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整合——区域可持续发展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中图版必修3
(2)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垦陡坡、 毁林开荒,过度放牧和樵采,开矿,以及无计划地修建窑 洞,等等。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是世界主要的水土流失区。据中 科院黄土高原综合考察队遥感调查计算,黄土高原水土 流失的面积约45万平方千米,其中土壤侵蚀强度大于1 000吨/平方千米的面积约29万平方千米。 材料二 下图为黄土高原局部地区示意图。图中黑 色柱状部分代表不同省份土壤侵蚀强度大于500吨/ 平方 千米的侵蚀面积。
(3)以小流域为单元的综合治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 施紧密结合。
2.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鱼鳞坑示意图
(1)读黄土高原示意图,分别说出 A、B、C、D 四处 如何合理利用土地和治理措施。
(2)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读图 分析鱼鳞坑的生态效益,并判断①②③④四处哪处适合 植树?
答案:(1)A 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B 处为 缓坡,适宜开垦为梯田;C 处为陡坡,重点是植树种草, 保持水土;D 处为沟谷,可采取打坝淤地的方式,防治 水土流失。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中国黄土高原水 土流失的治理
课标要求
1.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了解水土流失的含义。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 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 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 综合治理保护的措施。
课标解读
高中地理专题九区域可持续发展考点4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课件
三、农业发展方向 1.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入手,坚持开发、利 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2.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 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例 5】 做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和可持 续发展工作,一定要开拓创新,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配 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读下图,完成(1)~(3)题。
►双项选择题 下图是我国玉米主产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7~ 8 题。
感谢亲观看此幻灯片,此课件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谢谢配合!
春小麦、大豆是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种植的主 要农作物。第(3)题,图中甲位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 里江三江汇合处,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商 品粮生产基地。从土壤类型看,东北地区是我国主要的黑 土分布区,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区。三江平原主要 粮食作物是春小麦。
答案:(1)A (2)A (3)D
格低。
答案:A
一、地理条件分析 1.气候条件——制约区域农业的生产品种、耕作制 度和生产季节等。东北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 季风气候区。雨热同期。热量和水分条件基本上可满足一 年一熟作物的需求,作物生长易受到低温冷害影响。
2.地形、土壤条件 地形: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类型。一般来说,平原地 区适宜发展种植业,而山地丘陵地区适宜发展林牧业。土 壤:广泛分布黑土、黑钙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高中地理必修课件单元整合区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
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是区域生活 和工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资源,其 数量和质量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
响。
土地资源
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是区域 农业生产的基础,其利用方式和程 度对区域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具有 重要影响。
能源资源
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 源以及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 ,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等国家制定了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 规划,明确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任务和 措施。
各级地方政府也制定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和实施方案,推动地方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经济指标
包括GDP、人均收入、经济增长率等, 反映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社会指标
包括人口增长率、失业率、教育水平、 医疗条件等,反映社会发展的状况和人 民生活水平。
生态环境现状及问题
生态环境现状
包括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 的状况,是区域生态环境的基础。
生态脆弱区
指那些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较差、容 易受到外界干扰而发生退化的区域, 需要特别关注和保护。
主要生态问题
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 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区域 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缺和生态失衡。
经济发展不平衡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一些 地区发展滞后,制约了整体可
高中地理必修三 区域可持续发展总结
目录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1)
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5)
第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3)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
一、区域和区域差异
1、区域的含义:
区域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有一定的地理位置、面积和形状。
2、区域的基本特征:
区域内各要素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表现出相对一致的特征
区域有大有小,等级有高有低。
3、区域的划分与类型:
依据自然、经济和社会不同指标,可以将划分自然区、经济区、文化区、行政区、综合区等。
4.划分区域的目的:为区域资源开发经济发展提供依据。
5、三大地形区的自然环境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
6、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7、在文字资料和图片中提取有效信息,分析思路如下
(1)自然环境差异:地理位置、地形、土壤、水文、生物、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2)人类活动差异:人口、城市、农业、工业、地域联系(交通商贸…)、政策、市场、
8、秦淮一线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
(1)气候:①气温:一月0℃等温线;暖温带与亚热带等温线
②降水: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分界线
(2)植被: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
(3)水文:河流有无冰期分界线;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分界线
(4)土壤:南方水田与北方旱地的分界线
9、中国三大自然区人类活动的差异
10、三个经济地带的特点比较
二、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依不同发展阶段
2、海洋和岛屿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依不同发展阶段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高中地理》必修三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探讨(沈慈勇论文)
《高中地理》必修三专题教学内容整合探讨
——以“流域综合开发”专题为例
福建省晋江市侨声中学沈慈勇362271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刘恭祥350007
高中地理必修三教学内容是必修一、必修二与区域地理等知识体系的有机整合。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来看,其教学要求的主要核心内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要求”明确提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区域经济发展、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教学内容与标准要求。从地理案例教学要求看,一方面要力求联系已学过的自然地理(必修一)和人文地理(必修二)系统知识体系,构建各个相关专题知识矩阵;另一方面要以各个地理区域作为载体,把相关专题内容体系融入某个具体地理区域,全面认识区域特征及其区域发展。因而,它体现甚为强大的区域性、综合性等地理特性。本文通过高中地理必修三(人教版)的“流域综合开发”专题为例,力图对高二年和高三年文综地理学科专题教学的内容整合进行一些思考、探索与尝试,以提高地理专题教学的实效性。
一、注重高中地理知能的有机联系
每个地理专题教学必须遵循“源于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的原则,有机地联系高中地理一系列知识(概念、数据、现象、特征、分布、成因、原理、规律等)和能力(图表判读、综合分析等),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流域综合开发”专题是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第二节“流域的综合开发”与问题研究“河流上该不该建大坝”及其相关区域地理知识整合而成。学生的学习目标主要掌握河流特征、流域开发自然条件和流域综合开发方向的知识体系及其迁移应用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联系所学的地形、气候、水系水文等相关知识以及运用地理区域空间定位、地理统计图表判读、地理等值线图判读、地理综合分析思维和对地理问题合理阐释表述等多种能力。
《高中地理课件-区域可持续发展案例分析》
能效改进
德国采取了许多能源效率措施, 包括建筑节能、电器能效标准 和节能交通政策等,提高了能 源利用效率。
社会参与
德国通过鼓励居民和企业参与 能源转型,如自发采购可再生 能源和共享能源项目等,实现 了能源转型的社会参与。
案例四:巴西亚马逊雨林保护
生态多样性
亚马逊雨林是地球上最为丰 富的生态系统之一,保护其 生态多样性对全球生态平衡 至关重要。
澳大利亚通过限制捕捞、防止污 染和建立保护区等措施,致力于 保护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大堡礁。
澳大利亚鼓励海洋生态恢复项目, 如人工鱼礁、珊瑚植树和海洋保 护区管理,以加速珊瑚礁的生态 恢复过程。
澳大利亚投入了大量资源于海洋 教育和研究,提高了人们对珊瑚 礁重要性的认识,并推动了海洋 生态保护的科学发展。
果和Facebook等。这些公司的成功不仅带
动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推动了全球科
3
创业文化
技的进步。
硅谷鼓励创业精神,并提供了创业者所
需的资源和支持。这种创业文化使得硅
谷成为全球创新和创业的引领者。
案例三:德国能源转型
可再生能源
德国通过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 能等可再生能源,降低了对化 石燃料的依赖,并成为全球可 再生能源的领导者。
交通改善
2
城市过度拥挤、土地紧缺和资源供给不 足等问题。
东京通过高效的公共交通系统,如地铁、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2.6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课件湘教版必修3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相继 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 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据此完成第5~6题。 5.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带来的问题的 是( ) A.大量占用耕地 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C.环境污染严重 D.产业结构层次高 6.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 重点发展(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的位置与范围 (1)位置: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 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 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2.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
(2)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以后。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课
标 阐 释
激 趣 诱 思
1.结合材料,了解 珠江三角洲的位 置、 范围,理解城市 化进程的特点及 成因 2.运用数据,说出 珠江三角洲的工 业化对城市化的 推动作用,理解珠 江三角洲工业化 和城市化过程中 产生的问题及解 决措施
目前,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规模和速度堪称全 球之最。 根据中央的规划,珠江三角洲的 9 个城 市到 2030 年将构成一个互联互通的超级大都 市。 珠江三角洲城市迅速发展的动力是什么?
