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发展及多层级再利用

合集下载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得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得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得内河港口、铁路与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得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得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与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得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得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得资源生产与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得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得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得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得转变与科学技术发展得冲击,鲁尔区传统得采煤与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得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得转变与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得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得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得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得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得内容与模式鲁尔区得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得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得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得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得工业设施与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就是多方共同努力得结果。

德国最早得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就是对多特蒙德市得“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得保护。

此后得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得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得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工业场地与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得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得“宝瓶”水博物馆就是由废弃得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得(图2);埃森市得“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得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得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得“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研究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研究

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问题研究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是德国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战略。

该地区曾经是德国工业重镇,但随着时代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型,大量的旧工业基地逐渐废弃,形成废弃工业区域。

这些废弃工业区域面积较大,资源条件好,但存在环境污染、设施老化等问题,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威胁。

因此,进行老工业基地改造具有重要意义。

在老工业基地改造中,德国政府采用了一系列措施,如工业遗产保护、城市更新、创新产业发展等。

首先,工业遗产保护是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核心内容之一。

德国政府设立了许多工业遗产保护基金,用于保护和修缮一些传统的工业遗产,如老厂房、水泥制品厂、煤矿井口等,这些工业遗产成为当地特色建筑和文化遗产,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利用。

其次,城市更新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造措施。

政府大力投入资金将废弃工业区域进行改建,建设商业中心、文化中心、住宅区、公园等,使这些区域重新焕发生机。

同时,在城市更新中,政府逐步完善交通、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最后,创新产业发展也是改造老工业基地的一项重要举措。

政府投入巨资扶持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推动老工业区域从以前的传统工业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

在这个过程中,德国政府积极引导创业公司和创新团队承担起创新驱动发展的重任。

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政府开展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

政府在改造计划中明确规定对污染土地进行清理,采用现代技术对污染水体进行治理,还立法规范工业废物的处置和环境保护等。

总的来说,德国北威州老工业基地改造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

通过政府的努力,废弃的工业区域得以重获新生,成为各种创新产业和特色文化的发源地,并得到环境的保护。

这不仅为地区发展注入生机,还为国家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支撑。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_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德国鲁尔区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许多地区的工业活动逐渐减少,大量的工厂与设施被废弃,这些曾经繁荣一时的工业区也逐渐变成了城市的“伤疤”。

然而,对于一些具有工业遗产的地区来说,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可以实现逆工业化过程,将废弃的工业区重新利用,并提供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的机会。

本文将以德国鲁尔区为例,探讨逆工业化与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实践过程与开发模式。

德国鲁尔区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化地区之一,曾经是德国煤炭和钢铁产业的重要基地。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鲁尔区的煤炭和钢铁工业逐渐式微,许多工厂和设施被关闭,鲁尔区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困境。

在这样的背景下,鲁尔区开始寻求逆转工业衰退的方式,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来推动经济发展。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过程经历了几个阶段。

首先是废弃设施的修复和保护阶段。

在开始开发之前,废弃的工厂和设施需要进行修复和保护,以确保其安全并保留历史价值。

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通过投资资金和资源,促进废弃设施的修复和保护。

其次是开发旅游景点和设施。

在修复和保护工作完成后,鲁尔区开始建设旅游景点和设施,以吸引游客和旅游者。

旅游景点的设计和建设需要充分考虑历史和文化价值,同时结合现代化的观光设施和服务,以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例如,鲁尔区的某座废弃矿井被改造成了一个矿山博物馆,游客可以参观矿井内部,并了解煤炭开采的历史和过程。

同时,鲁尔区还鼓励发展文化和艺术活动,使工业遗产与艺术文化相结合,创造独特的文化体验。

例如,一些废弃的钢铁厂被改造成了艺术展览馆和表演场所,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

最后是推动经济发展。

通过开发工业遗产旅游,鲁尔区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和旅游者,还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当地居民可以通过提供导游服务、餐饮和住宿等服务来获取经济收益。

此外,工业遗产旅游还带动了周边商业的发展,如餐饮、购物和交通等领域。

德国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验

德国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验

德国开展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经验德国就是一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而自然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随着工业化进程推进,其资源消耗量大,自身能源与资源不足问题日渐突出,制约其工业、经济向前发展。

然而,时至今日,德国从战后废墟上建立起一个发达而美丽的国家,在实现可持续发展,解决发展与资源不足的矛盾,解决发展同环境保护的对立方面,有很多做法与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一、德国发展循环经济历史背景与效果德国本身自有资源相当贫乏。

