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合集下载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风格的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风格异同比较:一、相同点: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的相关情景。

二、不同点:1、高适诗悲壮苍凉,岑参诗悲壮奇丽高适的《燕歌行》自始至终都弥漫着苍凉的气氛,充分地表现了悲壮的风格特征。

这首诗描写了东北边境战争的情况及军中将士苦乐的悬殊,表现了作者对长期在战场上流血苦战的广大战士的深切同情,抒发了对边将沉湎于歌舞、过着骄奢淫逸生活的愤懑之情。

诗人在作品中倾注了鲜明的爱憎情感,加重了全诗沉郁苍凉的格调。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描写了将士出征敌虏的情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写出了将士们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气概,表达了敌虏必败、唐军必胜的自信,同时诗中又突出大漠风沙:“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岑参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奇丽、壮观的景物,表现出语言独具匠心的特点。

2、岑参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高适描写对士卒的同情岑参的作品主要反映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和睦相处与大西北奇丽的风光景色,如《火山云歌送别》、《热海送崔侍御还京》等,不难看出岑参注重描写边塞丰富多彩的生活。

高适的诗虽也有描写边塞风光的景,但大都作为抒发情怀的烘托。

他以政论的笔调深刻揭露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出对士卒的同情和对将帅的讽刺,如《塞上》:“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

”3、高适因袭较多,岑参追求革新高适、岑参的边塞诗都是在继承旧的文学传统上有所革新的,并且都凸显各自的特点。

高适诗在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不足。

他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因袭了较多的乐府旧题,如《塞上》、《塞下曲》等,他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感情。

他也写了一些新题乐府的诗,如《蓟门五首》、《营州歌》等,能够较充分地发挥其创作的才能,但其诗因袭较多而创新较少,缺乏一种活力。

与高适的边塞诗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并作了创新,在诗的句式、节奏、押韵等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革新。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之比较唐代诗人高适和岑参都是有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诗作深刻描写了边疆的艰苦环境和英雄壮志,被后人称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在他们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共同的主题和意象,也可以看到他们作品的异同之处。

下面将对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进行比较分析。

首先,从主题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都表现出对边疆守卫者的敬仰和赞颂,他们抒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和对士兵们的崇敬之情。

例如,高适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他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描绘了离别时草原凄凉的景象,表现了高适对士兵的无限怀念和崇敬之情。

而岑参的《登幽州台歌》中,则讴歌了军士在烽火连绵、战争环境下仍然坚韧顽强的精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这首诗仿佛是写给全国的军人而作,表达了对军人的关注和赞美。

其次,从意象上看,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中都有许多共同的意象,比如描绘大自然的环境,这是他们描绘边塞景象的常用手法。

高适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这些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草原的景象,让人感到壮观而又凄凉。

岑参在《登幽州台歌》中也利用了类似的意象,例如:“巨阙神回避,烟尘出万里。

上方风神去,留下一片青山在。

”这些意象描绘了边塞的复杂环境和壮阔景象,生动体现了边疆的独特魅力。

然而,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也存在一些异同之处。

就主题而言,高适的边塞诗更注重描绘坚韧、无畏的士兵形象,而岑参的边塞诗则更注重表现对故土的热爱和无尽的乡愁。

例如,在《蜀道难》中,岑参写道:“嗟余听雨客舟中,深闻难度之又难;披衣不寐,任步自访。

何塞秋风扫落叶,胡旋枕上悲孤灯。

”这首诗抒发了岑参对离故乡的乡愁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与高适较为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分析在盛唐诗苑里,丰富多彩的边塞诗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奇葩,这些以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吸引和感动着众多读者,至今仍流传不衰。

其中高适和岑参的诗作,成就尤为突出,堪称盛唐之音。

高适、岑参二人都久历边塞,边塞生活赐予了他们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高适侧重于反映东北战争,岑参更多的是反映西域生活。

高适与岑参的边塞诗有相同之处,如充斥诗中独属盛唐的英勇无畏的精神。

但是出身、经历都大不相同的两个独立的诗人,他们的诗作也存在着很多的差别,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

本文将重点研究高适、岑参边塞诗内容和风格上的异同。

一、高适、岑参边塞诗的相同点(一)都表现了征人思乡之情高适诗中有“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

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岑参诗中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

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这些诗篇诗句,都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旅人怀乡之情。

