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人的社会化
补充:社会化的标准你有几条达标(上)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美国精神病学会给儿童制定的“社会化”诊断标准: 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1)至少有一个同龄朋友,并且友谊至少维持6个月。 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2)在看不到有什么好处的情况下能够主动帮助别人。 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 (3)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良后果,但未被人发现的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时候,能够主动认错。 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 (4)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时,能够原谅别人,不指责 也不告状。 也不告状。 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 (5)对朋友或同伴的福利表示关心,或者能够分享别人的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 幸福和快乐,如为同伴生日、考试优秀、获奖等感到高 主动向别人祝贺。 兴,主动向别人祝贺。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 一般来说,在上述五条标准中,6岁以下儿童应至少应 符合一条; 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13~18岁的 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 符合一条;7~12岁的孩子应至少符合两条;13~18岁的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 孩子至少应符合三条。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达不到上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述要求,就可以认为是社会化不足。
(四)双向社会化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双向社会化包括了社会化的两种不同方向:
二、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社会化过程(包含四种类型)
正向社会化——指上代人对下代人的文化传递 正向社会化 和教化过程。传统社会的个体社会化是比较纯 正的正向社会化,现代社会的基本社会化过程 主要是正向社会化。 反向社会化(又称为文化反哺)——指年轻一代 反向社会化 用新知识、新观念影响上一代(或前辈)的过 程。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普遍。
打工妹的城市社会化
打工妹的城市社会化——一项关于农民工城市适应的经验研究摘要:进城的打工妹是没有城市生活历史的‚异乡人‛,需要通过城市社会化才能融入城市。
城里人与乡下人,在视觉上,其社会身体呈现出显著的社会等级差异。
如何打扮得像城里人,这是打工妹从进城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的身体城市化历程;城市话语不仅是打工妹与城市世界和城里人进行沟通的媒介,同时也是她适应新的社会身份或扮演新的社会角色的基础;城市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获得与积累,是打工妹与城市社会互动的基础,是她们城市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打工妹;城市社会化;城市适应一、研究背景与提出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数以万计的中国农民离开村庄,像潮水般涌进城市,进入工厂,成为举世瞩目的社会流动现象。
在这气势磅礴的‚民工潮‛中,流动中的农村女性,尤其是珠江三角洲被称为‚打工妹‛的农村年轻女性,在与当地社会的互动过程中不断发生的故事,形成一道色彩缤纷的社会景观。
根据学者们对民工潮规模的分析,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入城市的农民工的数量即已达到8000万至1亿人,其中打工妹的数量在3000万左右。
[1]在学者的视野中,对包括‚打工妹‛在内的‚进城民工‛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民工潮的形成、特点、对流入地和流出地影响的对策性研究;二是对农民工进城后,生存状态的描述性研究;三是从工业化、城市化的角度对城乡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劳资关系等社会结构变迁与制度创新等切入农民工生存和发展问题的研究。
大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视角聚焦在农民工劳动权益保障的普遍制度性缺失的现状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我们已经乐观地看到各种不平等的阻碍农民进城的制度性壁垒正在瓦解。
那么,亿万农民的现代化、城市化之路是否从此就一帆风顺?当外在的制度性枷锁被挣脱以后,进城农民将面对的是与自己的抗争——城乡文化冲突。
其实,千百万农民工不管是短期在城市逗留,或者是像候鸟一样不断地来回于城乡之间,还是永久移居城市,他们首先面临的都是对城市生活的认知与适应,为适应城市生活与新的职业身份,他们必须抛弃熟知的乡村生活知识,进入再社会化的过程。
社会化女性与社会进步
社会化女性与社会进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日益完善的教育体系,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走进社会,积极参与各个领域的工作和活动,呈现出一种新的社会化女性形象。
社会化女性不仅代表了对性别平等的追求,也意味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社会化女性对社会进步所带来的影响。
首先,社会化女性的出现推动了社会的经济发展。
随着女性进入职场,劳动力市场得到了更大的充实,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女性在各个领域的职业发展,既提高了家庭和个人的经济状况,也注入了更多的创新和智慧。
她们展示出的能力和才华为社会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变革,同时也使社会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
例如,在科技领域,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社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其次,社会化女性的崛起为性别平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化女性的存在和发展,无疑是对传统性别观念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男女平等权利的一种实现。
她们通过教育的提升和工作机会的增加,逐渐改变了传统上女性在社会地位和权力方面的被动局面。
女性参与社会活动的增多,使得社会公正和人权意识逐渐增强。
这种努力为打破性别壁垒和实现性别平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全社会提供了更好的发展环境。
此外,社会化女性的涌现也给社会带来了平衡和和谐。
在家庭和社会功能的双重追求下,女性成为了家庭与社会之间的一座桥梁,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家庭中,独立自主的社会化女性不仅能够承担起传统的家庭责任,还能够以更加自由和开放的方式与家庭成员进行交流与协调。
在社会中,女性的参与不仅注重个人的发展,也更加注重社会的和谐与公共利益。
她们在各种社会组织和公益活动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为社会建设和社会服务注入了新的力量。