矿产资源中,仅煤炭资源较为丰富,探明地质蕴藏量为2300亿吨,可开采量为240亿吨,其她能源类与工业原材料类矿产资源很少,有的甚至完全依赖进口。

以2006年为例,德国硬煤产量为2070万吨,石油产量为350多万吨,天然气与石油气开采量约为198亿立方米,铁矿砂产量为411973吨,钾盐共计3810万吨,其她还有氟石(开采量为53009吨)、重晶石(开采量为85524吨)、高岭土(开采量为377万吨)、石英与石英砂(开采量为3497万吨)以及硅石(开采量为53282吨)等,有色金属少之又少。

而与此同时,德国又就是资源消耗大户。

为满足生产需求,除了进口途径外,德国便思考可再生资源问题,循环经济应运而生。

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德国位于世界前列。

德国的循环经济起源于“垃圾经济”,当前的做法就是使废物经济管理贯穿于整个经济循环当中,德国废物管理政策的目标就就是实现一种面向未来的、可持续的循环经济,其政策重心首先就是资源保护,其次就是尽可能有效地处理废物。

德国在废弃物管理方面坚持预防为主、产品责任制与合作原则,着眼于避免不必要的废弃物的产生。

法律就是德国成功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严格执法的基础上,鼓励来自工商企业界的自愿承诺,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富有特色的废弃物管理体系。

在德国,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以及普通民众生活中的一部分,而垃圾处理与再利用就是德国循环经济的核心。

它的循环经济系统正变得越来越成熟。

二、德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1972年,德国颁布的《废弃物处理法》在循环经济实践道路上开启了历史先河。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

促进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融合
合理规划布局
在城市规划和开发中,注重将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相 结合,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推动产业升级
利用工业遗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发展文化创意、旅 游等新兴产业,促进城市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推动跨区域合作与交流
加强区域合作
鲁尔区可以与其他地区或国家开展合作,共同探讨工业 遗产的保护和利用经验,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特点
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许多设施已经被列为国 家级或世界级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见证了德国工业化的历程,也反映了当 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
CHAPTER 02
工业遗产的利用方式
改造再利用
保留原有建筑结构
德国鲁尔区在改造再利用工业遗 产时,注重保留原有的建筑结构 和历史痕迹,以保持其历史价值
共空间、文化旅游目的地等,以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制定科学规划
03
政府应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工业遗产的定位和利用方向,以确
保其可持续利用。
CHAPTER 05
未来展望与建议
加强法律法规保障与政策支持
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工业遗产,需要制定 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工业遗产的定义、认 定标准、保护措施和管理办法。
历史背景
鲁尔区的工业发展始于19世纪中 叶,以采煤、钢铁、机械制造等 重工业为主,曾是德国乃至世界 工业的重要中心。
工业发展历程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
鲁尔区的工业设施逐渐增多,以煤炭和钢铁 生产为主。
二战后至1950年代
鲁尔区经历了一系列的产业转型和升级,从 传统的重工业向新兴产业转型。
20世纪初至二战

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

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

摘要 德国具有悠久的工业遗产保护的历史,从政策、保护与开发的方法等方面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本文将结合典型案例,分析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具体策略和方法,为了解和借鉴德国工业遗产保护的相关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 工业遗产;政策;策略,保护和再利用AB S T R AC T Th e r e is a lo ng his to ry of p rote c tio n ind us tr ia l he r ita g e in G e rm a ny,a n d it h a s a c c um ula te d c o n s id e r a b le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再利用的政策和策略分析*—以北威州鲁尔区为例An a lys is on t h e P olic ie s a n d S t ra te g ie s fo r P r ot e c t io n a n d Re us e o f In d us t ria l He rit a g e s in G e rm a ny:Ruhr Are a a s a Ca s e S tud y马航1 苏妮娅2Ma Ha ngS onia S choon 德国的工业文化历史悠久,随着产业升级改造,德国采取了积极的更新改造措施,形成了独特的后工业文化景观以及丰富多样的更新改造模式,这与背后的政策、法规以及管理方式等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造政策、规划体系、管理方式、资金来源等,为全面、客观地了解德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开发。

