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理念与模式

将其与大学教育联 系起来之后 , 有越来越多 的人 热衷 于对其 进行 研究 和讨 论 。 台湾 地 区教 育 管理
部门, 近年来 评 鉴大 学通识 教 育时 , 对通识 教 育所 下 的定 义 为 : 达贯 穿之知 识 , 通 以使 学生将 来能 具 备 在基 础 知识 之 间 自我 演 绎 的 能 力 , 而 扩 展 其 进
台湾清华大学 、 台湾元 智大学 、 台湾中国科技大
学、 台湾 中 山大 学 、 台北 医学 大学 等大 学 的通识 教 育 , 听 了 l 位 专家 的精 彩 发言 , 与 上 述 高 聆 0余 并
校 就通 识教 育 问题 开展 了深 入 的交流 。重 点关 注
了 台湾通识 教 育 的 理念 与实 践 模 式 , 有 益 于 大 将 陆高 校文 化素 质教 育改 革 的进 一 步深 化 。
综合人家的意思 ; 对道德伦理观 , 能做正确判断与
选择 ; 能接 纳 、 赏 与尊重 不 同族群 与文 化 。 欣 通 识 教育研 究 内容 大致 包 括 : 念 目标 一 课 理 程 规划 一课 程开 设一 教师 聘任一 教 学活 动一 监 控
机 制一 自我评鉴 。 台湾地 区各 高等 学校 在通识 教 育理念 方面 基 本 达成 以下共识 。
中图分类号 : 6 1 G 4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17 6 3~8 8 (02 0 0 2 0 3 1 2 1 ) 5— 0 5— 4
台湾地区高校开展通识教育 , 较之大陆为早 , 全面 开始 于 18 94年 。 随着 台湾 地 区高 等 教 育 改
革 的深入 , 台湾高 校通识 教 育大致 经历 探 索期 、 发
台湾中原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其借鉴意义

中原大学 通识教 育力 图将全人教育的理念散布至社 区邻
里、 各大学 院校 、 甚 至是社会上 的每一角 落 , 因此所 举办 的活
动 皆免费开放社区民众பைடு நூலகம்加。 希望通 过文艺活动的熏陶 , 无形
资 汛、 法、 商、 设计 、 人 文与教育等 7学院 、 2 7学 系 、 2 5研究所 之综合大学。 2 0 0 7年设为 台湾教育行政部 门“ 繁星计 划” 2 5 所
生根 发芽 。 教室 内标语箴 言 、 公共 区域 中飘扬乐音 、 甚至 是无
此外 , 音乐 、 戏剧、 各 种演讲 、 表演 , 几 乎每一星期都有 多 彩多姿的通识活动 , 学生可 自由选择参与 , 沉浸在人文艺术的 美好氛围下 , 开拓心 灵视野 , 培养人 文素养 , 从而育 出博 雅的
构建通识 教育 网络化体 系。 首先 , 学校 养。 如宗教哲学 、 人 生哲学 、 价值判断与分析 、 生命与 品格 典范 通识 教育 内容 和空间 , 可建 立校园通识教 育发展 网 , 将 人文素养 、 自然与科学 、 科技 等相关课程。
大学之一。
的将全人教育理念散布至社区的各个 角落 。
5 通识教育 e 化一 成 立 全人 发 展 网
社会的跃进 随着数 字时代来临一 日千里 ,人事物 的接触
不再受到距离的局限 ,透过数字化讯息 的发散更能深入 到各 地 。鉴于此 ,中原通识教育 中心成立 了全 国大学独树一格 的
一
生共赴未来夏令 营” “ 荆 楚文化研 究”等两岸学术文化交流活 动, 将 触角延伸至 大陆 , 期 盼透过 两岸学者共 同的讲授 , 实地
基金项 目: 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 项高教综合改 革试点专项“ 以现代能力体 系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研 究与实践 ”
台湾大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的借鉴与思考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算起,台湾技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已有17年左右的时间,其开设的通识教育课程十分丰富,各学校在办学上各有特色。
学习借鉴台湾技职院校在通识教育上的做法和经验,对于内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今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选派第一批教学骨干赴台湾大同技术学院学习深造,在教师访学期间和访学归来后,笔者获取了部分大同技术学院通识教育资料。
大同技术学院前身为“私立大同商业职业学校”,创立于1963年,后更名为“私立大同商业专科学校”,2003年改制为“大同技术学院”。
该校作为技职类学校,不仅注重学生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技能培养,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通识教育,注重专业与通识课相结合的融合,在通识教育的改革上富有特色。
该校规定学生毕业须修满128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占30学分。
为开展好通识教育,该校通识教育中心作为一级教学单位,现设中心主任一人,职员若干人,主持中心相关业务,该中心下设有“通识教育中心会议”、“通识教育中心教师评审委员会”、“通识教育中心课程规划委员会”、“艺文中心”等机构。
该中心职责是研讨通识教育理念并加以推广,整体规划通识教育课程并进行审议,对通识课程进行评鉴,规划推动校际通识教育合作和其他与通识教育相关事宜。
一、该校通识教育课程开设办法由通识教育中心依据该校办学理念、通识教育目标、课程方针及数量做整体规划,经通识教育中心课程委员会、校课程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由通识教育中心主动邀请校内外学者专家或教师授课。
本校教师提出申请者,需先填写申请表经系同意,并检查课程相关之资料及著作证明,于每年11月送交通识教育中心汇整后,提送通识课程规划委员会审查通过,再提请校课程委员会审议通过后开课。
二、通识教育课程审查标准一是拟开设的课程是否符合该校通识教育课程核心能力与能力指标;二是拟开设之课程群类别与目标是否适当;三是申请开授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具备该领域之学术与专业条件。
具体而言,就是已取得该课程领域讲师以上资格,对该课程领域有相当程度之学术著作出版或论文发表,修习过相关学术专业学程,并获得经国际或政府有关机构认证之专业证书,如果在该课程领域无前三项条件,但公认已有杰出表现并可资证明,也是可以的。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或相对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
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
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

