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知识点
第一课人际传播基础第一节学习人际传播的意义为什么要学习人际传播?有价值的学习能得到两方面的收益: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
人际传播是人们每天都要做的事情:和同事交谈,结交新朋友,约会,求职,劝说领导,赞美他人或回应他人的赞美,保持和修复关系,断绝关系……学习人际传播的理论价值:了解人际传播相关知识,真正理解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
学习人际传播的实用价值:个人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涯的成功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
人际传播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帮助人际关系效率提高,并促进事业成功。
第二节人际传播的性质一、人际传播(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定义:人际传播是两人或多人之间的语言和非语言互动。
二、人际传播的基本特征:1.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交流双方总是以某种方式互相联系着,如儿子与父亲,两个朋友,老师与学生,等等。
人际传播是双向的,即发展在两个人之间,也时常扩展到小型的亲密团体比如家庭。
相互交流的个体之间互相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2.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发生在人际关系中的人际传播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和另外一个人之间的关系。
例:你与老师的沟通方式明显不同于你与父母之间的沟通。
你与他人之间的沟通方式也会影响你和他人之间关系的发展。
如果你和一个人以友好的方式互动,你很可能会和对方建立友谊;如果你经常传播憎恨和伤害的信息,那么你很可能会发展出对抗的关系。
3.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关系系列之中人际关系有亲密和陌生之分,关系越亲密,交流的个性化程度越高。
例:亲密伙伴之间的交流,如父子之间、情侣之间、好友之间的交流高度个性化。
4.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意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由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共同表达的。
人际交流所传递的信息中,非语言信息承载了90%的意义。
哪种信息为主需要看具体场合。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05-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课件
.
30
一、人际传播的概念
1.人内传播是一个行为主体内部的信息活动; 2.人际传播是两个行为主体之间的信息活动。 3.人际传播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 是由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传播系统。 4.人际传播是社会生活中最直观、最常见、最丰 富的传播现象。 5.范畴:面谈、书信、电子邮件、电话、一对一 网络聊天等。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表象是感觉和知觉信息在人头脑中的在现。我 们见过西瓜,吃过西瓜之后,在听到西瓜或想 起西瓜的时候,我们头脑中会复现出西瓜的形 状、颜色、味道。这就是表象。
.
10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符号化层> <筋腱运动层>
听觉信息 视觉信息接收系列 听觉信息接收系列 输出系列 视觉信息输出系列
信息输入过程
信息输出过程
图 人的视听觉信息. 处理模式
6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活动的人内传播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二)人内传播的性质
.
7
(一)人内传播的结构要素
人内传播主要要素:
感觉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
23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一是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 和改造;
二是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型图;
.
24
(一)基模的概念及特点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三是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基模中包含着知识、经验以 及对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认识,也包含着价值甚至情感倾向,且按照 一定的关联性,以有机的结构预存在我们的大脑中;
第二讲人际传播与组织传播
人际沟通
1.沟通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思想交流”
2.沟通是“所有的人们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
3.沟通是“分享或传递思想和感情的过程,这个过程有 一种动态的力量,它能深深地影响人际间的亲密程 度。”
人際溝通的内涵
1.沟通首先是信息的传递 (1)语言信息 (2)非语言信息 2.沟通的信息要能够被理解 3.有效的沟通是准确地理解信息的含义 4.沟通是一个双向与互动的反馈和理解过程
语言、非语言、有声和无声符号等。 (3)接触了解
五、 人際溝通中的反馈与障碍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153)
1.反馈的意义: 一方面,讲话者之所以需要反馈,是为了 核实对方对自己所发信息的理解程度和 态度。另一方面,反馈也是信息接受者 的一种自我表现,同样是一种沟通的需 要和满足。
接受者真诚接受反馈是表达者调整沟通 行为的重要依据。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153)
2.反馈的类型: 提问性反馈;理解性反馈;讨论性反馈; 回避性反馈;肯定性反馈;批评性反馈; 建设性反馈
(一) 人際溝通的反馈
3. 提高有效反馈的基本途径
(1)如何给予反馈
富有换位思考的反馈;针对对方的需求反馈;具 体而明确的反馈;富有建设性的反馈;富有自信 的反馈;对事不对人的反馈;谨慎而富有分析的 反馈;及时而富有理解的反馈
人际沟通
个体
情感 人 思想
群体
人际传播的动机
1.认识与控制周围环境 2.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需要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建立和谐的人