在德国,属于保护范围内的文物主要包括三类:建筑类文物、可移动的文物与考古遗迹。

建筑类文物包括:单体建筑:城堡、教堂等,建筑构件:建筑的外墙、窗台、雕e xp e r ie nc e fr o m the a s p e c ts of p o lic y,me thods of prote c tion a nd re us e.The a rtic le a na lyz e s th e re le va nt p olic ie s,s tra teg ie s a nd s pe c ific me thods f or the p rote c tion a nd re u se of ind us tria l he rita g e ,tog e the r with a c a s e s s tud y,in orde r to c om pre h e nd the e xp e rie nc e s of prote c ting indus tria l he rita ge in Ge rm a ny.KE Y WO R DS indus tria l h e rita ge ;p olic y,stra te g y;p rote c tion a nd re use*本课题受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0KB09;德国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DAAD)博士后基金项目。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

412019年6月 第22期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区。

(图片来源于网络)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开发启示文_邵进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是世界上较为成功的案例。

上世纪中期,部分发达国家开始逐渐向后工业化时代迈进。

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企业开始搬离城市,随之出现了大批工业闲置厂房。

但并不是所有的废弃工业厂房都需要拆除、变卖,可以试图挖掘这些老工业遗址的综合经济价值,其中,德国鲁尔工业区就是一例。

德国鲁尔区是德国能源、钢铁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是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随着二战的结束和结构老化等多种因素,鲁尔工业区面临危机。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鲁尔区开始了工业遗产的综合开发,整体上采用区域一体化开发模式—制定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起来。

其中,包含十几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和工业聚落,以及国家级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和用废弃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瞭望塔等,形成了一条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

鲁尔区所有工业遗产旅游地(点)的开发模式可概括为以下三种: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公共游憩场所模式和综合开发模式。

工业历史博物馆模式以一些废弃的钢铁厂和采煤厂最为典型,将亨利钢铁厂改造成大型露天博物馆,游客可在一些工业设施内,参与其中的活动,吸引了众多亲子家庭旅游者;将一些规模较小的工业设施厂房改造成为极富吸引力的个性化博物馆供游客观光,并有导游对这些工业历史博物馆进行解说介绍,增加了这些博物馆的历史感。

公共游憩场所模式主要是将废弃的工业厂区开发成公园、游乐场等公共休闲场所。

较有影响力的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该公园最原始的面貌是一个大型钢铁公司,被改造成工业景观公园供游客休闲娱乐。

综合开发模式主要是将原有的废弃厂区改造成兼具购物与旅游功能的综合服务场所。

在位于奥伯豪森,建成于1758年的鲁尔区第一家铁器铸造厂中,保留较好的厂房设施被打造成了一个工业博物馆。

在铸造厂废弃工业场地上新建的大型购物中心内,配套的服务休闲场所包含了美食文化街、咖啡馆、酒吧、游乐园和体育中心等,成功地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

工业遗产城市更新典型案例一、德国鲁尔区。

1. 背景。

德国鲁尔区曾经是欧洲最大的工业区,以煤炭和钢铁产业闻名。

但是随着资源的枯竭和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里的传统工业走向衰落,城市面临着经济衰退、环境污染、人口流失等一大堆头疼的问题。

2. 更新措施。

产业转型:把以前的煤矿和钢铁厂改造成创意产业园区。

比如说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工业区,它现在是一个集艺术、设计、文化产业于一体的地方。

旧厂房变成了时尚的工作室、艺术展览厅,还有创意餐厅。

那些巨大的钢铁架构不再是冰冷的工业设施,而是充满艺术感的背景墙。

这里还保留了一些煤矿设施,做成工业遗产博物馆,游客可以坐着小火车下到矿井里去体验以前矿工的生活,这可太酷了。

环境治理:鲁尔区以前的天空总是灰蒙蒙的,河流也被污染得不成样子。

在更新过程中,他们大力治理环境,清理河道,种树造林。

现在的鲁尔区,蓝天白云下,绿树成荫,以前的工业废墟变成了美丽的公园。

像杜伊斯堡北部景观公园,以前是钢铁厂,现在是一个有湖泊、草地、树林的大公园,那些废旧的高炉就像巨大的雕塑一样立在公园里,孩子们在旁边的草坪上玩耍,这种对比真的很有趣。

