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室内醛酮类化合物风险研究
第31届陕西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项目获奖名单
黄龙县中学
杨光
延安
二等奖
47
PM2.5浓度的家用简易测量及评价研究
物理学
高中
李家齐
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
张占旗
西安
二等奖
48
基于综合环境温度控制器的恒温自动孵化装置
物理学
高中
岳子钰
岳雯瑾
彩虹中学
张颖聪
咸阳
二等奖
49
一种简易的电磁能发射装置
物理学
高中
马文轩
汉中市汉台中学
张霄
汉中
二等奖
50
机械蜂
物理学
计算机科学
高中
侯宇盟
延安中学
葛妍君
王皓
延安
二等奖
69
溶剂热条件下利用相转移技术合成单分散CoFe2O4纳米颗粒
化学
高中
陈悦明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廖传珠
西安
二等奖
70
以废弃牡蛎壳为原料制备葡萄糖酸钙
化学
高中
李仁杰
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刘颖
范峥
西安
二等奖
71
钠离子电池锡金合金类负极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
化学
高中
程文茜
张春锋
刘飞
西安
一等奖
21
从我眼中的“汉阳陵”看汉初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社会科学
高中
杨博源
张智元
陕西省西安中学
刘文芳
黎建军
西安
一等奖
22
关于普通药物对于血栓的溶解效果
社会科学
高中
雷新宴
铜川市第一中学
宋杨琳
赵建宏
铜川
一等奖
23
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
51
பைடு நூலகம்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岛津 LC-20AT 高效液相色谱仪;KC-6D 大气采样器 (青岛
崂山电子);DNPH 采样管、臭氧去除柱(博纳艾杰尔);针头过滤 器(0.45μm 有机滤膜)。乙腈(农残级,科密欧);13 种醛酮类化合 物标准物质(百灵威)。 1.2 样品采集及前处理
采样流量 0.5L/min,时间 3h,采样时间 12:00-15:00,采样管 前端接臭氧去除柱。采样结束后用密封帽将两端管口封闭,放于 铝衬袋内,4℃冷藏保存。乙腈洗脱采样管,洗脱液收集于 5ml 容 量瓶中乙腈定容,经过针式过滤器过滤,收集 1ml 滤液到进样小 瓶,待测定。 1.3 仪器条件
关键词:醛酮类化合物;DNPH 采样管;液 相 色 谱 仪 ; 环境空气;测定
引言 醛酮类化合物是城市大气中主要的污染物之一,是光化学
烟雾的主要成分[1],对人体产生重大危害。大气中醛酮类主要来 源于汽车尾气、化工行业、建筑装饰材料、家具等直接产生的醛 酮类物质[2]。因此检测醛酮类化合物在大气、室内,车内以及其他 场所的含量是十分重要的。
能较好的分离,其余各组分能完全分开。
图 1 13 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标准色谱图 1. 甲醛-DNPH 2. 乙醛-DNPH 3. 丙烯醛-DNPH 4. 丙酮-DNPH 5. 丙醛-DNPH 6. 丁烯醛-DNPH 7. 甲基丙烯醛-DNPH 8. 丁酮-DNPH
9. 正丁醛-DNPH 10. 苯甲醛-DNPH 11. 戊醛-DNPH 12. 间甲基苯甲醛-DNPH 13. 己醛-DNPH
选取合适的采样点,对室外环境空气和室内环境空气进行 采样和测定,室外环境空气检出甲醛 11.8μg/m3,乙醛 9.49μg/m3, 丙酮 14.6μg/m3;室内空气检出甲醛 36.6μg/m3,乙醛 31.0μg/m3, 丙酮 37.4μg/m3。室内空气浓度相对高一些,可适当减少采样量。
甲醛的危害及其卫生检验方法
归方程为Y =010235+110541X ,r =019986。
212 精密度实验 取标准溶液110、015ml 用苯:石油醚=1∶1溶解稀释至10ml 配成高低两种浓度溶液,测定6次,各样的相对标准偏差在5%以内,满足分析要求。
213 回收率测定实验 在测定精密度的实验中,将标准测定值与真值比较,标准样品的平均回收率范围在95%~105%。
实际样品加标回收测定:取3份样品分别测定其本底含量及加015ml 标准液后的含量,计算回收率,范围在80105%~110%。
214 两种升温方法测定结果比较 用恒温法和程序升温法,测定6份保健食品样品和两份标样,测定结果进行平均差数t 检验,计算结果表明,两种升温方法测定结果差异无显著性,本文采用恒温法。
215 实际样品的分析 用该法测定送检样品,其γ-亚麻酸标准及样品气相色谱图如图1。
图1 γ-亚麻酸标准及样品气相色谱图a 1γ-亚麻酸标准图 b 1样品图样品与γ-亚麻酸标准品比较,相对应的γ-亚麻酸见表1。
表1 样品γ-亚麻酸含量测定结果批号保留时间(min )γ-亚麻酸含量(%)020*******.57 5.330200120216.54 5.540200120316.565.46 由以上分析结果可看出,样品中亚麻酸含量达5%以上。
3 讨论 气相色谱分析保健食品中亚麻酸的含量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γ-亚麻酸的含量较高,不易与其相邻峰达到基线分离。
为了提高柱效、改善分离度、准确测定γ-亚麻酸的含量,并采用程序升温的方法对保健食品中的亚麻酸进行分离,分离效果较好。
γ-亚麻酸沸点很高,难于用气相色谱直接分析,必须转化为挥发性衍生物,再将所得的自由脂肪酸脂化,使其极性下降,沸点降低,因而分离能上升,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否则其在气相色谱上的响应值很低,无法准确定量。
尝试了用12%~14%的三氟化硼甲醇溶液和014m ol/L 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样品进行甲脂化,经G C 分析比较,014m ol/L 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干扰峰少,提取较完全,样品响应值高,故选用014m ol/L 氢氧化钾甲醇溶液对样品进行甲脂化处理。
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_曹纬国
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 12): 2241—2247Acta Bot . Boreal .-Occident. Sin.文章编号: 1000-4025( 2003) 12-2241-07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曹纬国1, 2,刘志勤1,邵云1,陶燕铎*( 1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西宁 810001; 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31)摘要:总结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近况,在阐述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药理作用的同时,结合结构分析和作用机制,揭示与其部分活性相关的构效关系,并对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提出进一步的展望.关键词: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构效关系中图分类号: Q 946. 8文献标识码: AA progress in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 of flavonoidsC AO Wei -g uo1, 2 , LIU Zhi -qin1 , SHAO Yun1 , T AO Yan-duo*( 1 No rthw est Institute of Plateau Biology, Chinese Acad emy of Sciences , Xining 810001, China; 2 Graduate Sch ool of the Ch i-nes 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31, 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 rizes the recent status of flav o noid co mpounds in pha rmaco logica l research. Ex pa tiating bioactiv ity and pha rm acolog ical functio ns of flav o noid com pounds, the thesis po sts som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 nship of flav onoid com po und co ncerning structure analysis and m echa nism of actio n, and bring s fo rw ard prospect about its pharmacological functio n research.:;;-Key words flav onoids compounds pha rmaco logica l effect structure activity relationship*通讯联系人. Co rrespond ence to: T AO Yian-ze.