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ppt---总复习

合集下载

控制工程基础ppt

控制工程基础ppt

第一章 概论
50年代末60年代初:现代控制理论形 成;现代控制理论以状态空间法为基础, 主要分析和研究多输入-多输出(MIMO)、 时变、非线性等系统的最优控制、最优 滤波、系统辨识、自适应控制、智能控 制等问题;控制理论研究的重点开始由 频域移到从本质上说是时域的状态空间 方法。
第一章 概论
闭环控制系统框图
第一章 概论 闭环控制系统的组成
第一章 概论
二、控制系统的基本类型 按输入量的特征分类 ➢ 恒值控制系统 系统输入量为恒定值。控制任务是保证在任何 扰动作用下系统的输出量为恒值。 如:恒温箱控制、电网电压、频率控制等。 ➢随动系统(伺服系统) 输入量的变化规律不能预先确知,其控制 要求是输出量迅速、平稳地跟随输入量的 变化,并能排除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准 确地复现输入信号的变化规律。 如:仿形加工系统、火炮自动瞄准系统等。
“工程控制论是关于工程技术领域各个 系统自动控制和自动调节的理论。维纳博 士40年代提示了控制论的基本思想后,不 少工程师和数学博士曾努力寻找通往这座 理论顶峰的道路,但均半途而废。工程师 偏重于实践,解决具体问题,不善于上升 到理论高度;数学家则擅长于理论分析, 却不善于从一般到个别去解决实际问题。 钱学森则集中两者优势于一身,高超地将 两只轮子装到一辆车上,碾出了工程控制 论研究的一条新途径。”
第一章 概论
快速性 输出量和输入量产生偏差时,系统消除这种偏 差的快慢程度。快速性表征系统的动态性能。 注意: ➢ 不同性质的控制系统,对稳定性、精确性 和快速性要求各有侧重。 ➢ 系统的稳定性、精确性、快速性相互制 约,应根据实际需求合理选择。
第一章 概论
1.2 控制工程的发展 公元前1400-1100年,中国、埃及和巴比 伦相继出现自动计时漏壶,人类产生了最早期 的控制思想。

控制工程基础ppt - 总复习

控制工程基础ppt - 总复习

(1 ≤ l ≤ ρ )
为求 k11 ,令式 (10) 中 s = s1 ,则
k11 = ( s − s1 ) ⋅ F ( s )
ρ
s = s1
为求 k1i ,
1 d (i −1) ρ k1i = ⋅ (i −1) F ( s ) ⋅ ( s − s1 ) s = s1 ( i − 1)! ds
L f ( t − a ) = e − a⋅s ⋅ F ( s )
位移定理: 位移定理:
( a > 0)
L e − a⋅t ⋅ f ( t ) = F ( s + a )
微分定理: 微分定理:设函数 f (t) 的拉氏变换为 F(s),则
L f (
n)
( t ) = s n ⋅ F ( s ) − s n−1 ⋅ f ( 0+ ) − s n−2 ⋅ f (1) ( 0+ ) − ⋯ − s n−i ⋅ f (i −1) ( 0+ ) −
− ⋯− s ⋅ f ( = s ⋅ F ( s ) − ∑ s(
n i =1 n n −i ) n − 2) i −1)
(0 ) − f ( ) (0 )
+ n −1 + +
⋅f(
( 0 )
(i ) + d i f (t ) f (0 ) = dt i t = 0+
1 求系数 ki
ki = ( s − si ) ⋅ F ( s )
s = si
2 确定系数 ki1 、 ki2 :
F (s) =
kp kq1 ⋅ s + kq 2 k1 k k11 ⋅ s + k12 + 2 +⋯ + + +⋯ + s − s1 s − s2 s − s p ( s − s11 )( s − s12 ) ( s − sq1 )( s − sq 2 )

