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以台湾师范大学为例
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地区高校全面推行通识教育,在学习和吸收美国、日本等国家通识教育模式的基础上,
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改革和调整,逐渐形成了自身特色[1]。进入21世纪后,在注重通识课程的多元化和国际化建设的同时,台湾地区高校积极推动地域化或本土化课程的建设,出现了大量以“台湾”和“台语”冠名的通识教育课程。此外,
相当一部分课程或多或少涉及到地域化或本土化内容。2013年,华中师范大学和台湾师范大学就在线通识课程建设进行了交流,实现了海峡两岸高校在线通识课程的共享[2]。基于对台湾师范大学通识教育的初步了解,本文试对台湾师范大学通
识课程的特点进行介绍和分析。
根据台湾师范大学2017年11月8日发布的通识课程架构表[3],台湾师范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要求完成28个学分,分为语文课程①
(10个学分)和通识课程(18个学分)两个必修部分。其中,通识课程涉及7个领域、200余门课程(见表1),要求本科生在每个领域至少修1门课程(2个学分)。台湾师范大学通识课程所涉及的7个领域中,课程数量最多的是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21.3%),其次是历史与文化(18.4%)。7个领域又可以大致分为人文类和科学类两个部分:人文类包括语言与文学、艺术与美感、哲学思维与道德推理、公民素养与社会探究、历史与文化,占比超过70%;科学类包括数学与逻辑思维、科学与生命,占比不到30%。重文轻理的特点可能与台湾师范大学的师范性质和特点有关,而在台湾地区其他大学也存在通识课程设置与自身学校特点密切相关的现象,如台湾实践大学的科学类课程明显多于人文类课程。[4]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
The Philosophy and the Mode of General Educ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in Taiwan
作者: 董宇艳[1];陈杨[1];荣文婷[1]
作者机构: [1]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版物刊名: 高校教育管理
页码: 25-2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大学素质教育
摘要:以我国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和台湾中山大学为例,重点探讨了台湾地区高校通识
教育理念与运行模式。通识教育不是专业以外的补充教育,而是建构专业基础的教育;通识课程不是浅化的专业课程,而是具有整合性与贯穿性的课程;通识课程不是在教有趣的东西,而是以学习者为本位,建构其所需具备的"核心能力"。确立通识教育在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中的地位,统筹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与经营管理,培养基于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跨领域整合能力的人才,将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带来影响。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
1 识教 育是 素 养 教 育 。通 识教 育 作 为 大 .通
学 基础 与核 心教 育 , 奠定学 生学 习 的基础 , 并拓 展
、
台湾 地 区高校关于通识教 育的理念
学 习 的视野 , 是提 升 大学竞 争力 的重 要 因素 , 于 对
发 展 国际一 流大 学理 应扮 演关键 性 角色 。
有整合性与贯 穿性 的课程 ; 通识课程 不是在教 有趣 的 东西, 而是 以 学习者为本位 , 建构其所 需具备 的“ 核心 能
力” 。确 立通识教 育在 大学基础与核心教育 中的地位 , 统筹课 程体 系、 课程 建设 与经营管理 , 培养基 于专业教 育 和通识教 育的跨领域整合 能力的人才 , 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带来影响 。 将 关键词 :台湾地 区高校 ; 通识教 育; 大学素质教 育
董 宇艳 , 陈 杨 , 荣文 婷
( 哈尔滨工程大学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 黑龙江 哈尔滨 100 ) 50 1
摘 要 :以我国 台湾大学 、 台湾清华大学和 台湾 中山大 学为例 , 重点探 讨 了台湾地 区高校 通识教 育理念与运行
模式 。通识教育不是专 业以外的补 充教 育 , 而是建 构专业基础 的教 育 ; 通识课程 不是 浅化的 专业课程 , 而是 具
台湾清华大学 、 台湾元 智大百度文库 、 台湾中国科技大
台湾大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起,台湾技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已有17年左右的时间,其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十分丰富,各学校在办学上各有特色。学习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在通识教育上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内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今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第一批教学骨干赴台湾大同技术学院学习深造,在教师访学期间和访学归来后,笔者获取了部分大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资料。
