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牧歌》教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案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eba6a0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17.png)
1.导入:
(1)教师通过展示草原图片,引导学生谈论对草原的认识和印象。
(2)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草原》的作者和背景。
2.自主学习:
(1)学生自读课文《草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课堂讲解:
(1)教师讲解课文《草原》中的诗歌形式,如牧歌、草原牧歌。
二、核心素养目标
1.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培养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让学生通过课文欣赏到大自然的美丽,提高对美的鉴赏能力。
(3)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创作牧歌、草原牧歌,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与人际交往和社会实践相关的核心素养:
-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课文内容,并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如学生可以通过绘制思维导图的方式整理课文内容。
-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自主学习法,信息技术手段,预习资料和在线平台。
- 作用与目的: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 个性化指导: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2. 存在主要问题
- 教学管理:课堂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确保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
-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需要更加多元化,除了成绩评价,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价,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课中强化技能
- 教师活动:教师通过导入新课,如通过展示草原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课文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形式和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实验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诗歌创作技能,如分组讨论课文中表达的情感和意境,进行角色扮演来体验课文中的场景等。在解答学生的疑问时,教师可以及时解答和指导,确保学生理解正确。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草原牧歌》教案教学设计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草原牧歌》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84973c6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1a.png)
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草原牧歌)教案教学设计新人音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草原牧歌)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草原牧歌)教学内容:聆听(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小黄鹂鸟)演奏(筷子舞)(银杯)教学目标:1、通过观赏漂亮的草原我的家、天堂、万马奔腾,三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感受了解蒙古草原音乐的魅力并了解两首乐曲产生的时代背景,表现内容、旋律特点及音乐形象。
教学重点:学唱观赏曲的音乐主题。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打算:电子琴、录音机。
第—课时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局部: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复习。
5导言。
二、根本局部:1完整聆听全曲。
2介绍演奏家。
3感受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
4复听全曲,同时随音乐打拍子。
5学唱主题音乐。
6表演。
三、结束局部:小结。
结束全课。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学唱歌曲(小黄鹂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小鸟的美好感情。
通过合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用正确的方法演唱二声部合唱歌曲。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打算: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局部:1听音乐部好。
2发声练习。
3复习。
4节奏训练。
5导言。
二、根本局部:1、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有节奏的读歌词。
4、学习歌曲。
5、演奏(筷子舞)随音乐边唱边打拍子。
6、掌握音乐的强、弱。
7、齐唱。
8、自评、互评。
三、结束局部:小结。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唱歌曲(银杯),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2、唱歌曲的学习,培养学生在和谐优美的声音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并训练合唱的能力。
在旋律的连接中训练学生对音乐的感受。
教学重点:复唱时正确演唱。
教学难点:正确演里二声部。
教学打算: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一、开始局部:1、听音乐问好。
2、发声练习。
3、节奏训练。
4、导言。
二、根本局部:1、完整听范唱带。
2、教师范唱。
3、随音乐打拍子。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f8a13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b0.png)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并唱出《牧歌》这首民歌;2.学生能够领会《牧歌》这首民歌的情感表达;3.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及其背景知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牧歌》的歌词;2.领会《牧歌》中的情感表达;3.学习唱《牧歌》这首民歌。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2.教具:音乐CD、教学PPT、乐器(口琴)。
四、教学步骤(一)导入1.利用儿童歌曲《小兔子乖乖》来调整学生的情绪;2.利用乐器(口琴)让学生了解口琴的音色。
(二)呈现1.利用教学PPT播放《牧歌》音乐MV,让学生整体感受这首歌曲;2.引导学生倾听乐曲,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3.教师讲解《牧歌》的故事情节及其背景知识;4.教师学习并表演这首歌曲。
(三)学习1.教师逐字逐句教学《牧歌》的歌词,让学生跟读;2.分段学唱《牧歌》这首民歌;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情感,让学生尽可能深情地表达这首歌曲。
(四)巩固1.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唱这首民歌;2.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牧歌》这个故事以及其中的情感表达。
(五)归纳1.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2.教师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
五、教学后记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会唱《牧歌》这首民歌,并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情感表达。
2.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素质。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来引导学生,构建宽松、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79f4c4b4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1d23d61.png)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教案:蒙古族民歌《牧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蒙古族民歌《牧歌》。