黄酮类化合物( flav onoids com po unds)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广泛地存在于自然植物中,以游离态或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不仅数量种类繁多,而且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表现出多种多样的药理活性,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抗炎抑菌,降血糖,抗氧化,抗辐射,抗癌,抗肿瘤以及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近年来,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随着对其构效关系的深入研究,发现了部分药理作用的作用机制,为其在医药、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加快了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1 黄酮类化合物的功能结构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多酚化合物( poly pheno lic收稿日期: 2003-01-20;修改稿收到日期: 2003-07-07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十五预研项目作者简介:曹纬国( 1978- ) ,男,汉族,在读硕士研究生.co mpo unds) ,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中央三碳链相互连结而成的一系列C6-C3-C6化合物[1 ],具有以下骨架:C6 -C3 -C6天然黄酮类化合物多是此基本结构的衍生物,且多以糖苷形式存在,常见的取代基有-O H、-O CH3以及萜类侧链等,目前发现的已达8000余种.但黄酮类化合物因结构不同,表现出来的生物活性差异2242西北植物学报23卷很大,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关键, C-7位羟基糖苷化和C-2-C-3位双键氢化则会引起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活性降低,而A、B、C三环的各种取代基则决定了其特定的药理活性[2 ],从而决定了其不同生物活性.2 药理作用及构效关系2. 1 抗癌抗肿瘤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作用的研究由来已久,目前已发现具有抗癌抗肿瘤作用的黄酮类化合物比较多,主要有槲皮素、水飞蓟素、芦丁、柚皮苷、杨梅黄酮和芹菜配基等.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主要通过三种途径来达到抗癌、抗肿瘤作用,即抗自由基作用、直接抑制癌细胞生长和抗致癌因子等.许多致癌因子导致自由基在体内富集,引起脂质细胞的脂质过氧化使细胞DN A解链断裂,从而引发癌症.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自由基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脂质的过氧化引起的细胞破坏而达到抗癌的目的.在对槲皮素抗自由基作用的研究中发现,槲皮素在mm ol /L- 1浓度时就具有抗癌作用,是有效的自由基捕获剂和抗氧化剂.槲皮素可通过三种形式起到抗自由基的作用,即与超氧阴离子结合减少氧自由基的产生;与Cu2+、Fe3+、Mn2+络合阻止羟自由基的形成; 与脂质过氧化基( ROO)反应抑制脂质过氧化的反应[ 3] . 黄酮类化合物还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M期或S期,来干扰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来抑制肿瘤的增殖,如查尔酮可抑制蛋白激酶C( PKC)的活性,改变细胞蛋白质的磷酸化过程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4 ].黄芩苷( baicalein)能强烈抑制 3种肝癌细胞株柘扑异构酶Ⅱ活性,且能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研究发现芹菜苷配基( apig enin)具有诱导C50和308小鼠皮肤细胞和人白血病HL-60细胞周期停止于G2/M期的作用,从而起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此作用在除去芹菜苷配基24h后可被逆转[5 ]. Bro w nson D M研究发现普通食物大豆中的黄豆苷和染料木黄酮也具有抑制癌细胞生长的生物活性[6 ].此外,黄酮及黄酮衍生物对一些致癌因子有抑制作用或拮抗作用,研究结果证明,槲皮素能有效诱导微粒体芳烃羟化酶、环氧化物水解酶,使多环芳烃和苯并芘等致癌物质通过羟基化,水解失去致癌活性,起到抗癌的效果.黄酮类化合物抗癌抗肿瘤药理作用的构效关系( SAR)研究表明: 黄酮抗癌抗肿瘤作用与其抗氧化抗自由基作用有很大的关系,而黄酮类化合物抗自由基作用强弱受其结构影响,如C-2-C-3位双键,酚羟基取代模式及数目和羟基甲氧基取代以及B环上存在邻二酚羟基,都影响其抗癌效果[7 ].朱振勤等[8 ]研究了12种黄酮的构效关系发现:羟基在B环上时比羟基在A环上具有更强的抗自由基能力; C-3位的羟基或配糖体也影响其清除自由基的活性 . 此外,一般来说,查尔酮A环C-4位羟基是对蛋白激酶C( PKC)抑制的必要基团,当其被修饰后,往往会引起黄酮类对PKC抑制活性的降低甚至完全丧失. 2. 2 抗心脑血管疾病黄酮类化合物可治疗心脑血管系统的一些疾病,有降血脂、胆固醇的作用,还具有抑制血栓和扩张冠状动脉等作用,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最早发现的降压药是芦丁,以后又陆续发现黄芩苷、海棠素、刺槐苷、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都是有效的降压药,另外槲皮素、葛根素、山奈酚、黄芩素、茶多酚、芸香苷等都对心脑血管疾病起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够阻断β受体在亚细胞水平上对线粒体能产生正性影响以及可以抑制心脏磷酸二脂酶( PDE)的活性而具有变时性调节心肌收缩的作用.心乐片主要成分为大豆总黄酮,可以明显增加冠脉血流量和脑血流量,并有减慢心率,使心肌收缩力减弱和降低血压等作用,有利于改善心肌耗氧和供养的平衡[9 ],可有效地防治高血压和冠心病.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可以改善心肌平滑肌的收缩舒张功能,其作用机制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平滑肌细胞膜外Ca2+内流和细胞内Ca2+释放有关. 甲基黄酮醇胺盐酸盐 ( M FA)前期研究表明: M FA有抗实验性心率失常、实验性心肌梗塞和实验性血栓形成的作用,可以抑制钾钙引起的兔主动脉条及平滑肌收缩[10 ].此外淫羊藿苷也具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大豆黄酮有降血脂和降低胆固醇的作用,用大豆蛋白来饲养动物(家兔、大鼠、仓鼠、猪、狒狒、豚鼠)均能观察到血浆胆固醇的降低.