大同技术学院前身为“私立大同商业职业学校”,创立于1963年,后更名为“私立大同商业专科学校”,2003年改制为“大同技术学院”。该校作为技职类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技能培养,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注重专业与通识课相结合的融合,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上富有特色。该校规定学生毕业须修满128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占30学分。为开展好通识教育,该校通识教育中心作为一级教学单位,现设中心主任一人,职员若干人,主持中心相关业务,该中心下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会议”、“通识教育中心教师评审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课程规划委员会”、“艺文中心”等机构。该中心职责是研讨通识教育理念并加以推广,整体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并进行审议,对通识课程进行评鉴,规划推动校际通识教育合作和其他与通识教育相关事宜。
一、该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办法
由通识教育中心依据该校办学理念、通识教育目标、课程方针及数量做整体规划,经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委员会、校课程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通识教育中心主动邀请校内外学者专家或教师授课。
本校教师提出申请者,需先填写申请表经系同意,并检查课程相关之资料及著作证明,于每年11月送交通识教育中心汇整后,提送通识课程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再提请校课程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开课。
全球化语境中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启示——以传统文化之传承为视角
章原文 是 “ 可道 ,非 可 道 ,名常 名 ,非 常名 。无 道
名, 天地 之始 , 有名 , 物之母 。 常无 欲 以观其妙 , 万 故 常有欲以观其檄 , 此两 者 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 玄 , 众
妙之 门 。” 给 出 白话 译 文 之 后 , 给 出 “ 方 ” 遇 在 又 药 :“ 到 了 事情 ,要 有 沉 默 而 冷 静 的思 考 ,不 必 急 于 表 白 , 只要 问心 无 愧 也 就 可 以 了 。人 间 事 物 原 只 是 自 自然 然 的 生 长 , 必 在 乎 , 也 不 是 不 在 乎 , 懂 得 自在 、自 不 但 要 然 。‘ ’ 门是 为 沉 默 而 生 长 的 , 哗 的 人 们 就 让 他 道 的 喧
关 键 词 :台湾 ;高 校 ; 识 教 育 ; 示 通 启
中 图分 类 号 : 4 2 G 1
收 稿 日期 : 0 0— 9—2 21 0 5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10 4 7 (0 1 0 — 0 6— 3 0 9— 9 0 2 1 )1 0 4 0
作 者 简 介 :陈 思 敏 (9 2一) 18 ,女 , 警 福 州 指挥 学 院助 教 , 究方 向 : 理 学 与 当代 道 德 教 育 。 武 研 伦
“ 子 道 德 经 新 译 ” “ 灵 药 方 ” 是 台 湾 大 学 老 暨 心 也
台湾地区高校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及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及启
示
知识分享项目,计划将MIT所有的课程上传到网络,供学习者免费试用,让更多的人接触到丰富多元的,此外使用者也可以通过网络获取课程大纲、影音课程、备课投影片等资源。该项目很快引起了其他大学的关注和效仿,许多高校纷纷与MIT展开合作,并有计划地开发自身的开放式课程,逐渐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式课程浪潮。相比大陆高校而言,台湾高校的开放式课程建设起步略晚,但发展很快。台湾高校从一开始就吸收了欧美高校课程经验,同时融入了台湾高校办学内涵及特色。研究和探讨台湾高校开放式课程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将有助于推动大陆高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和公开课项目的改革和创新。
一、台湾地区高校开放式课程发展状况
(一)台湾开放式课程发展历史回顾
开放式课程引入台湾最初源于朱学恒领衔发起的OOPS开放式课程翻译计划。该项目针对国外开放式课程因语言障碍而无法广泛利用的问题,通过组织义工有计划地翻译国外著名大学的开放式课程,目前翻译的课程已高达2487门。同时,OOPS拓展了开放式课程的内容广度,对MIT等多所高校提供的影音课程
1/ 13
添加了双语字幕,受到了学习者的广泛欢迎,开启了台湾开放课程本地化进程。
2007年台湾交通大学率先加入国际开放式课程联盟(OCWC),受此推动岛内大多数高校相继加入开放课程行列。2008年底,交通大学领衔发起成立了台湾开放式课程联盟(TOCWC)。目前台湾高校已形成以交通大学的理学基础学科课程、台湾大学与政治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台湾师范大学的机构典藏经典等一系列特色开放课程。台湾师范大学,国立交通大学等高校开始运用开放式课程实施跨校选课,学生可通过网络进行同步学习。依据台湾教育部门的规定,大学在校生可以选修不超过所有修读学分的1/3。此外台湾教育部门也专门提供了经费补助及优惠政策,鼓励高校开放课程,同时对开放式课程的模式、规格和学分都逐渐予以规范化,并采取经费补助和政策优惠等措施,使得台湾高校的开放式课程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港台地区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
1 ・ O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科 目, 每位学生必须选修 4~ 6学分的通识课程 , 自 台湾地 区大学 的通识教育 方进入制度化 阶 此
段。18 97年, 台湾 当局解除“ 严令 ” 教授 治校 戒 , 以及政治松绑为通识教育 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
境 、 身与 自然界相互间的种种关系 , 自 使学生生活
自主决定。在台湾地 区, 当局对 高等教育一直实
行 比较严格 、 划一 的管理 , 在专业 教育之外 , 由教 育主管机关规定 了各大学 的共 同必修课程 , 国 除 文、 英文外 , 这些共同必修课程主要是为了灌输某 种意识形态 , 并不是真正的通识教育。直到 18 94 年, 台湾教育主管机关 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 目实施要点 , 要求各大学在文学与艺术 、 历史与文
化、 社会与哲学 、 数学与逻辑 、 物理科学 、 生命科
