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量法分析记录表
实验-金属腐蚀速度的测量分析
金属腐蚀速度的测量分析一、金属腐蚀速度的测量方法 1、重量法重量法是根据腐蚀前后试件质量的变化来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分为失重法和增重法两种。
当金属表面上的腐蚀产物容易除净且不至于损坏金属本体时常用失重法;当腐蚀产物完全牢靠地附着在试件表面时,则采用增重法。
对于失重法可由下式计算腐蚀速度:式中 V 失——金属的腐蚀速度,g·m-2·h-1; m 0——试件腐蚀前的质量,g ; m 1——试件腐蚀后的质量,g ; S ——试件的面积,m 2; t ——试件腐蚀时间,h 。
对于增重法,即当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全部附着在上面,或者腐蚀产物脱落下来可以全部收集起来时,可用下式计算腐蚀速度:式中 V 增——金属的腐蚀速度,g·m-2·h-1; m 2——带有腐蚀产物的试件质量,g ;对于密度相同的金属,可以用上述方法比较其耐腐蚀性能,对于密度不同的金属,尽管单位表面上的质量变化相同,其腐蚀深度却不一样,对此,应用腐蚀深度来表示更为合适。
应当指出,重量法也有其局限和不足。
首先,它只考虑均匀腐蚀的情况,而没有考虑局部腐蚀的情况。
其次,对于失重法很难将腐蚀产物完全除去,如果用重量法测定其腐蚀速度,肯定不能说明实际情况。
另外,失重法的实验周期较长,短则几小时,多则数年乃至数十年,对于重量法要想做出腐蚀速度(V 增)-时间(t )曲线需要大量的样品和冗长的时间。
2、容量法对于伴随析氢或吸氧的腐蚀过程,通过测定一定时间内的析氢量或吸氧量来计算金属的腐蚀速度的方法即为容量法。
Stm m V 10-=失Stm m V 02-=增许多金属在酸性溶液中,某些电负性较强的金属在中性甚至于碱性溶液中都会发生氢去极化作用而遭到腐蚀,其中:阳极过程M→Mn++ne 阴极过程nH+ +ne→(n/2)H2↑在阳极上金属不断失去电子而溶解的同时,溶液中的氢离子与阴极上过剩的电子结合而析出氢气。
金属溶解的量和析氢出的量相当。
实验六 重量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
实验六、重量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一、实验目的(1)用掌握重量法测量金属腐蚀速度的原理和操作过程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金属腐蚀现象和原理 (3)初步了解缓蚀剂对金属腐蚀的抑制作用二、实验原理重量法是一种最常见测试方法之一,适用于实验室和现场挂片,可用于检测材料的耐蚀性能、评选缓蚀剂,改变工艺条件时检测防腐效果等。
当金属表面上的腐蚀产物容易除净且不损坏金属本体时,用失重法;而腐蚀产物牢固附着金属本体时,采用增重法。
金属受到均匀腐蚀时的腐蚀速度表示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金属失重或增重的质量表示。
01W W Stν-=ν---金属腐蚀速度,g/(m 2·h) W 0---试件腐蚀前的重量,g W 1---试件腐蚀后的重量,g S---试件的面积,m 2 t---腐蚀时间,h另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金属腐蚀的深度来表示。
8.76d νρ=d ---按深度腐蚀计算的腐蚀速度,mm/a ν---金属腐蚀速度,g/(m 2·h) ρ---金属材料的密度,g/cm 3三、实验设备及材料(1)A 3低碳钢(2)规定浓度的H 2SO 4溶液(5%,20%, 40%,60%,80%)、丙酮、蒸馏水、20%硫酸+有机缓蚀剂硫脲10g/L(3)分析天平、游标卡尺、电吹风(或烘箱)、砂纸、量筒、玻璃棒、时钟、烧杯、尼龙绳、毛刷、镊子等四、实验方法及步骤(1)配溶液:用试剂和蒸馏水配制实验溶液,每种溶液800mL ,分别盛在1L 烧杯内【根据试样大小到时确认需要溶液量】。
注意:将硫酸稀释到水中,谨慎操作,注意安全。
(2)磨试样:试样表面状态要求均一、光洁,需要进行表面处理。
制作试样时已经过机加工,试验前还需要用砂布打磨,以达到要求的光洁度。
表面上应无刻痕与麻点。
平行试样的表面状态要尽量一致。
打磨时注意避免过热。
(3)量尺寸:用游标卡尺测量试样的长、宽、厚【25mm×50mm×2mm)】,计算腐蚀面积。
重量法测定金属的 腐蚀速度
重量法是根据腐蚀前后试件质量的变化来测 定金属腐蚀速度的,分为失重法和增重法两种。 当金属表面上的腐蚀产物容易除净且不至于损坏 金属本体时常用失重法;当腐蚀产物完全牢靠地 附着在试件表面时,则采用增重法。 • 工业生产中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方法,是把 金属材料做成试验小件,放在腐蚀环境中(如化 工设备、大气、海水、土壤或实验介质中),经 过一定时间之后,取出并测量其质量及尺度的变 化,计算其腐蚀速度。本实验中,是把金属做成 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试件,经过表面预处理之后, 放在腐蚀介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并测量 其质量及尺度的变化,再计算其腐蚀速度。 •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 1.试样的准备
(1)每组自实验室领取八块长方形碳钢(A3) )每组自实验室领取八块长方形碳钢(A3) 试样,其尺寸为50×25× 试样,其尺寸为50×25×(2-3)mm。 mm。 (2)为了消除金属表面原始状态的差异,以获 得均一的表面状态,试样需要打磨。 (3)试样编号,用钢印将试样打上号码,以示 区别。 (4)测量试样尺寸:用游标卡尺准确测量试样尺 寸,计算出试样面积,并将数据记录在表 寸,计算出试样面积,并将数据记录在表1中。
三、实验仪器、工具及材料 实验仪器、
• 钢印、榔头、游标卡尺、毛刷、干燥器、 分析天平、烧杯、量筒、时钟、搪瓷盘、 温度计、电炉、玻璃棒、镊子、滤纸、尼 龙丝。 • 丙酮、去离子水、20%H2SO4、 丙酮、去离子水、20% 20%H2SO4+硫脲10克/升、20%HNO3, 20% 硫脲10克 升、20% 60%HNO3、 60% 12%HCl+1-2%六次甲基四胺。 12%HCl+1-
五、实验报告要求
• 1.观察金属试样腐蚀后的外形,确定腐蚀 是均匀的还是不均匀的。 • 2.观察腐蚀产物的颜色,分布情况及与金 属表面结合是否牢固。 • 3.观察溶液颜色有否变化,是否有腐蚀产 物的沉淀。 • 4.将实验数据填入表1中。 .将实验数据填入表1
