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合集下载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

思想解放潮流3篇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1 2023公共基础知识:近代中国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在近代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思想解放一直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话题。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群,都在尝试解放思想,探索新的思想路径。本文将介绍中国近代历史中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戊戌维新运动,5·4运动和改革开放。

戊戌维新运动

戊戌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该运动在1898年爆发,标志着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逐步崩溃。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一批爱国知识分子。他们主张以新学为主,摒弃儒家经典文化及其它传统文化,推崇西方现代科学文化,强调中国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引进西方现代文明。戊戌维新运动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5·4运动

5·4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该运动在1919年5月4日开始,由学生群众发起,是一次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该运动在思想上标志着新

文化运动的全面启动。该运动的主要诉求是以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为指导,倡导民主和科学,摒弃封建传统,倡导人民自由、平等和文化独立。五四运动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又一次重要思想解放潮流。1978

年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摒弃了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封闭、保守思想,打破了计划经济的束缚,推动了经济改革和民主进程。改革开放以“实事求是”思想为指导,以市场经济为导向,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推动企业改革,强调科技进步和人才激励,使中国迎来了现代化的春天。

早期维新思想的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的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的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兴起。这一时期的维新思想家积极探索

先进思想,寻求国家振兴、社会进步的道路,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和观念,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将对早期维新思想进行总结,从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思想家的思想观点以及其理论和实践的结果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思想、民主思想和科学思想。首先,维新思想家强调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张摒弃封建旧制,倡导实行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领域的变革。他们认为传统的政治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需要建立起新的政治体制,实现君主立宪制度;经济上要实行自由主义政策,推动工商业的发展;军事上要强调科技的运用和现代化装备的建设;教育上则要改革传统儒学教育,推行西方的科学教育等。

其次,民主思想在早期维新思想中占据了重要地位。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在政治上需要实行民主制度,并为此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和方案。有些人主张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儒家民主制度,将儒家的仁政理念与西方民主制度相结合;还有些人主张彻底的西方式民主制度,认为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经验才能使中国实现真正的民主。

最后,科学思想也是早期维新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维新思想家认为,科学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强调科学的普及和推广。他们主张借鉴西方的科学技术成果,将之运用到现代化建设中,

提高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他们也提出了宣传科学、实行科学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具备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早期维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在康有为的思想中,他强调实现国家的强盛和国民的幸福,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度,提出“学问救国”、“人才救国”的主张,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一批有才干、富有爱国心的人才,实现民族的振兴。梁启超则主张学习西方的经验,实行西方的政治制度,他通过《新民丛报》等报刊进行政治启蒙,呼吁民主政治和宪政改革。谭嗣同主张实行悲剧主义政治理论,批评传统政治文化的腐朽,主张推翻清朝政权,实现革命和民主。

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工商C111 金炳华118143

近代中国几次思想解放运动

维新变法运动:时间:1895年,目的:救国图强,在保留清朝的统治的前提下发展资本主义。背景:面对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代表人物:梁启超,康有为,戊戌六君子。性质和意义:它具有重要的爱国救亡意义,它把民族救亡意识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戊戌变法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提倡新学,批判旧学,着重宣传“兴民权”,大大地提高了全社会的民主意识和参政意识。从此,民主主义成为汹涌的社会思潮,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思想文化界的面貌。戊戌变法是第一次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政治变革运动,它并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一次质的飞跃。洋务运动仅仅是为了维护和加强封建制度,而戊戌变法则是要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代表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

辛亥革命:时间:1911年,目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的运动。比较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背景:中国深陷半殖民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的签订,将革命风暴推向前台;代表人物:孙中山。性质和意义: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新的视野。辛亥革命,开始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时间:1915年-1923年,目的:一场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猛烈抨击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背景:在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直接原因)。性质和意义: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中国三次思想转变

近代的中国,屡遭列强的侵略和宰割,逐渐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了探索救国之路,先进的中国人掀起学习西方的热潮,促成中国思想界的三次转变。

第一次转变:从闭关自守到学习西方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的坚船利炮粉碎了中国人“天朝上国”的迷梦。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进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的陈腐观念,“开眼看世界’,面对现实,探索新知,掀起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第二次转变:从学习西方技艺到学习西方社会制度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魏源等人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洋务派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并开展了洋务运动。但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惨败,宣告了单纯学习西方技艺以实现富国强兵的方案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破产。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欲自强、不仅要学习西方的技艺,更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改造社会现状。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进入全面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时期。