控制工程基础-总复习

控制工程基础-总复习

状态空间的建立
➢由微分方程建立 ➢由传递函数建立
微分方程不含有输入项的导数项
能控标准 型
能观标准型
0 0
.
x
1
0
y 0
a0 b0
a1
x
u
1
an1
0
1 x
状态空间的建立 微分方程含有输入项的导数项
1
bn b0
an1 a0
能控标准 型
n
an1
1
0
0 1
➢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取决于系统自身的固有特征
(结构、参数),与系统的输入信号无关。
线性定常系统
x Ax bu
y
cx
du
平衡状态 x e 0 渐近稳定的充要条件是矩阵
A的所有特征值均具有负实部。
系统输出稳定:如果系统对于有界输入u 所引起的输 出y是有界的,则称系统为输出稳定。
线性定常系统 (A,b,c) 输出稳定的充要条件是传函
交点 (2)由劳斯阵列求得(及kg相应的值);
8 走向 当 nm2,kg时 , 一些轨迹向右,则另一些将向左。
根轨迹上任一点处的kg:
9 kg计算
k g G 1 (s 1 ) 1 H 1 (s 1 )= 开 开 环 环 极 零 点 点 至 至 向 向 量 量 s s 长 长 度 度 的 的 乘 乘 积 积
控制工程基础总复习(1)
1 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2 闭环控制与开环控制的区别 3 控制系统的时域模型(微分方程、状态方程) 4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的关系 5 R-L-C电路的模型建立(微分方程、传递函数) 6 方框图、信号流图、梅森公式应用 7 状态空间的基本概念 8 状态空间表达式建立方法
控制工程基础总复习(2)

控制工程基础要点总复习课件

控制工程基础要点总复习课件

根据系统的极点和零点位置, 利用Routh-Hurwitz稳定性判 据来判断系统是否稳定。
复习题三: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
• 总结词:掌握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设计方法
复习题三: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与设计方法
详细描述
1. 控制系统性能指标:控制系统的性 能指标包括稳态误差、动态响应和抗 干扰性能等。
测试来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
案例五:电力系统控制与稳定性分析
总结词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是保证供电质量的关键,控制系统 是实现其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
详细描述
电力系统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输电线路等设备 ,需要结合电力系统的动力学特性和环境条件进行分 析和控制。控制过程中需要考虑控制算法的鲁棒性、 实时性以及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需要进行仿 真测试来验证控制系统的性能。
稳定性判据
根据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运用稳定性判据判断系统是 否稳定。
不稳定性的影响
不稳定会导致系统无法正常工作,影响其性能。
控制系统的性能分析
性能指标
衡量控制系统性能的指标包括响应速度、超调 量、阻尼比等。
性能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控制系统的开环和闭环传递函数,运 用性能分析方法评估控制系统的性能。
Simulink在控制系统仿真中的应用
动态系统分析方法
Simulink的高级应用技术
控制系统的故障诊断与容错控制
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其他应用
其他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介绍
01
02
其他仿真软件介绍
其他优化软件介绍
03
Hale Waihona Puke 04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发展趋势与挑战
技术发展趋势与未来展望
05

控制工程基础清华大学版(课堂PPT)

控制工程基础清华大学版(课堂PPT)
[11] Richard C.Dorf,Robert H.Bishop, Modern Control System (7th ed),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5
[12] John Van De Vegte, Feedback Control System (3rd ed), 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 1994 「13」Ernest O. Doebelin, Control System Principles and Design,Prentice-Hall, Inc., Englewood:Cliffs,New Jersey, 1985
2020/4/11
7
公元235年
,中国马钧研 制出用齿轮传 动的自动指示 方向的指南车( 司南车)
另有发明击 鼓记里
2020/4/11
8
公元1637 年,中国明 代宋应星所 著《天工开 物》记载有 程序控制思 想的提花织 机结构图。
2020/4/11
9
公元1788年,英国人J.Watt用离心
式调速器控制蒸汽机的速度,由此产 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2020/4/11
27
2020/4/11
28
2020/4/11
29
2020/4/11
30
2020/4/11
31
1.4 课程主要内容及学时安排
控制工程基础课程主要阐述的是有 关反馈自动控制技术的基础理论。
本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 课,是机械学院平台课程。它是适应机电 一体化的技术需要,针对机械对象的控制 ,结合经典控制理论形成的一门课程。本 课程主要涉及经典控制理论的主要内容及 应用, 更加突出了机电控制的特点。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