最后,社会化女性的崛起也带来了对权力和权益的重新思考。
女性的参与为权力结构和权益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当女性在决策层面和社会管理中占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权力时,将更加关注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利益和需求。
这既体现了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价值观,也为社会的进步和公平带来了新的机遇。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论文关键词]社会化性别性别角色女人论文摘要]男女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的反应中形成的,其中个体的社会化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内容(一)什么是社会化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等均在社会化的范畴之内。
具体而言,社会化的内容包括:(1)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又要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的职业手段和技术。
(2)选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步树立起通过其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生活目标,这些生活目标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3)培养各种社会角色。
既包括性别角色,也包括其他社会角色,如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学校是学生。
(4)学习行为的规范。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掌握这些规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这些规范如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等。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对男女性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
在社会化过程中,两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学习,就渗透在上述内容的各方面中。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家庭、学校、社会舆论都可能带有某种性别的偏向;而生活目标的选定更可能如此,男性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业为中心的生活目标,而女性则可能以建立美好家庭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选择。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论述性别角色发展的理论介绍
性别角色发展理论指的是关于个体如何在社会化过程中学习和内化性别角色的模式和解释。
这些理论探讨了性别角色的形成、塑造和表达,以及与社会、文化和个体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1.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们周围的他人来学习性别角色。
主要关注的是家庭、学校、媒体和同伴群体等社会环境对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影响。
2. 社会角色理论:社会角色理论认为,性别角色的发展是社会角色期望和压力的结果。
个体在社会中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社会对该角色的期望行事。
3. 社会认同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关注个体如何识别自己为男性或女性,以及与社会和文化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之间的一致性。
4. 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社会构建主义理论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社会构建的现象,不是生物或天性决定的。
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性别角色的塑造和其多样性的影响。
5. 性别模式理论:性别模式理论关注个体如何通过内化社会对于什么是"男性"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来形成性别认同和角色。
强调个体对社会性别角色的接受和符合程度。
这些理论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帮助我们理解个体是如何通过社会化过程来习得性别角色,并在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塑造和表达性别。
需要指出的是,性别角色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文化、社会、家庭和个体特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每个人在这个过程中的经历和表达方式可能会有所不同。
从《妮尔的芳心》看个人社会化
从《妮尔的芳心》看个人社会化鲁东大学商学院公管1101 赵泽泉学号:20111611676 深邃的夜晚,宁静得可怕的湖面,雾气弥漫,四处已经完全没有了人类的行动踪迹。
只有一个略微苍老的声音唱着奇怪的、完全不为人所理解的歌调。
妮尔和其它的生物没有什么区别,只不过她更美,灵动地奔跑在山野间,古老的树木接连地伸出双手想要环绕着她,杂草在她的脚下也随之舞蹈,不知名的草,不知名的小动物,所有的生灵,在这一刻与她融入了一幅和谐的美丽的画。
没有人类的语言,没有人类唱出的歌和谱的调,没有无数次演练才出来的舞蹈,甚至也没有人类的欣赏观。
由于雾气,我们甚至很难看清她到底身在哪里,终于,她停留在湖畔,伸出双手,面对湖面像是在召唤着什么,她双手不停的摆动,眼神如此清澈却让人无法捉摸,她低吟着只属于她的歌,看到的只有她想看到的人,面对湖面,美丽的少女褪衣入湖,在湖中畅游,宛如年轻的森林女神。
妮尔的母亲,那个老妇人,她临死的时候留下了这样一句话:上帝把你引到这里,陌生人,请保佑我的妮尔。
妮尔不会说话,没有世俗的常识,她是自然的女儿,自然给予了她单纯和爱,她懂得被所谓文明世界丢失了的东西,善良,爱,虔诚。
她是孩子,所以是中性的,无欲的,但是她却听得懂孤独的人们的心声,懂得那些被伤害的感情,她理解一切苦难的人们,希望用爱来把人们结合在一起。
她爱大自然,在湖水和树林中聆听上帝,她远离尘嚣远离罪恶,仿佛是一个天使。
她自由,单纯,善良,有孩子一般的笑容,她是圣女。
朱迪福斯特这个著名的美国演员用她那强烈的宗教感和对孩子的了解与爱塑造了一个经典的人物形象,一个圣徒般的,纯洁的女人。
在某种意义上,这种影片是社会对知识的反思,对良心的探讨,虽名为反智,实际上是提醒人们要面对自己的灵魂,不要在喧嚣的世俗中迷失方向。
当我们看到行为怪异、语言奇特的妮尔在经历一段与文明社会的接触后,依然不能完全融入其中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剧中的女主人公会变成这样呢?在社会学中我们便可以找到答案,同情妮尔的处境。
第二讲 女性的性别角色及其社会化
(四) 如何看待性别刻板印象 四
男女除了生理差异外,没有任何理由因性别不同而 男女除了生理差异外, 有所区别。 有所区别。 所谓男性职业、女性职业都是人为的,家务由女性 所谓男性职业、女性职业都是人为的, 承担并非天经地义。 承担并非天经地义。 教育女孩要泼辣大胆些,而男孩则应该温柔细致些。 教育女孩要泼辣大胆些,而男孩则应该温柔细致些。 教育女孩要胸怀大志, 教育女孩要胸怀大志,树立男孩能我也能的雄心 教育男女孩自幼要互相了解,互相爱护,互相尊重。 教育男女孩自幼要互相了解,互相爱护,互相尊重。
图片提示:从哪些线索判断两只小狗是boy还 图片提示:从哪些线索判断两只小狗是boy还 boy girl呢 是girl呢?