但是,高适多写边塞将士怀乡思亲的感情,而较少表现自己忆念家乡和亲人;而岑参多抒发浓重的思乡恋亲之情。

(二)都具有悲壮的格调《沧浪诗话》中有这样的评价:“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铺天盖地的塞垣风雪,久戍思归的唐军士卒,引领读者进入一种悲壮的境界,产生情绪上的共鸣。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突兀压神州,睁蝾如鬼工”、“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本文是关于岑参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发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5高适反映现实问题要超过岑参.他的诗歌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超过同时许多诗人,应时而生的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杂糅,使其诗歌创作颇多感慨而不失高亢,深雄浑厚,有一种感慨悲壮的美.二、描写边塞风光,民域风情上,岑参超过高适.在立功边塞的慷慨豪情的支配下,诗人印象中的军旅生活、边塞风物、民域风情,全都变得神奇瑰丽起来,并热情地加以歌颂,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艺术上的不同:一、高适将自己的个人边塞见闻,观察思考和功名志向糅为遗一体,苍凉悲慨中带有理智的冷静,但基调是慷慨昂扬的.二、岑参的诗歌中带有感性的色彩,讲究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雪夜风吼、飞沙走石,这些边疆大漠中令人望而生畏的恶劣气候环境,在诗人印象中却成了衬托英雄气概的壮观景色,是一种值得欣赏的奇伟美.三、高适的七言歌行多用律句骈语,但并不繁于文采华丽,而是以纵横顿宕,气质深雄和浑厚的骨力取胜.岑参七言歌行纵横顿宕、舒卷自如体势十分灵活.一、思想、题材上的不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差异
,在他的诗作中比比皆是。
岑参的诗歌注重艺术技巧,描写比较细腻,善于写物图貌,善于以物象传情。他非常注重观察和细节描写,在《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中,“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透过行军场面和苦寒情状,笔墨酣畅地展现了唐军将士艰苦卓绝的战斗豪情,从细节处着手反映大场面、大背景。他常把边塞上剧烈的大自然变化,同声势浩大的行军作战场面揉和起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岑参笔下的边塞风光总是那样奇异,这些描绘多是起到烘托的作用。像“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正是为了烘托不畏艰险的精神,给读者营造了一种积极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氛围。用“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写报警的烽烟与敌人骑兵卷起的尘土一起飞扬,来渲染匈奴的来势凶猛。——岑参《Fra bibliotek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以上两首诗作为高岑的代表作并不为过。这两首诗同是描写边塞,从诗风上看,高诗在雄壮的笔调之下同时透露出一股悲凉之意,岑的诗歌
同样雄壮,但壮而不悲。虽然读后同样使人感慨,给人的却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从两人的身世及经历上着手考虑。
高适家境贫寒,曾随军到东北塞外征契丹,体验过边塞生活,壮年在梁宋漫游,过的是落拓潦倒的生活。他是开元盛世首先注意到人民疾苦的诗人,这显然会反映在他的诗歌创作上。《燕歌行》是高适有感于一次战役而作,文章开篇写“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一落笔便写战火纷飞,男儿慷慨应征,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接下去,他不是轻轻地描写边塞生活和风物,而是从自己建功立业的心情出发,对男儿奔赴边关的英勇行为进行讴歌和描绘。“拟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写得高亢雄迈。高适在安史之乱时,曾任谏议大夫,后又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刑部侍郎,终散骑常侍,进封渤海县侯,因此往往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以政论的笔调表明自己的见解。他的边塞诗不只反映征人思妇的离情,还而能通过边塞将士的生活描写,深刻地揭示出边防政策的弊病,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广大爱国士兵还在前线浴血奋战,而边塞的将帅却携美人至军营,置战士生死于不顾,还在帐中欣赏美人的歌舞,其荒淫无耻之态跃然纸上!他在无情地鞭挞边塞将帅的同时,也表达出了对戍边士卒生活艰辛的理解。“孤城落日斗兵稀”、“力尽关山未解围”、“边庭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正是作者这种心情的真实写照。《燕歌行》以揭露将帅轻敌、不恤士兵为主题,突破了以前《燕歌行》多写思妇念征人的框框,扩大了表现范围,赋予它更为积极的社会意义。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之比较
高适、岑参边塞诗 的比较
相同点:
•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 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 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 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 积极进取的情怀。高适“边尘满北溟,虏 骑正南驱。.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 “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岑参“万里 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男儿感忠义,万 里忘越乡。”“功名祗向马上取,真是英 雄一丈夫。”意气豪迈。他们都抒发了报 国立功的豪情壮志。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 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 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 来。”“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但 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 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 行为和创作。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 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 沉,质朴浑实;浑厚质实, 豪迈雄壮之中常含悲愤苍 凉;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 得雄放,洒脱。明快清爽, 奇伟瑰丽;高适常用对比、 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 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 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 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 义色彩。翁方纲在《石州 诗话》说:“高之浑厚, 岑之奇峭。”
• 岑参的《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 征》、《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等, 是抒写这一主题的名篇。这些作品着 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 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 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 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 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 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 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 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日末 鸟飞急,山高运过迟。”;语言平凡却 新奇独特“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 落。”。“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 戈相拔。”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岑参描 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 用。“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 莽黄入天。”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 士的不畏艰险。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试比较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都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们的作品多以描写边塞战争和边疆生活为主题,但在风格和表达方式上存在一些异同之处:异同点:1.边塞题材:高适和岑参的诗作都以边塞题材为主题,描写了边疆地区的战争、边民的生活、士兵的辛酸与忠诚。

他们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表达对边塞生活的赞美,展示了边塞地区独特的风貌和将士的英勇。

2.英勇壮志:高适和岑参的诗中都充满了英雄主义的情怀和壮志豪情,表达了对国家疆土的忠诚和对边塞抗敌斗争的赞美。

他们赞颂了边疆士兵的英勇与机智,并以此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报国之志。

3.表达方式:高适和岑参在表达方式上都以叙事手法为主,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情景再现,塑造了巍峨的边关城垣、迷茫的行军路途和勇敢的士兵形象。

他们的作品多以豪放的笔墨描写边疆风光和战争场景,展示出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和感情的抒发。

