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本身无法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自身无法回答认识是 否正确反映了它
P45 主观
实践
客观
提示:实践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人们把认识 和实践的结果对照,相符合,认识就正确。
P46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 ,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内容:
①正确的认识、科学 的理论对实践有巨大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的指导作用; ②错误的认识、不科 学的理论则会把实践 引向歧途。
基础
实践
认识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 理性的唯一标准
反作用
(4)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方法论:1.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自觉参与实践活动。
第 求索真理的历程 六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课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实践
(一)实践及其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01 实践及其特点
港珠澳大桥是中国境内一座连 接香港、珠海和澳门的桥隧工程, 位于中国广东省伶仃洋区域内,为 珠江三角洲地区环线高速公路南环 段。
从哲学的角度看,建造港 珠澳大桥是一种什么活动?
油,所以脸上
痘印就是吃的
9%
原因。 会的,酱油
会色素沉淀。
•因为91%的人说吃酱油皮肤不会变黑,所以会“吃酱油皮肤会变 黑”就是错误的吗?
•因为权威人士说吃酱油和皮肤颜色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所以 “吃酱油皮肤会变黑”是不对的吗?
酱油吃多了皮肤真的变黑吗? 科学实验发现酱油食用后会转化成氨基酸、碳水化 合物、无机盐、水等能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并不具备 增加光敏感的功能。酱油中的色素物质不会直接转移 到皮肤中,对黑色素细胞的合成并不起作用。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1、实践的含义是什么?
2、实践有哪些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4、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如何?
合作探究一:
1. 上述材料中是谁在从事活动? 2. 这些活动对象是什么,是在 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 这些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 维活动?
“三峡工程” 是一种什么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C
B、人类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 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不断给人们的认识活动提供必要的物 质手段
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思 考:是什么推动了人们对冥王星 提 供 认识工具
认识的发展?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① 人们实践 推动
遇到
新问题
产生
新要求
新探索和研究
提 供 认识工具 促 进认识的发展
② 实践的发展
③ 实践
锻炼 提高
人的认识能力
镜头三:走进自然
我们一般认为蜜蜂发出的嗡嗡声 是由于其翅膀震动导致的。湖北省 12 岁 的小学生聂利把蜜蜂的双翅用胶水粘在木 板上,或者剪去蜜蜂翅膀,仍能听到蜜 蜂的叫声,该项试验结果表明:蜜蜂不振动翅膀也能声。 进一步做实验研究,终于在蜜蜂的双翅根部发现两 粒比油菜籽还小的黑点,蜜蜂叫时,黑点上下鼓动。她 用大头针捅破小黑点,蜜蜂就不发声了。从而证明了蜜 蜂的发音器官就是这两个小黑点。
(3)①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 实践是这一认识的基础。(3分) ②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需 要推动这一认识的深化。(3分)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建设的成功实践检验了这一认识的真理性。(3分) 现实意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1分)正确的认识对实践 具有促进作用。(1分)重温这一论断有利于排除争论和 干扰,深化体制改革,提高开放水平,使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2分) 上述材料是怎样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个道理的?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38张PPT)
小试牛刀: (单选)有人在学习了《愚公移山》的故 事后,认为愚公真“愚”,为什么移山不 用炸药炸、不用车运呢?这种观点主要错 在否认了 ( ) D A.实践的客观规律性 B.实践的主观能动性 C.实践的客观物质性 D.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是指( A ) A.它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是不 断变化发展的活动 B.它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C.它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D.它是处理人类社会关系的活动
易混知识点
认 识 能不能说:认识有两个来源? 从 个人知识可以通 一切真知都来 哪 过学习获取 源于实践 里 来 ? 认识的来源只有一个 ----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可以有两个: 直接经验,间接经验
启示: 读书要与实践相结合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表现:
(1)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新要求,推动人们去 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2)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 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本身无法 成为判断标准 客观事物本身 无法回答认识 是否正确反映 了它 主观和客观联系 起来加以比较和 对照的东西(实 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 客观的活动
正确的认识────────主观与客观相符 ↑ ↓ ∣ 成功 ↓ ↑ 认识 ────────指导 ─→ 实践…结果 ↑ ↓ ∣ 失败 ↓ ↑ 错误的认识──────主观与客观不相符
(单选)一种认识正确与否,只能
由实践来检验。这是因为 ( D
)
A. 实践是社会性历史性的活动。 B. 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C.实践的主体是人民。 D.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的交汇 点上。
高中政治必修4 第6课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①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的人的活动(社会性), ②不同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 归纳:三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 平各不相同,受一定历史条件制约(历史性) 统一于实践。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 改造活动
学科网
主观能 动性 客观物 质性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 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 人的活动
B
A、意识先于物质而存在
B、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C、实践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D、认识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1、“嫦娥三号”的成功发射是全体科研人 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 点? 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社会历史性 2、中国的探月计划还只走到第二步,没有 实现载人登月,这是为什么?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会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2、实践的基本特点:
⑴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过程和结果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具有 客观性
⑵主观能动性
①改造自然,人能创造出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活动
(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②改造社会,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⑶社会历史性
但可能是单个人的活动。
1. 是谁实现了 嫦娥奔月? 2. 这些活动 是在认识世界 还是在改造世 界?