(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概念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又称性别定 型观念,是人们对不同事物进行 概括后形成的相对固定的看法. 当人们以性别为基础,赋予男女 两性以不同的特征框架时,性别 刻板印象就形成了。
妊娠及孕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及特点 孕期一般280天左右 天左右 孕期一般 妊娠早期:身心变化较剧烈。引起乳房胀痛,月经 妊娠早期:身心变化较剧烈。引起乳房胀痛, 停止,有疲倦感,食欲不振,恶心等妊娠反应。 停止,有疲倦感,食欲不振,恶心等妊娠反应。 妊娠中期:心脏负担加重,泌尿系统负担加重,尿 妊娠中期:心脏负担加重,泌尿系统负担加重, 频现象有所减轻,体重开始增加。 频现象有所减轻,体重开始增加。 妊娠晚期:皮肤表面色素沉着,腹部明显凸起,下 妊娠晚期:皮肤表面色素沉着,腹部明显凸起, 肢水肿,活动笨重。临近预产期为孩子的性别、 肢水肿,活动笨重。临近预产期为孩子的性别、健 相貌而忧。 康、相貌而忧。
三、性别角色与刻板印象
(一)性别角色的概念
•性别角色是指社会赋予女人或男人的不同的行 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 为期望与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与作为女性或作 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 为男性相联系的社会角色通过一整套系统和机 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 制,使得个人在其中习得“男”或“女”的性 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 别身份和性别特征,接受性别规训,表现出与 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女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社会规范要求相一致的男女或女性的性别特征。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
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国女性问题中国女性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面临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通过社会学视角,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探讨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以及背后的社会原因。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中国女性的地位与角色从历史上看,中国女性的地位一直处于相对劣势的状态。
尤其是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思想深入人心,导致女性的社会地位长期未能得到充分重视。
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开始发生变化。
首先,女性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逐渐发生了变化。
早期,女性的主要职责是照顾家庭,负责家务和育儿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女性教育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了家门,开始投身于工作和事业的发展中。
因此,许多女性在事业上也取得了让人瞩目的成就。
其次,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角色也在逐渐改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
通过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以及自身努力,许多女性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中坚力量。
不仅如此,随着女性在职场中的地位逐渐提高,许多女性在政治、企业、教育等领域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中国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尽管女性地位和角色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
下面,我们将重点分析中国女性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性别歧视是中国女性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无论是在家庭中、工作中还是在社会中,女性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例如,女性在职场中往往遭遇到薪资不公、晋升困难等问题。
此外,在一些传统观念和观念束缚下,女性在人际关系中也往往面临着诸多的困难。
其次,家庭和职业的平衡问题也是中国女性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随着女性进入职场,许多女性必须兼顾工作和家庭两方面,这使她们的压力不断增大。
对于许多女性而言,如何平衡工作和家庭成为了她们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最后,暴力和性侵犯问题也是威胁中国女性安全和尊严的重要问题。
尽管政府和社会对于这些问题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是问题仍然存在。
5性别社会化
一,出生:期望的烙印 出生:
依据1990年人口普查时的统计,中国的性别比为 106.60,而且这种较高的性别比状况具有持 续性.尤其是出生婴儿性别比明显偏高,1989 年和1990年上半年汉族人口的出生婴儿性别比 高达111.9.目前调查数据显示的引产中女孩子 的比例与孩次呈正相关及与是否有男孩子负相 关的现象,表明妇女生育行为中明显的性别选择 倾向.生育上的男性偏好在"儒家文化圈"中 普遍存在.
