构平面,立面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扭转破坏问题日益凸显。
本文分析了影响建筑结构扭转效应的主要因素,强调建筑抗扭设计在抗震中的作用,并提出减小由于平面不规则导致扭转效应的方法,并且根据建筑结构扭转的成因提出了抗扭设计的方法和控制措施。
关键词:建筑结构,扭转效应,抗扭设计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1 前言随着震害经验的积累,人们不断认识到,地震作用时的板块运动是不确定的、多维的,不论是对称的结构,还是不对称的结构,都会产生扭转运动,震害现象也证明了这一点。
例如1995年日本阪神地震和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中,震害特点是临街一侧钢筋混凝土柱严重破坏,整幢建筑往街道一侧倾倒[1]。
事实表明,现代建筑形式多样化,不规则结构的出现难以避免,扭转问题就显得较为突出。
鉴于上述扭转破坏震害,对建筑结构进行扭转振动分析和控制并进行相应的合理设计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2 建筑结构扭转效应原因分析由地面的扭转运动(地面运动的相位差)引发的建筑物扭转振动,建筑物质量分布平面和竖向不均匀、结构平面布置的不规则等都会引起建筑物产生扭转效应[2]。
2.1外来干扰:当发生地震时,由于地面质量间存在着差别性的运动,从而使地面在产生平动分量的同时,还产生了转动分量,结构发生扭转的原因正是由于转动分量的迫使。
现在的抗震规范大多都没有将地震扭转分量的计算考虑进去。
我国的规范考虑了这方面的影响,并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当不规则结构进行扭转耦联计算时,可以将平行于地震作用方向的两个边的地震作用效应和一个适当的增大系数进行相乘,在通常情况下,短边可以取1.15,长边可以取1.05,如果扭转的刚度比较小的话,那么增大系数最小应该是1.3。
2.2 建筑结构本身原因:如果建筑结构的刚度中心不能够重合质量中心,那么在地震的作用下就会导致结构的扭转振动。
偶然偏心引起的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研究
a cd na c e tii l ke h e p n e n u ed b at u k a g r a d wih iee b/ n .h rs n e w l b ie n . c ie tle c nrct wi ma te r s o s id c y e rhq a e lre . n t df rnt r a d n te e p s l e df r t y l o i e
心 会 增 大 结 构 地 震 反 应 , 增 大 效 应 与 结 构 平 面 形 状 6r 扭 转 刚 度 的 相 对 大 小 n 有 密 切 关 系 。规 范 定 义 的 边 榀 增 大 系 数 , 而 ,和 对 比动 力 和 静 力 分 析 的结 果 , 可 能 低 估 结 构 的 实 际 反 应 。 对 此 , 文 从 静 动 力 分 析 的 包 络 线 出 发 , 出 了 考 虑 偶 然 偏 心 的 有 本 提
维普资讯
第 2 8卷 第 3期 20 0 6年 6月
工 程 抗 震 与 加 固 改 造 Biblioteka Vo .8. 12 No.3
E rh u k ssa tEn ie rn d Rerft n a tq a e Re itn gn e i g a to t g n i i
e t t h c ie tltrin efcsi r s ne n ti p r si e te a cd na oso fe t sp e ma e td i hspa e . Ke wo ds:es c r s n e;a cd na c e tii y r s imi e p s o c i e tle c nrct m piy fco y;a l a tr f
L u C a g, o i-h n ( o e e fC iE gne n / h n Z u Yn s e g C lg il n i r g,H m nU i rt , h n s 10 2 C i ) l o v ei u a n e i C a h 4 0 8 , hn v sy g a a
抗震结构设计扭转、竖向地震作用)
1.高宽比小于3的结构,各楼层水平地震剪力的折减系数, 可按下式计算:
( T1 )0.9
T1 T
---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后的地震剪力折减系数;
T1 ---按刚性地基假定确定的结构基本自振周期;