际关系,拥有自己的社交圈子和娱乐伙伴,满足人的情 感需要。
人際溝通的重要性
現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會複雜,人際疏離感干擾較多。 人與人之間,需要坦誠交談溝通。
第七讲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扩展阅读
1.《人际传播教程》(美)约瑟夫·A·德维托 译者:余瑞祥 汪潇 程国静 等 2.《影响力》 (美)罗伯特.B.西奥迪尼 *史上最强大、最震摄人心、最诡 谲的心理学畅销书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 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 象。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 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 头脑中的反映。 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 人能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 己,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
约哈里之窗说明了两个问题:自我表露和反馈。
自我表露和反馈对于有效沟通很重要,是达到扩大开放区域, 使封闭的自我向公众开放,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的两个 基本途径。
二、人际传播的形式和使用的符号 人际传播是一种符号互动。 1、面对面 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 等 2、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 口语、类语言等 3、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 书面语、绘画语言等 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
第二节 人际传播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和动机 1、人际传播:作为行为主体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 息传播活动。 2、人际传播的动机 :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4)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与世隔绝的生活令人疯狂
二、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难点)
五传播的基本类型
正式渠道又存在三种传播形式:下行传播、平行传播和上行传播两种。
非正式渠道传播,指的是制度性组织关系以外的信息传播 渠道。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交流的信息广泛而自由②交 流的关系双向而平等③交流的内容率真而感性。
加强和疏通非正式传播渠道,在组织内营造一个积极、 健康、活跃的人文环境,能够பைடு நூலகம்强成员的一体感和向心力, 使它们在组织中的行为更加建立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R=I×A(谣言流通量=问题的重要性×证据的暧昧性)
3.特点:
⑴ 人际传播传递和接收信息的渠道多,方法灵活; ⑵ 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⑶ 人际传播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⑷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人际传播互动性强,表达多样,含义丰富,构成人类传 播的基本条件。
星巴克咖啡的“口碑营销传播”
思考:
大多数传播学者都同意,面对面交流是最有效的,它传递的信 息尤其非语言信息特别多,超过其他任何形式的传播。
——勒庞《乌合之众》
万圣节服装通常 掩盖了个人身份。使 其处于一种没有社会 约束力的“匿名”状 态中
谣言:在集合行为中,除了群体成员的行为会表现出异常
状态,信息的流动和传播也处在一种扭曲的异常状态中。
集合行为中的主要信息形式是流言伴随着大量的谣言。
未知性和反常性是所有谣言中心事件的共同属性,而危机 中的谣言事件则同时还有另外一个鲜明特征:相关利益带来 的事件重要性。 谣言的控制策略如下: 1.设立权威、明确的信息源。 2.大众传播应成为公开真相、遏制谣 言的主渠道
人际传播
自我表达的媒介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挥手、握拳、上身倾斜等) 2、补充语言 (话说一半,后一半用握手、
点头等) 3、代替语言 (用耸肩表示无奈等) 4、控制语言 (脸部表情与语言不符) 5、表达超语言的意义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Thank !
• 20世纪60、70代初起,人际传播学作为西方传 播研究的重要理论体系之一在真正意义上开始 建立
• 80、90年代逐步走向成熟 标志是詹姆斯·麦克 罗斯基、卡尔·拉森和麦克·纳普的《人际传播引 论》
人际传播学研究对象
• 是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着一人类社会最 古老、最常见、最频繁的社会活动为最 主要的研究对象,从宏观上讲主要分3 个部分
人际传播学发展
• 20世纪初,欧洲思想家马丁·布伯在自己的经典 著作《我和你》中详细了人际传播属性。他认 为人际传播是人在两种情形中与世界发生联系, 及“我和他”和“我和你”。阐明了人际传播 中人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一个充满个性的人, 一个能进行情思交流的人,一个可以自由选择 的交往者。在这种意义上,人际传播得以建立。
The End
人际传播的过程
人际传播始于自我表露。互不相识的个 体 根据他人自我表露和自我呈现出的信息 进行人际认知,在此基础上对认知对象产 生各种不同的人际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 交往态度。正面的印象和态度就会导致人 与人之间相互吸引,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而负面的人际印象和态度会导致人际关系 的恶化和梳离。
人际关系的发展过程
影响人际传播的因素:
(1)魅力 (2)接近性 (3)增强作用 (4)相似性 (5)相补性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重要动机之一是 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四、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 播 强调姿态的传播功能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四、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 播 强调姿态的传播功能
