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学前教育学第二版各章节重点

学前教育学第二版各章节重点

学前教育学第二版各章节重点

第一章:学前教育概论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的概念、历史渊源和发展阶段。

学前教育扮演着培养幼儿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的重要角色,是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通过了解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其重要性和发展趋势。

第二章:学前教育心理学基础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相关概念。

包括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心理行为的表现形式以及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等内容。了解这些基础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

第三章:学前教育教学原理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的教学原理和方法。通过对学前

教育教学理论的探讨,帮助教师了解如何在实践中有效开展学前教育工作,培养幼儿的各项能力和素质。

第四章:学前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和实施方法。课

程设计是学前教育的核心内容,合理的课程设置可以有效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第五章:学前教育与游戏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与游戏的关系。游戏是幼儿重要

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学前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教师要善于运用游戏教学法,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第六章: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互动关系。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学前教育和家庭教育应相互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

第七章:学前教育质量评估

本章主要介绍了学前教育质量评估的意义和方法。质量评估是学前教育提高教育水平和培养优质人才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

学前教育是幼儿成长发展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学前教育工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入了解学前教育各章节的重点内容,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工作,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学前心理学》3第一章-绪论3(第2周)-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学前心理学》3第一章-绪论3(第2周)-学前儿童发展基本理论
• 主要观点:
• 心理发展就是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 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个体也正是 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替中不断建构和完善 认知结构,实现认知的发展。
导航
25
• 皮亚杰把从婴儿到少年的认知发展区分 四 个阶段:
• 1.感觉运动阶段:0~2岁。 • 2.前运算阶段:2~7岁。 •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
导航
26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只能对当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实际的动作进行思维
靠感知和动作(口 尝、手抓)等去认 识周围世界的,经 由感觉与动作,婴 儿认识到自己与别 人(特别是母亲)、 自己与物体是分别 存在的。
前运算阶段:2-6、7岁
• 什么是运算? 运算是一种内化了的动作,是可逆的,守恒 的。
所处的环境。儿童成长为什么样的人,教 育者负有很大的责任。
导航
22
• 三、操作主义说(行为主义理论) • 代表人物:斯金纳 • 主要观点: • 个体在环境中可能有多种反应,哪些行为
保留下来或更可能再次发生,取决于行为 发生之后所得到的强化。
导航
23
• 斯金纳箱
导航
24
• 四、发生认识论
• 代表人物:皮亚杰
催眠情境
用作催眠的图片
1、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论
根据力比多投放部位的不同分为五个阶段: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 第二章   学前儿童发展的主要理论流派
维果斯基解决了人的心理本身是怎样发展起来的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 建构主义思想的兴起。另一方面,维果斯基提出的支架教学、合作学习、教 育社区等教学理念和模式,已经为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教育人员所接受和重 视,直接影响了当代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社会文化观告诉我们背景 的重要性—即儿童成长的环境 会影响他们如何思考和行动, 这个观点在今天看来仍是普遍 的真理。
(一)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斯金纳更强调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斯金纳将人的 行为划分为两种:应答性行为(respondents)和操作性行为(operants)。
斯金纳将强化物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他根据强化物的性质将 强化分为正强化、负强化和惩罚。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理论运用在儿童发展中,不仅适用于对儿童新行为 的塑造,而且可以用于对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
尤瑞·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著名的生 态系统理论,承认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交 互影响着人的发展,并对环境的影响作出 了详细分析。
布朗芬布伦纳的理论改变了发展学家 思考儿童发展环境的方式。
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 一系列嵌套模型,包括了四种环境系统。 从微系统到宏系统,对儿童的影响是从直 接到间接的。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学习过程有四个阶段:
PART01
OUR BEGINNINGS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完整版)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一、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概念和基本问题

1、概念:

发展:个体身体、生理、心理、行为方面的发育、成长、分化、成熟、变化的过程。儿童发展主要指从不成熟到成熟这一成长阶段,以及身心日趋完善和复杂化的过程,是个体生命全程发展的一个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关于学前儿童的心理活动特点与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研究任务:wwh 描述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年龄阶段);解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机制;促进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预测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

3、近现代的儿童观

(1)近代:洛克:白板说;

①夸美纽斯:教育目的和作用:来世;原则:教育适应自然;普及教育和统一学制;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直观巩固量力系统循序渐进;《母育学校》西方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

②卢梭:性善论;自然教育理论(核心、目的、阶段、方法)

③裴斯泰洛齐:目的;教育心理学化;要素教育;初等学校各科教学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赫尔巴特: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教学体系(管理论;教学论;德育论)课程论(经验、兴趣;统觉)

③4 福禄贝尔:幼儿园教育理论(任务:家庭教育的补充;方法:自我活动、游戏、社会参与;课程:恩物、游戏、歌谣)

③5 蒙台梭利:儿童具有内在生命力、吸收性心智、敏感期;内容:自由活动、感官教育、读写算、实际生活练习、自我教育;实施:儿童:作业;教师:有准备的环境杜威:儿童是未成熟的个体,需要教育而适应社会。

( 2 )现代:19 世纪后半期,德国普莱尔(科学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人)1882 年出版《儿童心理》,第一部科学的,系统的儿童心理学专著。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学前儿童发展的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流派――学习辅导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本节主要内容:精神分析学派是西方现代最重要的学术思潮之一,因为该学派的创始人是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因此精神分析理论又叫弗洛伊德主义,它包括古典的弗洛伊德主义(或者叫弗洛伊德学说)和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一、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医生和心理学家,从自己的临床经验出发,对儿童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发展阶段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逐步发展为精神分析理论。(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部分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人在出生时,人格的全部就是本我。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与生俱来的生物本能,当新生儿饿了或尿湿了的时候,他们就会不顾一切地哭闹,直到有人来满足他们的需要为止。自我是人格中有意识的、理性的部分,反映了儿童日益发展起来的感知、学习、记忆和推理能力。自我的功能就是寻求更为实际的、被社会允许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需求。所以,当一个学步期儿童想要喝奶时,他会找到妈妈说:“牛奶”,而非哭闹。随着自我的不断成熟,儿童逐渐能更好地控制住毫无理性的本我,独立寻找到可行的方法来满足自己的需求。然而,有些需要是不被人们接受的,如一个三岁的儿童在两餐之间去偷吃饼干,很快就会被妈妈发现并制止。在这个过程中,人格的第三个部分,超我,就会逐渐成熟。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良心”成分——三至六岁的儿童逐渐将父母的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内化而形成了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标准。超我一旦形成,儿童就不再需要成人来指出他们表现的好坏了,他们已经能明了自己的好与不好,并会对自己所作所为感觉愧疚和羞耻。(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阶段论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最重要的生命本能,人在不同的年龄,性的能量——力比多投向身体的不同部位,弗洛伊德称这些部位为“性感带”。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口腔、肛门、生殖器相继成为快乐与兴奋的中心。早期力比多的发展决定了人格发展的特征和心理生活的正常与否。以此为依据,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并描述了各个阶段的特征。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第一次强调了早期经验和家庭教养对学前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的影响,但由于其关于人格结构和发展阶段的假设不能被证实,带有很强的假设性,在应用于学前儿童时仍有很大的局限。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尽管他接受了弗洛伊德的许多观点,但是他更强调儿童是积极主动且能适应环境的探索者,强调自我的功能,认为自我不仅仅是解决本我与超我冲突的简单仲裁者,人在各个发展阶段,都要发挥自我的功能来处理社会现实问题,以便成功地适应环境,此外他还特别强调社会文化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发展可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一对危机或冲突。要想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人就必须要先解决好当前所面临的危机。学前儿童的发展主要处于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的前四个阶段:基本信任对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习相信别人。如果照顾者常以拒绝的态度或不一致的方式来照顾婴儿,婴儿可能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个危险的地方,到处充满不值得信赖或依靠的人。母亲或照顾者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自主对羞愧(1-3岁),儿童必须学习自主,自己吃饭、穿衣及照顾自己的个人卫生等。儿童若无法自己独立,可能会使儿童怀疑自己的能力,并觉得羞耻。父母是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主动对内疚(3-6岁),儿童企图向别人表明自己已经长大,并开始尝试作一些自己的能力尚无法应付的事。他们的目标或所进行的活动常和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相抵触,这些冲突使他们觉得有罪恶感。儿童必须保持自动自发的精神,但也必须学习不去侵犯他人的权利、隐私或目标,这样才能克服这种冲突。家人是最主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勤奋对自卑(6-12岁),儿童必须要能胜任社会及学习的技巧。在这阶段,儿童常会和同伴比较。只要勤奋,儿童就能学得社会及学习技巧,就会获得自信;但若不能学习这些重要的特质,则会自贬自卑。教师和同伴是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在第七章、第八章还会详细讨论这几个阶段。第二节行为主义的观点本节主要内容:虽然精神分析理论有许多的贡献,但只有小部分同时代的儿童心理学家支持这个观

