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公开课教案_(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教案).doc
书愤
淅川中学严瀚
【学习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学习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学习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 ,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 ,能诗能词也能散文 ,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 ,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 ,但最终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 ,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他就是陆游。认识陆游 ,是因为他的爱国诗篇《示儿》 ,由陆游
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 ,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 ,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 ,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 ,怀着“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 ,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 ,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 ,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 ,85岁的老诗人 ,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 ,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古诗词诵读《书愤》公
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书愤》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陆游生平及写作背景。
2.疏通诗意,体会诗情,探究“愤"的深刻内涵。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作者陆游生平及写作背景。
难点:吟咏诗韵,体会诗情,探究“愤”的深刻内涵。
三、教法、学法:
朗读法讲解法合作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预习与自测
抄写背诵小学、初中学过的陆游的诗歌:《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
(二)课中导学
1.导课(情境创建)
导入:南宋是个盛产爱国文人的时代,提到南宋,你能想到哪些爱国文人?
预设:岳飞、辛弃疾、文天祥、陆游。
2.问题呈现(合作探究、展示点拨)
(1)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二十岁便立下“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愿望始终未能实现。诗人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参加进士考试,因名列秦桧之孙前,且“喜论恢复"而被除名,后又因力主抗金多次被罢官。他的诗既有深刻的现实生活内容,又有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抗金救国的理想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形成无法统一的矛盾,由此迸发出的火一般的激情和难以压抑的愤懑构成他诗歌的基调。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
(2)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书愤》公开课教案 (新课标配套)教学内容
《书愤》公开课教案
环江高中黄拉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
《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鉴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之前我们通过咏怀诗了解了阮籍的愤世嫉俗,通过蜀相了解了杜甫的爱国之心,今天我们又要走近一位作者,这位作者是谁呢?在这里我给大家展示两首最能代表作者人生际遇的作品,一首是《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让学生进行朗读)
还有一首是《示儿》
师: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终将其葬在风中;他曾有过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但终究还是落得黯然神伤。他就是我们今天要走近的作者:陆游。
这篇文章是知人论世,首先谁来告诉我你对陆游的了解有多少呢?
(让学生自由发挥)
Ppt简单介绍陆游的生平、作品。
师:其实了解一个诗人的情感,最好的方法是鉴赏他的作品。课本中选录的是陆游的书愤,今天我们就通过这首诗歌去了解陆游。请大家打开课本16页。
二、深入探究:
①解题。
书愤:书写愤慨。
②朗诵诗歌。(齐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③走进诗歌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书愤》。
(2)理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和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书愤》。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分析诗文中的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愤世嫉俗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熟读并背诵《书愤》。
(2)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教学难点:
(1)诗中修辞手法的分析。
(2)诗人愤世嫉俗之情的体会。
三、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音乐、图片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世界。
2. 朗读教学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文的韵律美。
3. 合作探讨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读诗文。
4. 对比分析法:通过比较其他诗人同类题材的作品,突出《书愤》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意氛围。
(2)展示诗人画像,简介陆游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2)讲解生字词,疏通诗文大意。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解读诗文内容。
(2)分享讨论成果,总结诗文主旨。
4. 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美。
(2)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愤世嫉俗之情。
5. 拓展延伸:
《书愤》教学设计(精品公开课)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语文年级高二学期秋季
课题《书愤》
教科书书名: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学目标
1. 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2.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3. 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感。
教学难点:
细读深品,感受诗人意蕴丰富的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公元1125年,陆游出生于两宋之交。两年后金兵占领汴京,北宋灭亡。流离失所、家国破碎,便是他的人生序幕。出身名门的陆游自幼聪颖,12岁便能写诗著文,但仕途却并不顺利。先是因科考成绩居于秦桧孙子之上而被妒恨,后又因力主北伐而屡遭排挤。贬谪、罢官贯穿着他的一生。1165年。时任通判的陆游,被告“结交谏官,鼓唱是非,力说张俊用兵”。朝廷遂罢免了陆游的官职,赋闲四年后又将其召回。1171年陆游入王炎军幕作《平戎策》。提出“驱逐金人,收复中原”的战略,还常至定军山等多处战略要塞。在大散关的军旅生活,可以说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的经历。已至晚年,楼船夜雪瓜洲度,铁马秋风大散关。于他而言仍是难以忘怀。
1186年,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悲愤中他挥笔写下了《书愤》。
二、诗词解读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汇编
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汇编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2024年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汇编,涉及教材的第三章《现代诗歌的鉴赏与创作》第三节《诗歌意象的运用》。具体内容包括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意象的分类、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掌握意象的分类及作用。
2. 学会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现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及运用。
教学重点: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创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意象资料卡片、创作素材、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具有意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内容讲解:
(1)诗歌意象的基本概念及分类。
(2)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如何运用意象进行诗歌创作。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现代诗歌,解读其中的意象运用,并让学
生进行模仿创作。
4. 随堂练习:给出几个主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意象进行诗歌创作,并进行互评、讨论。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诗歌意象的运用》
2. 板书内容:
(1)意象的概念及分类
(2)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3)意象的运用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请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意象,以“秋天”为主题,创
作一首现代诗歌。
2. 答案示例:
