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教学重点、难点: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物质的分类,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物质的溶解性。
2. 理论讲解(15分钟):a. 溶解的定义:将固体或液体物质溶解于液体或气体中,形成均匀的混合物的过程。
b. 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质是指被溶解的物质,溶剂是指用于溶解的物质。
c. 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溶剂中能溶解的最大量。
d.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温度、压力和溶质与溶剂的性质。
3. 实验操作(20分钟):让学生进行以下两个实验,观察物质在不同条件下的溶解性变化。
a. 实验一:溶解食盐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将食盐逐步加入直至不再溶解。
- 分别将水加热到60℃和冷却至10℃,再逐渐加入相同量的食盐。
- 观察温度变化对食盐的溶解度的影响。
b. 实验二:溶解空气中的氧气的溶解度随压力的变化- 准备一杯水,倒入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
- 观察氧气在不同压力下的溶解度变化。
4. 分析讨论(15分钟):根据实验结果,让学生分析温度和压力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并总结出规律。
5. 拓展延伸(10分钟):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展开讨论。
a. 溶解度的意义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溶解实验?b. 有哪些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变化规律相反?c. 为什么在冷饮中加入足够的糖后会觉得不甜了?d. 了解到物质的溶解性对生活的影响有哪些?举例说明。
6. 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帮助学生归纳出物质的溶解性及其影响因素的要点。
四、教学辅助工具:实验器材(杯子、食盐、温度计、空气尽量多的水杉器等)五、教学评价方式:1. 实验记录:学生按要求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2. 参与讨论:学生积极参与问题的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
3. 课堂小结:学生完成小结并进行互相交流讨论。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初中科学(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5节第1课时一、任务分析1.学习内容: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的特性之一,是进一步学习第三册“溶液和浊液”、“饱和溶液”、“溶解度”等知识的基础,因此,本节学习要让学生定性了解溶解性的相关知识,为今后的学习作准备。
2.学生情况:学生已在日常生活中经历、了解了与物质溶解性相关的许多现象,这为本节学习提供了很好的建构材料。
但学生容易将“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等混为一谈。
因此,需要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将自然现象提炼为科学概念。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通过实验探究、交流讨论等形式,知道物质(除酒精和水等特例)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有差异的;同种物质的溶解能力会随外界条件而改变;蔗糖等物质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强,气体的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弱;难溶于水的物质可能易溶于其他物质。
进一步熟练搅拌等实验技能。
2.过程、方法: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交流评价”等科学探究的过程。
3.情、态、价:通过小组合作增强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三、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能力的各种因素(物质种类、温度等)四、教学难点实验条件的控制、溶解能力与溶解快慢的区别。
五、课前器材准备生:水槽、两包10g蔗糖、10g食盐、3个小烧杯、2根玻璃棒、药匙、2根小试管、色拉油、香蕉水、雪碧、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六、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科学在我们身边1.厨房里有的调味品有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能溶于水,哪些不能?2.洗衣房、医院等环境中还有哪些溶解现象?(二)课中解决引入:(播放两段视频)师:小朋友很会思考。
师:你能告诉她为什么吗?师:它们什么不同?师:你能帮助她吗?师:同学们分析的都是溶解能力问题,根据这些生活现象,物质的溶解能力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三)你能猜想出多少个影响物质溶解能力大小的因素师:溶解能力和溶解速度是否相同?溶解能力指的是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解速度是溶解的快慢。
物质溶解性(第1课时) 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导学案(第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分析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和老师的点拨,了解溶解性的概念,感受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