新高中地理高考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地理(原卷版
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2019年高考真题】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区域城市化】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土地利用和产业需要协调发展。根据协调发展水平,将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由高到低分为Ⅰ、Ⅱ、Ⅲ、Ⅳ四个等级类型。图1为2001年至2016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变化,图2示意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范围及城市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Ⅰ型中的多数城市
A.海港规模大B.沿长江分布C.集聚长江口D.行政等级较高
2.以上海为核心,协调发展水平Ⅳ型的城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
A.均衡性B.边缘性C.集中性D.对称性
3.与2001年相比,2016年协调发展水平上升的城市,多数与上海
A.空间位置邻近B.发展模式相同C.城市性质相似D.产业部门接近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土地荒漠化】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1题。
11.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
(2019年天津卷)【湿地】天津滨海新区发挥临海优势,采取多种举措,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读图文材料,回答1~2题。
2.政府有关部门在沿海滩涂上放置人工礁石,引种盐生植物(见图2),其目的主要是A.保护海岸,净化海水B.恢复生态,美化环境
C.增加湿地,吸引鸟类D.开发滩涂,海水养殖
(2019年江苏卷)【流域的开发与治理】图8为“黄河干流主要水文站分布和年输沙量比较图”。读图回答17~18题。
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5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第2课时)课件中图版必修3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A.江苏省 B.河南省 C.四川省 D.海南省
)。
【解析】 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 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 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 为江苏省。 【答案】 A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 世纪 90 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
【解析】 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 世纪 90 年代末城市化 速度最快。 【答案】 D
3.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 阅读材 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下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 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苏南地区 苏中地区 苏北地区
城镇人口比重(%) 2000 年 2005 年 59.6 67.0 37.7 46.3 31.2 39.5
出合理措施,可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展示结论,注意让学生说明提 出措施的依据。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1.前景:2010 年,城市化进程进入量质并重、① 段;到 2020 年,全省基本实现② 。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__以德国鲁尔区为例作业含解析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下面两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国传统工业区迅速衰落,其原因是( )
A.煤炭资源耗尽
B.军事订单减少
C.新技术革命的兴起,新兴工业部门涌现
D.国家对国土的开发和整治
答案:C
解析:读图可知,图示国家为德国,其传统工业区为鲁尔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鲁尔区衰落的主要原因有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2.导致该地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 )
①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②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③机械制造业先进④经济发达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A
解析:鲁尔区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产生大量废弃物。
读辽中南部分矿产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三题。
3.图示城市在资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 )
A.劳动力资源短缺
B.煤铁资源日趋枯竭
C.土地资源减少
D.森林资源锐减
答案:B
解析:辽中南地区为我国典型传统工业区,依托其丰富的煤铁资源,发展钢铁工业,过快发展导致煤铁资源大量减少。
4.加快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有( )
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
②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③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
④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对传统工业型城市的改进措施有: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比重;发展以高新科技为主的工业;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5.有关解决该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困境的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
高中地理 第二章 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第1课时) 中图版必修3
冲涮作用明显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自然原因
(4)植被 ——植被覆盖率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降低
读右表,说说植被对减 少水土流失起着什么样的作 用?
植被覆 盖率( %)
径流减 少率( %)
侵蚀减 少率( %)
20
15
30
植被减少使相同降水条
40
30
50
件下河流径流量加大,侵蚀
A
B
C
A;坡度越大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强,对地表冲刷力越
强,水土流失越严重。
3.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二组试验:同样坡度的两个区域,A是 和风细雨,B是暴雨倾盆,那么哪一个区域水 土流失严重?