T ---计入地基与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附加周期
按右表采用(单位:s);
2.高宽比不小于3的结构,底部的地震 烈度
此外,竖向第一振型的数值大致呈倒三角形式,基本 周期小于场地特征周期。
因此,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的竖向地震作用可按与底 部剪力法类似的方法计算。
二、高耸结构和高层建筑竖向地震作用的计算公式(5.3.1)
FEVK G V m ax eq
Gn
Geq 0.75 Gi
Gi
FVi
V max 0.65 H max
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是显著的:
根据地震计算分析,对于高层建筑、高耸及大跨结构,竖向 地震影响显著。结构竖向地震内力NE/与重力荷载产生的内力NG 的比值沿高度自下向上逐渐增大,烈度为8度时为50%至90%,9 度时可达到或超过1;335m高的电视塔上部,8度时为138%;高 层建筑上部,8度时为50%至110%。
mm
SEK
jk S j Sk
j 1 k 1
jk
8 jk (1 T )T1.5 (1 T2 )2 4 jk (1 T )2 T
SEK ---考虑扭转的地震作用效应
S j、Sk---分别为j、k振型地震作用产生的作用效应; 可取前9~ 15个振型。
j、k---分别为j、k振型的阻尼比; jk ---为j振型与k振型的耦联系数,即:相关系数;
(
x
2 ji
y
2 ji
2 ji
结构概念设计之扭转效应
‘
评论 ・ 规划 ・ 鉴 赏
P i n g l ung ul h u a l i an s h a ng
2O ’
JI an Zhu Yu Fa Zhan
结构概念设计之扭转效应
刘本建
兴仁县住 房和城 乡建设局
【 摘 要 】 结构扭转会产 生的扭矩 , 扭矩主要 以剪应力 的形式存在 , 一般 呈剪切破坏 , 所 以扭转 比平动危 害更大 , 在 高层结构设计 中要特别 注意
匀 。
荷载作 用下发 生扭转 ,导致没有 剪力墙 的一端柱 子塌落而 使楼板 也跟 着塌 下。若每个 结构单元 两端之 问的质量和 刚度相 差悬殊 ,也会在地
震作用 下产 生扭转 ,造 成钢筋 混凝土柱 出现交叉 裂缝 。如 果建筑 的每
层 平面布 置不 尽相 同,有些 柱子 上 、下错 位或 形状 和长边 方 向改变 ,
的主要因素。
3高层 建筑结构扭 转的计算方 法
对 高层建筑 结构 的扭 转计算 ,可采用近 似等效 的方法 ,假 设楼盖 平面 内刚度无 限大 ,将质 量集 中到各层楼板 平面上 ,则可用 如 图 1所 示的 串联刚 片系作 为扭转 耦联振 动时 结构 的计 算简 图 。每层 刚片有 3 个 自由度:x和 Y方 向的平移及平 面 内的转 角 巾,即 n层 结构共有 3 n 个 自由度 。
扭 转效应 。 本 文主要 通过介 绍引起 高层 结构扭转的 因素 , 结构抗扭的计 算方 法和概 念设计 来有效控制 结构扭转效应 。 【 关键词 】 扭 转效应
引 言
高层结构 结构抗扭 概念设计
部 质量 小 ,使 得重 心偏 高 ,增 加 了倾覆 力矩 ;上部 刚度 大而 下 部刚
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地震是一种瞬态的地壳运动,它会对建筑结构产生重大影响。
在地震发生时,地震波会以强烈的震动作用于建筑物,产生横向和纵向的动力效应,给建筑结构带来巨大的振动和应变。
这些振动和应变会导致建筑结构产生破坏甚至倒塌。
下面将详细介绍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1. 动力响应地震波的传播会引起建筑结构的动力响应。
地震波是一种具有多频率和多方向特性的动力负荷,它会使建筑结构发生振动。
这种振动对建筑结构的影响取决于地震波的频率、振幅和持续时间,以及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和阻尼特性。
建筑结构的振动会导致地震惯性力和剪切力的作用,进而产生结构的变形和应力。
2. 结构破坏地震波的动力作用会导致建筑结构产生破坏。
地震波的横向和纵向振动会使建筑结构发生弯曲、错位和扭转,导致构件的破坏。
特别是当地震波的频率接近或与建筑结构的自振频率相近时,共振现象可能会导致结构的加剧破坏。
此外,地震波还会引起结构的滑移、断裂和塌落,对整体结构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威胁。
3. 层间位移地震波的作用会导致建筑结构的层间位移。
