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短评

合集下载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聚力创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聚力创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教育厅关于聚力创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江苏省教育厅•【公布日期】2017.06.01•【字号】苏人社发〔2017〕168号•【施行日期】2017.06.0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正文关于聚力创新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各设区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昆山市、泰兴市、沭阳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省各有关部门,各高等学校: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发[2016]9号)、《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6] 77号)、《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的意见X苏发[2016]42号)《省委关于聚力创新深化改革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发展环境的意见》(苏发[2017]3号)和《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若干政策措施》苏政发[2016]107号),建立健全符合高校教师职业特点的职称制度,着力打造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聚力创新中的重要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三次党代会部署要求,紧扣“两聚一高”目标任务,立足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教与人才强省战略,着眼于落实“放管服”改革,遵循高校教师成长规律,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增强我省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障。

(二)目标任务。

围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通过改革,重点解决高校教师评价主体不够到位、层级设置不够健全、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机制不够完善等问题,通过2~3年的努力,健全完善符合高校教师不同岗位特点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断释放和激发高校教师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一、背景为了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部决定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二、目标1.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促进高校教师全面发展。

2.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推动优秀人才培养。

3.加强对高校教师的监督和管理,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三、具体措施1.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除了传统的学术成果和课堂表现之外,还应该加入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社会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

同时,要注重发挥各种手段的作用,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2.强化对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

要把职称评审与岗位聘任挂钩,建立起以岗位为导向的职称晋升机制。

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能力和业绩,提高职称评审的公平性和准确性。

3.加强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要建立起定期检查、评估、考核等制度,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全方位的监督和评价。

同时,要加强对课程设置、教材选用等方面的管理,确保高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

4.完善激励机制。

应该建立起以绩效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奖金、晋升、荣誉称号等方式,鼓励优秀教师发挥自身特长和创新能力,推动高校事业不断发展。

5.加强对高校教师培训的支持。

要建立起多元化、定期化的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培训资源和机会。

同时,要注重培养教师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并加强对新进入高校工作的青年教师的指导与培养。

四、落实措施1.各高校应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完善。

2.教育部将加强对高校考核评价工作的指导与监督,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予以纠正和改进。

3.广大高校教师应当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考核评价工作,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五、总结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是推动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的重要举措。

各高校应当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建立起科学合理、公正公平的考核评价体系,为培养更多更好的优秀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