A
B
B;降雨强度大,不利于下渗,形成的地表径流大, 冲刷力大,水土流失严重
3.水土流失的原因
第三组试验:同样的坡度、同样是暴雨 倾盆,区域A是松散的泥沙,区域B是粘性较 好的粘土,哪一个水土流失严重呢?
水土流失的原因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 自然原因和人文原因
什么? 开矿
不合 理土
无计划工程建设等
地利
用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人文原因
人均耕 人 地减少 口 增 长 燃料需
求增加
破
土
坏
地
植
退
被
化
毁林开荒
2021_2022版高中地理第二章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件中图版必修3
2.水土流失: (1)水土流失的含义:在水力、重力、风力等外营力和人为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水土资源和_土__地__生__产__力__遭受的破坏及损失,包括_土__地__表__层__侵蚀及水的损失。 (2)我国水土流失状况:中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 多分布在_山__地__、__丘__陵__和__高__原__地带,其中以_黄__土__高__原__地区最为严重。
()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其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A.黄土高原降水量较南方丘陵山区大 B.黄土高原降水强度较南方丘陵山区小 C.黄土高原植被破坏较南方丘陵山区严重 D.黄土高原上黄土抵抗侵蚀能力极低
()
【素养解读】本题主要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具体如下:
核心素养 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
A.削弱风力
B.稳固沙土
C.适应恶劣环境
D.减少水分蒸发
【解析】(1)选A,(2)选C。第(1)题,石方格沙障能够增加地表粗糙度,从而降低 风速,风速下降时,挟带沙土的能力就会降低,所以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近地面 的输沙量,但不会降低风沙活动的高度,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第(2)题,林木 覆盖更有利于稳固沙土,削减风力;由于石方格沙障是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 设施,并不需要生长在沙漠中,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比林木更有优势;与林木覆盖相 比,石方格沙障并不能减少水分蒸发。
6-2区域可持续发展
关系。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 问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工业化和城市 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 )
专题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
1.自然地理条件的分析
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在自然条件基础之上,气候、地形、 土壤条件是农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面对不同的区域,要 找出发展某种农业部门所需的条件,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 产。例如,分析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的优势条件,可以从 以下几个方面回答: ①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耕地面积广大;③热量、水分条件可以满足农作物两年三
《 走 向 高 考 》 二 轮 专 题 复 习 · ( ) 地 理 新 课 标 版
专题六
区域可持续发展
项目
德国鲁尔区
山西能源基地
煤炭开采成本提高, 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存在 世界性钢铁过剩,传 问题 统产业衰落,环境问 题明显 改造传统产业,大力 扶持新兴产业,促进 综合 产业结构多元化,治 整治 理环境污染,加强环 措施 境管理,营造绿色空 间
巧用案例探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复习策略——高中地理必修3(人教版)为例
2 0 g ̄考 试 NF 0# 4 1- :  ̄ J
巧 用 案 例 探 究 《 域 可 持 续 发 展 》 复 习策 略 区 的
高 中地理 必修 3 人教 版 ) ( 为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 锦 忠
2014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复习地理第15讲-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5讲区域可持续发展
【教学与考核要求】:
略
【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
1.荒漠化的含义
荒漠化: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如使用不当)等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现象,即耕地、草原、森林等资源的生产力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生产能力的现象。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因素
(1)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日照时间长,蒸发量远远超过降水量,植被稀少。
(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不合理灌溉。
3.荒漠化的危害与防治
(1)危害:①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亿人受荒漠化威胁,上亿人口面临丧失土地的危险。②许多村庄、农田、道路受威胁,为沙尘暴提供沙源。
(2)防治: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方针,封沙禁牧,禁樵禁采,合理用水,生态移民等。
二.湿地
1.湿地的概念及作用
◆湿地:水位经常接近地表或为浅水覆盖的土地,包括沼泽、滩涂、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河流、湖泊、稻田、水库等。
◆作用:提供水源,调节气候(增加湿度,使降水概率增大;减小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涵养水源,美化环境,净化水质,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地球之肾”、“生命摇篮”、“鸟类乐园”之称。
2.湿地资源问题及保护