3. 这些活动 是不是纯主观 的思维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注意3点:
实践 的主 体
实践的 对象 自 然 界 人 类 社 会
是直接现实 性活动 把头脑中的 观念的存在 变为现实的 存在
单项选择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这是因为 A 、实践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
人教版 高中政治 必修4 生活与哲学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6张PPT)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活动一 真甜!买两个! 真甜,我也要两个! 我也要两个!
卖瓜了!不甜不要钱!尝一尝! 问题:(1)左图第一个购买者是怎样确认西瓜是甜的? (2)右图围观者并没有尝西瓜,他们是怎样确认西瓜是甜的呢? (3)左右两图买西瓜的方式你更倾向哪种?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
3、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愚公及其家人 太行、王屋二山
实践的手段
实践的基本要素 实践的过程 实践的结果
各种挖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工具
客观的物质的
各种物质相互作用 受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支配
(2)实践具有能动性
太行、王屋挡 住门前的路 愚公及其家人决 定挖山 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6-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自学目标
1、实践的含义。 2、实践的特点。 3、实践的基本形式。 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思考: (1)是谁在做? (2)做的对象是什么?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 (3)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太行、王屋终
愚公家的门前出
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被搬走 放开二胎生育
政策改变老龄 化的人口结构
现了一条新路
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改革
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 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
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课件: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下一页
末 页
基础知识梳理
结
束 -6-
知识清单
预习自测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决定认识 原因 实践是认识的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 来源 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 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 实践是认识发 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 展的动力 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实 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实践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通过实践,人们可 实践是检验认 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识的真理性的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 唯一标准 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 反映了客观事物
首 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 页
核心要点解析 结
束 -15-
知识点一
知识点二
自主思考
即学即练
1.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往往依赖河流,人们视河流为主宰命运之 神而顶礼膜拜。工业革命后,人类以河流的主人自居,肆意开发、 利用河流,遭到了河流的报复。今天,人们重新认识人与河流的关 系,致力于追求人与河流的和谐。由此可见( )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②实践具有 目的性,认识的最终目的是形成理性认识 ③实践具有历史性,认 识必然打上历史和时代的烙印 ④实践是有意识的活动,认识是促 进实践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 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 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教学设计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新课程教学改革倡导的理念是生活性、发展性、生命性,针对高二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和各种生活关切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的学科性质和特点,重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力求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引领中学生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能为自己将来的生活与实践做一点有价值的指导,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节。
承接本单元前两课“唯物论”部分,本节课将引导学生进一步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并为下一单元“辩证法”部分奠定“认识论”基础。
理论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无论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还是改造客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从考纲看,本节课的知识点也是高频考点,因此,本节课在本单元及整本教材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学生学好整本书具有重大意义。
【学情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在心理思维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求知探究能力,对感兴趣的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合作探究、勇于思索、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认知结构上具备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于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什么是正确认识的来源与检验标准有了自己生活化、经验化的理解,所以不应该只大量灌输和拓展较多的空洞理论,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借助感人的生活素材和熟悉的生活案例来启发学生,让学生自己在社会生活中体悟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发展动力、检验标准和最终目的,让每一位学生能够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多元的、和谐的发展。
《新课程标准》要求: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识记实践的含义和特点,在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原理。
2、过程与方法:运用实践观分析和解释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认识过程,培养他们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设置、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分析、理解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分析人类认识发展的历程,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历史时期人类认识的特点和局限性。
3.结合实际案例,讲解认识过程的规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1.设计具有挑战性的讨论话题,如“如何看待现代科技对人类认识的影响?”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共享。