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重量法
实验一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浓度的测定——重量法(一)实验意义及目的环境空气中悬浮颗粒物(如TSP、PM10、PM2.5等)是一种常规的污染物,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大气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它们对人体健康、植被生态和能见度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直接和间接影响。
因此,对这类污染物的浓度进行测定是大气环境污染研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
本实验在校园中以及附近的工作区、公路旁进行采样分析。
通过本实验,达到掌握重量法测定大气中悬浮颗粒物(如TSP、PM10)浓度的目的。
(二)实验原理通过具有一定切割特性的采样器,以恒速抽取一定体积的空气,空气中某一粒径范围的悬浮颗粒物被截留在已恒重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前、后滤膜质量之差及采样体积,计算总悬浮颗粒物的浓度。
滤膜经处理后,可再进行组分分析。
本方法适合于大流量或中流量悬浮颗粒物的测定。
方法的检测限为0.001mg/m3。
悬浮颗粒物含量过高或雾天采样使滤膜阻力大于10KPa时,本方法不适用。
(三)实验仪器和材料(1)大流量或中流量采样器:1台,应按HYQ1.1—89,《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暂行)》的规定。
(2)大流量孔口流量计:1个,量程0.7~1.4m3/min,流量分辨率0.01m3/min,精度优于±2%。
(3)中流量孔口流量计:1个,量程70~160L/min,流量分辨率1L/min,精度优于±2%。
(4)U形管压差计:1个,最小刻度0.1hPa(5)X光看片机:1台,用于检查滤膜有无缺损。
(6)打号机:1台,用于在滤膜及滤膜袋上打号。
(7)镊子:1个,用于夹取滤膜。
(8)超细玻璃纤维滤膜:10片,对0.3μm标准粒子的截留不低于99%,在气流速度为0.45m/s时,单张滤膜阻力不大于3.5KPa,,在同样气流速度下,抽取经高效过滤器净化的空气5 h,1cm2滤摸失重不大于0.012mg。
(9)滤膜袋:10个,用于存放采样后对折的采尘滤膜,袋面印有编号、采样日期、采样地点、采样人等项栏目。
环境监测作业指导书实验分析原始记录表
` 原始记录表目录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离子选择性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色谱分析原始记录(II)吸收冷原子法分析原始记录荧光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分光光度法原始记录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容量分析法原始记录(I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II)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一般试剂配制记录分析原始记录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废气(烟尘)测定运算记录(III)噪声监测原始记录区域环境噪声测量原始记录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铁路边界噪声测量原始记录交通噪声测量原始记录飞机噪声测量原始记录汽车污染物测试原始记录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样品委托单(站内)监测结果统计表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现场监测(采样)和实验室分析原始记录交接单燃煤的煤质分析原始记录表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实验室环境条件监控表样品保存条件监控表叶绿素a测定原始记录污染源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苯、TVOC)室内空气现场监测(甲醛、氨)室内空气现场监测(氡)室内空气监测(甲醛、苯系物)环境臭气测定结果记录表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Ⅲ)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Ⅳ)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一氧化碳分析原始记录林格曼黑度原始记录表环境振动测量记录表pH、电导率测试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室温 ℃ 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Ⅲ)理论值pH 读 数 值 样 品 编 号水 温(℃) 第一次 第二次 样 品 pH 值电 导 率kt (μScm -1)25℃ 电 导 率ks (μScm -1)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样品性质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仪器名称及编号分析日期水温℃缓冲液名称及加入量室温℃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测得电位值(E)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mL)分取体积()稀释倍数第I次第II次平均值查曲线值()样品浓度()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样品前处理 室温 ℃ 湿度 %检测器色谱柱(固定相)温度条件流动相名称及流量()分析项目标准浓度保留时间峰高或峰面积检出限质控措施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样品编号取样量()定容体积()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化合物名称 