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一)醉翁之意在哪里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

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阅读答案及赏析「篇一」醉翁亭记(欧阳修)①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 醉翁之意不在酒(3) 野芳发而幽香(4) 山肴野蔌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下列对选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②段中,依次抓住春夏秋冬的“香”“繁”“洁”“落”四个典型情景来写四季变幻之美,情状俱到,精确而熨帖。
B.第③段写宴饮之乐,却别有情致地从捕鱼酿酒写起,既夸耀滁地的富足,也表明野餐的有趣。
C.选文围绕“乐”,写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乐人之乐,表达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D.选文巧用诗的语言表达形式,全用对句,句式整齐,音节铿锵,读来声声清朗,极具音乐的节奏美。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醉翁亭记》(解析版)

专题13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醉翁亭记》(解析版)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⑵[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一眼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⑶[蔚然],茂盛的样子。
⑷[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
⑸[回]曲折、回环。
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有一座亭子,(亭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
⑺[临]居高面下。
⑻[太守自谓也]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⑼[意]意趣,情趣。
⑽[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心间,寄托在酒上。
⑾[林霏开]树林里的雾气散开。
⑿[霏]弥漫的云气。
⒀[云归而岩穴暝]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⒁[岩穴]山洞,这里指山谷。
⒂[暝]昏暗。
⒃[晦明变化]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
⒄[野芳发而幽香]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
⒅[芳]花。
⒆[佳木秀而繁阴]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⒇[秀]茂盛。
(21)[风霜高洁]指天高气爽,霜色洁白。
(22)[负者]背着东西的人。
(23)[休于树]在树下休息。
(24)[伛偻提携]老年人弯着腰走,小孩子由大人领着走,这里指老老少少的行人。
(25)[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6)[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27)[洌]清。
(28)[山肴野蔌]野味野菜。
(29)[蔌]菜蔬。
(30_[陈]陈列,摆开。
(31)[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中欢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
(32)[酣]尽兴地喝酒。
(33)[丝]弦乐器。
(34)[竹]管乐器。
(35)[射]这里指投壶,宴饮时的一种游戏。
把箭投向壶中,中多者为胜,负者按照规定的杯数喝酒。
(36)[弈]下棋。
(37)[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
(38)[觥]酒杯。
(39)[筹]酒筹。
宴会上行令或游戏时饮酒计数的筹码。
(40)[苍颜]苍老的容颜。
(41)[颓然乎其间]醉倒在众人中间。
(42)[颓然]倒下的样子。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

《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醉翁亭记》原文翻译注解引导语:《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
由此,小编将带大家欣赏一下诗人欧阳修在醉翁亭的陶醉之情吧!【作品原文】环1滁2、3皆4山也。
其5西南诸峰,林壑6尤7美。
望之蔚然8而深秀者9,琅琊也。
山10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11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12也。
峰回13路转14,有亭翼然15、16临17于18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19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20之者谁?太守自谓21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22醉,而年又最高23,故自号24曰25醉翁也。
醉翁之意26不在酒,在乎27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28之心而寓29之酒也。
若夫30日出而林霏31开32,云归33而岩穴暝34,晦35明36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37发38而幽香,佳木秀39而繁阴40、41,风霜高洁42,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43负者44歌于途,行者休于树45,前者呼,后者应,伛偻46提携47,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48溪而渔49,溪深而鱼肥。
酿泉50为酒,泉香而酒洌51;山肴52野蔌53,杂然54而前陈55者,太守宴也。
宴酣56之乐,非丝57非竹58,射59者中,弈60者胜,觥61筹62交错63,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64白发,颓然65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66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67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68、69,鸣声上下70,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71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72,太守也。