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库利 1909年 《社会组织》 “镜中我”
二、人际传播的特点
渠道多,方法灵活;
意义更为丰富和复杂; 双向性强,反馈及时,互动频度高; 属于一种非制度化的传播。
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三、人际传播的社会功能
一是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二是对大众传播效果的影响。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布鲁默 1969年 《象征互动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是与他人的社会互 动性的内在化。
“自我互动” 有助于理解社会传播与自我 的关系:人不但与他人进行传播,而且与 自身进行传播,即自我传播。
内省式思考
内省是人对自己的一种反思活动,也是一 种重要的人内传播方式。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第一节 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也称内向传播、内在 传播或自我传播,指的是个人接受外部信息 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际传播1第一章
特征:
一、人际传播发生在相互依赖的个人之间
相互依赖:一个人的行为会对另一个人产生影响,一 个人的行为会导致另一个人的行为。
特征:
二、人际传播和人际关系紧密相连 人际传播影响人际关系也定义人际关系。也就是说,
你进行人际传播的方式是实现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
特征:
三、人际传播存在于人际系列之中
为原因,将另一些标记为结果 。
一对夫妻在餐馆吃饭。丈夫在女招待调情, 妻子在用手机聊天。他们怒目相对,显然 在进行一场非语言战争。
A表明实际发生的事 件是连续的行为。
B是妻子分解的事件。
C是丈夫分解的事件。
七、人际传播不可避免、不可逆转、不 可复制
不可避免:一个人即使不想参与传播活动,
非个性化传播与个性化传播的区别 非个性化交流中,人们根据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来回应对方; 个性化交流则是特殊的个体之间的互动。 非个性化交流服从于社会规则;个性化交流服从于个人规 则。 非个性化交流很少自我表白,很少感情流露;个性化传播 通常是高度个性化的、充满情感的。
特征:
四、人际传播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信息
男:明天周末,我要去打保龄球。工厂的那 帮家伙拉了一支队伍。 女:为什么周末我们不能在一起做些什么呢? 男:我们可以再找时间做任何事情啊,可明 天他们就要拉球队了。
请举出两个类似事例。
六、人际传播是可以分解的系列活动
传播是连续行为,没有明确的开头,也没
有明确的结尾。但观察者可将其分解。
请你将下例分解,你可以把一些因素标记
第一章 人际传播基础
第一节 为什么学习人际传播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定义与特征 第三节 人际传播的要素 第四节 人际传播的原理
第五章、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一)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二)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二 罗伯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接触新信息, 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 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
强化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 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
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 作为分析、
(二)罗伯特 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二 罗伯特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基于基模理论的 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详尽分析可能性”的理论 详尽分析可能性” 详尽分析可能性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
知觉
表象
概念
判断
推理
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理论
第一节、人内传播
01
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I and the me)
05
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
将三者的关系用三角形的方式进行图解,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分别用“+”、“-”号表示。
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反,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共有8种形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
01
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 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
基模具有以下特点:
02
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
第一节、人内传播
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
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
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 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
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
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
意义:
第一节、人内传播
忽视社会分层与变动状况;
忽视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控制和被控制的状况;
无法解释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关系。
局限性:
第一节、人内传播
社会心理学家库利( 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