化合物名称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 ) 定容体积(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浓 度( )响应值( )绝对量( ) 浓 度 ( )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冷原子 法分析原始记录吸收荧光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 仪器名称及编号 载气名称及流量 气, ml/min 负高压 V 灯电流 mA 量程 室温 ℃ 湿度 %样品前处理取 样 量 样 品 编 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 空 白 信号值 ( )样 品信号值( )减空白后信号值( )测定浓度(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红外(非分散)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及来源 分析日期仪器名称及编号 萃取液名称 比色皿 mm 参比液 室温 ℃ 湿度 % 样品前处理吸光值 A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萃取液体积(mL)分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稀释倍数3030cm-12960 cm-12930cm-1石油类测定结果( )动植物油测定结果( )计算公式校正系数X=Y=Z=F=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分析方法名称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仪器主要分析条件 样品前处理取样量样品编号固体(g) 液体(mL) 气体(L)定容体积( mL )分取体积(mL)稀释倍数空白吸光度(A O)样品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曲线和质控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湿度 %分 析 编 号 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标液加入体积(mL) 加标液浓度( )标准加入量(μg) 加标体积 ( mL ) 响 应 值(A) 加 标 量 ( ) 减空白后响应值测 得 值( ) 回 归 方 程 Y=bx+a b= a= 原样品测得值( ) 相 关 系 数 r=回 收 率 ( % ) 允许回收率(%)标准曲线备注加标 回 收 率检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 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得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平 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 控样 检查 结 果 评 判计 算 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光光度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标准溶液名称显色温度℃ 显色时间显色体积参比溶液测定波长nm 比色皿mm室温 ℃ 湿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 )样品浓度( )样品编号取样体积或标态采气量(mL或L)稀释倍数吸光度AA-A O查曲线值样品浓度( ) ( )标准曲线回归方程Y=bx+a b= a=线性相关系数r=计算公式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溶液的标定分 析 编 号 平均值( )溶液消耗量(mL)加标液浓度( )编号溶液 移 取 量(mL)V 始V 终V 终-V 始溶 液 浓 度( )加 标 体 积( mL) 加 标 量 ( ) 测 得 值( ) 原样品测得值 ( ) 回 收 率 ( % ) 允 许 回 收 率(%) 计算公式加标 回 收 率检 查结 果 评 判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 相 对 偏 差 (%)相 对 误 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 % ) 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滴定溶液消耗量(mL )样 品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 ( ) 溶液移取量( )V 始V 终V 终- V 始减空白后消 耗 量样品浓度( )空白滴定消耗量(mL )计算公式备注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I )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 月 日 时 至 月 日 时 培养箱温度 标准溶液浓度 稀释水制备日期 培养前分析日期 室温 ℃;培养后分析日期 室温 ℃标准溶液消耗量(mL ) 化 学 探 头 测 定 法 培 养 前培 养 后培 养 前培 养 前溶解氧浓度(mg/L )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终读数 始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 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稀释 水备注平 行 样 编 号定 值 (mg/L)平均值测得浓度(mg/L) 测 得 值 (mg/L) 相 对 偏 差(%)相 对 误差(%) 允许相对偏差(%) 允许相对误差(%)平行 样 检查结 果 评 判质控样检查 结 果 评 判序 号0 0123平均值 基准液体积(mL )空白溶液V 0V 1滴定记录 (mL ) ΔV相 对 偏 差(%)结 果 评 判标定Na 2S 2O 3浓度 ( )允许相对偏差(%)计算公式 