年代 , 旅美学者沈君山等人大力呼吁通识教育 , 但由于 19 年 , 9 4 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 社 会 大 环 境 及 职 业 教 育 带 来 的办 学理 念 的分 歧 等 原 大 学校 院长会 议 时 达成 了将 国文 、 外文 、 史 、 法 与 历 宪 因, 终未成气候。 9 l 18 年 , 18一 9 4 著名学者虞兆 中教授 立国精神 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 q目、共同必修科  ̄S - 担任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 ,在此期 间他大力倡导通识 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 由原来的 6 学分提高至 —8
第 1 第 2期 9卷 21 0 2年 6月
长 沙 民 政 职 业 技术 学 院学 报 Jm a o C a gh oi r C l g o  ̄ l f hnsa Sc Wok oee M l
V0.1 No. 1 9 2
J n 2 1 u .. 2 0
台湾高校 通识教 育的模 式及 其启 示
经的研究与实践》 ( 课题编号:Z L 2117、 1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G Y X01 ) 01 9 2 教学 建设与改革项目 高职艺 《
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 育途经 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 : z 1o ) ( J 10 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G [ 作者简 介 ] 张晓冬(9 0 )男 , 18一 , 江苏南通人 ,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 院讲师 、 硕士。研究 方向 : 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大陆高校进一 步实施 与推进通识教育具有很好的借 鉴意义。
[ 关键 词 ] 台湾 ;通识教育 ;模 式 ;启示 [ 中图分类号 ] G 1 72 [ 文章 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 7— 162 1)2 0 1 - 5 6 15 3 ( 2O — 1 1 0 0
台湾“通识教育”对大陆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第4 期
周榜师, 刘惠金, 漆刑娜 :台湾 “ 通识教育”对大陆高等职业教育的启示
7 3
不是培养 出只会动的没有头脑 的“ 工具” 和“ 机器” ,他们培养的并不是“ 会说话的工具” 。 ( 三 )通识教育课题多依靠本校各有特色的强势教育资源设立 。 台湾各大学的教学研究资源都 比较丰富,能为通识教育 的多样化提供保障。 台湾 的大学 的师资来源广泛,学历层次较高 ( 一般都具有博士学位 ) ,但高级职称较少,尤其是正高 职称非常稀少。台湾的职称评定比较艰难,条件较高,程序较严密,公正公平公开,没有什么捷径可走。
每 年招 收 四位 博士 生 ,现 已招 收 2 4 位 。该 专业 的师 资阵容 有朱 元祥 校长 教授 、林燕 卿所 长教 授 ( 女 ,在
马来西亚工作二十多年 ) 、阮芳赋教授 ( 美籍华人,首席教授 ) 、陈国彦教授 、黎进三教授、郭洪国雄助理 教授 、施俊名助理教授等。这些老师都具有博士学位,且具有较广泛的国际学术背景 。 ( 四)“ 通识教育” 课程 自行设立,各有特色。 台湾各大学的“ 公共课程” 是自 行设立的,没有那一门或那几 门是“ 中国民国教育部” 统一 的课程,各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特色 。台湾实行的是真正意义上 的学分制,各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 自由,有着很大的独立 自主权。 课程设置基本上 由各校根据各 自的实际情况 自 行决定。总的来说,各院校的课程除了开设专业课程,还开 设“ 通识教育” 课程,且各校的通识教育课程互不相 同,各有特色。与大陆“ 高职高专” 教育相近的部分在台
中国大 陆高等职业通识教育有着较好的启示。
关键词 :台湾;大陆;通识 教育 ;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 : G7 1 8 . 5 文献标识码: A
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通识教育及启示

方 面具有 自己的特 色 [. 得 我们 借 鉴 。笔者 曾在 台 2值 ]
湾 国立 中 央大 学 的 建教 合 作项 目支 持 下在 台湾学 习 交流 一年 , 过参 观考察 、 听课 程及 交流研 讨 , 国 通 旁 对
立 中央 大学 的教 育特 别 是 通识 教 育 方 面有 了较 为深
由此可 见 . 台湾 国立 中央大学 的通识 教 育秉 承着 “ 序渐 进 . 循 不断 深 入 ” 的指 导 方针 , 历任 领 导 始终 一 致贯彻 实施 通识 教育指 导方 针 .并 不断 深入 探索 . 保 障 了通 识教 育 的实施
入 的 了解 和深 刻 的理解 . 发现 台湾 省 的通识 教育 的一
了人 文与科 学素 养 、 良好 专业 能力 这两个 常 规能 力之 外, 更重 要 的是 “ 元软 实力 ” 能力 . 多 的 它包 括 做人 处 事、 学术 和 职场 的基 本 素养 . 些 能 力有 赖 于 大学 通 这 识 教育 的浇灌 而达 成 中央 大学 的教育 家和 管理层 逐 渐认识 到通 识教 育 的深层 目标 在 于培养 学子 软实 力 . 而软实 力决定 未来 竞争力 。 因此 , 近年来 , 推行 通识 在
种 素质 教育 或普 通教 育 . 即对全 体学 生进行 基 础性
的语 言 、 化 、 史 、 学知 识 的传 授 、 性 品 质 的训 文 历 科 个
练 、 民意 识 的 陶冶 . 公 以及 对 不直 接 对 应于 职 业 的一 些实 际能 力 的培养 … 通识 教 育” “ 概念 进入 我 国 已有
化背 景 及 文化 底 蕴 .两 岸 的 高校 教 育有 很 多 相似 之 处 . 湾高 校 开展 通 识 教育 比较早 . 台 理论 和实 践 上 比 较成熟 。 其在 教育 理念 、 尤 课程 设 置 、 育评估 制 度等 教
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经验和启示——以台湾醒吾科技大学为例