太守谓73谁?庐陵74欧阳修也。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1. 环:环绕。
怀禅微刻《醉翁亭记》怀禅微刻《醉翁亭记》2. 滁(chú):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3.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

《醉翁亭记》比较阅读练习(6篇)附答案一、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①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①掇:(duō)拾取,采取。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2)遂书以名其亭焉()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一处朗读停顿。
(2分)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3.翻译下列句子。
(4分)(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译文:(2)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译文:4.从《醉翁亭记》、《丰乐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的一种高尚情怀,这种情怀可以用《丰乐亭记》中的四个字加以概括:__________。
(2分)答案:1.(1)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的样子)(2)命名2.既得斯泉 / 于山谷之间3.(1)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2)于是每天和滁州的人(一道)抬头观看山景,低头倾听泉水声。
(每小题2分,译错1处扣1分,扣完为止)4.与民共乐(如答成“与民同乐”得1分)二、【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讲稿

百家讲坛康震《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讲稿(一)醉翁之意在哪里节目导语: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
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
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初中语文中考复习 十三、《醉翁亭记》

十三、醉翁亭记❶欧阳修【2016年与《桃花源记》对比考查,2010年与《岳阳楼记》对比考查】环滁❷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几座山峰,树林和山谷格外优美,一眼望去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❸。
树木茂盛又幽深秀丽的,是琅琊山。
[壑( ℎè ):山谷。
琅琊: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山行六七里,渐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座山峰间倾泻下来的,是酿泉。
[山:沿着山路。
泻:倾泻。
]峰回路山势回环,路也转❹,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❺者,醉翁亭也。
跟着转弯,有一座亭子,( 亭角翘起 )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上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名:命名,取名。
]太守自谓也❻。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 醉翁 )来命名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得很少却总是易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❼不在酒,在乎山水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意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水光之间也。
山色。
[乎:于。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❽。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得:领会。
寓:寄托。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❾,云 归 而岩穴 暝 ❿, 晦明太阳出来以后,树林里的雾气就散开了;云雾聚拢,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或暗或明、变化 ⓫者,山间之朝 暮 也。
变化不一的,正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的景象 )。
[开:消散,散开。
归:这里是聚拢的意思。
] 野芳发 而野花开放,有一股幽香 ⓬,佳木秀而繁阴 ⓭,风霜高洁 ⓮,水落而石出者,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天高气爽,霜色洁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这是山间四季( 的景象 )。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点梳理【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而触怒政敌,被贬为滁州知州。
欧阳修虽然壮年被贬,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做事。
同时,滁州风光秀丽,他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情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惆怅苦闷寄寓在山水和诗酒之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中心主题】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文言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环滁皆山也环:环绕林壑尤美尤:尤其,格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深:幽深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于:从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作亭者谁作:修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命名太守自谓谓:命名饮少辄醉辄: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霏:雾气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晦明变化者或暗或明,变化不一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开放佳木秀而繁阴佳:好的秀:茂盛,繁茂山间之四时也时:季伛偻提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往来而不绝者绝:断绝酿泉为酒为:酿造泉香而酒洌洌: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陈:摆放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弈者胜射:投壶弈:下棋觥筹交错觥:酒杯苍颜白发苍:苍老颜:脸色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不久树林阴翳翳:遮盖太守乐其乐乐:以…为快乐乐:快乐醒能述以文者以:用文:文章述:记述太守谓谁谓:为,是二、重点句子的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

