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合集下载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1.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组成要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

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链和食物网,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平衡。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组成要素:包括土壤、水、气候和光照等自然要素。

这些要素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和生态功能的表现都有重要的影响。

3. 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组成要素:包括农业生产者、消费者、市场和政策等社会经济要素。

它们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和演变。

4.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首先,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其内部元素之间相互作用,关系错综复杂。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可塑性和适应性,可以因为人类的干预而发生变化。

最后,农业生态系统具有延迟性和非线性,即对某些干扰反应并不是立即显现,而是在一定时间内呈现出非线性的变化趋势。

- 1 -。

1.3农业生态系统

1.3农业生态系统
环境中的太阳光能,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体内的化学潜能, 植物体内所含的化学能沿着食物链逐级地往下传递转化,最后被分解者分解, 以热能的形式返回环境。这一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转化过程(图1-5)。 由此可见,生态系统的能量转化是单方向的,它只能从植物到草食动物,再 到肉食动物,连级往下传递转化。
(二)农业环境组分
农业生态系统是人类干预下的生态系统,除了具有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自 然环境组分之外,还有人工环境组分。自然环境组分是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下来的, 包括由大气环流和地理位置所决定的光照、降水、温度等,以及土壤的物理、化学性 质和土壤水分等因素。这些环境组分通常也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预,甚至大气成分 也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无论是水体、土体、气体,甚至辐射,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都 或多或少受到人类不同程度的调节和影响。广义的人工环境包括所有受人类活动影响 的环境,可以分为人工影响的环境和人工建造的环境。 1.人工影响的环境 人工影响的环境是在原有的自然环境中,人为因素促使其发生局 部变化的环境。 2人工建造的环境 人工建造的环境是指人类根据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外界条件进 行模拟或塑造的环境。 (1)无土栽培环境。 无土栽培通过人工创造根系环境取代土壤环境。 (2)大棚﹑温室环境 通过建造大棚和温室来控制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温度和湿度。 (3)集约化养殖环境 通过建造畜舍、 禽舍控制饲养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温度、 湿 度和光照条件、最大限度地节约饲料能量、提高家畜、家禽的生产力。
根据各种资源的时间节律和农业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从时间上合理搭 配各种类型的农业生物,使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形成农 业生态系统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不同结构,这就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时 间结构。
时间结构是根据生物的生态适应性节律与环境因子的节律性变化安排农 业生产,进行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良好的时间结构,从时间方面有利于更 充分地利用自然资源和社会资面。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08-第五章  第一节  生态系统的调控概述
➢环境改造 ➢农业生物调控 ➢结构调控 ➢输入输出调控
• 社会间接调控(第三层次)
1、自然调控
是农业生态系统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而来。自然调控通 过农业生态系统内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 及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是农业生态系 统的第一层调控。自然调控包括个体、种群和系统三个水平 的调控机制。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2.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6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全省农业增 加值首次突破2000亿元大关,农业总产值登上3000亿 元台阶。农业效益稳步提升,农业增加值增长2.8%, 为近五年来增速最快的一年。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目的
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
• 2017年全省农业工作主要目标,努力实现“两个稳定”: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0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50亿斤以上;“两个增长”农牧业增加值增长2%、农 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两不发生” 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区域性 重大动植物疫情;“一个消除”消除集体经济薄弱村。
• 大农业:调节农、林、牧、副、渔、工各业的比例。 • 亚系统:调整各业内部比例。如:种植业的作物布局、
种植制度,养殖业的各物种的比例, 粗加工、精细加工 以及加工种类的比例等。
人工直接调控
• 2.4.系统输入输出的调控:
调控输入可改变系统的机能,然后改变输出。调控输出 可通过反馈机制影响环境和输入,从而影响系统本身。
第三层次的调控社会环 境的间接调节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非中心式+中心式
三、农业生态系统调控的基本原则
• (一)多种效益统一 生态效益: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 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过程、自然资源的合 理利用和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方面的 好的效果和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1.引言1.1 概述农业生态系统是指由农田、农作物、农业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态过程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

