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世奇人》读后感700字初中作文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俗世奇人》读后感700字初中作文5篇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写的,它写的是古时候天津的一些奇人妙事,演出各种奇妙、不可想象的事情,都是真人真事。大家对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有什么心得感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俗世奇人》读后感700字,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这世界可称俗,可称奇。“奇”,我认为指的是大自然,是一粒粒原子。“俗”,我认为指的是人,是和人有关的事。
也许很多人认为“人”才是奇迹,我不反对。但读完《俗世奇人》,他们一定也会明白“人俗”、“世奇”。
《俗世奇人》中,每个故事都在将“俗”和“奇”作对比。比如一般小混混和刘道元的不同;一般商家和皮大嘴的不同;一般盗贼和燕子李三的不同……为何冯先生要这样写?不显重复吗?
“事”上显“俗”。其实任何事的本质都“俗”——世俗。冯五爷再怎么聪明,还是被偷贼厨子戏耍了;蓝眼再怎么刁尖,还是被险诈的黄三爷坑了……俗世,世俗;俗事,事俗,无论怎么颠倒,读起来却照样通顺。
“俗”中显“奇”。“俗”只是人之事的本质,许多人的事与众不同,一枝独秀,才让人称“奇”。苏七块让人称“奇”,是因为他对规则的严格遵循;泥人张脱“俗”而“奇”,是因为他用自己超群的手艺教训了蛮横的海张五……由天津卫的奇人奇事中可以看出,想要“奇”,都不能少了别的“俗”人,不然“奇”就衬托不出来了。
“奇”而显“理”。“理”即道理,是“奇”的升华。仔细品读《俗世奇人》,我发现每桩“奇”事都在无形中引人思“理”。“见风使舵”的社会现象大家都见过,刘道元通过“活出殡”这件事形象生动地展示了当时的世态,同时也让读者深深体会到了悲凉。道理仅靠说教不免有些空洞,但如果从“奇”中反映出来,就有声有色了。
由此看来,冯先生这样写,并不显得重复,而是为了让我们悟出“事”中之“理”,让我们通过一次次的透悟,成为“俗世奇人”。我们也应该按《俗世奇人》里反映的一条条道理来修养身心,让自己不被世俗迷了眼障了目,不至于成为一个俗世中的庸人。
这个暑假,我读了《给孩子对汉字王国》、《汤姆.索亚历险记》、《百万英镑》……令我印象最深的还得属——《俗世奇人》。
《俗世奇人》的作者是冯骥才,他是著名的作家、文学家、艺术家。他的写过的文章
有《雕花烟斗》、《三寸金莲》、《义和拳》……
翻开《俗世奇人》的第一篇阅读时,我就被深深吸引了,让我有迫不及待往下看下去
的一股劲。苏七块,原名苏七散。苏七块给人治病有个要求,就是每次找他看病的人都要
把七块银元碼放在桌子上,他才治病。苏七块好打牌,有一次,他叫了两位牌友,然后把
牙医华大夫也叫来打牌。玩得正起劲,忽然一个三轮车夫闯了进来,车夫往门上一靠,右
手托着左胳膊肘,他的左胳膊肘摔坏了,疼得很厉害。可车夫又拿不出七块银元碼,车夫对苏大夫说先欠着,以后一定还。可是苏大夫就像没有听见似的,照样认真玩他的牌。一位牌友看不下去,用手指指门外,苏七块依然不理会,华大夫心善,他借机说上厕所,离
开牌桌,偷偷给了车夫七块银元碼。车夫歪歪扭扭走进屋,把七块银元给了苏大夫,苏七块立马就给车夫治病,他捏了车夫几下骨头,只见他的手在车夫手上左拉右推,上压下顶,骨头就接上了,涂上膏药,夹上夹板就好了。苏七块又继续玩牌。
牌局结束后,苏七块把华大夫留下,把七块银元碼还给华大夫说:“您别以为我这个
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开始我觉得苏七块的做法不能理解,看到后来
我认为苏七块其实是一个有原则的人,他想的是人人平等,如果不给钱就能治病,那岂不
是越来越多的人破坏规矩。
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古人的一句话:无规矩不成方圆,做人要遵纪守法。
《俗世奇人》是冯骥才写的,它写的是古时候天津的一些奇人妙事,演出各种奇妙、
不可想象的事情,都是真人真事。
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刷子李》、《苏七块》等等。刷子李是一个专干粉刷