6.自我传播与人际传播
•
闭合律——一些成分以这样一种方式组合, 以便有助于形成一个更加紧密和更加完整的图 形,那么这些成分常常被组合在一起,知觉为 一个整体。
如上图,通常被知觉为一个白色的三角形,其三个角安放在 三个橙黄色的矩形上面。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印象:三角形在红色 矩形背景的前面,它完全被模糊可见的轮廓线包围起来。
波具有波长、振幅、纯度三种属性,作用于人眼,便 有了色调、明度、饱和度,其中色调是颜色最重要的 属性,它决定了颜色的主要性质和特点。
•
(2)听觉
听觉是听觉器官对外界声音刺激的反应, 声波频率(波长)、振幅(强度)和纯度分 别引起听觉的三种心理感觉:即音高、音响 和音色。 振动无周期性规律的声波称为噪音。在
个光点,自主运动就明显减小。
•
诱导运动:A物体的运动使邻近的B静止物体产生 “运动”的现象。
•
似动运动、自主运动和诱导运动是一种运动的错 觉,传播者常常可以利用它们来实现某些特别的传播 意图。
•
电影特技镜头就是根据这几种运动错觉的原理来
拍摄的。
•
(4)错觉:人在特定条件下对外部事物的主观
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 形重错觉(大小——重量错觉):“哪一个重一 些,一磅羽毛呢,还是一磅铅?”对这个古老问题, 人们通常会说一磅铅更重一些。 • 视错觉:人凭借眼睛对客观事物产生的失真或歪
曲的知觉经验,如有关线条的长度和方向的错觉、图
形的大小和形状的错觉等。 • 时间错觉:情绪、态度或其他因素使人产生错误 估计。有趣而紧张的活动中时间过得快,反之则慢。 • 运动错觉:对主体或客体在运动觉方面的错觉,
• 结果
6、通过声波和光波,A先生对B先生讲话, 7、B先生的眼和耳分别受到声波和光波的刺激,
第二节 人际传播
库利有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 映照着对方。”这里他强调的是,人们通 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的概念,自 我概念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两 者相辅相成。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 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
4.随意性强,非制 度化
(二)社会功能
对社会来说
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 要渠道
实现社会 协作的重 要纽带
传承社会 文化的重 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
完善和发展 自我的重要 途径
社会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的重要 体现
四、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人际传播是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 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 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 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 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 会孤立。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 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 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两个人(或两个 以上的人)由于一 些他们共同感兴趣 的信息符号聚集在 一起”就是人际传 播。 —施拉姆
人际传播是“参与者 在一对一基础上的直 接沟通”。强调了人 际传播的直接性 (immediacy)。 —罗斯格兰特
“人际传播是一个个 体向另一个个体的传 播;传播是面对面的; 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放 个体的个性特征,而 且,反映他们的社会 角色及其关系。” —哈特利
第二讲 人际传播
人际吸引(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和亲和的现象, 又称人际魅力。它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积极心 理状态,有助于满足个人的人际需求。人际 吸引的条件主要有: 外貌吸引 邻近吸引 熟悉吸引 支持吸引 能力吸引 相似吸引 互补吸 引
自我展露
在人际传播中,通过各种方式把有关 自我的信息传递给别人,让别人了解 自己。自我展露遵循一定的文化规则, 至少受四种因素的影响:场合,自我 概念,人际传播的对象,关系状况。
争执:
G:哦,我得把家里的草坪修剪一下了。 H: 是啊,我家的也该修剪了。 G:我能借你家的割草机吗? H:哦,我现在真的要用。 G:哎呀,一会儿就还你。 H:可上回你借了俩礼拜才还。 G:哪能啊,这回我一定还。 H:去年春天,你借了一个月才还。 G:啊呀,老兄,我真的今天就还给你。
K:莎拉,你从来不按时交工作报告。 S:我知道,可我做事情向来喜欢多花点功 夫。 K:可你老迟交,真让我生气。 S:瞧,我就喜欢你这种充满感情的回应 K:得了得了,我就是想知道你为什么做不 到按时交差 S:我就是喜欢成为被人关注的焦点。这太 棒了!
另一定义
从互动据以发生的信息来判断:当人 们主要依赖有关个人的信念、态度、 人格特征等心理层面的信息进行传播 活动时就是人际传播。因为这时讯息 的剪裁是专对于个人的,而不是针对 具有相同特征的文化群体或组织群体。 互动的实质就是行动并对行动做出反 应,在互动中相互影响。
人际传播模式
讨论:
人际传播是指两个人之间: 面对面或借助于媒介的信息沟通 形式; 那么 借助于手机通话、短信、即时聊天或 视频工具等进行的人际沟通与传统的 面对面的沟通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显然,邻居和孩子都没有得到预期的回答,这 时候,他们相互之间的互动没有协调。要达到 意义协调,双方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邻居:你必须向我道歉,难道还要你爸爸来 向我道歉吗? 孩子: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下次我一定 注意。 邻居:那好吧,把球拿去吧,别在我家附近 玩球了。
传播学第八章
传统上的人际传播主要是指以人体自身为媒介、尤
以语言为主要手段 、而以表情和动作等为辅助手段的
个体间传播方式。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人际
案
传播的形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大众传播当中,凡是能
例 导
较准确把握人际传播特性的节目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但是,人际传播形式借助大众传播媒介的新发展,并
不是简单的事。人际传播有其自身发生条件和环境,绝
导
开心的、悲伤的、夸张的镜头在几十分钟的节目中层出不穷,
入