第三次转变:从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到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系统地提出了维新变法的理论,开展了“百日维新”,试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国摆脱民族危机,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结合中国实际,把从西方学到的资本主义国家学说发展为三民主义,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是,无论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革命派,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正当中国爱国知识分子为找不到革命的正确出路而痛苦的时候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迎来了胜利的曙光。先进中国人开始把眼光集中到苏俄身上,他们从学习欧美转变为“以俄为师”;从学习资本主义政治学说转变为学习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激进民主主义。热情歌颂十月革命,大力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后中国掀起一个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运动,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中国新思潮的主流。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结合中国革命实际,探索出一条正确而光明的革命道路。经过近30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彻底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

高二历史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

高二历史近代的维新变法思想

研究思考预测
1.(2009· 盐城模拟)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 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 入“小学 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 长达 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 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1.积极影响
(1)新文化运动前期是资产阶级的新文化反对封建的旧文化的斗 争。(2)它猛烈地冲击着中国千百年来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
其政治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
响。(3)在新文化运动中,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 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一股生气勃勃的思想解
D.新文化运动时期陈独秀笔下的孔子
答案:C
【例2】(2009· 福建文综高考,16)右图是一份报
纸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思路点拨:本题既考查了我国报业发展的主要内容,又考查了 近代中国的历史。在复习中要注意把握历史发展的时间。 答案:B
探究4: 观察下面两幅图,同样是祭孔,命运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
答案:袁世凯妄图通过尊孔复古实现复辟帝制的野心,违背历史潮 流,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激进的民主主义知识分子更是掀起 了新文化运动;当今的祭孔,是为了弘扬儒家思想的精华,凝聚全 体国人的爱国热情。

论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论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论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顾颉刚曾说:“精神学说在中国极不昌盛,自从战国以来,只有先圣先王的精神,没有自己的精神;自从严复译了《天演论》《群已权界论》等书,其他又有‘民权’、‘自主’、‘自由’、‘平等’诸名词见在出版物里,大家看了方晓得自己是一个人,不是一个附属品。”甲午战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书籍。

一、维新思想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从洋务派中逐渐分离出一部分人,形成了早期的维新派。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代表着资本主义发展要求的知识分子,他们把向西方学习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即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人们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资本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逐步形成为变法维新的思潮。二、维新思想的发展

(一)、维新主张的宣传

19世纪90年代,维新思想有了进一步发展。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开办万木草堂,招徒讲学,阐发维新变法的思想。梁启超是他的学生。康有为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道理。他把进化过程划分为三大阶段: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春秋之义,有理乱世,升平世,太平世”,而每一世都有他相应的政治制度,君主专政适于据乱世,君主立宪适于升平世,共和制度适于太平世。当人类从较低的社会层次发展到高层次,政府的形式也要相应改变。康有为的维新思想在社会上引起极大轰动,被称为"思想界之大飓风"、"火山大喷火"。

早期维新思想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重要起点。维新思想的核心是倡导“中

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主张借鉴西方文明的先进知识与

技术,为中国的国家独立和强盛找到新的出路。下面我将对早期维新思想进行总结。

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与中国的特殊背景有关。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列强强国入侵中国,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带来了巨大冲击,引起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极大震撼。他们认识到中国面临的危机,开始认识到中国社会必须改革的紧迫性。在这样的背景下,维新思想开始涌现。

早期维新思想的第一大特点是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知识。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够被强国欺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缺乏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军事的了解。因此,他们提出了“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法律、经济学、军事学等知识,以便从中吸取先进经验,用来发展中国。

第二个特点是主张启蒙思想。维新思想家认为,中国社会存在着陈腐、不合理的旧观念和制度,这些旧观念和制度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他们主张进行大规模的思想启蒙运动,通过批判和改变旧观念,促进社会的进步。在维新思想家眼中,启蒙思想是一种推动社会变革的强大力量。

第三个特点是呼吁国家强盛。维新思想家意识到,中国的国家

独立和强盛是维新的核心目标。他们认为,只有中国国家强盛了,才有可能保护中国社会的利益,才能在国际社会上赢得尊重。因此,他们主张加强国家能力建设,加强军事力量,提倡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维新思想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时代背景和现实限制的。早期维新思想的倡导者多是一些有识之士,他们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较低,难以影响社会的大范围。此外,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仍在持续,中国社会的动荡和内忧外患不断地冲击着维新运动的发展和实施。

维新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维新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维新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

