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吉虎《黄鹤楼送别》教案

合集下载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能够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分析,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和对离别的感慨。

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主题。

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2 教学难点: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对诗人情感的深入理解。

第三章:教学准备3.1 教师准备:熟悉《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意境。

准备相关的参考资料和解释词语的dictionary。

3.2 学生准备:预习《黄鹤楼送别》,了解诗歌的大意。

准备好笔记本,记录重点和疑问。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以图片或故事引入《黄鹤楼送别》的背景。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好奇心。

4.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诗歌,注意语音语调和节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和主题。

4.3 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4.4 应用与拓展: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送别诗。

教师给予评价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标准: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学生的创作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5.2 评价方法: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检查学生的笔记和作业。

评估学生的创作作品。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文本资源:《黄鹤楼送别》原文。

相关的古诗文选本或教材。

6.2 多媒体资源:与《黄鹤楼送别》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古典音乐或朗读音频。

6.3 网络资源:在线诗词数据库和电子书籍。

有关《黄鹤楼送别》的讨论区和学术文章。

第七章:教学步骤7.1 步骤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或相关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简单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别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认识并理解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欣赏和分析古诗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朗读和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认同感。

教学重点: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情感,背诵并朗读整首诗。

教学难点:理解并分析文中的文学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PPT、黑板、白板、录音机等。

学生准备:课堂笔记、课堂练习纸、课外阅读《黄鹤楼送别》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黄鹤楼送别》的几句诗句,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请学生朗读并猜测诗句的意思。

Step 2:听力训练(10分钟)教师播放黄鹤楼送别的录音,让学生跟读录音,并熟悉整首诗的语调和韵律。

Step 3:诗歌理解(25分钟)教师将黄鹤楼送别的故事背景和诗的概要通过PPT介绍给学生,引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黄鹤楼送别的主题和情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个人思考的方式,根据诗中描写的黄鹤楼即将离别的意境,分析出主题呈现了离别之情、壮志未酬之感以及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Step 4:诗歌赏析(3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提醒学生观察黄鹤楼送别诗中使用的各种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倒装等,并请学生找出诗中的相关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这些文学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Step 5:诗歌背诵及朗读(25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给出黄鹤楼送别的诗歌全文,带领学生一起朗读诗歌,并指导学生注意调节语调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让学生听录音并尝试跟读,纠正发音和朗读的不足。

最后,学生分组进行诗歌背诵,每个小组轮流背诵整首诗,进行同伴评价和互动交流。

Step 6: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

鼓励学生继续研读《黄鹤楼送别》及其他经典古诗文,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和文学素养。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教案

《黄鹤楼送别》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黄鹤楼送别》的背景,掌握作者李白及其诗歌的基本情况。

通过解读诗歌,理解其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的美感。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黄鹤楼送别》,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懂得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黄鹤楼送别》的诗意、意境和情感。

2.2 教学难点:诗歌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李白及其诗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黄鹤楼送别》。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3 课堂讲解对诗歌进行逐句讲解,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讲解诗歌中的生僻词汇和古代文化背景。

3.4 讨论分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分享彼此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审视诗歌,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黄鹤楼送别》;2. 写一篇关于《黄鹤楼送别》的感悟文章;3. 推荐一首李白的其他诗歌,并简要介绍其内容和意境。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诗歌的内容和意境。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策略6.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6.2 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黄鹤楼,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

6.3 比较教学:选取其他送别诗进行比较,让学生分析《黄鹤楼送别》的独特之处。

七、教学评价7.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7.2 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了解他们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

《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推荐】《黄鹤楼送别》教案四篇《黄鹤楼送别》教案篇1 一、教学目的1.掌握主题文本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会课文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掌握课文中的四字成语和常用语。

2.感悟文本主题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从李白的几首离别诗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水的诗歌文化。