二,社会化理论
第三,假定个人是行动的主动者,个体 的行为是与自身的直接经验,对行为后 果的预期以及对他人行为的观察联系在 一起的,个体的具有自我认知的主动性. 第四,假定在一生的社会化过程中早期 社会化具有相对重要性.早期社会化的 经验常常在个人的其它人生经验中得以 再现,并影响着人们进一步对社会角色 的领悟. 第五,假定社会化是文化,制度等得以 再生产的重要工具因素.
二,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的基本假设是: 第一,假定人的行为和有关行为的意义都是 "习得"的.即人的任何行为和有关行为的价 值都是社会学习的结果,体现了社会文化的基 本特性. 第二,假定人们社会学习的路径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元化的.社会化至少有正式社会化和非 正式社会化两种.正式社会化是指由各种社会 组织机构,如家庭,学校,传媒,工作组织等 提供的社会化.非正式社会化与个人经验紧密 相关,强调在家庭,学校,同辈群体以及工作 场所等重要的组织结构中的人际互动,体现着 个体与他人和组织的互动关系过程中的经验和 认知.
四,青春期——自我认同和双 青春期 自我认同和双 重标准
青春期的性别社会化是在人体的生物性 变化基础上发生的. 这一时期的性别社会化对于女性来说充 满着双重标准,主要表现为目标的双重 性和选择的双重性.
社会性别的社会化主流化
职场平等
在职业发展方面,应消除 性别歧视,为女性提供平 等的就业机会和晋升空间。
公共设施与服务
公共设施和服务应充分考 虑性别差异,满足不同性 别群体的需求。
公共政策与社会性别主流化
制定性别敏感政策
政策制定者应充分考虑性 别因素,制定出有利于性 别平等的政策。
监测与评估
对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监 测和评估,确保政策的有 效实施。
提高女性卫生保健服务
加强女性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孕产妇保健、生殖健康和乳腺癌、宫 颈癌等常见女性疾病的筛查和治疗。
打击性别暴力和性骚扰
建立有效的机制,防止和打击医疗场所的性别暴力和性骚扰行为, 保护患者权益。
社会性别在健康领域的主流化的挑战与前景
挑战
社会性别主流化在健康领域的推进面临诸多挑战,如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医疗从业者的 意识不足等。
倡导与宣传
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性别平 等理念,提高公众对性别 问题的认识。
社会性别在媒体中的呈现与影响
媒体报道中的性别偏见
01
媒体在报道中应避免使用带有性别偏见的言辞和图像,确保公
正客观。
影视剧中的性别形象
02
影视剧中的角色形象应多样化,避免过于刻板的性别角色设定。
网络社交媒体的性别议题
03
社交媒体上应鼓励理性讨论性别问题,减少网络暴力与歧视。
社会性别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受到社会文化、历史背景、 地域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社会和群体对同一生理性 别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社会性别期待和规范。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的关系
生理性别是指个体的生物性别,即男性或女性,这是由染 色体决定的。
社会性别与生理性别不完全对应,个体在社会中可能被赋 予与自己生理性别不同的社会性别身份,也可能在某些社 会文化中,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身份一致。
社会化女性与社会进步
社会化女性与社会进步在当代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化过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于整个社会的进步具有深远意义。
本文将从教育、就业、权益保障等多个方面探讨社会化女性对社会进步的积极影响。
教育是塑造女性社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去,女性的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很多女性被限制在家庭中的角色中,缺乏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然而,社会在不断进步,女性教育程度与男性逐渐趋同。
现如今,女性在教育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断攀升,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大大提高。
这让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掌握知识和技能,为进入职场打下坚实基础。
女性的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过去,女性在职场中往往面临着性别歧视和职业限制。
然而,随着社会化女性的不断推进,女性的就业机会也在不断扩大。
女性可以选择更加丰富多样的职业发展路径,并在职场中展现自己的能力。
与此同时,女性的工资水平也在逐渐与男性靠近,实现了一定的薪资平等。
女性的就业状况的持续改善,与社会化女性的进步紧密相连。
社会化女性也为权益保障的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
过去,女性在婚姻、继承、财产等方面的权益常常受到歧视和剥夺。
但是,在社会化女性的进程中,女性权益保障得到了明显提升。
女性不再只是家庭的附属品,而是独立、自主的个体,享有平等的权益和机会。
相关法律和政策的推进也为女性权益保障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
除了上述方面,社会化女性对社会进步还有其他的重要影响。
例如,女性的参政议政能力得到提升,女性在政治决策中发挥着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女性的参与可以为社会带来多元的声音和视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社会化女性还鼓励了性别平等和互助共融的社会文化氛围,让性别歧视的陈规旧律逐渐淡出,推动社会进步。
然而,尽管社会化女性的进程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女性在职业晋升、工资待遇和家庭责任分配等方面仍然面临不平等的待遇。
对女性的骚扰和暴力问题也需要进一步解决。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倡导性别平等的理念,并通过法律和教育手段加以推进。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我们需要明确性别社会化是什么。
性别社会化是指社会和文化对个体进行的一种性别角色和性别意识形态的教育和培养过程。
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性别社会化的影响,表现在对男女角色的期待、性别刻板印象的形成和性别主义思想的内化。
这种社会化过程对女性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别社会化导致了对女性的职业期待和定位存在偏见。
在社会化过程中,女性通常被灌输成要柔顺、温顺、善解人意的形象。
这种偏见影响了社会对女性大学生就业的期待,使得她们被认为更适合从事服务性行业、文职工作,而不是技术、管理等更具挑战性和高薪水的职业。
这种偏见不仅影响了女性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的自由,也导致了她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性别社会化还加剧了女性在就业中面临的性别歧视。
由于社会对女性的职业期待和定位偏见,就业市场对女性的歧视更加常见。