地震波产生的惯性力会使建筑结构的不同层之间发生相对位移,这可能导致结构的破坏和倒塌。
特别是在多层和高层建筑中,地震波的作用会导致结构的层间变形和相互影响,进而产生结构的非线性行为。
4. 结构的破坏模式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还表现在结构的破坏模式上。
根据地震波的特性和建筑结构的特点,建筑结构可能出现的破坏模式包括抗震墙的破坏、柱子的剪切破坏、梁的剪切破坏、地基的沉降和土壤液化等。
这些破坏模式对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减轻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措施:1. 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的设计阶段,要充分考虑地震的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抗震设计措施。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和材料,提高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增加结构的耐震能力,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影响。
2. 结构加固和改造对于已经存在的建筑结构,可以通过结构加固和改造来提高其抗震能力。
建筑结构在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扭转振动效应
定 义结 构侧 振 和 扭转 的特征 值 分 别为
、
K
、
K
、
K
z
转效 应
,y
, 了 ,
1 2 双 向偏心 结 构 在 双 向 水 平 地 震 作 用 下 的 扭 .
偏心 系统 的 自由振 动 方 程 为 . 懈 +K x=0 .
K= l0
K
K
K
K + K
l () 1
+ K z
文献 [ ] 文 献 [ ] 1和 2 对多 维 地 震动 下偏 心 结 构 弹性扭 转振 动 进行 了充 分 的研 究 , 献 [ ] 出 了 文 3提
F 0 0 m q
l l
I
结 构在单 向水平 地 震 作 用下 考虑 扭 转 与 水 平 振 动
() 3
维普资讯
22 4
沈 阳 建 筑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自 然 科 学 版 )
地 震时 的 地 面 运 动 是 多 维 的 , 时 会使 建筑 有 结 构 产 生扭 转 振 动 破 坏 . 此 在 进 行 结 构 的抗 震 因 分析 时仅 考 虑 单 向分 量 地 震 动 作 用 是 不 够 的 , 还
应考 虑 多 向分 量 对结 构 的影 响 .
矩 阵可 表 示 为 rK 0 K ]
耦 联 反应 的近 似计 算公式 , 分析 了影 响扭 转 效应 动
M = l 0
I
z 0I
0 J J
() 2
L 0பைடு நூலகம்
力增 大 的主 要 因素 , 提 出 了设 计 建 议 . 者 按 文 并 笔
地震作用计算(扭转耦联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1g
n
[kyy ]与[kxx ]相似,而[ky ]( [k y ]T )
与[kx ]相似,只需将下标x换成y即可。
1.5偏心结构的地震作用
• 1.5.1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要求解方程(1.8),采用振型分解法,令
{U} [ A]{q}
(1.9)
[ A] [{A}1{A}2...{A}j...{A}n ]
k rs
k n1 k n2
k rs xi i
k rs xi
yis
yir
i
k
1n xx
e
yn
k
2n xx
e
yn
k
nn xx
e
yn
k 1n k 2n
k nn
k
rs yj
x
s j
x
r j
j
{U}
ux uy , ux
u1x u2x , uy
u1 y u2 y
unx
uny
1
2 ,{U g}
1 ugx 1 ugy
k k 11
12
xx
xx
k 1n xx
k k 21
22
xx
xx
k 2n xx
k k n1
n2
xx
xx
k nn xx
[kx ] [k x ]T
k
e 11
xx
y1
k
e 21
xx
y1
k
e 12
xx
y
2
k
22 xx
e
y
2
k
e n1
xx
y1
k
e n 2
xx
y
2
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