3、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
4、通过练习,巩固溶解性和溶解度两个概念。
学习过程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活动探究一】活动1:影响溶解性的因素:⑴分组做投影片中的3个活动与探究,后填空:实验1 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根据溶解情况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2该实验中所用溶剂(填“相同”“不同”),溶质,实验现象是食用油溶解于中,不能溶解于中,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实验3 该实验中现象:第一次加的硝酸钾溶解(填“全部”“部分”),第二次加的硝酸钾溶解,两次实验中不同点是,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⑵应用:从生活中举例说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同时也受温度的影响。
学生归纳: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外因:。
内因:。
4、物质溶解性的应用提出问题:你知道毛料衣物干洗的原理吗?教师简介生活中物质溶解性的应用、简介一些有机溶剂。
【活动探究二】活动1:溶解度的概念⑴阅读P14填空:溶解性只能笼统地表示物质溶解能力的大小,为了定量地描述物质的溶解性的强弱,我们用来表示。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指,该定义中强调出溶解度的条件,标准,状态,单位。
⑵阅读填空:由表中内容可知,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同一溶剂中的溶解度(填“相同”“不同”),溶解度最小的物质是。
“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的含义是,如果该温度下,溶剂量为50克,则最多可溶解氯化钠克,配成饱和溶液克;如果该温度下,某氯化钠饱和溶液272克,则含有溶剂克,氯化钠克。
⑶练习:判断下列说法对错:①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②硝酸钾溶液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③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
④硝酸钾在20℃时的溶解度是31.6克。
⑤在20℃时,100克水中溶解了10克氯化钠,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10克。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1.3《物质的溶解性》教案(第一课时)
试管中分别盛有少量蔗糖、粉笔末,其中分别加入少量水,用力震荡后观察。
得到的物质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混合物,因为它们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它们从外观上看是否相同?(前支试管中的混合物是澄清透明的,后支试管中是浑浊的)为什么固体蔗糖看不见了呢?(因为蔗糖以分子的形式均匀地分散到水中,分子、离子是一些粒子,所以我们看不见了)
C.洁净的空气是溶液,其中氮气是溶剂
D.盐水是溶液,糖水是溶液,将糖水和盐水混合在一起,既有盐又有糖,就不是溶液了
7.乳浊液和溶液之间的相同点是( )。
A.都是一种物质 B.都是混合物 C.都澄清透明 D.都均一稳定
8.一杯很甜的糖水加水后降低甜度,其中不变的是( )。
A.溶液质量 B.溶质质量 C.溶剂质量 D.都不变
上述实验中,都是固体物质作为溶质,那么溶质是否一定是固体呢?
[讲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在溶液中,一般把液态物质当作溶剂,水是最常用的溶剂;这两份溶液里,都是水作溶剂,食盐、蔗糖两种固体作溶质;如果两种液体相互溶解,常用量多的一种作溶剂;如果有水,不论水的量的多少,水都作溶剂,另一种物质作溶质。通常不指名溶剂的溶液都是水溶液。读溶液的名称时溶质在前,溶剂在后,蔗糖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叫“蔗糖的水溶液”。
[练习]酒精溶于水,溶质是,溶剂是,读作:
碘溶于酒精,溶质是,溶剂是,读作:
[讲授]水和植物油混合后,用力振荡得到乳状混浊的液体,这种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经过静置,植物油逐渐浮起来,又分成上下两层。再加入洗涤剂之后,形成的乳浊液可以比较稳定的存在,液体不再分为两层。洗涤剂的这种乳化功能可以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因此衣服、餐具上的油污可以用洗涤剂洗掉。
第5节 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第5节物质的溶解(第一课时)施教时间学情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溶解性2、运用实验探究方法来了解影响固体溶解性的因素。
3、知道物质溶解时可能放出热量,也可能吸收热量。
重点影响物质的溶解性难点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实验的设计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辅助;2.药品:硫酸铜、食盐、水和酒精溶剂3.仪器:试管烧杯玻璃棒、量筒和酒精灯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学教合作: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反馈故事:冲红糖水的故事女孩:“妈妈,我要喝糖开水。
”(妈妈将一玻璃杯放在桌上,向玻璃杯中倒水,然后向其中加两勺红糖,搅拌,红糖全部溶解;又取了一勺糖放入杯中,搅拌,杯底有红糖剩余。
)女孩:“妈妈,再加点红糖吧~”妈妈:“已经很甜了,再加也不会更甜了。
”女孩:“为什么呀?”小组讨论:活动: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惊醒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的现象的是。
