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师说学案 答案
师说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相关信息,写作背景等文学常识2.积累文言知识,掌握第一段中“师、之、也、乎、”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课前预习:1.文学常识填空(1)韩愈,字_________,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_________”。
他是唐代“___________”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明人列他为“___________”之首,其中另外七个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经书。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⑴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2)其可怪也欤.()⑶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⑷李氏子蟠.()⑸六艺经传.皆通习之()⑹作《师说》以贻.之()(7)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1.用课文原句回答下列问题(1).作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什么?(2)人为什么要从师?(3). 择师的标准是什么?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⑴孰.能无惑.()()⑵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⑶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⑷是故..无贵无.贱()()⑸惑而不从师..()4.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⑴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今义:)⑵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今义:)(3)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今义:)课后巩固: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án,B.作《师说》以贻.之贻:dài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ú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yú2.选出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吾从而师.之B.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D.惑而不从师.3. 选出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A.圣人无常师B.余嘉其能行古道。
师说导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答案退之古文柳宗元文以载道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议论文陈述和解说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基础演练略1.写出各段段意,指出本文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填好下表:第一段:总论从师的必要性和择师的标准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二段: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第三段:用具体事实进一步阐明谁可为师的道理分论点:圣人无常师第四段:说明写本文的原因原因:鼓励后学第二课时答案退之、韩昌黎、文、《昌黎先生集》、古文运动。
韩愈的名言警句:(1)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调张籍》(2)不塞不流,不行不止(《原道》)(3)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4)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初春小雨》)1、①古之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术上有一定造诣的人②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用来……的凭借今:因果关系连词③吾从而师之古:从,跟随,而,顺承今:"从而"是连词④是故无贵无贱古:无论今:没有2、吾师道也师,名词用作动词即“学习”吾从而师之师,名词用作意动词即“以……为师”合作探究1.作者是怎样从理论上对总论点作初步论证的?答案:第一层: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指两汉以前,“学者”指学习的人,不同于今天所说有专门学问的人。
作者要以“古之学者”为榜样来宣扬师道,所以文章一开始就把它提了出来。
“必有师”,把学者之所以有成就、有专长归结为从师的结果。
这句不仅起到点题作用,而且笼罩了全文,概括了要论及的内容、范围,成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第二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受业、解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中的“所以”是两个单音词。
“所”具有代词性质,“以”是介词,构成“以所”介宾短语,但习惯上这两个字倒置着用。
师说(三)学案及参考答案
师说(三)学习目标:1.巩固积累文言词语“师、之、从、乎、也”的用法2.理解议论文是如何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证的课前预习:1. 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①古之学者..传道授业解惑也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④小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⑤ 弟子不必⑥年十七,好.古文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2. 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C.吾从.而师之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C.而耻学于.师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课堂研习:4、课文理解(1)本文是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2)在第二段中作者怎样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5.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1)师: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古之学者必有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孔子师郯子……师襄吾师道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或师焉,或不焉师道之不传也久矣(2)之: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郯子之徒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句读之不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君将哀而生之乎蚓无爪牙之利吾欲之南海(3)其: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余嘉其能行古道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课后巩固:二十一日,宗元白:辱书云,欲相师。
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
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能力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2023师说语文高三答案
2023师说语文高三答案一、基础知识。
(3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燕山(yàn)分泌(mì)眼眶(kuàng)B、浸没(qìn)慷溉(kǎi)通讯(xùn)C、恐吓(hè)呼号(háo)剖开(pāo)D、警惕(tì)富庶(shù)违抗(wéi)2、看拼音,写字词。
(5分)(1)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代表团取得了很好的成jì(),在38个xiàng()目上都夺得了金pái()。
(2)我在一片yùyù cōng cōng()的树林里发现了一只cuì()鸟。
3、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8分)例:木+奇=椅→椅子扌+()=()→()禾+()=()→()马+()=()→()火+()=()→()4、查字典,填空。
(3分)“淳”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首,除部首外,还有画。