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高层建筑在城市景观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高层建筑在地震、风等外力作用下易产生严重的扭转反应,影响结构安全。
因此,如何有效控制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首先阐述其基本原理,接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具体方法,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和展望。
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主要基于力学原理和数学模型。
在地震、风等外力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产生扭矩,导致结构发生扭转。
通过采用合理的结构设计和控制措施,可以减小结构扭矩,从而降低扭转反应。
数学模型在扭转反应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以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动态特性分析,预测其在不同外力作用下的扭转反应,为后续的控制方案设计提供依据。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中,首先需要合理设定控制参数。
控制参数包括结构的基本周期、振型、阻尼比等,这些参数与结构的动态特性密切相关。
通过调整这些参数,可以有效抑制结构的扭转反应。
结构的动态特性分析是扭转反应控制的关键步骤。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利用有限元方法对高层建筑结构进行模态分析,获取结构的振型、周期等特性。
结合数学模型,可以进一步预测结构在地震、风等外力作用下的扭转反应。
针对高层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案,应综合考虑建筑师的美学需求、结构设计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等因素。
通过优化设计方案,可以减小结构扭矩,降低扭转反应。
例如,可以通过调整结构平面布局、采取对称设计等方法来优化设计方案。
阻尼器是一种有效的扭转反应控制措施。
通过在结构中合理配置阻尼器,可以吸收结构振动的能量,减小结构扭矩。
在实际工程中,可以根据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和外力作用特点,选择合适的阻尼器类型和布置方式。
以某高层建筑为例,该建筑高度为100米,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形式。
在地震作用下,该建筑产生了较大的扭转反应。
为了控制其扭转反应,采取了以下措施:在核心筒和框架连接部位增设阻尼器,以吸收地震能量。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
谈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结构扭转位移比计算的解理搞要: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关键词:结构扭转位移比;《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刚性楼盖;给定水平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日益发展,我国高层建筑也渐渐普及。
从公共建筑到住宅小区,由于要考虑到建筑平面功能和立面造型的丰富,相对自由的不规则建筑平面布置成为建筑师们进行建筑方案设计时的一种趋势。
因此,随着建筑物高度的不断增加和不规则平面的日益流行,建筑物在水平力的作用下,结构扭转效应成为结构设计中的重点和难点。
在工程设计中,扭转效应问题首先应从结构布置方案入手,重视概念设计,其中调整平面结构布置方案以减小结构位移比就是一项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10年,新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发布,它们对结构位移比的计算和执行方法有了新的修改,现谈谈本人对此修改的理解。