2023年9月㊀第16卷第3期㊀㊀㊀当代教师教育ContemporaryTeacherEducation㊀㊀㊀㊀Sep.ꎬ2023Vol.16No.3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工具选择偏好及其匹配张湘韵ꎬ王玲玲(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ꎬ贵州贵阳550025)摘㊀要:基于政策工具视角ꎬ采用内容分析法ꎬ以政策工具为横向维度ꎬ以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构成要素为纵向维度ꎬ构建 政策工具 考核评价构成要素 二维分析框架ꎬ对1982 2022年间我国54份中央层面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ꎮ研究发现: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合理ꎬ命令型工具使用过溢ꎻ考核评价各构成要素覆盖面广ꎬ但政策工具供给不均衡ꎻ政策工具与考核评价构成要素二维匹配性不足ꎬ关联度有待增强ꎮ未来ꎬ应调整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工具使用结构ꎬ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配置ꎻ综合改革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关键构成要素ꎬ均衡政策工具供给ꎻ改善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的二维匹配性ꎬ增强政策工具使用适切性ꎮ关键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ꎻ政策工具ꎻ政策文本ꎻ量化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8.1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1674-2087(2023)03-0072-08一㊁问题提出作为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ꎬ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是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ꎮ 高校教师评价事关教育发展大局ꎬ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ꎮ近年来ꎬ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政策文件ꎬ旨在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提供明确的方向指引ꎮ例如ꎬ2016年8月ꎬ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ꎬ指出: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ꎮ 2020年12月ꎬ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ꎬ明确提出: 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ꎮ突出质量导向ꎬ注重凭能力㊁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ꎬ坚决扭转轻教学㊁轻育人等倾向ꎬ克服唯论文㊁唯帽子㊁唯职称㊁唯学历㊁唯奖项等弊病ꎮ随着国家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工作的高度重视ꎬ学界也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ꎬ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ꎬ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演进历程的研究ꎮ例如ꎬ黄泰岩和程斯辉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演进历程分为以定性考评为主和以定量考评为主两个阶段ꎬ并提出当前高校教师考评应遵循主体性与客观性相结合㊁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等基本原则[2]ꎻ田一聚将21世纪以来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演进历程分为规收稿日期:2023-03-14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22年教育部重点课题 新时代高校学生评价文化治理的路径研究 (DIA220373)作者简介:张湘韵ꎬ女ꎬ贵州贵阳人ꎬ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ꎬ硕士生导师ꎻ王玲玲ꎬ女ꎬ安徽合肥人ꎬ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ꎮ范㊁完善和发展三个阶段ꎬ并呈现出师德师风为先㊁立德树人为重㊁教育教学为本㊁学术贡献为要等重要特征[3]ꎮ二是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问题及对策的研究ꎮ例如ꎬ查永军从功利主义思潮泛滥以及工具理性居于主导地位两方面分析了高校教师考核目标背离的主要原因ꎬ并提出建立健全发展性教师考核制度㊁形成健康竞争的运行机制等可行性策略[4]ꎻ操太圣深入剖析了 五唯 问题的文化根源和弊端ꎬ从高校和教师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5]ꎮ虽然现有研究对促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完善具有积极意义ꎬ但就目前来看ꎬ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ꎬ而较少使用定量研究方法ꎬ更缺乏从政策工具的视角对国家层面出台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ꎮ事实上ꎬ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制定过程中ꎬ选择何种政策工具以及如何分配这些政策工具ꎬ都会对政策执行的有效性及政策目标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ꎮ鉴于此ꎬ本研究将以政策工具为研究视角ꎬ采用内容分析法ꎬ运用NVivo12Plus质性分析软件ꎬ探究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特征与规律ꎬ考察政策工具选择偏差ꎬ进而为优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提供相关借鉴与参考ꎮ二㊁研究设计(一)文本选择本研究以 高校教师考核评价 为关键词从中国政府网站㊁教育部网站㊁中国法律资源库网站检索有关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政策文本ꎬ初步检索到334份政策文本ꎬ按照以下原则进行筛选:第一ꎬ权威性原则ꎬ即发文主体为中央政府机构ꎬ不包括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单位发布的政策文本ꎻ第二ꎬ相关性原则ꎬ即政策内容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直接相关ꎻ第三ꎬ多样性原则ꎬ即政策文本形式包括纲要㊁通知㊁意见㊁计划㊁决定等不同类型ꎻ第四ꎬ有效性原则ꎬ即政策文本是现行有效的ꎬ不包括已经废止的政策文件ꎮ根据以上原则通过进一步整理ꎬ并借助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电子期刊数据库相关文献补充政策文件ꎬ最终筛选出有效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54份(部分政策文本见表1)ꎮ表1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部分)序号政策名称发文时间发文主体发文类型1«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1982年原国家教委条例2«关于高等学校继续做好教师职务评聘工作的意见»1990年教育部意见 54«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2022年人社部通知㊀㊀(二)分析框架政策工具是政策目标实现过程中所采取的手段和机制ꎮ [6]关于政策工具的分类及应用ꎬ国内外学者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ꎬ如陈振明将政策工具分为市场化工具㊁工商管理技术和社会化手段三种类型[7]ꎻ麦克唐奈(McDonnell)和艾尔莫尔(Elmore)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型工具㊁激励型工具㊁能力建设型工具㊁系统变革型工具和劝告型工具[8]ꎻ施耐德(Schneider)和英格拉姆(Ingram)将政策工具分为权威工具㊁诱因工具㊁能力工具㊁象征或劝说工具㊁学习工具[9]ꎻ罗斯维尔(Rothwell)和泽维尔德(Zegveld)将政策工具分为供给型政策工具㊁环境型政策工具和需求型政策工具[10]ꎬ等等ꎮ近年来ꎬ我国学者也从政策工具视角对环保㊁科技以及教育等领域政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ꎬ均表明该视角对于分析政策具有较好的适用性ꎮ本研究结合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特点ꎬ借鉴麦克唐奈(McDonnell)和艾尔莫尔(Elmore)提出的政策分类方法ꎬ即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型工具㊁激励型工具㊁能力建设型工具㊁系统变革型工具和劝告型工具五类ꎬ构建出 政策工具 构成要素 二维分析框架ꎮ其中ꎬ政策工具为X轴ꎬ构成要素为Y轴(见图1)ꎮ图1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二维分析框架㊀㊀1.X轴: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工具维度命令型工具是指规范政策目标群体行为的强制性规则ꎬ在政策文本中通常以 