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赏析.
郑燮,人称板桥先生,“扬州八怪”之一。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后两句说我们虽然只是小小的州县官吏, 但老百姓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我们的感情。充 分体现了郑板桥对百姓疾苦的关心。足见诗人 对民众的体察入微、对灾民的深切关怀。诗是 赠予上司山东巡抚包括的,表现了诗人两袖清 风、退隐回乡的决心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而 独善其身的高尚情操。
八大山人画的《孔雀》拖着三根花翎尾巴,形象怪 诞,堪称“漫画”,题诗云: 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 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 孔雀拖着三根花翎尾巴,喻清朝官帽上的花 翎,暗指高官。“三耳”可以理解为奴才要随时 随地听候主人的吩咐,所以恨不得长出三只耳朵 才好,这样在为主子效力时才能讨得主子的开心。 “坐二更”则指古代官员等候早朝。这张画尖锐 地讽刺那班趋炎附势、拍马逢迎的满清官员,表 明了自己绝不与清王朝合作的高尚气节和政治态 度。题画诗以秃笔书写,书出作者心中的荒凉和 坚定,更与洒脱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酸辣诙谐的画风相辉映。
2、(2008年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 答问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 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 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
玩味不已。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北宋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①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②土,凫雁静立将俦侣(chóu lǚ 解释:1.伴侣;朋辈。 2.指结为伴侣或朋友。)。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 错误,作者表达的是万里江山浓缩在尺牍之间 的画作里。故C错误。
题许道宁画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这幅画 有什么样的评价?
第一问:画中蕴含着诗意,但无法用语言准
云气蒸腾,溽暑难消。(诗人赏画) C.这幅面作描绘了一幅颇具情趣的水边凫雁图,黄白映衬,
色彩鲜明,意境雄浑。(描述画面) D.这幅画作有很强的感染力,使人浮想联翩,引起了作者对
往日所见之景的回忆。(诗人感受) ▪15.(3分)C 译文解释了是安闲可亲。
▪小结:选择项一般从以下方面设题: ▪描述画面,诗人如何赏画,诗人评价、感受、感情
题许道宁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 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
C
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墨竹图题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墨竹图题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墨竹图题诗原文、注释及赏析
赏析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墨竹图题诗原文、注释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墨竹图题诗
清代: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译文:
在衙门里休息的时候,听见竹叶萧萧作响,仿佛听见了百姓啼饥号寒的怨声。
我们虽然只是州县里的小官吏,但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在牵动着我们的感情。
注释:
衙斋(zhāi)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署:衙门。年伯:古称同榜考取的人为同年,称“同年”的父辈为年伯。中丞:清代将巡抚称为中丞。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萧萧:拟声词,形容草木摇动声。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吾曹:我们。关情:牵动情怀。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从写竹入手,托物言志,语多谦逊委婉,表达了对民众的忧虑关切之情,以及自己的责任感与清官心态。
第一、二句点明诗人身份与周边环境,紧扣画中风来疏竹的`主题。
“衙斋”说明自己身为官员;不言“官邸”“府第”等,既表明自己的官阶较低,又有谦逊之意。忙中偷闲,静卧休息,却听得似有风雨之声,原来那是衙中自己亲手所植的竹林幽篁为清风所动,萧萧作响,意趣横生,同时给人一种十分悲凉凄寒之感。第二句诗人振腕转笔,由竹叶声响联想到民间疾苦,一个“疑”字道出了诗人的爱民之心与勤政之意,表达了他对百姓的真挚情感。他在任期间确实对百姓关怀备至,深得百姓的感戴。最后因擅自开仓赈济,触犯了贪官污吏的直接利益,而被诬告罢官。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
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四.题画诗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
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大全
【导语】题画诗是⼀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处,往往由画家本⼈或他⼈题上⼀⾸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的意境。下⾯是分享的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全。欢迎阅读参考!