一、结构扭转位移比的定义和其规范历史背景从1964年我国发布第一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抗规》)至1989年的《抗规》GBJ11-89,我们规范对建筑体型,结构布置等概念设计的规定很少。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建筑物的体型日益复杂,平面日益趋向不规则,工《抗规》GB50011程设计人员的概念设计分析变得越来越重要。
因此,从2001年起,-2001版就增补了很多关于结构概念设计的内容,其中控制结构扭转效应的一项十分重要指标:结构扭转位移比就在该版规范中首次出现了。
按《抗规》GB50011中的表述,扭转位移比应是指楼层的最大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与该楼层两端弹性水平位移(或层间位移)平均值的比值。
该条规范规定,当比值≥1.2时为平面扭转不规则,且不宜>1.5。
浅析出阶段下建筑结构设计的抗扭要点分析
浅析出阶段下建筑结构设计的抗扭要点分析加强结构的抗扭度是当今建筑行业尤为关注的焦点。
如今对房屋的结构要求越来越高。
建筑物的结构受到很多方面影响,例如平移和剪切的作用等。
如果房屋结构出现扭转,那么后果是十分严重,会出现房屋倒塌的实事件。
近几年来,房屋倒塌事件受到高度重视。
本文对引起结构扭转的因素做出了分析,而且对我国高层建筑设计中,对优化抗扭设计要点做出了全面的分析。
标签抗扭设计;结构设计;结构扭转;扭转措施引言人们对建筑功能以及美观程度的要求不断的提高。
我国出现了许多不规则的建筑,因为这样满足人们的审美,立体化多形体建筑,以及结构不对称的建筑层出不穷。
但这些建筑抗扭程度较差,在一些外力作用下,极易坍塌,比如受到地震的影响,这些建筑就会遭到严重的损坏。
因此我们就要对建筑的结构设计给予高度重视,在抗扭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要分析出建筑结构设计的抗扭要点。
1、引起结构扭转的因素扭转是造成高层建筑结构破环的主要原因,一旦建筑物出现扭转,就会出现安全性问题,严重的会出现坍塌,因此要对建筑的扭转效应高度重视,要加大力度加强建筑结构的扭转刚度和性能,来减小建筑结构损害的程度,要采取一定的措施,在建筑结构设计中也要有所体现。
1.1建筑结构扭转振动原因1.1.1外来干扰地震时由于剧烈运动,使得地面质量间具有运动的差异性,产生平动分量和转动分量,后者使建筑结构强制性的发生了扭转。
地震的观测工作是一项极其复杂的任务,工作条件也是极其复杂。
目前我国的扭转分量的理论和方法还尚未成熟,面临的一些实际性问题还为能够得到解决。
1.1.2建筑结构本身因素建筑业要求建筑物质量过关的同时,符合时代的步伐,达到人们的审美标准且必须是绿色建筑。
这些因素都要在设计中综合的体现出来。
在建筑物中建筑的结构本身也会对扭转产生影响。
建筑自身的刚度以及质量都会导致建筑物在地震作用的结构下发生扭转,还有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也会引起结构的扭转振动影响刚度是否均匀的主要因素是剪力墙的布置,剪力墙就是建筑物的承重墙,剪力墙的布置必须满足建筑平面布置以及结构布置的要求。
试析建筑结构中的抗扭设计
试析建筑结构中的抗扭设计摘要:目前,建筑业的重点是加强结构抗扭,在这个阶段,对房屋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受到翻译和剪切等多方面的影响。
如果房屋结构颠倒,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导致建筑物倒塌。
近年来,房屋倒塌受到了重视。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扭设计;研究引言随着房地产业的兴起和土地资源的稀缺,高层建筑在国民生产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确保城市建筑的各种建筑功能和美学要求,各种尺寸都有所不同,高层建筑也越来越多。
然而,国内外大量的地震破坏调查表明,在地质灾害中,特别是在地震中,具有不对称平面,不规则性,偏心质量和刚度以及扭转刚度的结构受到严重破坏。
国外的一些振动台试验模型也表明扭转效应会导致严重的结构损坏。
1造成建筑结构的扭转的因素1.1外力作用。
地震时地面质量间具有运动的差别性,使地面不仅产生平动分量,同时也产生转动分量,正是后者迫使结构产生了扭转。
但由于地震观测的工作条件复杂,使得扭转分量的相关理论和计算方法还不成熟,一些实际技术工作也没能得到解决。
1.2建筑平面不规则。