不得 必须 应该 等语词呈现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命令型工具主要表现为 要求㊁禁止㊁许可 等要素ꎮ激励型工具是指以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等形式ꎬ激发政策目标群体积极性ꎬ以实现短期内的政策目标ꎬ在政策文本中通常以 表彰 激励 惩罚 等语词呈现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激励型工具主要表现为 待遇激励㊁声誉激励㊁职权激励 等要素ꎮ劝告型工具是指传达某种思想价值观念ꎬ引导政策目标群体采取符合其价值观念的行动ꎬ在政策文本中通常以 宣传 呼吁 引导 等语词呈现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劝告型工具主要表现为 宣传引导㊁鼓励支持㊁示范引领 等要素ꎮ能力建设型工具是指长期向政策目标群体提供人力㊁物力㊁财力以及信息资源等方面支持以提升其整体能力与效率ꎬ在政策文本中通常以 提高 投入 能力 等语词呈现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能力建设型工具主要表现为 政策倾斜㊁信息提供㊁培训学习㊁经费投入 等要素ꎮ系统变革型工具是指通过系统内部权力调整㊁制度变革等方式以提高其整体效率ꎬ在政策文本中通常以 调整 改革 变革 等语词呈现ꎮ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系统变革型工具主要表现为 组织领导㊁机制健全㊁权力调整 等要素ꎮ2.Y轴: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构成要素维度关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构成要素ꎬ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讨论ꎮ通过分析文献可以发现ꎬ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从宏观层面来看ꎬ王光彦认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构成要素包括评价制度体制机制㊁评价管理方式㊁评价导向㊁评价指标设计㊁评价方式方法㊁评价结果运用等方面[11]ꎻ张威和贾建锋等认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涵盖评价内容㊁评价导向㊁评价方法㊁评价周期和评价对象五个维度[11]ꎻ管培俊认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包括师德㊁教学㊁科研㊁社会服务等多重维度[12]ꎻ邬小平和田川同样认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包括师德师风评价㊁教学评价和科研评价三个方面[13]ꎻ从微观层面来看ꎬ张洪英和陈红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分解为教学量完成情况㊁教学质量㊁科研项目完成情况㊁发表论文质量㊁学科建设贡献等十一个子要素[14]ꎬ等等ꎮ根据学者们的研究ꎬ结合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特征ꎬ本研究采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进行分析ꎬ选取了评价内容㊁评价方法㊁评价导向㊁评价管理方式以及评价结果运用五个要素作为分析框架中的Y维度ꎮ评价内容包括师德师风㊁教育教学㊁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五个方面ꎮ评价方法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评判ꎬ包括两个方面ꎬ一方面是抽象的评价标准ꎬ另一方面是具体的评价规范ꎬ如同行评价和个人评价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等ꎮ评价导向包括贡献导向㊁质量导向和绩效导向三个方面ꎮ评价管理方式是指行政部门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组织㊁管理和监督ꎬ包括考核评价组织管理㊁考核评价权限管理和考核评价监督管理方式ꎮ评价结果运用是指将考核评价结果运用于评聘晋升㊁评优评先㊁惩罚处分等方面ꎮ(三)文本内容编码基于上述二维分析框架ꎬ本研究以政策样本中的相关政策工具表述作为基本分析单位ꎬ利用NVivo12Plus软件对54份政策文件内容进行逐条分析和编码ꎮ编码的基本格式为 政策编号-政策具体条款编号-政策工具类型编号-政策要素编号 ꎮ在全部编码完成后ꎬ随机选择16份(约占全部文本数量30%)政策ꎬ邀请两名已经使用过该方法的研究者对其进行编码ꎬ发现其编码结果与本研究编码结果的重合率超过80%ꎬ一致性检验信度良好ꎬ表明编码结果有效可用ꎮ最后ꎬ依据编码表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内容进行X-Y两个维度的分类统计ꎬ通过量化分析得出研究结果(见表2)ꎮ表2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编码表(部分)政策编号政策名称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1«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试行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指导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ꎮ省㊁自治区㊁直辖市高等学校教师职务评审工作应在各地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进行ꎮ1-14-5-454«关于进一步做好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科学制定职称评审标准ꎮ 形成并实施有利于专业技术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职称评审标准ꎮ54-2-4-2三㊁政策文本量化分析依据内容编码结果ꎬ本研究从X维度㊁Y维度以及X-Y交叉分析三个方面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ꎬ分析结果如下:(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X维度分析通过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中五种政策工具类型及其具体政策工具使用的频次进行统计(表3)ꎬ发现:命令型工具使用频次最高(205)占比为46.07%ꎻ系统变革型工具(88)占比19.78%ꎻ能力建设型工具(66)占比14.83%ꎻ劝告型工具(50)占比11.24%ꎻ激励型工具(36)占比8.09%ꎮ统计结果表明ꎬ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工具以命令型工具为主ꎬ政策工具类型使用结构不均衡ꎮ在政策工具内部结构上ꎬ各政策子工具的使用情况也存在差别ꎮ在命令型工具中ꎬ使用频次最高的是 要求 (150)ꎬ 许可 和 禁止 使用频次相当ꎻ在激励型工具中ꎬ 声誉激励 使用频次最高(14)ꎻ在劝告型工具中ꎬ使用频次最高的是 宣传引导 (27)ꎻ在能力建设型工具中ꎬ 信息提供 使用频次最高(47)ꎻ在系统变革型工具中ꎬ使用频次最高的是 机制健全 (62)ꎮ表3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具体政策工具频数政策工具类型具体政策工具(频数)合计比例命令型工具要求(150)㊁许可(28)㊁禁止(27)20546.07%激励型工具待遇激励(11)㊁声誉激励(14)㊁职权激励(11)368.09%劝告型工具宣传引导(27)㊁支持鼓励(16)㊁示范引领(7)5011.24%能力建设型工具政策倾斜(11)㊁信息提供(47)㊁培训学习(6)㊁经费投入(2)6614.83%系统变革型工具组织领导(15)㊁机制健全(62)㊁权力调整(11)8819.78%㊀㊀(二)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Y维度分析依据表4可以发现ꎬ政策工具在评价方法要素中使用频次最高(127)ꎬ占比42.47%ꎻ其他依次为评价管理方式㊁评价结果运用㊁评价内容和评价导向ꎬ占比分别为21 01%㊁17.06%㊁15.39%和4 01%ꎮ从内部结构来看ꎬ在评价内容要素中ꎬ 师德师风 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21)ꎬ占比达到7 02%ꎻ而 社会服务 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仅为2ꎬ占比仅为0.67%ꎮ在评价方法要素中ꎬ 评价标准 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ꎬ占比26.09%ꎮ在评价导向要素中ꎬ 贡献导向 质量导向 和 绩效导向 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依次递减ꎬ分别为6㊁4和2ꎬ占比分别为2.01%㊁1.34%和0.67%ꎮ在评价管理方式要素中ꎬ 组织管理 频次为38ꎬ 权限管理频次为4ꎻ评价结果运用要素中 评聘晋升 惩罚处分 使用频次较高ꎬ而 评优评先 频次较低ꎮ表4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具体政策要素频数政策要素具体政策要素(频数)合计比例评价内容师德师风(21)㊁教育教学(7)㊁人才培养(7)㊁科学研究(9)㊁社会服务(2)4615.39%评价方法评价标准(78)㊁具体规范(49)12742.47%评价导向贡献导向(6)㊁质量导向(4)㊁绩效导向(2)124.01%评价管理方式组织管理(38)㊁权限管理(4)㊁监督管理(21)6321.07%评价结果运用评聘晋升(24)㊁评优评先(6)㊁惩罚处分(21)5117.06%㊀㊀(三)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X-Y维度分析基于横向的政策工具维度和纵向的构成要素维度对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文本进行交叉分析ꎬ形成 政策工具 构成要素 