近代中国经历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社会变革,引起了国人的思考

和反思,也激发了一批思想家的聪明才智。维新主义思想就是其

中之一,它在近代中国的传承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

将从历史背景、维新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传承和发展等方面探

讨维新主义思想在近代中国的重要性。

一、历史背景

维新主义思想起源于19世纪末的中国社会,当时,西方列强

逐步侵入中国领土,文化和制度的差异使得中国领土内部的政治

经济、文化层面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另外,农民起义和癸

未维新的失败也使得社会和思想层面开始发生了变革。这种背景下,新思想逐渐涌现并成为了社会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维新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

维新主义思想源于对传统思想和制度的批判,主张“变法救国、立宪为本、科学教育、民主思想和文化自强”。在政治上,维新思

想家主张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制,进行宪政改革。在文化上,许多维新派的思想家强调必须借鉴西方文化与科学,推行科

学教育,启蒙民众,提高民族素质。在地理和劳动力资源上,他

们主张发展工业和农业,打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阶级观念和体制。

三、维新主义思想的传承

维新主义思想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先后有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徐日昇、严复、林则徐等一批知名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的贡献。维新主

义思想还受到不同社会流派的影响、审视和批评,这使得它在传

承过程中得到了更加全面深入的发展。从学术和人物上来讲,梁

启超是中国维新派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他在思想上长度了“世界大同,人类互爱”的理念,反对不平等、财富集中等社会问题,提出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学号:专业:姓名:王东

国之富强,在于不断除旧布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正如近代中国,虽然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同时许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也不断开始了对中国富强道路的探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但是,最终两个阶级的探索救国的方式都失败了,都没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原因。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在历史背景方面: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加剧。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殖民化统治,导致中国的民族化不断危机加重。而此时,腐败

无能的清政府依然不能看清世界形势,仍然盲目自大和闭关锁国。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腐朽的封建统治,不断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压迫资产阶级的发展。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有了初步发展,并且在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发展,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也为了为中国的富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

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下面是店铺分享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戊戌维新运动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中国近代史戊戌维新运动的介绍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百日维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刚毅、徐桐等顽固大臣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帝。慈禧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死死地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建立在顽固派与洋务派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基础之上。面对外患日亟,社会上要求变法救亡的呼声高涨的情况,只要变法不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显示其俯顺舆情,“改弦更张”之意,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新旧冲突的目的。她的方针是决不能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实权,决不容许光绪排斥她的亲信,更不容许他在朝廷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和结果带给我们的启示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过程就是中华民族由百年封建思想到维新思想的蜕变,这一探索的结果也无疑在大大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启示是,应当不断的超越封建的思维定式,勇于探索新的思想,学会接受先进的思想,使自己处在一个不断超越的状态;要相信自己的实力,积极主动地改革创新,实现中国发展的新奇变化;要采用科学的发展观,秉持进步主义精神,实实在在发展效益经济,合理建设自己的国家;同时也要意识到,改革开放要有步调,遵循国情,深入到每一个小城市,适当的做出革命性改革,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鼓励市场的有效发挥,增强往届市民的社会福祉,实现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

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的历史意义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重要历史事件,其历史意义如下:

1. 引领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百日维新提出了许多现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如提倡学习西方文化、推行科学技术、实行宪政体制等,这些思想和制度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启发了中国爱国思想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等人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强调了中西文化合璧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启发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文化的认识和热爱,对于培养中国爱国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 彰显了中国改革运动的勇气和决心

百日维新期间,慈禧太后被迫接受了康有为等人的改革方案,这彰显了中国改革运动的勇气和决心,为后来的中国改革启示了一把火。

4. 为中国新文化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百日维新期间,中国知识分子展开了大规模的思想解放运动,这为中国新文化运

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为中国文化现代化打下了重要基础。

总而言之,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其对于中国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历史_中国历史.doc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历史_中国历史.doc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戊戌维新运动-历史_中国历史

戊戌维新运动是19世纪末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一场旨在挽救祖国危亡的爱国运动;又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是中国人民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一个驿站,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但是由于二千年封建主义经济基础的牢固,封建主义政治力量的强大、封建主义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非初登历史舞台的幼弱的资产阶级所能抵敌,戊戌变法的失败带有必然性。兼之当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还没有成为独立的阶级力量,和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维新派又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与封建主义彻底决裂的勇气,对帝国主义怀抱不切实际的幻想,充其量,他们只能发动一场软弱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而不能使改革派掌握政权。就在维新上谕如雪片般飞舞之际,军政实权仍牢牢地掌握在封建顽固派手中。没有政权的改革必然遭致失败。戊戌变法的历史证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上而下的维新改良,只是幼弱的民族资产阶级不切实际的幻想,它必然让位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百日维新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引起了封建顽固派的拼死抵抗。刚毅、徐桐等顽固大臣宣称”宁可亡国,不可变法”,多次要求慈禧太后镇压维新派,制裁光绪帝。慈禧作为清朝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并不死死地站在顽固派一边,她的统治权力建立在

