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概论-最终版本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TCP/IP: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协议,是对OSI模型的简化。

它是一套协议的结合,用于定义设备接入互联网,以及数据在设备之间传输的标准。

通俗的说,TCP负责传输层面的问题,保证数据安全、正确地传送到目的地,而IP负责给互联网的每一台电脑规定一个地址。

搜索引擎:为满足大众信息检索需求的搜索技术,分为网络蜘蛛型搜索引擎(搜索引擎)和基于人工分类目录的搜索引擎(分类目录)。

谷歌、百度是前者的代表,雅虎是后者的代表。

社会化搜索:通过整合用户力量,来补充及其搜索的不足。

人肉搜索也可以被看作一种社会化搜索。

社会化搜索引擎主要指基于人们的社交网络、针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进行搜索的技术。

Web2.0:指允许用户广泛参与网站内容建设和交互的技术,网络不仅是“可读”的,也变得“可写”,整体指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的互联网应用模式。

相比Web1.0,Web2.0具有强烈的交互性、个性化等特征。

与此相关的技术有RSS、博客、维基、SNS、微博、微信等。

Web2.0是一种用户参与的架构,这既指网站内容建设,也指网站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建设。

Web2.0的指向试图将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Web2.0的应用还是一种社会纽带,是个体吸纳与整合社会能量的接收器,也是个体能量放大为社会能量的转换器。

自媒体:在网络技术特别是Web2.0技术环境下,不从属于专业媒体的个体或组织通过各种网络手段进行自主的信息传播的新形式。

UGC(UCC):用户生成内容,不仅可以使信息生产的成本转移到用户,从而减轻网站的负担,而且用户生产的内容更具个性化,更能满足常委需求。

同时它也有助于用户人际关系的形成,因此更容易产生黏着力。

社会化媒体: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传播平台。

主要特征有内容生产与社会相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社会化媒体常常能产生大众传播的效果,“社会化”意味着依赖于人们关系的集成,要在人们的社会互动基础上产生较大规模的社会聚合。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_彭兰_2014.10.17

网络传播概论彭兰第一节Web2.0与社会化媒体时代Web2.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即由原来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

Web2.0内在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使之参与到体系中来.目前,Web2.0技术包括RSS、博客、维客、SNS、微博等。

这些技术的共同特点是,进一步突出网络信息生产中普通网民的作用,并且,通过各种应用方式使网民之间产生更加紧密和牢固的关系.关于Web2。

0的共识之一:以人为中心关于Web2.0的共识之二:用户参与网站的内容建设和“生态”建设Web2.0试图把Web1.0时代人与内容的关系深化为人与人的关系。

虽然Web2。

0也强调内容的生产,但是,内容生产的主体已经由专业网站拓展为个体,从专业组织的制度化的、组织把关式的生产,拓展为更多“自媒体”的随机的、自我把关式的生产。

个体内容生产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内容本身,而在于以内容为纽带,为媒介,延伸自己在网络社会中的关系.第二节互联网的发展走向一、以“个人门户”为中心、基于“关系网络”的互联网以Web2。

0的相关技术作为依托,用户可以再一个平台上集成各种信息、服务和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网络化生活和工作的个人门户,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形成,人们的社会关系在整个传播中的“基础设施",信息在人际关系网络中流动.二、作为公民新闻平台的互联网1。