3.培养言语品质在四字成语或常用语的感情朗读中唤起鲜明意象。

围绕“依依惜别”的感情去发现语言文字表达的情感性。

在模拟迁移表达和想象表达中进步言语表达才能和审美感受。

二、教学过程〔一〕出示词语,指导朗读。

烟雾迷蒙俯临长江杨柳依依依依惜别脍炙人口浩浩荡荡繁花似锦飞檐凌空沙鸥点点按捺不住誉满天下永世不绝1、指名朗读,读准字音。

2、老师范读一个词语,学生模拟朗读对应的词语,要读出画面、语气和情感。

〔二〕诗文对照初步朗读感知1、课前板书:黄鹤楼送别,朗读课题,读出感情。

指出课文特点。

〔黄鹤楼在湖北武汉,扬州是江苏省扬州市,它们都在长江边上,黄鹤楼在西面,扬州在东面。

所以说“西辞黄鹤楼”。

〕2、从课文中找找哪些语句表达的就是这首诗的意思。

用直线“_________”划出来。

然后交流一下。

老师读一句诗,让学生结合课文相关语句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课文,感悟诗情1、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当时周围的环境是怎样的呢?〔1〕谁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板书:之景〔2〕师:你觉得送别时的环境怎么样?那就请你美美地读一读,把同学和老师带进那迷人的送别场景。

2、假设第一段侧重写的是黄鹤楼送别之景,那么第二自然段侧重写送别之什么呢?读读第二自然段,能否和第一自然段一样,用一个字概括。

讨论并板书:之情。

〔1〕指名朗读,体会这是一种怎样的离别之情。

讨论板书:依依惜别〔2〕什么叫依依惜别?“依依”什么意思?“惜别”什么意思?〔依依:留恋的样子;惜别:舍不得分别。

形容非常留恋,舍不得分开。

〕〔3〕指导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2024最新-《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是漂亮的编辑帮大伙儿收集的《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优秀5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篇一一、这节课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 师板书,学生书空。

二、师放音乐、投影。

师: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

孟浩然上了船,白帆渐渐远去,李白看着一江春水,触景生情,随口吟诵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初读古诗,读课文。

1、师(停音乐,指着投影):这首诗是李白送孟浩然时随口吟诵的,却成了千古名诗。

同学们也来读读这首诗吧!2、学生自由读诗。

3、师:同学们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吗?有没有不懂的地方?4、学生提问。

5、师:同学们提了不少问题,我们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我们平常读古诗时发现问题都怎么解决的?(查工具书)老师告诉你,这篇课文是文包诗的形式,只要认真读书,一定能理解诗意。

6、请同学们自由读书,自己找找答案。

7、解释古诗。

四、品读课文。

1、我们学习古诗既要了解诗的意思,也要体会诗歌的感情和表现的意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心情?(板书:依依惜别)依依惜别是什么意思?从文章中什么地方看出依依惜别之情呢?我们来学习课文。

*学习第二节。

1、学生自由读书。

说说从哪里看出依依惜别之情?2、抓住藏字,提问:从哪里看出故意隐藏?(一会儿一会儿)为什么藏?(不想在分别的时候表现出伤感、悲伤,不想让对方难过)。

3、指导朗读,读出留恋、浓厚的友情。

5、学生练读,指名读。

*学习第三节。

1、过渡:李白和孟浩然就要分别了,这一节描写了两人分别时的话语和行动,从话语中行动中我们又体会到什么呢?2、李白的话中抓住您和!,表现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重、敬仰、仰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2. 通过古诗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离别的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
2.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五、教学准备:
十五、教学计划调整:
1.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
2. 针对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3. 定期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
本文主要解析了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的教案,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后作业、教学反思、评价方式、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拓展、安全事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和教学计划调整等十五个章节。
2. 开展古诗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3. 邀请家长参与古诗朗诵活动,增进家校互动,共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十二、安全事项:
1. 课堂活动中,教师要确保学生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2. 提醒学生注意课后作业的安全,如:正确使用电脑、避免长时间对着屏幕等。
十三、教学资源:
1. 课件:制作与古诗《黄鹤楼送别》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八、教学反思:
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对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是否有了深刻的理解?
3. 学生在朗读和背诵方面是否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4. 针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九、评价方式:

《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活动版)

《黄鹤楼送别》精品教案(活动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形式的文章,即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的创作情境。

本文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一篇形式新颖,能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故事情境激发情感的好课文。

【学情分析】《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主要是引导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但文本描写的情景离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而且人物的情感非常细腻,作为五年级的孩子是很难体会到的。

抓住课文中几个关键词“终于、一饮而尽、凝视、伫立”体会感悟:虽然只有这样短短几个字,却能够很好的表现人物离别时的浓浓情、深深意,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诵读之后学生终可知其滋味。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教学力求体现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

力求让学生在民主与和谐的氛围中学习,主动探究,读懂故事,感悟李白和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

3.在品读语言文字的同时感受古诗及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目标】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让学生知道课文按“观景——话别——目送”的顺序行文,叙写了送别的过程。

3.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形象再现诗歌情境,感受诗歌深远意境。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的影音资料和文本资源。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读诗导入1.揭题释疑。

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黄鹤楼送别》(板书课题)。

谁知道是在什么地方送别?2.这篇文章是根据李白的一首诗改写而成的。

谁知道李白的这首诗?【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下面看题目,齐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看了题目你知道写的是谁?在什么地方?送谁到哪里去呢?(生可以结合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25、黄鹤楼送别(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及深厚的友谊。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走进李白和孟浩然话别饯行这一场景,体会他们深厚的友谊。

课前谈话:师:咱们这是第几次见面了?再见是朋友,愿意再跟我打声招呼吗?(指多名)师:很高兴再见到你!师:看得出来,你也很想再见到我!师:听得出你已经把我当朋友了!来,咱们握握手!师:能再见到咱们五(3)班的这么多好朋友啊,我心里可真高兴!待会儿让我和你们一块儿来继续学习这篇关于友情的文章,好吗?还记得是什么题目吗?(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别》)上课!教学程序:一、复习导入,整体回顾。

1、齐读课题,整体回顾。

师:上节课,咱们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诗句的意思,知道李白是在黄鹤楼上设宴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吟出了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件出示全诗)2、自由读诗,交流体会。

师:来,大声读,看看诗中包含着怎样的感情?(自读古诗,交流体会:依依惜别)。

师:的确,依依惜别之情在这四行诗里都有所流露。

(板书:依依惜别)而课文也就是对这首诗的解读。

咱们来对照着看看,课文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一、二两行诗句的意思?哪几自然段写的是三、四行的意思?(1——3自然段,4——5自然段)二、送别话别,感悟惜别。

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3自然段,看看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相应的地方作上记号,旁别还可以简单的写写你的感想。

2、生自读感悟,教师巡视指导(找准第二自然段)。

3、指名交流,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学习第一、二自然段(1)“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一会儿……依依惜别之情”①你是怎么理解依依惜别的这种感情的?(难舍难分,谁也不愿意离开谁。

)②那李白是在什么情景下为孟浩然送别的呢?(板书:送别)(暮春三月,黄鹤楼)师:(出示烟花三月图片)在这美丽的暮春三月,假如你就站在这黄鹤楼上,你会做些什么?(和朋友拍照片;欣赏美丽的风景……)师:是啊!黄鹤楼可是咱们家乡的名胜古迹,也是“一生好入名山游”的李白最喜欢游览的景点之一。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作者与友人的离别之情。

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体会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人的离别之意。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谈话引入,询问学生是否有过送别的经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2.解读诗题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题,解释“黄鹤楼”和“送别”的含义。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3.初读全诗教师播放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4.分析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如“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等。

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描绘出这些意象所表现的画面。

5.理解情感教师提问: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学生通过分析诗句,找出表达情感的关键词,如“送别”、“留别”、“遥望”等。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感受诗中所传达的哀愁与无奈。