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是指在农业生产中,养分(如氮、磷、钾等)通过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过程的作用,循环在不同的组成部分之间,并最终回归到土壤中。

这一循环过程是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平衡、保持土壤肥力和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关键。

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养分的循环涉及到土壤、植物、微生物等多个环节,包括养分的吸收、转化、循环和释放等。

这些过程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

其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

在农业生产中,养分的输入和输出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但整体上呈现出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

这是因为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负反馈机制,可以通过调节各个环节的过程来维持养分的平衡。

再次,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高效利用资源的过程。

通过循环利用养分,农业生态系统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化肥的使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可以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过程。

养分的循环过程不仅涉及到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也与其他生物因子密切相关,如土壤中的微生物、蚯蚓等。

通过保护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提高养分循环的效率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是一个复杂、动态平衡、高效利用资源和与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的过程。

深入研究和理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的特点,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如下编写:文章结构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本文的概述,即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特点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 制
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介绍农业 生态系统的概述、调节与平衡,可持续性,管理与规划,优势与挑战,契机 与前景,以及结论与建议。
农业生态系统概述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农业与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自然系统。它不仅涉及农作物的种植和 养殖,还包括土壤、水源、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
农业生态系统的契机与前景
1 政策理念与国际标准
制定政策和标准,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2 农业生态系统的经济利益
农业生态系统的发展将带来经济效益,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
3 农业生态系统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农业生态系统将更加注重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结论与建议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我们应该加强生态保护,提高资源利用 效率,推动创新农业模式和管理方法,以实现绿色农业的发展。
减少污染与废弃物处理 方法
采取措施减少农业活动对环境 的污染,加强废弃物的处理与 回收,有助于保护环境。
生态保护与恢复措施
保护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的多 样性,有助于保护生态平衡。
农业生态系统管理与规划
1
综合管理与决策
采用综合管理方法和决策支持系统,
区域规划与模拟
2
优化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和管理。
通过区域规划和模拟分析,优化农业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平衡
生物调节
多样性保护和生物控制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生物调节机制。
物理调节
土壤保护和环境条件的维持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物理调节机制。
化学调节
农药应用与控制以及肥料管理与措施是农业生态系统中重要的化学调节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特点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

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

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

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三、人工直接调控1 .调控途径:(1)生态环境调控: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气象因子:建棚舍、人工降雨、地膜覆盖、温室等水分因子:修水库、水闸、灌溉方式火因子:地表火与林冠火,以火克火等(2)输入输出调控: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产品,控制非产品输出(污染物)(3)生物结构调控:个体:品种改良、栽培、饲养方法群体:引进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

知识拓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知识拓展: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

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和类型一、生态农业的主要特点(1)整体协调发展生态农业重视系统整体功能,把农业生态系统和生产经济系统内部各要素,按生态和经济规律的要求进行调控,要求农、林、牧、副、渔各业组成综合经营体系。

并要求各要素和子系统之间协调发展,包括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物种之间、区域内的森林、农田、水域、草地等之间以及经济、技术与生物之间相互有机地配合,使整个农业经济体系得到协调发展。

(2)提高综合功能农业生态系统结构、组成的多样性,能提高空间和光能利用率,并有利于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增加生物生产量。

物种的多样性可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用,使有害生物与天敌保持某种数量平衡,从而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

能提高整个系统的抗逆力,抵御不良条件的侵袭。

并能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整个体系的稳定性。

产品的多样化,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3)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农业通过对农村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结构的改造和调整,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水、热、光、气候与土壤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副产品和废弃物得以多层次、多途径的合理利用,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逐步恢复和提高土壤的肥力,水土得以保持,污染得到控制。

因此生态农业既合理地利用了自然资源,增加了物质财富和经济效益,而且逐步提高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二、我国生态农业的主要类型根据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各地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和社会需要,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农业生态工程体系。