这首歌曲是一首经典的蒙古族民歌,歌词描绘了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情景。
歌曲旋律悠扬,节奏自由,具有浓厚的草原特色。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将包括歌曲的学习、分析和演唱。
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牧歌》的歌词内容,感受其描绘的草原美景和牧民生活。
2. 学生能够掌握《牧歌》的旋律,能够独立演唱这首歌曲。
3. 学生能够了解蒙古族民歌的特点,对我国多元文化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歌曲中的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
重点:歌曲的旋律和歌词的理解与记忆。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多媒体设备学具:乐谱、歌词纸、笔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以一张蒙古草原的图片引入,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草原的广阔和美丽。
然后引出今天的教学内容——蒙古族民歌《牧歌》。
二、新歌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听一遍《牧歌》,感受歌曲的美感。
2. 分析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解释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方法。
3. 让学生跟唱歌曲,重点指导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
三、歌词分析(10分钟)1. 解读歌词,让学生理解歌词描绘的草原美景和牧民生活。
2. 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歌词中的画面,加深对歌词内容的理解。
四、演唱练习(10分钟)1. 分组让学生进行歌曲演唱练习,重点指导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
2. 选取几组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五、课堂小结(5分钟)板书设计:蒙古民歌《牧歌》歌词内容:描绘草原美景和牧民生活旋律特点:自由节奏、装饰音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笔和纸画出歌词中的草原美景。
2. 请学生回家后,向家人演唱《牧歌》,并分享学习感受。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景和牧民的生活,对我国多元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自由节奏和装饰音的演唱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牧歌》教案新人教版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牧歌》教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d8667d4d4d8d15abe234edd.png)
《赛马》教学内容:1、聆听:赛马(二胡独奏曲)2、扩展与活动教学目标: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教材分析: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
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
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
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我们都知道,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在祖国的北方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生活在草原上,居住在蒙古包里,靠放牧为生。
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对于蒙古族来说,那达慕大会是他们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
每年农历的6月,正是草原上水草丰盛,牛羊壮硕的时候,草原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在每年农历的6月初4举行盛大的文体娱乐大会。
在那达慕大会上有各种各样的比赛。
有摔跤比赛,射箭比赛,骑马比赛。
让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感受一下那达慕大会的现场盛况。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描述那达慕大会上骑马比赛的乐曲——二胡独奏《赛马》。
我们先来完整欣赏一遍全曲。
这首《赛马》的主奏乐器是二胡,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种乐器。
二胡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拉弦类乐器,起源于唐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4c3724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e6.png)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牧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分析《牧歌》的诗歌形式、韵律和修辞手法。
学会欣赏和解读《牧歌》中的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牧歌》的主题和情感。
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牧歌》与其他相关作品的异同。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牧歌》中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生活情趣。
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表达方式。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简要介绍《牧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地位。
分析《牧歌》的诗歌结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牧歌》中的自然景观描绘和人物形象塑造。
2.2 拓展内容:介绍其他相关作品,比较《牧歌》的独到之处。
探讨《牧歌》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牧歌》中的象征主义和寓意。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牧歌》的作者、背景及文学价值。
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解读。
3.2 教学难点:《牧歌》中的象征主义和寓意。
与其他相关作品的比较分析。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主题和情感。
提问法和讨论法,促进学生思考和表达。
4.2 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牧歌》的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提供相关文学作品,供学生阅读和参考。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提问和讨论的表现。
课后作业和小测验的成绩。
个人或小组的汇报和展示。
5.2 评价内容:对《牧歌》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的理解。
诗歌形式、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
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的解读和表达能力。
5.3 评价标准:准确理解《牧歌》的相关知识,能够流畅表达自己的观点。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https://img.taocdn.com/s3/m/5abeb05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17.png)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通用8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蒙古族民歌《牧歌》。
该内容属于音乐课程中的民间音乐部分,具体章节为第五章“草原之歌”,详细内容包括歌曲的旋律、节奏、歌词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和歌词,能够熟练演唱。
2. 使学生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特点,感受草原文化的魅力。
3. 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蒙古族民歌《牧歌》的旋律和节奏特点,以及歌词中的民族特色。