不同点:1.风格特点:高适的作品注重表现自然景色的恢宏和边塞战争的残酷,以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著称。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加高亢豪放,以雄壮的气势和慷慨激昂的情感为主。

2.抒情与议论:高适的作品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表现了对士兵艰辛生活和身世的同情和思考。

而岑参的作品则注重通过边塞题材来提出社会问题的批判和议论,更富有政治色彩。

3.塑造人物形象:高适的作品中较多地塑造了具体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他们的苦难和英勇。

而岑参的作品则更多地强调了人物背后的集体形象,突出了士兵的忠诚和壮志。

综上所述,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作在描写边塞生活和边塞战争方面有一些共同之处,但在表达方式、风格特点和思想内涵上存在差异。

他们的作品共同展现了边疆人民的忠诚和勇敢,丰富了唐代边塞诗的创作和理论。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点:
1.二人都以边塞为题材,描绘了战争的正义性和边塞的风光,展现了多彩的边疆生活与少数民族的习俗。

2.他们的诗篇都充满了悲壮的气息,抒发了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

3.二人在描写边塞风光和民域风情方面都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苦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不同点:
1.主题内容:高适的诗歌以尚质主理为主,更注重对现实问题的揭示和思考;而岑参的诗歌则以尚巧主景为主,更注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

2.艺术风格:高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而岑参的诗歌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3.表现手法:高适在诗歌中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通过对比来突出主题;而岑参则更注重感觉印象,浪漫的想象,飘逸的描写,寓情于景。

总的来说,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唐代边塞诗中具有重要地位,两者在风格、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存在异同,但都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了唐代边塞诗的魅力。

高适诗歌风格特点

高适诗歌风格特点

高适诗歌风格特点
高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风格独具特色,体现了边塞地区的特殊文化氛围和历史背景。

高适的边塞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情感深沉。

高适在创作边塞诗歌时,常常表现出对边塞地区的深情厚爱和对士兵的同情。

他的诗歌中常常充满着对家国、亲友和生命的思考和关怀,如《别董大二首》中的“家在东北马嵬县,身依南陲万里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句子,表现出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守卫边疆的战士的敬意。

第二,意境高远。

高适的边塞诗歌往往以广阔的天地和壮美的景色为背景,表现出他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他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致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之中,如《别董大二首》中的“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表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由的向往。

第三,语言简练。

高适的边塞诗歌语言简练、雄浑有力。

他善于用短小有力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意境,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表现出他对壮阔景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第四,形式多样。

高适的边塞诗歌不拘一格,形式多样。

他的诗歌有五言、七言、九言等不同的诗体,也有长篇叙事诗和短小精悍的抒情诗。

他的边塞诗歌常常采用对仗、叠词等技巧,使诗歌更具音韵美和节奏感。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一)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一)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一)高适边塞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描写中国北方的边塞景色、边塞生活以及边塞军事,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主题。

其特点包括:1.深情写景:高适边塞诗以细腻而丰富的笔触,描绘了边塞地区壮丽而独特的自然景色。

诗人运用富有感觉的描写手法,将高原草原的浩渺壮丽、沙漠的广袤辽阔、雪山的险峻和边塞中的城堡、关隘等元素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天地相隔:高适边塞诗中的景物常常给人一种天地相隔的感觉。

作者通过描绘边塞地区的辽阔、荒凉、气势和边塞守军对抗外敌等场景,表现了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激烈对抗。

这种对抗与边塞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军事紧张氛围相呼应,形成了作品的独特魅力。

3.崇尚英勇:高适边塞诗中常常倾诉诗人对边塞守军的崇敬之情。

诗人从守险中的英勇、背离乡土的辛酸以及面对艰苦环境的顽强等方面,赞美边塞守军的忠诚、勇敢和坚持不懈。

这种崇尚英勇的精神在高适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表达和践行。

4.朴实深沉:高适边塞诗追求朴实的艺术表现形式,用深沉、含蓄的语言描绘边塞地区的辛酸、苦难和忧伤。

诗人通过朴素的文字,展现了边塞地区特有的沉重氛围和生活的艰辛。

这种不张扬的艺术风格使得高适边塞诗更具感染力和思考性。

由以上特点可以看出,高适边塞诗是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文艺形式,呈现了边塞地区特有的自然景色、人文历史以及军事风貌。

它深受读者喜爱,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之一。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1. 深情写景•细腻而丰富的笔触•浩渺壮丽的高原草原•广袤辽阔的沙漠•险峻的雪山•城堡、关隘等壮丽元素2. 天地相隔•边塞地区的辽阔、荒凉、气势•人与自然、人与命运的激烈对抗•特殊的自然环境与军事紧张氛围相呼应3. 崇尚英勇•对边塞守军的崇敬之情•守险中的英勇与背离乡土的辛酸•面对艰苦环境的顽强4. 朴实深沉•追求朴实的艺术表现形式•深沉、含蓄的语言描绘辛酸、苦难和忧伤•沉重氛围和生活的艰辛的展现以上即是高适边塞诗的主要特点,这种深情写景、天地相隔、崇尚英勇和朴实深沉的表现形式,使得高适边塞诗成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独特而珍贵的一部分。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1. 主题广泛: 高适边塞诗以描写边塞战争、边疆风情为主题,内容涉及军旅生活、政治动荡、边塞景色等。