2.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关注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他们自主总结认识的发展过程和实践的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给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3.通过总结,让学生认识到认识世界的重要性,激发他们改造世界的信念。
(五)作业小结
1.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
5.作业小结巩固知识:教师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下次学习做好准备。这种作业小结的方式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主要体现在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反思与评价以及作业小结等方面。这些亮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六课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巩固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对比答案、进行讨论第四层级课堂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39《思维导图构建》,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构建》,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PPT展示板书设计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21~P22(必做1、2、3、4、5、8、9题,其余选做)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doc
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教应依据于学,因此,教师的教要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遵循学的特点和规律,能够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教师应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创造良好学习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成为创新活动的主体;教师应基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基于教育教学规律,选择和实施特定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既定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 : 1 1 、实践的含义及基本特点; 2 2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教学方式:教师讲授与学生展示相结合、个人学习与团队协作相结合、实践体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二、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观看神舟十一返航视频,了解中国高铁的建设成就及与世界发达国家高铁建设的对比,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2、理性精神:全面、辩证的理解实践与认识,培养理性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3、法治意识:了解认识产生的源泉与过程,树立科学的实践观,增强法治意识。
4、公共参与:通过课堂活动,调动公共参与的积极性,增强主人翁意识。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旧课导入:哲学第四、五课我们学习的是唯物论的知识,接下来我们要对认识论进行学习。
(二)讲授新课 1、实践的含义师:动手做手工,看纸杯可以做成什么新作品?时间 3 分钟,每组选一名代表展示。
思考: 1、农民种地这一活动是谁在从事活动? 2. 这一活动的对象是什么? 3. 是在认识世界?还是在改造世界?这一活动是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总结:什么是实践?※针对性练习:选择题一题 2、实践的特点探究活动: 1、蜜蜂采蜜之所以不是实践活动,因为它违背了实践的哪个特点 2、农民种地这一实践活动由哪些要素构成?这些要素的共同特点是什么?3、古代和现在的农民种地有什么不同(如:工具、内容、规模和水平)?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总结:实践的特点※针对性练习:选择题一题+连线 5 个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探究 1:通过观看视频,你对世界首辆载人高温超导磁悬浮实验车有什么认识(轨道、动力等)?你的认识是怎么得来的?邓自刚对此的认识是怎么得来的?说明什么道理?探究 2:磁悬浮列车的时速想从 500 公里提到1000 公里,要解决实践中的什么难题?邓自刚是通过什么手段解决的?这说明了什么道理?探究 3:在通常的认知里,车子是运行在轨道上面的,但车子可以悬挂在轨道的下面运行吗?该认识是如何得到检验的?探究 4:邓自刚谈到项目一旦成功,这个技术就可以快速投入运用,这体现了认识的目的是什么?总结:实践是认识基础的四个表现 4、知识拓展: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反作用于实践:(1)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会促进实践的发展(2)错误的认识、不科学的理论则会阻碍实践的发展。
2017政治必修四课件第六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ppt
一、人的认识从何 而来
(1)知道实践的含义和特点;
(2)懂得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①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 的物质性活动 , 是一种② 直接现实性 活动。 2.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③ 客观物质性 、 ④ 能动性 和社会历史性等特点。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认识的⑤ 来源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⑥ 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⑦ 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⑧ 目的 。
• 5、请评析:个人的渊博知识,一是来源 于亲自实践,二是源于书本知识。
【易错提醒】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实践,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 是实践的产物,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2)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直接经验 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参加实践 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则是从他人那里获得 的经验。
小结:知识梳理
人 来源 的 动力 认 实践是认 实践及 特点 检验 识 识的 基础 其特点 标准 从 何 目的 基本形式 而 来
含义
请运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关道理分 析以下问题: 展示:1A 7F 总结:3E 1、“输血能救人”的认识是怎样产生 的?说明了什么? 2、人们对“输血能救人”的认识是不 是一次就成功了?为什么直到1901年之后 才打开科学输血的大门?说明了什么? 3、怎样才能证明“输血能救人”的认 识是正确的?说明了什么? 4、人们对“输血救人”的认识的目的 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马克思说:“劳动终结时取得的结果, 已经在劳动过程开始时存在于劳动者的观 念中了。”这体现了实践具有( ) A.能动性 B.直接现实性 C.客观物质性 D.社会历史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4.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培养学生热爱实践、勇于实践的精神风貌。
2.培养学生对认识过程的尊重,使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认识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6.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六章第一节“人的认识从何而来”的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人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制定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讨论题目,如“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如何运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让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组织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首先,让学生回顾课堂所学内容,总结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然后,我会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并进行归纳总结。通过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巩固记忆,提高认识。