9作者简介:吴 晶(1983-),江西宜黄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张胜永(1980-),江苏徐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度上海高校青年教师培养资助计划项目“基于职业发展的高职通识教育研究”(项目编号:ZZLD14009)部分研究成果,项目负责人:吴晶。
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有别于专业教育的技能性和实用性,强调人的主体性,着眼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
我国台湾地区高校通识教育起步较早,上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高校开始推行通识教育,迄今已有60年的历史,技职院校的通识教育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也有近20年的发展历史,可以说,在通识教育领域,台湾地区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
台湾醒吾科技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在理念与目标、课程规划等方面形成自身特色,这对我们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完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有一定参考价值。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轨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开展,始于1956年台湾东海大学实施的“通才教育”。
20世纪70年代,台湾清华大学在沈君山等人推动下,大力推动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1981年,虞允中出任台湾大学校长后,开始推动“通才教育”,影响甚大,后受政治因素的干扰,未能持续推动。
198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大学共同科目规划研究项目小组”,检讨大学共同教育问题,并于1984年发布“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要求各大院校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学术范畴内开设各种选修科目,规定学生须修习4至6学分的课程。
自此,通识教育在台湾各大学全面展开。
[1]之后,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成立专门小组研究改进方案,1989年公布“大学共同必修科目表”,由以往按照“学科”范畴开设各种选修课,改以按照“课程领域”来规划,将通识课程纳入共同必修科目中,由原定4至6学分提高至8学分。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孙晓雪【摘要】通识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依托。
台湾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地区,经历了萌芽、发展、普及与深化4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文章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及通识教育课程评鉴4个方面,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The general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of college education reform.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support to the realiz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s goal. Taiwan is one of the few areas which implement general education and its general education goes through several historical periods such as germina-tion period, development period, popularization period and deepening period, so Taiwan owns rich experi-ence. This article talks about the situation of 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curriculum pattern, curriculum setting, 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hop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ollege general education reform in mainland.【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5页(P121-125)【关键词】通识教育;通识教育课程;台湾地区;大陆【作者】孙晓雪【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DOI]10.13980/ki.xdjykx.2016.03.026欧美高等教育中的“宏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台湾地区被译为“通识教育”,它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
台湾通识教育及其对大陆的启示

进展 。作 为 一种 教 育 理 念 与 教 育 实践 , 湾 通识 教育 的成 功实 践 对 大 陆 高 等 教 育 改 革 有 着 重 要 的 启 示 : 陆 高 等 教 台 大 育要 实 现 既 定 的 根本 目标 , 正 落 实 以生 为 本 , 须 推 行 通 识 教 育 ; 陆 当 前 的 素 质 教 育 与 通 识 教 育 有 着 本 质 的 区 真 必 大 别 ; 当 前高 等 教 育 制 度 环 境下 , 陆 推 行通 识 教 育 需 要 教 育 主 管 部 门的 强 力 推 动 和 高 校 校 长 的 创新 作 为 。 在 大 关 键 词 : 识 教 育 ; 等 教 育 改 革 ; 湾 ; 陆 通 高 台 大
・
2 6・
教 育人 士 与教 育 主 管部 门的努力下
而生
。
,
通 识 教育应 运
识 教 育 系统 开 发 教 育研 究所 作用 通 识 教 育基 本数
同 的定 义 ,现在 比较具 有代 表性 的观 点是从 通 识教
育 的性质 、 目的与 稿 日期 :0 9 0 — 2 20 — 6 2
作 者简 介 : 唐娥 (9 1 )女 , 苏 淮 阴人 , 阴 工 学 院 生 化 学 院 助 教 ; 根 生 (9 9 ) 男 , 徽 安 庆 人 , 阴 工 学 院党 委 办 1 8一 , 江 淮 傅 17 一 , 安 淮 公 室 、 长 办公 室 讲 师 。 院
台湾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理念、模式与问题?