《学前心理学》第二章

《学前心理学》第二章

(三)环境和教育是制约心理发展水平与方向的重要因素。
儿童心理的发展不同于动物的心理发展。 动物心理的发展靠本能、成熟和个体的直接经 验。儿童的心理的发展则主要靠学习、文化传 递和群体的经验。
例:被利夺了学习机会的儿童,其心理发展水 平显然较低。
【认知理解】
三、实践活动
(一)在儿童活动中,游戏活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首先,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 其次,游戏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 再次,游戏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影响。
【认知理解】
(二)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在结构和机能上的生长发育,也称生 理发展。
不同系统的器官,成熟的早晚和不同时期发展的速度 都是不同的,但都有其规律。
【认知理解】
1、儿童长生发育的方向顺序服从首尾规律、近远规律和大 小规律:即头部发育最早,其次是躯干,再次是上肢,最后是 下肢;新生儿从出生到成人,头部增长1倍,躯干增长2倍,上 肢增长3倍,下肢增长4倍。
□一个孩子要数数,任务是数到10,最初教师抓住幼儿的 手指,和幼儿一起大声地数,并扳着幼儿的手指,这时教师承 担了几乎所有的数数责任。以后,教师逐渐减少对幼儿的帮助, 在幼儿数数时,教师不再与他一起数,而是帮助他一起扳手指, 这就如一所建筑的搭建,当墙壁能够独立站立时,就逐渐地把 支架撤掉一样。最后,教师让儿童自己独立行为。
• 每个人的行为模式与环境密切相关。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振宇 第二章 第一节 认知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王振宇 第二章 第一节 认知

1、直觉行动思维
所谓直觉行动思维,就是儿童在动作中进行思维 。在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 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 儿童在进行这种思维时,只能反映自身动作所能 触及的具体事物,依靠动作思考,而不是离开动作在 动作之外思考。直觉行动思维一直可以延续到幼儿期 的早期(幼儿园小班)。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 物作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 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七)知觉恒常性 我们感知周围环境时,知觉条件是不断变化的,但当知觉条件不 断变化后人对知觉对象的感知保持不变,这就是知觉的恒常性。 在婴儿头一年心理发展中,其中最主要的是视觉恒常性(包括亮 度、大小、形状恒常性)。 (八)感觉剥夺和“感觉轰炸” 感知觉是婴儿的主导心理过程。早期感知觉的发展对儿童心理发 展具有显著的重要影响。这种影响在感觉剥夺的研究中表现得尤 其明显。当前的问题除了感觉剥夺外,还有相反的情况,我们把 它称为“感觉轰炸”。许多人急于“开发”婴儿的智力,用各种刺激集 中轰炸婴儿的感官,对婴儿进行早期训练,这些既伤害儿童的身 心发展,也伤害父母的正常发展。
2、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主要表现在幼儿期。这一时期儿童的 思维能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这种具体形象是直觉 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个体形象正是儿童直觉行动在 思维中重复、浓缩而成的表象。 具体形象思维有以下两点特点: (1)具体性和形象性。 (2)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