顽固派与洋务派互相牵制与平衡的基础之上。面对外患日亟,社会上要求变法救亡的呼声高涨的情况,只要变法不出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范围,她可以暂时容忍,以显示其俯顺舆情,”改弦更张”之意,达到缓和阶级矛盾和新旧冲突的目的。她的方针是决不能动摇其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实权,决不容许光绪排斥她的亲信,更不容许他在朝廷内结成自己的党羽。一旦光绪帝越此雷池一步,她将随时准备发动政变。为此,在百日维新开始后几天,她即黜退翁同龢,剪除光绪羽翼;任命后党骨干荣禄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统率北洋三军;又命二品以上大臣接受新职时要到太后前谢恩,以控制光绪的人事任免权,防止他破格提拔维新派;此外,还派她的亲信党羽掌管北京城内的军事指挥权和警卫权,为后党随时发动政变做好了准备。这等于告诉大臣们,权力仍牢牢地掌握在她的手中,他们可以放手抵制新政。正因此,除湖南巡抚陈宝箴认真举办新政外,绝大多数督抚不以光绪帝的诏书为然,他们的赌注仍押在慈禧太后身上。因此百日维新中,尽管颁布了180余道新政上谕,实际成效甚微。

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试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特点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出现了大批资产阶级维新派,在这个内忧外患的历史时期,中国被席卷进入到近代资本主义世界的浪潮之中,经济和教育文化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资产阶级维新派冲破了固有的“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思想,倡导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以应对外来资本主义的侵略,并以富民强国为宗旨,提出振兴中国民族工商业的思想和抱负。在教育领域,这些资产阶级维新派也提出了“教育救国论”,并主张改革科举制度、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思想,建构近代教育体制。

本文采集自网络,本站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关键词】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

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是在对早期洋务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的基础上形成的,他们对于中国近代的经济发展和教育变革思想,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经济领域来看,中国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打破了“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陈腐观点,并倡导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振兴中华民族独立自主的工商业,以应对外来资本主义的入侵。从教育思想变革来看,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也推动了中国封闭式的传统教育向更为开放的现代教育迈进,提出了废八股、变科举、学习西方教育制度的主张和倡议,呼吁“教育救国论”,具有时代性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

中国的近代资产阶级维新派分为两个时期和阶段,前期的人物代表主要有郑观应、冯桂芬、王韬等人;后期的人物代表主要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人。他们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主张和倡导西化,在政治主张上倾向于限制君主的权利,积极推行西方的立宪制;在经济主张上破除了“重农抑商”、“崇本抑末”的陈腐观点,并倡导建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经济,提出了商品经济的基本国策;在教育思想和文化领域,则将西方的科学文化引入中国,提出废八股、变科举的教育主张。他们的维新变革思想在中国的戊戌变法中得以实施。

近代中国思想的变与不变

近代中国思想的变与不变

近代中国思想的变与不变

近代的中国是一个充满变化的中国,仿佛“变化”是这个时代的主题。李鸿章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曾形象的说当时的中国正“遇上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促成中国从鸦片战争中的落魄走向至今天的繁荣富强的诸多因素中,我认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中国思想的转变。然而,中国并没将自己传统的思想完全摒弃而去吸纳西方的思想,而是学习西方的长处,保留并发扬自己的优秀思想,这就是所谓中国思想的“不变”了。近代中国就是在这“变”与“不变”之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闭关锁国状态,对于国外的事一无所知,不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而此时中国的思想也非常保守。直至1840年,英国人用他的炮火轰开了中国的国门。此次战争中,英国的洋枪洋炮着实让清军大吃一惊,而中国的屡战屡败让自恃强大的清政府彻底晕船了。这不仅使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也使中国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鸦片战争像晴空霹雳一样,惊醒了中国官吏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开朗的有识之士,他们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总结失败教训,寻找救国和御敌的方法。