育 ( 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 思 想 。第 一 次 将 它 与 大
学 教育 联 系 起 来 的 是 美 国 博 德 学 院 ( B o w d o i n
C o l l e g e )的帕卡德教授 ( A . S . P a c k a r d) 。 … 而 “ 通 识教 育 ” 一 词 第 一 次 出现 在 华 人 社 会 学 界 , 则是 源 于 2 0世 纪 8 0年代 中期 ,中国台湾 学 者对
常
[ 摘
甜
马 早 明
要 ] 台湾地 区大 学通 识教 育课 程 模 式主 要有 五 种 :共 同与通 识 课 程 均衡 选修 、通
识 均衡 选修 、核 心课 程 、核 心通 识 +学程课 程模 式 、核 心通识 +专题 计划课 程模 式。这 五 种
课 程模 式在 台湾 同一 所 大学存在 着演 变过程 ,也 发展 于 台湾不 同的 大学之 中。本 文 结合 案例
第5期
必 修科 目” 的规 定 以及 1 9 8 4年 “ 大 学 通识 教 育
主管机关仍将 “ 全人 教育” 作为 台湾地 区高校 推 行通 识 教育பைடு நூலகம்的基 本理念 。
当前 台湾 教育 界对 通识 教育 理念 内涵 已经 形
选 修 科 目施 行 要 点 ” 的影 响 。这 是 一 种 “ 共 同
式 确立 通识 教 育 的 主 旨 为 “ 促 进 人 文 、社 会 与 科 技 、文化 的沟 通 ,并 发 展 全 方 位 的人 格 教 育 , 以培养 健全 的人 为依 归 ” _ 6 J 。1 9 9 9年 ,台湾 地 区 教 育主 管机关 举办 全 台教育改 革会议 ,正式 将通
通识教育在台湾

学理念时,激情澎湃,侃侃而谈。 中原大学是台湾最早投入全人
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大学,吸收美 国等发达国家的理念,同时融入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形成了独
育的理念和做法。
中原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充 分体现了“全人教育”的理念, 提出“专业与通识、学养与人 格、个人与群体、身心灵”这四 个平衡的推动,在即知即行中
的物体之上。这种物体是坚硬的,被我们后来人很 好地保管了、贮藏了。我们搬动它们,展放开来,寻 找昨日的事迹、声息,关于史实和繁琐日常事迹的
鼹啜穗
古河是万水之源,是文明的潮汐,是劳动、艺 术、创造的源头。现代人无论如何也应该倾听古
河之声。 人类的记录工具不断更迭创新,从鹅毛笔到 钢笔圆珠笔再到机械打字机和电脑打字设备、声 控打字机……在种种迅速的、目不暇接的、简直
日目
这几年,“通识教育”成 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这不由
LIAOWANG
通识教育在台湾
O贺祖斌
懂,“灵”是什么?就是一种
“信仰”或“宗教信仰”,倡导 慈爱、博爱、公义与公平。在
我看来,主张中西文化的相 互融合,人文科技的互相整 合,乃是全人教育之核心要
义。
得让我想起,在参访台湾清
华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大 学、中原大学、逢甲大学等5 所大学期间,对台湾高校通 识教育的印象。
多方面。从传统到现代、从 本土到世界,认识现世,关
人称为“通才教育”“博雅教 育”等,其内涵比人文教育
要更加宽泛,它不仅包括人文 社会科学内容,而且包括自然 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内容。 在中原大学,一幅醒目的 “全人教育”是人之为人的
怀终极。学生根据兴趣自由 选课,学生在这里受到熏陶,感
受人文关怀,并逐步形成健全 的人格。 此外,我们在清华大学、台 湾大学考察也有很多的体会。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特色及其启示

讨论 、通 识教 育活 动等 。此 外 ,随 着 网络 信 息技 术
的发 展 ,通过 网络 举 办通识 教 育讲 座 ,设 置 课程 专
用 网 页 ,正 成 为 台 湾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发 展 的 新 趋 势 。 二 、 台 湾 高 校 通 识 教 育 课 程 建 设 的 特 色
台湾在 经历 了近 3 0年 的经 济 高 速 增 长后 ,开 始 放 缓 。而要 想迎 来新一 轮 的经济 发展 ,它就 必然 要 面 对经 济结 构调 整与产 业结 构 的升级 换代 问题 。正是 在这 一 背 景 下 ,1 9 8 3年 台湾 出 台 了 《 创 业 投 资事
及 选修课 程 两大 部分 。其 中 ,必修 课 程 又分 3个 部 分 ,即基础 课程 、核 心课 程 、深 化课 程 。基础 课 程
识 ,通情 达理 ,兼 备 多 种 才 能 。一 定 意 义 来 讲 ,在
大学教育 教 学体 系 中 ,通识的 一 个 概 念 。从 中 国传 统 教 育 思 想 来 说 ,
( 一) 注重培 养 学 生独 立人格 与公 民 意识
目前 ,台湾 高校 通识 教育 的核心 思 想在 于 ,培
[ 收 稹 日期 ] 2 0 1 5 —0 1 —1 6 [ 作者简 介]张明 ( 1 9 7 1 一) ,男 , 湖北 荆 州人 , 浙江 商 业 职 业 技 术 学 院副 教 授 ;研 究 方 向 :高 校 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教 学 。
一
l 7 1 ~
养具 备独 立人格 精 神与公 民意 识 的大 学生 。作 出这
一
古 鉴今 的 目的 。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