平面不规则的建筑物在地震中容易产生扭转破坏,这已经在历次地震中得到了验证。
例如带有较长翼缘的L形、U形、H形、T形、十字形、Y形平面、长宽比很大的长条形平面,因为此类平面在地震时容易发生差异侧移导致扭转,从而使建筑物严重破坏。
1.3.平面刚度不均匀。
当建筑结构的平面刚度不均匀,刚度中心与质量中心之间相差较远时,会导致地震作用下结构的扭转破坏。
1.4.质量分布不均匀。
当建筑物质量分布不均匀,质量偏心会引起扭转,质量集中在周边也会加大扭转。
1.5.结构抗扭刚度弱。
结构抗扭刚弱亦容易引起扭转破坏,结构应具有一定抗扭刚度。
2建筑结构抗扭措施2.1从基本设计原则上重视概念设计对控制扭转效应的作用。
所谓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人们从大量震害经验中总结发现,“概念设计”往往比“计算设计”更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单建筑结构地震扭转效应研究[摘要] 建筑结构抗震动力计算方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本课题主要通过对传统建筑结构抗震动力计算方法的分析研究及结构在实际发生地震动时的可能动力反应过程提出了简单结构在简单荷载作用下的扭转动力计算修正方法,即在水平地震动作用下,结构的扭转是绕质心的纯粹扭转和绕结构其它通长竖向构件偏心扭转的复合扭转,另外,本课题就偏心扭转的计算模型和方法进行了一定深度的探讨,相信对类似问题的科学研究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建筑结构地震扭转效应1.引言建筑结构抗震动力计算本质上是分析建筑结构地震时的动力反应,求解结构相应地震反应时的内力。
从上世纪初开始,结构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得到不断发展,从静力理论、反应谱理论、弹性动力理论发展到了弹塑性动力理论和减震控制理论,并注意到了随机振动理论的应用,概况起来主要分为静力、反应谱和动力这三个阶段。
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结构动力计算的方法更趋科学,但传统的计算方法在初始计算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并没有把扭转作用考虑进去,本课题基于建筑结构传统动力计算的方法和特点,在初始计算模型建立时就把地震扭转作用考虑进去,从而形成对原来传统计算方法及结果的修正,并且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增大了结构的抗震承载能力,同时对类似问题的科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建筑结构抗震动力计算基本原理建筑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会产生振动,包括平动振动和扭转振动,目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是以考虑平动为主,而对于扭转则给出了一种设定条件下的的理论计算方法和一些控制指标[1]。
控制平动反应的计算理论比较成熟,而控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反应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地确定扭转分量的大小及如何把这种扭转分量考虑到结构抗震设计中去,目前工程设计中基本上还是以工程经验为主采用指标控制的方法,理论研究只是一种近似方法,还不是很完善。
由于目前国内外对地面运动扭转分量的强震实测记录很少,也未能给出定量的计算参数,地震作用计算中只考虑平动作用,并没有考虑扭转分量,按此计算的结构扭转反应肯定是不安全的。
尤其是对于抗扭刚度较弱或平面布置狭长的结构,当其扭转为主的第一振型对应的周期接近平动为主的第一振型对应的周期时,地面运动的扭转分量将会使结构的扭转效应明显加剧,即使结构布置均匀对称,也会因地面扭转运动而激发比较剧烈的扭转反应,这类震害实例也是比较多的。
鉴于当前还不能确定地面运动扭转分量,又不易正确计算结构的刚度退化和质量随机分布,故只能采用近似的方法。
即人为地使各楼层质心偏移±βb,其中β为偶然偏心率;b为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结构投影长度,这就是附加偶然偏心作用的方法,到目前为止,该方法仍是目前国内外一般认可的近似方法,国际上美国、新西兰和欧洲等抗震规范都已规定计算地震作用时应考虑附加偶然偏心,偶然偏心距的取值多为0.05Li。