和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这些理论有助于了解和引导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

促进其全面发展。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前儿童是通过外界刺激和反应形成和发展行为的。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和习惯形成的。例如,孩

子会学习通过哭泣来获得关怀和注意。这一理论的重点是观察儿童的行为,通过正反馈和奖励来引导和培养儿童积极的行为。

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通过认知能力的逐渐成熟

来实现的。让儿童主动参与探索和思考,培养其问题解决和创造力是这一

理论的核心。例如,通过让儿童玩拼图游戏,可以促进他们的问题解决和

空间认知能力。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个体差异,为他们提供适当

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社会情感发展理论认为,学前儿童的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互动中逐渐形

成的。儿童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互动来学习社交技能和规范。例如,学前班的角色扮演活动促进了儿童的合作和沟通能力的发展。这一理论关

注儿童的自我认同、情感表达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倡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和亲子关系。

这些基本理论在学前教育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首先,对于行为主

义理论来说,教育者应当注重正反馈和奖励,鼓励儿童展示积极的行为,

并及时给予肯定和奖励。其次,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主动参与和思考,教育者应当为儿童提供有趣的学习环境和合适的教育资源,培养他们的问

题解决和创造力。再次,社会情感发展理论强调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教育

者应该引导儿童学会合作、沟通和适应社会规范。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电大《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专科)各章期末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1.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C)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A.0—8.9岁B.0—3岁 C.0—6岁 D.0—13.14岁

2.以时间为标准,在同一时间对某个年龄组或几个年龄组的儿童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的方法属于(A)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3.对一组或一个儿童进行定期的系统的随访观察,找出心理发展过程特点的方法称为(B)

A.横向研究

B.纵向研究

C.平行研究

D.实证研究

4.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实证研究法)和(理论研究法)两大类。

5.学前儿童心理学是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及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对)

6.个体心理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环境反映的是心理发展的社会性特征。(对)

7.发展的连续性重点描述量的增减(对)

8.发展的阶段性揭示质的变化(对)

9.个体心理发展:指一个人作为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再从新生儿到成熟直至衰老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心理发展的全过程。

10.(发展的连续性)是指个体心理发展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积累的过程。

11.(发展的差异性),指每一个儿童的心理都有自己的发展速率、特色和风格等,从而构成个体间心理发展的不同。

12.简述个体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1)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2)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3)发展的普遍性与差异性。

13.简述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阐明学前儿童心理的特征和各种心理过程的发展趋势;2)揭示儿童心理发展变化的机制。

14.试述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意义。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