秋天的田野
金黄的稻谷低垂着头,
丰收的喜悦在心头。
蓝天白云下,
一群大雁往南飞。
3. 作业要求:不少于八行,体现秋天的特点,运用至少两种意象。
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
书愤公开课课件新课标配套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新课标》配套教材第四章“情感与态度”部分,详细内容包括:情感态度的分类、情感态度的作用、如何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了解情感态度的重要性,学会调整自己的情感态度,形成积极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情感态度的分类和作用,掌握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认识到情感态度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情感态度的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情感态度的分类、作用以及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情感态度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引发学生对情感态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情感态度的分类和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情感态度的重要性。
3. 例题讲解: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如何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练习调整情感态度,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6.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方面的经验。
六、板书设计
1. 情感态度的分类
2. 情感态度的作用
3. 培养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方法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结合本章内容,思考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尝试用所学方法调整情感态度。
国家级一等奖获奖公开课课件《书愤》
国家级一等奖获奖公开课课件《书愤》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教材《古代文学名著选读》第七章《南宋诗词》中的《书愤》。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诗词背景,把握诗人陆游的生平及创作特点;解读诗词的字、词、句、意,深入剖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探讨《书愤》在南宋诗词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书愤》的字、词、句、意,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诗词背景,认识陆游及其创作特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把握陆游的创作特点。
教学重点:诗词的字、词、句、意解读,以及《书愤》在南宋诗词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句解析手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讲述陆游生平故事,引发学生对诗人及诗词背景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让学生朗读《书愤》,初步感受诗中的情感和意境。
3. 诗句解析: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4. 例题讲解:以“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为例,讲解诗句的意象和情感。
5. 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取诗句,进行意象分析和情感解读。
六、板书设计
1. 课题:《书愤》
2. 诗人:陆游
3. 诗句解析: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意象:楼船、夜雪、铁马、秋风
情感:豪迈、激昂、忧国忧民
4. 教学重点:诗词解读,诗人创作特点
七、作业设计
1. 作业题目:分析《书愤》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结合陆游生平,谈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书愤教案[修改版]
第一篇:书愤教案
《书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了解陆游的生平2.鉴赏词中的艺术手法;
3.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教学重难点】
鉴赏词中的艺术手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用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回顾学习过的陆游的诗词
《示儿》(85):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二、作者其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是个具有爱国思想的知识分子,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
陆游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绍兴二十三年(1153),他到临安应进士试,因“喜论恢复”,受到秦桧的忌恨,复试时竟被除名。直到秦桧死后三年(1158)才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宋孝宗即位之初,他被召见,赐进士出身。历任镇江、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福建及江南西路常平茶盐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劾去职,归老山阴故乡。他“身杂老农间”,为农民送医送药,与农民结下浓厚的情谊。嘉定二年(1210),八十五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他生当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怀着“铁马横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
陆游《书愤》教案汇总
《书愤》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陆游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
二、导入课文
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
三、朗读课文
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精品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精品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海拾贝》中的《书愤》。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对宋代诗人陆游的《书愤》一诗进行详细解读,分析其诗歌背景、韵律特点、意境表达以及作者的情感抒发。具体涉及教材的第四章节第二节。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并掌握《书愤》的诗歌背景、韵律特点及意境;
2. 领悟诗人陆游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教学难点:对《书愤》诗歌意境的理解,以及诗人情感的分析。
教学重点:掌握《书愤》的韵律特点,以及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打印稿、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幅古代战争图,引导学生思考战争背后的故事,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书愤》。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诗人陆游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书愤》的创作时代。
3. 诗歌朗读:学生齐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
的基本内容。
4. 诗歌解析: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书愤》的韵律特点,解读诗句,深入剖析诗歌意境及诗人情感。
5.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
能力。
6.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课堂练习,教师给予指导
与反馈。
六、板书设计
1. 《书愤》
2. 诗人:陆游
3. 诗歌背景:战争、忠诚、愤懑
4. 韵律特点:对仗工整,韵律优美
5. 意境:壮志未酬,报国无门
高二语文《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二语文《书愤》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的: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陆游简介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因受家庭熏陶,自幼读书学剑,发愤报国。终生以抗金报国为志,表现了高度的爱国热情。诗词散文都有创作,其中诗歌成就最高。现存诗作9300多首,是存诗最多的古代诗人。二、导入课文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陆游诗词,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终其一生,壮志不能实
现其万一,心中情怀,《书愤》就是最好的见证。三、朗读课文1、学生试读,教师指导朗读。“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老师范读,学生再读,朗读是体味诗歌情味的重要一环,不可忽视。四、课文内容理解。1、借助资料上的课文词句疏通,学生自学。请学生朗读课文词句理解,学生质疑。2、关于对“气如山”的理解:资料注释认为“中原北望气如山”的“气如山”是“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心中的郁愤堆积如山”之意。你同意“气愤堆积如山”这一说法吗?探讨:理解成“气愤堆积如山”只是就这一单个句子的理解,加上“北望被金兵占领的大好河山”,所以“心中的气愤堆积如山”,这样的理解孤立地来看,似乎很有道理。但是联系上下句,它却是说不通的。承上理解,“早岁哪知世事艰”也就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所以诗人北望中原,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承下句理解,“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写
书愤(公开课教案)
书愤(公开课教案)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1.2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诗文《书愤》。
1.3 情感目标
学生能够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自身的爱国情怀。
第二章:教学内容
2.1 诗文介绍