6.背诵全诗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全诗,如接龙、默写等。

学生在背诵过程中,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7.拓展延伸教师出示其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如《别董大》、《登高》等,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通过对比,发现不同诗人对送别情感的独特表达。

8.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选择一首描写送别的古诗词进行阅读,体会其中的情感。

五、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别》作者:孟浩然意象:黄鹤楼、白云、长江、孤帆情感:离别、不舍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解读诗题、分析意象、理解情感等环节,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了《黄鹤楼送别》中的离别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但在课堂小结环节,部分学生仍未能完全掌握诗中的意象和情感,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引导和练习。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体会诗人王之涣的情感。

(3)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通过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培养学生的友情观念。

(2)理解离别的痛苦,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重点1. 《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3. 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和背景的理解。

2. 重点词汇和句式的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黄鹤楼送别》的原文和注释。

2. 准备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朗读与背诵(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主背诵《黄鹤楼送别》。

3. 文本解析(15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2)学生合作学习,讨论诗句的意义和背景。

4. 重点词汇和句式讲解(10分钟)(1)教师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生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

5. 情感体验(1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中的情感,感受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友情故事,培养友情观念。

6. 课堂小结(5分钟)7. 作业布置(1)抄写《黄鹤楼送别》并背诵。

(2)做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反应。

2. 思考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境和主题,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古诗《黄鹤楼送别》的意象和意境。

(2)学会通过朗读和背诵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美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意境和主题。

2. 教学难点:(1)古诗中一些生僻字的理解和朗读。

(2)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备课资料: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原文、译文、作者介绍等。

(2)教学多媒体设备。

2. 学生准备:(1)预习古诗《黄鹤楼送别》,了解古诗的大意。

(2)准备笔记本,记录学习内容和感悟。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送别的场景和情感。

2. 学习古诗(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

(2)学生跟读,注意发音和节奏。

3. 分析古诗(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意象和意境。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和理解。

4. 朗读与背诵(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要求正确、流畅、有感情。

(2)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给予指导和鼓励。

5.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表现。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与本节课相关的内容。

2. 回家后向家长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朗读、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3.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学习和赏析,下周分享给同学。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需要对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估。

教师也应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总结和改进,以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古诗的主题和表达技巧。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感,培养珍惜友谊的观念。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 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句的意义和朗读节奏。

2. 欣赏古典诗词,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图片、诗句动画等。

2. 教学道具:古诗卡片、书法作品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资料、课外阅读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课件,播放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图片和诗句动画,引导学生关注。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黄鹤楼的了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古诗《黄鹤楼送别》,注意诗句的节奏和韵味。

(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句的意义和朗读节奏。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课件中的古诗图片,感受诗中的意境。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布置课后作业。

6.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别》。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友谊的短文。

六、教学拓展:1.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关于黄鹤楼的其他诗词或故事。

2. 教师推荐相关课外阅读书籍,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七、课堂练习:1. 根据古诗《黄鹤楼送别》的内容,完成练习题。

2. 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八、教学反思:2.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解答。

3. 教师针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九、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黄鹤楼送别》全诗。

2.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理解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3.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全诗。

2.教学难点:感受诗歌中的离别情感,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黄鹤楼的历史背景。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黄鹤楼吗?它位于哪里?有哪些著名的历史故事?2.诗歌讲解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讲解诗歌内容,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引导学生关注诗句中的离别情感,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3.诗歌背诵指导学生进行诗歌背诵,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分组进行背诵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体验提问:同学们,你们在诗歌中感受到了什么情感?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友谊是如何体现的?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离别的理解和感悟。

5.艺术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押韵、意象等。

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首诗歌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的诗句是哪句?7.作业布置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写一篇关于离别的小作文,题目自拟。

四、教学反思1.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部分环节匆忙结束。

2.对学生的个别问题解答不够深入,未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我会设计一个互动环节,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模拟诗人孟浩然与友人离别时的情景,从而加深对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离别情感的理解。