(完整版)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学基本理论

(完整版)第⼆章学前⼉童⼼理学基本理论

第⼆章学前⼉童发展⼼理学基本理论

1.知道学前⼉童⼼理发展的⼀般规律。

2.懂得学前⼉童⼼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掌握制约学前⼉童⼼理发展的因素。

4.了解学前⼉童发展⼼理研究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轩轩出⽣在⼀个知识分⼦家庭,爸爸是⼤学⾳乐教师,妈妈是某⾼级中学的舞蹈教师。由于从⼩受到较好的薰陶,很⼩的时候就会弹琴、跳舞、画画、下棋,尤其是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两岁的她就能背唐诗、数数。上幼⼉园期间,她积极参加各种竞赛活动,并且不断拿奖。⼩⼩年纪的她是爸爸妈妈的骄傲,⼤家都认为她是名副其实的“⼩神童”,长⼤以后⼀定会很有出息的。然⽽,事情并不是⼤家所想的那样。轩轩上⼤班时,情况开始发⽣了变化。轩轩不再像⼩时候那么活泼了,她开始变得不喜欢表现⾃⼰,也不怎么听话了,说话、做事开始趋于我⾏我素。更可怕的是,突然有⼀天,“⼩神童”看着妈妈⾯⽆表情地说了句:“活着真没有意思!”当时,妈妈吓坏了,年纪这么⼩的⼈⼉怎么会有这么种念头!曾经⼀度把孩⼦视为“天才”的妈妈⼀时难以接受:我的孩⼦怎么会变成这个样⼦?越来越退步的她就要升⼩学了,该怎么办呢?⾯对现在的轩轩,妈妈没了辙。

事后,幼⼉园⽼师了解到,轩轩原本出⽣在⼀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就在轩轩4岁时,轩爸轩妈的感情开始出现裂缝,夫妻俩动不动就把家⾥弄得⼈仰马翻。这让夹在中间的轩轩既悲伤⼜⽆助。后来,轩轩⼀直跟着妈妈⽣活。由于妈妈⼯作忙,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去管教他,原本活泼好学的轩轩开始沉溺于⽹络游戏,对弹琴、跳舞、画画等爱好失去了兴趣,并且越来越不爱与⼈说话了,这与四岁前的她,判若两⼈。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学前心理学》读书笔记

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感知觉在教育中的运用 1 适应现象:感觉是由于分析器工作的结果而产生的感受性,会因刺激的持续时间的长短而降低或提高 2 对比现象 3 知觉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对象与背景的差别:为了让幼儿观察红花,就以绿树为背景,而为了提高儿童的观察力水平,就让幼儿从绿草中寻 找青蛙。 对象的活动性:不解释 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声调的抑扬顿挫。 教师的言语与直观材料相结合:讲解与材料的结合。
感知觉的发生和发展
时间知觉的发展 1 掌握时间概念的规律: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
儿童先能理解的是“天”和“小时”,然后是“周”、 “月”或“分钟”、“秒”等更大或更小的时间单元。 在“天”中,最先理解的是“今天”,然后是“昨
天”、“明天”;再后才是“前天”、“后天”,“上 周”、“下周”。对于“正在”、“已经”、“就要” 三个与时间有关的常用副词的理解,同样也是以现在为 起点,逐步向过去和未来延伸。
大小知觉的发展
1 6个月婴儿能够辨别大小 2 2岁多可以根据大小指令选对应的物品
3 4岁多还要靠摸或比较(立
幼儿判断圆形、正方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大小较容易,
体),才能判断积木的大小
而判断椭圆、长方形、菱形和五角形的大小有困难。
感知觉的发展
深度知觉的发展 1 深度知觉的发展受经验的影响比较大,尝试得多,发展得快。
2 再造创造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 第2章 第二节 0-6岁婴幼儿感知觉发展

(二)听觉
1.听觉的发展
6个月以上的胎儿对母亲的语言有反应,对不同的乐声 有不同的反应。
新生儿对不同的声音,声音的不同音调,纯度,响度, 强度,持续时间等都有不同的反应。
(母亲声音感知和母语的感知) 儿童听觉的个别差异很大,并且这种差异呈现出随年龄
增长而不断缩小的趋势。
2.“重听”现象
(1)原因
(三)触觉
大约3个月左右的胎儿就有了触觉,胎儿通过自身的活动感受触觉刺 激。
婴儿皮肤表面的感受器对于抚摸、温度和疼痛非常敏感。 拍打和按摩,有效促进孩子的发展。
(三)触觉
•视触觉的协调 •手眼协调 指眼睛的视线和手的动作能够配合,手 的运动和眼球的运动协调一致,也就是 能够抓住所看见的东西。手眼协调动作 的发生是婴儿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 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手成 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
第二章 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0-6岁感知觉发展
• 胎儿有没有感知觉?
一、感觉的发展 (一)视觉
1.视觉集中 婴儿视觉集中的时间和距离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3个月左右婴儿开始主动地搜寻视觉刺激物。
(一)视觉
2.视敏度(视觉敏锐度)
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即视力。 5个月的胎儿已有视觉反应能力及相应的生理基础,幼儿此 时已具备一定的视觉能力,并获得了基本视觉过程。 5岁左右是视敏度发展的关键期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法国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感知运动期,出生后的两年内,婴幼儿主要通过感官和运动活动来认知世界。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期,适用于2~7岁的儿童,他们开始通过语言和表象符号进行思维活动和解决问题。第三个阶段是具体运算期,适用于7~11岁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逻辑思考和操作性思维。第四个阶段是形式运算期,适用于11岁以上的儿童,他们可以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2.艾里克森发展阶段理论