重点:熟练演唱《牧歌》,了解蒙古族民间音乐的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音响设备、黑板、PPT课件。
学具:歌谱、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蒙古族草原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蒙古族民歌《牧歌》。
2. 新课内容: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的背景,讲解歌曲的旋律、节奏和歌词特点,引导学生学唱歌曲。
3. 实践环节: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位组长,带领组员练习演唱《牧歌》。
教师在旁边指导,纠正发音和节奏。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演唱《牧歌》,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蒙古族民歌《牧歌》2. 内容:a. 歌曲背景b. 旋律、节奏特点c. 歌词特点d. 演唱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蒙古族民歌《牧歌》,录制演唱视频。
2. 答案:学生需在课后练习,录制演唱视频,下节课上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下了解其他蒙古族民歌,比较其风格特点,提高音乐素养。
同时,组织一次蒙古族民歌演唱比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2. 教学目标的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的实践环节5. 板书设计的信息呈现6. 作业设计的有效性与实践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深度与广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教学内容应紧密结合蒙古族民歌的特点,突出《牧歌》的旋律、节奏和歌词。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3aad7f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34.png)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听、唱《牧歌》这首乐曲。
2.理解《牧歌》的基本音乐形式和曲式,并通过演唱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1.音乐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课本。
2.教案制作:先制作一份《牧歌》歌曲的歌谱。
3.音乐设备:电脑、扬声器。
4.教学录音:录制《牧歌》歌曲原唱和伴奏的音频。
三、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教师用简单的音乐节奏或曲调,让学生们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
比如,手臂摆动、身体转动、小跳步等。
这样可以为后面的课程创造活跃的气氛。
(二)导入:活动2通过放歌《牧歌》的伴奏或者演示歌手表演这首歌曲来进行导入,并询问学生对这首歌有哪些认知,同时介绍一下歌曲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三)学唱歌曲:活动31、学习歌曲内容一边欣赏原唱和伴奏,一遍向学生们展示歌曲的歌词,并带领大家逐字逐句地念词,注意分清”啊-准”、“啊-跑”等发音。
同时,将歌曲的曲调或旋律啦哩喃唱地示范给学生知道。
2、集体练唱教师分段唱出歌曲的第一句,将其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依次模仿。
重复练习,让学生们懂得学会转调和快节奏的运用。
3、编制动作发掘歌曲中的曲调情感,引领学生身体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和动作。
比如,手掌合拢,向上伸展,拍扭腰部等等。
(四)欣赏评析:活动4通过认真聆听《牧歌》的第一遍演唱,欣赏学生们表演的动作,为学生介绍歌曲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特点,并带领同学们发表对歌曲的看法和思考。
(五)再次练唱:活动5进行一次整体合唱,边唱边进行改进和完美,以便于次日的班级演出。
注意同学之间的默契度和协调感。
四、课后复习要求学生打印出《牧歌》歌曲的歌谱,进行自主练习。
希望同学们能熟记“啊-准”、“啊-跑”等发音技巧,并好好体会和表现出歌曲的感情。
同时也需介绍在家要加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五、教学评价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打印品质以及课堂表现进行评价,给同学们提出改进和肯定意见。
六、教学总结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牧歌》这首歌更深入地了解,加深了对音乐节奏和曲式的认识,并培养了表现和创新能力。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64a8a9f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f9.png)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牧歌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牧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牧歌的概念与特点:介绍牧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分析牧歌的音乐特点。
2. 牧歌的演唱技巧:教授牧歌的演唱方法,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
3. 牧歌的演奏技巧:介绍牧歌的乐器特点,教授牧歌的演奏方法。
4. 牧歌的音乐分析: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5. 牧歌作品欣赏:欣赏经典牧歌作品,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牧歌的音乐特点,掌握牧歌的演唱和演奏技巧。
2. 教学难点:牧歌的音准、节奏和和声的把握,以及气息控制等演唱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牧歌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音乐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牧歌的演唱和演奏技巧。
3. 练习法: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牧歌的演唱和演奏。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经典牧歌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五、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教案、PPT、音响设备、乐器等。
2. 学生准备:了解牧歌的基本知识,提前预习相关作品。
3. 场地准备:教室或音乐厅,确保音响设备正常运行。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牧歌,引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音乐特点,让学生对牧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示范:教师示范牧歌的演唱和演奏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牧歌的风格。
4. 练习: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牧歌的演唱和演奏,巩固所学技巧。
5. 欣赏:让学生欣赏经典牧歌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七、课程作业1. 课后练习:让学生回家后练习牧歌的演唱和演奏,巩固课堂所学。
2. 音乐作文:让学生以牧歌为主题,创作一篇音乐作文,表达自己对牧歌的感悟。
3.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牧歌在民间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603a66d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4e.png)
《牧歌》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牧歌》的背景知识,包括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
学生能够分析《牧歌》的文学特色,如韵律、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学生能够解读《牧歌》的主题思想,如自然赞美、人生哲理等。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牧歌》的文学特点。
通过朗读、感悟,体会《牧歌》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牧歌》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关联与区别。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升文化素养。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牧歌》的作者、时代背景、文学流派等基本知识。
2.2 课文朗读与解析带领学生朗读《牧歌》,感受其韵律美。