学、 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 内, 开设各种选修
此 ,94 18 年香港中文大学率先成立 了通识教育委
收 稿 日期 :0 6— 2—1 20 0 7
作者简介 : 张晓鹏 (9 1 . 湖南武冈人 . 16 一) 男. 副教授 , 本研究 中心研究 员, 日 从事 比较高等教育 、 大学课程论 和高等教育法学研究 。
港台两地大学纷纷仿效。自 19 年以来 , 90 港台两 地经济都受到经济全球化的冲击 , 并面临着从工 业经济向知识经济 的转型。应对经济全球化和知 识经济的新挑战 , 两地大学都在思考如何改革高 等教育的培养 目标和教学 内容 , 通识教育 自然被 提上更为重要的议事 日程。 从政治上看 , 香港在 19 9 7年 回归祖国之前 ,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 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所
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特色及对技工教育启示
交流平台
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特色
及对技工教育启示
文/曹国平
摘 要:本文阐述了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结合内陆职业教育发展实际,提出了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台湾地区 职业教育 通识教育 启示
台湾地区技职教育(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学制多元化,有中职、高职、专科、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搭建了职业教育“立交桥”,且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衔接,既吸收了西方现代职业教育理念,又保留东方儒家文化崇尚读书的传统,具有鲜明特色,对职业教育有许多启示,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台湾地区职业教育的主要特色
1.职业教育体系完备,学生发展路径通畅
在台湾地区的教育体制里,首先是学前教育阶段幼稚园,然后是九年基本义务教育(相当于小学和初中)。九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学生可以选择升入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台湾称为“高级职业学校”,内陆称为“中等职业学校”即中专和技校)。普通高中的学生主要升学目标是学术型的四年制大学(内陆称之为本科)。职业高中的学生可依据其成绩升入四年制技术大学(学院)(授学士学位)和两年制的专科,被称为“四技二专”,“四技”毕业了还可报考职业技术类的硕士研究生。目前,台湾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包含专科、本科以及研究生教育的完整体系,实施了普高与高职平等并列的双轨制。这种教育体系内部还可交叉融合,构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人才成长“立交桥”,保证了各个层次职业教育之间的紧密衔接,学生得到接受职业教育学历层次上的通达,发展路径的通畅。这种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为台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教育的支持。
2.教学管理严格,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有严格的审核制度
台湾民办高校教学工作启示
l- _ |的民办高校考察团一行 1 人 , _ L 2 前不久参 课程和系专业课程组成 , 每一部分课程均 由必 修课
加了由台湾 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的 “ 第一届两岸教育
与证照论坛”, 为进一步加强两岸 民办高校的合作 ,
跨 出了先行先试的步伐 。本文试图就台湾民办高校 教学管理工作 中若干问题深入探讨 , 以期给我们一
校 的发展 对 独 立学 院应 用型培 养 目标 实现 的启 示与借鉴 。 关键 词 : 台湾 民办 高校 ; 学工作 ; 色 教 特
福州大学阳光学院与至诚学院为主组成
用学年学分制。其课程体系由校通识课程 、 院核心 和选修课组成。 () 1 校通识课程体系
据介绍 , 设置校通识课程的理 由是根据教育理 念与 目标 ,并且每一个课程需要涵盖基础能力 ( 知
些有益启示 。
识) 及博雅素养( 素质) 两个层面 , 以跨领域整合型 并
为发展方向。基础能力 : 实质上是通识教育思想 的
我们在参加由台湾中国科技大学主办的 “ 第一 届两岸教育与证照论坛” 的同时 , 还访问了台湾 中 国科技大学 、 江大学、 国立 ” 淡 “ 交通大学 、 嘉南大 学、 树德科技大学。
一
具体体现。它包括通识核心 、 通识发展和共 同选修
三类别。又称为基本、 博雅、 职能。 通识核心: 校设 置的- r院核心通识课程 : 科 -q “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_孙晓雪
第3期2016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No.3Mar.2016
[收稿日期]2015-08-03
[作者简介]孙晓雪(1992-),女,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
孙晓雪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通识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依
托。台湾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地区,经历了萌芽、发展、普及与深化4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文章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及通识教育课程评鉴4个方面,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
台湾地区
大陆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121-05
[DOI ]10.13980/ki.xdjykx.2016.03.026
欧美高等教育中的“宏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 )在台湾地区被译为“通识教育”
