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实验十二 脾脏病变病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

脾脏病变影像诊断(全面汇总版)脾脏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和免疫器官。
相比于肝脏,日常工作中,脾脏的病变相对少见得多。
接下来,我们一一总结一下,脾脏常见及少见的病变,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以备工作中不时之需。
1、脾囊肿脾囊肿相对少见,可以分为真性囊肿和假性囊肿,也可以按病因分为寄生虫性与非寄生虫性脾囊肿。
影像诊断较为容易,CT低密度,MR上T1WI低、T2WI高信号,信号接近水。
少数合并出血、感染或囊内蛋白含量高时密度和信号可较复杂。
脾脏内类圆形液体密度,增强扫描无强化。
诊断与其他部位的囊肿类似,不难。
脾包虫囊肿,囊内见子囊。
囊肿内密度或信号可由于囊内容物的不同而不同。
包虫囊肿与单纯囊肿表现可类似,但脾包虫不同点在于:包虫多见于流行病区,囊壁可有弧形钙化,未钙化的囊壁可有增强,囊内有时可见子囊,多合并肝包虫。
脾囊肿诊断多不困难,偶尔需要与脾淋巴管瘤、囊性转移瘤鉴别,脾淋巴管瘤多有分隔,增强后囊壁及分隔轻度强化,囊性转移瘤有原发病史,囊壁通常较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增强后囊壁有强化。
小结:脾囊肿CT多为低密度,合并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较多时密度可较高并不均匀;囊壁偶见钙化;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MR上T1WI为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出血、感染、蛋白或钙类时信号可不均匀,弥散不受限。
2、脾血管瘤脾脏血管瘤为脾脏最为常见的良性肿瘤,成人以海绵状血管瘤多见,儿童以毛细血管瘤多见。
CT多为边缘较清楚的单发或多发的低密度影,病灶较大时可见中心更低密度瘢痕,病灶内可见点状或星芒状的钙化,亦可见边缘线样钙化,增强扫描动脉期结节状强化,随时间延长逐渐向中心填充,较小病灶也可以出现动脉期即完全填充强化,门脉期、平衡期强化程度逐渐减退,但仍呈相对高密度,延迟扫描呈等或稍高密度;MR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合并出血、血栓、纤维化及含铁血黄素沉着等时信号不均匀,DWI稍高信号,ADC高信号,如有中央瘢痕则呈T1WI低、T2WI等或低信号,增强扫描强化方式与CT类似。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 脾CT诊断[行业专业]
![脾脏常见病变CT诊断 脾CT诊断[行业专业]](https://img.taocdn.com/s3/m/fe7be8dc804d2b160b4ec0d2.png)
行业专业
45
CT表现
• 平扫:
• 1、脾弥漫性肿大,无特异性
弥漫肿大型、粟粒型:脾肿大,但肿瘤太小CT不能 显示
2、多发结节型和孤立大肿块型:脾密度不均,单发 或多发类圆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肿块,大于1cm, 边缘模糊不清
• CT所见:脾轻至中度增大,内见单个或多个液性低密 度灶,轮廓清或不清,病灶内可见粗大间隔;
• CT值约15-30Hu,高于一般囊肿:因含有蛋白成分 • 增强:瘤壁及间隔轻度强化,中央无强化
行业专业
41
脾淋巴管瘤
行业专业
42
脾淋巴管瘤
行业专业
43
脾淋巴管瘤
行业专业
44
脾恶性淋巴瘤
• 分为何杰金瘤和非何杰金淋巴瘤;继发常见, 原发少见;
77
• 增强:病灶无强化,边界更清楚 • 影像学检查难以区分真性与假性囊肿
行业专业
29
脾多发囊肿
行业专业
30
脾囊肿
行业专业
31
脾囊肿
行业专业
32
假性脾囊肿
行业专业
33
假性脾囊肿
行业专业
34
脾囊肿(寄生虫,内见子囊)
行业专业
35
脾海绵状血管瘤
• CT表现与肝海绵状血管瘤类似 • 平扫:边缘清晰低密度区,较大病灶中
• 增强 – 脾实质和脓肿壁有强化,而液化区无强化 – 正常脾实质和脓肿壁之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行业专业
19
多发行业脾专业脓肿
脾脏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