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在平日的学习中,大家对文言文一定不陌生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骈俪对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是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真正理解文言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鉴赏欧阳修《醉翁亭记》,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醉翁亭记》原文欧阳修(宋)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坐起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然白发,颓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城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美丽,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行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流水声,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而下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老僧智仙。
给它起名字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欧阳修(一)醉翁之意在哪里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醉翁之意在哪里前导言: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
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
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译文]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出典]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注:1、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词语解释1.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
滁州在安徽省东部。
环:环绕。
2. 皆:全、都。
3. 林:树林。
4. 壑:山谷。
5. 蔚然:茂盛的样子。
6. 深秀:幽深秀丽。
7. 山:名词作状语,沿山路。
8. 行:走。
9.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10. 回:回环,曲折环绕。
11.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 临:靠近。
13. 作:建造。
14.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15. 谓:命名。
16. 辄:就。
17. 号:称号。
18. 曰:称为。
19. 意:情趣。
20. 乎:于,介词。
21. 得:领会。
22. 寓:寄托。
3、译文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面的许多山峦,树林、山谷尤其优美,远望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水声潺潺,从两座山峰中间倾泻出来的,是酿泉。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是醉翁亭。
修建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到这里来喝酒,喝一点就醉了,而且年龄又最大,所以自己取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它在心里,并寄托它在酒上罢了。
醉翁之意不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之意不在乎山水之间也作者:韩扑来源:《传奇故事(下半月)》2009年第06期在欧阳修的著作集里,《醉翁亭记》是极为奇异的一篇。
此公在当时的地位,可比唐朝的韩愈,堪称一代文宗,两宋比他晚的写文章的那些人,个个都有他的文集,所以欧阳修文章一出,则天下传阅揣摩。
无论是他的历史文字,还是上疏的奏折以及赠给后辈的序文,都写得言之有物,掷地有声,笔力非常雄健。
但这一篇《醉翁亭记》却写得弯弯绕绕,轻轻飘飘。
不知情的人,只道欧阳修是自诩为“与民同乐”的太守,在无为而治的怡然中,游山玩水,与民同乐,醉饱而还。
其实,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是在他支持庆历新政而被贬滁州(今安徽滁州)的第二年,政治上失势,政敌还在监视他的施政、言行与文章。
所以,他的心情,不可能如文章里写得那样“乐”。
后来很多分析者根据他的这个背景立论说:欧阳修是在强颜欢笑,是在借写“乐”,来掩饰他自己的“忧”。
其实不然。
欧阳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他作这篇文章绝不是自欺欺人,而是要在政治上达到自救的效果,为后来的翻身造势。
透过史实的滤光镜,我们就能够照出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到底意在什么。
醉翁之意不在酒,更不在山水,在乎朝堂上也。
庆历五年(1045年),范仲淹新政被废止,范仲淹与富弼、韩琦等纷纷被逐出中枢,欧阳修因为同情庆历党人并为其张本,也遭到贬逐。
但贬他的理由却不是因为他参与新政,而是一些鸡毛蒜皮的私人品行原因,这就给皇帝将来重新起用他留了很大余地。
仁宗皇帝也是非常器重欧阳修的,所以,欧阳修到滁州后,“态度”就成了决定他日后仕途是否顺利的最大标尺。
什么态度呢?只要他向守旧派服软,寄身投靠,并跟范、富一派声言决裂,欧阳修很快就可以还朝高升,但他也将因为做了变色龙,而被天下人所不齿,为变法派所痛恨。
若继续跟守旧派对着干呢?守旧派将会加大对他的打击力度,他也可能从此无法再回到朝廷了,很可能会像寇准、范仲淹那样被挪来挪去,最终死在偏远的江湖之中。
欧阳修是很想有些作为的,这条路他也不会选。