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标准溶液浓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标准溶液消耗量(m L)化学探头测定法培 养 前 培 养 后 培 养 前 培 养 后 溶解氧值 (mg/L)样 品 编 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始读数终读数用 量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读数Ⅰ读数Ⅱ平均值培养前培养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Ⅳ)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Ⅲ)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培养时间月日时至月日时培养箱温度稀释水制备日期培养前分析日期室温℃;培养后分析日期室温℃溶解氧值 (mg/L) 溶解氧值 (mg/L)样品编号 稀释比(f)培养瓶号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样品编号稀释比(f)培养瓶号 培 养 前培 养 后水样BOD5浓 度(mg/L)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称 重( 恒 重 )( g ) 样 品 编 号取样体积V ( ) 容器+滤膜+样品(滤筒+样品) 平 均 值W 1容 器+滤 膜(滤 筒)平 均 值W 0样品重量ΔW ( )样品浓度( )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标准溶液配制及标定记录配制日期配制人标定日期滴定管规格及编号室温 ℃ 湿度 %基准溶液标准溶液基准液名称基准溶液浓度()试剂名称标准液名称标准溶液浓度()干燥条件℃小时℃小时序号00均值123均值序号 1 2312基准液体积(mL) 空白皿重+试剂重(W1) (g) 起始读数V0皿重+试剂重(W2)(g) 终止读数V1试剂重(W1-W2)(g)滴定记录( mL )实耗体积ΔV定容体积( mL )计算浓度()配 制 浓 度 ( ) 标定记录相对偏差(%)允许相对偏差(%)结果评判标样编号来源标准浓度稀释液移取体积定容体积储备液浓度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1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2计算公式有证标准物质配置移取体积定容体积使用液浓度3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一般试剂配制记录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皿重( g )皿重+试剂( g )试剂净重( g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配制日期试剂名称试剂规格试剂移取体积( mL )定容体积( mL )浓度( )适用项目有效期备注配制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样品性质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样 品 编 号取样量( )分取量( )定容体积( )稀释倍数(过程)测 得 值( )平均值样品浓度( )计算备注分析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硫酸盐化速率分析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分析方法及来源 仪器名称及编号 检出限 mgSO 3/(100cm 2碱片·d) 碱片有效采样面积 cm2分析日期 室温 ℃ 湿度 %称 重 (mg)样 品 编 号 采 样 起 止 时 间天数d/n 采 样 前采 样 后增 重(mg)减空白后重 量(mg) 硫酸盐化速率 mg SO 3/(100cm 2碱片·d)计算公式备注分析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监测目的水域名称水域功能类别调查船(车)采样工具采样位置及层次采样日期天气气温℃采样者 DO分析者 pH分析者 校对者 送样时间 送样者 接样时间 接样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污染源废水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名称地址邮编电话采样方式:混合、连续、间歇、瞬时采样日期天气状况气温℃企业当事人签字采样者pH分析者送样者送样时间共页第页接样者接样时间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项 目 名 称 采样点名称 采样日期及时间 断面深度及特征 类 型 母质类型 土 壤 性 状生物状况植被及耕作情况土表状况 农药肥料使用情况采 样 方 法 采 样 工 具 监 测 项 目 土 壤 层 次 样 品 编 号 颜 色污染状况周 围 环 境 及备 注采样者 送 样 者 送样时间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 站 位 名 称 站 位 编 号 采 样 位 置 采 样 时 间 水 深(m) 样 品 编 号 嗅 味 颜 色 表 观 样品描述其 它生 物 状 况 周围环境情况(污 染 源)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水生生物采样和交接记录项目名称 水域名称 水域功能类别 调查船 采样工具 采样方式 采样日期 天气 气温 ℃采 样 地 点 采 样 时 间 样 品 种 类 样 品 编 号 采样位置 (m) 水 深(m) 样品现场保存措施:水 温(℃)流 速(m/s) 外 观 性 状(色、溴、浊) 样品描述透 明 度 (m)周 围 环 境 情 况( 污 染 源 )监 测 项 目备注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测点编号功能区类采样器名称及编号流量校准值校准人校准日期采样期间气象条件采样点序号测试项目样品编号采样起止时间采样流量(L/min)采样体积(L)标态体积(L) 风向风速(m/s)气温(℃)气压(Kpa)天气情况备注采样人员采样日期送样者送样日期接样者接样日期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24小时)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 