【篇⼀】经典的题画古诗赏析
⾦陵图
朝代:唐朝|作者:韦庄
谁谓伤⼼画不成?画⼈⼼逐世⼈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寒云满故城。
赏析
韦庄这⾸《⾦陵图》载于《全唐诗》卷六九七。下⾯是中华诗词学会理事、⼴东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刘逸⽣先⽣对此诗的赏析。
这是⼀⾸题画之作,诗⼈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挥笔题下了这⾸诗。
画家是什么⼈,已不可考。他画的是南朝六代(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的故事,因为六代均建都于⾦陵。这位画家并没有为南朝统治者粉饰升平,⽽是写出它的凄凉衰败。他在画⾯绘出许多⽼⽊寒云,绘出危城破堞,使⼈看到三百年间的⾦陵,并⾮什么郁郁葱葱的帝王之州,倒是使⼈产⽣伤感的古城。这真是不同于⼀般的历史组画。
⽐韦庄略早些时的诗⼈⾼蟾写过⼀⾸《⾦陵晚望》: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泛秋声。
世间⽆限丹青⼿,⼀⽚伤⼼画不成。”
结尾两句,感慨深沉。⾼蟾预感到唐王朝危机四伏,⽆可挽回地正在⾛向总崩溃的末⽇,他为此感到苦恼,⽽⼜⽆能为⼒。他把这种潜在的危机归结为“⼀⽚伤⼼”;⽽这“⼀⽚伤⼼”,在⼀般画家笔下是⽆法表达出来的。
韦庄显然是读过⾼蟾这⾸《⾦陵晚望》的。当他看了这六幅南朝故事的彩绘之后,⾼蟾“⼀⽚伤⼼画不成”的诗句,似乎⼜从记忆中浮现。韦庄想:真个是画不成么?这六幅南朝故事,不是已把“⼀⽚伤⼼”画出来了吗!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好像针对⾼蟾反驳道:“谁谓伤⼼画不成?画⼈⼼逐世⼈情。”为什么就画不成社会的“⼀⽚伤⼼”呢?只是因为⼀般的画家只想迎合世⼈的庸俗⼼理,专去画些粉饰升平的东西,⽽不愿意反映社会的真实⾯貌罢了。
高中语文 新高考复习微专题:诗歌鉴赏之题画诗鉴赏 (课件18张)
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
这首诗运用联想想象,化静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 动物、人物活动起来,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 力,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13
借题发挥 抒发情感
归纳小结
1、化无为有 虚实结合 2、化静为动 生动形象 3、借题发挥 抒发情感 4、描绘感觉 赞赏画技
12
化无为有 虚实结合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想象之景。 答:诗歌展开联想想象,不仅写出画面上有的景物(实), 而且写画面上没有的景物(虚),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 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 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阿童三尺箠③,御此老觳觫④。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
郊野。③箠:鞭子。④觳觫(húsù):恐惧害 怕得发抖状。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 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野水潺潺平落涧, 答:“水潺潺”声音的描写,“秋风瑟瑟” 秋风瑟瑟细吹林。 声音的描写,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 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
隔坞闻钟觉寺深。
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动静结合,声响
反衬环境的幽静,变得有声有色;2、诗人
2023届高考古诗专题复习:题画诗
19年全国
题许道宁①画
陈与义
满眼长江水,苍然何郡山?向来万里意,今在一窗间。
众木俱含晚,孤云遂不还。此中有佳句,吟断不相关。
[注]①许道宁:北宋画家。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题画诗写景兼抒情,并未刻意进行雕琢,却能够于简淡中见新奇。 B.山水是这幅画的主要元素,特别是江水,占据了画面上大部分的篇幅。 C.诗人透过一扇小窗远距离欣赏这幅画作,领略其表现的辽阔万里之势。 D.颈联具体写到苍茫暮色中的树木与浮云,也蕴含了欣赏者的主观感受。
实写 桃花 鸭 蒌蒿 芦芽
虚写 暖 河豚
想象
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实写 短蓑长笛一川秋 虚写 干戈…九州,挽粟…水流
干戈战乱与闲适祥和对比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 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
疑是民间疾苦声。
前两句托物取喻。写作者听到窗外清风 吹动竹子,声音呜咽悲凉。诗人由此联 想到百姓疾苦,这竹声好像是饥寒交迫 中百姓的呜咽之声,体现了作者身在官
画鹰
素练:作画用的白绢。
杜甫
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这里形容画中之鹰凶猛
㧐①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 如挟风霜之杀气。画作:
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可呼。 作画,写生。殊:特异,
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1.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 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 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1.野次:野外。2.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3.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 竹子。 4.阿童:小童儿。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阿童复阿童”句。这里代指小牧童。 5.箠(chuí):竹鞭。6.御:驾驭。 7.觳觫(húsù):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 代指牛。 8.砺角:磨角。9残:损害。
确表达。
第二问:这幅画意境深远,韵致悠长,令人
玩味不已。
纯甫出释惠崇画要予作诗(节选) 王安石 北宋
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出吾最许。 旱云六月涨林莽,移我倚然①堕洲渚。 黄芦低摧雪翳②土,凫雁静立将俦侣(chóu lǚ 解释:1.伴侣;朋辈。 2.指结为伴侣或朋友。)。 往时所历今在眼,沙平水澹西江浦。
【少儿综合素质训练】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本文概要】题画诗是一种艺术形式。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下面是本文分享的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大全。!