有很多是在别的访谈节目中看不到的。
《谈话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同样的嘉宾上过很多类似的访问节目,为什么对《超级访
问》的口碑这么好,观众的收视率也这么高呢?可能主要就因
为主持人的“用心”,用心准备、用心体验、用心交流,才会
与观众、嘉宾都达到心的共鸣。
第八章:人际传播
本章内容
1
第一节 人际传播的动机、特点和功能
2
第二节 人际传播的自我表达
第七章 人际传播行为
本章主要介绍人际传播(personal communication)的含义,以及人际传播的首 要动机和目的,人际传播的信息的意义,并
且阐明个人从事人际传播的动机。
《谈话节目中的人际传播》
语言是自我表达的基础媒体,但不是唯一的媒体。体态、表情、 眼神、身体接触以及服装、发型等等,都是自我表达的重要媒 体。
一、人际传播的媒介形式
(二)姿态
1.强调语 言
2.补充语 言
3.代替语Leabharlann 言4.控制语 言5.表达超语 言意义
一、人际传播的媒介形式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 外观包括身高、体形、脸型、发型等身体特征,也包括通过 服装、饰物、随身携带品的使用形成的氛围特征。外观形象 是自我表达的手段,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库利有句名言:“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 映照着对方。”这里他强调的是,人们通 过与他人的交往获得有关自我的概念,自 我概念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人际交往,两 者相辅相成。
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 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 的情感。
关于人际传播还有一些从不同角度出发给出 的定义,比如:
二、人际传播的动机
首先 寻求生产、生活和 社会的有用信息从 而进行环境适应决 策 其次 再次 自我认知(库利 “镜中我”概念) 和相互认知 另外 满足人的精神和心 理需求
建立社会协作关系
人际传播的基本动机
罗洛夫认为,人际传播是一种社会交换, 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 物品 金钱 服务 信息 地位 人际传播 爱
Your company slogan in here
文字 姿态 装饰品 服装 发型 携带品
语言 表情
(二)姿态的传播功能
1.强调语言 2.补充语言
5.表达超语 言的意义
姿态的传播 功能
3.代替语言
4.控制语言
(三)外观形象与自我表达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外观形象。 外观既包括身高、体形、脸型、发型等身体特征, 也包括通过服装、饰物、随身携带品的使用等形成 的氛围特征。 外观形象是自我表达的重要手段,它所传达的信息 形成人际传播中的第一印象。 任何一种外观特征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
人际传播虽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但大致 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面对面的传播:口语、类语言、身体 语言等。 另一种是借助听觉、视觉媒介(如信件、电 话、电报、网络即时交流工具等)的传播。
(一)特点
• 概括 1.直接性(面 对面) 2.信息的意义丰 富复杂
5.保密性、 可控性强
人际传播的 特点
3、互动性强, 反馈及时
第二节
人际传播
目录
1 2
3 4
人际传播的定义 人际传播的动机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人际传播的定义
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信息传播活动,也是由 两个个体系统相互连接组成的新的信息传 播系统。 人际人际传播是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 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 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
马斯洛的五个需要层次理论
自我实现
尊重的需要
社交的需要
安全的需要
生理的需要
※约哈里之窗
自己了解 自己不了解
开放区域
他人了解
盲目区域
个人资料,如名字、 缺乏自知之明的那 一部分 相貌、身份、职业 等
秘密区域
他人不了解
未知区域
潜质、潜能
隐私,或者尚未公 之于众的东西
库利 “镜中我”概念——人的行为在很大 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 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 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 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 识和把握自己。
库利认为,“镜中我”也是“社会我”, 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是形 成“镜中我”的主要机制。一般来说,这 种以“镜中我”为核心的自我认知状况取 决于他人传播的程度,传播活动越活跃, 越是多方面的,个人的“镜中我”也就越 清晰,对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观、越准确。
三、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两个人(或两个 以上的人)由于一 些他们共同感兴趣 的信息符号聚集在 一起”就是人际传 播。 —施拉姆
人际传播是“参与者 在一对一基础上的直 接沟通”。强调了人 际传播的直接性 (immediacy)。 —罗斯格兰特
“人际传播是一个个 体向另一个个体的传 播;传播是面对面的; 传播的方式和内容放 个体的个性特征,而 且,反映他们的社会 角色及其关系。” —哈特利
(四)自我表达与社会价值规范
自我表达是以他人为对象和在特定的社会、文化 环境里进行的,如果不顾及他人和社会价值与规 范,一味以自我为中心,那么这种表达不但不会 收到好的效果,相反会招致误解和造成个人的社 会孤立。 自我表达并不是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与他人 和一定的社会价值或行为规范相联系的,应该符 合一个社会普遍认可的真善美价值尺度。
4.随意性强,非制 度化
(二)社会功能
对社会来说
社会成员交 流信息的重 要渠道
实现社会 协作的重 要纽带
传承社会 文化的重 要工具
对个人来说
完善和发展 自我的重要 途径
社会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人际传播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传播
人际传播在本质上来说是个人之间相互交换精神内 容(意义)的活动,精神内容交换的质量如何,在很 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媒体(符号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