二维统计表(见表5)ꎬ可以发现:一方面ꎬ政策工具在各政策要素中分布不均衡ꎮ命令型工具在 具体规范 和 评价标准 政策要素中使用频次最高ꎻ激励型工具主要用于 惩罚处分 政策要素中ꎻ劝告型工具主要分布在 评价标准 和 师德师风 政策要素中ꎻ能力建设型工具的使用主要集中在 评价标准 政策要素中ꎬ其他政策要素使用该工具的频次均较低ꎻ系统变革型工具在 组织管理 和 评价标准 政策要素中有较高的使用频次ꎮ同时ꎬ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在交叉分析中出现了断裂的现象ꎮ例如ꎬ 宣传引导 与 教育教学 示范引领 与 评聘晋升 机制健全 与教育教学 等相互之间均有待联结ꎮ另一方面ꎬ各政策要素与政策工具的匹配呈现出差异性ꎮ在 师德师风 教育教学 和 科学研究 政策要素中ꎬ主要采用命令型政策工具ꎬ其中ꎬ以子工具 要求 使用频次最高ꎻ在 人才培养 政策要素中ꎬ所使用的主要是劝告型政策工具ꎬ以 宣传引导 政策子工具为主ꎻ 社会服务 主要采用信息提供 政策子工具ꎻ 评价标准 和 具体规范 主要集中在命令型政策工具上ꎬ其中 要求 使用最多ꎻ 贡献导向 质量导向 绩效导向 政策要素与各政策工具的匹配均较弱ꎻ 组织管理 和 监管方式 等要素侧重使用 要求 政策子工具ꎻ 评优评先 主要采用激励型政策工具ꎻ 惩罚处分 较多使用命令型政策工具ꎬ同时兼顾使用激励型政策工具ꎮ表5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X-Y维度分析㊀㊀㊀政策工具政策要素㊀㊀㊀命令型工具激励型工具劝告型工具能力建设型工具系统变革型工具要求许可禁止待遇激励声誉激励职权激励宣传引导支持鼓励示范引领政策倾斜信息提供培训学习经费投入组织领导机制健全权力调整合计评价内容师德师风1400021502040060034教育教学40010000001000017人才培养10000050002000109科学研究40001000001000208社会服务00000000001000001评价方法评价标准4125322920322001122106具体规范33107323100241028076评价导向贡献导向21100001001000208质量导向10100010000000003绩效导向10000001000000103评价管理方式组织管理1863002002121195454权限管理10100001000101016监管方式1402010000000018127评价结果运用评聘晋升1141233210010004032评优评先10012100001000208惩罚处分930352320120006238合计1552621131814268474231205111420四㊁研究结论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构成要素和政策工具纵横两个维度以及维度交叉分析出发对政策文本进行深入剖析ꎬ得到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研究结论如下:(一)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合理ꎬ命令型工具使用过溢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工具使用结构不合理ꎬ主要表现在命令型工具使用过溢ꎮ从总体来看ꎬ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中ꎬ命令型工具使用频次较高ꎬ而其他类型政策工具使用频次相对较低ꎮ命令型工具意味着政府凭借权威和强制力执行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ꎬ反映出政府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直接行政领导ꎮ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实践表明ꎬ过度使用命令性工具直接导致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行政化ꎬ导致高校办学的自主性得不到解放ꎮ [15]同样地ꎬ命令型工具的过度使用容易导致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僵化ꎬ不利于政策长期目标的实现ꎮ激励型工具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中使用频次较低ꎬ则体现出高校教师群体内生动力的激发还有待进一步增强ꎮ从政策工具的内部使用结构来看ꎬ同一政策工具类型子工具的使用差异较大ꎮ例如ꎬ在命令型工具中ꎬ 要求 的使用过于频繁ꎬ而 许可 和 禁止 的使用较少ꎬ说明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倚重国家和政府的高位指引ꎮ在系统变革型工具中ꎬ 机制健全 占比明显高于 组织领导 和 权力调整 ꎬ说明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主要强调健全体制机制ꎬ而忽视了系统内部自上而下的层级部署ꎬ同时也忽视了考核评价系统内部的权力分配问题ꎮ在能力建设型工具中ꎬ 信息提供 使用频次最高ꎬ 经费投入 使用频次最低ꎬ说明国家和政府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信息提供较为充分ꎬ而资金投入力度尚且不足ꎮ(二)政策要素覆盖面广ꎬ但工具供给不均衡依据表4和表5ꎬ各种类型的政策工具在政策要素上覆盖面较广ꎬ但是就单个政策要素而言ꎬ则体现出政策工具供给不均衡ꎮ这主要表现为 评价方法 评价管理方式 评价结果运用 和 评价内容 等要素上的政策工具供给较多ꎬ特别是评价方法 要素的政策工具供给最多ꎬ而 评价导向 政策工具供给相对不足ꎮ评价方法 要素中政策工具(主要是命令型工具)的高频使用ꎬ体现出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方法ꎮ 评价标准 要素中政策工具使用较多ꎬ说明国家对高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㊁职称评审标准㊁科研评价标准等方面均有明确规定ꎮ 具体规范 要素中政策工具使用较少ꎬ则表明不同学科㊁不同岗位特点的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缺乏更为细致的评价方法ꎮ同时ꎬ 评价导向 要素中政策工具供给不足则反映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导向不清晰ꎮ评价导向关乎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方向性问题ꎬ方向感不明确则会阻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进程ꎬ不利于推进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深化改革ꎮ(三)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匹配性不足ꎬ关联度有待增强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之间的匹配性不足ꎬ将会影响政策实施整体效应的发挥ꎮ从横向和纵向维度综合分析ꎬ不难发现ꎬ在 师德师风 教育教学 以及 科学研究 等政策要素中ꎬ主要采用命令型工具ꎬ侧重 要求 政策子工具ꎬ即通过行政命令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给予规定性指示ꎬ政策工具偏重 刚性 而缺乏 柔性 ꎬ从而抑制了高校教师群体的内生发展动力ꎮ 评价标准 政策要素主要使用 要求 子工具ꎬ兼顾使用 信息提供 子工具ꎬ而与 示范引领 培训学习 经费投入 等子工具弱关联ꎬ说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侧重提供笼统性的评价标准ꎬ而缺乏具体的行动方案ꎮ 具体规范 与 要求 强关联ꎬ而与 支持鼓励 示范引领 等子工具弱关联ꎬ则反映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方法在具体的评价规范方面偏重工具价值而忽视了人文价值ꎬ对高校教师群体的个体生命属性重视程度不够ꎮ 评价导向 与各政策工具的匹配度均较弱ꎬ说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导向尚不明确ꎮ 组织管理 和 监管方式 与命令型政策工具匹配度较强ꎬ而与激励型和劝告型政策工具匹配度较弱ꎬ则表明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管理方式主要强调行政化的命令规制ꎬ缺乏激励性和引导性的措施ꎮ 权限管理 与 许可 待遇激励 等子工具匹配度均较差ꎬ同样说明评价管理主要依靠行政力量主导ꎮ事实上ꎬ过度依赖权威难以激发高校教师群体的积极性ꎮ 考评晋升 评优评先 惩罚处分 政策要素与 示范引领 政策倾斜 权力调整 等政策工具二维匹配度不足ꎬ反映出高校教师晋升㊁评优等方面缺乏相应的分类评价政策ꎬ评价系统内部权力分配问题尚未得到合理解决ꎮ五㊁对策建议为优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ꎬ本研究从政策工具使用结构㊁政策工具供给以及政策工具与政策要素二维匹配度等三方面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调整政策工具使用结构ꎬ优化政策工具组合配置政策工具的理想选择和最优组合绝不是平均分配ꎬ而是要相互补充和强化以避免单一工具的片面性ꎬ最大化政策工具的组合效果ꎮ [16]不同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使用条件和前提假设ꎬ不同的政策工具之间往往也能起到互相补充甚至是制衡作用ꎮ。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16.08.25•【文号】教师[2016]7号•【施行日期】2016.08.2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师[2016]7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激发高校教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活力,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要求,现就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把握考评总体要求(一)将教师考核评价作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内容。