3. 效果。

鲁尔区通过这些更新措施,成功地从一个衰落的工业区转型成一个充满活力的综合性区域。

吸引了大量的年轻人和创意人才,经济也开始复苏,旅游业也发展得红红火火。

二、上海杨浦滨江。

1. 背景。

上海杨浦滨江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众多的老厂房、码头和仓库。

随着城市的发展,这些工业遗产渐渐失去了原来的功能,而且还占据着宝贵的滨江地段。

2. 更新措施。

保留与再利用:他们没有把这些老建筑一股脑儿拆掉,而是保留了那些有特色的厂房和仓库的外立面,在内部进行改造。

比如杨树浦水厂,这可是个百年老厂,它的英式建筑风格特别漂亮。

现在水厂还在正常运营,同时它的一部分空间被改造成了工业文明展示馆,游客可以在这里了解上海的供水历史。

还有上海国际时尚中心,以前是十七棉纺织厂,现在变成了时尚的购物中心和秀场。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模式及启示课程名称:国际旅游案例分析考查学期: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名:***学号: **********院系专业: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成绩:指导教师:***2014年月日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摘要: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启示。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注意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不能雷同要有创新,打造工业旅游带,发展为镶嵌在城市中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明珠。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工业生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文化等为依托而开展的游览、学习的体验活动。

而工业遗旅游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形式。

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如何?中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我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旅游大多数为工业生产仍在进行,而工业旅游并非这些企业的主业,是为了宣传本企业产品而为之。

国内发展工业生产旅游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而国外的工业遗产旅游多数是在废弃的工厂上所运营的一种循环经济。

德国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开发的相关法规

德国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开发的相关法规

浅析德国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开发的相关法规摘要:本文研究了德国关于工业遗存保护与再开发的相关法规。

文章选取了《联邦建筑法典》《联邦空间规划法》以及《萨克森州文物保护法》进行研究,希望能较为全面的介绍德国在相关文件及法规制定上的经验。

关键词:工业遗存保护再开发《联邦建筑法典》《联邦空间规划法》《萨克森州文物保护法》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德国在法律层面对工业遗存地的再开发给予支持与限定。

首先,从政府职能上看,德国的空间规划(包含再开发)体系分为四级,分别为联邦政府,州政府,地区及市政府。

体系中各部门各司其职,职责明确,其中联邦政府制定基本法规,州政府负责制定州法规并依法制定州规划,决策项目,其下辖区由州政府或区域规划机构制定区域规划,而市政府则负责制定总规与详规并依法保证他们与区域规划相符。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具有立法职能,而他们之间的关系是,联邦政府法律指导州政府法律制定,州政府法律对各州起到实际约束作用。

其次,从法规上看,通过笔者研究,德国并无针对工业遗存保护及工业遗存地再开发的专门立法,但在联邦政府层面,《建筑法典》及《空间规划法》包含了遗产保护及工业遗存地再开发的相关内容,而在州政府层面上,保护与再开发也具体呈现于各州的建筑遗产保护法之中。

本节将以德累斯顿所在的萨克森州为例,简述州法规中的相关内容。

(1)《联邦空间规划法》和《联邦建筑法典》[ 本文所采用的版本是于1997年8月18日颁布的,由德联邦交通,建设及住房部提供的英文版本]《联邦空间规划法》最早于1965年4月8日颁布,其规定了空间规划总原则以及联邦政府及各联邦州政府的职能分配及注意事项等。

它在总则第二部分第13节规定:(空间规划)应维持区域背景及与历史文化的联系。

区域特征以及由人文自然景观(cultural landscape)的演变而形成的人文与自然遗迹 (cultural and natural monuments)应该受到保护。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

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使得工业时期留下的大量工厂、设施、相关建筑物等工业建筑逐渐成为被城市遗忘的一部分。

然而这些老工业建筑却体现着城市工业文明的发展进程,展现了城市经济和城市建设曾经的辉煌,承载了产业职工的记忆和情感。

它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和城市文化特点的重要载体。

随着国外一些工业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先进理论和经验传入我国,工业建筑的保护和利用得到了国内相关人士的普遍关注。

但我国的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保护与再利用体系不够健全,理论研究仍然不成熟,各种保护与再利用策略有利有弊,更有人盲目利用国外成功经验套入中国的工业遗产。

石家庄市区拥有很多具有历史印记的工业遗产,但在城市改造的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和挑战,生存状态令人担忧,因此工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成为一个十分紧迫而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