【篇一】经典题画抒怀古诗赏析
竹石
朝代:清朝|作者:郑板桥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赏析/鉴赏
这首诗是一首题画诗,题于作者郑板桥自己的《竹石图》上。这首诗在赞美岩竹的坚韧顽强中,隐寓了作者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
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咬”是一个主动的,需要付出力量的动作。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作者郑板桥诗、画中的竹又往往与“石”是分不开的。有时侯,石构成竹的对立面,如“画根竹枝插块石,石比竹枝高一尺,虽然一尺让它高,年来看我掀天力”;有时候石成为竹的背景,如”秋风昨夜渡潇湘,触石穿林惯作狂;惟有竹枝浑不怕,挺然相斗一千场”。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有了前两句的铺垫,很自然地引出了下面两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作者郑板桥的诗画中,竹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顽强意志的象征,而风则往往是恶势力的代表,如前面提到的“秋风昨夜渡潇湘”这几句,又如:“一阵狂风倒卷来,竹枝翻回向天开。扫云扫雾真吾事,岂屑区区扫地埃。”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东西南北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但是由于它深深扎根于岩石之中而仍岿然不动,坚韧刚劲。什么样的风都对它无可奈何。诗人用”千”、“万”两字写出了竹子那种坚韧无畏、从容自信的神态,可以说全诗的意境至此顿然而出。这时挺立在我们面前的已不再是几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指的是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它将有形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实现了“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诗与画的关系可以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它们都可以通过形象和意境来表达,但诗歌用语言文字,而绘画则用色彩线条。因此,诗与画的结合可以让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从而更深刻地表现出诗画意境。
题画诗有两种结合方式,一种是因诗而作画,即诗意画;另一种是因画而题诗,即题画诗。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有画写物外情和诗传画外意,以及不即不离和虚处传神。这些手法可以让诗与画更加融合,达到艺术上的完美。
在鉴赏题画诗时,最重要的是理解诗与画的结合。有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因此,鉴赏这些
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分析诗歌运用的手法,最后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题画诗的艺术表现手法还包括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因此,化静为动和动静相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可以让画面上的静态景物和人物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例如,XXX的《竹石牧牛》就是一首运用了化静为动手法的题画诗。
这篇文章介绍了题画诗的鉴赏策略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的特点。其中,第一部分以两首诗为例,分别描述了如何通过联想化静为动和写实虚实相映的手法,使画面更具生命力和表现力。第二部分则解释了题画诗的作用,即通过描写画面以外的景和趣,丰富画面的内涵,使之更加生动有趣或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在回答题目时,应注意把握这些特点和策略,准确描述画面内容和气氛,并分析诗中的虚实相映和描写表现。
《题画》诗鉴赏
《题画》诗鉴赏
唐朝诗人李唐的古诗作品《题画》,其诗全文如下:
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
【注释】
①烟村:指烟雾缭绕的村落
②时人:当时的人;同时代的人
③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的颜料。燕,一木作“胭”。后亦泛指红色
【翻译】云烟袅绕的村庄和雨水滂沱的河滩,山村时隐时现,滩水湍急,欣赏着画中美景很容易,谁知道画好它有多少艰滩。早知道时人看不上这样的美景,就应该多买胭脂来画艳丽的牡。
【鉴赏】
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到画本身的只有第一句;其余三句,都是借题发挥,用以抒发个人的感慨和不平。它的弦外之音,是耐人寻味的。“云里烟村雨里滩”才七个字,就把一幅生动的画境形象地凸现出来。画面层次分明,很有立体感;上方是云烟缭绕的山村,下方是雨水滂沱的河滩,一静一动,相互映衬。画中的景色是朦胧的,但画面是清晰的,山村隐约可见,滩声仿佛可闻,不给人任何晦涩的感觉。这幅画是经过艰辛的精神劳动才创造出来的。因此下句说:“看之容易作之难。”俗话说的好:“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这是常人都懂的生活哲理。但常人往往醉心声色犬马,贪图富贵荣华,缺少真正的审美能力。对这种意境高妙的花看不上眼。诗人写道:“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意思是说如果画牡丹花,施以浓色重彩,定会大受时人欢迎。这自然是反话,这种既饱含着带泪的幽默,又喷射出愤世的怒火。亦庄,亦谐,痛快,淋漓。这种风格,为后世许多题画诗所效法。作者通过对一副烟雨滩图的评论和感慨中,表达自己清高的品性,不愿意做迎合别人的事情。作者在感叹画清高意境感叹的同时,不禁感叹世风口下,人心不古。诗句