测点编号 功能区类 采样器名称及编号 流量校准值 校准人 校准日期采 样 期 间 气 象 条 件 样 品 编 号 测 试项 目 采 样 起 止 时 间采样时间( h )采 样 流 量 (L/min 标·干)采样体积(标·干)(L) 风 向风 速(m/s)气 温(℃)气 压(KPa)天 气情 况备注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采样者 送样者 送样时间 接样者 接样时间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大气降水采样和分析记录项目名称 采样地点采样器名称及编号电导仪名称及编号电极常数酸度计名称及编号标准缓冲液(Ⅰ)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测得值;标准缓冲液(Ⅲ)理论测得值;降水起止时间降水期间气象条件采样日期起 止 样品编号降水类型采样容器截面积(cm2)样品体积(mL)降水量(mm)风向风速(m/s)气温(℃)电导率k t(μscm-1)25℃电导率k s(μscm-1)pH 值采 样 者分 析 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测得数据 dB (A)测点编号测点位置声源类型功能类型监测时段测点示意图校准器声级值:测量前校准值:测量后校准值:备注电脑打印原始记录粘贴处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区域环境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测量仪器名称及编号天气状况风力测试日期测点名称测点编号测量时间( 月日时)声源类型功能类型L10L50L90L eqσ周围环境情况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地址邮编联系人电话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测试仪器及编号测试日期厂界及测点分布示意图昼间Leq 夜间Leq测点编号测点位置主要声源测量时间测量值测量时间测量值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铁路边界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区域功能类型天气监测方法及来源测试仪器及编号测量日期测点与轨道间地面状况线路股数车流密度(辆/小时)距轨面距离(m)测点与轨面相对高度(m) 背景噪声声级(dBA)测量时间测量编号L eq L10L50L90L max L minσ备注测点示意图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交通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试地点 区域功能类型 监测方法及来源 测试仪器及编号 天气状况 距路肩距离 (米) 车 流 量(辆/小时) 测量日期编 号测 量 时 间L 10L 50L 90Leq L max L min 测点高度重 型 车中 型 车轻 型 车周围环境情况测 点 示 意 图备注测试者 校对者 共 页 第 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飞机噪声监测原始记录项目名称 测量地点 测点编号 测点位置 测点坐标:东经 北纬 测点地图坐标 测点周围环境 测量仪器及编号 背景噪声(dBA):昼间 夜间 测试日期天气状况序号测量时间(时、分)飞行状态起飞(向南向北直飞)降落飞机型号观测角Lmax(dBA)持续时间Td(S)LEPN(dB)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汽车污染物监测原始记录监测目的 被测单位 联系人 电话 邮编 被测车型 车牌照号 发动机号 燃油种类 被测车已行驶公里数 节油净化器(剂)型号 测试状态 排气分析测试仪名称及编号 转速仪型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委托单(站内)项目名称委托科室任务来源采样日期委托日期要求完成时间提交结果的方式样品编号样品类型分析项目可能干扰情况要求使用的分析方法备注委托科室室主任送样人接样人受委托科室室主任接样日期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监测结果统计表项目名称分析项目测试日期样品编号计算者校对者共页第页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实验室环境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仪器名称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湿度(℅)(℃)记录人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第二版样品保存条件记录表科室名称房间号保存的设备名称及编号保存类别及温度要求冷藏℃ 冷冻℃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日期及时间温度(℃)记录人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I)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 测试仪器名称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 干球温度 ℃ 湿球温度 ℃ 湿球表面压力 林格曼黑度 废(烟)气静压 废(烟)气全压 比托管型式及系数 测试日期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采样孔编号测点号动压(Pa)微压计读数动压Pa等速采样流量H2O(mm)采样嘴直径d(mm)(L/min)备注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烟尘及气态污染物现场测试记录(II)项目名称被测单位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燃料种类采样位置采样器名称编号测试日期仪器直读结果:O2%SO2mg/m3NO mg/m3CO mg/m3气温℃;大气压KPa通过流量计参数采样序号样品编号测点号等速采样流量( L/min )流量(L/min)温度(℃)压力(MPa)采样时间( min ) (滤筒号)测定项目测孔号测试者校对者共页第页废(烟)气状态参数现场测试记录(二噁英)项目名称 被测单位 电话 邮编采样仪器名称编号 测氧仪型号及编号烟气测试仪型号和编号 测试位置 管道尺寸 安装孔深度 排气筒高度 m 烟气温度 o C工艺设备名称及型号 净化器名称及型号测试日期 大气压 Kpa 环境温度 o C样品编号测点编号采样嘴直径d(mm)等速采样流量(L/min)采样起止时间累积采样流量(m3)参数记录时间氧量(%)一氧化碳(mg/m3)流量计温度(o C)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现场勘察记录表建设项目名称建设单位名称联系人电话主要产品名称设计生产能力实际生产能力主要原料吨产品消耗量工艺简述废气污染源环保设施大气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废水污染源环保设施排放去向水环境情况功能类别采样点位监测因子排放口规范化噪声污染源环保设施监测点位固体废弃物其它污染源生态保护措施环保管理情况备 注注:内容较多时,可另外加页,并在表中相应位置注明。
挂片重量法测定金属的
重量法测定金属的腐蚀速度主讲教师:一、实验目的•1.掌握用重量法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原理和方法。
•2.通过实验进一步了解金属腐蚀现象和原理,了解某些因素(如不同介质、介质浓度等)对金属腐蚀速度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金属受到均匀腐蚀时的腐蚀速度表示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上金属损失(或增加)的质量来表示,通常采用的单位是g/(m2.h);另一种是用单位时间内金属腐蚀的深度来表示,通常采用单位的是mm/a。
•目前测定腐蚀速度的方法有很多,如重量法、容量法、极化曲线法、线性极化法(极化电阻法)等。
重量法是一种经典的方法,适用于实验室和现场挂片,是测定金属腐蚀速度最可靠的方法之一,可用于检测材料的耐腐蚀性能、评选腐蚀剂、改变工艺条件时检查防腐效果等。
•重量法是根据腐蚀前后试件质量的变化来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分为失重法和增重法两种。
当金属表面上的腐蚀产物容易除净且不至于损坏金属本体时常用失重法;当腐蚀产物完全牢靠地附着在试件表面时,则采用增重法。
•工业生产中测定金属腐蚀速度的方法,是把金属材料做成试验小件,放在腐蚀环境中(如化工设备、大气、海水、土壤或实验介质中),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取出并测量其质量及尺度的变化,计算其腐蚀速度。
本实验中,是把金属做成一定形状和大小的试件,经过表面预处理之后,放在腐蚀介质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取出,并测量其质量及尺度的变化,再计算其腐蚀速度。
•对于失重法可由下式计算腐蚀速度•式中V 失——金属的腐蚀速度,g·m -2·h -1;m 0——试件腐蚀前的质量,g ;m 1——试件腐蚀后的质量,g ;S ——试件的面积,m 2;t ——试件腐蚀时间,h 。
Stm m V 10 =失(1)•对于增重法,即当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全部附着在上面,或者腐蚀产物脱落下来可以全部收集起来时,可用下式计算腐蚀速度•式中V 增——金属的腐蚀速度,g·m -2·h -1;m 2——带有腐蚀产物的试件质量,g ;其余符号与式(1)相同。
沥青烟分析记录表
校对人:
重
1
2
恒重
1
2
恒重
1
2
恒重
备注
方法依据:HJ-T 45-1999
天平型号:BT25S天平编号: JAT-T
计算公式:
实验过程:用铅笔将滤筒进行编号,于105℃烘2h,置于干燥器能冷却至室温,用天平称至恒重(间隔24h两次测量之差不大于5.0mg)备用。将采样后滤筒放入干燥器平衡24h,用天平称至恒重,记录滤筒的增重为△W1。用环己烷洗涤包括采样嘴、前弯管和采样管各部分,将洗涤液合并置于已称重的烧杯中,盖上滤纸,放在室温常压下自然蒸发,待环己烷蒸发完后,将烧杯移至干燥器中平衡24h,用天平称至恒重,记录烧杯的增重为△W2。
沥青烟分析记录表
分析方法: 重量法
初重日期: 年 月 日 温度:℃湿度:%
终重日期: 年 月 日 温度:℃湿度:%
样品编号
标况体积
Vnd(L)
滤筒中沥青烟重量△W1(g)
采样管中沥青烟重量△W2(g)
样品浓度C(mg/m3)
滤筒初重m1(g)
滤筒终重m2(g)
净重
m2-m1(g)
烧杯初重m3(g)
烧杯终重m4(g)
原始记录表 (第二版)2019.01.01
稀释 倍数
样 品 测定浓度
吸光度
(A) (
)
计算公式: 样品浓度
()
ZJ S X/ Y L - 008
备注:
分析者
校核者
浙江首信检测有限公司 2019 年 01 月(第二版)
共 页第 页
校准曲线和质控记录
项目名称
分析项目
分析条件
分析编号 标准加入体积(mL) 标 标准加入量( )
1
2
3
4
5
6
7
8
准 响应值(A)
分析方法及来源
电极常数
分析日期
标准缓冲液(Ⅱ)理论值
标准缓冲液(Ⅲ)理论值
水 温(℃)
pH
溶解氧值 (mg/L)
电导率 kt (μScm-1)
25℃ 电 导 率 ks (μScm-1)
浊度 (NTU)
计算公式
ZJ S X/ Y L - 001
温度
℃
备注
分析者
校核者
离子选择电极法分析原始记录
浙江首信检测有限公司 2019 年 01 月(第二版)
响应值 (峰面积)
检出浓度 ()
浓度 ()
计算公式
分析者
备注
校核者
浙江首信检测有限公司 2019 年 01 月(第二版)
共 页第 页
项目名称 样品编号
色谱分析原始记录( II)
ZJSX/YL- 004
分析条件
分析日期
稀释 倍数
D
取样量 定容体积 ( )( )
化合物名称
响应值 检出浓度 (峰面积) ( )
原子荧光法分析原始记录
分析项目 分析方法及来源
ZJ S X/ Y L - 005
完整word版,原始记录表(第二版)2019.01.01
细菌总数检验原始记录
30
ZJSX/YL- 030
微生物检验原始记录
原始记录表目录
序号
编号
记录名称
备注
31
ZJSX/YL-031
总有机碳(TOC)分析原始记录
32
ZJSX/YL-032
离子色谱法分析原始记录
33
ZJSX/YL-033
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34
ZJSX/YL-034
红外气体分析原始记录
62
ZJSX/YL-062
臭和味、肉眼可见物测定原始记录
63
ZJSX/YL-063
生活饮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64