醉翁亭记复习题

《醉翁亭记》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
本文出自《欧阳修散文选集》,作者欧阳修就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解释下列加线的字的意思。
1、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倾泻2、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3、饮少辄醉就4、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5、宴酣之乐尽兴地喝酒6、射者中,弈者胜下棋7、负者歌于途背8、杂然前陈者摆放9、觥筹交错酒杯10、山肴野蔌蔬菜1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象鸟展开翅膀的样子12、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13、云归而岩穴暝昏暗14、伛偻提携脊梁弯曲这里借指老人15、觥筹交错交互错杂三、词类活用与一词多用1、名之者谁名词作动词命名2、杂然而前陈者名词作状语在前面3、山行六七里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5、乐山水之乐乐趣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高兴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快乐四、重点语句翻译(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从两山之间飞泻出来的,就是酿泉。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山势回环,道路转弯,有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的,就是醉翁亭。
(临,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上,而在于山水之间啊。
(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因而乐趣也没有穷尽。
(6)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到溪水边捕鱼,溪水深,鱼儿肥。
(7)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脸色苍老,头发花白,醉醺醺地坐在宾客中间,这就是太守喝醉了。
(8)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树林里浓荫遮蔽,鸟儿到处鸣叫,就是游人离开后禽鸟在快乐了。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欧阳修《醉翁亭记》原文及译文赏析欧阳修《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翻译: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座山峰中间飞流而下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转弯,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中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取名的人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的。
太守和客人来这里喝酒,喝了少许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取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于喝酒,而在于山水之间。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像那太阳出来,树林中的雾气消散,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早晨则自暗而明,傍晚则自明而暗,或暗或明,变化不一的,就是山间早晨和晚上的景色。
一分钟介绍醉翁亭记的故事

一分钟介绍醉翁亭记的故事
《醉翁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以作者游历醉翁亭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醉翁亭的自然风光和四时之景。
下面,我将用一分钟的时间为您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故事。
《醉翁亭记》讲述了欧阳修在游历安徽滁州的醉翁亭时,与朋友们畅饮、欣赏美景的故事。
文章开头,欧阳修因公务之余,得以游历醉翁亭,结识了当地的隐士醉翁。
醉翁喜好饮酒,与欧阳修志趣相投,两人一见如故。
在醉翁的引领下,欧阳修游览了醉翁亭周边的山水美景。
春天,山花烂漫,鸟语花香;夏天,绿树成荫,溪水潺潺;秋天,层林尽染,硕果累累;冬天,白雪皑皑,寂静无声。
四时之景不同,然而皆令人陶醉。
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欧阳修与醉翁等人畅谈天地,把酒言欢。
他们谈论的话题涉及诗词歌赋、历史典故、人生哲理等,彼此受益匪浅。
文章中,欧阳修用“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达了他们追求自然之美、超脱尘世的心境。
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在醉翁亭逗留数日后,欧阳修不得不告别醉翁,返回工作岗位。
离别之际,两人依依不舍,约定来日再聚。
通过这个故事,欧阳修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以及与朋友把酒言欢的欢乐时光。
《醉翁亭记》以其优美的文字、深刻的寓意,成为了我国古代散文的瑰宝。
一分钟的时间,我们了解了《醉翁亭记》的故事。
这篇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欧阳修与醉翁的真挚友谊,以及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翁之意乃在酒-欧阳修《醉翁亭记》赏读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北校区 辽宁·沈阳 110148)