下面简介几种最常见的类型。

1、物质能量的多层分级利用系统下面是利用秸秆生产食用菌和蚯蚓等生产设计。

秸秆还田是保特土壤有机质的有效措施,但秸秆未经处理直接返回土壤,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分解,方能发挥肥效。

现在则利用糖化过程先把秸秆变成家畜喜食的饲料,而后以家畜的排泄物及秸秆残渣来培养食用菌,生产食用菌的残余物又用于繁殖蚯蚓,最后才把利用后剩下的残物返回农田,效益就会更好。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引言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农作物、动物、微生物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环境因素组成的复杂生态系统。

本文将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进行简要概述。

主体1.多样性农业生态系统中存在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不同的农作物和动物种类在农田内共同生长,相互作用,并与外部环境相互影响。

这种多样性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提高生产力,抵御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2.养分循环在农业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循环是一个关键过程。

有机物质通过农作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进入系统,并被微生物分解成养分,进而被农作物吸收利用。

生物的死亡和分解产生的有机物又被微生物分解成养分,形成一个循环的过程。

这种循环系统有助于提高农田的养分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3.能量流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由太阳能供应。

太阳能经过光合作用被农作物和植物吸收,然后被转化为化学能,进而被动物获取。

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形式,能量在不同层级的生物之间传递。

农业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维持农田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4.相互依存关系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各个生物之间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农作物依赖于昆虫传粉和天敌控制病虫害;而昆虫和动物则依赖于农作物或其他生物提供食物。

这种相互依存关系是农业生态系统能够稳定运行的基础。

结论农业生态系统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通过养分循环和能量流动实现生态平衡,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的关系。

了解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为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的内容。

希望本文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

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农业生态系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由生物群体、生物交互关系、生物环境和地球大气等构成要素组成。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是复杂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一、生物群体生物群体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不同种类的生物体。

这些生物体之间进行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与交流,形成了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生物群体,它是光合作用的基础。

通过光合作用,植物能够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质,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能量。

动物则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和分解者,它们吞食植物和其他动物,并将它们分解成有机物质,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二、生物交互关系生物交互关系是农业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包括了群落内和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

群落内的相互作用包括了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共生关系等,这些关系直接影响着生物群落的发展和演替。

群落之间的相互作用则包括了种间关系、共享资源等,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生物环境生物环境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土壤、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

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一环,它提供了植物生长的必需营养物和适宜的生长环境。

水体是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另一个重要环境因素,它保证了生态系统的水分供给和水循环。

气候则是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它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进而影响了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四、地球大气地球大气是农业生态系统中最广阔的环境因素,它同时也是农业生产所依赖的与家园。

大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和氮气等元素都是生物生长的重要物质,它们通过大气的运动和交换,为生态系统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构成要素和特点是多维度和全面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彼此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自然系统。

生态农业及特点

生态农业及特点

生态农业及特点所谓生态系统是指由有生命的生物及它们所处的非生命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它是一般系统的特殊形态,是指特定空间地段,由生物和无机环境组成,通过能量、物质转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它有边界,有范围,也有层次。

生态农业就是用生态学的知识来指导农业生态,使得在特定的生产范围内(如承包责任田、山地等),合理地安排和布局各种生产形式(如种植、养殖等),使该系统范围内形成能量及物质转换的良性过程,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产生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环境保护等)。

生态农业模式的形成,是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生态农业所形成的系统与自然条件下的生态系统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人工性:它是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下形成的,它的发展受到人类的调节和控制,不但在良种的选择和培育上,而且在系统中的各个环境条件上,都由人类直接设计和制作,受到人类的干预和调节。

这种人工特性,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将表现得越来越突出。

不稳定性:由于它受人类的干预很大,所以整个系统的运转规律完全不同于自然条件下的相对稳定性。

它会在人类干预下随着出现适合和不适合的运转形式,往往会因人类的需求,而使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趋于单一化,结构简单,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差,因而造成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