介绍诗文《书愤》的创作背景、作者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
2.2 诗文解析
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理解诗文内涵。2.3 诗文朗读与背诵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文,并进行背诵训练。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课堂导入
通过介绍陆游的生平及文学地位,激发学生对诗文《书愤》的兴趣。
3.2 诗文朗读
组织学生朗读诗文,注意指导朗读的节奏、情感等。
3.3 诗文解析
分析诗文《书愤》的主题、意象、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涵。
3.4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3.5 背诵训练
指导学生进行诗文的背诵训练,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价
4.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讨论等。
4.2 诗文朗读与背诵
评估学生的诗文朗读和背诵情况,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等。
4.3 学生感悟
收集学生的感悟和心得,了解学生对诗文《书愤》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第五章:教学资源
5.1 教学课件
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展示诗文《书愤》的文本、图片等相关资源。
5.2 参考资料
提供相关的参考资料,包括陆游的生平介绍、诗文解析等,供学生自主学习参考。第六章:教学活动
6.1 课堂互动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表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2
《书愤》公开课教案-(新课标配套)
第一章: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理解《书愤》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能够背诵并默写《书愤》。
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运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了解《书愤》与其他诗歌的异同。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陆游的忧国忧民之情和愤世嫉俗之意。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书愤》的诗意和文学特点。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学生的朗读、讨论和写作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难点:
《书愤》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解读。
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背景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
3.1 导入:
引起学生对《书愤》的兴趣,提问学生对陆游的了解。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的特点。
3.2 朗读与解析:
让学生朗读《书愤》,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解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表达。
3.3 对比分析:
选取其他诗人的作品,与《书愤》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了解其异同。
第四章:教学方法
4.1 互动讨论:
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行讨论,分享各自的见解。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4.2 写作练习:
让学生根据《书愤》的启发,创作自己的诗歌或短文,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第五章:教学评价
5.1 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朗读、讨论和写作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5.2 写作作品:
对学生创作的诗歌或短文进行评价,关注其对《书愤》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运用。
古诗词诵读《 书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_1
古诗词诵读《书愤》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
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新教材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国
古诗词诵读教学设计
古诗词诵读
书愤
陆游
一、写作背景
南宋时,金兵进犯,中原沦陷在即,而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言律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此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少年时“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
二、文本初读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共8句,节奏、押韵情况如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
①②③
[答案] ①雄心壮志②壮志未酬③矢志北伐
【古文今译】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洲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三、文本深读
1.结合诗歌中的有关诗句,谈谈你对标题中“愤"字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高中选修课《书愤》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高中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章《诗海拾贝》中的《书愤》。详细内容包括:
1. 诗歌背景及作者简介;
2. 诗歌文本阅读与解析;
3.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
4. 诗歌主题思想探讨。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理解《书愤》的诗歌内容;
2. 培养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对《书愤》的深入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主题思想的挖掘;
2. 教学重点:诗歌语言、艺术特色的分析,以及诗歌情感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书愤》诗歌打印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陆游的画像及其生平简介,激发学生对陆游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书愤》的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3. 诗歌文本阅读:带领学生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4. 诗歌解析:分析诗歌意象、艺术特色,讲解重点词汇、句子;
5.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类似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分析;
6.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
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挖掘作者的情感,联系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9.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提醒学生按时完成。
六、板书设计
1. 诗歌《书愤》
2. 作者:陆游
3. 诗歌背景:南宋、战乱、报国之志
4. 重点词汇:塞上长城、衰鬓、斑斑、神州
5. 主题思想:爱国情怀、忧国忧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愤》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悲愤情怀;
2、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难点:《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具准备:板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已对《书愤》疏通了文意,那么接下来我们首先对它做一下总结。
二、深入探究:
①书愤:书写愤慨
②师:诗歌的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师:全诗没有一个“愤”,是不是作者表达的意思错了?
•
•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从诗中找)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
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
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明确:作者愤懑的是在最美的年华里不能为国效力,没有遇到贤明的赏识自己的君主,因此诗人借北望中原,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③明确感情基调,熟读成诵。
师:那么我们来看,这首诗前两句的感情基调是对过去的回顾,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去朗读呢?——豪情满志,慷慨激昂。
而诗歌的后两句应该带着一种沉郁愤恨的情感去朗读。
④本诗主要表现手法。(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
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
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
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
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
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源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
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⑤
小结:诗名《书愤》,四联56字,虽无一“愤”字,却句句皆“愤”,愤然之情力透纸背摧入人五内。全诗以“愤”为基调(主线),不是一怒了之,而是有血有肉,富于变化:前四句重在激愤,后四句偏于悲愤。激愤愈烈,悲愤愈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