大剂量葛根素( 500 mg / kg )能明显降低血清胆固醇,并可使血糖有明显地降低[12 ],另外山楂中分离的槲皮素-3-葡萄糖苷、牡荆素-4-鼠李糖苷和槲皮素也具有降血清胆固醇的作用[13 ];朱向明、赵振东研究发现茶多酚( green tea poly pheno ls, G TPs)具[11 ]有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 GTPs能降低血甘油三脂( TG)、胆固醇 ( CHO)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 L DL-12期曹纬国,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243C) , 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 降低载脂蛋白apoB100和升高a po A1,影响LDL的氧化修饰等,另外枸杞黄酮等也有降血脂的作用.此外,槲皮素还有抗凝血作用.人血小板细胞骨架主要由F-肌动蛋白、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和α-辅肌蛋白组成,它们组成的微丝在血小板的变形、颗粒释放、伸展和收缩中起着重要作用.宋芝娟等[15 ]就槲皮素对血小板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槲皮素二硫酸酯二钠可强烈抑制凝血酶诱导的猪血小板肌动蛋白聚集, IC50可达到30μmo l /L.由于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与止血等多种生理、病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故槲皮素对于血栓栓塞性疾病有着广泛的理论、应用价值.医学研究发现自由基是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罪恶之源,而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种极强的自由基清除剂,分子中心的α、β不饱和吡喃酮是其构效关系的核心,其中抑制磷酸二脂酶活性与此类化合物中的羰基和A环C-4羟基有关. Chan在黄酮和黄酮醇舒张大鼠离体胸主动脉的试验中研究得出: C-3位的羟基取代对黄酮醇刺激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是很重要的,同时还发现A环缺少羟基时会提高黄酮对血管的舒张能力[16 ].2. 3 抗炎镇痛作用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在临床可用来治疗脓肿溃疡以及病原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疾病等,目前我国开发的新药中已有此类产品.目前已发现多种黄酮具有抗炎作用,前苏联学者研究表明,氨基乙酰香豆素( g lycyco uma rin)有较强的消炎和抗变态作用,比磺胺和抗生素的药效要好.杨东梅、许实波等从穿心草中分离得到的1, 6-二羟基3, 5-二甲氧基酮( CX)具有直接的抗炎作用,研究表明, CX对二甲苯所致的小鼠耳肿胀,乙酸所致的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鸡蛋清致大鼠足肿胀这三种急性炎症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17].日本学者小菅卓夫等从甘草中分离得到了有抗炎活性的黄酮类成分liquiritin[18 ],已经作为消化性溃疡药收入到日本医药品集中.药理实验证明棠茶总黄酮给药对巴豆油和角叉菜胶引起的急性炎症和纸片埋藏引起的慢性肉芽肿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19 ].耿东升等实验发现雪莲注射液能明显抑制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跖肿胀,可是小鼠疼痛潜伏期明显延长[20 ]. Onw ukaeme N D从尼日利亚的民族植物药Baphia nitida Lo dd. 中用层析法得到的黄酮 ,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21 ].另外黄芪[25 ][24 ][14 ]苷、查尔酮等也具有很强的抗炎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抗炎作用的机制是在于其抑制前列腺素( PG)和白三烯C4( LTC4)的合成.黄酮类化合物抗炎活性的构效关系研究当中发现,银杏双黄酮的抗炎活性随甲基数目的增加而降低.另外, Pa ntho ng等对姜科植物Boesenbergia Pandurata 中的 14个黄酮化合物进行了抗炎活性实验发现,黄酮和黄烷酮A环的5和7位有甲氧基时,显示最强的抗炎活性; C环2和3位的双键对活性并不重要; 5位上有羟基时活性明显降低; C环3位甲氧基对活性无影响; B环上的甲氧基可使抗炎活性有中等程度的降低.黄烷酮5和7位有羟基存在则无活性;无吡喃环可使查尔酮的活性大大降低.黄酮类化合物亲脂性可能是影响抗炎活性的主要因素,因为亲脂性对抑制脂氧化酶是必须的[22 ]. Sar to r L等通过27种黄酮化合物抑制白细胞胰肽酶 E和白明胶酶的试验发现,抑制白细胞胰肽酶E活性对应的结构是由C-3位为羟基或半酰基、B环上的有3个羟基、C-4 `位上有一个羟基、并且C-2、C-3位是双键结合的;抑制白明胶酶的作用是由A环或B环的3个羟基决定的 ,并且 C-3位的半酰基是必需的[23 ] .2. 4 免疫调节作用黄酮类化合物能增强机体的非特异免疫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对巨噬细胞、T 淋巴细胞、 B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 N K)、LAK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影响胸腺来进行免疫调节作用.据研究,沙棘总黄酮( T FH)能增加T细胞百分率、胸腺指数、脾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 SRFC) ,能拮抗环磷酰胺引起的SRFC减少,并且在低浓度时促进淋巴细胞转化(淋转) ,高浓度时抑制淋转,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淫羊藿总黄酮( T FE)对大剂量氢化可的松和羟基脲所致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另外,王亚平等的红细胞粘附花环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可以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槲皮素腹腔注射50、100 mg· kg- 1能显著提高IL-2的产生和活性,提高N K 细胞的杀伤效应,对抗强的松龙的免疫抑制作用,并使红细胞膜表面C3b受体活化[26 ].杨贤强等研究发现,茶多酚使荷瘤小鼠的免疫器官胸腺和脾脏的相对重量和细胞数增加,同时免疫淋巴细胞的粘瘤指数( ATI)和钻瘤指数( ETI)明显提高,表明茶多酚促进了免疫力低下的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27].在这2244 西 北 植 物 学 报 23卷方面我们也开展了一些工作: 从枸杞叶中提取的总黄酮可以显著地增加小鼠免疫器官 (胸腺和脾脏 )的重量 ,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 我们开发的枸杞叶产品—— 红鼎天精茶已投放市场.至今尚未完全阐明其作用机制. 据资料报道 ,已提出了几种可能的机制: ( 1)与免疫器官 (胸腺或脾脏 )或免疫细胞上的雌激素受体竞争结合而影响免疫功能. 目前的一些实验资料支持这一观点 ,尤其在抗癌作用方面 ,植物雌激素通过竞争结合雌激素受体 ,增加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 ,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有学者通过实验发现: 大豆黄酮与染料木素对免疫系统 (尤其是 T 淋巴细胞 )的雌激素受体有相似的亲和力 ,大豆黄酮能显著促进脾淋巴细胞增殖及其白细胞介素 2( IL-2)和白细胞介素 3( IL-3)的产生 ,而相同剂量的染料木素却没有显著影响 ,对于这一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 2)调节垂体分泌 GH 和 PRL,降低体内的 SS 水平. 临床和实验早有报道 ,在巨人症时可见胸腺和淋巴组织增生 ,切除大鼠垂体后胸腺生长立即停止 ,长成后胸腺重量不及正常的一半 . GH 和 PRL 的免疫学效应主要是通过受体实现的 ,已发现在人、猴、大鼠、小鼠、豚鼠、兔、绵羊、牛、鸽和蛙等淋巴组织中存在 GH 和 PRL 受体.另外 GH 和 PRL 又可促进胸腺上皮细胞合成和分泌胸腺素 ,通过胸腺素来间接调节免疫功能 .2. 5 雌激素样作用许多黄酮类化合物具有雌性激素样作用 ,能够调节内分泌 ,主要表现在其降血糖作用 ,以及治疗骨质疏松的作用等方面.近年来 ,糖尿病患者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已被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 .