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考察报告李成智在台湾考察期间,对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进行了较全面的考察,重点考察了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并与负责这方面教育的专家和领导进行了座谈。
这两所大学在台湾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且排名在前10位。
两所大学都属综合性大学,交通大学专业侧重于工程技术,中山大学专业侧重于文理。
现将了解的情况与掌握的有关资料汇集如下。
一、台湾大学通识教育的缘起”通识教育”亦称普通教育或一般教育,它是中小学基础教育之上区别于”专业教育”的一个概念。
它最先是由美国哈佛大学1945年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报告提出的。
它是传统的”自由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
由于产生了大学中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并行发展。
与专业教育主要关注学生某种专业知识的传授及其职业能力的训练的宗旨不同,通识教育注重更广泛、更深入的有关人文、社会和自然的基本知识的教育、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播及其对学生人格的教化作用。
通识教育目的在于训练学生进行有效思维,提高学生表达思想、判断和鉴别价值等方面的能力,并以此使学生的感情和理智都得到发展,从而有助于造就自由人。
通识教育对完善学生的智能结构、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加强他们的创造性和适应性、促进他们的和谐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应当指出的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都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服务的,二者是相互促进、互为补充的,决不存在相互对立的状态。
通识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的。
美国近代以来就在大学阶实施通识教育。
通常,美国大学一、二年级开展的是通识教育。
1978年,哈佛大学公布的公共基础课方案,规定大学生在一年级学习文学和艺术、历史、社会和哲学分析、外语和文化、数学和科学五个学术领域的课程;二年级用来学习其它领域的选修课。
高等学校三、四年级才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
不过,美国大学研究生比例较大,专业教育在研究生阶段完成。
战后日本受美国影响较大,其通识教育也是在大学阶段实施。
台湾通识教育及启示——基于对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调研

• 170 •价值工程台湾通识教育及启示—基于对台湾东南科技大学通识教育实践的调研General Education in Taiwan and Its Enlightenment:Based on the Survey of General Education Practice in Taiwan Southea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神红玉淤SHEN Hong-yu;宋锦刚于SONG Jin-gang(①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淮安223003 ;②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223003 )(〇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 f Nursing,Huaian223003, China;②Jiangsu Vocational College o f Finance and Economics,Huaian223003 ,China)摘要:台湾东南科技大学等高校在通识教育理念认同、组织架构、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成效显著。
其成功经验可以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予以归纳:①顶层制度保障,主导评鉴,经费支撑;②高校设立通识教育专门机构,重视通识教育课程设计与教 学效果评估,将通识教育融渗到专业教学全过程,突出学生主体等。
大陆高校可以适当借鉴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在加强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中,通过宏观上加强顶层设计、微观上高校设立专门机构,实施融渗式 教学以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Abstract:Taiwan Southeast University o 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other colleges an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have been exploring t he philosophy i d e n t i t y,organizational s t ructure,teaching practice and other aspects o f general education f o r a long time and have obtained remarkable r e s u l t s.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can be summed up from t he macro and micro l e v e l s:①top-level system security,leading evaluation,funding support;② colleges an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s e t up general education special i n s t i t u t i o n s,emphasis on gene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eaching e f f e c tiveness assessment,i n t e g r a t e general education i n t o the whole process o f professional teaching,and h i ghlight the r o l e o f students.Mainland colleges an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can learn from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 f general education i n Taiwan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and implement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teaching t o promote students'all-round development through macroscopically strengthening top-level design and microscopically s e t t i n g up s p e cial i n s t i t u t i o n s i n colleges and u n i v e r s i t i e s i n the practice o f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 f s o c i a l i s t core value system and improving t he practice o f Chinese t r a d i t i o n a l culture education.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启示Key words:Taiwan;general education;enlightenment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 )36-0170-03〇引言随着海峡两岸高校交流的日渐频繁,大陆师生普遍感 到台湾地区民众待人热情、友善,整体素质颇高。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

第3期2016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 Education ScienceNo.3Mar.2016[收稿日期]2015-08-03[作者简介]孙晓雪(1992-),女,吉林长春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论。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发展及启示孙晓雪(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 要]通识教育现已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通识教育目标的实现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依托。
台湾是为数不多的较早开展通识教育的地区,经历了萌芽、发展、普及与深化4个历史时期,具有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文章从通识教育课程模式、通识教育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及通识教育课程评鉴4个方面,对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以期为大陆高校通识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课程 台湾地区 大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6)03-0121-05 [阅韵陨]10.13980/ki.xdjykx.2016.03.026 欧美高等教育中的“宏通教育”(General Edu⁃cation)在台湾地区被译为“通识教育”,它是一种与专业教育相对的教育理念。
二战后,这一教育理念在哈佛大学等名校的推动下逐渐成为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发展方向,并一直延续至21世纪。
所谓通识教育,是指“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并与客体情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即是一种‘人之觉醒的教育’”[1]。
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学生的全人发展。
通识课程作为实现通识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在通识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和早期教育发展经验,研究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发展现状对大陆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通识教育的萌芽期受美国教育改革的影响,台湾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进行通识教育的某些尝试。
浅析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启示