2.
情绪奔放: 边塞生活充满艰辛与不确定,高适边塞诗常常表现出作者
豪情壮志、奋发向前的情绪。

3. 描述细腻: 高适边塞诗善于运用形
象描写,通过细腻的描绘,将读者带入边塞的世界,感受其中的风土
人情。

4. 语言雄浑: 高适边塞诗语言简练而雄浑,使用大量象征、
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充满力量感。

5. 象征意义深远: 高
适边塞诗往往融入丰富的象征意义,通过对光明与黑暗、荣誉与牺牲
等二元对立的描摹,表达了对边塞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高适边塞诗的特点
•主题广泛
–描写边塞战争
–叙述边疆风情
–反映军旅生活
–表达政治动荡
–抒发边塞景色
•情绪奔放
–展示豪情壮志
–表现奋发向前的精神
–引起读者共鸣
•描述细腻
–运用形象描写
–细致刻画边塞生活
–带动读者身临其境
•语言雄浑
–简练有力的表达
–使用象征、夸张和对偶等修辞手法
–增强作品的力量感
•象征意义深远
–融入丰富的象征意义
–对光明与黑暗、荣誉与牺牲进行描摹
–表达对边塞生活的理解与感慨。

高适_岑参边塞诗比较

高适_岑参边塞诗比较

收稿日期:2004-05-21 作者简介:古明惠(1964-)女,河南郑州人,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高级讲师。

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古明惠(郑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郑州 450044)摘 要:高适和岑参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二人的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高适诗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紧密联系,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思想深刻;岑参诗擅长描绘壮阔激烈的战斗场面和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峻峭洒脱。

高适的代表作中,对比、反衬的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热;岑参则在诗的音韵节奏和比喻夸张方面树立了典范。

高适的语言刚健质朴,精练准确;岑参的语言则新奇自如,显得更生动绚丽。

关键词:高适 岑参 边塞诗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边塞诗作为其中一个重要流派,以独特的视角折射出社会现实的影子。

高适和岑参就是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

他们开拓了新的诗境,进行了新的艺术创造,为唐代诗歌的繁荣作出了贡献,因此,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

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就被“朝野通赏”(《河岳英灵集》)“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岑嘉州诗集序》),他们当时的影响可见一斑。

同为边塞诗人,二者的诗作在内容、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却有着各自的倾向。

一、主题内容各有侧重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内容方面大都描绘壮阔苍凉、绚丽多姿的边塞风光,抒写请缨投笔的斗志豪情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也都有反映久戍不归、怀土思亲一类内容的作品。

总的说来,高适边塞诗的思想内容比较深刻,他或纪行、或抒怀、或写壮士英勇战斗、或绘边塞生活风光,并善于以政治家的眼光来观察、分析边塞现状,把战争与国家安危,人民苦乐联系起来考虑,以政论笔调表达个人边防政见,从不同角度全面真实地表反映了当时的边塞战争,他的《燕歌行》就是此类作品的代表。

这首诗是有感于边帅张守 与奚族统治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的,但并非就事论事,而是概括了他在边关的所见所感,因而内容更为深广,揭露了军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歌颂了士兵舍身报国的英雄气慨和战斗精神。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岑参的边塞诗的异同
相同之处:1、经历相同;2、创作风格相似。

区别:1、内容不同:高适的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岑参的诗歌更多反映的是对生活的记录;2、言语风格不同:高适诗浑厚,岑参诗奇峭;3、艺术技巧不同:高适往往直抒胸臆,表达现实;而岑参的边塞诗多用夸张手法,表达浪漫主义感情。

高适:
高适的诗对边塞诗派的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边塞,苍茫而不凄凉,赋送别,荒渺而不凄切,皆脱前人窠臼,开一代诗风,其诗又以厚重深沉著称,擅长古风,所写边塞诗在冰寒之中包含着热力,在荒凉之中蕴涵着活力,是边塞诗派开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岑参:
两度出塞时期,岑参在立功边塞的大方豪情的支配下,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大方豪迈的语调和奇特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

境地空前开阔,造意新奇的特色进一步开展,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突破了以往征戍诗写边地苦寒和士卒劳累的传统格局,极大地丰富拓宽了边塞诗的描写题材和内容范围。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

高适与岑参边塞诗的异同边塞诗,听着就有一种粗犷的气息。

高适和岑参这两位诗人,都是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但他们的风格却各有千秋,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1. 高适的边塞诗:豪情万丈高适,这位大诗人,他的边塞诗可是充满了豪情和气概。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的风格。

1.1 描写自然风光高适的诗,多半描绘了边塞的壮丽景色。

比如他的《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两句诗,读起来有种风雪呼啸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那辽阔的边疆。

高适特别擅长通过自然风光来衬托诗人的情感,用“北风吹雁”这样的描写,极具震撼力。

1.2 表达个人情感高适的诗,还特别注重个人的情感抒发。

他在《阮郎行》中提到的“汉家青垣,塞上长云”,就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透过他的诗,我们能感受到他对家国的深沉感情,像是给人的心里抹了一层浓浓的乡愁。

