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模板: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及测量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
【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及测量
研究
课题名称: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模型及测量研究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结构方程模型
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
课题类别:专项课题
学科分类:综合实践
研究类型:综合实践
预期研究成果:
立项号:136230979
课题设计论证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当前,国外学者对信息系统的采纳和使用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
为了解释用户对信息系统的选择和采纳行为,研究者提出了很多模型来分析个体对信息系统的选择和采纳行为的经典分析。

其中,技术接纳模型(简称TAM)、任务—技术适配模型(简称TTF)和计划行为理论(简称TPB)影响很大,且已被实践证明能有效预测和解释信息系统的选择和采纳。

此外,研究者还提出了计算机自我效能感、兼容性、任务—技术适配的构念,以帮助解释个体对信息系统的的选择。

研究证实,平台设计吸引力、响应时间、网站内容的新颖性、平台功能、技术支持服务、丰富的信息资源、网站架构简洁分明、互动机制与特色、使用习惯、网站更新速度与使用方便性等都会影响个体对平台的使用和采纳(Arbaugh,2000)。

1.1.2目前针对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研究有待深化
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都在传统面授教学基础上,辅以某种形式的在线讨论作为补充。

但目前国内外针对在线学习的研究主要针对平台设计和使用满意度、在线学习内容设计是否符合相关学习理论以及学习成效的评估(Arbaugh,2000;李明,雷银枝,李晓鹏,2009),但对
平台使用意向重视不够。

很少有研究者对影响学习者在线学习主观感知及影响因素进行具有假设验证性质的分析,更缺乏从模式理论、任务、技术、个体心理和社会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综合研究。

此外,目前的信息系统使用行为模式研究模型缺乏统一标准,也没界定其范围,模式间效度难以验证和比较等缺点。

因而有必要对已有模式进行整合和模型间的效度对比分析,从中找到一个更准确预测在线学习者行为的模式,从而提高信息系统的选择和采纳行为研究的效度。

1.1.3现有的信息系统采纳分析模型存在整合的必要性
信息系统的使用涉及用户、任务、技术和环境等相互相互交织因素的。

其中,TAM从行为科学角度研究用户对信息系统的影响,它关注的是个体的信息技术态度和使用意向,缺乏对任务、任务-技术适配的分析,其理论存在一定结构缺陷。

TTF虽重视任务、技术以及两者的适配对信息系统的影响,但缺乏沟通任务和技术的适配和采纳行为的桥梁,难以反映任务—技术适配作用于个人行为的内在机制;TTF 模型不包括行为意向,这也妨碍了它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TAM和TPB 没有考虑社会环境对个体技术使用意图的影响。

TPB虽看到了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控制能力对信息系统采纳和技术使用意向的影响,但却对技术特征和个体动机考虑不足。

可见,三个模型各有优缺点,如能在整合它们的前提下提出新的分析模型应该有助于提高研究效度。

已有的研究也证实,整合模型能在预测个人信息系统采纳和使用行为上效度更高(Dishaw,Strong,&Bandy,2002)
在线学习系统使用意向虽是信息系统采纳中的一种,但若只以TAM进行预测,则忽略了社会压力和个体行为控制的影响;如只以TPB 预测,又忽视了个体对在线学习系统的控制权,且该模型并非专门针对信息系统的采纳行为。

因此,有必要在整合TAM、TTF和TPB的基础上建构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影响因素因果关系模型,作为本研究的基础理论模型并预测个体使用意向和实际使用。

1.2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个体的平台使用意向是在线学习的基础和个体持续学习的动力源泉,会影响个体对技术的接纳。

如何从学习者行为模式角度提出影响在线学习平台的使用意向模式,对网络教育研究者、网院的管理人员和学习者行为模式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理论上,本研究试图以TAM、TTF和TPB为基础,提出不同的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整合分析模型,并对这些不同模型进行效度比较和验证,因而是对信息系统选择和采纳研究理论的发展和深化。

在实践上,本研究结果能为网络教育机构选择、设计和开发网络学习平台的决策提供经过实证支持,有助于网络教师提供更好的学习支持服务,提高网络教学效果。

2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2.1研究目标
①在综述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影响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因素,建构影响因素和使用意向的因果关系模型。

②在TAM、TTF和TPB的基础上提出分析在线学习平台使用
意向的分析,并对这些模型进行效度检验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更适合分析在线学习环境的使用意向模型。

③分析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④分析使用意向和实际在线在线学习平台使用之间的关系。

2.2研究内容
课题主要分析在线学习者的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和影响因素间的关系。

本研究包括以下几个有机组成部分:
①理论模型的构建。

利用文献调研法,找出影响在线学习平台使用行为和意向的因素和建构影响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分析模型;
②设计和开发测量量表中所需变量的测量量表,并对量表进行试用和修订。

③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搜集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对比分析不同理论分析模型在预测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上的效度。

④分析影响在线学习系统使用意向的重要因素之间的关系。

2.3主要观点
本研究认为:技术特征、个人特征和技术—任务适配显著正相关;任务—技术适配和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易用和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感知易用和感知有用、态度和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感知有用和态度、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感知行为控制和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社会影响和感知行为控制、感知有用、态度和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感知行为控制和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态度和使用意向显著正相关。