开放性:生态农业系统由于人类的需求,一方面不仅供给外来的能量与物质,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以产品的形式从系统中取走能量与所需的物质。

因此整个系统是开放性的。

这与自然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其能量物质在系统内转化循环,形成相对独立、封闭的、自我均衡的生态系统,有着明显的差别。

高产性:生态农业系统中的生产效率显著地高于自然生态系统。

这是因为人类通过良种、耕作、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对该系统的干预。

如以高产作物品种和畜禽良种进行培育生产,从而提高了农业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尤其是大幅度的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

但是,应该指出该系统的高产性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只有足够的物质和能源的输入,才会有产品的高产出。

3.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概述

3.1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概述
所谓生态效益,就是指农业生产活动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物质生产过程、能量流动和转化 过程、自然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及对环境的治理和改善等方面的好的效果和影响。它包括3 个方面的含义: ①对系统能流、物流的影响。人为的调控措施如果能促使系统内物流合理、能流畅通,不仅 可以提高系统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同时也是保证农业生态系统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②对系统内自然资源的影响。即是否能合理利用和保护系统内的自然资源。农业生态系统中 的自然资源,其合理利用有不同含义,对于生物资源,应注意资源增殖和永续利用,以加强 系统的再生、贮备能力;对阳光、空气等可再生资源,要坚持充分利用的原则,尽可能将这些 资源转化为农业产品;对于化石能等有限资源,应注意节约,不可滥用和浪费。 ③对环境的影响。这包括对已污染和破坏的环境的治理、对现有环境的改善,以及减少和防 止对现有环境的污染和破坏3个方面的内容,其目的是使现有环境变得更有利于农业生物和人 类本身的生存和生活,使环境质量不断提高。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经济系统对农业生态系统的间接调节。利用资金流在农业 生态系统中的运转规律,掌握市场动态,通过调整生产项目、扩大生产规模、降 低生产成本、合理融资等手段,使农业生态系统获得更好的农业技术经济效果。 经营者在制订生产计划和实施直接调控措施时,除了要考虑系统的自然状况外, 还要考虑各种社会经济条件,经营者的行动和决策总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市场贸易、 交通运输、金融货币、工业生产、科学技术、文化教育、联络通信、新闻宣传、 法律政策、国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影响。
(一)自然调控的类型 1.程序调控 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实,动物从卵开始的发育、成熟、死亡过程, 昆虫的顺序变态过程等,都是由基因所预编的程序所控制的。生物群落的演替也表 现出明显的程序调控特征。 2.随动调控 像雷达跟踪飞机一样,鹰靠视觉跟踪能抓到跑动的兔子,蝙蝠靠超声波 听觉能捕提到飞行的昆虫,向日葵的花随太阳转动,植物根系伸向肥水集中的部位, 都是生物个体所表现出的典型随动调控。 3.最优调控 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的很多结构与功能都 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蜜蜂建成的六角形蜂巢,其几何形状已在数学上被证明是最 省材料的;鱼类的流线型结构是减少流体阻力的最优体形;鸟类骨骼既省材料,又有 很理想的结构强度。自然顶极群落通过多层结构和循环机理,对能量和营养物的利 用率也达到了很高水平。 4.稳态调控 自然界有一 种在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 在干扰中维持稳定,偏移后恢 复原态的能力,这种稳态受到多种机制的调控,从基因、酶、细胞器、组织,直到 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各个层次,都有着丰富的表现。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机制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机制

简述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机制农业生态系统的人工调控机制是指通过人为干预和管理来调节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保持生态平衡,提高农业生产效益的一系列措施。

农业生态系统是由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组成的生态系统,是人类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人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人工调控措施。

一、人工调控土壤生态系统土壤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植物生长和作物产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需要采取以下人工调控措施:1.施肥调控。

根据土壤的养分含量和作物的需求量,科学施肥,合理调节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提高肥料利用率和作物产量。

2.耕作调控。

采用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深翻、浅翻、免耕等,避免土壤的侵蚀和土壤质量的退化。