ZJSX/YL-064
土壤含水率分析原始记录
65
ZJSX/YL-065
污染源废气采样和交接记录表
66
ZJSX/YL- 066
土壤预处理原始记录
67
ZJSX/YL- 067
17
ZJSX/YL- 017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原始记录(川)
18
ZJSX/YL- 018
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W)
19
ZJSX/YL- 019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I)
20
ZJSX/YL- 020
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U)
21
ZJSX/YL- 021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22
ZJSX/YL- 022
标准溶液配制及标疋记录
52
ZJSX/YL- 052
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期间生产工况及 处理设施运转情况记录
53
ZJSX/YL- 053
烟气黑度原始记录表
54
86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g)
试料体积VA(ml)
提取液总体积VE(ml)
测定样品前玻璃砂芯漏斗质量m1(g)
过滤沉淀后玻璃砂芯漏斗质量m2(g)
浓度ω
(mg/kg)
平均浓度
(mg/kg)
相对偏差(%)
加标回收率测定
标准溶液浓度(mg/l)
加标体积(ml)
加标量(μg)
样品值(μg)
加标后样品值(μg)
加标回收率(%)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
项目编号:第页共页
采(来)样日期
检测日期
检测项目
检出限
检测方法
天平名称、型号及编号
天平溯源方式及有效期
检定校准
年月日
温度(℃)
湿度(%RH)
空白实验
抽滤前玻璃砂芯漏斗质量m1(g)
抽滤后干燥恒重玻璃砂芯漏斗质量m2(g)
空白试料中的沉淀质量m0(g)
样品编号
计算公式: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分析原始记录续表
项目编号:第页共页
样品编号
试样量ms(g)试Fra bibliotek体积VA(ml)
提取液总体积VE(ml)
测定样品前玻璃砂芯漏斗质量m1(g)
过滤沉淀后玻璃砂芯漏斗质量m2(g)
浓度ω
(mg/kg)
平均浓度
(mg/kg)
相对偏差(%)
HJ635-2012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方法验证
方法验证报告项目名称:土壤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方法名称:《土壤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HJ635-2012报告编写人:参加人员:审核人员:报告日期:1实验室基本情况1.1人员情况实验室检测人员已通过标准《土壤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重量法》HJ635-2012的培训,熟知标准内容、检测方法及样品数据采集和处理等,考核合格,得到公司技术负责人授权上岗。
1.2检测仪器/设备情况1.3检测用试剂情况1.4环境设施和条件情况实验室具有检定合格的温湿度计,环境可以控制在标准要求范围内,满足检测环境条件。
另外实验室配备了洗眼器、喷淋设施、护目镜、灭火器等的安全防护措施,符合实验室安全内务的要求。
2实验室检测技术能力2.1方法原理用去离子水或稀盐酸提取土壤中的硫酸盐,提取液经慢速定量滤纸过滤后,加入氯化钡溶液,提取液中的硫酸根离子转化为硫酸钡沉淀。
沉淀经过滤、烘干、恒重,根据硫酸钡沉淀的质量计算土壤中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含量。
2.2分析步骤2.2.1试样的制备风干后的样品过2mm筛,用四分法缩分土样制得一份约为200g的样品。
过0.25mm筛,进一步缩分约50g(用于1:2土水比水溶性硫酸盐的测定)或约10g(用于1:5土水比水溶性硫酸盐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的试样。
将试样放在适合的容器中,在不超过40℃下干燥,直至试样每隔4h称重的质量差应小于0.1%(m/m),并于干燥器内冷却。
2.3试料的制备2.3.1以1:5土水比提取水溶性硫酸盐称取10.0g试样于250ml聚乙烯瓶中,加入50.0ml水,拧紧瓶盖,置于振荡器上,在20~25℃下以150~200r/min震荡提取16h。
使用慢速定量滤纸,在布氏漏斗上过滤提取液至500ml接收瓶,转移至50ml比色管中,记录提取液的体积,待测。
2.3.2以1:2土水比提取水溶性硫酸盐称取50.0g试样于250ml聚乙烯瓶中,加入100.0ml水,拧紧瓶盖,置于振荡器上,在20~25℃下以150~200r/min震荡、提取16h。
海水 悬浮物的测定原始记录
W1—膜+悬浮物重量,mg; V—水样体积,mL; Wn—过滤后空白校正膜重量,mg; n—空白校正膜个数。
仪器名称
分析天平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膜序号
滤膜空白校正
过滤前空白校正膜重量 W(b mg)
过滤后空白校正膜重量 W(n mg)
空白膜校正值 △ W(mg)
测定样品信息[样品种类:海水 其他
收样日期:
有限公司
- -J126 海水 悬浮物的测定原始记录
年 月 日颁布
第 页共 页
项目编号
温度(℃)
湿度(RH%)
检测依据 海洋监测规范 第 4 部分:海水分析 GB 17378.4-2007 27 悬浮物 重量法
计算公式
式中:
C=(W1-W2-△ W)/V △ W=Σ(Wn-Wb)/n
C—悬浮物浓度,mg/L; W2—过滤前膜重,mg; △ W—空白膜校正值,mg; Wb—过滤前空白校正膜重量,mg;
]
;样品状态: 液体 ;
样品编号
取样量 V(mL)
过滤前膜重 W2(mg)
1
2
膜+悬浮物重 W(1 mg)
1
2
检测结果 C(mg/L)
备注
分析:
复核:
日期:
年月日
有限公司
年 月 日颁布
- -J126 海水 悬浮物的测定原始记录(续表) 第 页 共 页
样品编号取样量 V(mL)过滤前膜重 W2(mg)
膜+悬浮物重 W(1 mg)
检测结果 C(mg/L)
备注
1
2
1
2
分析:
复核:
日期:
年月日
试验室原始记录表[整理版]