公民新闻延伸了专业媒体的触角,使之触及以往专业媒体不能触及的社会各个角落。

2.公民新闻的碎片成为专业媒体信息的补充和平衡.3.用户全程、多点直播增强了受众在新闻中的“卷入程度”.4.全民投票的信息筛选机制挑战了专业媒体人的“把关人"地位.5.推动专业媒体角色向两个方向发展:专业媒体作为标杆,成为公民新闻的参照坐标;专业媒体成为公民新闻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在网络时代,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权力:不仅可以自由选取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可以在网上自由地发布信息;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可以由受众自己决定。尽管在许多场合下,例如知名的新闻类网站,对网络新闻仍然有编辑权,仍然有网络记者和网络编辑在充当“把关人”角色,但是,由于受众享有极大的选择权和主动权,新闻传播者的地位受到削弱,权力在向受众倾斜。所有这一切都将使社会控制趋向弱化。
总之,网络传播对传统的传播理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造成社会控制的弱化,传播效果研究面临新课题,从而使得网络传播学的建立成为必要。
三、什么是网络传播
什么是网络传播,这是关系到网络传播学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的首要问题。
在回答什么是网络传播之前,首先需要研讨什么是传播。许多学者对于传播作过种种描述和解释,有的把它说成是“信息共享”,,有的把它说成是“劝服影响”,也有的把它说成是“刺激反应”,还有人认为,传播是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的社会性行为;等等。郭庆光教授在其新著《传播学教程》中认为:“所谓传播,即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三是各类传媒信息传播方式的界线。网络新闻传播可以同时调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手段,增强传播效应,同时,还可以在网上运行各种内容丰富的信息数据库。以往报刊、广播和电视各种新闻传播媒体独有的优势,在网际新闻传播中已经开始融为一体,加之传统媒体未曾拥有过的信息传播优势,网络新闻媒体已经将这一切化合成一种人类历史上全新的信息传播方式。
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同时,网络传播突破了人际传播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局限,在总体上,是一种多对多的网状传播模式。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六章
传播的网状化意味着受众之间不再是彼此隔绝的关系, 他们很容易连接起来,成为一个大规模的群体。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三、网络的经营平台性
(一)作为信息经济的网络经济
网络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经济,是以信息产品的 生产与经营为主的。
作为一种经营平台的网络有以下5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基本特征: 其一,关于成员的独特中心。 其二,内容和通信的结合。 其三,强调由成员产生的内容。 其四,选择竞争的卖主。 其五,商业动机明确的虚拟社会组织者。
第1节 网络的多重属性
(五)传播的网状化
网络平台上的传播,信息不是沿着一条线性路径传播 的,而是在进行着网状扩散。从理论上看,每一条信息 在数字平台上都可能借助这种网络从一个点扩散到一个 面。
网络平台上的各种传播主体都可以被看作一个节点, 这些联系使节点间构成了一个巨大的关系网络。因此, 在网络平台上,关系对于信息的流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网络手段的运用能力
第2节 网络传播的基本形态
四、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1、传播主体的多元性 2、传播过程的复杂性 3、传播手段的复合性 4、受众的高能动性 5、传播效果的开放性
第3节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
互联网技术与应用就没有停止过发展,网络传播模 式也在发生一定的变化。
目前来看,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式经历了三个阶段的 发展:
第一个阶段——以Web网站为核心的“大众门户”传 播模式。
第二个阶段——以搜索引擎为基础的“定向索取” 传播模式。
第三个阶段——以社会关系为传播渠道的“个人门 户”传播模式。
第3节 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的变迁
三个阶段出现的模式并没有产生后者取代前者的情形, 目前是同时并存。
目前已经出现的模式的变迁,内在的核心是信息传播主 角的变化:

网络传播概论(1、2).ppt

网络传播概论(1、2).ppt

9、什么是IP Address(IP地址) IP Address (IP 地址)是Internet上主 机地址的数字性型式,与主机的域名 地址一一对应。IP地址是一个32位的 二进制数,通常写成被句点分开的四 个十进制数的形式,例如128.9. 28.5和192.23.4.101等。
10. 统一资源定位器 统一资源定位器,是专为标 识Internet网上资源位置而设的 一种编址方式,我们平时所说 的网页地址指的即是URL,它 一般由三部分组成:传输协议: //主机IP地址或域名地址/资源 所在路径和文件名。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5、什么是DNS(域名系统)
DNS (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 统)是指在 Internet上查询域名或IP地 址的目录服务系统。在接收到请求时 ,它可将另一台主机的域名翻译为IP 地址,或反之。
• 域名由两种基本类型组成:以 机构性质命名的域和以国家地 区代码命名的域。常见的以机 构性质命名的域,一般由三个 字符组成,如表示商业机构的 “com”,表示教育机构的“edu” 等。以机构性质或类别命名的 域如下表:
算机网络组成的全球范围的计算机网 络。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2、什么是Intranet(内部网) Intranet(内部网)指采用 Internet技术建立的企业内部专用 网络。它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 以Web为核心应用,构成统一和便 利的信息交换平台。
第一章 网络应用基础
第一节 网络的基本概念
授课教师 王海明

绪论
第一节 网络传播学的基本问题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传播 1.口头传播阶段 老人是个宝 狼桃 口头传播的信息走样 2.文字传播阶段 (1)个体书写 (2)印刷品生产 3.电子传播阶段