,它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二战后,这一教育理念在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一直延续至21世纪。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即是一种‘人
之觉醒的教育’
”[1]
。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通识课程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早期教育发展经验,研究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对大陆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
导始 终一 致 贯彻实 施通 识教 育方 针 . 证通 识教 育 改 保
革实 施下 去是 分不 开 的 兆汉 校长深 刻体 会到 通识 刘 教育 对学 生未 来发 展 的重要 性 . 通识 教育 师资 人才 把 之培 育列 为学 校三 大发 展主 轴之一 . 一举 措为 后继 这 的通 识教 育 提供 了师 资保 障 刘 全生 校长 提 出“ 重视
通 识 教 育 ( e ea E u a o ) 高 等教 育 阶段 的 G n rl d ct n是 i
一
整 、 一实施 。 且把教 育对 象和 教育者 早早 结合 。 统 而 保
障 了通 识教 育 的执行 罗权校 长大 刀 阔斧 地进 行通 李 识教 育改革 . 进行 组织 调整 , 并推 动 “ 心通 识 ” 程 , 核 课 将课 程 分 为人 文与 思想 、 社会 思 潮 与现 象 、 自然科 学 和应 用科 学 四大领 域 作 为核 心 必修 .作有 系统 之整
些方 面对 大 陆有参 考 、 鉴 意义 借
一
二 、 程 上 , 合 各 种 课 程 、 养 学 生 多 元 课 整 培
软 实 力
一
、
理 念 上 。 序 渐 进 、 断 推 进 通 识 教 育 循 不
改 革
国立 中 央大 学通 识 教 育 改革 的成 功 与历 任 校领
般 而言 .学生 的能力 可从三 个方 面来 考察 . 除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启示
[摘要]文章梳理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并以台湾“清华大学”和元智大学为例分析了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组织机构与课程,同时,结合大陆高校的文化素质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台湾高校通识教育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经历了萌芽、起步与发展三个历史阶段。特别是自1984年以来,台湾高校普遍开展通识教育,经过25年的实践和探索,通识教育在台湾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5年以来,大陆高校普遍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其与台湾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有许多相似之处。由于大陆和台湾在文化传统、教育体制等方面存在许多相似之处,所以,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实践对大陆高校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颇有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缘起及发展历程
台湾的大学大体延续了1949年以前大陆高校的办学传统。但由于大学的“重建”和“迁址”,起初台湾的大学规模普遍很小,系科也不齐全。同时,由于在威权政治体制的高压下,台湾大学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使命和经济功能。台湾经济与科技大发展的需要,使得其专科性学院也迅速发展,因此,台湾职业教育也蓬勃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大学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工具化——一味满足台湾的政治与经济发展需要;世俗化——被不良的社会风气所熏染;职业化——办学思想重专业、重应用,视高校为职业训练所。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了大学教育的弊端,极力倡导通识教育。台湾高校由此开始实施通识教育。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时期: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析——台湾东吴大学的启示
以 通 识 教 育 为 目的 的 学 术 讲 座 、 会 实践 和 社 团 活 动 比例 较 社 低 。 内容 的单 一 和 课 程 特 色 的 缺 乏 导 致 通 识 教 育 无 法 形 成
[ 关键 词] 通识 教 育 ; 台湾 东吴 大 学; 内地 高校 ; 比较分析 [ 者简 介] 方润 ( 9 0 , , 作 1 8 一) 男 闽江学 院化 学与化 学工程 系讲 师 , 材料 学博士 , 主要 从 事 高分
子 材料合 成 与改性研 究。
中 国高 等 教 育 从 2 世 纪 5 代 开始 , 借 鉴 前 苏 联 高 O O年 在 等 教 育 模 式 的基 础 上 , 成 了 高 度 专 业 化 的 高 等 教 育 传 统 。 形
培养 计 划 中 占有 十 分 重 要 的 地 位 , 识 教 育 课 程 学 分 在 学 生 通
更 为关 注 学 生 作 为一 个 “ ” 最 基 本 的 思 想 、 感 、 力 、 人 的 情 能 修 养 的塑 造 , 其 实 是 对 传 统 的 专 业 教 育 理 念 和 模 式 的 反 这 思 。1 文 以 台湾 著 名 私 立 高 校 东 吴 大学 的通 识 教 育体 系 为 [本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版)
报告编号:YT-FS-7752-57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
报告(完整版)
After Completing The T ask According To The Original Plan, A Report Will Be Formed T o Reflect The Basic Situation Encountered, Reveal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Future Ideas.