3.有机调控。

利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品质。

二、人工调控植物生态系统植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态环境修复和气候调节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持植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提高作物产量,需要采取以下人工调控措施:1.植株调控。

利用剪枝、修枝等方式,调整植株的形态和结构,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和作物品质。

2.种植调控。

选择适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农作物品种,合理配置种植面积和种植密度,避免土地利用不当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

3.防治病虫害。

采用生物、物理、化学等多种手段,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避免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三、人工调控动物生态系统动物是农业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饲料生产、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保持动物生态系统的平衡和提高养殖效益,需要采取以下人工调控措施:1.饲养调控。

合理配置饲料比例和喂养次数,提高饲料利用率和动物生产效益,避免过度投喂和浪费。

2.疾病调控。

采用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式,控制动物疾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动物健康和养殖效益。

《农业生态学》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学》第七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与控制..

2 .植物与植物间的信息 如植物产生的次生代
谢物质(化感作用)如 水稻对稻田杂草化感 作用 3 . 植物与动物间的信息 :如 玉米受螟虫袭 击时释放吲哚和萜烯类物质吸引天敌 4 . 动物与动物间的信息 :如蜜蜂的舞蹈、 蚂蚁的触角、海豹的尿作为领域界限。
二、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人工信息流
1.仿自然信息 :如利用人工光源或暗室控制
植物的花期,利用人工合成昆虫信息素进行 害虫预测预报和诱捕虫等。 2.人工采集和生成的信息:如农民根据作物 的长势长相判断栽培措施;利用灯光诱杀害 虫等;利用气象卫星进行天气预报等。 3.社会信息 :如人类利用广播、电视、邮电、 出版物等进行信息的传递等。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
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 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
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 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
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
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
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 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 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 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 系统。
三、人工直接调控
1 .调控途径: (1)生态环境调控 : 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3.单独的能物流
如公共资源的利用和保护,并未伴随有资金
的流入与流出,导致成本外摊和收益外泄,
易出现经济外部性问题,脱离了社会经济规
律的制约。
(1)成本外摊
定义:指生产系统在生产的过程中,消
耗了自然资源成本和利用了自然环境成 本,但没有在系统的成本核算中得到反 映的现象。 例如:过度放牧造成水土流失; 污水排放到河流中,导致下游水质下降。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

农业生态学复习重点1、农业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成为生态系统简言之,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3、生态系统在结构上包括两大组分:生物组分和环境组分。

环境组分由辐射、气体、水体和土体构成。

生物组分可按功能分为生产者、大型消费者和小型消费者。

4、农业生态系统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目标,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态系统的特点:(与自然生态系统比较,示意图见p13)(1)系统组分: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组分以人工驯化和选育的农业生物为主,生物组分中人是系统中最重要的调控力量,在自给农业中人还是系统产物的重要消费者。

(2)系统输入: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既有自然的输入,如降雨、日照、生物固氮等,还有社会的输入,如人力、机械、花费、农药、信息、资金等。

(3)系统输出: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目标明确,有大量的农产品输出,然而还保留一些非目标性的自然输出。

(4)系统功能:由于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和输出都加大了,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农业生态系统有更大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系统更加开放。

(5)系统调控:农业生态系统不仅保留了自然生态系统的自然调控方式,而且由农民直接实施人工调控,还受社会工业、交通、科教、经济、法律、政治的间接调控。

5、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1)这一定律只有在相对稳定状态下才能运用( 2)要考虑因子间的相互作用。

(互补)6、谢尔福德耐性定律:任何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过多过少或质量不足,都会成为限制因子。