2. 岑参的边塞诗:柔中带刚岑参的边塞诗,又是一番风味。

他的诗风不同于高适,更多了些柔美,也多了点奇幻的色彩。

2.1 描写奇特景象岑参的诗,特别注重边塞的异域风情。

他的《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征》就很有代表性:“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种描述,给人一种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画面感,仿佛让人穿越到了那风沙漫天的边疆。

2.2 表现民族风情岑参的诗,还充满了对异民族风情的描绘。

在他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冰天雪地,雪中白头”这样的词句,把雪山、冰川等自然景观描写得淋漓尽致,展现了北疆的严寒和孤独。

3. 高适与岑参的共同点:情感真挚虽然高适和岑参在边塞诗上各有特色,但他们的诗歌也有不少相似之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都以边塞为题材无论是高适还是岑参,他们的诗歌主题都是围绕边塞展开的。

他们通过对边疆自然风光和军旅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不同的情感色彩,构成了边塞诗的丰富画卷。

3.2 都充满了对家国的情怀两位诗人,虽然风格不同,但在对家国的感情上却是一致的。

高适通过对边塞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岑参则通过对战争的描述表达对国家的担忧。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家庭背景、人生经历不同,两人的诗歌同中有异,各有千秋,高适的边塞诗具有现实主义的风格,岑参的边塞诗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高适的诗苍凉悲壮,岑参的诗雄奇瑰丽.
唐代的边塞诗人可以分为几类.一类是未曾到过边塞而写边塞题材的,如李昂、崔国辅.一类是曾经游历过边塞的,如崔颢.再一类就是曾在边塞居住和任职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适和岑参都称得上是真正的边塞诗人,两人年轻时都曾游历过河朔的燕赵,壮年时又双双到边塞从军.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但是高适的诗,悲壮之中透着雄浑;岑参的诗,悲壮之中带着峭拔.高诗“尚质主理”,岑诗“尚巧主景”.岑参去边塞,多少有些被动不得已的因素,到边塞后,才开始写边塞题材的作品,诗篇越来越多;高适去边塞是积极主动的,他写边塞诗,始于早年的河朔之游,到他任封丘县尉以及河西陇右节度幕府掌书记时,诗作慢慢减少了,而到他任淮南节度使后,诗作就几乎没有了.史称高适年五十始为诗,其实恰好相反.因为高适写诗,是想借此沽名钓誉,到他五十岁入幕以后,诗的作用已经不大了.相比之下,岑参的诗中融进了更多的心血和真情.
高适的诗颇有古风,句中有许多的人生感慨,表面看来似乎更具有可读性.而岑参的诗则更多地包蕴了六朝以来近体诗的成就,想象丰富,格律多变,具有更多的创造性和诗学诗艺的特色.高适近之于儒,岑参近之于道.高适注重人生实践,岑参则在诗歌艺术史上占据极高的地位.他们二人,既有阅历和诗风上的相同之处,又存在着性情和具体诗歌特色上的差异.就其差异而言,二者又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

浅说唐代边塞诗风貌——岑参、高适名篇赏析唐代诗人岑参和高适,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岑参( 715— 770),山西太原人,高适( 700— 765),山东东平人。

他们不仅在内容上大致相同,而且在形式上也极为接近,两人都擅长七言歌行体和七言律诗体。

可以说,两人既是同乡,又是诗友。

本文主要对岑参和高适的边塞诗作品进行赏析,着重从诗歌创作的艺术风格来分析他们在诗歌创作中的异同之处。

一、异域风光,引发灵感从题材上看,岑参诗大多描写西北地区奇异壮美的景物。

例如:“黄沙直上白云间”(《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无数铃声遥过碛”(《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阴火烧空天似水”(《古从军行》其四);“北风卷地白草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燕山雪花大如席”(《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这些边塞诗充满了西北独特的风光。

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沙平水息声影绝,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表现了边疆战士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而高适在描写边塞风光时,则显得更加苍凉豪迈。

他喜欢选择富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来表现边塞景色的独特魅力。

例如:“单于北望拂云堆,杀马登坛祭几回。

”(《单于北望》);“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封丘作》);“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这些边塞诗多表现边塞将士忠贞报国的坚定信念和他们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北风行》)等,均用来形容边塞地区自然条件的恶劣。

二、奇思妙想,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边塞诗的基本特点
边塞诗的特点有:题材广阔。

一方面包括:将士建立军功的壮志,边地生活的艰辛,
战争的酷烈场面,将士的思家情绪。

另一方面包括:边塞风光,边疆地理,民族风情,民
族交往等各个方面。

其中以前者为主要题材。

意象宏阔:大处落笔,写奇情壮景。

基调昂扬:气势流畅,富有崇高感。

体裁兼善:歌行、律绝皆有佳作。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
昌龄、李颀,高适《燕歌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
出师西征》等七言长篇歌行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美学风格,即: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

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
表作的一部分。

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等,
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
篇传世,如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翰的《凉州词》。

盛唐诗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

唐朝的王维是边塞诗的代表诗人。

(王维的《使至塞上》、《老将行》等)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岑参与高适边塞诗异同 盛唐时期是我国诗歌 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那些反映边塞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主要内容的边塞 诗以高昂的格调、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新奇独特的艺术形象流传于世,经久不 衰。