其发病机理是: 胰脏分泌胰岛素失调引起血糖升高而引起糖尿病; 另外醛糖还原酶、自由基、脂质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氧化性的改变等因素参与了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 荻田善三郎证实黄芩的黄酮类成分中 , BAI 有较强的抗胰蛋白酶作用 , 其 IC 50为 5× 10- 7 m ol / L,而黄芩以外的其它 6种黄酮类成分的抗胰蛋白酶作用弱 ,其IC 50为 10- 5 mo l / L,推测其抑制胰蛋白酶作用与其结构中黄酮骨架邻接的羟基有关 . Soto 等实验证明水飞蓟素清除自由基稳定生物膜对胰岛的损伤其保护性作用 ,从而降低血糖 ,主要表现在降低胰岛的血清丙二醛 ( M DA)水平、升高血液和胰岛的谷胱甘肽 ( GSH)水平 ,同时组织四氧嘧啶引起的血糖持续升高 .[29 ][28 ][33 ][32 ][30 ]黄酮类化合物所具有的雌激素样作用,和甾类激素一样具有兴奋和抑制双重效应,通过与雌激素受体亲和或抑制其中一些酶来发挥作用.在妊娠期大豆黄酮能显著地提高泌乳前期大鼠乳腺的重量、DN A与 RN A以及 RN A /DN A值 , 同时显著地提高大鼠的泌乳量、血清GH和PRL含量及乳腺细胞浆雌二醇数目和亲和力.此外,黄酮类化合物与生长因子一样有促进生长的作用,它通过控制性激素的释放或促进性腺的作用或阻碍性激素的代谢或提高雌激素活性的途径来加快子宫的生长.近年来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调节内分泌来治疗骨质疏松症,用摘除卵巢法结合低钙饲料建立大鼠骨质疏松模型.淫羊藿总黄酮在75~300mg /kg 剂量范围内连续给药3个月,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能明显提高大鼠股骨表观面密度( W /LD)和骨密度( BM D)而不升高子宫系数及血清雌二醇( s-E2)水平,并有提高骨 Ca、骨 P的趋势. 高剂量组大鼠血清碱性磷酸酶( s-ALP)降低,股骨骨密度升高.骨形态计量学结果表明,高剂量组大鼠骨小梁吸收表面百分率( TRS% )和形成表面百分率( T FS% )等参数明显降低,骨小梁体积百分率( TBV% )明显提高[31 ].黄酮类化合物对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理在于:其一,它既可抑制前列腺素E2( 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增加,又能抑制PGE2的胶原蛋白合成减少,即抑制[3H ]-脯氨酸进入可消化的胶原蛋白和非胶原蛋白中,并在低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非胶原蛋白的合成,高浓度PGE2时主要作用于胶原蛋白合成,因此可以用于治疗骨病;其二,它能提高甲状腺对雌激素的敏感性,使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的作用加强,最终抑制骨再吸收而治疗骨质疏松;其三,它能抑制饮食中缺钙和维生素D引起的骨密度和骨钙含量的降低.关于黄酮类化合物调节内分泌作用的构效关系研究目前尚不十分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其抗氧化作用与抑制酶活性是调节内分泌的关键.在研究其抗糖尿病作用时,结构分析,黄酮类化合物B环C-2、C-3位上 -O H, C-2、 C-3位双键及糖基取代基上-O H发挥主要作用 ,查尔酮还与 C环开环有关.而黄酮类化合物作为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ARI) ,发挥作用的结构功能基团是苯并γ吡喃酮,其中C-7位羟基和C-4位羟基可以提高黄酮类化合物的抑制活性.2. 6 抑菌抗病毒黄酮类化合物抗菌抗病毒作用已经得到医药界12期曹纬国,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245的肯定,这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多,如银杏黄酮、槲皮素、桑色素( mo rin)、山奈酚、木樨草素和杨梅黄酮等均有抗病原微生物和抗病毒的作用.Xu H X 验证了 7种结构类型的 38种黄酮对具有抵制抗生素作用细菌的抑制活性,试验发现杨梅酮( Iuteo lin)和毛地黄黄酮( my ricetin)抑菌作用明显,杨梅酮可以显著地抑制Burkholderia cepacia生长繁殖.甘草黄酮化合物licochalcone A、lic-ocha lco ne B、 g labridin、 g labrene等对革兰氏阳性菌中的金葡球菌和枯草杆菌的抑制作用相当于链霉素,对酵母菌和真菌的抑制作用高于链霉菌,对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的抑制作用远低于链霉素.我们在对白刺研究过程中发现,从白刺中提取的总黄酮对革兰氏阳性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现正在进一步地研究中.石钺、石任兵等在对银翘散抗流感病毒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研究时,从银翘散抗流感病毒有效部位群中分离得到6种黄酮类成分,分别是醉鱼草苷、金合欢素、橙皮苷、异甘草素、异甘草苷和金丝桃苷,证明黄酮类化合物是银翘散抗流感病毒的主要物质基础.黄芩素( baicalein, BAI)是黄芩中抗菌的有效成分,研究表明, BAI对多种革兰染色阳性菌、革兰染色阴性菌及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芩也具有抗真菌活性,对多种致病性真菌,如白色念珠菌,许兰毛癣菌等有一定抑制作用.近来研究显示, BAI还具有抗艾滋病病毒( HIV )的作用,能诱导感染HIV 的细胞发生凋亡. 有学者通过细胞培养发现BAI可抑制艾滋病病毒 ( HIV-1) ,并抑制逆转录酶( HIV-1 RT) . 但是 ,如果 BAI的 C-6位羟基被遮蔽,则丧失抑制HIV-1 RT的活性,说明6羟基为抑制HIV-1 RT活性所必需.另外Gastrillo等报道了甲基槲皮素能选择性地抑制脊髓灰质炎病毒的RN A合成 ,有效阻止脊髓灰质炎病毒的复制[ 38] .Alcaraz L E选用了 18种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黄酮 ,进行抑制抗甲氧苯青霉素的细菌试验 ,发现查尔酮C-2位和黄烷酮C-5位上存在羟基时会加强其抑菌活性,当羟基被甲氧基取代时,就会降低其抗菌活性. Hu C Q等在研究黄酮类化合物抗HIV病毒的构效关系时,选用了35种黄酮,其中8种从菊科植物中分离得到,通过验证其抑制HIV病毒在H9细胞中的复制,结果发现5, 7-二羟黄酮( chrysin)具有最强的抗HIV病毒的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在C-5和C-7位存在羟基,同时C-2和C-3通过双键连接时,就具有抑制HIV病毒的活[39 ] [37 ][36 ][35 ][41 ] [34 ]性;如果B环上有羟基或卤素取代时,就会增加此黄酮的毒性,并且会引起活性的降低[40 ].2. 7 抗氧化抗衰老黄酮类化合物还有抗衰老的作用,作用机制主要与抗氧化作用有关.关于衰老机理的自由基学说认为,机体内的自由基可在细胞代谢过程中产生,也可由环境因素促成.随年龄增长,体内自由基增多.自由基在体内可直接或间接地发挥强氧化剂作用而与机体内核酸、核蛋白和脂肪酸相结合,转变成氧化物或过氧化物,使之丧失活性或变性,细胞功能发生障碍,引起机体逐渐衰老或病变.而黄酮类化合物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通过抑制和清除自由基和活性氧来避免氧化损伤,已有实验证明多种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衰老的作用,如茶多酚、槲皮素、芹黄素、木犀草素、儿茶素、芦丁等.研究其构效关系时发现,一般情况下,多羟基的黄酮类化合物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比较强,并且C-5、C-7位酚羟基是其保持活性所必需的,这两处的酚羟基与过渡金属络合有关系,并发现C-7位羟基有较强的酸性时有利于提高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2. 8 抗辐射电辐射作用于生物体引起产生的自由基容易使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损坏,黄酮类化合物因为具有抗自由基的作用因而具有抗辐射的能力.赵雪英等在槲皮素抗辐射损伤作用实验中观测60Coγ射线照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以及小鼠骨髓DN A和脾LPO 含量, 结果表明,槲皮素可提高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辐射抗性,增加受照小鼠骨髓DN A的含量,降低脾脏LPO的含量[42 ],证明槲皮素具有一定的抗辐射作用.3展望近年来,世界上掀起了植物药开发的热潮,植物药以其天然低毒的特点倍受青睐,而黄酮类化合物更是以其广谱的药理作用引人瞩目.随着人们对黄酮类化合物研究的加深,逐渐开发出了一大批黄酮类药物.但是由于其结构复杂,并且作用位点较多,因而对一些病症缺乏针对性和选择性,加上药效缓慢等因素,限制了黄酮类药物的进一步开发和利用.另外由于部分黄酮类化合物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要进一步开发黄酮类药物,需要加强深层次的研究,特别应加强关于其构效关系的研究.在弄清构效关系的基础上就能够以黄酮类化合物为先导化合物来进行结构改造和结构优化,使其具有针对性和高效。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_污染物排放量_基金支持热词逐年推荐_【万方软件创新助手】_20140802