2.我会准备一些与诗句相对应的图片,如黄鹤楼、烟花、扬州等,让学生在视觉上更直观地感受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帮助记忆。

教学难点:“同学们,你们注意到这首诗的对仗工整吗?比如‘故人’对‘烟花’,‘西辞’对‘下扬州’,这样的对仗有什么效果呢?”“你们觉得这些对仗的词语在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它们是如何增强诗句的韵律感和画面感的?”教学过程补充:1.导入展示黄鹤楼图片,引导学生发言。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公开课《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2)培养学生通过诗歌描绘画面、体会情感的能力。

(3)运用想象和联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2)培养学生珍惜友谊、感恩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诗歌《黄鹤楼送别》。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诗句的理解与体会。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课文录音或视频。

(2)生字词卡片。

(3)相关图片或图片素材。

2. 学生准备:(1)预习课文《黄鹤楼送别》。

(2)熟读生字词。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古诗,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展示图片或图片素材,引导学生谈论与黄鹤楼相关的故事或传说。

2. 学习诗歌(1)让学生跟随课文录音或视频,朗读诗歌《黄鹤楼送别》。

(2)学生自读诗歌,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3)教师讲解生字词,学生跟读,巩固记忆。

(4)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描绘画面,体会诗人情感。

3. 品析诗歌(1)让学生讨论诗句的意义,分享自己的理解。

(2)教师总结,深入剖析诗句的含义。

(3)引导学生通过诗歌体会诗人对离别朋友的不舍与祝福之情。

4. 应用拓展(1)让学生运用所学生字词,创作一个小故事或写一段话。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五、课后作业1. 抄写诗歌《黄鹤楼送别》,注意生字词的正确书写。

2. 运用所学生字词,给父母写一封感谢信。

3. 预习下一课《望洞庭》。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学生掌握情况如何。

《黄鹤楼送别》教案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doc

《黄鹤楼送别》教案_五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doc

25黄鹤楼送别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Z广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牛字组成的词语。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打朋友见的依依惜別Z情。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生活动预案教师导学预案活动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生背古诗2、自由读诗3、就诗提问活动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了。

2、读词语3、读文释疑4、概括文意5、诗文对照读一、导入揭题。

1、总结学生背诵情况2、背诵《黄鹤楼送别》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文二、初读课文。

1.检查,出示词语。

指名读;小老师,领读全班一齐读词语2.读书耍解决问题,必须多读。

轻声读课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3.同学们,通过读课文,能解决一些问题吗?大家知道文章写了谁送谁?在什么地方送?在什么时候送?到哪里?4.指名把三个问题连起来说一句话,这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5.再看古诗,默读课文,找出古诗一、二句,三、四句分别与文章哪些口然段相对应,教师巡视,讨论,交流。

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与古诗一、二句相对应指名读第一白然段。

指导:读准字音,饯(jian)行(吃饭、喝酒、送行)注意停顿。

指名读地二自然段。

指导:最后一句话,要注意停顿。

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指导:您(nin)不是(ning),暂(zan)不是(zhan)o练读第-至第三H然段,注意字音,把感情融入进去。

课文笫四至笫五自然段与古诗三、山句和对应。

指名读笫四自然段。

指导:伫立。

指名读第五口然段。

指导:脍炙人口。

练读第四至第五自然段。

活动三:感知课文1、挑喜欢段落自由朗读2、朗读展示点评3、说诗歌人意4、诵读诗歌5、诗歌朗诵比赛6、齐诵诗歌活动四:习字三、感知课文1•这篇文章借景抒情,写得非常优美,你们喜欢吗?挑白己喜欢的段落自由练习。

黄鹤楼送别教案2-1

黄鹤楼送别教案2-1

黄鹤楼送别教案2-1
教学目标
1.了解和掌握唐代诗歌与文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接受黄鹤楼送别这首唐诗的语言形式、艺术表现形式和思想内涵
3.能够通过活动和练习,提高自己的诗词欣赏能力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向学生介绍唐代文学的基本内容,历史背景和特点;
2.然后,让学生阅读黄鹤楼送别这首唐诗,鼓励他们自由朗读,感受这
首诗的韵味和特点。