地表水水质采样记录表JL/JCS-01-1/0-2008监测任务:分析项目:采样时间:年月日采样组长:采样人:记录人:污染源水质采样记录表JL/JCS-02-1/0-2008监测任务:分析项目:采样时间:年月日采样组长:采样人:记录人:大气采样记录表JL/JCS-03-1/0-2008监测任务:采样点编号:采样点名称:分析项目:273 P计算公式:V0=V t×--------× -------273+t 101.325监测人员:审核人:校对人:样品交接登记表JL/JCS-04-1/0-2008监测任务:采样时间:年月日至日送样组长:送样时间:收样时间:溶解氧分析记录表(电化学探头法)JL/JCS-05-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分析日期:第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PH 分析记录表JL/JCS-06-1/0-2008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日期:分析日期:第页共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分光光度法(水)分析记录表JL/JCS-07-1/0-2008第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日期:分析日期:共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化学需氧量分析记录表JL/JCS-08-1/0-2008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高锰酸盐指数分析记录表JL/JCS-09-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分析日期:第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重量法(水)分析记录表JL/JCS-10-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分析日期:第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重量法(TSP、PM10)分析记录表JL/JCS-11-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分析日期:第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分光光度法(气)分析记录表JL/JCS-12-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日期: 分析日期:第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林格曼烟气黑度观测记录表观测方法: JL/JCS-13-1/0-2008观测人:校核人:五日生化需氧量分析记录表JL/JCS-14-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分析日期:第页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烟尘分析记录表JL/JCS-15-1/0-2008共页样品名称:分析项目:分析方法:采样时间:分析日期:第页烟尘折算浓度(mg/m3)= 净重(g)/标态体积(L)*106*过剩系数/1.8烟气排量(kg/h)=烟尘浓度*标干风量/106分析人:校对人:审核人:烟尘烟气测试记录表JL/JCS-16-1/0-2008共页仪器名称及编号:测试方法:测试日期:第页测试人员:校对人:审核人:区域环境噪声测量记录表JL/JCS-17-1/0-2008共页第页测试人员:校对人:审核人:昼夜环境噪声测量记录表JL/JCS-18-1/0-2008共页第页测试人员:校对人:审核人:交通噪声测量记录表JL/JCS-19-1/0-2008共页第页测试人员:校对人:审核人: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测量记录表JL/JCS-20-1/0-2008测量人员:核对人:__________ __ 审核人:____ _______饮用水源(地表)水质监测数据表JL/JCS-21-1/0-2008(单位:mg/L)审定:校核:主检人员:批准:签发日期:大气降水监测数据报表JL/JCS-22-1/0-2008(单位:mg/L)审定:校核:主检人员:批准:签发日期:地面水环境监测水质数据表(单位:mg/L)JL/JCS-24-1/0-2008审定:校核:主检人员:批准:签发日期:。
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原始记录
备注
分析:
复核:
日期:
年月日
仪器型号 仪器型号
仪器编号 仪器编号
测定样品信息[样品种类:土壤
样品编号
试样量 ms(g)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其他
;样品状态: 固体 ;收样时间:
提取液体 试料体积 空白试料沉淀 积 VE(ml) VA(ml) 质量 m0(g)
漏斗质量 m1(g)
过滤后漏斗 质量 m2(g)
]
ω(水溶性) ω(酸溶性) (mg/kg) (mg/kg)
有限公司
年 月 日颁布
- -J192
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原始记录
第 页共 页
项目编号 检测依据
计算公式
温度(℃)
湿度(RH%)
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 重量法 HJ 635-2012 [检出限:水溶性硫酸盐 20mg/kg;酸溶性硫酸盐 500mg/kg]
ω=(m2-m1-m0)×0.4116×106×VE/ms/VA
式中 ω:样品中水溶性或酸溶性硫酸盐的含量,mg/kg;
m1:用于测定样品前的玻璃砂芯漏斗质量,g;
m0:空白试料中的沉淀质量,g;
m2:过滤沉淀后玻璃砂芯漏斗质量,g;
VA:试料的体积,ml;
VE:提取液的总体积,ml;
0.4116:质量转换因子(硫酸根/硫酸钡)
ms:试样量,g;
仪器名称
分析天平 百分之一天平
备注
分析:
复核:
日期:
年月日
- -J192
有限公司
土壤 水溶性和酸溶性硫酸盐的测定原始记录(续表)
年 月 日颁布
第 页共 页
样品编号
试样量 提取液体 试料体积 空白试料沉淀 ms(g) 积 VE(ml) VA(ml) 质量 m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