浅析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及启示王靖1 台湾高职院校及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概况1.1台湾高职院校的发展1953年,台湾当局鼓励核准设立专科学校,并核准绩优高级中等职业学校改制为专科学校。
随后,台湾教育发展工作小组提议,高等教育应该“大”与“专”分流的改革,即大学为从事高深科学研究的基础教育,专科为职业技能的实用教育,并且其宗旨在于培养技术专门人才以配合台湾经济建设的需要。
这时专科教育才正式定位为高等技职教育。
1974年,以培养高级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台湾工业技术学院成立。
1995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修订《专科学校法》,筛选符合要求的专科学校改制为技术学院。
20世纪90年代,科技知识经济对台湾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技术职业教育的转型与革新》方案提出辅导技术学院增设人文等相关学院,将技术学院改名科技大学,并且朝向综合性大学发展。
1.2台湾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1.2.1探索阶段:均衡人文与科技发展(1993-2000)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开展较晚,因没有较完整的技职通识教育理论基础供给各高职院校进行通识课程规划及教学实施的依据。
此时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多比照一般大学。
比如,1958年《大学共同必修科目》,将语文、英文、思想、宪法、历史等科目订为大学的必修课程;1984年《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要求大学必须在文学与艺术、历史与文化、社会与哲学、数学与逻辑、物理科学、生命科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中开设各种选修科目,4-6学分。
1994年,第七次台湾教育会议的分区座谈中对技职教育部分提出“加强改进通识课程,促进人文与科技均衡发展”。
《技术学院必修科目表》明订,共同科目中四年制8学分、二年制2学分通识教育,校订必修科目2-4学分通识课程。
五年制和二年制专科院校共同科目以学群划分为语文、数理、社会、艺术四类,扩大通识领域。
1.2.2发展阶段:普及全人教育(2000-2003)2000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发布技职教育白皮书,指出高职院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以人为核心的统合教育、价值与知识统合、感性与理性融合、人文与科学结合、个体与环境共生共荣的,并使个体获得精神充实与全人发展,并对人类社会产生有意义的关怀。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特色及其启示

第5期2015年9月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EditionNo.5Sept.2015[收稿日期]2015-01-16[作者简介]张明(1971-),男,湖北荆州人,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特色及其启示张明(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53) [摘 要]台湾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在经历了一个从引进到吸收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公民意识、创新能力,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对中华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做法,值得大陆高校借鉴。
[关键词]台湾 通识教育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5-0171-05 通识教育最早起源于19世纪的美国,上世纪80年代传入台湾,把它翻译为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 或liberal education),是采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通”与“识”的概念意义。
如在《易经》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礼记》有:“疏通知远,《书》教也”;《论衡》中有:“博览古今为通人”。
概括来说,通识就是指博览群书,博学多识,通情达理,兼备多种才能。
一定意义来讲,在大学教育教学体系中,通识教育是与专业教育相区分并对应的一个概念。
从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来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成人”与“成己”,即通过教育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念、有独立思考能力与独立判断精神的人,这与马克思所说的一个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所以也有学者把通识教育说成是“人之觉醒”的教育。
一、台湾高校课程设置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强调“全人教育”,即全方位的人格养成教育。
希望通过大学通识教育与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生活的意义与生命的价值,使其身心健康发展,并为未来美好生活尽一份个人责任。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1]
![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1]](https://img.taocdn.com/s3/m/e10c5402b52acfc789ebc9cb.png)
第59卷 第5期2006年9月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Wuhan U niversity Journal (H um anity Sciences) V ol.59.N o.5Sept.2006.646~650收稿日期:2006204201我国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及其启示冯惠敏,黄明东(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作者简介]冯惠敏(19652),女,湖北浠水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黄明东(19642),男,安徽舒城人,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和教育管理研究。
[摘 要]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成功经验,对大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深化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通识教育;策略;文化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881X (2006)0520646205我国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经验已为大陆学者所熟悉,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之成功也得到了两岸四地专家学者的充分肯定,但对于其成功的原因却很少有人去思索。
那么,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成功的原因到底有哪些呢?究其成功的原因,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得当。
台湾地区推行通识教育的策略概括起来有三点:(1)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2)大学积极响应,并形成共识;(3)采取了一系列实施通识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台湾地区通识教育实施策略(一)教育主管部门强力推动台湾地区通识教育的推行最先是由民间发起的。
20世纪以来,由于学术分工过细,导致大学作为知识统整场所的目的为之失落,使许多有识之士为之忧心不已。
许多教育界人士呼吁应从学问的整体立场来思考大学的责任,提出实施通识教育。
以优质通识教育重振大学之理念——以台湾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为例