2.4拟创新点
首先,整合模型的构建。

本研究拟对信息系统的经典模型进行整合,并从任务、技术、个体心理和社会影响等多个层面提出影响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和因果关系假设模型,因此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并对后续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其次,多模式的验证。

目前的信息系统采纳行为的相关研究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界定使用范围。

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拟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出多个分析使用意向的整合模型,期望从中找出更好的预测效度模型,因而本研究可作为后续研究者分析在线学习平台采纳行为的理论基础。

3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3.1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按照提出问题、建构理论模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将研究分为范畴界定、理论模型建构、模型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模型的对比分析和验证这四大部分。

在范畴界定部分,项目基于国内外文献,分别从在线学习、信息系统、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这四个方面进行界定;
理论模型建构部分主要通过文献调研法,基于理论基础(技术接纳模型TAM、任务—技术适配模型TTF和计划行为理论TPB),结合个体特点、任务、技术和社会因素,提出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影响因素并建构因果关系假设理论模型。

使用意向测量指标体系的建立部分主要研究模型所涉及变量对
应的量表设计、开发、试用与修订。

模型的对比分析和验证部分借助AMOS18.0建立研究模型,并通过对比分析和验证,找出更适合在线学习环境的使用意向预测模型。

3.2为了使课题顺利开展,本研究具体技术路线设计如下:
通过文献调研法了解已有信息系统采纳行为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在线学习平台使用意向的因素并建立因果关系模型;然后进行模型中所涉及的问卷和量表的设计、改编、试用、修订和正式的问卷调查;最后,利用AMOS16.0建立预测结构方程模型,对不同模型的效度进行对比分析和验证。

3.3本研究实施步骤如下:
2013年9月—2013年12月,制定研究方案、咨询领域相关专家;
2014年1月—2014年6月,完成相关问卷和量表的设计、开发、试用与修订工作;
2014年7月—2015年2月,进行正式问卷的调查和进行数据分析;
2015年3月—2015年9月,产生阶段性成果和提交项目研究成果进行评审鉴定工作。

课题可行性分析
1. 已取得相关研究成果及其社会评价:
项目负责人胡勇已经完成的主要课题有:(1)2009.6-2010.6 独立完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研究生科研项目“个性特征
和社会网络对在线学习者学习绩效的影响”;(2)2009.9—2011.6 独立完成顾明远教育基金会项目(201004)“在线协作学习对网络学习效果的影响”,形成15万字的研究报告,获得顾明远教育基金会项目专家的好评;(3)2011.9至今主持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课
题(JG11DB273)“在线协作学习对学生学习满意度影响的研究”;(4)近5年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SSCI检索的教育技术核心期刊发表15篇学术论文,中国期刊网他引率已经超过200次。

2. 本研究主要参考文献如下:
1.李明,雷银枝,李晓鹏(2009). 基于 TAM/TTF 整合的网络信息
资源利用效率模型与指标框架研究[J]. 情报学
报,28(1):128-136.
2.Ajzen,I.(1988).Attitude,Personality,and
Behavior[M].Milton Keynes:Open University Press.
3.Arbaugh, J. B. (2000.) Virtual classroom
characteristics and student satisfaction with
internet-based MBA[J].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4(1): 32-54.
4.internet-based MBA.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4(1): 32-54.
5.Carswell,A.D.&Venkatash,V.(2002).Learner outcomes in
an asynchronous distance education
environ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
Computer Studies,56,475-494.
6.Davis, F. D.(1989). Perceived usefulness, perceived
ease of use, 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Ouarterly, l989(l3): 3l9-340.
7.Goodhue,D. L.(1995).Understanding User Evalu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J]. Management Science,l995, 4l
(l2): l827-l844.
8.Dishaw,M.T.,Strong,D.M.(1999). Extending the
technoIogy acceptance model with task-technoIogy fit
constructs [J].Information & Management,36(1): 9-21.
9.Robson, J. (2000). Evaluating on-line teaching. Open
learning[J], 15(2): 151-172.
3. 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和研究经验,组成结构
课题组的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课题组成员均具有讲师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长期从事教育技术学教学和研究工作的一线教师,成员研究领域覆盖教育技术学、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和网络教育应用,具有较为丰富的网络教学和研究经验;课题组所有成员均为30岁至40这个年龄期间的中青年教师,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多,每位教师每年至少有4个月的专门研究时间。

课题组成员学
缘结构良好:其中3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人毕业于东北师范
大学,1人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其中3位教师具有博士学位。

4.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从资源设备等科研条件来讲,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具有较为丰富的馆藏资源,图书馆和专业资料完全可以满足纸质资料的搜集需要,而且我校网络数据资源较为丰富,校园网拥有70多个中外文网络数据库和电子期刊,而且学校还和天津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实现了资源共享,可以方便地查阅中外文资料;我校利用天津市教育技术学品牌专业的建设资金,配置了一流的计算机网络设备,为项目研究提供了设备保证;项目组成员中还有来自北京开放大学的两位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博士,他们对网络教学实践和研究都有较为丰富的经验,从而有助于校校合作,利用各校资源优势,为本项目的实施提供更好的条件。

北京开放大学每年招收大量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开展网络教育的学生,大量的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可以为项目的调查和实证研究提供条件。

预期研究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