61
.
脾脓肿--脾脏增大,密度均匀
62
.
脾脓肿--脾脏大片低密度灶,增强后边缘
强化,中央为液化坏死区,无强化
脾脓肿
63
.
脾脓肿
64
.
脾脓肿
65
.
66
.
67
.
68
56
.
57
.
病因病理
• 脾脓肿可由多种细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链 球菌、葡萄球菌和沙门菌,常为败血症脓栓结果。 最常见病因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 病理上,早期以急性炎症反应为主,表现为脾脏 弥漫性增大;随后炎症反应趋于局限,在滤泡中 心发生组织变性坏死,并形成以毛细血管、成纤 维细胞以及炎性细胞组成的脓肿壁;壁外有反应 性毛细血管扩张及水肿。脓肿可以单房或多房; 单发或多发,以圆形或椭圆形为主。
脾囊肿
.
69
.
脾结核
• 一般由肺部结核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脾脏引起。 • 多数可因抵抗力增强和积极治疗而吸收恢复,可
仅遗留针尖样钙化灶。仅少数形成结核结节或结 核性脓肿。 • 可伴有腹腔多脏器累及,如肝、肾、肾上腺、肠 道及腹腔淋巴结。胸片可发现肺部活动或静止的 结核灶。
70
.
病理
• 急性期如病变广泛则表现为脾脏轻中度增大。 • 少许病例以结核球形式存在,病灶中央为干酪样
坏死物,周围为结核性肉芽组织。 • 陈旧性结核球周围有结缔组织包膜,与正常脾组
织境界清楚。 • 愈合期形成纤维瘢痕或钙化。
脾结核分型
• 活动性: 粟粒型 结节型 脓肿型
典型脾脏病变,过目不忘!

典型脾脏病变,过目不忘!来源: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概述:脾脏淋巴瘤是起源于脾脏淋巴组织和残留造血组织的少见恶性肿瘤,仅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而在脾脏恶性肿瘤中居首位。
有文献报道,40%的淋巴瘤包括霍杰金淋巴瘤(HD)和非霍杰金淋巴瘤(NHL)有脾脏受累,而尸检发现的累及率达到70%。
对脾脏淋巴瘤的准确诊断和评价可对肿瘤的分期、治疗策略以及整体预后都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临床病理:淋巴瘤侵犯脾脏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全身恶性淋巴瘤对脾脏的浸润),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
脾脏原发淋巴瘤少见。
脾脏淋巴瘤病理上分为NHL和HL两大类,以NHL居多。
脾脏淋巴瘤原发和继发病理类型相似,可分为:①均匀弥漫型,脾脏均匀弥漫增大,无明显肿块形成,病变呈弥漫或小结节状分布,直径<1mm;②粟粒结节型,病灶1~5mm;③多发肿块型,肿块直径2~10cm;④单发肿块型,脾脏巨大单发低密度灶,病灶直径="">3CM,边缘可规则或不规则。
1mm;>影像特点:脾脏弥漫粟粒型淋巴瘤常见于继发性淋巴瘤,CT表现多为非特异性,表现为脾脏肿大,密度普遍减低,可有粟粒状低密度灶,增强后表现为均匀或不均匀轻度强化的小结节,部分病灶可融合,延迟扫描与脾脏呈等密度或稍低密度,部分病例可仅表现为脾脏体积增大。
多发肿块型介于粟粒结节型与单发肿块型之间,以脾内形成直径2~10cm的多发肿块为特点,与单发肿块型的病灶表现类似,在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结节影或肿块影,增强后轻度强化或几乎不强化,病灶可坏死,出血及钙化少见。
脾脏淋巴瘤当合并脾外病变时对定性诊断有较大的帮助,如腹腔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或伴其他腹腔脏器(如肝脏、肾脏等)受累及胸、腹腔积液等。
综上所述,脾脏淋巴瘤多表现为脾大、脾脏弥漫性结节影、多发或单发肿块影,轻度强化。
典型病例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多发肿块型脾脏淋巴瘤CT影像表现:脾脏体积轻度增大,实质内见多个低密度结节影(箭头),边界不清,轻度强化,脾门见一肿大淋巴结。
实验十二 脾脏