3.引导学生探讨这首诗的意义和思想价值,独立思考和发表意见。

第二步:分析
1.介绍黄鹤楼送别这首唐诗的背景;
2.分析诗歌的内涵和诗句的语言形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

3.帮助学生欣赏这首诗的艺术表现形式,并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作者创造
性的诗歌技巧。

第三步:重复
1.纵使重复黄鹤楼送别这首唐诗,让学生熟悉和记忆这首诗;
2.通过让学生理解和记忆更多的句子和短语,让学生能够在这首诗的艺
术表现中寻找到更多的乐趣。

第四步:总结
1.总结并回顾学生对黄鹤楼送别这首唐诗的理解;
2.小组或个人讨论,发表意见,让学生分享关于诗歌如何理解和感受的
经验。

3.鼓励学生在教室内或课后,自己进行写作和编写关于黄鹤楼送别这首
唐诗的文章,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教学效果
通过以上的教学步骤,学生可以比较全面地认识到唐代文学的基本概念和黄鹤楼送别这首唐诗的内涵和意义。

学生也能够巩固和提高自己的诗词欣赏能力,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教案

《黄鹤楼送别》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黄鹤楼送别》。

(2)理解《黄鹤楼送别》的诗意和背景,领会作者王之涣的情感表达。

(3)分析并掌握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黄鹤楼送别》。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通过诗词表达情感,提升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情之美,珍惜友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

2. 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分析。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认读和理解。

2. 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的鉴赏。

3.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深刻领悟。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背景、字词解释、句意理解等。

2. 互动法:提问、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歌。

3. 欣赏法:品味诗歌的意象、节奏和韵律,培养审美情趣。

4. 实践法: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写作等方式,体验诗歌的魅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黄鹤楼送别》的背景和作者王之涣。

2. 讲解诗歌的字词解释和句意理解,重点解析诗歌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3. 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解读诗歌,分享自己的感悟。

4. 朗读和背诵诗歌,感受诗歌的美妙。

5. 作业布置:请学生以《黄鹤楼送别》为灵感,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诗歌。

教案编辑专员:X日期:2024年10月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讨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价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

3. 诗歌表演评价: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表演,评价学生的表现力和对诗歌的感悟。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有关友谊的古典诗词,让学生进行阅读和欣赏,进一步感受友谊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鹤楼送别教案
一、课前准备
自古伤情多离别,多少文人墨客为离别写下千古名诗,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

二、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识读了生字新词,熟的了课文,下面我们一起复习一下,(出示词语)谁来读一读老师出示的这组词语,(生读)评价:(齐读)生词读的不错,同学们看看能不能用老师标划的四个词语来说说《黄鹤楼送别》给我们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评价:
三、精读感悟
1、送别是一艘小小的船,载着无尽的思念;送别是一杯满满的酒,盛着浓浓的情谊。

(暮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一对风流潇洒的诗人即将分别。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他们此时的心情?(指名答,板书:依依惜别)
评价:学习就要会思考,善于发现
过度:这份浓浓的情谊在黄鹤楼上升腾,在长江上弥漫,也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流淌,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再读课文,看看这依依惜别之情在哪些地方体现的最为集中,把那些触动你心灵的句子圈点标画出来,并写写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读的非常的认真,体会写的也很好,接下来我们共同分享交流。

A、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⑴从一会儿……一会儿……体会到他们之间的不舍
1
(2)从都有意不去触动感受到他们不想说。

评价语:他是多么舍不得孟浩然啊!(请你读出他们的不舍)相机范读你走进了李白的内心。

(请你读出这份依依惜别之情)
预设引导:
师:老师感到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可是他们两个怎么不说话了呢??
师:此时是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不知从何说起。