一行,他刷墙的时候手臂悠然摆动,每刷一次,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上发出“啪啪”
的声音,刷过去的墙,好比平平整整地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更绝的是他每次刷墙的时候
必穿一身黑衣服,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人们都叫他“刷子李”。
苏七块是一位医生,凡是有人伤筋断骨就一定来找他。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戳肉,里头
怎么回事,立马就心明眼亮,然后双手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
觉得疼痛,断骨头就已经接上了。神吧,不过找他看病有一个规矩,就是必须要先付七块银元,要不然他不给看,所以人们当面叫他苏大夫,背后叫他苏七块……
书中的这些人都很厉害,他们都有各自的本事,所以人们称之为奇人。就拿“刷子李”
来说,他刷了多少墙,练了多少次才可以做到这样。再比如说这次的奥运会:孙杨和中国
女排付出了多少才换来了这次20××奥运会的金牌,正因为他们不断地付出,才会有今天
的成功。
读完这本书,使我联想到了自己,在去年暑假,我要钢琴考级,可是只有那短短的二
十天的时间,要弹四首曲子并且全部背下来,甚至还有一篇六页的曲子,我自认为这次考
级绝对的过不去,但我仍然不能放弃。每天练四个半小时,天天如此,在考级那天,考出了我自己意想不到的优秀的成绩。
在书中,作者冯骥才有一句话说的非常得对:“手艺人靠的是手,马上就必得有绝活。”这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做一件事只要坚持不懈,认真地去做,就一定会成功。就像
是三十年干好一件工作和三十年干三十件工作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坚持干好一件事,把它
做到精细,做到极致,你就成功了。
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在上海有许许多多的牛人。他们文武双全、身怀绝技,在上海是
出了名的“能人”,或许在世界也很出名呢。
这本书是按照记叙文的格式来写的,所以没有主人公。但这本书写了十八个人的十八
般武技,那十八个人的武技都不同。他们有的用武技来教训坏人;有的用武技来逞能自己;
有的还用武技来赚钱……总之,他们的“活技术”不得不让人当头叫好。
在十八个人当中,我最喜欢泥人张这个人。泥人张这个外号,是当地人称赞他捏泥人
技术高超而起的。而泥人张的真名就叫做张明山。但在手艺道上的人,他排第一,没有第二。第三是有的,但差他十万八千里呢。其实泥人张背后也有一个搞笑的故事。有一天下雨,他一个人坐在天庆馆(当地的名馆)里喝酒,看见有三个人大大咧咧地走进来,说要老
板来,要酒喝。原来这三位都是贵客,其中一位是海张五。而且海张五也是当地出了名的人,于是他们三个就坐在一张大圆桌上吃喝起来。不到一会儿,贵客海张五就开始在骂泥
人张。说泥人张他捏泥人往袖子里捏,往裤裆里捏……泥人张把这些话听得清清楚楚,可
是他还是在很淡定地喝酒。不一会儿,泥人张一手拿着酒喝,一手在捏着泥人,并且都不
看着泥人。结果他捏出来的泥人是海张五的头,捏得有形有象,简直就像真的一样,就付
了钱,马上走了。在酒馆里的人凑近来一看,纷纷叫好,叫赞。而海张五过去一看,脸都变了。就说这破手艺,还想赚钱,就气哼哼地走了。可故事还没那么快就完。
第二天,泥人张就把很多海张五的泥人拿去摊子买,有头有身,足有一两百个,排了
一排又一排。让过去的路人见了就笑,还请别的熟人,一起来乐。过了三天,海张五不得
不花大价钱把所有的泥人张的泥人和泥模全给买了。这就告诉我们,不要在背后乱说别人
的坏话,不然会得到相应的报应的。
人都有他的特长、熟练的技巧。不是说你的职位很高,很富有,就在那里乱侮辱别人
的特长、技巧。而别人有可能用他的技巧来“报答”你呢。或许别人的技术特长特别好,你
比不过他,就在那里胡说八道,虚张声势,想让天下所有人都知道你很牛。
这十八个人,除了泥人张,其它十七个人的武技我都没说出来。如果全部说出来的话,准让你们吓得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