实验十二脾脏
报告主题:脾脏
主题属性:自选
标本号:14#
材料:猫脾切片
染色:HE染色
教学要求:掌握脾的结构特点及其判断依据,并与淋巴结对比
脾血窦Splenic sinus
脾索Splenic cord
小梁Small beam
白髓White pulp
边缘区Marginal zone
红髓Red pulp
被膜Film
图十二猫脾切片(10×10,HE染色)The cat spleen slices (40 × 10, HE staining)
从被膜想实质逐次观察,被膜与小梁,白髓,边缘区,红髓;白髓中有中央动脉、淋巴小结与动脉周围淋巴鞘,红髓由脾索与脾血窦构成,白髓与红髓之间为边缘区。
From the film to substantially successive observation, film and small beam, the white pulp, fringe, red pulp; white pulp in the central artery, lymphoid nodules with periarterial lymphatic sheath, red pulp by splenic
cord and splenic sinus, white pulp and marginal zone between red cord for.。
《脾脏病变》ppt课件

【诊断要点】 1.脾脏增大,不规则发热,贫血,胃肠道症状等。 2.全身淋巴瘤:腹股沟、腋下或锁骨上区可触及 肿大淋巴结。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B型超声: 1)弥漫性脾肿大,脾实质呈弥漫均匀中等或低水 平回声。 2)局限性病变:可分为囊肿型、低回声型、回声 增强型和钙化型。 5.MRI检查:T1WI呈等信号或等低混合信号, T2WI信号略高于脾。
3.脾实质内出血而无脾破裂: 1)CT平扫:显示脾内不规则高密度区。 2)增强扫描:血肿呈相对低密度区,与增强的脾 脏实质形成对比。
4.脾破裂: 1)局部破裂:脾实质内局限性低密度带状影和/或 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更为清楚,早期血肿境界 可不清晰,随着时间延长血肿呈境界清晰的椭圆 形低密度区。 2)完全破裂:脾周、脾曲、腹腔内均可见不规则 的血肿存在,此时脾脏轮廓不规则,体积增大, 实质内可见有撕裂裂隙贯穿脾脏,呈不规则状低 密度带。
【诊断要点】
1.症状与体征:通常无临床症状,较大者可于上腹部触及 肿块。 2.消化道钡餐造影:位于胃壁或胃周围者,可显示类似胃 粘膜下肿瘤征象。 3.MRI检查: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信号特征与主脾相 同,增强扫描,脾与主脾的强化一致。 4.DSA检查:可见脾动脉的小分支进入副脾,与主脾染色 一致。
脾脏疾病诊断
医学影像学科
脾肿大
脾脏弥漫性疾病多表现为脾肿大(enlarged spleen)。脾脏大小个体差异较大,解剖 学测量脾脏的平均长10.5cm,宽6.5cm, 厚2.5cm,最大径超过15cm者肯定增大。 引起脾肿大的病因很多,主要有炎症性、 淤血性、增殖性、寄生虫感染、胶原病和 浸润性病变等。
左图.CT平扫示脾脏肿大,肝脏及脾脏内见多发小结节 状低密度灶,边界欠清; 右图.增强扫描低密度灶未见明显强化,边界清楚
脾脏病变的影像诊断