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

我国的边塞诗繁盛于盛唐时期 ,这一时期,唐朝的军事经济力量已经发展到 了顶点,在这种气氛下,有一部分向往功名的文人学士把跟随边将出征作为仕进 的一个重要途径。

他们除了谋求官职外,还写了大量关于边塞战争、塞外风情和 下层士卒将领生活的诗歌。

作为盛唐边塞诗的杰出代表,高适、岑参的诗歌在反映现实和当时的社会政 治情况上超过了同时期的许多诗歌,在诗歌创作风格上也极具鲜明的艺术特征。

他们那种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显出一种悲壮 美。

高适(公元 700―765 年)、岑参(公元 715―770 年)生活的年代相同,所处的 时代背景也基本相同,因而使得其边塞诗带有一定的时代烙印。

他们的出身、经 历和生活体验也相似,如年轻时都求仕长安不成,一度任职卑微,使得他们的创作 有许多相同点。

高适早年生活困顿,随父旅居岭南,开元中入长安求仕,但毫无结 果;天宝八年,他因人举荐,试举有道科中举,受封丘尉,三年后弃官入河西节度使 哥舒翰幕府;安史之乱后他从玄宗入蜀拜谏议大夫;代宗即位后,他入朝为刑部侍 郎,转左散常侍,进封渤海县侯。

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 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者。

岑参祖籍南阳,出生于江陵,他的曾祖 父、 伯祖父和堂伯父都曾做过宰相,父亲曾做过两任州刺史,但这些都是往日的光 荣了。

他幼年丧父,家道中衰,全靠自己刻苦学习,于天宝三年登进士第,授右内率 府兵曹参军。

天宝八载他弃官从戎,首次出塞赴龟兹,入安息节度使高仙芝幕府。

两年后返回长安,与高适、杜甫 结交唱和,天宝十三年,他再度出塞赴庭州,大历五年卒于客舍。

唐代边塞诗人,高岑齐名,风格也相近,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高 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高适边塞诗特点]高适边塞诗

[高适边塞诗特点]高适边塞诗

[高适边塞诗特点]高适边塞诗一:[高适边塞诗]岑参边塞诗的特点是引导语:边塞诗象一朵凄美绝艳的异域奇葩。

唐代是边塞诗最为巅峰的时代,代表诗人就有岑参,今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岑参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

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

其代表作有《玉门关盖将军歌》、《碛中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轮台歌》等。

岑参的边塞诗主要可具体概括为“壮”、“奇”。

“壮”是说岑参的边塞诗具有壮大的报国志向和壮伟的边塞异域景象,如火山云,瀚海,飞沙走石,黄沙漫天,地冻天寒等等。

“奇”主要表现在岑参的边塞诗写作手法独特,想象奇异,诗歌中运用的修辞奇特。

边塞的壮阔之景让岑参的想象也变得宽宏起来。

如《春梦》之中“洞房昨夜春风起”大为后人称赞。

又如《白雪歌送武判官》中的千古绝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突如其来的纷纷大雪比作是洁白的梨花,给人以新奇而又欢快之感,想象奇妙之外又形神兼具,让读者觉得冬季的寒冷一扫而空反而洋溢着欣喜。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是在环境恶劣的塞外,岑参还是积极乐观。

岑参的边塞诗的浪漫主义色彩也颇为丰富,岑参仕途坎坷,但是他依然满怀报国之志两次入塞,希望可以建立功业。

所以岑参的边塞诗色彩明丽,悲壮中又乐观积极,加上长期的边塞生活更是奠定了其作品的浪漫主义基调。

岑参的诗岑参是中国唐朝典型的边塞诗人代表,和同朝的高适并称为“高岑”。

岑参约生于开元三年(即公元715年),出生地是河南仙洲(今在河南许昌附近),其代表作很多,如《岑嘉州集》、《轮台歌》、《逢入京使》等。

岑参作品集其父早逝,家道渐渐衰落,岑参幼年过得孤苦,五岁跟随其兄长读书,天资聪颖的他九岁便能吟诗作赋,二十岁及第,后曾两度满怀报国之情前往边塞,在边塞六七年的生活对岑参的诗歌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岑参是盛唐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身、经历和生活体验相似,因此,他们边塞诗的内容有许多相似之处: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着追求,洋溢着积极进取。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欢迎阅读! 第一篇:岑参高适边塞诗的特点前人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异同的一些看法如下:殷璠《河岳英灵集》:高适“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朝野通赏其文。

”岑参“语奇体隽,意亦造奇。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高岑一时,不易上下。

岑气骨不如达夫遒上,而婉缛过之。

”元陈绎:高适“尚质主理”,岑参“尚巧主景”。

尚质,叙事质实、语言质朴,主理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尚巧,立意巧(如雪中送别),构思巧(如千树万树梨花开),主景,重在写景。

请你以《燕歌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两诗为例,以“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为题,写一篇文学评论短文。

字数不少于600字。

提示:可比较高适、岑参边塞诗在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的不同点。

示例:高适、岑参边塞诗比较谈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的两位诗人,以写边塞诗著称。