控制器
控制器是控制系统的核心,用 于接收输入信号,并根据控制 算法产生输出信号,以控制执
行器的动作。
控制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 有比例控制器、积分控制器
、微分控制器等。
控制器的设计需根据被控对象 的特性和控制要求进行选择和
调整。Leabharlann 执行器01执行器是控制系统的输出环节,用于将控制器的输出信号转换 为实际的控制动作。
《控制工程基础》ppt 课件
CONTENTS 目录
• 控制工程基础概述 •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 控制系统的基本性能 • 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 控制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 控制工程的前沿技术与发展趋势
CHAPTER 01
控制工程基础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控制工程基础是一门研究控制系统的学科,主要涉及控制系 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分析技术以及实际应用。
现代控制理论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现代控制理论开始兴起,它不仅研究 线性系统,还扩展到非线性系统、最优控制、自适应控制等领域。
智能控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在控制工程 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涉及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多个方面。
CHAPTER 02
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时间常数以及优化控制算法来减小动态响应时间。
CHAPTER 04
控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
数学模型的建立
总结词
描述数学模型在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中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石。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可 以深入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为后续的分析和设计提供依据。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热电阻 、热电偶、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 等。

控制工程基础期末总复习PPT

控制工程基础期末总复习PPT
esslime(t)
t
当sE(s)的极点均位于s平面左半平面(包括坐 标原点)时,根据拉氏变换的终值定理,有:
esslim e(t)lim s(E s)
t s 0
稳态误差:esslt i e m (t)ls i0m s(E s)ls i0m sH ((ss))
输入作用下的偏差传递函数:i(s)1G(1 s)H(s)Xi(s)
b1
a1a2 a0a3 a1
b2
a1a4 a0a5 a1
b3
a1a6 a0a7 a1

如果第一列中各数a0、a1、b1、c1、……的符号相同, 则表示系统具有正实部特征根的个数等于零,系统稳定 ;如果符号不同,系统不稳定,且符号改变的次数等于 系统具有的正实部特征根的个数。
第四章: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
控制系统的偏差与误差
➢ 偏差信号(s)
考虑图示反馈控制系统
Xi(s)
(s)
G(s)
B(s) H(s)
Xo(s)
偏差信号(s)定义为系统输入Xi(s)与系统主反
馈信号B(s)之差,即:
(s)= Xi(s)-B(s)= Xi(s)-H(s) Xo(s)
➢ 误差信号E(s)
误差信号(s)定义为系统期望输出Xor(s)与系统
其中, d n 12
arctg12 arccos
xo(t)
2
1.8 1.6 1.4 1.2
1
=0.2 =0.4 =0.6 =0.8
0.8
0.6
0.4
0.2
0
tp 5 t
10
15
欠阻尼二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二阶系统的性能指标
系统的时域性能指标通常通过系统的单位阶 跃响应进行定义。常见的性能指标有:上升 时间tr、峰值时间tp、调整时间ts、最大超调 量Mp、振荡次数N。