“淳朴”的意思是。
5、先补全成语,再把合适的成语填在后面的句子中。
(6分)小心()()()()有味翻()覆()焕然()()(1)林林正在()地扶一位盲人叔叔过马路。
(2)经过改革开放,现在中国的面貌已经()。
6、句子集中营。
(9分)(1)我们不敢肯定汉明帝迎取的就是这件工艺品,但至少可以说,这种题材的工艺品在当时就是非常珍贵的。
这句话中的“不敢肯定”“至少”“在当时”这些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2)在人生的旅途上,最好的身份证就是微笑。
“身份证”代表了,这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意思是。
(3分)(3)血液中大约有90%的水,肌肉中水占70%左右,即使是骨骼也有20%以上的水。
这句话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
(2分)(4)地球美丽脆弱保护请你用上面的四个词语写一句话。
(2分)二、拓展知识。
(10分)1、人体各部分的名称,如手足、心肝等,除本身所表示的意思外,用在文章中还常常有另一种意思。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完整版
高中师说学案及答案教案HUA system office room 【HUA16H-TTMS2A-HUAS8Q8-HUAH1688】12师说阅读体验学习目的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掌握对比说理的方法;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预习检测1.“说”是古代__________中的一种文体,属__________的范围,可以__________,也可以__________,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我们曾经学过这类文章,如等。
1 。
答案:散文议论文先叙后议夹叙夹议《捕蛇者说》《爱莲说》《少年中国说》2.《师说》的作者是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的__________,字__________,祖籍河北昌黎,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他几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师说》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
2.答案:韩愈退之韩昌黎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古之学者必有师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襄.(xiānɡ)嗟.乎(jiē)或不.焉(bū)B.郯.(tán) 句读.(dòu) 阿谀.(yú)C.聃.(dān) 谄.媚( xiàn)经传.(chuán)D.蟠.( fán) 苌.(chánɡ) 贻.误(yí)3. 答案:B ( A项,“不”是通假字,“不”通“否”,故其音应为“fǒu”;B项,“句读”的“读”不能读作“dú”,因为“句读”的“读”不是读书的意思,而是指“不足一句,读时须稍作停顿的地方”,古音读作“dòu”;C项,“谄”应读作“chǎn”,“经传”的“传”是指古代解释经书的着作,这里应读作“zhuàn”;D项,“蟠”应读作“pán”。
(完整版)《师说》课后习题及答案
《师说》课后习题及答案一、这篇课文论述了从师之道.看看课文的第一段是怎样逐步推出论点的,第二、三段是从什么角度论述的。
二、课文的第二段是用对比手法来写的。
说说这一段用了几组正反对比的事实论据,这样对比有怎样的论证作用.三、试说说作者的观点在当时有哪些进步意义,在今天仍有什么借鉴作用.作者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试就这一观点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参考答案:第一段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紧接着正面概述教师的职能和任务是“传道、受业、解惑";然后转而论述从师的必要性,无师不能解惑;最后正面论述择师的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为师,并归纳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第二段评述当时不从师的不良风气,从反面论证从师的必要。
第三段举历史事例正面论述从师的必要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二、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通过了解对比论证的手法重点理解第二段的内容,第二段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参考答案:这一段用了三组正反对比的事实作论据。
第一组,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古之圣人从师而问;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第二组,对其子于对其身对比:爱其子,择师而教;于其身,耻学于师。
第三组,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对比: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在对比中得出结论:师道之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从批判反面现象中阐明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三、设题意图:此题意在让学生以现代观念总结作者从师为学的进步意义,并就课文第三段谈自己的认识.参考答案:作者概括而全面地提出教师的职责。
强调学而知之,必须从师学习,能者为师,不耻下问,尊重老师,奖掖后学等思想在今天仍有借鉴作用。
第三段阐述师道、师生关系,以能者为师,也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12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2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2课师说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引证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敢于向世俗流弊挑战的精神。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谀2句读3经传4郯子5苌6老聃7蟠答案1y2du3zhun4tn5chn6dn7pn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为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句读之不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6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君子不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不拘于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10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 1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所存在的疑惑。
高中语文必修三《师说》导学案及答案
《师说》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学习第2.3.4自然段,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句子。
2.借鉴本文正反对比、举例论证的议论方法,把握本文的思想内容3.深入学习韩愈尊师重道的论述,树立谦虚学习的风气。
【学习重点】1.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的学习。
2.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的掌握和重要实词、虚词的积累。
【学习难点】特殊文言现象的理解和掌握。
【学法指导】诵读法分析讨论法【知识链接】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①孔子师郯子。
《春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
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黄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
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杜注: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
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
……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
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春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
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孔子师苌弘、老聃。
《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
今将往矣。
’……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