通过上述活动可知结论:。
探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提出问题:建立假设:①②③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每一个假设,设计相应的实验进行检验。
【记录表在后面】实验1 实验2 实验3目的条件控制实验方案实验数据结论解释数据、表达与交流:结论: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的温度、的溶剂并且质量也的情况下,该溶质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
活动:取2只烧杯,装入部分水。
用温度计测出水的温度,读数是。
在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氢氧化钠,并使之溶解,再用温度计测量。
温度计的读数是。
在另一只烧杯中加入硝酸铵,并使之溶解,用温度计测量。
温度计的读数是。
结论:有的物质溶解时,会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有的物质溶解时,会热量,使溶液温度降低;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没有明显变化。
学教典例:例1:下列物质溶解性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B、在一定条件下,一定量的水中,物质不能无限地溶解C、溶解性大小只跟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无关D、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学教评测:1、下列物质溶解于水时,溶液的温度无明显变化的是()A、浓硫酸B、氢氧化钠C、氧化钙固体D、硝酸钾晶体作业布置配套作业本板书设计猜想1猜想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鲁教版(五四)化学九年级1.3.1《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案
物质的溶解性一、教学目的1.掌握好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以理解其含义。
2.知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掌握好温度和压强如何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四个要素。
三、教学方法实验、分析讲解相结合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准备:1、投影片2、实验及相关器材六、教学过程老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新课引入】在工农业消费中,人们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有时候需要溶质质量分数较小的溶液。
如医用生理盐水用的是质量分数约为0.9%的氯化钠水溶液。
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一〕实验探究1-3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用品:托盘天平、量筒、小烧杯、试管、药匙、胶头滴管、玻璃棒、酒精灯、试管夹;蒸馏水、酒精、氯化钠、碘、硝酸钾。
实验步骤: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参加10mL水并振荡参加10mL酒精并振荡氯化钠聆听、考虑学生实验。
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将现象记录下来。
通过新课的引入,以激起学生继续学习掌握更多知识的积极性。
给学生创造动手的时机,不仅激发了旺盛的求知欲望,又能培养学生全面观察实验才能,弥补了老师演示实验一些细微现象不易被全体同学观察的缺陷。
培养准确描绘实验现象的才碘实验结论: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是。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在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当升高温度时,硝酸钾晶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当降低温度时,其最大溶解量会。
【讨论】要比拟物质的溶解才能的大小,必须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就比方间隔有长度的标准,气温有温度的标准一样。
你知道物质的溶解才能用什么作标准吗?〔二〕固体的溶解度【讲解】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学生考虑。
答复:溶剂种类和溶质种类对物质的溶解性有影响。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 第一课时
(降温)(蒸发溶剂)(加原溶质)
知识拓展:
(1)、在一定温度下,在某种溶质的饱和溶液各还可以溶解其他溶质。
(2)溶液的饱和、不饱和与溶液的浓稀之间的关系
①对于不同溶质来说,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②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一定温度时饱和溶液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用具
学生用具: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等
教师用具:烧杯试管玻璃棒酒精灯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个性化补充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喝糖水的故事引入新课
联系日常生活知识,引入物质溶解性的概念:
1、在相同条件下,面粉在水中不易溶解,而食盐、蔗糖在水中易于溶解。
2、衣服上的油渍在水中很难洗去,而在汽油或酒精中易于洗去。
思考:影响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因素?