控制工程基础期末复习及例题.ppt

控制工程基础期末复习及例题.ppt

第3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20
第3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系统方框图的简化 方框图的运算法则
Xi(s)
E(s)
G(s)
Xo(s)
-
串联、并联及反馈连接
B(s)
H(s)
方框图的等效变换法则 求和点的移动 引出点的移动
Xo (s) G(s) Xi (s) 1+G(s)H (s)
开环传递函数 误差传递函数
c(t) t T Tet / T
25
第4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G(s)
s2
n2 2ns
n2
(0 1)
R(s)
-
2 n
C(s)
s(s 2 n )
26
第4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瞬态响应的性能指标
tr n
1 2
tp
n
1 2
M P e 1 2 100%
ts
3(4) ( n
24
第4章 系统的时域分析
➢ 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单位阶跃响应
G(s) C(s) 1 R(s) Ts 1
c(t) 1 et /T
单位脉冲响应
c(t)
1
t
eT
T
单位斜坡响应
c(t) 初始斜率1/T 1 0.8650.95 0.982 0.632 c(t)=1-e-t/T
0
T 2T 3T 4T
t
一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Ts 1
延迟环节: e s
18
第3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3章 系统的数学模型
例:试求如图所示机械系统的传递函数。其中,F(t)为系统的 输入外力,y(t)为系统的输出位移,M1和M2为质量块,K1和K2 为弹簧的弹性系数,B为阻尼器的阻尼系数。(忽略质量块重力 作用)(共10分)

控制工程基础总复习课件

控制工程基础总复习课件
通过分析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平衡状态 和局部行为,利用李雅普诺夫第二方 法构造合适的李雅普诺夫函数来判断 系统的稳定性。
05 控制系统性能评 估与优化
控制系统性能评估方法
阶跃响应法
脉冲响应法
通过分析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评估系统 的稳定性和性能。阶跃响应曲线可以反映 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态误差。
通过分析系统的脉冲响应曲线,评估系统 的动态特性和稳态误差。脉冲响应曲线可 以反映系统对单位脉冲输入的响应过程。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和控制器要求,对校正装置的参数进行设计,以 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
校正装置稳定性分析
对校正装置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校正装置在各种工况下都能保持 稳定。
04 控制系统稳定性 分析
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
定义
如果一个动态系统在初始条 件扰动下,其状态变量或输 出变量在无限时间范围内趋 于零或保持有限值,则称该
02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和被控对象特性,对控制器的参数
进行整定,以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
控制器稳定性分析
03
对控制器进行稳定性分析,确保控制器在各种工况下
都能保持稳定。
校正装置设计
确定校正装置类型
根据系统性能指标和控制器要求,选择合适的校正装置类型,如 反馈控制器、超前校正器、滞后校正器等。
设计校正装置参数
系统是稳定的。
类型
根据初始条件扰动的大小, 李雅普诺夫将稳定性分为小
扰动稳定和大扰动稳定。
方法
李雅普诺夫第一方法和第二 方法,分别通过构造李雅普 诺夫函数来证明系统的稳定 性。
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定义
线性控制系统是指系统的动态方程可表示为线性微分 方程或差分方程的形式。
类型
根据线性控制系统的特点,系统的稳定性可以分为平 凡稳定、指数稳定和非平凡稳定。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及课后答案.ppt

控制工程基础课件及课后答案.ppt

小结




本章主要介绍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控制系统、 控制器、被控对象、输入量、输出量、反馈) 控制系统的分类 基本组成(输入元件、比较元件、控制元件、 执行元件、被控对象、反馈元件) 涉及到的名词术语(输入信号、输出信号、反 馈信号、偏差信号、误差信号、扰动信号) 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