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ICPA 10th ).2014:475.[20] British Council.The Indian States,Opportunities for International Higher Education Collaboration 2014[EB/OL].https://www.britishcouncil.in /sites /default /files /the_indian_states_⁃_opportu⁃nities_for_international_higher_education_collaboration_0.pdf:14.2016⁃08⁃02.[21] Bronstein R D,Taylor J A,Samuels S L.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in Student Housing:Why and How Institu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Sseek Partners to Deliver,Own and Operate[EB /OL].ht⁃tp:// /pdf /scion_whitepaper2.pdf:2.2016⁃08⁃07.[22] Federation of Indian Chambers of Commerce and Industry.FICCI Higher Education Summit 2012[EB /OL].http://ficci.in /events /20957/ISP /speech_shashi_tharoor.pdf:2.2016⁃08⁃09.[23] 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Education:Government Per Student in Constant US $[EB /OL]./In⁃dex.aspx#.2017⁃02⁃26.[24] Department of Higher Education,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Analysis of Budgeted Expenditure on Education 2011⁃12to 2013⁃14[EB /OL ]..in /sites /upload _files /mhrd /files /statistics /ABE2011⁃14.pdf:47.2016⁃12⁃13.[25] Byrd C M.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 for Higher Education Infrastructure:A Multiple⁃Case Study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Models[M].The Virginia Polytechnic and State University,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in Political Science,2013:6.[26]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ffairs Ministry of Finance,Government of India.PPP Guide for Practi⁃tioners[EB /OL].https://.in /documents /20181/33749/PPP +Guide +for +Practitioners /e3853cb9⁃ac07⁃4092⁃b8ac⁃60a8c4d4ed35?version =1.0:1⁃249.2016⁃08⁃02.[27] Gandhi M M.Industry⁃Academia Collaboration in India:Recent Initiatives,Issues,Challenges,Op⁃portunities and Strategies [EB/OL ]. /myfile /best _track /best _track _58694.pdf:56.2016⁃09⁃02.[28] Planning Commission,Government of India.Twelfth Five⁃Year Plan (2012⁃2017),Volume III [R].New Delhi:SAGE Publications India Pvt Ltd,2013:100.[29] Patrinos H A,Barrera⁃Osorio F,Guáqueta J.The Role and Impact of 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s inEducation[R].Washington:The 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TheWorld Bank,2009.(收稿日期:2017⁃02⁃14;编辑:荣翠红)372017年魏李飞,等:印度高等教育公私合作办学模式探析第5期All Rights Reserved.2017年9月第33卷第5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Sep.,2017No.5,Vol.33doi:10.3963/j.issn.1672⁃8742.2017.05.007———以台湾大学通识教育改革为例黄俊杰(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台湾台北1061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17)05⁃0073⁃09作者简介:黄俊杰(1946⁃),男,台湾高雄人,台湾大学特聘讲座教授,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历史学博士,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名誉理事长,研究方向为东亚文化与历史、诠释学、通识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期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模式及其启示张晓冬(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江苏南通226007)[摘要]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经过多年的发展,已形成较为明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通识教育管理机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规划设计模式及教学评鉴机制,这些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对于我国大陆高校进一步实施与推进通识教育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台湾;通识教育;模式;启示[中图分类号]G71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5136(2012)02-0111-05[收稿日期][基金项目][作者简介]2012-03-16本文为2011年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ZYLX2011197)、2011年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嵌入通识教育途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JGZ110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晓冬(1980—),男,江苏南通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
研究方向: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管理。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除了要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与专业技能外,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诚信的人格品质、积极的职业态度、较强的与人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企业选聘人才的标准。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国大陆高校在培养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纷纷开展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其他领域学习的环境。
台湾高校的通识教育比大陆高校的通识教育开展得要早,对通识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更为成熟,并且由于大陆与台湾有着相似的文化背景与教育制度,台湾高校通识教育许多宝贵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大陆学习与借鉴。
一、台湾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历程(一)萌芽时期(1950———1983)在台湾最早开始探索通识教育的是美国基督教会创办的私立东海学校,该学校于1956年7月制定了宏通教育的方案,用以培养学生广博的知识。
20世纪70年代,旅美学者沈君山等人大力呼吁通识教育,但由于社会大环境及职业教育带来的办学理念的分歧等原因,终未成气候。
1981—1984年,著名学者虞兆中教授担任了国立台湾大学校长,在此期间他大力倡导通识教育,组织制定了《推行通才教育计划书》,并根据实际需要规划开设了自然科学大意、社会科学大意、中国古典文学名著欣赏等课程,以供学生选修,这也代表了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的起步,虞兆中本人被称为台湾通识教育的先驱[1]。
(二)起步时期(1983———1994)198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了《大学通识教育选修科目实施要点》,可谓台湾高校共同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之滥觞。