互惠互利共同繁荣
Mutual Benefit And Common Prosperity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完整
版)
备注:该报告书文本主要按照原定计划完成任务后形成报告,并反映遇到的基本情况、实际取得的成功和过程中取得的经验教训、揭露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今后设想。文档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使用。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李成智
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
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台湾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通识教育及 评鉴工作 的最新 进展 。从会 议情 况来看 ,
台湾通 识教 育 已经步 人 了一个新 的发 展 阶段 ,特别
教育 既是 一 种教育 理 念 ,也 是 一种 教育 实践 。 台湾
的通 识教 育 发展就 是从 实践 到 理念不 断 循环 上 升的
历程。
是课程 建设 有较 多创新 之处 。综 合透 视 台湾通 识教 育 的发展 历程 , 客观 分析其 取得 的成 绩 。 我 国高 等 对
同 的定 义 ,现在 比较具 有代 表性 的观 点是从 通 识教
育 的性质 、 目的与 内容 三个方 面加 以界 定 , 是 就其 但
收 稿 日期 :0 9 0 — 2 20 — 6 2
作 者简 介 : 唐娥 (9 1 )女 , 苏 淮 阴人 , 阴 工 学 院 生 化 学 院 助 教 ; 根 生 (9 9 ) 男 , 徽 安 庆 人 , 阴 工 学 院党 委 办 1 8一 , 江 淮 傅 17 一 , 安 淮 公 室 、 长 办公 室 讲 师 。 院
中 , 于通识教育 的推动尤其令人 注 目。 0 9年 5月 关 20
本 质而 言 ,通识 教 育是一 种 建立 人 的主体性 并 与客 “ 体 情境 建 立互 为主 体性关 系 的教 育 ,也就 是一 种完
成 人 之觉 醒 的教育 。”] 具 体而 言 , 识教 育是 建立 [4 2 8 通
两岸技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比较——以台湾龙华科技大学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3
4 3 5 2 2 2 1 1 6
4 5
6 0 5 6 7 3 0 3 o 3 O 1 5 1 5 9 0
B
A
A
A B A B
两岸相 比, 台 湾 的 技 职 院 校 从 培 养 一 个 主 体 的 人 的理 念 出发 , 通 识课 程设 置 经 过 了严 密 的 论 证 , 课 程 体 系 比 较科 学与完备 , 课程 内容十分 丰富与多样 , 涉 及 广 泛 的领 域 , 有
“ 三位合一” , 政府 、 学校 、 企业 “ 三方联动” 的育人模式 , 被 教
秘 书实务等 , 由专 业 根 据 需 求 自行 挑 选 。另 外 通 识 选 修 课 程 有 的 专 业 为 3学 分 , 而 且 大 多 数 专 业 通 识 选 修 未 做 选 课
领域要求 , 仅 标 明从 公 共 选 修 课 中 选 择 相 应 学 分 即 可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张晓冬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07)
[摘要]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明晰的通识教育理
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设计模式及教学评鉴机制,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大陆高校进一步实施与推进通识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G71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1-5136(2012)02-0111-05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2-03-16
本文为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
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YLX2011197)、2011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Z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晓冬(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外,具有较
高的人文素养、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选聘人才的标准。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大陆高校在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纷纷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其他领域学习的环境。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更为成熟,并且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制度,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与借鉴。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时期(1950———1983)
在台湾最早开始探索通识教育的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东海学校,该学校于1956年7月制定了宏通教育的方案,用以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20世纪70年代,旅美学者沈君山等人大力呼吁通识教育,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及职业教育带来的办学理念的分歧等原因,终未成气候。1981—1984年,著名学者虞兆中教授担任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他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组织制定了《推行通才教育计划书》,并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开设了自然科学大意、社会科学大意、中国古
典文学名著欣赏等课程,以供学生选修,这也代表了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的起步,虞兆中本人被称为台湾通
识教育的先驱[1]。
(二)起步时期(1983———1994)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大学通识教育
选修科目实施要点》
,可谓台湾高校共同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之滥觞。该“实施要点”规定台湾各高校必
须在
“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哲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开设各种通识选修课,同时规定“理、工、农、医”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人文、社会、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而“文、法、商”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或艺术学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2]。“实施要点”的颁布有效推进了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1994年台湾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自此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有了整体的规划与引导。