摘 要 醉翁亭记是我们高中时期要重点学习理解的一篇文言文佳作, 关于对这篇课文的赏读, 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 背景, 作者欧阳修的身世遭遇和宋代文人的醉酒情怀这些层面来赏析。 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 我们知道欧阳修是以 酒为载体, 用 “醉酒” 的方式来反思, 以 “翁” 的姿态来面对大众。用文字表达意志, 用酒寄托情感, 所以我们说是 “醉翁 之意乃在酒” , 而不是文中所写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 关键词 醉翁亭记 醉酒情怀 醉酒情趣 醉酒情绪 G640 A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0 引言 文学创作对创造者又意味着什么。我认为文学创作主要有两 《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的佳句一直为人们传诵和 个功能, 一是作者精神的确立, 二是作为作者调整心态的方式, 认可, 从我学习这篇文章, 我就反复通读、 理解、 琢磨, 破译了醉 作者面对人生境遇蹉跎, 面对世事皆不尽人意却无可奈何, 心 翁的醉意, 并且认为醉翁之意就在酒, 而非山水之间。并且我 中愤懑无处排解, 只能以文学创作为发泄途径。 认为对 《醉翁亭记》 的重新解读应该建立在古代醉酒传统和当 这种自我调整是比较迂回的形式, 是作者坚持精神、 自我 时宋代文学理性的基础上进行, 而不是单单通过这篇文章本身。 的形式, 将自己内心的忧愤、 无奈转化为文字中的阔达、 清逸, 1 古代文人的醉酒传说 以此消除内心的不快。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用微笑面 通过初中、 高中语文知识的积累, 我发现很多文人喜欢把 对生活的苦难, 以平常心面对一切挑战, 我觉得这就是宋代文 情感或者志向寄托在酒身上, 李白有 “诗仙” 的称号, 留下了 “抽 人的巧妙之处。 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的名句, 一代枭雄曹操也曾 我们看欧阳修当时, 正是遭遇贬谪, 满腔热血就此被打压, 说 “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关于喝酒和醉酒, 一直都以人们的 心中当然不能完全释怀, 而且纵观他一生在官场沉浮, 他主张 愁绪烦闷展开, 或是对人生、 前途、 社会的无奈, 或是对自身亲 革弊兴利, 并且终身忧国忧民, 用酒消遣, 以 “醉翁” 自诩, 就是 人离世、 壮志难酬的痛苦。 他们看似洒脱醉酒, 却也是想从酒、 这种自我精神的迂回表现, 纵使他纵情山水, 醉酒当歌, 他心 醉酒中麻痹自己,使自己暂时脱离现实的残酷局面。他们的 中装的依然是国家、 百姓, 他依旧保持着最初的赤子之心。 3 醉翁的醉酒情绪 醉酒不是西方的那种狂放和释放, 而是在颓废间寻求醒悟, 仍 然充满很多理性因素。醉酒本事可以麻醉理智, 开放感情, 放 当时 《醉翁亭记》 的创作背景是欧阳修被贬谪到滁州做太 任自我的方式, 但在中国, 自古就有 “唯酒无量不及乱” 的说法, 守的第二年,琅琊山的壮阔美景填补了他在政治官场中的失 自古历史中, 文人士大夫的饮酒中始终没有超过这种界定。 尤 意, 反得一身轻, 与好友共饮美酒, 与百姓同乐, 听山间鸟儿歌 其是欧阳修在醉酒状态下挥笔写下了万人传诵的 《醉翁亭记》 。 唱, 共赏夕阳西下, 这种美景风光, 这种逍遥时光, 使欧阳修才 之所以说醉翁之意在酒, 是说欧阳修以就寓文, 他那种浪漫豪 情大发, 写下了这 《醉翁亭记》 。而这首篇章的流传, 不仅因为 放的情怀,正好反映了士大夫文人内心深处的无法洗去的文 它描绘的美好风光, 更因为它的韵味隽永。 人素养,也折射出了宋代文人士大夫的那种心怀天下的博爱 当时欧阳修自号 “醉翁” , 但他当时仅 39 岁, 还不算是翁, 精神, 也使得欧阳修的人生求索不失仁德的美好品格。 可见他用这种自称, 是因为内心已经 “老化” , 生活困苦, 政治 2 宋代文人的醉酒情怀 失意, 仕途坎坷, 全都借这个翁聊以自慰。 柳永通过写 “拟把疏狂图一醉,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表现自己 醉已经成为了欧阳修的一种生活境界,是欧阳修在滁州 借酒浇愁的情怀, 或许宋代文人在调整自己心情状态时需要酒 生活的常态, 喝醉是对酒的最低标准, 也是最高要求, 醉的目 为辅助, 宋代文人的优点是他们的文学精神中还充斥着理智, 的是为了使自己脱离现实, 落得暂时清静, 以此获得快乐心情。 比如欧阳修、 苏轼、 辛弃疾这些文人, 面对当时复杂、 不如意的 这个醉, 也照射出他以酒释怀, 以醉解愁的无奈。但这种醉却 局势, 他们的精神和现实世界都处于接近颓废的情景, 选择这 像屈子所说的 “众人皆醉我独醒, 举世皆浊我独清” 。并不是 样一种调整自己的审美心态而沉醉其中, 他们选择逃避现实, 一种真的醉的忘乎所以, 欧阳修其实还是清醒的, 一位如此理 抛开顾虑, 以酒为乐, 纵情山水, 不问世事, 用诗、 酒、 乐聊以自 智的文人, 又怎会让自己每天都处于一种不问世事的 “醉” 中? 慰。竹林七贤也是如此, 他们不满当时社会官场, 选择终日林 而且, 这种醉中还包含着一种酣, 饮酒恰到好处, 兴尽而意不 间玩乐, 不修边幅, 以天为顶、 以地为榻, 也算逍遥自由。 乱, 酣, 就是甘, 是通过饮酒达到的一种境界, 正如文中写到: 《醉翁亭记》 中的欧阳修在文中的描写中是舒适、 从容的 “宴酣之乐, 非丝非竹, 射者中, 弈者胜。 ” 欧阳修通过宴酣饮酒, 形象, 在我们现在看来也是旷达、 超脱的典型人物, 作者在描 达到与民同乐的雅致, 实乃人生一大乐趣, 欧阳修与人为乐, 写自己中选择淡化自我情感的方式,其本意本不是消弱情感 以食为乐, 以景为乐, 以情为乐, 还以意为乐, 欣赏山水乐趣, 表达, 而是用这种弱化写法超越强烈的情感表达, 使自己的形 得在心里, 寄托在酒上, 太守乐在其中, 也乐在酒中。 4 小结 象达到那种平静、豁达的状态。这也很好突出了文学的功能 其实就在于像这样的溶化和转化,就是我们说的用理智压制 通过结合以上宋代背景和宋代文人士大夫饮酒醉酒的情 情感, 而寓情于酒则是这种形式的外在表现, 作者就是在这种 绪, 我反复探究摸索 《醉翁亭记》 , 并且得出醉翁之意乃在酒的 心态转换中醉酒的。 定论。 欧阳修将情寄托在酒上, 以酒减弱愁绪, 以醉酒平复心情。 然而, 就是因为对这种转化方式的不了解, 很多人才会对 《醉翁亭记》 产生误解, 才会认为这首名篇只是表达作者舆情 参考文献 山水, 淡然闲适的情感, 但是这与欧阳修本人竭力反对的西昆 [1] 徐海霞《醉翁亭记》 . 教学再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0). 体明显不同。 [2] 宋聚梅.诗情画意 秀丽多姿——读欧阳修的 [J].西江教育论丛, 《醉翁亭记》 笔者觉得造成人们对 《醉翁亭记》 误解的原因是他们并不 2003(01). 了解理智的宋代人是以什么样的心态来从事文学创作,这些 [3] 万国宁《醉翁亭记》 . 教学再设计[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7(26). 172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课堂练习(附答案)

《醉翁亭记》理解性默写课堂练习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概述滁州地理环境特征(领起全文)的句子是: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开头以“”和“”两句分别描写滁州西南诸峰和其中琅琊山的美景。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在开头描写酿泉的位置和秀美景色的句子是: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解释他自号“醉翁”原因的句子是: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直抒胸臆,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的句子是: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出醉翁言在此而意在彼情趣所在的句子是:7.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体现全文核心命意及醉翁命名之意的句子是: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贯穿全文的句子是:9.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10.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山间春夏之景的句子是:1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山间秋冬之景的句子是:1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是:1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太守之宴时,溪中钓的鱼是:1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绘了与民同乐的生动图画,其中有关酒的句子是:。