网络传播概论

网络传播概论

一.1.口头传播 2.文字传播 3. 印刷传播 4.电子传播 5.网络传播二.网络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人类的网络传播活动(五个层次)1.内向传播(自言自语,触景生情)2.人际传播(人与人的交流行为)3.群体传播(社区、论坛) 4.组织传播(团体成员之间或团体之间) 5.大众传播(印刷或电子媒介,有目的的广度传递)三.网络传播的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2。

信息海量3。

全球性与跨文化性4。

多媒体化5.交互性强6。

个性化7。

超文本与超媒体化8。

检索便捷四.网络传播中存在的问题1 。

信息安全形势严峻2。

侵犯知识产权 3 信息泛滥 4 网络色情犯罪5 银行卡,短信息诈骗6 网络诽谤:地区、高校之间谩骂7 网络恐怖主义8 网瘾症分析五.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过程第一代计算机网络: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问世。

1954年,随着一种叫做收发器的终端的研制成功,实现了将穿孔卡片上的数据通过电话线路发送到远地的计算机,使得用户终端具备了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诞生第二代计算机网络: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多台计算机互联的需求。

网络用户可以通过计算机使用本地计算机的资源,也可以使用其他地方的计算机软、硬件与数据,达到计算机共享资源的目的。

典型代表是ARPAnet(阿帕网) 第三代计算机网络:1984年,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开放式互联基本参考模型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ion),定义了连接异种计算机标准的主体结构,解决了不同类网络互联时的兼容性问题,被公认为第三代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基础第四代计算机网络: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阶段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以传输速率极高的光纤为传输媒体,建成三网合一(因特网、通信网、电视网)的信息高速公路网。

六。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按网络的拓朴结构划分:1。

总线型网络结构(Bus topology)2。

星型网络结构(Star topology)3。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学概论重点

网络传播学概论第一课互联网发展历史一、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历史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Web2.0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二、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史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年左右;1995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3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年至2001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一、人类信息传播阶段二、网络传播特点与优势:1、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2、信息量大、内容丰富3、低成本全球传播4、检索便捷5、多媒体6、超文本7、互动性三、“新媒体”的界定P10四个角度:1、“数字化”、“互动性”是新媒体的根本特征。

2、“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3、“新媒体”的“新”是以国际标准为依据。

4、“新媒体”是一个宽泛的概念。

第三课、Web2.0 的传播理念(了解理论的应用、阴影不用背)一、长尾理论:在任何一组东西中,最重要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约20%;其余80%尽管是大多数,却是次要的。

优点:成本低、风险低、效益高、选择多元化缺点:收益时间长在Web2.0时代,公司的利润不再依赖传统20%的“优质客户”,而是许许多多数量庞大的原先被忽视的客户;长尾理论因此也成为Web2.0商业价值的重要诠释。

该理论本质上强调“个性化”和“小利润、大市场”。

Google和亚马逊都是典型的例子。

二、六度分隔理论:该理论认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认识所有的人。

在Web2.0时代,六度分隔理论可以让现实世界的60亿人通过互联网,建立紧密的联系。

每一个Web2.0网站都是网络中的一个提供社会网络服务(SNS)的站点。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三章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互联网与组织传播 互联网是实现组织外传播的一种重要方 式。 (一)组织的信息输入活动 (二)组织的信息输出活动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宣传的七种手段: 妖魔化 光辉化 移花接木 证人现身 平民百姓化 一面之词 大家一起来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网络大众传播的特点: (一)信息发布的低“门槛” (二)资源的无限性 (三)传播的跨国界 (四)传播的灵活性 (五)传播的互动性 (六)传播信息的多媒体化 (七)信息呈现方式的非线性 (八)大众传播与其他形式传播的进一步融合 (九)网络不仅仅是媒介
第四节 网络中的大众传播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 群体传播就是将共同目标和协作 意愿加以连接和实现的过程。—— 岩原勉(日本) 群体意识:参加群体的成员所共有 的意识。群体感情;群体归属感 群体规范:指成员个人在群体活动 中必须遵守的规则。
第二节 网络中的群体传播
网络中的群体 网络群体的形成 (一)在物理世界已经存在的,通过 网络来发展群体成员间的关系。 (二)通过网络形成的新群体。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 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以文字交流为 主的传播 加强传播效果;削弱传播的直接性 表情符号 网络语言 “昵称”
第一节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广泛性 网络人际传播常常具有偶然性 网络人际传播具有匿名性 个体在网络人际传播中具有多重性
第三节 网络中的组织传播