科研热词 污染物排放 机动车 马尔可夫模型 颗粒物 醛酮化合物 速度 运输效率 误差修正模型 计量分析 苏州 苏北近海 节能减排 节水减排 耦合模型 经济增长 经济 系统动力学 粒径分布 策略 等效模型 等效排污模型 空气污染 稀释度 硫酸盐和硝酸盐 电厂 现状特征 环境质量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环境工程 环境容量 环境友好型社会 燃料油 混合燃烧 泸沽湖 汽油车 污水扩散 水量水质双控制 水资源分配 水质污染控制 水质变化 水系 水环境容量 模拟 旅游容量 排污口 排放量 排放源清单 排放因子 挥发性有机物 影响因素 废轮胎 工业源排放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工业生产 对策 实际道路 夹点技术 天津 大气污染 多环芳烃 多氯二苯并呋喃 多氯二苯并二恶英 城市 啤酒行业 含硫物相 含甲醇的柴油混合燃料 单车排放因子 区域开发 动态调控模型 冷热源 农村生活能源 允许排放量 傅里叶红外光谱法 从头合成反应 产业结构 交通量 二甲醚(dme) 二次风率 tsp so2/nox so2 no释放 nox co2气氛 ca/s摩尔比
推荐指数 2 2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2010年 序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
化学分析计量CHEMICAL ANAL Y SIS AND METERAGE第30卷,第5期2021年5月V ol. 30,No. 5May 202165doi :10.3969/j.issn.1008–6145.2021.05.015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李少飞1,姜丽丽2,孙延康1(1.山东省烟台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山东烟台 264000; 2.山东润平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烟台 264000)摘要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方法。
选用Poroshell 120 SB–C 18色谱柱(250 mm ×4.6 mm ,4 μm )为分离柱,以水–乙腈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量为1.5 mL /min ,柱温为50 ℃,进样体积为10 μL ,采用紫外检测器检测,检测波长为360 nm 。
13种醛酮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在0.05~2.0 μg /mL 范围内与色谱峰面积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不小于0.999 8,方法检出限为0.16~0.47 μg /m 3。
空白样品加标回收率为97.2%~101.1%,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为0.5%~4.3%(n =6)。
该方法分析速度快,准确度和灵敏度高,精密度好,适用于环境空气中醛酮类化合物的快速测定。
关键词 醛酮类化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图分类号:O65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45(2021)05–0065–05Rapid determination of 13 aldehydes and ketones in ambient air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Li Shaofei 1, Jiang Lili 2, Sun Y ankang 1(1. Y antai Ecological Environment Monitoring Center of Shandong Province, Y antai 264000, China ;2. Shandong Runping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Company, Y antai 264000, China )Abstract A method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13 aldehydes and ketones in ambient air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was established. Poroshell 120 SB–C 18 column(250 mm ×4.6 mm ,4 μm) was used as the separation column, water and acetonitrile solution were used as mobile phase with gradient elution, flow rate was 1.5 mL /min, column temperature was 50 ℃, injection volume was 10 μL, and detection wavelength was 360 nm. The mass concentration of 13 aldehydes and ketones had a good linear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hromatographic peak area in the range of 0.05–2.0 μg /mL,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ll not less than 0.999 8, and the detection limits were 0.16–0.47 μg /m 3. The recoveries rate of standard addition in blank sampling were 97.2%–101.1%, and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of determination results were 0.5%–4.3%(n =6). The method is sensitive, precise, rapid, accurate and ef fi cient, which is suitable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aldehydes and ketones in ambient air.Keywords aldehydes and ketones;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rapid determination; ambient air醛酮类化合物是环境空气中常见的含氧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化石燃料、生物质燃烧、化工、建筑、木材加工及防腐、汽车尾气等。
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 DB61_T 1061-2017 陕西
