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西方美学》读书笔记
提起中国著名的美学家,也许你会想起李泽楷老师,宗白华老师,朱光潜老师,高尔泰老师……但是千万别忘记了还有这么一位集大成者——朱狄老师。

朱狄老师于1935年生于浙江平湖,是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

退休之后,他潜心于油画的创作。

迄今为止,朱狄老师已经著有多部佳作,包括有《美学问题》、《艺术的起源》、《原始文化研究:对审美发生问题的思考》、《当代西方艺术哲学》、《信仰时代的文明:中西文化的趋同与差异》等等。

而今天我所要谈论的,便是朱狄老师于1984年书写的《当代西方美学》。

书中的第一章主要是列举了十个流派的代表性人物,但是这种列举只是根据一些有关著作的片断或各种百科全书的“美学”条目所提到的有关美学家来加以确定的。

“流派”既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概念,又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概念,所以有的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像弗洛依德、融恩、桑塔耶那、杜威、卡西勒等)虽然早已经去辞世,但鉴于他们的思想对当代人们产生着巨大的影响,所要仍然只好称之为“当代”美学流派的代表人物。

有些哲学派别或美学理论(如结构主义、存在主义以及接受美学等),由于它们在西方还没有被公认为一种美学流派,所要《当代西方美学》这里就没有太多的涉及。

其次,在写作方法上,由于西方一个哲学流派或一个美学流派往往同时兼有许多称呼,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混乱,书中采取的是“以人带派”的做法,也就是说通过某一流派的代表性人物的美学思想来作为介绍该美学流派的基本方法。

第二章讲述的是关于美的本质问题,这完全是根据国内读者的需要而设的。

因为在当代西方美学著作中,美的本质的讨论已很少有专门的章节来加以探讨了,相当多的美学著作已不再涉及这个被看作为古老的、争论不休的形而上学的问题。

但鉴于这一问题本身的重要性以及我国美学界对它的广泛兴趣,朱狄老师仍然把这一问题列为专章来加以介绍和论述。

第三章关于审美经验的问题,与第二章关于美的本质的问题情况恰恰相反,它是当代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几乎没有一本系统的美学著作中不涉及审美经验的。

美学研究对象的这一重大转变是当代西方美学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但是材料多,头绪就容易纷乱,为了避免缺乏条理性,朱狄老师把它分成几个问题来谈,并把“审美无利害关系”这一命题看作是审美经验的核心,这是相当一部分西方美学家的看法,而朱狄老师本人也认同这一种观点。

第四章、第五章都是讲艺术的,本来可以合并成一章,但是这部分内容太过庞杂,只好把关于艺术的性质、艺术的创造、艺术的分类原则和各门艺术中的芙学问题分为两章,分别加以叙述。

《当代西方美学》这本书中,它把目前西方的主要美学派别进行了介绍。

但其实每位美学家都有自己的主见和美学倾向。

它能把不同的观点放在一起,这样,作为读者也能很快找到自己共鸣的观点。

整本书,我着重看了2—4章。

也许是从小就比较喜欢刨根问底,因此我对书中的第二章,也就是当代美学著作中都避而不谈的美的本质的部分颇感兴趣。

美的本质问题是美学中最根本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讲,对美的本质下定义也就是对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性质做出规定。

在过去,一个时代总是有一个专门的定义占了绝对的统治地位,比如说可以用美在于“和谐”去概括希腊哲学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也可以用“完善”去概括中世纪哲学家的看法,更可以用“快感”去概括十八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的看法,但是今天,这样的概括显然已经是不可能的了。

对美的本质的看法,不同的人会持有不同的意见,但总体上仍然可以划分为三个论派,一为客观论,一为主观论,一为关系论(主客观夹杂)。

虽然对美的本质的看法错综复杂,但是当代西方美学在这一问题上总的倾向还是明确的,那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主观论。

我们过去不可能去想很多的问题,书中却和我们说得很详细。

“事物之所以美是它本身是美的”有没有道理?应该很有道理,而这个是客观论的主要观点。

所谓的“客观论”,意味着我们在客观事物的结构中发现的那些美的特征并不存在于欣
赏美的主体之中,因而认为审美不受主体的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的影响。