”(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③孔子师师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
’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
’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第17课 师说 学案(含答案)
第17课师说学案(含答案)第17课师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背诵课文。
2.了解韩愈的文学主张和他倡导的“古文运动”。
3.树立尊师的美好风尚,培养谦虚好学的美德。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句读2或不焉3官盛则近谀4郯子5苌弘6老聃7李蟠8以贻之答案1du2fu3y4tn5chn6dn7pn8y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1其闻道也固先乎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贵无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圣益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小学而大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5术业有专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六艺经传皆通习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余嘉其能行古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8作师说以贻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答案1知道,懂得。
2无论,不分。
3更加。
4遗漏。
5学习,研究。
6普遍。
7赞许。
8赠送。
2写出下列通假字及意义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或师焉,或不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答案1通“授”,传授。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师说》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解释加点的词语①所以()②受()③惑()④闻() ⑤固()答案①用来……的,凭它(他)来……的②同“授”,传授③疑惑④知道,懂得⑤本来2.理解性默写①文中阐述老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阐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都会有困惑的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文中指出,选择老师时不要管他的地位和年龄,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说明谁懂得“道”谁就是自己的老师的道理。
答案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②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3.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得分点:是故、无,判断句)4.解释下面的词语①犹且()②益()③所以()④其() ⑤惑() ⑥族()⑦不齿() ⑧乃()答案①尚且,还②更加,越发③……的原因④大概⑤糊涂⑥类⑦不与同列,看不起⑧竟5.理解性默写①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从师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文中抨击了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
其中“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6.翻译画线的句子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智的。
师说学案并附参考答案
《师说》学案参考答案高一语文组任鹏教师寄语: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道、惑”,虚词“乎、而、也、之、于、其、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以及词类活用等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学习重点】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虚词以及词类活用等。
【学习难点】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学法导学】1、反复朗读课文,要求背诵。
2、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
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
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
今之世不闻有师。
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
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
愈以是得狂名。
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1、解题“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2、作家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
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一、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二、注音:愚()句读()谀()经传()郯()苌()聃()蟠()巫()一、虚词1.乎(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介词,相当于“于”,前一个是“在”的意思;后一个是“比”,表比较)(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译为“吗”)(3)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助词,表揣测,译为“吗”或“吧”)(4)嗟乎!师道之不传了久矣(语气助词,表感叹,与“嗟”连用,译为“唉”)2.而(1)人非生而知之者(连词,表承接)(2)惑而不从师(连词,表转折)(3)吾从而师之(连词,表承接)(4) 择师而教之(连词,表承接)(5)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连词,表并列)(6)小学而大遗(连词,表转折)(7)则群聚而笑之(连词,表修饰)(8)如是而已(与“已”连用,表陈述语气)3.之(25)(1)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2)人非生而知之者(代词,指代知识、道理等)(3)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4)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7)圣人之所以为圣(助词,之所以构成固定句式)(8)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助词,的;代词,指代童子)(9)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10)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代词,这,这一类)(11)郯子之徒(代词,这,这一类)(1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代词,这,这一类)(13)作师说以贻之(代词,他,指代李蟠)4.其(17)(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那些,指代疑难问题)(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代词,他,指代“生乎吾前”者)(3)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代词,他的)(4)其皆出于此乎(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5)其可怪也欤(副词,与“也欤”配合表反问语气,相当于“这不是……吗?”)5.于(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介词,比)(2)而耻学于师(介词,向)(3)于其身也(介词,对于)(4)皆出于此乎(介词,从)(5)不拘于时(介词,表被动,被)6.也(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末语气助词,与“者”连用,表判断)(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3)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4)其可怪也欤(句末语气助词,与“欤”连用,加强语气)二、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或师焉,或不焉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义:无论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5)吾从而师之古义:跟随、而且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6)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今义:众多的人,大家(7)小学而大遗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今义:指教育的一个阶段,也指实施这种教育的机构3.