①湿地问题:湿地资源存在着面积萎缩、数量减少、质量下降、湿地生态系统功能和效益得不到发挥、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等问题。
②湿地保护:一是要禁止对湿地围垦(湖)造田或随意改变湿地的现状,加强对湿地的管理;二是要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好现存的天然湿地和湿地生物多样性;三是要对已经围垦的湿地逐步退耕(田)还湿(湖);四是要对已经退化的湿地采取工程措施恢复;五是要防止向湿地随意排放污染物,保护湿地生态环境;六是要在河流的上游地区退耕还林、保持水土,防止下游地区的湿地被泥沙淤积。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高中地理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区域可持续发展专题
一、我国重要地理分界线:
1、秦岭—淮河:一月0°C等温线,800mm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亚热带与暖温带、南方与北方、水田与旱地分界线
2、大兴安岭:400mm降水量线、半湿润与半干旱、农区与牧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二、主要的区域特征
1、高原盆地
①青藏高原(冰川冻融地貌,光照强、热量不足,河谷农业);
②内蒙古高原(风力地貌,荒漠化);
③黄土高原(风力沉积、流水侵蚀地貌,水土流失)
④云贵高原(流水溶蚀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塔里木盆地(风力地貌,光照强、温差大,水分不足,绿洲农业,荒漠化)
⑥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热量足,紫色土)
2、平原丘陵
①东北平原(地势平坦开阔,沃野千里);
②华北平原(旱涝、盐碱、风沙)、
③长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积、恢复生态植被、退田还湖);
④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红壤、红色荒漠)
3、我国资源的分布:
①南方:水能、有色金属与铁;
②北方:煤、石油、铁;
③西北:石油、天然气;
④青藏:太阳能、地热能、水能
三、资源跨区域调配
①原因: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与社会资源分布的地域差异
②水资源的跨流域调配——南水北调;
③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北煤南运。
④西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温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
常绿阔叶林经过的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
季风气候川气东输经过的自然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⑤西电东送:
a北路(火电为主)供应京津唐和华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可持续发展
网络构建
核心素养
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以某区域图文材料为载体,考查区域生态问题的类型、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区域资源开发条件、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如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T6~8等。结合具体地区的
图文材料,考查
学生运用地理知
识分析判断区域
特征、区域环境
问题和资源开发
的能力、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如
2018年高考全国
卷ⅠT37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学生对区域特
征、成因的认知
能力,掌握区域
分析方法、区域
特征、区域资源
开发条件等问
题。如2019年
高考天津卷T1
等。
以区域图文材
料为载体,考查
区域生态问题
的类型、产生原
因及保护措施,
促进人地协调、
合理开发利用
资源,保护生态
环境。如2019
年高考天津卷
T2等。
第1课时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
(2019·全国Ⅲ)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据此完成1~3题。
1.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
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D.降水减少
[解析]A对:由材料“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可知,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可能是气温升高。B错:气温降低一般会导致越年积雪面积增加。C错: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表明平地上水分条件变差,故降水不可能增多。D错:降水减少不会导致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
核心突破——讲要点、突破核心
1.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
(1)问题判断
①湿润地区:植被破坏→产生水土流失→诱发滑坡、泥石流。
②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资源减少、产生土壤盐碱化→加剧土地荒漠化。
(2)原因分析
①自然原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特征(降水特征、气温、风力等)、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地势起伏)、植被覆盖率高低及地质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
②人为原因:主要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进行分析,如过度放牧、过度农垦、乱采滥挖、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要注意材料中的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等。
(3)防治措施
①组织管理措施:如颁布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与管理,提高保护意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等。
②工程措施:因地制宜。
③生态措施: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措施
流域的综合开发与治理
考题调研——研真题、明确考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