此外,美国规范IBC及ASCE7 等对扭转不规则结构,规定承载力设计中需进一步加大偏心扭矩,即乘以增大系数Ax,,δmax 和δ平均为楼层最大位移及平均位移。
附加偶然偏心的近似方法尽管在理论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它可综合考虑上述会引起扭转反应增大的不确定因素,以提高结构抵抗扭转振动的能力,减少结构扭转反应。
实际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究竟以结构的什么位置为扭转中心目前一般认为是以结构的质心为扭转中心,但实际中结构上的任何一个与基础可靠连接的通长竖向构件(一般考虑平面扭转)都可能是整体或局部的扭转转轴,这与地震的随机性、结构构造和质量分布的复杂性等很多因素密切相关,所以笔者认为建筑结构在地震动扭转荷载作用下的动力反应是绕质心的扭转和绕其它构件扭转的复合作用。
这就相当于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有公转一样。
本课题仅研究建筑结构在地震动扭转荷载作用下绕其它构件的扭转振动反应及其内力计算方法等。
至于两种扭转复合作用可以利用力的合成原理去研究其复合作用,这需要以后进一步的研究论证。
3.抗震动力计算模型地面震动时,其地震动能量会通过地基基础的相互作用部分地传递给地面上的建筑物,从而引起地面建筑物的振动,如果把建筑物整体看成刚体,其和地基的连接也看成刚性连接的话,那么地震动时建筑物和地面的运动加速度是一样的,这就是静力计算的基本原理,其计算模型的的建立也是基于这种设想。
早期的结构抗震设计采用的是静力计算理论,由日本的大房森吉提出静力法的概念。
后来随着研究技术和试验手段的成熟,建筑结构抗震动力计算模型也越来越完善,但静力计算模型是最基本的模型,也是各种模型演化发展的根源。
由于地震动是通过地基基础间的相互作用向地面结构物进行传递的,本课题计算模型建立过程中把地基传递给建筑物的地震动荷载假想成直接作用在建筑的地面以上最不利部分,并且地基基础间为刚性连接。
3.1 平动振动计算模型为便于问题的研究阐述,本课题只考虑单层建筑结构在简单地震作用下其抗震动力计算的方法,主要是对扭转振动计算方法进行了修正,同时考虑了其单独作用和与平动振动共同作用的情况。
这里把楼板看成刚性楼板,简化成质体,假设楼体所有质量均集中在该楼层上,下面两种计算模型的假设条件类似,当质体受外载荷时,结构便会产生振动,如图1所示,质体的质量为m,楼层两侧抗侧移刚度分别为,,阻尼系数为,时刻时地震动加速度为,根据达朗伯原理,其平动振动动力平衡方程为[3]:式中,根据此计算公式及有关条件可以求出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的相应动力反应,即任何时刻的位移、加速度等。
一般情况下建筑结构的地震动加速度时程可以采用强震记录仪记录当地历史典型强震过程获得。
图2所示为一个强震记录的例子。
在求得结构动力反应后就可以根据结构的力学计算模型等建立计算方程来求解结构的内力及应力应变。
实际上结构在任何时刻的绝对加速度都是计算时刻地震动加速度与计算时刻之前结构自身动力反应累积加速度的矢量和。
这里用表示结构时刻所受的与绝对加速度相对应的外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对图1所示结构得出以下方程式:这就是该结构平动振动情况下内力的计算公式,据此可以进行结构的平动抗震设计。
平动抗震设计中关键是结构受荷的确定,可以有两种途径:第一种方法是通过测定地震动加速度得出结构振动加速度,从而求出、,最后确定结构振动位移,再根据上面的平衡方程式得出相应内力来进行结构抗震设计;第二种方法是设定结构破坏的极限状态,根据结构的抗震性能直接给出结构发生破坏的极限位移,再根据平衡方程确定结构的相应内力进行结构抗震设计。
相比较而言,第一种方法比较准确,但计算复杂,第二种方法简单,但欠准确。
目前这第一种方法在各国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均有所体现,而且也在不断地进行完善,第二种方法由于结构抗震位移的给定很难准确地进行界定,研究较少,但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如果结构抗震位移能够给定的话,那么抗震设计将变得非常简单。
3.2 扭转振动计算模型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不仅会发生平动振动,而且同时也会发生扭转振动,只是对于具体的结构,由于受结构本身因素及地震动等因素的影响,这两种振动形式对结构性能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从而体现在结构破坏机理和形式的不同上。