20世纪40年代,频率响应法为技术人员设计满 足性能要求的线性闭环控制系统提供了可行的 方法;20世纪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伊凡思提 出并完善了根轨迹法。 频率响应法和根轨迹法是经典控制理论的核心。 经典控制理论主要是在复数域内利用传递函数 或是频率域内利用频率特性来研究与解决单输 入、单输出线性系统的稳定性、响应快速性与 响应准确性的问题,这也是我们这门课要着重 阐明的问题,也就是说这门课我们主要学习古 典控制理论
1.1历史回顾
第二个时期:现代控制理论时期(20世纪60年代初) 现代控制理论主要是在时域内利用状态空间来研究与解决多 输入多输出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 第三个时期:大系统理论时期(20世纪70年代) 现代频域方法、自适应控制理论和方法、鲁棒控制方法、 预测控制方法。 第四个时期:智能控制时期 智能控制的指导思想是依据人的思维方式和处理问题的技 巧,解决那些目前需要人的智能才能解决的复杂的控制问 题。智能控制的方法包括:模糊控制、神经元网络控制、 专家控制。
1、理解控制系统中的各个物理量的含义 2、理解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的含义 3、理解反馈的含义 4、掌握基本控制系统的组成
1.1历史回顾
控制理论发展的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经典控制理论时期 (40年代末到50年代) 18世纪,瓦特为自动调节蒸汽机运转速度 设计离心式调速器,是自动控制领域的第一 项重大成果。 在控制理论发展初期,作出 过重大贡献的众多学者中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 控制系统的频率特性分析 §1. 频率特性的基本概念 频率特性(频率响应) 控制系统或元件对正弦输入信号的稳态正弦响应。 稳态正弦响应 系统稳定状态时,输出量的振幅和相位随输入正弦信号的 频率变化的规律。
输入信号:
输出信号:
r t R0 sin t
c t R0 G j sin t
§2. 一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一 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1 G s T s 1
§3. 二阶系统的时间响应
一 二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G( s)
Y ( s) X (s)
n 2 2 s 2 n s n 2
1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 单位阶跃输入信号:
1 t 0 r (t ) 1 t 0 t 0 1 R(s) L 1 t s
零初始条件: 当 t = 0 时,
f t 0 f ' t 0 f n t 0
积分定理:设函数 f (t) 的拉氏变换为 F(s),则
t t t n L f t dt 0 0 0 F s 1 1 1 1 1 n 2 i n n f 0 n 1 f 0 n i 1 f 0 f 0 s s s s s F s n 1 n n i 1 f i 0 s i 1 s
无超调,无振荡。
2. ζ> 1 ,过阻尼情况 :
c t 1
2 1 1
2 2

1

e
2 1 n t



2 2 2 1 1

1

e
2 1 n t


t 0
无超调,无振荡。
二.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 典型的基本环节:

比例环节 积分环节 微分环节 惯性环节 一阶微分环节 振荡环节 二阶微分环节 延时环节
G s K
G s 1 T s


G s T s
G s 1 T s 1


G s T s 1
n2 G s 2 s 2 n s n2
t 0 s
终值定理: 设函数 f (t) 及其一阶导数 f ' t 均为可拉氏变换的,则 f (t) 的终值为
lim f t lim s F s
t s 0
§3. 传递函数的概念及基本环节的传递函数
一.传递函数的概念 定义:当初始条件为零时,输出量 y(t) 的拉氏变换 Y(s) 与输入量 x(t) 的拉氏 变换 X(s) 之比。
arctan
频率特性:
V U
G j
G(jω)是一复数,可将其分解为实部和虚部,并在复平面s中用矢量表示, 如图。
G j U j V G j e
j
实频特性
虚频特性 幅频特性 相频特性
2
sin d t 2 arctan


振荡频率为阻尼自然频率ωd; 振幅为指数衰减,由系统参数ωn、ζ决定。 随着ζ的减小,调整时间 ts 变短,但振荡变严重。 一般阻尼比ζ= 0.4~0.8 。
(逆时针为正)
三角表示
s s cos j s sin s cos j sin
指数表示:
s r e j
二.拉氏变换概念
拉氏变换定义 :
st L f t F s f t e dt 0
线性定理:
L k1 f1 t k2 f 2 t k1 L f1 t k2 L f 2 t k F1 s k2 F2 s
延迟定理:
as L f t a e F s