工业建筑遗产改造与再利用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在工业建筑遗产保护与再利用领域的研究大致起始于1990 年代中后期,在近年来,国内学者结合国内外案例,开展了不少针对性的研究探讨,比如工业建筑遗产价值的分类研究、改造再利用模式研究以及改造方式和方法研究等。

并取得初步成果。

刘伯英在《城市工业用地更新与工业遗产保护》一书中提出了城市工业用地更新的区域、城市、地段三个更新层次,强调通过城市规划、产业规划、文化规划和社会规划,实现城市物质环境更新、经济更新、文化更新和社会更新的综合更新,最终实现整体的城市复兴。

并介绍了国际、欧洲、特别是英国和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情况,提出了工业遗产的定义内涵、研究方法、田野考察、价值认定、保护管理等内容,对工业遗产保护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王建国在《后工业时代产业建筑遗产保护更新》中提出产业建筑价值评定及分析的界定和分类标准;对产业类建筑保护和再利用的实施策略、具体方法、技术手段和效益等进行系统分类,并做出明确针对性的研究总结,对我国的著名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具体的改造设计手法;构建产业建筑保护理论与方法。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启示背景: 2006年4月18日,中国文物局在无锡主持召开了中国首届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研讨会,并通过了《无锡建议》,工业遗产作为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应得到保护,从而使工业遗产名正言顺地登上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大雅之堂。

因此中国从真正重视工业遗产至今只有短短8年,因此,中国对于如何如何保护工业遗产方面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修复技术上的不成熟,如思想上过于重视物质成分而忽视非物质成分。

这些是不利于对工业遗产的保护与研究。

本文想从国际工业遗产保护的案例研究中得到对于我国如何进行工业遗产保护的启示。

关键词:工业遗产、德国鲁尔工业区、保护、利用1、工业遗产的概念:工业遗产是指:“凡为工业活动所造建筑与结构、此类建筑与结构中所含工艺和工具以及这类建筑与结构所处城镇与景观、以及其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均具备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化遗迹,包括建筑和机械,厂房,生产作坊和工厂矿场以及加工提炼遗址,仓库货栈,生产、转换和使用的场所,交通运输及其基础设施以及用于住所、宗教崇拜或教育等和工业相关的社会活动场所。

”(根据《下塔吉尔宪章》中阐述的工业遗产定义)1.1、国际工业遗产发展的历史进程工业遗产始源于英国——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19世纪末,英国开始出现“工业考古学”学科。

此学科强调应该记录和保存工业革命与工业大发展时期的工业遗迹和遗物。

人们萌发了应该保护工业遗产的最初意识。

但当时这门学科所做的工作也仅限于对工业遗迹进行简单的调查和记录而已。

直到20世纪70年代,较为完整的保护工业遗产的理念才逐渐形成。

之后,虽然研究人员强调对工业遗迹进行记录、研究和保护,然而,工业考古学家们所做的工作依然是物质面上的工业遗存体。

在后期,研究人员慢慢意识到仅仅是去调查工业实体不能够完全反映出工业考古这项研究工作的内涵与价值。

研究工作应当更加关注以前被大家忽视的非物质成分. 于是1978年,在瑞典召开的第三次国际工业考古会议将会议名称修改为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大会,成立国际工业遗产保护委员会。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

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的德国经验【摘要】本文以北杜伊斯公园为例,着重探讨德国鲁尔区对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具体方法,并总结归纳出德国在工业遗产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求对我国城市规划中工业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一、背景解读—衰败与复兴德国的战后重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针对大型工业废弃地的复兴计划,赋之以现实的使用功能,并突出它们的景观美学体验和对生态的贡献。

其中,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Duisburg- Nord)是这一社会潮流中的代表作。

它位于杜伊斯堡市北部,总占地面积2.3平方公里,在原梅德里希钢铁厂(Meiderich Ironworks)的遗迹上重建而展现出蓬勃生机。

20世纪60-80年代,随着全世界产业结构的调整-钢厂逐渐衰败,面对高污染的土壤、恶臭的河流、数目庞大的废旧厂房以及大量的失业工人,政府当局需要解决包括振兴经济、安排就业和住宅改造、修复生态环境等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杜伊斯堡市将该地规划为公园用地,十几年间,规划和设计大师们利用创意和专业技巧,在这片曾让人束手无策的废墟之上,创造出诸多不可思议的变革。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因此成为世界工业遗产集保护和再利用于一身的经典范例。