ICS13.040Z 60 DB61 陕西省地方标准DB 61/T 1061—2017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Emission control standard of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2017-01-10发布2017-02-10实施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61/T 1061—2017前言本标准根据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提出。
本标准由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污染减排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陈洁、王浩、徐楠、张振文、郭巍、高敏、刘杰、卢立栋、李强、赵立。
本标准由陕西省环境保护厅负责解释。
本标准首次发布。
联系信息如下: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电话:029-********地址:西安市长安北路49号邮编:710006IDB61/T 1061—2017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控制标准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陕西省汽车整车制造、印刷、木质家具制造、医药制造、电子产品制造、涂料与油墨及类似产品制造、橡胶制品制造、表面涂装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的控制要求和监测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现有和新建企业或生产设施的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管理,以及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保护设施设计、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及其投产后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管理。
本标准未规定的污染物项目按照相适用的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执行。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15089 机动车辆及挂车分类GB/T 15516 空气质量甲醛的测定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GB/T 16157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颗粒物测定与气态污染物采样方法GB 16297-1996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31571-2015 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HJ/T 33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甲醇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38 固定污染源排气中非甲烷总烃的测定气相色谱法HJ/T 55 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 194 环境空气质量手工监测技术规范HJ/T 373 固定污染源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技术规范(试行)HJ/T 397 固定源废气监测技术规范HJ 583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固体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法HJ 584 环境空气苯系物的测定活性炭吸附二硫化碳解吸-气相色谱法HJ 644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吸附管采样-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683 空气醛、酮类化合物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HJ 734 固定污染源废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固相吸附-热脱附/气相色谱-质谱法HJ 759 环境空气挥发性有机物的测定罐采样/气相色谱-质谱法3 术语定义GB 16297-1996和GB 31571-2015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西安市室内醛酮类化合物风险研究
西安市室内醛酮类化合物风险研究作者:樊巍巍孙竹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20期摘要:文章中的采样和分析方法都主要是基于美国环保署的TO-11A的方法。
基于六个采样点所得到的浓度水平做健康风险计算,甲醛和乙醛的健康风险都在USEPA规定的可接受范围(1×10-6-1×10-4)内,但是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计算得到,女性的健康风险比男性大约高11.8%。
另外,研究发现,烹调油烟所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污染浓度与烹调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四种传统烹调过程中,炸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总量为737.3μg·m-3,其中壬醛的含量最高;炒的过程中醛酮类化合物总量为458.8μg·m-3,含量最高的是壬醛;烤的过程中总醛酮类化合物浓度为561.0μg·m-3,己醛浓度最高;蒸的醛酮类化合物总浓度最低为206.9μg·m-3,含量最高的是己醛。
不同烹调方式所产生醛酮类化合物中甲醛和乙醛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也做了初步计算。
关键词:醛酮类化合物;室内污染;健康风险;烹调1 引言室内空气质量受到越来越多是因为人们大约有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
醛酮类化合物是室内空气污染之一,主要来源于室内材料直接排放及做饭、取暖、吸烟等人为活动。
甲醛和乙醛已被证实是对人致癌物质和极可能对人致癌物质,甲醛,乙醛和丙烯醛被美国环保署划分为优先有害空气污染物(HAPs)[1],所以醛酮类化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
大多数醛酮类化合物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强烈刺激人体的眼睛、上呼吸道和鼻子等[2],甚至还可以引起人体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1995年,国际癌症组织(IARC)确认甲醛为可疑的致癌物,到2004年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甲醛对人体有致癌性,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可导致癌症,2004年国际癌症组织将甲醛由极可能引起人类癌症物划分到经确证会引起人类癌症物。
西安市典型河流中4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价
西安市典型河流中4种抗生素的生态风险评价陈莹赵晓光!(西安科技大学地质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54%摘要利用物种敏感度分布(SSD)法并结合评价因子(AF)法推导了四环素(TC)、诺氟沙星(NOR)、磺胺甲恶唑(SMZ)3种抗生素对水生生物的急、慢性生态风险阈值(PNEC)。
TC、NOR、SMZ的急性PNEC分别为136.12、1364.18.49.39#g/L,慢性PNEC分别为4.40、0.59、6.28#g/L。