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课堂反馈(见课件)
课下作业P23 2
板书设计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概念: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的能力。
2、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教学反思:
管镇中学课堂教学设计
第六章
2013年1月3日
课题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课时1)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安排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三个因素——溶质、溶剂的本身性质和温度。
2、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第1单元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溶解度教案鲁教版五四制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溶解度一、教材分析溶解度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引领学生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溶解性,是饱和溶液知识的延伸。
本课以物质的溶解度为核心展开,从定量角度介绍物质的溶解性,这样从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知识内容加深了,研究方法提高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被动的接受转为主动的研究比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升了一个层次。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饱和溶液,已从定性的角度认识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但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不知道如何准确地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差异。
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了解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2、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并了解气体的溶解度。
3、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初步学会合理控制实验条件。
2、通过观察溶解度曲线得出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提高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控制实验变量的能力。
五、重难点(一)、重点: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2、固体溶解度的定义与影响因素3、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区别(二)、难点:1、溶解度概念的形成六、教学过程考回答,补充七、教学反思:这节课从科学探究实验入手,由物质的溶解性慢慢引入溶解度,由定性研究物质转入定量的来研究物质。
教学活动安排较为合理,学生通过一系列的实验与观察能得出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只是应留给学充足的时间讨论反思。
示意义是什么?会冒出大量泡沫?。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讨论)如何增加养鱼池水中的含氧量?
理解影响气体溶解度的因素是什么。
结合生活经验讨论分析,想出办法。
(小结)学完本课题,你知道了什么?你能用我们所学到的知识解决什么问题吗?
当堂练习,反馈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板书设计】
一、物质的溶解性:
1.概念:
2.影响因素:
二、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四要素:
一定温度下
100g水中线的意义:
(1)溶解度的三种情况:
A.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
B.少数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NaCl。
(小结)我们把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溶解度。通常所说的溶解度是指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
得出初步结论:室温下,水中溶解的二者的量差不多,但温度升高时,水中溶解的硝酸钾就多得多了。
讨论分析。交流汇报:要在一定温度下,还要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才能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情况根据分析,理解概念。
讨论分析:
理解四要素是缺一不可的。
溶解度的相对大小。理解溶解度和溶解性的关系。
阅读教材,理解溶解性是用来粗略表示溶解情况的。
理解绝对不溶的物质是没有的。
(讲解)我们用实验的方法可以测出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读表)P15表。
(讨论)(投影)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硝酸钾、氯化钠、氢氧化钙几种物质在20℃和80℃时的溶解度。
初四化学第一单元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教案教学设计
备课
物质的溶解性教案设计
物质的溶解性【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3.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4.了解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5.认识气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体在水中的最大溶解量会。
投影探究要求,进行实验指导,组织填写实验记录。
[归纳板书]1.影响固体物质的影响因素内因:溶质和溶剂的性质外因:温度[问题]同样是易溶的物质怎么比较溶解性的大小呢?[追问]什么叫溶解度?知道学生自学溶解度的概念。
[投影并板书]2.溶解度的概念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g溶剂(通常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概念再探]指导学生思考填空。
溶解度概念四要素:(1)条件:在一定下;(2)标准:g溶剂;(3)状态:达到状态;(4)单位:质量单位是。
指导学生理解概念,并在2分钟内记住概念。
[问题] 看书回答:溶解度思考。
自学。
明确溶解度的概念。
思考、回答。
引入主题。
培养自学能力。
帮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以下四句话错在哪里?(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
(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
(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
(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 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指导学生讨论、辨析、纠正错误,认识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完整意义。
[归纳总结]3.溶解度的含义(1)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溶解某物质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质量为多少。
(2)表示某温度时,100g水中最多溶解多少克某物质。
[追踪练习]①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表示什么含义?②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20℃时,100g水里最多溶解36g 氯化钠,所以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
B.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
初中化学_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实验探究,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通过对溶解度曲线的观察和分析,学会使用曲线图,会根据溶解度确定物质结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的思考模式来领悟原理知识;(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记录、分析、归纳、总结等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控制变量法在化学研究、学习中的意义。
(2)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活实践中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1.影响溶解性的几个因素;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的定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教学过程】一、导入:[复习导入]:提问:1、什么是饱和溶液?什么是不饱和溶液?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怎么转化的?[学生回答]:[教师]:到底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形成与溶解性有怎样的关系?二、[新课导入]新课《物质的溶解性》(板书)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教师]:什么是溶解性?[学生]: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的能力。