坚持“客观论”的见解主要可以分为种:(1)美作为事物的一种客观属性。

(2)美在于比例和谐。

(3)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就是美的客观性的一种证明。

康德、歌德、席勒、叔本华、柏拉图、托尔斯泰、摩尔、刘易斯,都是客观论者,以前念高中的时候写的文学评论里经常用他们的观点评论后现代的诗歌等文学作品,当时自己还认为自己思想观念已经很超前了,现在阅读朱狄老师的书后才发现,当时的自己是多么的幼稚,甚至连大脑都还没有发育完整。

“我认为美的东西才是美的”,“美是主观的,与事物本身无关。

”有没有道理?更有道理,这就是主观论的观点。

所谓“主观论”,则把美看做是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甚至把偏见、个人爱好和主观任意性作为美之所以为美的基础。

坚持“客观论”的人也持有不同的见解:(1)美不在于物而在于心。

(2)美是种审美判断力:美学上的“相对论”。

(3)美不可能为定义所掌握:美学上的怀疑论。

斯宾诺莎是十七世纪荷兰唯物主义的哲学家,而他却是首先提出“美是主观的”,兴许你觉得可笑,一个坚信唯物主义的哲学家竟然提出了主观论这一看法,听上去也似乎觉得有点滑稽。

但只要提大现在的美学思潮,谁都忘不了他。

自从他提出了明确的主观论以来,现代和当代西方美学在美的本质这一问题上的主要倾向是主观论愈来愈占据统治地位。

可以这么说吧,关于美的本质问题,在古代西方是客观论占优势,但在当代西方却是主观论“掌权”。

坚持主观论的美学家有很多,蒙田、弗朗西斯。

杰佛里、乔治。

桑塔耶那、约翰。

杜威、克里夫。

贝尔等等都是典型的代表。

美“既不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也不完全依赖于被经验的物”,主客观关系论这一观点看上去似乎更加合理。

休谟是美学史上评价最有分歧的美学家,但这位受争议最多的却成了美的本质问题上主客观系论的先驱。

休谟既继承了洛克的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的理论,又接受了贝克莱所说的存在即被知觉的观点,因此他的美学思想相当复杂,充满矛盾。

休谟并不完全否认美与客观事物的秩序和结构有关,他只是强调了这些秩序和结构必须和人的爱好相适应。

关于主客观关系论有这么几种简介:A、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变化无常的关系。

(以菲尔德为代表)B、客观事物作为美的潜能的关系论。

(以刘易斯、托马斯。

芒罗、海尔为代表)C、艺术作品的美在于审美特质和审美知觉的结合。

(以马戈利斯、比尔兹利为代表)而这三种理解当中,我比较倾向于第一种。

兰菲尔德认为,美“既不完全依赖于人的经验,也不完全依赖于被经验的物。

它及不上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既不是一种纯粹的智力活动的结果,也不是客观对象的一种固有价值,而是这两方面变化无常的关系,即人的机体和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

当没有人去体验客观对象的时候,那种称之为美的东西是不存在的。

”比如说去赏菊,假如赏菊者心怀好心情,即使是一群盛极至衰的黄菊他也会觉得有一种残存的美,但要是赏菊者心情烦躁或欠缺,即便是最美的牡丹摆在面前也只会觉得是俗华。

而中国古老的传说“情人眼里出西施”想要表达的,其实也是这么一个道理。

美在很多时候其实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设若没有拥有着主观感觉的人去用心体验,是看不出来的,也就成了“不美”。

所以我认为,“美存在于主客观之间变化无常的关系”是关于“美的本质”的最好的解释。

当然,朱狄老师的《当代西方美学》涵括的内容当然不止以上我所提及的内容。

而我一两个月短暂的恶补是无论如何让也不能与各位美学学家媲美的了,因此也只好继续埋头苦读,希望能有那么一天能让自己的美学修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不过这本书,的确很适合像我这样的门外汉阅读,对美学大家的思想有个大概的了解,然后才能继续深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