罗红霉素(ROX)因原始毒性数据不足,故直接借鉴了ECOTOX数据库中的0.15.0.10#g/L分别作为其急性PNEC和慢性PNEC#采用风险熵RQ)法对西安市典型河流渭河和灞河中的TC、NOR、SMZ和ROX进行生态风险评价,发现两条河流中的主要抗生素均为ROX(0.10*RQ<1.00)对4种杭生素总风险熵的贡献率达到75%以上,属于中风险# NOR的慢性毒作用带最宽,应重点关注其慢性毒理效应#关键词抗生素物种敏感度分布评价因子生态风险阈值生态风险评价DOI:10.15985/ki.1001-3865.2021.05.018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four antibiotics in typical rivers of Xi'an CHEN Ying%HAO Xiao g uan g.(.Co l l e g e of Ge o logy and Environm e n t Xi'an Univ e r sity of Sc i e n e e and Te c hnology Xi an Shaanxi710054) Abstract:The acute and chronic ecological risk thresholds(PNEC)on aquatic organisms of3antibiotics, including tetracycline(TC),norfloxacin(NOR)and sulfamethoxazole(SMZ)were deduced by using 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SSD)method combining with assessment factor(AF)method.The acute PNEC of TC,NOR an6SMZ were136.121364.18an649.39#g/L respectivelyan6thechronicPNECofTC"NORan6SMZwere4.40"0.59an66.28#g/L respectively.Dueto insu f icient toxicity6ata ofroxithromycin(ROX)0.15an60.10#g/Linthe ECOTOX6atabasewere6irectlychosenasitsacutean6chronicPNEC.TheecologicalriskofTC"NOR"SMZan6 ROX in the typical rivers of Wei River and Ba River in Xi'an were assessed using risk quotient(RQ)metho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jor type of antibiotics in the both rivers was ROX(0.10*RQ V1.00),which contributed over75%forAoAal risk quoAienAof4anAibioAics indica ing medium risk.NOR hadAhe widesAchronicAoxice f ecA zone"AhusiAshouldbepaid morea A enionforischronicAoxice f ecA.Keywords:antibiotics&species sensitivity distribution;assessment factor;PNEC&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据报道,2013年我国抗生素生产总量就达到2.48X105t,使用量达到1.6X105t)1],成为最大的抗生素生产国和消费国#大量未被利用的抗生素通过医疗垃圾、人畜排泄、废水排放等途径进入地表水环境中#水生生物一旦长期暴露,即便是低浓度的抗生素,也会对其产生各种不可逆的影响,从而破坏生态系统平衡,经过食物链传递,还会威胁到人类健康#因此,抗生素在水环境中的残留具有巨大的生态风险4#西安市是我国西北部经济建设的关键地区,但存在许多规模化的畜牧养殖场且没有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兽药及饲料添加剂中的抗生素随废水排入地表水环境中。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项目
西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研项目项目背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一直致力于提高公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保障全民身体健康。
为了更好地开展防疫工作和服务于公众,中心积极开展科研项目,不断推进科学防疫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项目内容COVID-19 口罩防护效果评估本项目旨在评估不同类型、不同品牌的口罩防护效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的参考数据。
通过实验室模拟感染源、采用灰尘颗粒计数器、计量损失和接受器捕集法,研究评估各种口罩的过滤效果、呼吸阻力、气密性、使用舒适度等关键指标,并提出科学且准确的防护说明。
免疫力监测本项目旨在进行全员免疫力监测,了解群体的免疫状态,掌握群体防控的态势,并为相关防控措施的实施、改进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开展血清学调查,分析人群血清学指标变化,对所调查的群体进行免疫学监测和评估,从而明确当前疫情下人群对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免疫状况水平。
饮用水安全评估本项目旨在对市内居民饮用水的水质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方案,为公众提供安全的饮用水。
通过对饮用水沉积物和管网水样的采集与分析,研究分析市内饮用水中存在的污染物种类和水质状况,并就当前市内的饮用水情况提出规划、建议和改进建议。
疫苗样本的质控本项目旨在对疫苗各项指标进行检测和控制,确保疫苗的质量和安全性。
通过开展各项实验室检测,检验疫苗质量、活性、稳定性、毒性等指标,保证疫苗的质量稳定性和接种安全性,并提高防疫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项目成果疾控中心的科研项目得到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认可,以下是一些成果:•推动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口罩防护标准和技术规范,为防疫工作提供了标准化、科学化的技术支持。
•发布了全面的饮用水监测报告,使公众对饮用水质量有了明确的认识和了解。
•免疫力监测工作,为市防控工作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对公共卫生安全发挥了关键作用。
•疫苗样本质控工作的有效实施,保障了防疫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公众的生命安全。
项目收益•提升了疫情防控科学化和准确性,为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提供了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安市室内醛酮类化合物风险研究作者:樊巍巍孙竹来源:《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第20期摘要:文章中的采样和分析方法都主要是基于美国环保署的TO-11A的方法。
基于六个采样点所得到的浓度水平做健康风险计算,甲醛和乙醛的健康风险都在USEPA规定的可接受范围(1×10-6-1×10-4)内,但是其潜在的健康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
通过计算得到,女性的健康风险比男性大约高11.8%。
另外,研究发现,烹调油烟所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污染浓度与烹调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四种传统烹调过程中,炸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总量为737.3μg·m-3,其中壬醛的含量最高;炒的过程中醛酮类化合物总量为458.8μg·m-3,含量最高的是壬醛;烤的过程中总醛酮类化合物浓度为561.0μg·m-3,己醛浓度最高;蒸的醛酮类化合物总浓度最低为206.9μg·m-3,含量最高的是己醛。
不同烹调方式所产生醛酮类化合物中甲醛和乙醛对人体的健康风险也做了初步计算。
关键词:醛酮类化合物;室内污染;健康风险;烹调1 引言室内空气质量受到越来越多是因为人们大约有80%-90%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
醛酮类化合物是室内空气污染之一,主要来源于室内材料直接排放及做饭、取暖、吸烟等人为活动。