网络传播学概论

网络传播学概论

第一课1.1998 年 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正式把互联网定义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2.国际互联网的发展经历了 4 个阶段:1969—1985:初步形成阶段;1985—1995:渐进发展阶段;1995—2003:规模高速扩张阶段:2003 年至今:两大方向:在“网内”实现 Web2.0 式传播;在“网外”呈现媒体融合状态。

3.互联网的起源与发展:P1—P71958 年:雏形;1969 年:阿帕计算机网诞生;1977—1979:TCP/IP 体系结构和协议;1986 年:Internet 名称正式开始使用;1988 年:互联网对外开放;1989 年:互联网开始商业运作;1989 年:CERN 雏形 HTML;1991 年:商业用户超过学术界用户;1995 年互联网开始高速发展:(表现在 3 个方面:一是:个人电脑迅速普及;二是:电子商务蓬勃发展;三是:网络媒体功能凸显。

)1992 年:全球第一份网络报纸;1996 年以后:出现了 BBS、聊天室等;1995年:美国广播公司首先利用互联网进行全球广播;1997 年:网络新闻订阅开始;1998 年:克林顿绯闻事件;2003 年以后:进入 Web2.0 时代;2003 年以来,手机媒体作为新媒体的代表异军突起,拉开了媒体融合的序幕。

4.我国互联网的开发建设比美国晚20 年左右;1995 年,基本上与世界网络保持了同步的态势。

发展历史分 3 个阶段:20 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筹划至1994 年4月正式接入互联网;1994 年至 2001 年“三网融合”目标的提出;“三网融合”目标的实施与发展阶段。

第二课1.大众传播传播特点:散布型网状传播结构(大众传播:单向人际传播:双向)类型优势局限人际传播交互性实时性受众量小信息贫乏大众传播网络传播受众广泛信息丰富具备两者优势缺乏信息反馈和交互性突破两者局限2. “新媒体”的界定(书 P10)四个角:1 度数字化、互动性(新媒体传播的本质特征:信息的发送和接收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进行,如楼宇媒体,车载电视缺乏互动性不属于新媒体);2 相对的概念(今日之新而非昨日之新或明日之新);3 国际标准为依据(国人看来是新发达国家早就有了,不能成为新媒体);4 宽泛(目前,新媒体主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网络电视等媒体形态)第三课1. 以浏览器为特征的“一对多”式的传播网站称为第一代网站 Web1.0;以聚合内容技术 Rss 和标签技术 Tag 为特征的个性化传播网站称为第二代网站 Web2.0。

网络传播概论第九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九章

进网络传播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可编辑ppt
1
第一节 网络浊流
色情泛滥,“黄毒”污染
“ 性体验赤裸裸的内容和 信息本身一样古老。怎 样将新技术应用于这最 古老的欲望,从来不需 ” 要很多时间。 比尔·盖茨
可编辑ppt
2
第一节 网络浊流
网络色情内容毒害青少年
可编辑ppt
3
第一节 网络浊流
病毒肆虐,屡杀不止
6
第一节 网络浊流
• 黑客逍遥,防不胜防
可编辑ppt
7
第一节 网络浊流
• 黑客逍遥,防不胜防
• 早期黑客对计算机技术的 发展作了贡献;而今天的 黑客凭借自己的技术,利 用网络传播的缺陷,为非 作歹,对网络信息安全乃 至国家安全造成了极大的 威胁。
可编辑ppt
8
第一节 网络浊流
“黑客基地”,号称全球最大的黑客门户网站
19
第三节 网络道德法规建设
可编辑ppt
20
过内化在每一个网民心中的道
德标准来“防患于未然”,最
大程度地清除网络环境污染,
通过立法和执法来遏制和减少
网络犯罪。
可编辑ppt
16
第三节 网络道德法规建设
正确的舆论导向对于建立良好的社
会秩序、保证社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
要的意义。在网络环境中,同样需要正
确的舆论导向,需要倡导和褒扬高尚、
正确的网络传播行为,批评和谴责错误
的、不道德的行为,在网络上创造一个
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风气,使普通网民
的素质得以提高,自觉抵制各种不道德
行为。
可编辑ppt
17
第三节 网络道德法规建设
可编辑ppt
18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网络传播学概论》PPT课件