在招聘过程中,女性常常面临着更多的限制和挑战,她们往往需要比男性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同等的机会和待遇。
这种歧视不仅严重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机会,也对她们的自我认同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性别社会化还导致了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角色困境。
在职场中,女性往往需要兼顾家庭和事业,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这使得她们在职业发展上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与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在事业和家庭之间陷入困境,这不仅给她们的职业发展带来了障碍,也影响了她们在职场中的地位和声望。
为了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反思和改进。
需要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宣传,加强对性别平等和性别歧视的意识,引导人们摒弃性别刻板印象和偏见,认可和尊重女性在职业发展上的平等权利和能力。
只有通过提高人们的性别意识,才能改变对女性在就业中的歧视和偏见。
需要改变职场文化和机制。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平等和包容的职场文化和机制,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怀给职场中的女性,使她们能够更好地兼顾事业和家庭,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性别社会化是指在社会化过程中,一些与性别、社会角色和性别社会制度有关的行为和心理因素在个体中形成、传递和持续加强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封建社会。
在传统封建社会中,男女的生活和工作分工非常明显。
男子是家庭的主要经济支柱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而女子则被限制在家庭生活和孩子教育方面。
虽然在现代社会,男女平等的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和普及,但是传统的观念和文化仍然会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尤其是在就业方面。
对于女大学生来说,就业的问题已经成为她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然而,在实际的就业过程中,女性所面临的障碍和不公平待遇仍然比男性更严重。
那么,这些障碍和不公平待遇是如何产生的呢?首先,性别歧视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因素之一。
虽然法律已经禁止在就业过程中的性别歧视,但是这种现象仍然时有发生。
例如,一些用人单位会在招聘时明确表述只招男性,对女性一律排斥;或在录用时,优先考虑男性,而对女性的能力和素质并没有真正进行客观评价。
其次,性别刻板印象也是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障碍之一。
性别刻板印象是一种常见的认知偏见,即对某个群体产生错误简单化、片面化和不科学的看法。
在就业中,往往就是以女性被认为“脆弱、莫测、情绪化、天生不适合某些职业”等诸多刻板的标签为由去限定女性从事某些职业的机会。
还有一个原因是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和行为习惯。
这一点表现出来主要是女性申请的职位数量不如男性多,申请岗位均衡的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
女大学生对自身的要求比较高,对待工作也比较严谨,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她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
同时现代女性中的一些母系特征更是阻碍她们工作融入,而那些男性同学则较容易被高层领导看重。
有调查显示,很多女性在进入职场的时候缺乏自身的价值,更多的是将自己牢牢地束缚在一些表面工作中,缺乏创新和开拓的精神,这也成为了她们就业难的障碍之一。
在性别歧视、性别刻板印象和女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的作用下,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
【推荐文档】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PPT
四、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
((2发)(达人的有发大较脑长达是的其依的基赖础生大,活有期脑能;动是改造其自然基的动础力;,有能动改造自然的动力;模仿学习与
创造性学习)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少儿期
青年期
中年期
老年期
(3)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发达的大脑是其基础,有能动改造自然的动力;
2.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个人的角度)
一生社会化 (2)社会化的目的是实现社会整合(个人独立有效地参与群体生活);
人的需要满足的非自足性;
(2)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四、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2)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
❖ 社会自身的延续需要对新加入的成员进行社会 化;
❖ 家庭的世代继替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化; ❖ 一个社会要发展需要其成员有较高素质,也需要
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生理基础)
四、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人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能动性); 社会化是人类社会运行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社会的角度);
一、什么是人的社会化
(2)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是学习社会规范、培养社会角色的过程
社会角色是指一定群体和社会中有特定权利和义务、并按特定行为规范行动的人。
(第发一(达 节的人语大的脑社言是会其化是基的础涵人,义有与类能内动容在改造共自然同的动的力;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共享的文化符号,是
家庭的世代继替顺利进行需要社会化; 在成年期,人必须参与群体、以群体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 (3)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性别社会化女孩篇
2019/11/22
6
少女weight的煩 惱
白人女孩心目中的完美女孩
• 身高170,體重四十五到五十公斤
• 不論自身的外型,白人女孩對於理想外型的描述幾 乎一模一樣。
性別社會化:女孩篇
身體焦慮
• 以下內容取材自<少女weight的煩惱>,Mimi Nichter 著
2019/11/22
2
研究問題以及其來源
• 中產階級白人女孩對自己的身材普遍不 滿的影響來源是什麼?