二、厂区遗址保护和再利用的对策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运用了多种层次和模式,将厂区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后工业景观的重构与组织、空间布局结构的整合、生态环境的修复与重建、交通系统的梳理等相结合,营造具有工业文化体验、休闲、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重功能的后工业景观公园。

与鲁尔区其他工业遗址改造不同,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改造项目并非“场景式的景观”而是着眼于彻底的与公众分享使用。

厂区中有价值的工业建筑遗产与工业设施得到了恰当的保护和再利用,但是它们没有被开发成收取门票的博物馆或展示厅,而是极有创造性的被改造为公共运动设施与儿童活动场地,常年免费面向人们开放。

中德工业遗存地再开发历史对比

中德工业遗存地再开发历史对比

中德工业遗存地再开发历史对比摘要:本文浅析了德国在工业遗存地再开发上的历史与现状,其中对战后东西两德的不同状况做了简要分析,希望能为我国相关项目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德国工业遗存地再开发中图分类号:[f2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德国有着悠久的工业发展史,其开端可追溯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后历经30至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及德意志建国后的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1900),使得起步晚于英法美的德国一跃成为与英美法并驾齐驱的世界工业强国。

特别是1870年后的飞速发展,使得德国人用了30年的时间,便完成了英国人用100年才完成的工业革命。

德国著名的鲁尔工业区,便是那个时期德国工业蓬勃发展的历史鉴证。

20世纪上半叶德国工业在曲折中发展,但二战使其遭受毁灭性打击。

战后德国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尤其是联邦德国,凭借原有的人才和技术基础,欧美各国的帮助及经济体制优势,用20年左右的时间,迅速成长为国民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位,工业生产总值位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的经济强国。

而与之相应的是,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联邦德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重要转变:第一产业大幅下降,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工业部门大为减缩,新兴工业部门和第三产业则迅速发展。

这些被称为所谓“逆工业化进程”的转变,导致从事传统部门生产的工厂大量倒闭,很多工业用地,工业建筑闲置荒废,而曾经处于“中等阶层”的工人也面临大批失业的命运。

[ 《德国通史》417页丁建弘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以鲁尔区为例,1950年代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位居德国首位,而到60,70年代,便出现了严重的逆工业化趋势,具体表现为经济增长缓慢,主导传统工业衰落,失业率上升,生活水平下降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80年代末期,鲁尔区的失业率高达15.7%,而这远远超过了德国失业率平均值8.1%。

为了应对危机,西德政府在不同的阶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

同样以鲁尔区为例,在60,70年代,为了解决经济衰退等问题,当地政府采取了“再工业化”政策,其主要目标是保护传统产业结构,结果是虽然对传统工业部门采取了更高的投入,但当地经济依然持续衰退。

鲁尔工业区遗址保护

鲁尔工业区遗址保护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APPENDIX
2
延续并发展
鲁尔区的发展历史
1、鲁尔区的工业至今已有近 200 年的历史 , 早 在1811 年埃森就有了著名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 康采恩克虏伯公司 , 此后蒂森公司、 鲁尔煤矿 公司等一大批企业在此创建 , 鲁尔区逐渐成了世 界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工业区之一。 2、20世纪50年代后鲁尔区的工业生产长期局限 于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部 门。二次大战后,鲁尔区传统的工业部门和工业 生产方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3、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调整工业结 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优化生态环境等方面 的综合整治。
案例研究 LANDSCAPE DESIGN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APPENDIX
4
工业世界遗产
鲁尔工业区总平面
案例研究 LANDSCAPE DESIGN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APPENDIX
5
入口标志型入口
1 1
案例研究 LANDSCAPE DESIGN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APPENDIX
9
工业灯光景观
1
2
1
3 2
3
案例研究 LANDSCAPE DESIGN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APPENDIX 10
案例研究 LANDSCAPE DESIGN
APPENDIX
6
工业博物馆与空中走廊12 Nhomakorabea1
3
2
3
案例研究 LANDSCAPE DESIGN
关于世界工业文化遗产相关资料
APPENDIX

工业遗产 开发利用案例

工业遗产 开发利用案例

工业遗产开发利用案例
嘿,你知道吗,工业遗产那可是宝藏啊!就说德国的鲁尔区吧,曾经可是重工业的心脏地带呢!那庞大的工厂、林立的烟囱,就像一个个钢铁巨人。

咱先来讲讲它的历史吧,以前那里机器轰鸣,到处都是忙碌的工人,生产着各种工业产品,多牛啊!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工厂慢慢变得过时了。