(一)域名(Domain Name)
[提供服务类型.] 组织名称.组织性质域名 [.地理域名]
(二)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统一资源
定位器) 用来识别互联网资源的位置
(三)HTML(Hyper Text Mark Language——超文本
标记语言) WWW专用的操作语言
活动的制约。
(二)网络传播中社会控制的弱化
网络传播中,新闻媒介发布新闻的的垄断地位不 会丧失,但大众传媒作为新闻信息唯一发布者的地位 将会逐步减弱,受众拥有前所未有的选择权和主动权:
1、可自由选取信息,还可在网上发布信息;
2、信息的重要与否不再完全由传播者决定,而是由受众 自己决定。
精选PPT
16
六、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 中的界线变得模糊
新闻学
心理学
精选PPT
10
第二节 网络传播理论的宏观影响
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传播理论面临挑战 网络传播与“把关人”理论 网络传播与“议程设置”理论 社会控制在网络传播中的弱化 传统新闻理论与新闻实践的界线变模糊 网络传播对新闻价值的影响
精选PPT
11
一、网络传播模式的转变
网络传播——融合了 大众传播(单向)和人际 传播(双向)的信息传播 特征,形成一种散布型网 状传播结构。 人际传播 大众传播 网络传播
3、电视:与广播情况类似;
4、网络:一个汉字两比特,一个G的硬盘可存储5亿汉字。
(二)网络传播的海量性优势主要体现在
1、对信息本身的传播数量十分巨大;
2、对信息的相关资料保存容量巨大;
3、涉及的信息种类范围十分广泛;
4、对信息的历史资料保存相当完整。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章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五、网络论坛组织者的素质
1人员管理能力 2内容甄别能力 3话题管理能力 4活动组织能力 5文字能力
焦点话题 明确具体 有所依托 有普适性 有开放性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六、新闻传播中网络论坛的利用
(一)网络论坛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1利用网络论坛扩大报道影响力 (1)在论坛中转发报道 (2)在论坛引发讨论
第4节
网络受众调查的实施
(五) 网络受众调查结果的运用 1. 根据调查结果撰写相关报道 2. 将部分结果用于有关报道
调查分析报告通常应该包含以下几部分: 1. 调查方法简介; 2. 调查数据的分类统计; 3. 调查数据的分析; 4. 向有关部门提出对策与建议。
本章小结
互动组织与管理是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业务 方面的重要区别。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二、网络论坛的功能
从与新闻报道配合的角度,论坛的功能
有效地扩大了新闻的传播面。
新闻报道的一种反馈渠道,监测与评估的一个方面。
网民评论的形成空间,深化、拓展报道的重要手段。
第1节
网络论坛的组织与利用
三、网络论坛管理的一般原则
论坛管理既要发挥网民的能动性,又要使互动朝着健 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管理的一般原则: 1、张弛有道、松紧适当。 2、制度化管理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
三博客进行新闻整合博客与专业新闻传播的互动二网络媒体对博客的利用一通过博客获得新闻线索二通过博客核实新闻三利用博客开发评论资源四利用博客资源组织专题五博客事件引发新闻报道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的两个层面微博在媒体发展层面的运用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形象塑造策略1精心设置用户信息2定位微博的个性3持之以恒关系建设策略1设定合适的关系圈2认真经营关系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信息推送策略1用好微博体2把握信息发布的节奏3精心选择话题4发挥媒体特长5适当运用图片视频6对特定用户进行定向推送7合理运用主题词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专业媒体的微博运作一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事件营销策略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一记者微博的运营一记者微博的功能信息流向与流量的调节阀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的运用记者微博有何功能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完整word版)网络传播概论复习资料

填空选择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69——1986年(用于科研及高校),TCP/ IP协议,互联网标准协议的产生,标志互联网正式产生。