一词多义(1)师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求学)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传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zhuàn,名词,解释经文的著作)(3)道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有“风尚”的意思)道相似也(名词,道德学问)(4)惑惑之不解(名词,疑难问题)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惑而不从师(动词,遇到疑难问题)4.词类活用(1)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2)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3)而耻学于师(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4)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5)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6)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7)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8)惑而不从师(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10)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动词使动用法,使……学习)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2.省略句(1)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2)吾从(之)而师之3.变式句(1)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宾短语后置)(2)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宾短语后置)(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4. 被动句不拘于时(介词“于”表被动)四、重点句子翻译1.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的人。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韩愈及其相关知识。
2、积累文中“闻、无、师、道、贻、于”等文言实词虚词的意思。
3、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能力目标:鉴赏本文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情感目标:1、理解本文所论述的教师的作用、从师的重要性,端正学习的态度。
2、学会向别人请教问题,学会与别人合作探究问题,培养尊师重教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的多义词,解释它们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2、掌握文中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能解释具体语境中意动词的含义。
3、区分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理解它们的古今义。
【教学难点】学习正反对比论证论证和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方法】1、诵读法2、点拨法3、激疑法【教学课时】3课时【学习过程】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1、关于“说”“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的文章的总称,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
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
《文章辨体序说》指出:“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之意述之也。
”可见,“说”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说”与“论”相比要随便些。
像《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都属“说”一类文章。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以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中学阶段出现的这种体裁的文章还有有《爱莲说》、《马说》、《捕蛇者说》、《少年中国说》、《黄生借书说》等。
2、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祖籍昌黎,因为昌黎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死后谥“文”,也称“韩文公”。
他幼年贫穷,刻苦自学,25岁中进士,29岁以后任宣武节度使属官、后来任国子监祭酒、吏部侍郎等职,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
师说导学案答案
《师说》导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一、1、(1)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3)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探究案】一、1、学习的人2、用来……的3、谁4、跟从5、那些6、于7、句中停顿的语气词8、以……为师9、学习10、因此,无论二、三、1、(1)句中“师”的意思是老师,词性是名词,这是“师”本身的词性与意思。
(3)句中的“师”意思是学习,词性是动词,这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作动词。
(2)句中的“师”意思是以……为师,词性是动词,这种活用叫名词的意动用法。
四、1、教师的作用和任务——传道、受业、解惑(前两句)2、从师学习的必要性——解惑、师道(中间三句)3、择师的标准——“道”在即师在(最后一句)。
【训练案】1.D(A.有—又,暴—曝B.生—性C.受—授)2.A.老师B.以……为师C.掌握专门学问或技术的人D.老师3.C(判断句)第二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预习案】一、句读(dòu)或不(fǒu)焉乐(yuè)师谀(yú)二、1、流传2、欲:想要也;句中语气词,表停顿3、超出4、尚且,还5、不及6、更加7、……的原因8、糊涂【探究案】一、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2、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二、(一)1、主谓之间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3、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圣人愚人4、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愚人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6、表示推测语气四、1、采用了对比论证方法2、两组对比论证: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和自己与孩子的对比【训练案】1.A.更加B.以……为羞耻C.丢弃D.不屑一提,看不起2.A.宾语前置句B.判断句C.介宾短语后置句D.介宾短语后置句3.C(例句和C是代词,ABD 皆为语气词)4.B第三课时导学案参考答案【探究案】二、1、之,代词,代童子;习,学习2、有的3、小的方面学习,明白4、复指前面的士大夫,相当于“这”5、互相6、一类的人7、嘲笑8、相近,相似9、不屑一提10、反而,比得上11、其,表反问语气;怪,奇怪五、1、将巫医乐师与士大夫进行对比,批判社会的不良风气。
(完整版)《师说》导学案答案
i精心整理《师说》导学案答案学时一一、2、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教师的职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择师的目的:吾师道也。
择师的标准: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一、(二)知识积累嗟(ji ē)乎!师道(从师学习的风尚)之(主谓之间)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结构助词,的)圣人,其出人(超出一般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古义,一般人},其下(名作动,低于)圣人也亦远矣,而(连词,表转折)耻(意动,以......为耻)学于(介词,向)师(句式:介词结构后置)。