3.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

维果茨基认为,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他强调了社会互动和语言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他的理论提出了一种叫做"近似区域"的概念,指的是儿童能够通过与比他们更有经验的人合作来完成高水平的任务。这种合作可以促进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

4.雅各布·洛特岗斯坦发展理论

洛特岗斯坦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他提出了发展的环境理论,强调了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境因素,如家庭、学校和社会。他认为,正念的培养、安全的家庭环境和适度的挑战有助于儿童的心理发展。

5.幼儿园教育理论

幼儿园教育理论是指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该理论主张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各种学习机会,并通过游戏和自由活动培养儿童的认知、社交和情绪能力。幼儿园教育理论认为儿童是主动学习者,注重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攻击
6.8
害怕—退缩
97.0
早期隔离 6个月
3.4 121.0
4.2 25.0
部分隔离
8.5 117.0
5.6 34.0
有母亲伙 伴条件
12.6 229.0 10.2 12.0
10分钟内社交活动的时间(单位:秒)
2023/5/16
19
变换环境对儿童智商的影响
组别(分 19个月 1年半后 2年半后 21年后 文化水
遗传决定论——高尔顿
高尔顿(F.Galton)主要观点: 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遗传的观点来解释
个体差异。他认为遗传在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儿童的心理与 品性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已经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 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只起引发作用。
遗传决定论:名人家谱调查
高尔顿运用名人家谱调查法,从英 国的政治家、法官、军官、文学家、科 学家和艺术家等名人中选出977人,调 查他们的亲属中有多少人成名。结果发 现,名人的亲属中有332人也同样出名。 而对照组中是人数相等的普通人,他们 的亲属中只有1个名人。
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 然物质前提。
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1、提供人类发展的最初自然物质前提; 2、奠定儿童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如:英国心理学家西里儿•伯特(Cyril Burt)的研究; 在一起长大的无血缘关系的儿童智力相关很小,而有血缘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3/10
讲解:XX
9
§2.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教学目标: 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内涵,及其相关
基本概念的内涵,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教学重点:年龄特征;关键期; 教学难点:年龄特征;最近发展区; 教学方法:讲授、谈话 教学时数:一个半课时
2021/3/10
讲解:XX
2021/3/10
讲解:XX
15
(二)与年龄阶段有关的几个概念:(思考)
(一)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含义: 2、危机期含义: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 关系:
(二)关键期: 1、关键期含义: 2、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关键期的两大表现:
(三)敏感期或最佳期: 1、含义: 2、敏感期与关键期的关系: (四)最近发展区: 1、含义: 2、意义:
4、年龄特征只适用于某年龄阶段里的多数儿童,并不是 所有儿童。(有的超前,有的滞后)
2021/3/10
讲解:XX
13
(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年龄特征的特点)
1、稳定性:(原因) ①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有一个大致稳定的顺序和
阶段。 ②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顺序。 ③儿童心理机能的变化,有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质
2021/3/10
讲解:XX
8
2、不平衡性:
①不同发展阶段,不平衡: 思考:有几大发展阶段?(P 3 ) 其中有两大加速期: 学前期:1岁左右,也称生理上的断乳,第一次反抗期; 青春期:也称心理上的断乳,第二次反抗期。 ②心理发展的不同方面,不平衡: 思考:心理有哪些方面? (见前言里的补充内容) 感知觉发展快; 思维发展慢………. ③不同儿童的发展,不平衡: 因不同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间会存在个别差异。
变的过程。
2021/3/10
讲解:XX
14
2、可变性: 不同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导致的。如:早熟
3、稳定性和可变性的关系:
①因为稳定性,就可借鉴古今中外的教育经验;但要反 对夸大稳定性,以免忽视优良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的促进 作用。