Internet一词在1986年正式使用。

第二阶段从1986——1995年,商业机构发布广告,并开始面向普通百姓。

第三阶段从1995年至今,多媒体出现,政府企业纷纷上线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4——1995年,只限于部分高校第二阶段从1995年至今,开放性的商业网络阶段中国网络媒体的发展1)1995——1998年,网络媒体开始进入,传统媒体上线1997年人民网上线1996年搜狐建立2)1999年至今网络成为传媒形态网络自生媒体分为两类:新闻媒体和非新闻媒体非新闻媒体分为商业网站,专业网站,个人网站三类人际传播特点:双向交互性,非制度化,私密性强网上人际传播形式:E-mail,即时通讯(QQ,MSN,飞信,ICQ),网上聊天室特点:文字符号为主,匿名性,复杂性电子邮件的类别:POP3邮箱,纯Web邮箱,具有上述两种功能的免费邮箱网上群体传播的表现形式:BBS,网络社区,usenet(新闻组)群体非常态事件传播条件:结构性压力,非常态传播机制活跃, 触发事件组织传播,纵向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横向组织之间网络传播主体:企业,媒体,个人,政府,机构,ISP社会控制与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社会责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把关人形式:政府把关,网站把关,行业组织的把关,网络自我的把关受众群体分类:基本群体,参照群体,偶然群体;按现实的工作生活状况,可分为:工作关系群体和生活关系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大群体和小群体按规模大小1)大众传媒能覆盖的特定区域的能接触到传媒信息的总人口2)对特定传媒和特定内容保持定期接触的人3)不但接触了传媒信息,而且在态度和行为上受实际影响的人信息侵入的特征:侵入成本低(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侵入隐秘性,侵入后果无法设想网络传播的伦理意义:人性社会和现实社会的需要网络传播伦理的特点: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网络传播的伦理原则:全民原则,兼容原则,互惠原则,自由原则网络新闻内容特点:广容性,多样性,快捷性,综合化,个性化,交互性,全息性中国网络新闻业发展历程:起步阶段(1995-1998年),激活阶段(1998-2000年),管理与创新阶段(2000-2005年),网络公民新闻时传播效果分微观的效果和宏观的效果两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传播概论名词解释:1、信息图表:将信息数据等可视化的一种方式。

(含图表、图解、图形、表格、地图、列表)。

(新闻信息图表:它是那些具有新闻价值或者可以传达、解释新闻信息的图表,其特点是形象性与直观性。

)2、网络新闻专题:以网络为平台,运用各种媒体手段,对特定的主题或事件进行组合或连续报道的形式。

3、社会化媒体营销:是指运用各种社会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关等活动。

4、网络论坛:通常是指以各种话题讨论为主的BBS。

它是利用网络手段所开展的一种多对多的交流方式,是网民意见表达的主要渠道,也是网民评论的主要栖息地。

5、语义网:就是能够根据语义进行判断的网络。

也可以说,语义网是一种能理解人类语言的智能网络,它不但能够理解人类的语言,而且还可以使人与电脑之间的交流变得像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一样轻松。

6、微博:也称为微博客,它是一种基于社交关系网络进行信息传播的方式。

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等终端,在微博平台上发表简短的消息,这些消息可以即时地传送给关注自己的那些对象。

尽管它常常被拿来与博客相比,但微博不是博客的一种简单延伸,它把即时通信、SNS和博客等的特点结合起来,从而在人际交流与公共信息传播方面形成了综合优势。

7、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结构,这一社会结构源于社会组织,社会变化以及由数字信息和通信技术所构成的一个技术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百度)从微观来看,该“网络社会”是从原现实社会中分化出来的比特世界与原子世界分离与统一的新的现实社会。

从宏观视之,它是由人们的交往实践主体与主体通过网络这一中介客体构成的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交往大系统,是现代世界交往、互动联系的媒介,是交往实践全球化的共在结构。

8、网络营销:指借助于互联网络、电脑通信技术和数字交互式媒体,实现营销目标的一种营销方式。

9、媒介素养:是指媒介受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问答:一、网络新闻报道单元是对日常稿件进行整合的一种手段,常常是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由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信息和手段等共同组成一个小的集合,通过他们的相互补充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新闻传播效果。

与新闻专题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得多,且针对的是各种具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日常报道,而不一定是重大报道题材。