考核评价是高校教师选聘、任用、薪酬、奖惩等人事管理的基础和依据。

考核评价政策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主动性的“指挥棒”,对于新时期高校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正确科研导向、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展创新创业和社会服务,具有全局性和基础性影响。

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紧迫任务。

(二)坚持问题导向推进改革。

近年来各地各高校积极探索教师考核评价改革,在教师分类管理、考核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机制创新、强化聘期考核等方面做了有益尝试,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仍然存在教师选聘把关不严、师德考核操作性不强;考核评价缺乏整体设计,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重数量轻质量的情况还比较严重;考核评价急功近利,考核结果的科学运用有待完善等问题。

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三)坚持考核评价改革的正确方向。

以师德为先、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为基本要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切实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努力建设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党和人民满意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大学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

大学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

大学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与激励工作实施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大学教职工年度考核工作实施办法(教师以外系列)》精神和要求,为健全实验技术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激励政策,实现实验技术岗位工作考核的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结合《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等相关规定和实验技术岗位工作特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学校全民所有制事业编制在岗实验技术人员,以及以A类或B类人事代理方式聘用的实验技术人员。

第三条与学校签订聘用协议的高端岗位实验技术人员,年度考核按照本办法执行,任(聘)期考核按协议进行。

第二章考核原则第四条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

按照岗位特点,实事求是、规范合理、准确公正地进行业绩评价。

第五条坚持分类指导原则。

依据岗位类别、岗位层次和学科特点,制定考核标准和要求。

第六条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要以德为先、业务为要、发展为本。

第七条坚持年度考核与任(聘)期考核相结合原则。

年度考核重在督促检查,着重年度基本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任(聘)期考核重在岗位职责履行情况的全面总结评价。