Gs
L yt Y s Lxt X s
Y s G s X s
Y s bm s m bm1 s m1 b1 s b0 G s X s an s n an1 s n1 a1 s a0
3. 0<ζ<1时 ,欠阻尼情况: 无阻尼自然频率 ωn 阻尼自然频率
d n 1 2
c(t ) 1 1
e n t e n t 1
1 2 cos d t sin d t 1 2
峰值时间 tp :达到超调量的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最大超调量 Mp :超出稳态值(一般为1)的最大偏离量 Mp ; 或σ% :采用百分比表示:
p%
C t p C C
100%
调整时间 ts :第一次达到并保持在允许误差范围(一般为稳态值的Δ=5%或 Δ=2%)内所需的时间。
二阶系统的传递函数
2 n G s 2 2 s 2 n s n
二阶系统的单位阶跃响应的拉氏变换
C (s) G s R(s)
n2 1 2 2 s 2 n s n s
1. ζ=1 ,临界阻尼情况:
c t 1 en t 1 n t
G s T s 2 T s 1
2



G s e s
§4. 系统框图及其简化
二.系统构成方式及运算法则
1 串联连接
G s
Y s Y1 s Y s G1 s G2 s X s X s Y1 s
R s L A sin( t ) A
s2 2

瞬态响应指标
1 单位阶跃输入瞬态响应时的性能指标
延迟时间 td :第一次达到稳定态的一半所需的时间。
上升时间tr :第一次达到稳定态所需的时间(输出产生振荡时)或从稳定态的 10%上升到稳态值的90%所需的时间(无振荡时)。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时间响应分析
§1. 时间响应及其典型输入信号 一 时间响应的概念 瞬态响应 :系统在某一输入信号作用下,输出量从初始状态到稳定状态的响 应过程。
稳态响应:时间趋于无穷大时,系统的输出。
lim c t
t
二 典型实验输入信号
2

典型实验信号
单位阶跃信号
1 t 0 1 t 0 t 0
U Re G j V Im G j
G j U V
拉氏变换存在的条件 当 t<0 时,f (t) = 0,并在t→∞的任意有限区间上连续或分段连续; 当 t≥0 时,不等式 f t Meat成立,式中 M、a 为确定的正实数。 则在 Res>a 半平面内 f(t) 的拉氏变换一定存在,且复变函数 F(s) 为解析函 数。
三.拉氏变换性质
n
G s Gi s
i 1
2 并联连接
Y s Y1 s Y2 s G s G1 s G2 s X s X s
G s Gi s
i 1 n
3 反馈连接
闭环传递函数
Y s G s s X s 1 G s H s
e


1
2

100%
4 调整时间 ts 当允许误差范围为±2% 时 ts 4 T
4 n 3 n
当允许误差范围为±5% 时 ts 3 T
ωn↑,ts↓ ζ↑,ts↓
二 结论
二阶系统的瞬态指标由ζ和ωn共同决定。 增大无阻尼自然频率ωn,可提高系统的快速响应性能,而不会改变超 调量。
§4.二阶系统的瞬态响应指标
一 欠阻尼状态时的瞬态响应指标
1 上升时间 tr :第一次达到稳定态所需的时间。
tr d n 1 2
1 2 arctan
2 峰值时间 tp : 达到超调量的第一个峰值所需的时间。
tp d n 1 2
Td 2
d

2
n 1 2
故 tp 为阻尼振荡周期的 Td 一半,它的变化趋势与上升时间相同。
3 最大超调量 Mp :超出稳态值(一般为1)的最大偏离量 Mp 。


1 2
Mp e
p
c t p c c
Mp e



1 2
增大阻尼比,可减小最大超调量,减弱系统的振荡性能,使系统的相 对稳定性增加,但会使系统的快速性变差。 当允许误差范围为 0.02 ~ 0.05 时调整时间在ζ=0.7 左右时最小,故称

2 0.707 2
为最佳阻尼比。
一般,综合考虑系统的稳定性和快速性能,选择在ζ= 0.4~0.8 的范围 内。
1 R s L 1 t s

单位斜坡信号
0 t 0 r t t t 0
R s L t 1 s2

单位加速度信号
0 r t 1 2 t 2
t0 t0

单位脉冲信号

正弦信号
0 t0 r t A sin t t 0
a 0
位移定理:
at L e f t F s a
微分定理:设函数 f (t) 的拉氏变换为 F(s),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