15.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写举杯喝酒,众人喧闹的场面的句子是:16.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太守宴席上醉酒神态的句子是:17.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描写夕阳下,人们回家途中的禽鸟之乐的句子是:18.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评价禽鸟之乐的句子是:19..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的句子是:20.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结尾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21.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22.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作者述说“酒”和“山水”的关系的名句是:参考答案1.环滁皆山也。
2.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3.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4.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7.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的理解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的理解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表明醉翁之意在于山水美景之中以及与民同乐之中。
《醉翁亭记》是宋代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因谏言而被贬职到滁州所写的。
文章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
全文贯穿一个“乐”字,其中则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
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
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
醉翁之意乃在酒r——欧阳修《醉翁亭记》赏读

醉翁之意乃在酒r——欧阳修《醉翁亭记》赏读
李华哲
【期刊名称】《科教导刊-电子版(中旬)》
【年(卷),期】2017(000)011
【摘要】醉翁亭记是我们高中时期要重点学习理解的一篇文言文佳作,关于对这篇课文的赏读,应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作者欧阳修的身世遭遇和宋代文人的醉酒情怀这些层面来赏析.通过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我们知道欧阳修是以酒为载体,用"醉酒"的方式来反思,以"翁"的姿态来面对大众.用文字表达意志,用酒寄托情感,所以我们说是"醉翁之意乃在酒",而不是文中所写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总页数】1页(P172)
【作者】李华哲
【作者单位】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北校区辽宁·沈阳 11014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醉翁”未必真陶然——读欧阳修《醉翁亭记》 [J], 张文真;
2.赏读欧阳修《采桑子》十首,重拾颍州西湖记忆——高中语文教学融入“欧苏文化”实践研究课例 [J], 田培灵
3.情雅文美美不胜收--《醉翁亭记》赏读 [J], 傅望华
4.情雅文美美不胜收--《醉翁亭记》赏读 [J], 傅望华
5.醉翁之意应在酒——高中语文背读教学刍议 [J], 鲁玲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醉翁亭记》鉴赏

《醉翁亭记》鉴赏(3)《醉翁亭记》鉴赏虽然有云水苍茫的失路之感,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到了清辉中的歌声,听得很入迷,仍然享受着轻舟如飞的感觉。
从这里,可以看到欧阳修和范仲淹在个性上的差异。
到了《醉翁亭记》中,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
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
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全面分析《醉翁亭记》。
第一句,环滁皆山也。
一望而知,好处是开门见山。
但这种境界,就是在讲究史家简洁笔法的欧阳修手中,也不是轻而易举地达到的,而是经历了反复。
据《朱子语类辑略》卷八载:欧公文亦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凡数十字。
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开门见山而后,径直写山水之美。
先是写西南的琅琊山:蔚然而深秀,接着写水(酿泉):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
山水都有了,跟着写亭之美:翼然临于泉上。
三者应该说都比较简洁。
翼然,把本来是名词的翼化为副词。
虽然早在陶渊明就有过有风自南,翼彼新苖(《时运》),但陶氏是把翼化为动词,而这里则是化为副词,用来形容飞檐,很有神韵。
除此以外,并没有刻意的修辞痕迹。
但是这几个短句却构成十分别致的感觉。
别致感从何而来呢?有人把这一段翻译成现代汉语,我们引用来作一比较:滁州的四周都是山。
它的西南角的几座山峰,树林山谷特别的美。
看上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的,就是琅琊山。
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见潺潺的水声,从两个山峰之间流出来的,就是所谓的酿泉。
山势曲直,路也跟着弯转,于是就可以看见在山泉的上方有个像鸟的翅膀张开着一样的亭子。
这就是醉翁亭了。
造亭子的是谁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给它取名字的是这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称呼这亭子的。
太守和宾客们在这里饮酒,喝一点点就醉了,而且年纪又最大,因此给自己起了个号叫醉翁。
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饮酒,而在于山山水水之间。