第八条坚持分级管理与重心下移原则。

以学校为主导、中层单位(或挂靠公共中心)(以下简称“中层单位”)为主体、实验室为基础,制定办法与细则,组织考核与评价。

第三章方式与内容第九条根据不同的岗位分工,按教学实验技术类、科研实验技术类和公共平台实验技术类等三类,初级、中级、副高级、正高级、高端人才等五级进行考核。

岗位类别与层级不同,考核侧重点不同,但工作量要达到本单位岗位分工要求的基本工作量。

工作时间实行动态坐班制,每周不少于5天工作日坐班的小时数。

第十条考虑学科特点的不同,学校负责制定统一宏观和指导性的指标;各“中层单位”根据学科和单位工作特点补充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指标;实验室也可进一步细化补充要求。

第十一条考核内容主要包括思想觉悟与政治素质、工作态度与工作纪律、实验服务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实验方法研究与仪器功能开发、学习培训与理论总结、工作效果与满意度等方面。

教育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达标考核不合格

教育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达标考核不合格

教育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达标考核不合格
t+-(原标题:政解|教育部:高校教师教学工作量不达标考核不合格)
教育部近日印发《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提高高校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或教学质
量综合评价不合格的教师,其年度或聘期考核应为不合格.
记者注意到,《指导意见》加强了师德考核力度,将师德考核摆在高校教师考核的首位,包括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
德档案,实行师德“一票否决”等.
《指导意见》突出了教育教学业绩.要求所有高校教师都必须承
担教育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明确教授、
副教授等各类教师承担本专科生课程、研究生公共基础课程的教学
课时要求.
同时,提高高校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除访学、进修、培训、组织派遣、产假等原
因外,教学工作量不能达到学校规定要求或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不合格
的教师,其年度或聘期考核应为不合格.
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指导意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
向.“切实扭转对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重视不够的现象.”。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双导师”考核的探析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双导师”考核的探析

118现代学徒制模式下“双导师”考核的探析陈晓敏 方 明 左淑允 杨家兵(云南城市建设职业学院,云南 昆明 651701)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一项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举措,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比较大的变化。

培养校企共建师资队伍是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任务,本文重点探讨适应现代学徒制模式的师资队伍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双导师制度,为改进双导师激励机制提供了一定客观参考依据。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双导师”队伍;考核机制一、“双导师”考核模式的必要性教师绩效考核是对教师教学、科研水平以及学生管理等工作的一种综合评定。

…考核方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公正公平对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具有直接的影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状况。

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推动职业教育体系和劳动就业体系互动发展,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

,教师绩效考核方案也要不断创新和完善,进一步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健全考核指标体系,找出不足,分析原因,使以后的工作更加有序、健康、高效地开展。

二、“双导师”考核模式的探讨现代学徒从2015年启动推广以来,发展迅速,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双导师考核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过于模糊;二是考核结果没有很好的进行应用;三是考核随意,流于形式。

四是考核指标不恰当,没有充分调动“双导师”积极性……以上导致考核没有达到激励和促进效果。

设计一套有效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对于高校管理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套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方案,不仅要能够真实地反映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还要能够准确得对其考核内容进行分析、以及反馈。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评价制度摘要: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与调控,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制定教师教学评价制度能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引导、激励教师进入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状态,将学生学习过程数据及时反馈给教师实时调整改进,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教学评价;制度;一、引言2016年8月,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高校教学评价的重要性,提出“完善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多维考评教学规范运行、教学效果、教学改革研究等教学工作实绩”。

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2019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提出建立以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推进质量革命。

由此可见,激励教师投入、专注并创新地实施本科教学,现已成为高等学校面临的紧迫任务。

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依赖教学管理制度的引导与调控,制定教师教学业绩考核管理制度能规范教师教学行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因此,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教学业绩考核制度,即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水准评价教师的教学业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理念的内涵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高等学校教师评价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高校教师教学评价是在确定的标准基础上对学校教学活动进行诊断[1]。

教师评价即通过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以及教学效果的测评,判断教师的能力和水平,并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提高其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合理化的建议。

[2]“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是1951年由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提出,他认为学习评价是学习活动的组成内容,应尊重学习者的主体价值。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公布日期】2020.12.31•【文号】人社部发〔2020〕100号•【施行日期】2020.12.3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师队伍建设正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人社部发〔2020〕10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教育厅(教委、教育局),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委人事部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高等学校教师(以下简称高校教师)是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和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要求,进一步完善教师评价机制,激励广大高校教师教书育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加快教育现代化,现就深化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遵循高校教师职业特点和发展规律,破除束缚高校教师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分类分层,科学评价,充分调动广大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高校教师活力、动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二)基本原则1.坚持以德为先,教书育人。

以师德为先,以教学为要,以育人为本,提升师德师风要求,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突出教书育人实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机制。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政策转向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政策转向

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的政策转向①邬小平,田川(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520)摘要:经过四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有效优化了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打造了一流师资队伍,促使高校教师更好地履行职责。

我国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过程中存在政府主导考核评价体系的延展性过强、考核方式精细化伴随指标权重的失衡及评价的功利化、工具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影响了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有效发挥。

新时期应进一步落实高校的政策设计与管理权,复归教师的人本价值属性,强调教师考核评价的价值理性,构建权重平衡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及符合教师成长发展规律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改革;价值理性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9)05-0107-05①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重点课题“新常态下校地共建‘众创空间’研究”(2018-GX-182)。

作者简介:邬小平(1978-),女,四川内江人,重庆师范大学讲师,主要从事高校管理和学生德育教育研究;田川(1972-),男,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随着市场和国家对高等教育的全面介入,高校教师评价的“问责”作用被不断强化,继而引发出价值取向游离、评价范式单一、评价政策配套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和矛盾,“强管理”与“弱价值”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