师:刚才同学们都抓住语句读出了不舍,但是这里还有一个令人耐人寻味的字,谁发现了?(藏)
师:他们藏的是什么?
生: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愿意让对方知道吗?
生:不愿意
师:你从哪里看出他们不愿意让对方知道?
生:从有意
生:从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真的观景?
生:拖延时间
师:是啊,离别是他们此刻最柔软的心弦,谁都不愿触动,唯有将这份离别之情深深的藏在心底!越藏越深!
师:这藏字包含了多么深厚的情谊!谁来读出这情谊?
过渡:终于,这藏在心底的离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了心头,请同学们,仔细读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标划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写你
的感受。

B、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自从我结识了您,就一直把您当作我的兄长和老师。

今天您就要顺江东下,前往扬州,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面,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预设:(1)从敬仰、誉满天下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重。

(2)李白用了六个您可已感受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重。

(3)兄长和老师
评价语:你走进了李白的内心。

能带着你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吗?
你在字斟句酌中读出了自己的感受。

你抓住了重点词语真正的读懂了李白。

你的眼睛真亮
你真像个小李白
你从人物的语言读进了人物的心理
朗读评价:(1)你的朗读,让我听到了浓浓的不舍之情。

(2)你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此时的李白。

(3)你的朗读,是我仿佛看到了那一幕
(4)我听到了淡淡的伤感
预设指导朗读:
创设情景导读:
1)生活中将失去一位良师,一位益友。

一位兄长,一位知音,李白无比难过,
想到这里,他举起酒杯说:
2)劝君更尽一杯酒,帆船起航将不见故人,想起这些,李白举起酒杯说:
用李白的话说,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仰,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两人虽
3
然相差二十几岁,却一见如故,结为知己。

年轻的李白一直把孟浩然当做自己的兄长和老师,尊称他为孟夫子。

过度:真是兰舟未发,已盼君归,面对友人的道白,故人的深情,孟浩然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
C、孟浩然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道:“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虽然我们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过渡: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评价:(1)抓住句子体会到了他们深深的友谊。

(2)你对古诗的理解很到位。

(3)你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过渡:两位大诗人,一对好知己,他们的话别是多么深情,他们的友谊又是何其深厚啊!就让我们分角色再来读读他们的对话吧!(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过渡:你还标画了哪些句子?
D、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

友人登上了船。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预设:(1)从伫立凝视
(2)从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不舍。

创设情境导读:1、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而此时的李白却(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2、滚滚江水带着故人流向远方,而李白依然久久的站在那里,不忍离去,让我
们再来读读这句话,读出李白的不舍!(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过渡:作者本来写李白与孟浩然的依依惜别之情,但是却写了杨柳、沙鸥、白饭、蓝天、春水这些景物,我们把这种通过景物表达感情的方法称之为借景抒情。

(板书:借景抒情)这是一种个很好的写作手法,同学们在之后的写作中也可以借鉴。

3、相见时难别亦难,此时此刻,李白孤独的伫立在江边,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齐读)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想同学们一定理解(懂得)了这首诗的意思,谁能说说?师: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想不想记在脑海里?(学生背诵)
四、布置作业
李白和孟浩然是我国古代诗坛上两颗璀璨的明珠,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千古名诗,课下同学们可以搜集欣赏一下。

写字指导:暮
出示暮
师:暮字,上面是莫下面是日,字中两个日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上面的日写变长一些,下面的日要写的瘦长一些。

师:这就是读贴,和读书一样,看清看懂才能记牢。

师范写,先写草字头,下面的日要扁一些,中间一横要长,八要舒展开,下面的日要瘦长点。

师:拿出课本描红,注意坐端正,只有做得正才能写好字。

师:同学们描得很认真,而且按老师的要求一笔到位,写好字的第三步是临帖。

一看而写三对照,一遍更比一遍好
5
师:接下来同学们临帖写一写,要注意,对照一下,一边比一边写的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