②因为可变性,应相信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促进作用;但 要反对夸大可变性,以免盲目提高要求。
思考:举例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分组) 1、连续性和阶段性:
①连续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前后之间是有联系的,先前 较低级的发展是后来较高级发展的前提。
②阶段性:儿童心理发展随着量变的积累,到一定程度 就发生质变,出现一些带有本质性的重要差异,使儿童心 理发展呈现出“阶段性”。
③两者关系:连续间不中断,阶段间有交叉。
2021/3/10
讲解:XX
12
思考:---记下
1、每个年龄阶段都有自己的年龄特征。 婴儿期 先学前期 学前期 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
2、并不是所有的特征都是年龄特征。年龄特征是本质特 征,非本质特征不是年龄特征,如:近视
3、年龄特征之外,还有个别特征。 如:超常儿童只是智力超常,个性与同年龄儿童差不多。
思考:举例说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课本例) (一)从简单到复杂: ①从不齐全到齐全: ②从笼统到分化: (二)从具体到抽象: (三)从被动到主动: ①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②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四)从零乱到成体系:
2021/3/10
讲解:XX
7
二、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基本规律):
讲解:XX
2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1、学前儿童大脑 与神经系统的发展:
(这是儿童心理发展 的生理基础)
①、儿童出生后,脑的发展主要是大脑 皮层结构的复杂化和脑机能的完善化;
(细胞体积? 突触的数量? 细胞长度?) (下附图)
思考:
②髓梢化是脑内部成熟的重要标志,它
儿童出生后,脑有什么变化? 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10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可借来标志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即年龄阶段)和 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即年龄特征),年龄是发展的一个 重要条件,但不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一)定义: ( P21)
指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中表 现出来的一般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如何理解这个“年龄特征”?
2021/3/10
讲解:XX
11
1、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 形成、发展起来的。(不是自发的)(这是发展的根本原因) 2、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有一定关系。 (------主要与脑有关) 3、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心理发展的 事实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当然不是这一年龄阶段的每个儿 童都具有这些年龄特征) 4、强调的是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区别于生理发育的年 龄特征)。
学前心理学
辅导教师
2021/3/10
讲解:XX
1
第 二 章 学前儿童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理论
§2.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教 学 要 求:
1、掌握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教 学 重 点: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的基本趋势与特点
教 学 难 点: 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学方法:讲授、谈话
2021/3/10
(二)关键期 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
特征,但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两大表现:语言方面、感知觉方面。
2021/3/10
的作用是保证神经兴奋沿一定通路迅速 传导。
多大时儿童的脑基本成熟? ③6岁末,几乎所有皮层传导通路都已
经髓梢化,儿童脑和神经系统的正常发
展为其心理的正常发展提供了可能。
2021/3/10
讲解:XX
3
2021/3/10
讲解:XX
4
2021/3/10
讲解:XX
5
2021/3/10
讲解:XX
6
2、发展趋势: (分组)
2021/3/10
讲解:XX
16
(一)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百度文库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
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 我们把可能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的对成人的反
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称为危机期 。 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危机期不是必然出现的。 如:毕业找工作,是人生一大转折,但不一定出现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