他们的名字常被后人并列提及,是谓“高岑”。

两人都很幸运,赶上了“开元盛世”;又都很不幸,碰上了“安史之乱”。

两人还都曾背井离乡,辗转于长安、洛阳两地,以求仕途升达;又都不堪卑躬屈膝、为五斗米折腰,转而投笔从戎,征战沙场。

他们都有冲天的斗志,豪迈的气概,他们都有乐观的气度,宽广的胸怀,笔端一点,就将阵中凶险、塞外苦寒化作催人奋进的诗篇。

他们的边塞诗都带有时代的烙印,具有共同的特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献身精神,悲壮慷慨的风格。

一、抒发为国守边、报国立功的理想抱负和执著追求,洋溢着一种急于用世、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

在高、岑的边塞诗中,始终都洋溢着这种积极进取的情怀。

高适“边尘满北溟,虏骑正南驱。

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长策须当用,男儿莫顾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志存高远。

岑参“万里奉王事, 一身无所求。

”“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

男儿感忠义,万里忘越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意气豪迈。

他们都抒发了报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但由于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与差距,他们也有怀才不遇的苦闷和感叹:“谁怜不得志, 长剑独归来。

”“早治安边计,未尽平生怀。

”但他们并未因此而放弃对理想和抱负的执着追求,报国立功的情怀始终支配着他们的行为和创作。

二、歌颂边塞将士不畏艰险、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 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如高适《燕歌行》:“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摐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士兵们“铁衣远戍辛勤久”,远离家乡和亲人,即使是妻子儿女哭断肠,仍然义无返顾地走向战场,是他们无情吗?不!因为这是在“破残贼”,是在保家卫国。

爱国主义是催促他们踏上征程的动力,激励他们奋勇杀敌的号角。

战斗的条件异常艰苦,“山川萧条”“大漠穷秋”,他们依然斗志昂扬,英勇战斗。

将领的指挥无能和草率轻敌,导致士兵身陷重围,使得“力尽关山未解围”,但他们没有放弃,仍然“杀气三时作阵云”,欲与敌人决一死战,以死殉国:“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岂顾勋”再一次升华了士兵的爱国境界。

岑参的《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着力描写边塞广漠“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乱石走……”的恶劣环境和奇险战况,描写将士们“风头如刀面如割”的艰苦生活以及敌势凭陵和唐军千旗万鼓、惊天动地的军威和压倒一切敌人的气势,歌颂了将士们浴血战斗、死节不顾身的英雄气概,突出表现盛唐边塞将士的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的主题。

三、高、岑边塞诗都具有悲壮的共同格调。

宋人严羽说:“高、岑之诗悲壮,读之使人感慨。

”明人胡应麟也说:“高、岑悲壮为宗。

”“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在他们诗中表现出来的为国建功的理想抱负使人感受豪壮,而这种理想抱负在现实追求中的挫折和失落,又使人感到悲凉,奇险的大漠风光使人感受雄奇壮美,将士们经受的劳苦艰辛又使人产生同情和怜惜,奋勇杀敌、尽忠报国的气节使人感受崇高,血染沙场、骨埋荒野又使人感到沉痛,对和平生活的强烈渴望使人向往美好,人们不得不为此忍受离乡背井、无尽思亲又令人愁肠欲断。

这些诗中,既写出战争中的雄壮,更写出战争中的悲苦,这种壮和悲的并存,崇高和沉痛的纠结,造成了高、岑边塞诗悲壮的氛围和格调,给人悲壮的情感体验。

元人辛文房说高、岑诗“风骨颇同,读之令人慷慨怀感。

”高适、岑参边塞诗虽有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家庭背景、人生际遇的不同,造成了二人诗风的不同特点:高适悲壮而深刻苍凉,岑参悲壮而昂扬豪迈;高诗叙事、写实、议论,思想深刻,现实主义气息浓厚;岑诗写景、描写、抒情,富有艺术个性,浪漫主义色彩突出;高适直抒胸臆,语言朴质;岑参寓情于景,语言瑰丽,想象奇特。

下文主要从选材立意、抒情方式、表现手法等方面比较高、岑边塞诗的不同点。

一、选材立意的不同。

两人虽同为边塞诗人,同以“边塞”为题,他们在选材立意上却有质的差异。

高适的边塞诗所蕴含的沉厚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较岑参而言是比较复杂的。

高适诗具有广阔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而岑参的诗则显得比较单一。

高适的诗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抑或是描写底层士兵和人民的生活,均是为了表达沉重的忧国忧民之情,他常以政治家的眼光分析问题,以政论的语调来表达自己对边塞之事的政见,抒发自己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内涵较丰厚。

其《燕歌行》有感于边帅作战兵败,反而邀功请赏一事所作。

全诗以“单于猎火照狼山”、“胡骑凭陵杂风雨”的民族矛盾为导线,展开一系列的矛盾。

战士慷慨赴难、杀敌报国与久戍不归:“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丈夫思乡、妻子断肠与久戍不得归:“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将军士兵苦乐不均:“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也议论战败原因:边帅的骄与奢。

最后“至今犹忆李将军”。

诗人发出了边陲战士渴望良将镇戍的愿望。

而岑参虽然也是以“入幕”为目的,但其诗只能看作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以其诗人式的敏感、敏锐的心灵去感受战斗的生活和边塞的风光,有着昂扬的情绪和乐观的精神,而缺乏一个政治家的深刻性以及关怀底层黎民百姓的情怀。