即对具体生物来说,各种生态因子都存在着一个生物学的上限和下限(或称“阈值”),它们之间的幅度就是该种生物对某一生态因子的耐性范围(又称耐性限度)。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
负反馈机制
当种群密度增大,由于种群内部的原因,种群的增长率减少,dN/dt=r(1-N/K),在增长率(γ一定 的条件下,种群数量(N)增加的结果,使得种群数量增加减速。负反馈机制使种群数量稳定在平衡点 (K)水平(图13-5)。
2020/11/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生态学》
13-8
2.反馈调控的层次水平
2.财贸金融系统的调控
13-20
财贸金融系统通过影响经营者的资金来源、消费方式和生产方向,产生间接调 控。主要调控手段有信贷、投资、税率、利率、价格、货币履行、市场渠道、政府 预算等。现实生产中,投资、补贴等方式使资金从财政部门流向农业生态系统的经 营者,经营者的资金又可以税收方式流向财政部门;资金也可以以贷款等方式从金 融部门流向经营者,又以还本、付息等方式流向金融部门。
群落水平上的调控 :生物种间通过正负反馈作用而调节彼此间的种群数量和比例关系,同时受 共同最大环境容纳量制约的一种调控作用。种群之间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数量调节属于群落 水平上的一种反馈调节。
系统水平上的调控 :指生态系统通过交错的种群关系、分化的生态位、食物链量比关系而对系 统稳定性产生的积极作用。当系统内的组分较多且相互关系较协调时,系统包含的正负反馈机制 也较多,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较强、稳定性也越多。
2020/11/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农业生态学》
13-5
(一) 反馈机制及反馈调控的层次水平
1.反馈机制
反馈(feedback)又称回馈,是控制论的基本概 念,指将系统的输出返回到输入端并以某种方式改变 输入,进而影响系统功能的过程。反馈可分为负反馈 和正反馈。负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反的作用,使 系统输出与系统目标的误差减小,系统趋于稳定;正 反馈使输出起到与输入相似的作用,系统偏差不断增 大,并使系统振荡。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生物常利用 正反馈机制迅速接近“目标”,如达到一定种群密度、 占据一定生态位等;利用负反馈使系统在“目标”附 近获得必要的稳定。

农业生态系统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调节与控制

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

农业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
适当的调节和控制措施可
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保
以改善农产品的品质和安
农业生态系统Βιβλιοθήκη 节和控制护土壤质量和水资源。
全性,保证食品安全。
有助于减少环境负荷,实
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态系统调节的方法和措施
1
生物多样性保护
促进生物多样性,增加蜜蜂等有益昆虫
旋转作物和轮作
2
的数量,控制害虫。
通过改变作物种植的顺序和位置,减少
土壤退化和病虫害。
3
有效灌溉系统
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分浪费,提高
灌溉效率。
生态系统控制的实施例子
生物防治
有机农业
湿地保护
利用天敌、病毒和细菌等自
采用天然有机肥料和无化学
保护湖泊、河流和沼泽地等
然因素控制农作物病害和虫
农药的种植方式,保护农业
湿地生态系统,维持水体的
1
农业习惯和技术
传统农业习惯和落后技术是农业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2
经济和社会压力
农业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需要大量的时间、资源和资金,面临着经济和社会的压力。
3
环境变化和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控制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应对不确定和复杂的
情况。
未来发展和前景
在未来,我们需要加大农业生态系统调节和控制的力度,采取科学技术手段,
农业生态系统调节与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是指人类依托农场和农田所形成的一个具有独特生态特征的系
统,它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等各种要素。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生态系
统调节与控制起着关键的作用,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护环境和人类福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

种群水平的调控,主要是建立理的群体结构 和采取相应的栽培技术,调节作物种植密度、 牧畜放养密度、水域捕捞强度、森林砍伐强度 等,从而协调种群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种群 之间的关系,控制种群的动态变化,保持种群 的最大繁荣和持续利用。 群落水平的调控,是调控农业生物群落的垂直 结构、平面结构、时间结构和食物链结构,以 及作物复种方式、动物混养方式、林木混交方 式等,建立合理的群落结构,以实现对资源的 最佳利用。
• • • •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控制 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 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 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 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 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这个层次的人直接 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 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 控。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 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 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 态系统
第八章 农业生态系统的 调控与优化设计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人工管理的生 态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属性,又 有人工管理系统的属性。它一方面从自 然界继承了自我调节能力,保持一定的 稳定性;另一方面它在很大程度上受人 类各种技术手段的调节。充分认识农业 生态系统的调控机制及调控途径,有助 于建立高效、稳定、整体功能良好的农 业生态系统,有助于利用和保护农业资 源,提高系统生产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基本特点
1.兼有中心式调控和非中心式调控两种机制。