(五)作业小结
在作业小结环节,我会布置与实践与认识相关的作业,如案例分析、论文撰写等。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我会提醒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注意总结反思,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案例亮点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本案例紧扣教材内容,通过丰富的教学活动,生动展示了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认识的重要性,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从而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人教版高中政治 必修四 第六课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共25页)
【合作探究二】 材料一: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善画牛,有幅斗牛图画得非常生动, 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 到了不禁大笑。问何故。曰:“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起来的棍子, 叫人不由得发笑。” 戴嵩为什么会被牧童嘲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第二部分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一框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实践的主体 实践的对象 自然界 人类 社会 是直接现实性活动 非纯主观思维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的基本形式(课本P43专家点评)
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和对象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能动性 ①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②人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实践的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 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②实践的历史性: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 阶段上,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实践——直接经验(根本途径)
(2)途径 学习——间接经验: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材料二: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 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 “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 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 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 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为什么会变化?这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政治人教必修4(教学指导)第1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
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识记实践的含义,实践的基本特征。
2.掌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明确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3.阐明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1.培养科学精神,牢固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
2.积极公共参与,投身社会实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一、实践及其特点1.实践的内涵(1)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特性①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人、客观事物都具有物质性。
②直接现实性活动:即实践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1)客观物质性①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是物质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
(2)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实践给客观世界打上了深深的人的活动的烙印。
(3)社会历史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
[判一判]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盲目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 提示:错误。
实践的确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但是,盲目的实践活动是存在的,这一活动不是没有目的,而是说意识或目的是错误的。
3.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实践的产物。
[判一判]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认识的两个来源。
()提示:错误。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投身实践和学习书本是人类获得认识的两个途径,这两个途径所得认识的根源都是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人教版政治 必修四第六课第0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学生】从东方红一号到四号,从“两弹一星”到神舟飞船,从无人飞行到太空行走…中国创造了一个有一个的航天奇迹。
这一特点对我们学习生活有什么启发?
【学生】团队精神,不懈追求。。。。。
请其他小组继续
【学生】实践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我们制作小火箭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按照一定的步骤,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制作了本没有的小火箭。
【学习流程】
〖设计意图〗
一、知识准备
一、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___世界的物质活动。
(1)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____为对象的_____活动。
(2)实践是一种_____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____的存在。
2.特点
(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基本要素有: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实践的构成要素是____的,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因而也具有____。
火箭发射的精彩瞬间,大家应该很熟悉。那我们自己制作的火箭,也能发射成功,你觉得是真的吗?
【学生】是,|不是
是真还是假由谁说了算?
【学生】试试不就知道了。
接下来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自制小火箭能发射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让我们实验一下吧!发射成功要求火箭腾空,离开发射台。
由于发射过程中有一定的危险,所以发射任务由我来完成,大家就作为总指挥给我发布点火指令吧!
明确目标
ppt展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以及需要达到的程度
探究原理
二、实践的含义及特征
实验活动
火箭制作活动
认真参与实验,完成下面问题:
1.火箭制作活动是实践吗?为什么?
2、结合火箭制作活动,说明实践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