作用:(1)克服新闻碎片化现象;(2)体现网络媒体竞争力;特点:(1)以某一稿件为主干,其他稿件为其服务、报道线索明确;(2)报道单元的容量较小、通常不可再延展;(二)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逻辑结构1.以层次化信息构成报道单元逻辑关系:“事实+背景+影响”“当前事实+起因+进展过程”“当前事实+相关事实+共同影响”2.用不同报道角度的稿件构成报道单元(1)分解成若干小稿件;(2)组成同一主题、不同角度的稿件组合;3. 以时间为线索整合报道单元二、社会化媒体及主要特征1、社会化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交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

所谓社交媒体应该是大批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咨询,然后传播的过程。

概念:指运用各种社会化媒体平台和手段开展的品牌营销、产品销售、客户服务、企业公共等活动。

2、特点:(1)更多地借助网民力量(网民是web2.0时代的主人)网民是企业营销的参与者、正面口碑的传播者A. 极高的用户体验B.便利的媒体平台入口(“分享到微博”、“用户点评”)C.用户的参与热情需要企业人为地制造发生体验的事件(新车媒体试驾)、活动(免费试吃)、广告(优惠)等。

(2)实现信息的个性化到达和个性化满足LBS 功能(大众点评网);用户数据挖掘(3)实现企业与用户间的零距离接触需要企业持续的形象塑造和关系维护企业官方微博的维护、更新与营销推广(例1:诺基亚N8手机新品发布会微博实时直播2:中国微博营销第1案)(4)是企业与用户间的对话两类危害倾向:A. 企业用机械的、程式化的方式,去应对差异化的用户;B. 伪装成用户的“水军”方式;(5)依赖企业多种力量的综合作用生产者、管理者、营销者等多个部门影响企业形象与口碑三、媒介融合5个层面: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网络化、移动化带来的最终结果就是各种媒体之间界限的模糊、功能的交叉和产品的融合。

媒介融合既是未来网络技术发展的一种走向,也是其它媒体发展的共同趋向。

融合层面: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平台融合、市场融合、机构融合;1、技术融合:指各种媒体在信息的采集、制作与发布等各个环节上的技术越来越趋同,进而实现统一。

2、业务融合:三个方面①融合性新闻的发展②媒体间合作、互动的加强③融合性产品的出现。

(数字报纸、手机报纸、IPTV、手机电视)3 平台融合:平台“先合后分”,各种媒介的产品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再分散到不同接收终端中。

4 市场融合:各种媒体的受众市场汇聚成一个大市场。

原有媒体市场的界限不再清晰。

(rss个性化订阅)5 机构融合:媒介融合的最高层次,传媒业(三网融合)、电信业、IT业(互联网通讯产品)之间的融合。

互联网是媒介融合的中枢。

(它是支持媒介融合的体制性条件。

它既意味着某一传媒集团的内部机构的重组,也意味着各个传媒集团的之间的合作甚至融合。

)四、图表新闻的选题策划的要素1.展现独特视角;2.进行横纵向比较统计;这能反映一个事物的重要程度,或一个事物的演变过程与长期规律。

3. 挖掘和揭示潜在规律或趋势(网民的兴趣、当下的社会热点)五、网络新闻的结构化整合1、网络媒体的容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这为信息的结构化整合提供了物理空间。

网络的超链接等手段,也为结构化整合提供了一种技术性支持。

2、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网络新闻报道单元的整合;网络新闻专题的整合(1)网络新闻报道单元见上。

(2)网络新闻专题不仅是新闻整合的手段,也是具有网络特色的深度报道方式。

利用网络的巨大容量,丰富资源以及多媒体的报道手段,网络新闻专题可以从多个层面、多种视野展开立体化的报道,它可以更好的满足人们对一个事件或主题在广度上与深度上的信息需求。

六、网络论坛管理的一般原则网络论坛管理管理形式划分:(1)有限制式:有明确ID才能发言,言论需谨慎(2)半限制式:允许游客发言,易造成意见表达的混乱;(3)无限制式:完全匿名发言,意见表达灵活且复杂化;网络论坛管理的一般原则1.张弛有道、松紧适当;对于一些枝节性问题可以放宽,而对于原则性问题则应该相对较严。