脾脏密度低于肝脏。
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强化,门静
脉期均匀强化。
脾脏疾病 一. 副脾
占正常人10%-30%。 最常发生于脾门,其次位于胰尾部附 近。大小约1-5cm。 多系偶然发现,无临床意义。其意义 在于不要将副脾误诊为其它肿块。
CT表现:
脾门区类圆形结节,密度均匀。
平扫密度与脾脏一致。
增强后与脾脏同样程度强化。 增强同时有时可见供血血管。
脾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淋巴器官,位于左上 腹部。脾的主要功能是过滤和储存血液。 脾的质地较脆且血运丰富,因此一旦受到 强大外力打击,很容易破裂,脾破裂会导 致严重的大出血,是能够致死的腹部急症 之一。
脾脏由脾动脉供血。脾动脉是腹腔动脉最大的 分支,在接近脾门处分出胃网膜 。脾脏左动 脉和数支胃短动脉。脾动脉在进入脾门前多先 分为上、下两支,或上、中、下三支,再分为 二级分支或三级分支进入脾门。根据脾动脉分 支情况,可将脾脏划分为2~3个叶和上极段、 下极段两个段。相邻脾段之间动静脉的吻合甚 少,形成一个近乎无血管区的平面。脾动脉分 支进入脾实质后为节段动脉、进而分为小梁动 脉,最后形成终末动脉,故脾实质由内到外可 划分为脾门区、中间区和周围区。
脾错构瘤
T1WI呈等或低信号。 T2WI为中等高信号,边界清楚。
增强后,动脉期和门脉期轻至中度弥漫性 不均匀强化,延迟期均匀强化。
脾脏肿瘤 八、转移瘤
较原发性肿瘤多见,血行转移常见。 原发灶:肺癌、胃癌、结肠癌等
CT表现:
无特征性。 1.多个大小不等或不规则形低密度 区。不均匀强化。 2. 巨大肿块,中央可有坏死。 3. 脾大。 4. 注意和淋巴瘤鉴别.
脾脏肿瘤 九、白血病
脾脏增大或低密度肿块. CT表现: 类似淋巴瘤.
实验四 脾脏的病变病理

实验四脾脏的病变病理
一实验目的
掌握脾脏的充血、萎缩、变性、坏死眼观和镜下诊断要点,
二实验内容
(一)标本:脾梗死、脾出血、脾坏死。
(二)组织切片
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在部位,也为脾白髓区。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脾脏淀粉样变的病理图。
(医学课件)脾脏疾病

2023-11-05
contents
目录
• 脾脏的解剖和生理 • 脾脏疾病的分类与诊断 • 脾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 脾脏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 脾脏疾病的预防与保健
01
脾脏的解剖和生理
脾脏的解剖位置
脾脏位于腹腔内,紧靠胃、胰腺等器官。 脾脏位于肺之间,略偏左侧,紧靠胸骨后方。
• 感染因素: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脾脏肿瘤发生。
脾脏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
脾脏肿瘤细胞在遗传、免疫和炎症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异常增生和分 化,形成肿瘤。
肿瘤细胞可能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导致相应症状和体征。
脾脏炎症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感染因素:细菌、病毒等感染源可能导致脾脏炎症。
免疫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异常或免疫缺陷者易发脾脏炎症。
脾脏血管病变
血管炎
如结节性多动脉炎、韦格纳氏肉芽肿等,可引起脾脏血管炎症。
血栓形成
如脾静脉血栓形成等,可引起脾脏淤血、肿大。
03
脾脏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 制
脾脏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脾脏肿瘤病史的患者较易发病。
免疫因素: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或免疫缺陷者易发脾脏肿瘤。
脾脏肿瘤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03
血管病变可能导致血流不畅、血栓形成或组织缺血坏死等后果,引起相应症状 和体征。
04
脾脏疾病的治疗与预后
脾脏肿瘤的治疗与预后
脾脏肿瘤的手术治疗
手术切除是脾脏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包括部分脾切除 和全脾切除。对于早期的脾脏肿瘤,手术切除可以取得 较好的疗效。
脾脏肿瘤的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作为手术的辅助治疗,包括化疗和放疗。 对于晚期或转移的脾脏肿瘤,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 提高生存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在粉红色团块之间残存的细胞,其胞核 多呈变性坏死状、胞浆不易辨认
三:作业
画出淀粉样变的高/低倍病理图,标出主要结 构并用病理学术语描述。
1)切片中脾组织的正常结构完全消失,仅 看到弥漫一片呈云朵的粉红色淀粉样物质
2)在淀粉样物质间散在有成堆的红细胞和 残存的少量淋巴组织
高倍镜:
1)在粉红色团块状物质中间有成堆红细胞 的区域,属于脾红髓,而粉红色均质样团块 较大,团块中无成堆红细胞,仅有少量残存 的网状细胞和淋巴细胞的部位,为脾小体所 在部位
实验十二 脾脏病 变病
二、实验内容
(一)剖检变化
返回本章
(二)组织切片
1.正常脾脏切片:
图11 脾光镜图( 小梁 △白髓)
图12 脾白髓(脾小体)光镜图
图13 脾钼中毒
4.脾淀粉样变: 低倍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