那咋办呢?总不能就这么荒废了吧!
嘿,人家德国人可有办法了!他们把那些旧工厂变成了艺术区。

哇塞,你能想象吗?那些曾经充满油污的车间,现在挂满了艺术品,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天堂!就好比一个满脸污垢的大汉,突然洗了把脸,换上了一身帅气的西装,变得超级有魅力。

还有啊,他们把一些废弃的仓库改成了时尚的咖啡馆和餐厅。

咱去想象一下,坐在那充满历史韵味的空间里,喝着咖啡,吃着美食,多有意思啊!这就像给一个老古董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鲁尔区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吗?它告诉我们工业遗产不是包袱,而是宝贝啊!只要我们有创意,有想法,就能让它们再次闪耀起来。

那些旧工厂、旧设备,它们可不是没用的破铜烂铁,它们是有故事的老家伙,等着我们去
挖掘它们的价值呢!我们为什么不试试呢?难道就看着它们慢慢腐朽吗?那多可惜啊!所以说,我们要积极地去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让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更多的色彩和乐趣!。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做法

德国工业化进程及主要作法一、近代德国的工业化概况德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开展迟于英国约半个多世纪。

由于封建割据和农奴制〔见普鲁士农奴制改革〕的长期统治,直到19世纪30~40年代,德国还是一个农业国,产业工人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98%。

1848年资产阶级革命后,机器大工业才逐步地确立起来。

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以后,依靠对国内廉价劳动力的剥削和对国外军事侵略及战争赔款,实现了大工业的迅速开展。

具体来讲,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30年代,德国纺织业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兴起,1846年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纺织厂约有313家,其中萨克森的开姆尼兹成为棉纺织业的中心。

19世纪中期,为应对英国等兴旺国家在工业方面的冲击,德国制造业开展重点开场转移,从以纺织业为主的轻工业逐步转向以铁路建立为中心的重工业,其主要特点是以铁路建立带动其他工业开展,从而使德国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后来居上。

第二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和日本在微电子技术、集成电路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方面迅猛开展,德国仍然局限于机床、汽车、照相机等传统工业。

为了缩小与日、美等国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德国加大对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投入力度,实施快速赶超战略。

1990—1994年,德国经济、科技、邮电三大部门对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年均增长825%,有效提升德国信息技术实力。

早在16年前即1999年年底,德国就有因特网用户1950万。

1/4以上的人拥有个人电脑,1/10的人能够使用因特网。

到2001年,德国的因特网及电子商务开展在欧洲遥遥领先。

欧盟10个重点高科技地区中,有6个在德国;第三阶段,为了应对东欧和亚洲国家廉价产品的挑战,德国再次调整开展策略,着手改良生产工艺,注重利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技术,提高资源使用率和保护环境。

为此,德国投资4.5亿德国马克〔约合3.2亿美元〕,实施为期五年的“生产2000〞方案,其核心内容是“清洁制造、确保就业、提高竞争力〞。

后工业时代乡村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生——以德国施特尔嫩费尔斯镇为例

后工业时代乡村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生——以德国施特尔嫩费尔斯镇为例

后工业时代乡村工业遗产的保护性再生——以德国施特尔嫩费尔斯镇为例乡村地区的工农业遗产不同于那些位于城市化地区,尤其是内城的工业用地及其建筑遗产,可以借助其良好的区位向多种形式的第三产业(如服务办公、酒店餐饮、零售娱乐、设计创意等)成功转型,位于乡村地区的工业遗产往往面临着后续利用功能选择不足的先天劣势。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随着信息产业革命的不断深入,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逐步进入第二产业。

受其影响,欧洲乡村地区许多传统的加工制造业迅速衰落。

工厂倒闭,工人失业,许多以工商业为支柱的小镇经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尤其那些位于老镇区、年代久远的工业厂房,成为了社会和经济转型的牺牲品。

作为工业遗产的它们,对当地政府来说,既是财富,又是负担。

面对后工业时代信息化革命对乡村传统制造业所带来的巨大冲击,如何在国家政策和地方发展战略上进行应对,如何保护这些乡村工业遗产并将其转型和加以利用,同时作为德国联邦和巴登符腾堡州示范乡镇的施特尔嫩费尔斯带给我们一条与众不同的解答。