[教师提问]:物质的溶解性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课本实验探究1-3 探索活动一(并完成表格):[演示实验]:【实验探究1-3】实验药品:蒸馏水、酒精、碘、硝酸钾、氯化钠、。
1.探究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把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填在P13-14的空格上。
[学生回答]:碘在水中不溶解而在酒精中易溶解,氯化钠在水中易溶在酒精中不溶。
从而得出结论:相同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不同溶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也不同。
[教师]:物质的溶解能力与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有关。
探索活动二:2.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学生讨论】请你设计实验探究温度对硝酸钾溶解性的影响。
思路分析:在实验中需要改变的因素是需要保持不变的因素[学生回答]:向一定量水中加入硝酸钾固体至不再溶解,然后对此溶液进行加热,观察现象。
[教师演示实验]: 好,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探究温度对硝酸钾的影响。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帮助三年级学生理解物质的溶解性,并能够区分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通过实践活动和讨论,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 介绍物质的溶解性- 实践活动:观察和比较溶解和不溶解的物质- 实验:通过实验验证一些物质的溶解性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入通过简单的问题和图片引入物质的溶解性的概念,引发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对物质的观察和实验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讲解物质的溶解性的定义和基本概念,例如溶解是指固体或液体在液体中完全混合成一种新的液体。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和区别。
第三步:实践活动选择几种常见的物质,例如盐、糖、沙子等,让学生观察它们在水中的表现,并比较它们的溶解性。
引导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让他们自己总结出溶解和不溶解的特征。
第四步:实验设计简单的实验,例如将盐、糖和沙子分别加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
引导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并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推理。
第五步:讨论与总结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规律和原因。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进一步的思考,并让他们分享自己的想法。
教学评价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和实验中的表现,检查他们对物质的溶解性的理解和区分能力。
根据学生的回答和参与情况,评价他们的研究成果,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反馈。
扩展活动- 鼓励学生设计更多的实验,验证其他物质的溶解性。
- 引导学生观察和记录日常生活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并进行讨论和解释。
参考资源- 《小学科学活动教程》- 学校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以上是三年级上册第8课《物质的溶解性》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
初中化学物质的溶解性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掌握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3)了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2.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习惯,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
三、教学难点: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你们接触过什么物质的溶解?如何判断一种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2)通过示意图,简单介绍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2.理论探究(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溶解?溶解的条件是什么?(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描述物质溶解的现象,引导学生总结物质溶解的条件。
(3)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不同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分析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
3.拓展延伸(10分钟)(1)通过实例,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溶解物质越少,溶液的浓度越低?(2)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酒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情况,引导学生总结溶解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4.巩固运用(2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已学内容,设计实验验证以下假设:假设1:温度越高,物质的溶解度越大。
假设2:溶解物质的质量越大,溶液的浓度越高。
(2)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讨论,并得出结论。
5.课堂小结(10分钟)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总结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和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并复习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
六、板书设计主题:物质的溶解性要点:1.物质的溶解与溶液的概念2.物质的溶解性的判断方法3.物质的溶解度与溶解速度之间的关系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观察和操作,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的能力。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
“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教学实录及反思作者:欧群来源:《化学教与学》2012年第12期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1一、内容介绍“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一节内容是第六章的重点,为后面溶解度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课的设计变“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实验”,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自己探究。
三个实验分开做,及时交流,评价,效果更好。
在实验设计方面注重控制变量法的引导。
课堂上注重学生思维的锻炼。
学生在能力培养方面得到了强化。
本课的学习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通过实验观察及交流讨论,能总结、归纳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换的方法。
4.进一步练习用量筒量液体、振荡试管、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等实验操作技能。
5.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6.培养谦虚、合作、求真、求实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探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教学难点]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理解及其相互间的转换条件。
二、教学过程三、教学反思本节内容要求学会用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学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要求知识的四个维度能在课堂上融合。
对概念的理解是学生的难点之一,因而本节课不是直接讲解概念,而是通过实验来诠释概念,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为了学习本身,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同时概念的教学不仅只有概念本身,经过仔细的逻辑思考,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使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引入非常自然。
物质的溶解 第1课时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
三、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继续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 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 液。
1、如何判断某溶液是否 是饱和溶液?