为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高校教师考核评价需要在不同利益需求中追求最大利益公约数,实现“国家-大学”“教学-学术”的诉求整合和政策统一,形成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形式价值和内容价值的高度一致性。

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的政策流变(一)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重塑与调整期1978年,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期,“文革”时期的制度顽疾及以政治意志为导向的制度体系导向得以全面的调整。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拨乱反正,高校恢复了正常教学秩序,高考等人才选拔活动纷至沓来,高校教师也逐渐在改革中恢复了相应的社会地位,并重新复归了教师考核评价政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确立了“以考核促发展”的理念。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教育部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推动高等教育质量持续提升,教育部决定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特提出以下指导意见:一、坚持素质第一,综合评价为主高校教师的评价应以教师素质为核心,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育教学与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的评价,充分体现教师的职业发展和激励机制。

综合评价应包括学生评价、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和自评等多个方面,并通过多种评价方法和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二、坚持以人为本,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应以教学为重点,鼓励教师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评价应注重教师在教育教学和创新方面的努力与成果,充分发挥评价的引导作用,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三、坚持合理选择,注重差异化评价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应根据不同岗位和层次的要求进行差异化评价,充分体现不同岗位教师的特点和职责。

对于青年教师和晋升导师,应注重教学质量和指导学生科研工作的能力;对于科研型教师,应注重科研成果和学术影响力;对于教学型教师,应注重教学效果和学生评价。

四、坚持量化指标,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量化指标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能力。

量化指标可以包括学生成绩、教育教学成果、教学质量评估等,但要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简单的量化指标,要充分考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五、坚持公正公平,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应公正公平,充分考虑各种评价因素的权重和评价指标的合理性。

要建立正向激励机制,通过评价结果的公示和激励措施的实施,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和创新,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六、坚持持续改进,加强评价体系建设高校教师的考核评价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要加强评价体系建设,不断更新评价指标和方法,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根据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评价体系,确保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教育部出台高校教师考评制度改革意见:将师德摆在考核首位 改变

教育部出台高校教师考评制度改革意见:将师德摆在考核首位 改变

据介绍 , 课 题组 下一步将 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出发点 , 在今年年底前 , 针对 学生 年
龄特点 , 进一步 明确各学段 、 各学科的育人 目标和任务 , 建立 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 的评价标 准 。 把学 习 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 起来 , 以此推动 中国学生发展核 C , - 素养的落实 。( 人 民日报 )
高考考试 内容将出现变化。
根据《 通知》 内容 , 明年高考大纲主要作了 3方面修订 , : t  ̄ / j u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考核 内容 、 完善考核
目标 和 调 整 考试 内 容 。
其 中, 中华优 秀传 统文化的考核 内容包括 , 在语 文 中增加 古代文化 常识的 内容 , 在汉 语 中增 加文言 文、 传统节 日、 民俗等内容 , 在数学 中增加数 学文化 的内容 。 在考试内容调整方面 , 新大纲在强调共同基础 的前提下 , 合理设置选考模块 。比如 , 语文将文学类文 本阅读 、 实用类文本 阅读均设为必考内容 , 适应高校对新生基本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 , 呼应 中学教学 的 意见; 数学减少选考模块“ 几何证 明选讲” , 物理将模块 3 - 5列为必考 , 顺应课程标准修订的趋 势。
教育部 :2 0 1 7 年 高考将增加 中华传 统文化考核
l 0月 9日, 教育部考试 中心下发 《 关于 2 0 1 7 年 普通 高考考试大纲修订 内容的通知》 ( 简称《 通知》 ) , 发 布了2 0 1 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 内容 ,多个考试科 目将 增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考核 内容 , 2 0 1 7年
意见称要将教师专业 发展纳入考核评价体系 , 提 升教 师教学学 术发 展能 力。鼓励 青年教师到企事业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专题网络培训学习成果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专题网络培训学习成果

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专题网络培训学习笔记及体会一、改革教师评价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2018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新时代第一次全国教育大会,总书记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五唯”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2020年9月,总书记在教师节重要寄语中勉励广大教师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积极探索新时代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教师队伍建设是总书记阐述的“九个坚持”之一,是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五个部分之一。

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教师队伍地位更加坚实,对教师的要求也更具体。

教师队伍履行使命更显担当,教师的使命更加艰巨。

教师队伍中涌现出于漪、高铭暄、卫兴华等“人民教育家”,钟扬、曲建武、张玉滚、陈立群、卢永根等“时代楷模”,李保国、黄大年等一批优秀教师典型,都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学习的榜样,通过一年多学习曲建武书记爱生如子的学生工作者精神,让我更坚信了做学生工作是一辈子的事情,教师是需要一辈子经营的事业。

国家教师队伍制度举措更加完善。

在坚持师德为先方面,国家出台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系列文件,划出师德师风红线。

坚持能力为本方面,国家启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建立师范类专业认证制度,连续10年实施"国培计划”,国家下大力气培养教师,提升教师教师能力。

坚持职前职后向衔接,大力振兴教师教育。

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

国家引导696所教师教育院校4000余个师范类专业培养高素质教师。

率先在高校教师评价方面破题,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

教育部出台《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严把教师选聘考核师德关,扭转不重视教育教学现象,改革考核评价过分指标化,综合评价教师参与社会服务,将专业发展纳入考评体系,正在征求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完善评价标准,实行分类分层评价,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创新评价方式,强化师德考评落实,完善教师发展培训、保障、激励、督导制度,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和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国家更重视教师发展与教师评价。