可以说,这种差别与创作主体的个人身世以及生活体验不无关系。

岑参祖上三代都以文墨至相,虽家道中落,但终究没有像高适般受过潦倒与贫困的折磨,未能从思想上接近人民,看到人民的疾苦,所以从作家本体来说,它缺乏对下层人民生活的贴切观照与人生感悟。

二、在抒情方面,高适、岑参也表现出迥然不同的特色。

高适的诗重在抒情,他往往直抒胸臆,或者夹叙夹议,因此他的诗常常带有浓郁的主观情调。

在抒情中虽偶有夹杂景物的描写,然而旨在借景抒情,所以有时在景物的描写上显得有些节俭,但也颇有感染力。

而岑参的诗歌却重在描写塞外的神奇风光以及种种的边塞军旅生活。

可以说,他是在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或者可以说,他是寓情于描写之中。

所以他的诗往往是客观的示现,展示出一幕幕五彩缤纷的生活画面,以奇异之思引人入胜,而作者的深厚感情也就浑含其中。

景物的转换过程又是其心灵的解悟过程。

三、艺术风格同中有异,表现手法各具特色。

就唐代的边塞诗来说,高、岑齐名,风格也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尤其是他们的“悲壮之风”。

大概是由于当时的整个盛唐气象的影响,抱有“入世”愿望的他们怀有强烈的报国立业的豪情壮志,再加之所选的“边塞”题材,塞外地域广阔,风景壮丽,战争军旅生活的悲壮,以及诗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的缘故,高、岑诗歌的豪迈奔放尤为明显,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

高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深沉,质朴浑实;岑参诗雄浑悲壮中显得雄放,洒脱。

高适常用对比、反衬的手法,语言刚健质朴、精炼准确;岑参则好比喻和夸张,语言新奇自如,呈现出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翁方纲在《石州诗话》说:“高之浑厚,岑之奇峭。

”高适诗多寄壮气于苍凉中的慷慨悲歌,“曾是不得意,适来兼别离。

如何一尊酒,翻作满堂悲。

”“暮天摇落伤怀抱,倚剑悲歌对秋草。

”“斗酒相留醉复醒,悲歌数年泪如雨。

”悲歌声里,跳动着一颗不甘寂寞的雄心。

高适诗作中,对比和反衬手法运用娴熟,“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帐下犹歌舞。

”战士与将军,效命疆场与纵情声色的对比;“大漠孤烟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战争失利的场面。

写景状物常从大处落笔,粗犷雄浑。

岑参注重观察,精于细节描绘,语言平凡却新奇独特。

“沙上见日出,沙上见日落。

”“匹马西从天外来归,扬鞭只共鸟争飞。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拔。

”从细节处写大背景、大场面。

岑诗多比喻和夸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便是代表。

岑参描写边塞风光的奇异,往往起到烘托的作用。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以恶劣的自然环境烘托战士的不畏艰险。

四、在对文学遗产的继承上,选择有所不同。

首先,高适诗在承传汉魏“风骨”的特点上比较突出,在对传统艺术形式的继承方面,因袭较多,突破与创新似嫌不足。

高适的诗历来被文学评论家们认为是颇有“气骨”的,其“气骨”与魏晋时期的“建安风骨”颇有相似之处。

其“气”主要指的是作品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这与作家本体的意气有关。

由于作家本体意气骏爽,故其诗在思想情感上才呈现出一股纯正清明之气。

高适在边塞诗的创作中,对于众多的传统文学样式,他因袭了乐府旧题。

《燕歌行》就是一个沿用乐府旧题的典型例子。

同时,他所沿用的诗题与所要表达的内容是基本和谐的。

但是,其借用这些乐府旧题,毕竟是旧瓶装新酒,形式上的限制不能随心所欲地抒发自己丰富的感情,在艺术形式的表现上显然有些拘谨了,并且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

与高适相比,岑参则较多地融合了六朝以来的语言风格,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作了适当的创新,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他沿袭了六朝骈文语言绮丽雕琢的风格,并加以奇特的想象,创造出了绮丽雄奇的风格。

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好比喻跨越了质朴,又有奇特的想象,“风掣红旗冻不翻”中的“冻”、“翻”的字句锤炼亦独出机杼。

另外,他创造了新兴的歌行体而取代了旧的乐府诗题,从而在诗歌的形式上彻底突破了乐府旧题材的羁绊,句式随情感表达需要而参差错落,卷舒自如,自由放纵。

对于整个盛唐诗坛来说,岑参的诗歌可谓是别开生面。

高适、岑参边塞诗的共同与不同的特点,都很鲜明突出。

阅读高、岑边塞诗可以看到,一个重要的、有生命力的文学流派,其共性应反映时代精神,表现时代的主旋律,而各个作家又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高适、岑参边塞诗派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其基本原因就在此。

第二篇:岑参的边塞诗的特点岑参是唐朝边塞诗人代表之一,和高适并称为“高岑”。

长达六七年的边塞生活让岑参的边塞诗充满着边塞异域雄伟的气势,而岑参本身的个人经历和坎坷身世又使得他的边塞诗极其赋有感情而又充满着对命运的嗟叹和感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