2、如何实现饱和溶液和 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换?
二、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能力
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建立猜 (1)猜想因素(请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导学案上) 想与假设 (2)猜想依据(可以用你生活中的事例加以说明 )
温度
溶剂的种类
2、设计实验 控制实验变量
溶质的种类
20℃氯化钠在水中最多能溶解的质量
溶剂的量/克
100 200 300
氯化钠最多能溶解的 质量/克 36.0 72.0 108.0
如何让温度很高的热水沸腾?
加热Βιβλιοθήκη 降低气压活动——探秘
加入氢 氧化钠
加水
放热
加入 尿素
加水
吸热
加入 食盐
加水
无明显现象
将 溶解在水中,溶液的温度 过程中 热量。
,说明在溶解
一、溶解过程 伴随热量 变化
加入 食盐
加水
无明显现象
如果往食盐水里面继续加入食盐,猜测会出现 什么现象?
说明 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
3、进行实验
是否所有溶质都完全溶解?
(1)先讨论,再实验(完成指定实验);
第1大组:探究温度对溶解性的影响; 第2大组:探究溶质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第3大组:探究溶剂的种类对溶解性的影响。
(2)分工合作:1位记录员将实验内容按表 格记录,请2位同学汇报实验情况(一位展示 实验结果,一位讲述记录情况)。
【上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物质的溶解性》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案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运用实验探究的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准备
药品:蔗糖、食盐、消石灰、食用油、硝酸钾、蒸馏水。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玻璃棒、酒精灯等。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3节物质的溶解性
第1课时
一、物质的溶解性及影响因素
1.概念: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称为这种物质的溶解性。
2.影响因素: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概念:
饱和溶液:在一定的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方法
3.相互转化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的溶解性》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张伦兵
一、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教材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物质的溶解,溶液组成的表示,对溶液的相关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学习物质的溶解性打下了的基础。
通过对影响物质溶解性因素、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其相互转化的学习,为下两课时学习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及结晶打下基础,因此,本课时的学习内容在本节教材中占有基础地位,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节的学习也将为下一章学习酸碱盐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分析
(1)会用实验探究方法确定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了解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涵义。
(3)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方法与过程目标分析
(1)通过亲生经历和体验“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的探究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2)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分析
1.通过对认识溶液、物质的溶解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保持和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学习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难点分析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四、教学思路设计
(1)教学流程
创设情景引发问题提出探
究任务
指导实
验探究
引导应用
(2)学生活动
五、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媒体及实验设计。
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实验准备:第166页实验1、2、3;第167页实验1、2、3;按照学生人数每四人一组准备分组探究实验。
提出假设
设计实
验方案
进行实 验探究
联系应用
八、课外巩固练习
练习与实践1、2、3题。
九、课外实践与探究
投影:你知道衣物是用什么物质来干洗的?请上网查询或查阅相关资料说明其原理。
十一、板书设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一)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的影响因素溶质性质
溶剂性质温度
﹛
2. 溶液的状态及转化
十二、课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本课时内容是一个很好的探究案例。
内容的编排体现了: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设计方案 收集证据 解释与结论 反思与评价 表达与交流等能力要素,所以我采用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组织教学活动。
通过本课时的学习,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学生可以学习到科学探究的方法,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在课后我对学生的探究能力作了了解和评价,主要以学生自我记录、学习小组内记录和教师的观察记录为依据。
本节内容教学成功的关键是一定要掌握好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在教学中有放有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饱和 溶液
不饱和 溶液
①加热 ②加入溶剂 ①降温 ②蒸发溶剂 ③加入溶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