学院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学院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

学院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根据《XX学院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办法(试行)》和《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为进一步促进职称评审的公平、公正,体现教学质量在职称评审中的重要作用,发挥职称评审对教学质量提升的导向作用,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实施办法。

―、评价对象申报教师和实验系列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

二、评价内容1.课堂教学。

教师课堂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程等教学。

2.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或讲稿、学生作业等。

根据需要,可延伸到教师评价学生平时成绩的过程材料。

3.课程考核。

课程考核材料包括课程考试材料、课程考查材料等。

承担过课程设计、课程论文指导任务的教师,还包括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等材料。

4.毕业论文(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实行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的专业,评价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材料。

5.教学质量。

学年度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情况。

三、评价标准根据上述评价内容,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第1-4项合计100分,第5项100分。

四、评价方法1.评价采用集中组织评价和平时评价相结合的办法,平时教学管理和检查中的评价纳入教学质量评价,平时评价没有记录的,以集中组织的评价为主。

2.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由学校组织听课,主要按学科门类分组进行,听课时间原则上为申报职称当年。

3.具体评价时,参照学校相关文件和质量标准,先根据评价指标体系从规范性、质量等方面进行评分,然后再在所得评分基础上减分。

其中教师教学质量考核根据指标体系核算得分。

4.根据职称评审需要,抽查的材料根据学校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相应由教务处、教师工作部、二级学院和申报人等提供。

五、组织实施1.组织领导(1)学校和二级学院分别成立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领导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工作。

学校申报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领导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由教务处、教师工作部负责人担任,各二级学院院长为委员,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对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

对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

JI A O Y U G U A N L I教育管理对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思考河南农业职业学院赵卫艳摘要: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是高效管理制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管理水平、人文精神和校园文化。

传统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已经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目前,高职院校考核评价制度主要存在几个问题:高职院校教师考评受传统观念束缚;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失衡;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标准脱离实际。

因此,转变管理理念、重视差异性、向教学方向倾斜、重视社会服务的全面系统的综合性考评体系是深化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思考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等职业院校注重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让其真正成长为实用型人才,其中教师发挥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而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指标就是教师考核评价制度。

2016年8月25日,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深化改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有利于建设高校教师人才队伍,推动教师考评制度不断完善,促进高校人事制度更进一步改革。

一、高职院校教师考核评价体系的意义(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中央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对教师工作十分关注。

2013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希望广大教师坚定信念、终身学习、提升素质、改革创新”;2014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讲到:“好老师应该是智慧型的老师,具备学习、处事、育人的智慧,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能够在各个方面给学生以帮助和指导”;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广大教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2016年,党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是我国根据时代发展的特点实现对人才评价机制的创新,评价指标方面侧重于选择品德、能力以及业绩,对人才评价考核方式进行优化调整。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

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心得体会:新评价促进师生发展清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书桌上那本《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上,我拿起它,一股清新的墨香扑面而来。

这本书,仿佛是一个宝藏,让我在阅读中不断挖掘出教育的真谛。

教育评价,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问题。

十年前,当我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时,我曾以为它只是对学生的成绩、老师的授课效果进行评估。

然而,随着对教育评价的深入研究,我逐渐发现,它其实是对整个教育过程的诊断和指导,是对教育质量的把脉。

一、新评价体系更加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中,成绩往往成为了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

这导致了很多学生为了追求高分,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兴趣爱好,陷入题海战术。

而新评价体系则强调,教育评价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道德品质、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多个方面。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学生,他成绩一般,但特别喜欢篮球。

在传统的评价体系下,他可能被认为是一个“差生”。

然而,在新评价体系下,他的篮球技能、团队合作能力等都能得到充分的认可。

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新评价体系更加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在传统的教育评价中,老师的教学成果往往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唯一标准。

这导致了很多老师过分关注学生的分数,而忽略了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

新评价体系则明确提出,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成长,将教师的教学水平、教育理念、教学研究能力等多个方面纳入评价体系。

我想起了我的一个同事,她曾因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备受压力。

在新评价体系下,她可以通过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改变教育理念来提高评价结果。

这样的评价体系,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新评价体系更加注重过程评价在以往的教育评价中,往往只关注学生的最终成绩,而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积累。

新评价体系则强调,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我想起了我曾在课堂上遇到的一个学生,他在一次考试中成绩不佳,但他并没有气馁,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逐渐提高了成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短评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精神源远流长,而在这历史长河中,教师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为知识的传授者,教师不能简单地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育人和促进学生“学”上。

教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做出榜样,成为学生学习和效法的楷模和表率,即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为此,教师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在思想品德、学识才能、言语习惯、生活方式和举止风度等方面“以身立教”,成为学生的表率。

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是为人师表的重要内容。

教师的职业是富于责任感的事业,要求每一位人民教师必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真正成为一个为人师表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自身的品德和行为是强有力的教育因素。

教师从事教育劳动的重要工具和手段是自己的人格,教育功效的高低也反映了教师人格的健全程度。

这都决定了教师应当为人师表,从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学生的表率。

教师高尚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一种期望,一种召唤,一道无声的命令,更是引导和激励学生完善品德、积极向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师德,它关系着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和未来,德是最直接而不可亵渎的教育成本。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是教育的一大进步,同时也对我们人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德教育任重而道远。

1/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