这山水的乐趣,是领会在心中,寄托在酒里的。
醉翁亭记文意理解

醉翁亭记1、文学常识: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谥文忠。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2、写作背景:欧阳修早年支持范仲淹,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
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权臣,他因此也遭贬谪。
《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滁州当太守时写的。
欧阳修在滁州实行宽简政治,发展生产、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年丰物阜,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却是政治昏暗,奸邪当道,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眼睁睁地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衰亡的景象日益增长,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时的心情,这两方面是糅合一起、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课文分析:主要内容:文章先写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接着描写了山间的朝暮变化和四季不同景色。
再写了太守、众宾、游人之乐。
最后写了太守醉游归来,自得其乐。
逐段分析:第一段:由醉翁亭的自然环境、亭名的由来引出醉翁寄情山水的乐趣。
第一层,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1)这一层是按照什么顺序引出亭子的?——空间顺序:远—近大—小(2)作者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高—低(视线:下—上“望、行”二字把读者的视线由西南诸峰,引向琅琊、酿泉,引上醉翁亭。
不仅让读者了解了醉翁亭所在的方位,而且通过层层烘托,突出了醉翁亭之美。
,起到了引人入胜的效果。
)(3)滁州的地理环境如何?——“环滁皆山”(4)“诸峰”的特点是什么?——“林壑尤美”(5)琅琊山的特点是什么?——“蔚然而深秀”(6)“深”的表现有哪些?——“山行六七里,峰回路转。
”(7)醉翁亭的位置在哪?——“临于泉上”第二层,写亭子的得名及“醉翁”的深意。
(8)“来饮于此”的“此”指的是哪里?——“醉翁亭”(9)“自号醉翁”的原因是什么?——“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10)“醉翁”的含义是什么?——“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一、醉翁之意在哪里前导言:青年时代的欧阳修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但却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遭到贬谪,那么这件蹊跷案件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他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教授走进百家讲坛精彩讲述《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敬请关注。
画外音: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时期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也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政治家。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公元1007年生于江西吉安,公元1072年卒于安徽阜阳,终年六十六岁。
走近这个在北宋政坛和文坛都有丰厚建树的一代伟人,我们发现他留给世人许多匪夷所思的疑问,比如:青年时代的欧阳修,他在仕途上平步青云之时,为什么因为一场不干不净的通奸案而遭到贬谪以骈文成功取仕的他,为什么对古文情有独钟,并最终成为古文运动的领袖在人才济济的科举考试中,他如何慧眼识珠,亲自提携了后来成为一代文坛宗师的苏轼晚年时期德隆位高的他为什么被王安石百般阻挠,没能成为宋神宗时代的宰相让我们跟随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康震老师一起走近百家讲坛,听他精彩解读系列节目《唐宋八大家》之《欧阳修》,破解这一个个谜团。
今天播出第一集《醉翁之意在哪里》。
康震:大家好,前一段时间我们讲了“唐宋八大家”中的唐代的两大家——韩愈和柳宗元,从今天开始,我们要陆续地给大家介绍另外的宋代的六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曾巩。
我们讲唐代那两大家的时候是从韩愈讲起的,当时我们说了很多理由,说必须得从韩愈讲起,因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那现在我们要讲宋代的这六大家,从谁讲起呢得从欧阳修讲起。
大家说那为什么从欧阳修讲起啊为什么不从王安石讲起,为什么不从苏轼讲起啊因为欧阳修在宋代这六大家当中,包括在唐宋的八大家当中位置非常地特殊,他有三个领袖的地位:首先,欧阳修是宋代政坛和文坛上的当然的领袖,他是北宋非常著名的政治家和改革家。
他不但在朝廷做过很多的官职,在地方上做过官,而且他做过参知政事、副宰相,参与并且主持了很多朝廷政的治改革的事件,大政治家。
第二,他还是一位很著名的史学家。
他主持编纂的《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在史学上、在《二十四史》当中都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他还是北宋最重要的文学家之一。
在北宋的政坛和文坛上,他都是一个领袖人物、开先河的人物。
这说的是当时在北宋的时候。
那么就在这宋代六大家里边,他也是领袖人物。
为什么这么说呀我们掰指头都能算出来,在这六大家里边,先说苏轼,苏轼是大家公认的北宋最大的文学家,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数一数二的全才式的人物。
他的弟弟苏辙也是宋代的大散文家、也是诗人,做官做到参知政事、副宰相。
还有一位曾巩,我们知道、经常我们说起这“唐宋八大家”最后一个人就是他,曾巩也是宋代有数的散文家。
这三个人全都是欧阳修的学生,他们是在欧阳修主持的一次科举考试当中、就在这次考试当中同时录取的这三个人。
这多了不得呀,他做主考官的时候选拔的这三个学生后来都跟他一块儿能进入“唐宋八大家”的序列当中。
王安石虽然不是欧阳修的学生,但是曾巩把王安石引荐给了欧阳修,欧阳修对王安石非常地器重,因为有了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王安石在政坛上的声名那就很大了。
还有那个苏老泉苏洵,在这些人当中他就等于是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但是苏洵之所以在北宋的文坛上有那么大的名气,其最主要的原因是欧阳修对他大力地褒奖,极力地推荐他,我们知道苏洵是在八大家当中惟一一个被列到《三字经》里头的人。