是故圣(形作名,圣人)益圣,愚(形作名,愚人)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连词,表顺承)教之;于(介词,对于)其(代词,他)身也,则耻(意动,以......为耻)师焉,惑(糊涂)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式:否定判断句)。
句读之(提宾标志)不知,惑之不解(句式:宾语前置),或(有的)师(名作动,从师学习)焉,或不(fǒu)(通“否”)焉,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而(连词,表转折)大(形作名,大的方面)遗,吾未见其明(明智)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代词,这,这些)人,不耻(意动,以......为耻)相(互相)师(名作动,从师学习)。
士大夫之(代词,这,这些)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连词,表修饰)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主谓之间)不复,可知矣。
二、dān)。
郯(三)2学时三一、动句)(赠送)之(代李蟠)。
(三)韩愈反对浮靡的文风,倡导古文运动,而李蟠“好”的正是韩愈倡导的“六艺经传”;当时社会风气不好,人们不肯从师而学,李蟠不受风气影响,拜韩愈为师。
二、分析论证结构。
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第二部分(2、3):反面阐述(对比论证)批判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正面阐述(举例论证)从师的必要性、原则。
高中语文第11课《师说》品质学案及答案
第11课师说目标导学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3.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作品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他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
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足见韩愈是唐代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他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韩愈不仅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
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
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壮,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作者轶事刻苦学儒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
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学案10:第11课 师说 Word版含答案
师说【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师、从”,虚词“其、之、于”。
2.加强诵读,体会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背诵全文。
【自主认知】一、整体感知1.结合文中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
2.收集韩愈有关资料。
二、自练自测1.常识积累韩愈,字,自谓郡望昌黎,所以世称,谥号“”,作品集有《》。
他是唐代“”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余七家为、、、、、、。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句读.( ) 或不.焉( ) 经传.( ) 近谀.( )老聃.( ) 李蟠.( ) 苌.弘( ) 择师而教.之( )不耻相.师( )三、文言知识梳理1.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2)或师焉,或不.焉通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3)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远矣。
(4)吾从而..师之。
3.解释下列活用词。
(1)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2)而耻.学于师/则耻.师焉( )4.指出下列各句的文言句式类型。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不拘于时,学于余(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而耻学于师( )三、质疑问难预习本文,你有什么疑难问题?请写在下面。
【合作探究】1.一代文豪为什么为一个学生写下这篇文章?请从文中找出答案。
2.“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古道”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3.教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学习应有什么态度?4.择师的标准是什么?5.第二段作者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作者是如何论证这个中心论点的?【课堂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án)六艺经传.(chuān)贻.(yí)B.句读.(dòu)苌.弘(cháng)聃.(rán)C.阿谀.(yú)授.之书(shòu)蟠.(fán)D.或不.焉(fǒu)谄.媚(chǎn)嗟.乎(jiē)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宾语前置。在现代汉语中,宾语往 往位于谓语后边,作为谓语的施动对象。 而在文言文中,于某些条件下,宾语往往 提到谓语之前,呈现宾语前置现象。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 C.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D.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 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 矣
• 【答案】D
•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 【答案】B 姻亲与血亲不同,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 成的亲戚 ,血亲指有血统关系的亲属。
• “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
•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是(3分)
• A.弘微出继从叔,一心只爱读书。他是陈郡阳夏人, 从叔谢峻将他作为后嗣。新家比原来家庭富有,但他只 是接受数千卷书籍,其余财物全不留意。
老师
• 吾师道也
学习
• 吾从而师之
以……为师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有专门技艺或特长的人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从师
• 十年春,齐师伐我
军队
• ④于
• 其皆出于此乎
从
• 学于余(耻学于师)
向
• 于其身也 师不必贤于弟子 对于 / 比
• ⑤之
•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的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主谓之间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孔子云:“何陋之有?” (3)古有之,未之思耳,夫何远之有? (4)惟陈言之务去。 (5)无乃尔是过欤? (6)孤臣唯命是听。
4、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无条件前置。
(1)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2)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 (3)一言以蔽之。 (4)夜以继日。 (5)一以贯之。 (6)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 6.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
• 【三】【2017年全国卷Ⅰ文言文部分】
•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 B. 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 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
【文化常识】
• 1.句读,文章休止和停顿,“句”是句末停顿,“读” 是句中语气的停顿。
• 2.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是竹祝祷、占卜等 ,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
• 3.六艺,即六经,是指:《诗》《书》《礼》《易》《 乐》《春秋》六部经书。传,是传记,是解释六经的著 作。