2.农业生态系统的调控层次。

(1)从自然生态系统继承的非中心式调控机制是农业生态系统的第一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调控通过生物与其环境、生物与生物的相互作用,生物本身的遗传、生理、生化机制来实现。

(2)由直接操作农业生态系统的农民或经营者充当调控中心的人工直接控制构成第二层调控。

这个层次的人直接调度系统的重要结构与功能。

农业生产技术是这个层次的主要调控形式之一。

(3)农业生态系统调控机制的第三个层次是社会间接调控。

这一层次通过社会的财政系统、金融系统、工交系统、通讯系统、行政系统、政法系统、科教系统等影响第二层次的农民或经营者的决策和行动,从而间接调控了农业生态系统。

∙二、自然调控
1.自然生态系统的调控是通过非中心式调控机制实现的。

生态系统越趋于成熟,自然信息的沟通越丰富,控制系统所特又的和谐、协调、稳定等特点也就越明显。

2.自然调控过程可分为
(1)程序调控:生物的个体发育、群落演替都有一定的先后顺序,不会颠倒。

群落得演替与物种间的营养关系、化学关系都有关。

(2)随动调控:动植物的运动过程能跟踪一些外界目标。

向日葵的花跟着太阳转,植物的根向着有肥水的方向伸。

(3)最优调控:生态系统经历了长期的进化压力,优胜劣汰,现存得很多结构与功能都是最优、或接近最优的。

(4)稳态调控:自然生态系统形成了一种发展过程中趋于稳定、干扰中维持不变、受破坏后迅速恢复的稳定性。

这种稳态主要靠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及系统的负反馈作用这两种机制来获得。

a.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在一个系统中,具有同一功能的组分数量超过必须的数量,处于备用状态,这称为系统的功能组分冗余。

b.系统的负反馈作用系统的运行结果作为控制信息(反馈信息),回到系统调控中心,对系统未来动态产生影响,这种作用过程称系统的反馈作用。

反馈作用可分正反馈和负反馈。

∙三、人工直接调控
1 .调控途径:
(1)生态环境调控:
土壤环境:物理、化学、生物方法
气象因子:建棚舍、人工降雨、地膜覆盖、温室等
水分因子:修水库、水闸、灌溉方式
火因子:地表火与林冠火,以火克火等
(2)输入输出调控:输入物质和能量,输出产品,控制非产品输出(污染物)
(3)生物结构调控:
个体:品种改良、栽培、饲养方法群体:引进有益生物,控制有害生物。

(4)系统的综合调控(系统模式):农林结合,农牧结合,农渔结合,林牧结合,利用腐生食物链
2. 农业技术体系的确定:
(1)农业技术必须与农业生物的生理生态特性相适应:如良种与良法相结合(矮杆品种、抛秧等栽培技术)
(2)农业技术必须与自然条件相适应:北方保温技术、南方防止水土流失、减少酸性等
(3)农业技术必须与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相适应
经济发达 ---- 人多地少 ----- 大型机械化(提高劳动生产率)
经济发达 ---- 人多地少 ----- 小型机械化(提高单产)
经济不发达 ----- 人多地少 ----- 劳力、智力(精耕细作)
3.农业技术之间的配套适应如水稻直播:生育期长、多次施肥
∙四、社会间接调控
财贸金融:投资、利率、税收、价格
工业交通:运输、贮藏等
科技教育:宣传、教育、研究、推广
政法管理:政策、法令、制度等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是 21 世纪世界各国正确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间相互关系的共同发展战略,
是人类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唯一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