一、发展危机与项目决策本研究选择的案例是施滕恩菲尔斯镇(Gemeinde Sternenfels),位于德国最为发达的工业模范州巴登-符腾堡州。

小镇当地环境优美,地形和气候特别适宜葡萄种植,属于德国西南部传统的雷司令葡萄酒产区。

此外,小镇坐在地还位于德国国家自然公园(Naturpark Stromberg-Heuchelberg)境内,拥有远足路线“葡萄酒之路(Württemberger Weinstra?e)”和男爵古堡(Schlossberg)等一系列休闲旅游资源。

该镇1975年居民1500余人,2009年末达到1850人(表1)。

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本地众多小型制造企业倒闭,从1970到1985年损失约三分之二就业岗位。

这一趋势如得不到遏制,在不远的将来施特尔嫩费尔斯镇将沦为纯粹的“通勤型聚落”(Pendelgemeinde,“睡城”或“卧城”)。

德国遗产管理制度

德国遗产管理制度

德国遗产管理制度德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国家,拥有众多重要的历史遗产和文化景观。

为了有效保护和管理这些珍贵的遗产,德国建立了完善的遗产管理制度,以确保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利用。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德国的遗产管理制度,探讨其特点和优势,以及在保护和管理遗产方面取得的成就。

一、遗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德国的遗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

早期的遗产管理主要是由私人和慈善团体来进行,如建立博物馆、图书馆等。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古迹保护和文物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凸显,国家开始逐渐介入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国家遗产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

1924年成立了第一个国家级的遗产管理机构,即德国文物保护委员会。

其后,国家陆续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了包括文物保护法、古迹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法规。

二战后,德国在遗产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快速发展,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遗产管理机构和体系。

今天,德国的遗产管理制度已经非常完善,包括联邦、州、地方三级管理,并在国际上设有相应交流与合作平台。

德国遗产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凸显了国家对于遗产保护和管理的高度重视,以及长期的政策和制度建设。

二、遗产管理制度的组成和职能1. 遗产管理机构德国的遗产管理机构主要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

联邦层面设立了德国文物保护和古迹保护局(BfDG),负责统筹整个国家的遗产保护工作,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

州级和地方级则分别设有相应的遗产管理机构,负责具体的遗产管理和保护工作。

另外,德国还设有一系列专门的遗产基金会和协会,如德国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德国古迹保护协会等,这些组织在遗产保护和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 遗产管理职能德国的遗产管理机构主要承担着以下几项职能:(1)制定政策和法规遗产管理机构负责制定相关的政策和法规,确保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合理的法律保障。

这包括古迹、文物的登记和保护规定,遗产保护区的划定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发展及多层级再利用
作者:范晓君, 徐红罡, Dietrich Soyez, 代姗姗
作者单位:范晓君(中山大学,广州510275;沈阳师范大学,沈阳110034), 徐红罡(中山大学,广州,510275),
Dietrich Soyez(科隆大学地理系,德国科隆D-50923), 代姗姗(中山大学,广州510275;澳门科技大学,澳
门999078)
刊名:
经济问题探索
英文刊名:Inquiry Into Economic Issues
年,卷(期):2012(9)
1.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面面观(1-12) 2003
2.刘会远;李蕾蕾浅析德国工业遗产保护和工业旅游开发的人文内涵[期刊论文]-世界地理研究 2008(01)
3.刘会远;李蕾蕾德国工业旅游与工业遗产保护 2007
4.张丽兵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初探 2008
5.陈淑华东北资源型城市工业旅游的发展--从德国鲁尔区视角分析 2010(03)
6.叶瀛舟;厉双燕国内外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经验及其借鉴 2007
7.谢红彬;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 2005
8.张艳锋从废墟到乐园——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G.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2004
9.张晓莉城市记忆与工业遗存[期刊论文]-国际城市规划 2007(03)
10.张艳玲鲁尔区的经验对山西工业旅游发展的启示[期刊论文]-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01)
11.BRONNY H M;JANSEN N;WETTERAU B The Ruhr Area 2004
12.STORM A Hope and Rust:Reinterpreting the industrial place in the late 20th century 2008
13.汪希芸工业遗产旅游"资源——产品"转化研究——以南京市为例[学位论文] 2007
引用本文格式:范晓君.徐红罡.Dietrich Soyez.代姗姗德国工业遗产的形成发展及多层级再利用[期刊论文]-经济问题探索
2012(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