• 六艺: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 •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 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5、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 学习的语句是: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
• 6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在《师说》中,对当时 耻于学习的现象发出两句慨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其中,“久”字写出了当时耻师 现象已成陋习,“难”字写出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 高祖受命,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听还谢氏。自混亡, 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 日,田畴垦辟,有加于旧,中外姻亲,道俗义旧,入门 莫不叹息,或为之涕流,感弘微之义也。
• 【译文】谢弘微为谢混家经营生计,管理产业,办事如 同在官府办公一般,一枚钱一尺帛收入支出,都有账册 记载。高祖登上帝位之后,晋陵公主降为东乡君。高祖 允许她回归谢氏。从谢混死,到这时已有九年,但谢混 家屋宇整齐,仓廪充盈,仆人听从使唤,各有所业,和 平常没有什么不同,田地的开垦种植,比原来更有增加 。本族外姓的亲戚,朋友故旧,进门见到这么齐整的家 境,没有谁不感慨叹息,甚至有人为之流泪,深为谢弘 微的德义所感动。
这
• 辍耕之垄上
往,到
• 择师而教之
代词,他们的孩子
• ⑥其
•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自己的
•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他们
•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那些
• 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
• 其可怪也欤
难道
• 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那些
七、判断下列特殊句式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判断句,固定句式 •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状语后置句 • ③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 4.韩愈,字退之,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他的 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风格刚健 ,气势雄壮,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 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 5.古文运动,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发起的一场 以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 朴流畅的传统,反对浮华文风为宗旨的文学革新 运动。
• 而谢曜喜爱褒贬人物,谢曜每每发表议论,弘微 常说其他的事岔开话头。
翻译
• 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恩,武昌太守。从 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 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
• 【译文】谢弘微,是陈郡阳夏人。父亲叫谢思, 任武昌太守。堂叔谢峻是司空谢琰的第二个儿子 。谢峻自己无子,就以谢弘微为继子,谢弘微本 名密,因为触犯了继母的名讳,所以就用字代名 。
• B.弘微简言服众,此举受到重视,他参与集会,常与子 弟们诗文唱和,住在乌衣巷,称为乌衣之游;又极有文 才口才,收到叔父谢混赏识,称为微子。
• C.弘微为人审慎,治业井井有条。谢混去世以后,他掌 管产业,犹如替公家办事,账目分明;九年以后,多个 方面得到很大发展,人们见后无不感叹。
• D.弘微事兄如父,临财清正廉洁。他对谢曜感情极深 ,谢曜去世,他哀戚过礼,除孝后仍不食荤腥。东乡君 死,留下巨万资财、园宅,他一无所取。
• ⑤圣人无常师
固定的
• ⑥作师说以贻之
赠送
三、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释义。
•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授,传授
• ② 或师焉,或不焉
否
四、指出下列句中活用的字词,并解释。
• ①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惑,名作动,有疑惑
• ②吾从而师之
•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 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
• 【答案】B张冠李戴。原文中是说谢混“唯与族子灵运 、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严正,举止必循礼度,事继亲之 党,恭谨过常。
• 品性严肃正直,行为坚持遵守礼法制度,侍奉过 继家的亲族,恭敬谨慎过于常理。
• (2)而曜好臧否人物,曜每言论,弘微常以它 语乱之。
(1)古之人不余欺也。
(2)古有之,未之思耳。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
(4)不患人之不己知也,患不知人也。
2、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前置。 ⑴大王来何操? ⑵沛公安在? ⑶执肃手曰:“卿欲何言?”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
3、借助“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 词前。
• A.以字行,是指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某人的字得以通 行使用,他的名反而不常用。
• B. 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 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
• C. 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 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 D.私禄中的“禄”指俸禄,即古代官员的薪水,这里 强调未用东乡君家钱财营葬。
• 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遣 财禄秩,一不关豫。
• 【译文】 谢弘微自己家里一向 贫寒,而继父产业却很丰盈,他 却只承继接受了继父的几千卷书 而已,遗产俸禄,一概不加过问 。
• 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翟、弘微 并以文义赏会,尝共宴处,居在乌衣巷,故谓之乌衣之 游。瞻等才辞辩富,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 号约微子。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妻晋陵公主以 混家事委以弘微。
• 师,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五、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义。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 古: 学者,求学的人 •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所以,用来……的 •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 众人,普通人 • ④小学而大遗 • 古: 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 ⑤师不必贤于弟子 • 古: 不必,不一定
• 【7】 “自”后跟动词,一般情况下“自”做动 词的宾语。如“自信”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 则思谦冲以自牧
• 【8】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
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
•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 ,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 词
•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 ①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 “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 就去逝了)”
•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 (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 );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 望你原谅我)。
乎
师,名作动,学习
• ④而耻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