下面仍对上面条件的结构来研究扭转振动模型的建立,所不同的是这里只考虑扭转作用,且地震动加速度为,当然,假设两者地震动加速度相同,此时,阻尼系数为,如图3所示,时刻结构所受的荷载为,此时结构会发生扭转效应,下面来建立结构扭转方程:从公式(7)我们可以看出,对结构产生扭转作用的荷载实际上就是右侧的平动荷载,所以既是平动荷载同时也是扭转荷载。
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平动荷载对右侧柱子进行抗震设计,根据扭转荷载对左侧柱子进行抗扭设计。
当然这种扭转振动计算方法是以假设水平地震作用不对称作用为前提的,但实际上建筑结构在地震动作用下一般都是对称承受水平地震作用的,所以这种绕楼层构件的扭转在实际中一般是很难发生的,即使发生,其作用也很小,除非垂直地震作用方向的结构几何尺寸非常大。
下面平动与扭转共同作用下结构的计算原理与方法也是基于这种考虑的。
3.3 平动与扭转共同作用下结构抗震计算模型图4上面分别就平动与扭转单独作用下单层建筑结构在简单地震作用下其抗震动力计算的方法进行了阐述,下面还是以上述结构为例来考虑同时在和共同作用下结构抗震动力计算方法,荷载的作用方式不变。
为了问题研究的方便我们假设和是按不同的加载顺序先后作用在结构上,且各自使结构产生的变形互不影响,这样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把结构的动力反应分解成两种荷载分别作用下结构动力反应的叠加。
此时结构的受力如图4所示,下面建立求解结构时刻内力的有关方程。
在建立公式8、9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求解结构的有关内力,首先左边柱子进行抗震设计,其同时受到平动和扭转的共同作用:公式(10)∽(18)是本课题假设条件下考虑平动振动与扭转振动共同作用下结构内力的计算公式,这是比较简单的情形。
实际结构在平动振动和扭转振动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计算公式是随着结构受力情况及边界等条件不同而有所不同。
4. 结论建筑结构抗震动力计算模型比较多,各种模型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和条件。
本课题在研究简单建筑结构的动力反应及其内力计算方法时作了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1)本课题假设把地震动荷载转化到结构上部进行作用,地基基础间为刚性连接,同时上部结构为弹性状态的条件下采用动力方法来研究建筑结构的动力反应;(2)本课题考虑地震扭转作用时实际上仅仅考虑了整体偏心扭转的情况,至于多跨局部扭转及其和整体扭转的复合作用并没有考虑;(3)本课题虽然给出了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但并没有考虑水平地震作用时整个结构内部构件间相应内力的分配机制,同时也忽略了建筑结构内部构件间由于相互制约从而削弱地震作用的有利影响。
本课题通过对国内外传统建筑结构动力计算基本原理和方法的阐述,指出了实际结构在扭转地震动作用下可能存在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上的不足,根据假设的计算模型探讨了扭转振动单独或与其它振动共同作用下建筑结构动力计算的基本方法。
通过研究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振动是绕质心的扭转和绕其它构件扭转复合作用的结果;(2)建筑结构的扭转振动实际上是建筑结构的平动振动在结构内部构件间的传递,当然这不是力之间的简单传递,而是遵循力的作用原理的;(3)在(2)的前提下结构上的扭转地震动加速度实际上与其平动地震动加速度是一致的;(4)根据本课题的计算模型,如果不考虑结构构件间力的分配,那么结构周边处的扭转效应将会比传统计算模型增加很多,边角处增加最多。
参考文献:[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GB 50011-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2]徐培福,黄吉锋,韦承基.高层建筑结构的扭转反应控制[J].土木工程学报,2006,39(7):1-4 .[3]杨天祥,张崇文等.结构力学(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