题画诗鉴赏和练习
题李世南画扇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参考答案】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的好处是:1.(动静结合或视听结合)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虚实结合或想象。个人添加的)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注意:1、扇面中景物(实景)。2、呈现气氛即营造氛围
【鉴赏策略】回答这类问题,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那些是画外之景。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有声有色,体现了画外之景和画外之趣,拓展了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丰富多彩,便于诗人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
(要答这道题,就得知道一点绘画常识。绘画是用色彩造型的艺术,是视觉艺术而不是听觉艺术,只能观而不能听。明白了这些,仔细审读诗句,就能发现:“潺潺”是看到水而想到的流水声,“瑟瑟”是看到树林里树叶飘落而想到的风声,看到路上一个抱瓮的人就想到附近肯定有村庄,由隐约看到的寺庙就想到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它的好处自然是使无声之景变有声,使静态之景变动态之景,从而使画面内容更丰富,更有生气。)
画者得于心,诗者
《画菊》 画菊》 画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 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 何曾吹落北风中。
[高考链接]
(2006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 题。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 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 觫。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 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 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 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 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
如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竹外桃花三两 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 上时。”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 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对画中的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 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 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 通,达到和谐统一。
题李世南画扇①(2008宁海) 蔡肇②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②蔡肇(?— 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 中书舍人等职。③瓮:这里指水瓮。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 央低的地方。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 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 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 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 分) 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 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 寺庙。
(完整版)题画诗鉴赏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
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四.题画诗鉴赏策略
题画诗最重要的在于诗与画的结合,一些诗是从画面本身入手,着重写画的精妙和灵韵,鉴赏这些诗首先要将原画还原,然后说出这首诗运用的手法,最后再写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步骤:还原画面+写作手法(如何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五、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所谓化静为动就是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即使没见过画的人也能想象得到画面的图景,甚至是如果去掉诗歌的题目会让读者觉得这不是一首题画而是一首写景诗。如2006年全国卷Ⅰ的诗歌鉴赏题:
高考专题复习:题画诗鉴赏(课件)
2.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地诗势哪周围高而中央 低的地方。这里指
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山6坞分。)
p
18
变无为有(虚实结合)类: 首先要弄清哪些是画中之景,哪些是画外之景。
回答这类问题时要答:这些景外之景的描写运