• 研究問題來自個人生活中,聽到當媽媽 的朋友發出的憂心言論所引發的研究興 趣。
2019/11/22
3
個人煩惱的公共議題
• 公共議題:過份關心體重的負面效應包括飲食失調、 自信心低落、極端的減重手段。
2019/11/22
4
• 解釋的方式:重視青少年對個人身份認 同的追求如何影響她們對標準形象的追 求。
2019/11/22
5
研究方法
• 對青少女生活模式的長期追蹤研究,運用問卷調查、 深度訪談、焦點團體討論、觀察收集資料。
2019/11/22
15
另類的「完美女孩」
• 非裔女孩認為白人女孩認定的完美女孩比較著重外 貌與體型。但認為的理想非裔女孩,則著重人格特 質,而非身材特質。理想中的非裔女孩聰明、友善 不自大、健談、個性隨和,還有幽默感。理想的女 孩不需要很漂亮,只要打扮得宜即可,外型特質需 要靠「懂得表現自我」來豎立風格
2019/11/22
12
非裔女孩
简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简述人的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技能社会化:如果想要在这个社会里好好的生存,就必须得参与社会的实践,努力学好各门知识,在社会中磨练自己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
2、政治社会化:作为社会的成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意识,努力的朝国家想要的人才发展,接受和学习国家的政治制度,为国家的发展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
3、行为社会化:所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
”,社会的也有属于它的社会规范和法律法则,这就需要社会成员的行为要自觉的遵守,使自己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在同一层面上。
4、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是代表社会的成员的不同权利和义务,男人和女人在社会上有着不同的社会特征,一个人只有经过不同的教化,才能在社会的熏染下进入属于自己的性别领域中,从而诠释属于自己的性别角色。
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人的社会化是指人接受社会文化的过程,即指自然人(或生物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
刚刚出生的人,仅仅是生理特征上具有人类特征的一个生物,而不是社会学意义的人。
在社会学家看来,人是社会性的,是属于一种特定的文化,并且认同这种文化,在这种文化的支配下存在的生物个体。
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具备这些品质,因此他(她)必须渡过一个特定的社会化期,以熟悉各种生活技能、获得个性和学习社会或群体的各种习惯,接受社会的教化,慢慢成人。
二、人的社会化的功能从文化角度看,人的社会化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
著名美国社会学家w.奥格本对社会现象中的文化因素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人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社会化在文化延续中的重要性。
从社会结构角度看,学习、扮演社会角色是社会化的本质任务。
帕森斯曾说,社会没有必要把人性陶治得完全符合自己的要求,而只须使人们知道社会对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就可以了。
他认为角色学习过程即社会化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逐渐了解自己在群体或社会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群体和社会对自己的角色期待,学会如何顺利地完成角色义务,其功能在于维持和发展社会结构。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
社会学:人的社会化第九章人的社会化第一节人的社会化的涵义及意义(1)含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的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为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2)类型: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继续)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再社会化。
(3)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所谓社会化的社会机构,是指承担着社会化任务或者发挥着社会化功能的各种社会机构或社会环境。
这里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工作单位、同龄群体、大众传播媒介和社区等。
(4)意义:社会化是人格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结构延续的必要途径,因此是社会良心运行和协调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机制。
在社会化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一) 社会化概述(1)社会化的定义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始终的长期过程。
(2)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
个人生来只是自然人、生物人,而不是社会人,他没有社会观念和社会技能,但同时人又必须生活在社会环境之中。
社会环境不同于自然环境,它是一个人造的世界,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
因此,个人只有接受社会化,才能适应社会,在社会环境中生存,同时参与创造社会;而社会也必须由经过社会化的合格的社会成员组成,才能维持正常的运行。
1.从个人方面分析A.社会化是个人得以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环境中独立生存的必要前提;B.继续社会化是个人适应社会变迁所必经的途径。
2.从社会方面分析社会化是人类社会及人类文化不断延续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A.没有经过社会化的人也就没有社会,没有具备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人,社会就不能维持正常运行;B.没有社会化,社会及其文化就不能保持其一致性,共同的社会目标也就无法实现;C.没有社会化,社会文化就不能世代延续和发展。
浅论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及其时代性挑战