所以你看,我掰指头给你算来算去,这宋代的六大家里边,那五大家要么是他的学生,要么是由于他的奖掖和推荐而在政坛和文坛上获得声誉的。
地位很特殊。
再说整体的“唐宋八大家”里边他的地位也很特殊,为什么特殊呢苏轼曾经对他的老师有一个评价:“欧阳子,今之韩愈也”——苏轼【六一居士集序】那就是说欧阳修是谁就是宋代的韩愈。
评价非常高啊,那就等于是说没办法,欧阳修生得晚,他生在宋代了,他要是生在唐代那还不定谁是韩愈呢。
这话听着有点别扭,但咱们不就是为了强调说他确实很重要吗,苏轼就说了,说“欧阳子,今之韩愈也”。
所以如果我们不按照这个出生的前后顺序来考虑问题的话,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唐宋八大家”里头,真正引领整体的古文运动,带动了文学的潮流和思想潮流的有两个人,他们是绝对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唐之韩愈,一个是宋之欧阳修。
所以这两个人是“唐宋八大家”里边真正的领袖人物。
你看我这一说,三个领袖地位,大家就明白,为什么我们今天讲的时候先要从欧阳修讲起。
画外音:说起欧阳修,我们多半会想到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无疑,《醉翁亭记》是欧阳修的散文代表作。
那么,这个千古名篇《醉翁亭记》到底美在哪里呢写作《醉翁亭记》的时候,欧阳修年仅四十岁,如此年纪轻轻,他为什么要自号“醉翁”欧阳修的“醉翁之意”又究竟在哪儿呢康震: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这一篇写于安徽滁州的《醉翁亭记》,这篇文章一开篇就说:“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环绕着滁州城的四面全都是山。
你往西南边看,那边的风景格外地优美。
沿着山路往前走,看见前面幽深的又那么秀丽的地方,那是哪儿啊欧阳修告诉你,那就是滁州有名的琅琊山。
沿着山路再往前走上那么六七里,有一股泉水喷泻而出,在山峰中间喷泻下来,这是什么泉水啊,这就是酿泉。
在酿泉的上边有一座小巧的亭子,这小巧的亭子四个角翘起来,像鸟儿的翅膀在飞翔一样,这就是醉翁亭。
非常地美。
你看本来在我们眼里头可能比较普普通通的一个景物,在我们这位文坛领袖的笔下变得是那样地温馨、那样地优美、那么地让人心旷神怡。
这亭子是欧阳修盖的吗不是。
他说啊:“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造亭子的不是我,是这个山上的和尚叫智仙的。
可是给这亭子起名的那是我欧阳修。
哎呀,我跟我的朋友们到醉翁亭来喝酒,才喝了一点点,我就醉了。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我的年龄又是最大的,所以我把自己叫“醉翁”。
可是,我喝酒的本意并不在酒本身。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呢在这美丽的山水之间。
换句话说,欧阳修喝酒是因为他欣赏到了这秀丽的山水,而喝酒只不过是他内心的一种寄托罢了。
这句呀是流传千古的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当然后来这个意思发生了一点转变,凡是说“醉翁之意不在酒”的那就是有点琢磨,想动别的心思,但是当时的本意是说什么呢,是说我不在乎这是美酒,我迷恋的不是美酒,我迷恋的是山间的优美的景色,景色把我醉倒了,酒不醉人景自醉人。
古人他写文章是很奇妙的,他会把这个醉意、把这个美景、把这个山水、把自己的内心非常完美地融汇在一起,呈现在你面前,这是一种完整的艺术品。
当我们看到这个《醉翁亭记》的前面这一大段的描写的时候,情不自禁地就浸染到了那个景色当中去。
这个《醉翁亭记》再往下写,就没那么简单了,他好像变成一个真的老头了。
你看,他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真正的快乐有时候并不是需要音乐来相伴的,只要大家在一起玩儿得高兴,觥筹交错,你来我往,就很好,可是有一样,当你们大家都很高兴的时候,有一个家伙满脸苍老、满头白发地、很颓唐地、很颓废地、颓然地就醉倒了。
他前面光说自己醉了,没说自己是个什么状态。
人家有的文醉,醉了以后吟诗一首,特文雅,一点也不闹腾。
还有人是武醉,醉了以后就成孙悟空了。
欧阳修这醉得比较特殊,他醉了以后,颓然而醉。
而且他说自己是苍颜白发。
这个就很奇怪,刚才我们还称赞说是,他是酒不醉人景自醉人,这是美好的醉。
现在突然发现不是美好的醉了,他可能真的快变成一个未老先衰的人了,这是怎么回事啊我们说这个人心里有事,他说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哪儿呢在乎山水之间也。
文人的话不能全信,他说是在山水之间你就认为在山水之间醉翁之意在自己内心的心事里,不告诉你。
他为什么不告诉你啊他有些苦处是说不出来的,你就不能老看《醉翁亭记》,你得看点别的。
他后来写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叫《题滁州醉翁亭》。
诗曰:“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
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山花徒能笑,不解与我言。
惟有岩风来,吹我还醒然。
”什么意思啊说四十岁真不老,我那就是说说,我在醉翁亭这儿偶然写一篇文章下来,我醉了以后什么都不记得了,万事万物都忘记了,连我年龄都不记得了。
我看这山间的花草,它们是不明白我为什么醉。
只有山间的风吹来,我的脑袋才在醉态当中稍稍地醒来一些。
你注意啊,这就有点意思了,刚不是还说自己是醉翁,还什么苍颜白发,怎么现在突然在诗里边就说“四十未为老”呢他后边说的这些实际上推翻了前面自许醉翁的这一段事实。
画外音:欧阳修从政的经历十分坎坷,二十四岁考中进士的他,在走向政坛的初期曾经平步青云,他亲自参与了宋仁宗时期著名的“庆历新政”,先后担任过馆阁校勘、谏官这样的中央职务和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按察使这样的地方要员,在振兴朝政、整饬吏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迫害,却以一种完全意想不到的形式爆发了。
那么,这场可怕的政治迫害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它与《醉翁亭记》的创作又有什么关系呢康震:那大家可能就会问、说,不是当得好好的嘛,这么年轻,他在被贬之前还不到四十岁呐,担任着这么重大的职责,现在怎么突然给贬到这儿了大家可能说,那可能是政绩不突出,得罪了官员。
我跟你说这些还真都不是,我给你一说原因,你做梦都想不到,欧阳修让人给告了,而且告的罪名不好说,怎么不好说呢,就是说有人告他跟自己的外甥女有不干不净的关系。
我们现在表述这个事实的时候,都要努力用一种比较典雅的语言来表述它,用书面语,他跟他的外甥女有某种不干不净的很难说清楚的关系,这是“炸弹”呐。
我们刚讲过他是三种具有领袖地位的人,能在政坛上、文坛上能立得住脚的,能给苏轼当老师的人,那就是道德、文章都得是一等一的才行,怎么现在突然出现这么一个在我们看来根本就不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人家真是告他了,而且是言之凿凿。
原来呀,欧阳修有一个妹妹,我们就叫她欧阳氏吧。
他的妹妹嫁了一个丈夫,叫张龟正,就是他妹夫了。
这是十年前的事情,十年前欧阳修的妹妹嫁给张龟正之后,后来张龟正就去世了。
张龟正原来还有个前妻生了一个女儿,我们就叫她张氏。
张龟正去世以后丢下的就是欧阳修的妹妹,以及他跟前妻生的那个小女孩。
那时候那女孩才七岁,欧阳修的妹妹无依无靠,怎么办呢欧阳修就把他的妹妹以及这个从法律关系上来讲应该算是他外甥女的张氏,七岁的小女孩,一块儿接到自己家里来,一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