用了想象手法,使画面上的景物活动起来,变得
p
8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
秋风瑟瑟细吹林。
化
逢人抱瓮知村近, 隔坞闻钟觉寺深。
静 为
动
9
化静为动类:
回答问题时要答:这首诗运用联想,化静 为动,使画面上的景物、动物、人物活动起来, 使画面富有动感,更具生命力,生动有趣(或 生动形象),便于渲染气氛,表达情感。
p
10
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
p
5
概念释析:
所谓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往往由画家本人
或他人题上一首诗。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
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题目标志:含有 “题”、“书”、“画”、“图”、“扇”等字。
p
6
题画诗特点 ① 化静为动
②变无为有(虚实结合)
③借题发挥
p
7
①化静为动
即运用联想将画面上静止 的景物人物写活写动,画中景 物、人物如在读者眼前。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诗歌鉴赏之题画诗
题画诗就是指题在画作上的诗歌或吟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朵奇葩,题画诗把有形的的画和含蓄的诗巧妙地融为一体,从而使画意与诗情互相弥补、互相延伸、互相丰富,达到“诗画一体”的艺术境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为视觉的艺术,诗为语言的艺术,二者结合使诗画意境更加深远。诗因画而流传,画因诗而永存。
一.诗与画的关系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1.重形象(塑造形象) 用语言文字用色彩线条
2.重意境(营造意境) 意就是主观情志境就是客观物象
二.诗与画结合的方式
(一)因诗而作画——诗意画(二)因画而题诗——题画诗
三.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画写物外情(区别于照相)诗传画外意(区别于解说)
(二)不即不离(既不脱离画面的内容,又不拘泥于画面)
虚处传神(取长补短,从画的空白处补充升华)
四.题画诗艺术表现手法举隅
(一)化静为动动静相生
绘画是空间艺术,它是以色彩、线条为造型语言来表现生活的,因此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是静止不动的;而诗歌是时间艺术,它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来塑造艺术形象,因此它可以对审美对象进行动态的描写,以表现出生动活泼的生活场景。化动为静、动静相生,正是题画诗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
(二)化实为虚虚实相映
前人论诗曾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的说法。所谓实,就是指具体的景致物象;所谓虚,就是指抽象的思维活动。
(三)借景抒情抒怀咏志
“作诗者徒言其景,不若尽其情,此题品之津梁也。”此语道出了题画诗创作的个中三昧:诗人只有将自己浓郁的主观情感渗透到画面所表现的客观景物中去,使其“皆着我之色彩”,才能写出情景交融的题画佳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题画诗鉴赏
闲云
画鹰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里所说的题画诗,是指为绘画所写之诗和在画上所题之诗。题画诗是我国特有的诗情与画意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杜甫为绘画所作之诗,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大。《画鹰》就是其中著名的一首。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有一位画家画了一幅画,悬挂在廊柱上。画面的主体是一只将要搏击长空、攻击猎物的苍鹰,它的足被一根丝绳拴在圆轴上。这首诗运用想象,描写画中的苍鹰,显示出诗人奋发有为的热情和疾恶如仇的性格。
首联点明题目,描写画面给诗人的整体印象,赞扬绘画技艺的卓越非凡。素练,画鹰所用的白绢;风霜,形容所画之鹰凶猛,如挟风带霜搏击而起,透露出一种肃杀之气。殊,殊异,用以形容素练上的苍鹰画得非常出色。“苍鹰画作殊”一句是对上句的说明,同时引起下面四句,表现“殊”之所在。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苍鹰的神态。三四两句以真鹰比拟所画之苍鹰:那画面上的苍鹰竦起身子,似乎在想着要去攫取狡猾的兔子,它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敏锐而且灵动。 (s ǒng)身,就是竦身;侧目,指苍鹰的眼睛。《汉书·李广传》有“侧目而视,号曰苍鹰”的句子。愁胡,指猢狲的眼睛,孙楚《鹰赋》有“深目蛾眉,状如愁胡”之句。一说胡人碧眼,故以为喻。这两句描写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和神态,把所画的苍鹰写得活灵活现。颈联又从画鹰想到真鹰。绦(tāo),丝绳;镟,系住苍鹰所用的金属圆轴;轩楹,指悬挂画鹰的廊柱。这两句是说:只要把拴住苍鹰的丝绳、圆轴解开,这悬挂在轩楹上光彩照人的苍鹰就可以展翅飞翔,外出打猎。势可呼,是说可以呼唤去打猎。这是极言画之逼真。这四句诗中的“思”与“似”、“摘”与“呼”这两对词语把所画的苍鹰的神态刻画得十分传神。
最后两句承上收结,直把画鹰当成真鹰,寄托作者的情思。大意是说:什么时候让这苍鹰展翅飞翔,搏击长空,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这里诗人用“凡鸟”来比喻平庸误国的人,表现了诗人疾恶如仇之心和奋发向上之志。
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评论这首诗时写道:“起作惊疑问答之势,……’ 身’、’侧目’,此以真鹰拟画,又是贴身写。’堪摘’、’可呼’,此从画鹰见真,又是饰色写。结则以真鹰气概期之。乘风思奋之心,疾恶如仇之志,一齐揭出。”这个评论是很恰当的。(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