浅论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及其时代性挑战——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岳天明 郝世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暨社会学系 兰州730070)提要:主流社会学对于个人社会化的研究具有性别视角消隐的缺憾,但现实和理论都要求对女性角色和生活的边缘化与曲解得到较大改观。
如今,女性社会学的受关注蕴含着对妇女社会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吁请,顺此,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问题作出全景式的分析和考察就实有必要。
本文的论述集中在: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的内涵和内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研究的现状及不足;以新疆游牧少数民族妇女为例,并就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面临的时代性挑战也作出了相应的分析。
关键词:少数民族 民族妇女 民族社会化 妇女研究一、引言个人社会化理论是社会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借助于这一理论,社会发展才能获得文明支持和进步力量。
①但主流社会学从来都是从“整体的人”出发对个人社会化进行研究的,所以,性别视角的消隐或缺失便成为必然。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传统学科中也有以男性为主、扭曲妇女的观念,②对妇女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一度出现过“庸俗化”倾向,总是将妇女作为一个独立的分析单位,缺乏一种理论分析的动态视角和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而选择研究思路的分析策略。
现实和理论都在要求对女性角色和生活的曲解和边缘化③得到较大改观。
有鉴于此,包括社会学、民族学等学科在内的相关研究就必须接受来自妇女的挑战,以弥补性别盲点这一明显的缺陷,这是符合时代发展的理性选择。
让人欣喜的是,在我国,如今,女性社会学作为社会学的一支逐渐获得了清晰的学科定位,2007年9月,“中国社会学学会女性/ 性别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的成立,标志着这一学科走向了主流社会学界,④乃至于它“在社会学里是最受关注的一个分支”⑤。
女性社会学的受关注便蕴含着对妇女社会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的吁请,顺此,对少数民族妇女社会化问题作出全景式的分析和考察就十分必要。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
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反思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普及率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踏入了校园,他们接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拥有了与男性同等的知识和能力。
在就业市场上,女大学生却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困难,这背后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性别社会化对女性就业的影响。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性别社会化的概念。
性别社会化是指社会通过教育、家庭、文化等途径,将男女性别角色差异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对男性和女性有着不同的期望和要求,造成了性别歧视和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可能认为男孩子更适合工程师或者科学家的职业,而女孩子更适合做老师或护士等职业,这种观念影响了孩子们的职业选择。
在校园教育中,很多学校的教材也存在着性别歧视,强调男女的不同特点和社会角色,导致了对男女对不同职业的不同期望。
这种性别社会化的思想观念,无形之中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使她们在就业市场上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
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就是性别歧视。
在招聘过程中,许多用人单位更倾向于招聘男性,因为他们认为男性更稳重、更有责任感,同时也更有能力胜任一些复杂的工作。
这种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偏见和观念,使得许多女性在求职过程中面临了不公平的竞争。
况且,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可能会提出一些女性无法接受的要求,比如年龄、外貌、婚姻状况等,这种性别歧视现象使得女性的就业机会受到了限制,甚至在某些行业和职位上难以有所作为。
性别社会化也使得女性在职场中面临更多的挑战。
在职场上,女性往往面临着更大的竞争压力和职业挑战。
在一些男性主导的行业中,女性可能面临着更多的歧视和障碍,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职场上的性别歧视和职业歧视也让女性在晋升和加薪方面面临着更大的困难。
这种性别歧视和职业歧视不仅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也影响了她们的自我认知和自信心。
针对女大学生就业难的性别社会化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
需要加强性别意识教育。
学校和家庭应该重视性别平等意识的培养,教育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性别的差异,扭转性别刻板印象和歧视观念,让学生们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男女平等的重要性,避免性别歧视对就业带来的消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论女人的社会化(一)
论文关键词]社会化性别性别角色女人
论文摘要]男女扮演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男女两性的生理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文化所规范的,人的性别意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对家庭环境和父母与子女的反应中形成的,其中个体的社会化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
一、社会化的定义及内容
(一)什么是社会化