(三)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199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学校院长会议时达成了将国文、外文、历史、宪法与立国精神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之科目、共同必修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由原来的6—8学分提高至28学分的决议。90年代台湾各主要大学均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推动与执行通识教育活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
第19卷第2期2012年6月
Vol.19No.2
Jun .2012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
动。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行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次年完成了对台大、清华、交大等七所研究型大学的评鉴工作。通识教育评鉴计划的执行引起了台湾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普遍重视,也将通识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台湾通识教育的模式及特点
(一)明晰的通识教育理念
当前台湾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形成基本共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两种教育形态,通识教育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构建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了解并认识各个学科的特质。通识教育的精神便是要启发学生知识统整和跨领域学习的热诚,培养学生“转换跑道”的潜力与弹性。
当然台湾各高校基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与目标,依据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在此理念下,该校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术领域之间对话、沟通与融合的可能性,除了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割裂之外,拓展学生的文化资源,开阔全球视野,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健全品格、坚实学问、社会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社会中坚及领导人才,以增进国家及人类福祉。台湾艺术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为:以引导学生专业领域外的广泛学习,以培养广博探究与多元能力之知识分子,期能达成全人教育、终身学习与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规范的通识教育专门机构
自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首创“通识教育中心”以来,台湾各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委员会、共同科等,负责推动、协调、执行与管理通识教育相关事宜。组织机构方面,各校依据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其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通识教育中心是学校一级的独立单位,有的则是隶属于教务处或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成立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就属于校级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下设执行委员与执行秘书各一人,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共同教育中心主任为当然委员,其余委员由校长遴选校内专任教师及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负责制定通识教育政策、规划全校共同课程及潜在教育课程等,另设置共同教育中心为一级单位,中心主任为执行委员,推动通
识教育委员会的决策落实与教学、研究、服务相关等行政事务。
台湾艺术大学其通识教育中心即属于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该大学最开始未设置共同科主任一职,共同科相关事宜由教务长兼理,后来随着通识教育活动规模的扩大,校方聘请了专任教授兼任共同科主任,再后来为全面落实大学全人教育理想,共同科正式更名为通识教育中心。
除了组织机构的建立,各通识教育中心、委员会还纷纷创办了自己的通识教育刊物及网站,用以宣传与交流通识教育改革的成果,这些举措均很好地推动了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3]。
(三)完善的TA(教学助理)制度
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成效,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责成“教育部顾问室”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先导型计划”,其中一项名为“个别型通识教育改进计划”的子计划,引进了美国大学常见的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ce,TA)制度,由政府拨款,聘用研究生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助理。美国著名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任课老师提供足够的TA,让TA协助老师完成课前准备、课堂协助、课后协助、课外辅导、教学成效汇报等工作,如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就要求TA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完成:①协助搜集素材,编写教材;②协助操作教学媒体设备;③维护与更新网路教学平台的课程资讯;④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互动;⑤协助分组讨论议题;⑥协助管理课堂秩序;⑦协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⑧协助老师回复学生有关课业的疑问;⑨协助老师批阅学生作业等工作。而在协助辅导学生方面主要完成:①协助辅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文献;②协助教导学生资讯搜集的方法;③协助学生撰写专题报告的技巧;④协助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教学活动等任务。由于TA大多是在读的硕士与博士生,这种工作制度一方面给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经历,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其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TA也协助任课教师,分担了大量的教学与行政事务,可谓实现了双赢。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台湾高校的一些老师就反映没有TA的大班通识课,跟学生的距离较远,有了TA的协助,下半场将学生带往小教室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就立刻活跃起来,让学生觉得有了更亲近的学习对象,有被“照顾”的感觉。
实施TA制度以后,为了让教学助理更加熟悉自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