甲醛和乙醛已被证实是对人致癌物质和极可能对人致癌物质,甲醛,乙醛和丙烯醛被美国环保署划分为优先有害空气污染物(HAPs)[1],所以醛酮类化合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
大多数醛酮类化合物都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强烈刺激人体的眼睛、上呼吸道和鼻子等[2],甚至还可以引起人体的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
1995年,国际癌症组织(IARC)确认甲醛为可疑的致癌物,到2004年已经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甲醛对人体有致癌性,长期暴露于甲醛环境中可导致癌症,2004年国际癌症组织将甲醛由极可能引起人类癌症物划分到经确证会引起人类癌症物。
2 健康风险评价2.1 环境标准2006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室内甲醛的浓度为0.1mg·m-3,我国1995年规定居室内甲醛的标准为0.08mg·m-3,公共场所中允许的最高甲醛浓度为0.12。
2002年颁布的《GB/T 18883-2002-室内空气质量标准》对允许的最高室内甲醛浓度进行了统一,为0.10mg·m-3。
2006年修订了2001年颁布的《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范围》,甲醛在I类和II 类建筑物的室内标准分别为0.08mg·m-3和0.10mg·m-3。
2.2 健康风险计算3 结果与讨论3.1 所选取采样点室内醛酮类化合物浓度水平所选取的采样点有一个新装修的教工卧室,两个办公室,学生食堂、打印店和地下超市。
检测到的10种主要醛酮类化合物分别是:甲醛,乙醛;丙醛,丁酮,丁醛,苯甲醛,异戊醛,正戊醛,邻甲基苯甲醛,间甲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己醛。
而其他的目标羰基化合物如2,5-二甲基苯甲醇,乙二醛,丙酮醛在大部分的采样点都没有检测到。
在本研究中,没有讨论丙酮是因为其化学分析存在干扰物,分离结果不理想。
从表1可以得到,采样点中总的醛酮类化合物浓度分布从15.5±2.25μg·m-3到311.3±48.6μg·m-3。
新装修的教工卧室是所有采样点中醛酮类化合物浓度最高的。
醛酮类化合物浓度跟装修年限有很大关联,采样时间距装修时间越久,室内醛酮类化合物浓度受装修的影响越小,浓度就越低。
有研究报道,室内油漆、装修材料以及实木地板等都会释放醛酮类化合物[4]。
另外香烟烟雾是室内醛酮类化合物的一个重要来源[5],在本研究中办公室2醛酮类化合物总浓度比办公室1的浓度约26.9 %也说明了这个问题。
2-丁酮浓度最高的是办公室2,与办公室1相比办公室2的2-丁酮浓度是办公室的3.9倍,并且发现苯甲醛和乙醛的浓度都比办公室1总的浓度高。
这就表明了2-丁酮,苯甲醛和乙醛是香烟烟雾的指示。
3.2 校园室外大气环境中醛酮类化合物的浓度水平校园室外大气环境中醛酮类化合物检测到12种,分别是中甲醛、乙醛、丙醛、2-丁酮、丁醛、苯甲醛、异戊醛、正戊醛、间甲基苯甲醛、对甲基苯甲醛、己醛、2,5-二甲基苯甲醛己醛。
所选取的各个采样点的室内醛酮类化合物浓度水平及羰基化合物组成与室外醛酮类化合物相比较,都有较大的变化。
室外醛酮类化合物中,乙醛的浓度最高(6.86±3.46μg·m-3),大约占到室外醛酮类化合物总浓度的47.0%。
甲醛的浓度是4.30±1.97μg·m-3,在室外大气醛酮类化合物中浓度排第二。
甲醛的室内外比值(I/O)从1.2到20.3,平均值为9.2,新装修的教工卧室的甲醛的室内外比值(I/O)最大;乙醛的室内外比值(I/O)从1.0到7.7,平均值是2.45。
大部分醛酮类化合物的室内外比值(I/O)都大于1,这就表明室内环境中的醛酮类化合物浓度大于室外环境,也就是表明室内是存在醛酮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
3.3 健康风险计算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室内甲醛标准指导值是30min内的平均浓度不超过100μg·m-3。
在油炸的过程中,甲醛的高度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指导值。
WHO的乙醛指导值是24小时内可接受浓度2000μg·m-3,在四个不同的烹调过程中,均没有超过这个范围。
呼吸速率通常都与暴露频率,暴露时间以及活动类型有关,这些都是计算长期日常积累摄入(CDI)和健康风险(CR)的基本因素。
依据USEPA的建议,做了一些假设,假设人体每小时的呼吸量为1.02m3,女性的平均体重为60kg,平均寿命70年,家庭主妇在厨房中的时间为4h,一共40年。
长期日常积累摄入量(CDI)和健康风险(CR)值见表2,从表中可以看出甲醛在四种烹调过程中,甲醛对总健康风险的贡献值都是最大的。
在炒的过程中,甲醛对总健康风险贡献为86.80%,烤的过程中占到92.41%,炸的烹制过程中甲醛所占总致癌风险的比例最高为96.33%,蒸的过程中为93.75%。
根据IRIS健康风险在1×10-6~1×10-4的范围内是可以接受的,如果风险值低于1×10-6,导致人体致癌的作用的可以忽略不计的,如果高于健康风险高于1×10-4,人们就应该高度注意所处环境的醛酮类化合物浓度,采取一定措施来降低室内浓度,从而降低健康风险,比如加强通风,在室内培育绿色植物等。
炒、烤、蒸这三种烹调方式的总暴露风险都在可以接受范围1×10-6~1×10-4,没有达到IRIS规定的极限值域,但是,烹调过程中所产生醛酮类化合物对人体健康是不容忽视的。
炸过程甲醛和乙醛健康风险综合超过了1×10-4这个范围,为了营造一个健康的烹调环境,在家庭烹制菜肴过程中应尽量少采用炸这种烹调过程。
4 结束语本文主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针对校园员工所处代表性环境采样,初步分析了个环境下的醛酮类化合物浓度特征并对各个环境下人体暴露风险值进行了初步估算;二是在居民住宅厨房内针对不同烹调方式做了研究。
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的室内环境中,甲醛、乙醛所占醛酮类化合物比例最高;室内醛酮类化合物的浓度比室外的高,表明室内的醛酮类化合物的主要来源存在于室内物质释放;通过对各采样点室内源强计算得到,甲醛的源强是所有检测到得所有醛酮类化合物中源强最强的,新装修的教工卧室的源强值,比其他几个采样点的都要高;甲醛的健康风险计算的到,教工卧房和办公室1中的风险值位于前二,而乙醛健康风险的值较高的是学生餐厅和教工卧室。
(2)烹调油烟所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污染浓度与烹调方式有很大关系,在不同的烹调方式中所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量和醛酮类化合物组成都有很大的差别。
在四种传统烹调过程中,炸产生的醛酮类化合物总量为737.32μg·m-3,壬醛的含量最高;炒的过程中醛酮类化合物总量为458.85μg·m-3,含量最高的是壬醛;烤的过程中总醛酮类化合物浓度为561.03μg·m-3,己醛浓度最高;蒸的醛酮类化合物总浓度最低为206.88μg·m-3,含量最高的是己醛。
参考文献[1]USEPA. http:///ttn/atw/188polls.html.1999.[2]Tanner RL,Meng Z. Seasonal variations in ambient atmospheric levels of formaldehyde and acetaldehyd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1984,18 (9): 723-726.[3]USEPA. Exposure Factors Handbook.Inhalation Route,[OL] http:/ncea/efh/pdfs/efh-chapter05.pdf[J]. 1997.[4]Brown SK. Chamber assessment of formaldehyde and VOC emissions from wood-based panels[J]. Indoor Air,1999,9(3):209-215.[5]Goeran Loefroth,Robert M. Burton,Linda Forehand,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J]. Environ Sci Technol,1989,23(5):610-614.作者简介:樊巍巍(1989,2-),男,汉族,陕西延安人,硕士,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
孙竹(1987,12-),女,汉族,辽宁沈阳人,硕士,环境科学与工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