该“实施要点”规定台湾各高校必须在“文学与艺术”、“社会与哲学”、“应用科学与技术”等七大领域开设各种通识选修课,同时规定“理、工、农、医”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人文、社会、艺术等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而“文、法、商”学科的学生至少需修习自然科学、应用科学或艺术学通识选修课程4—6学分[2]。
“实施要点”的颁布有效推进了台湾各高校通识教育活动的开展。
1994年台湾成立了通识教育学会,自此台湾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有了整体的规划与引导。
(三)发展时期(1994年至今)1994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当年第二次公私立大学校院长会议时达成了将国文、外文、历史、宪法与立国精神四个领域作为各校必开之科目、共同必修科目与通识教育课程的学分由原来的6—8学分提高至28学分的决议。
90年代台湾各主要大学均成立了“通识教育中心”等专门机构,负责推动与执行通识教育活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angsha Social Work College第19卷第2期2012年6月Vol.19No.2Jun .2012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动。
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推行了“大学通识教育评鉴先导计划”,次年完成了对台大、清华、交大等七所研究型大学的评鉴工作。
通识教育评鉴计划的执行引起了台湾各高校对通识教育的普遍重视,也将通识教育改革推向了新的高潮。
二、台湾通识教育的模式及特点(一)明晰的通识教育理念当前台湾教育界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已形成基本共识。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非对立的两种教育形态,通识教育是让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构建的过程中,融入人文精神,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了解并认识各个学科的特质。
通识教育的精神便是要启发学生知识统整和跨领域学习的热诚,培养学生“转换跑道”的潜力与弹性。
当然台湾各高校基于不同的教育环境与目标,依据自身的特点,在通识教育理念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
例如,台湾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之关系的教育。
在此理念下,该校通识教育强调不同学术领域之间对话、沟通与融合的可能性,除了避免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割裂以及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割裂之外,拓展学生的文化资源,开阔全球视野,奠定终身学习的基础能力。
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具备健全品格、坚实学问、社会关怀与全球视野的社会中坚及领导人才,以增进国家及人类福祉。
台湾艺术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为:以引导学生专业领域外的广泛学习,以培养广博探究与多元能力之知识分子,期能达成全人教育、终身学习与服务社会的目标。
(二)规范的通识教育专门机构自1990年台湾清华大学首创“通识教育中心”以来,台湾各高校相继建立了专门的通识教育管理机构,如通识教育中心、通识教育委员会、共同科等,负责推动、协调、执行与管理通识教育相关事宜。
组织机构方面,各校依据自身的规模与特点,其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有的通识教育中心是学校一级的独立单位,有的则是隶属于教务处或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
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成立的通识教育委员会就属于校级委员会,由校长担任主任委员,下设执行委员与执行秘书各一人,校长、教务长、各学院院长、共同教育中心主任为当然委员,其余委员由校长遴选校内专任教师及校外专家学者担任,委员会主要职责为负责制定通识教育政策、规划全校共同课程及潜在教育课程等,另设置共同教育中心为一级单位,中心主任为执行委员,推动通识教育委员会的决策落实与教学、研究、服务相关等行政事务。
台湾艺术大学其通识教育中心即属于人文学院下的二级单位,该大学最开始未设置共同科主任一职,共同科相关事宜由教务长兼理,后来随着通识教育活动规模的扩大,校方聘请了专任教授兼任共同科主任,再后来为全面落实大学全人教育理想,共同科正式更名为通识教育中心。
除了组织机构的建立,各通识教育中心、委员会还纷纷创办了自己的通识教育刊物及网站,用以宣传与交流通识教育改革的成果,这些举措均很好地推动了通识教育的良性发展[3]。
(三)完善的TA(教学助理)制度为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提高通识教育成效,2003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责成“教育部顾问室”推动了“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先导型计划”,其中一项名为“个别型通识教育改进计划”的子计划,引进了美国大学常见的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ce,TA)制度,由政府拨款,聘用研究生担任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助理。
美国著名大学在实施通识教育的时候,一般都会给任课老师提供足够的TA,让TA协助老师完成课前准备、课堂协助、课后协助、课外辅导、教学成效汇报等工作,如台湾彰化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就要求TA在课程教学方面要完成:①协助搜集素材,编写教材;②协助操作教学媒体设备;③维护与更新网路教学平台的课程资讯;④管理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互动;⑤协助分组讨论议题;⑥协助管理课堂秩序;⑦协助教师掌握学生学习状况;⑧协助老师回复学生有关课业的疑问;⑨协助老师批阅学生作业等工作。
而在协助辅导学生方面主要完成:①协助辅导学生阅读单元主题文献;②协助教导学生资讯搜集的方法;③协助学生撰写专题报告的技巧;④协助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教学活动等任务。
由于TA大多是在读的硕士与博士生,这种工作制度一方面给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教育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实践经历,通过教学实践提升其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另一方面TA也协助任课教师,分担了大量的教学与行政事务,可谓实现了双赢。
从实施的效果来看,台湾高校的一些老师就反映没有TA的大班通识课,跟学生的距离较远,有了TA的协助,下半场将学生带往小教室进行小组讨论,课堂就立刻活跃起来,让学生觉得有了更亲近的学习对象,有被“照顾”的感觉。
实施TA制度以后,为了让教学助理更加熟悉自112第2期己的工作,了解自己的角色定位,台湾高校会定期举行教学助理交流会,会上邀请那些曾经担任过教学助理并取得优异成绩的TA分享其成功的经验,让年轻的TA能从中汲取经验、及时发现并改进问题。
(四)富有特色的通识课程规划设计台湾高校现行的通识教育实施模式主要包括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与核心课程模式。
①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即将共同科目通识化。
将原来共同科目的教学内容或属性进行调整并将其纳入相关领域,如将国文与英文课程纳入语文领域,历史课程纳入历史文化领域,宪法与公民课程纳入社会科学领域,不同的学科领域交叉选修。
有的学校会将纳入通识课程的共同科目列为通识必选课,维护其原有的地位,有的则完全开放选修。
②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此种模式与通识均衡选修模式差不多,唯一区别在于保留了一定学分的共同科目。
③核心课程模式:该模式起源于美国哈佛大学,2002年改革后,哈佛大学将课程分作七个大的领域(有的领域又细分,共计十一个分项领域),每个领域中开设多门不同主题的课程,学生在这些课程中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即完成对该领域课程的学习[4]。
如台湾辅英科技大学的通识教育采用了共同与通识课程均衡选修模式,学校从发展身心平衡的健康个人出发,将基本能力教育(共同科目)与博雅涵养教育(通识课程),作为整体通识课程规划的核心架构,将人文关怀的精神融入课程体系,以培育优秀的健康科技专业人才。
其课程构架及博雅涵养核心选修科目见表1、表2[5]。
台湾高校实施通识教育,除了通过选修通识教育的显性课程,还通过组织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社会公益、课余科技与文化、学术沙龙等活动,藉此拓宽视野,提高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
此外,台湾各高校普遍重视经典的阅读,通常意义上的经典阅读,读到的大都是文学、哲学、历史及艺术作品等。
这类经典作品,就是我们所说的高等教育里人文学科的内容,而人文学科是与人文教育紧密相连的,阅读经典可以引发宁静的感悟和睿智的思考。
如台湾辅英大学推荐的人文学类经典导读有《红楼梦》、《张爱玲小说》、《希腊罗马神话》、《中国哲学的特质》(牟宗三)、《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唐君毅)、《中国艺术的精神》(徐复观)、《诗学》(亚里斯多德)、《我与你》(马丁布伯)、《东坡词》、《史怀哲自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