“松”“紧”无明确标准;2.审时度势、灵活把握;对形势进行正确分析与判断;3.制度化与人性化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与网民进行真诚沟通,不做删帖器;网络论坛管理的具体任务(一)论坛成员的管理机制1.进入机制:注册、浏览;2.保护机制:利益共享(下载资源)与开放性;3.激励机制:积分与奖励;4.惩戒机制:删帖、封杀ID;5.关系协调机制:维持成员关系间的协调与稳定;6.成员资料分析机制:建立数据库分析管理制;7.成员发展机制:吸引新成员加入;8.活动机制:线上线下活动(豆瓣小组活动)(二)论坛的内容管理1.内容审查:2.内容提升:排行榜、置顶、加精、内容分级(深水区、浅水区)3.内容整合:(1)设立专门的论坛内容整合专题、整合频道;(2)将论坛内容与媒体内容整合论述题一、记者微博与媒体微博的平衡问题(备用)可能考点一:记者微博的特定背景,人们很难完全将记者微博中的信息和言论与其所在的媒体完全分割开来。

代表个人?还是代表媒体?为个人行为负责还是为媒体声誉负责?这成为记者微博把握的一种特殊的平衡。

1、利用社会化媒体也要遵循准确、不偏袒、完整的原则。

2、三思而后发帖。

面对不真实甚至是恶意的指责时,要控制负气回帖的冲动,同时还要确保一刻也不能丧失判断能力。

避免引发公众对记者公正性的质疑。

关于那些信息适合在社会化媒体上透露,做决定时要十分小心。

3、透明。

在个人博客和个人社交网络中,要声明自己虽然是记者,但表达的仅仅是个人观点。

发表评论时要使用真名。

4、工作账号和私人账号分开。

(备用)可能考点二:专业媒体与记者对微博平台(一)专业媒体运用微博的两个层面1.微博在新闻媒体报道中的作用(1)利用微博发现新闻线索;设置合理的关注对象,尤其是与媒体相关领域的“意见领袖”及其他政府机构、企业、组织及其他媒体微博(2)利用微博核实新闻媒体不可盲目轻信,需冷静核实,避免恶意炒作;(3)利用微博拓展报道拓宽媒体的报道思维,评论及补充信息可称为背景素材;(4)利用微博扩大报道影响网媒需平日深耕细作,沟通和积累人脉关系;2. 微博在媒体发展层面的作用1)利用微博塑造媒体品牌2)利用微博开辟新的传播平台3.媒体微博的运营策略媒体微博的“三功能”:形象塑造、关系建设、公共服务;1.形象塑造策略(1)微博是社交性传播渠道,其底层网络是现实中的人际关系;(2)修复和改善其形象(传统媒体过于庄重、严肃);(3)拟人化操作,保持“人”的温度;2.关系建设策略(1)设定合适的关系圈:关注与被关注A. 作为自己的信息源;B.帮助自己发展社会关系;C. 通过与粉丝积极互动来发展“强关系”,形成“黏性”;(2)认真经营关系深耕细作;评论、转发、呼叫等3. 信息推送策略(1)善于利用“微博体A. 简洁、明晰、准确;B. 注意运用网络语言和网络流行词2)把握信息的发布节奏A. 让信息踩在点上(“漂流瓶”应用);B. 时效信息需第一时间发布;C. 保持较高的更新频率4. 意见领袖策略(1)媒体自己要发展成为意见领袖;(2)借助于已有的意见领袖;5.事件营销策略(1)利用现成事件;(2)策划相关事件记者微博一)记者微博的功能1.新闻的直播平2.新闻线索的集散地3.新闻的延展空间不能再媒体中呈现的新闻背景、采访花絮、记者感受、评论延伸等;4. 新闻真伪的检验员微博中存在大量虚假信息,记者在转发消息时,应该有把关、验证和过滤;5. 信息流量与流向的调节阀粉丝众多+意见领袖=扩大了事实性信息和意见性信息的影响。

二、网络对传统媒体议程设置的能动作用1、对传统媒体议题的放大作用如果传统媒体设置的议程能引起网民的关注,那么,网络在很大程度上会充当“放大器”,用“病毒式”的传播,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传播相关话题,扩大其影响。

2、对传统媒体议题的削弱作用有些传统媒体设置的议题在网络中遭到冷遇。

网民的兴趣,网络对于这些议题的传播方式等,都可能是议题传播受阻的原因。

3、对传统媒体议题的重构作用有时候,虽然网络可以将传统媒体的议题变成网络的热点议题,但是网民对相关事物的判断也许与传统媒体的意见相左。

也就是说,这时网络虽然影响了人们想什么,却没有影响人们怎么想。

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设置议程的初衷或重构了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