整体说来,近代中国思想的变化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19世纪40-60年代,主要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首先是以魏源、林则徐为首的一些知识分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潮。这些主张对中国的国民具有重要的思想启蒙意义,是近代中国思想的巨大进步。到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中国人才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人民受到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他们走上了反抗斗争的道路,于是以洪秀全、洪仁轩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应运而生,太平天国运动取得初步成功后,他们学习西方主张在中国也发展资本主义,《资政新篇》便是其颁布的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只可惜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未能付诸实施。虽然太平天国以失败而告终,但在思想上,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接下来,为了挽救清政府的统治危机,封建统治阶级的部分成员如奕 、曾国藩、李鸿章等,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他们被称为“洋务派”。洋务运动虽然也是向西方学习,但是它带有很强的封建性质思想,是为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服务的,所以它注定会走向失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

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梳理和解析:

1. 外部影响因素:近现代中国的历史是受到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其中外部的主要影响因素为列强的侵略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特别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这些外部的影响因素,包括西方科技思想、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内部社会矛盾:近现代中国社会存在着严重的阶级矛盾和社会动荡,分为地主阶级、买办资本家、封建官僚和工人农民等不同的阶级利益之争。这些矛盾的激化和剧烈冲突,促使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发生。

3. 政治改革与革命: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尝试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重要逻辑。从晚清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中国都曾试图进行政治制度和思想上的改革。但由于政权腐败、社会矛盾激化等原因,这些改革往往没有得到有效的实施和推进,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爆发,清朝灭亡,中华民国的成立。

4. 思想启蒙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史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包括洋务运动的引进西方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对于维新思想的传播、五四运动对于民主、科学和新文化的倡导等等。这些思想上的启蒙和文化变革为中国的近现代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动力。

5. 革命与建设:中国近现代史的逻辑也表现在革命和建设之间的关系上。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长期的分裂和割据局面,革命与建设并存,各种革命派别之间争权夺利,导致了政权的频繁更迭和政治动荡。解放战争胜利后,新中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自然灾害、经济困难、思想文化转型等各种挑战,在艰难困苦中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和改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近代中国的维新思想

工商管理4班张雪莱

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甲午战争的惨败,造成了新的民族危机,激发了新的民族觉醒。由早期维新思想家发展而来的一批新式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共同认识,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甲午战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新的政治力量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一.背景

1、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以及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已经开始走向两半社会,民族矛盾越来越深;

2、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缓慢发展,要求走上政治舞台;

3、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资产阶级的文化也逐渐传入中国,其政治观念也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要求政治改革;

4、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借鉴。

二.维新思想对近代中国的作用

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康有为、梁启超等代表民族

资产阶级上层的愿望和利益,发起了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著名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和宣传鼓动家,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学说和政治理论为思想武器,与当权的洋务派和顽固派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宣传维新变法、图存求强的主张,推动了变法维新政治运动高潮的到来。戊戌维新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变革社会制度的运动,而且是近百年来一系列改造和变革社会的伟大开端。戊戌维新同以往自发的农民运动不同,它是奠基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之上,适应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中国民族资本家的政治、经济要求的改革运动。在近代中国历史上,由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救亡图存的紧迫感、责任感,催促着一切爱国的中国人、社会集团、社会阶级和阶层,在千钧一发的时刻做出自己的抉择,投入改造中国的运动。

三.维新思想的意义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却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第一,它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

维新志士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严峻关头,挺身而出,为变法图强大声疾呼,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

第二,它是一场政治改革运动

维新派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统治,要求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进步意义。

第三,它是一场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

在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积极宣传并系统介绍了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说和自然科学支持,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推动了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

同时,戊戌变法血的教训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幻想在不不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的前提下,脱离广大人民群众,仅仅依靠一个皇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改良,以达到发展资本主义的目的,这是不可能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以为戊戌变法所证明。

四.维新思想的局限性

戊戌变法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但是作为一次重要政治变革,它将永远载在史册。它的失败,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原因是旧的封建势力虽然腐朽没落,但是对于维新变法来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阻碍力量、破坏力量。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地控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性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

其次,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虽然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维新变法。维新派尖锐地揭露了沙俄侵华的事实,却幻想依靠与英、日结成同盟来抵

抗沙俄因此,在戊戌政变前夕,维新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感到自身力量不足,却又脱离和害怕人民群众,把变法的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正是因为没有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后盾,所以当他们得悉守旧派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得依靠掌握兵权的袁世凯,结果反被袁世凯出卖。

戊戌维新作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竟失败得这样快,这不但暴露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住过、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戊戌维新的失败再次暴露了清朝统治集团的腐朽与顽固。“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主张,开始走上革命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