所谓的社会化,是指作为一个生物体的个人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形成适应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独立地参与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
个体社会化是经过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是一个逐步内化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
社会化的内容极为广泛,凡是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知识、技能、行为方式、生活习惯及社会各种思想观念等均在社会化的范畴之内。
具体而言,社会化的内容包括:(1)传授知识和劳动技能。
个体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既要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又要学习生活技能和谋生的职业手段和技术。
(2)选定生活目标,培养价值观念。
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个体逐步树立起通过其自身努力可以达到的具体的生活目标,这些生活目标的核心,就是一个人的价值观。
(3)培养各种社会角色。
既包括性别角色,也包括其他社会角色,如儿童学会认识自己的角色,在家里是父母的儿子或女儿,在学校是学生。
(4)学习行为的规范。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掌握这些规范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实现的,这些规范如国家的法律、法规、社会的道德、风俗习惯等。
(三)性别角色社会化
性别角色社会化指个体形成社会对不同性别的期望、规范和与之相符合的行为的过程。
社会、民族、文化、风俗不同,对男女性各有不同的期望和规范。
在社会化过程中,两性对于性别角色的学习,就渗透在上述内容的各方面中。
在传授知识和技能方面,家庭、学校、社会舆论都可能带有某种性别的偏向;而生活目标的选定更可能如此,男性可能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以成就事业为中心的生活目标,而女性则可能以建立美好家庭为生活中最重要的选择。
培养社会角色的情形也不例外,一个人无论在家庭之中,还是在社会的某个集体之中都会受到性别的制约,在其他社会角色上附加性别色彩。
最后,社会的种种行为规范,特别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约定俗成的规范,对两性人格的形成所具有的影响更为深远。
二、从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来看“女人”
(一)生物性别
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就是:“女人天生就是女人”。
从生理的角度而言,女人天生就是女人,这一点都不错。
女人娇美,女人具有母性,女人柔情似水。
但男权社会几千年来,一直把女人塑成了男人的一根肋骨,天生的“第二性”。
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性别角色是一种“先赋角色”,性别是先天的、生物的、第一性的,后天的努力很难改变它,尤其是个人的后天努力很难改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生理性别的角度研究女性,认为女人天生不如男人,所以男强女弱、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因此,当时的理论倾向是强调性别的生物属性,强调个体对于性别角色的遵从。
当时整个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体制组织都强调一点,亦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性的差别决定了女人的从属地位。
(二)社会性别
在进几十年来,西方学者在探究妇女受压迫的根源时,着重考察性别角色的形成及意义,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社会性别”(Gender)的概念,推翻了前一理论,认为男女两性的差异,并不是生理原因造成的,而由于社会文化所造成的。
与“社会性别”相对应的概念是“性别”或称
“生物性别”(Sex),它主要指生理构造上是男还是女,一般并不包括人的其他社会特征。
“Sex”被看作是生理范畴,被用来表现男女之间由基因、解剖及荷尔蒙分泌不同而造成的生理上的差异,而“Gender”则是社会范畴,通常用来指作为一个男人或女人的社会含义、有特定文化环境规定的适合其性别身份的性别特征及行为举止。
三、女人社会化的过程
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但也呈现出相对的阶段性。
在每个阶段,人的身心发展状况有很大的差别,社会化也有不同的任务和特点。
因此,可将社会化过程分为与之相对的四个阶段:儿童期、青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一)儿童期
儿童期是社会化过程的开端,在该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初始社会化。
在这一阶段主要的社会化任务是用语言取代动作沟通、学习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培养思维能力、建立日常生活必需的概念系统、内化社会规范等等。
性别角色行为是指在性别角色认同的基础上,个体接受社会对不同性别个体的角色要求,并形成一种行为规范。
儿童在其父母的影响和早期学校教育下,在这一时期已逐步形成性别意识,知道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知道作为男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或作为女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二)青年期
青年期大量进行的是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在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都在进行,但在青年期表现得最为明显。
青年期社会化的主要问题是“自我认同”问题。
青年期开始之后,由于身心上的巨大变化,青年人开始思考“我是谁”、“我将去何处”等重大问题。
由“女孩”向“女人”的过渡也将在这一阶段完成。
由于青春期带来的性生理和性心理发育,被社会规定为性成熟的第一步,即适应社会对性别特征的规范,以便确认自我在社会中的位置与功能。
这一步包括三层认同:接受自己或男或女的外生殖器结构和遗精、月经等生殖功能,即认可自己的第一性征;接受自己或男或女的体像(第二性征);向社会规范的典型男女性别气质与性魅力靠拢(第三性征)。
性别角色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但在童年及青年时期,这种社会化过程对个体的人格特质形成的影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