分析《牧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解读《牧歌》中的主题思想,如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等。
2.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熟读《牧歌》,并背诵其中精彩片段。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习过的相关文学作品,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激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讨论。
3.2 课堂讲解与互动讲解《牧歌》的基本知识,如作者、时代背景等。
分析《牧歌》的文学特点,如韵律、修辞手法等。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牧歌》主题思想的理解。
3.3 课后巩固与拓展安排学生进行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拓展知识面。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如发言、讨论等。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如认真程度、合作精神等。
4.2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的作业质量,如理解程度、表达能力等。
4.3 综合评价结合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针对学生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资源使用官方出版的《牧歌》文本,作为教学的主要资源。
人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时《金杯》《牧歌》教案
![人教版六上第二单元第四课时《金杯》《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e3610ae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a8.png)
2.过程与方法层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备一定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能够积极参与集体合唱和分组练习。但部分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如演唱、演奏、编排等方面,仍需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层次的指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两首歌曲的音乐特色和创作背景。对于歌曲中的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民族音乐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音乐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
(3)引导学生结合音乐欣赏和实践活动,撰写民族音乐欣赏心得体会,培养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4)鼓励学生将民族音乐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在家庭聚会、节日庆典等场合中演唱或演奏民族音乐,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教学反思与改进
在今天讲授《金杯》《牧歌》这一课时,我深感教学过程中既有成功之处,也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首先,我注意到学生在欣赏民族音乐时表现出极高的兴趣,这表明他们对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也证明了我选取的教学资源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资源拓展
1.拓展资源:
(1)音乐作品:推荐学生欣赏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作品,如《茉莉花》、《康定情歌》等,以丰富他们的音乐视野。
(2)音乐家介绍:为学生介绍与民族音乐相关的音乐家,如华彦钧(阿炳)、聂耳等,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音乐创作。
(3)音乐理论资料:提供一些关于民族音乐理论的资料,如民族音乐的基本特点、音乐形式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民族音乐。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e11344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d.png)
蒙古族民歌《牧歌》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牧歌》的基本特点和音乐风格;培养学生对蒙古族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演唱、分析和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对《牧歌》有更深入的理解;引导学生运用音乐技巧,如呼吸、发音、节奏等,来表现《牧歌》的音乐特点。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尊重和欣赏能力;增强学生对我国多元文化的认识和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蒙古族民歌《牧歌》的背景介绍:向学生介绍蒙古族民歌《牧歌》的历史、地域特点和文化内涵;讲解《牧歌》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2.2 《牧歌》的音乐特点: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音阶等音乐元素;讲解《牧歌》中的特殊音乐符号和演唱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对蒙古族的生活环境和民俗风情有直观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牧歌》的学习兴趣。
3.2 聆听与分析:播放《牧歌》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引导学生分析《牧歌》的旋律特点、节奏韵律等。
3.3 演唱与实践:教授《牧歌》的歌词和旋律,让学生学会演唱;分组进行演唱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牧歌》的演唱技巧。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对学生的演唱、分析、讨论等环节进行评价。
4.2 成果展示评价: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如演唱、演讲等;评价学生的表现力和对《牧歌》的理解程度。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蒙古族文化介绍:向学生介绍蒙古族的民俗风情、传统艺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蒙古族文化的魅力。
5.2 对比学习:让学生欣赏其他民族的民歌,进行对比学习;分析不同民族民歌之间的异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第六章:教学资源6.1 教材:《蒙古族民歌教程》、《牧歌》曲谱等;6.2 音频、视频资料:蒙古族民歌、《牧歌》演唱视频等;6.3 网络资源:相关蒙古族民歌的介绍、评论、研究文章等。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f196ac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08.png)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本教学内容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时。
旨在通过《牧歌》这首蒙古族长调,带领学生领略草原魅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
本课时选择了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第一种形式是纯粹的蒙古族民歌《牧歌》采用男高音独唱的表演形式。
第二种则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的形式。
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对比欣赏,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不同的演唱形式有所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
蒙古族民歌《牧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句,也可以将旋律进一步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句,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句在音调上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
这首民歌的记谱不止一个版本,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为16小节的方整结构(但蒙古族长调,结构往往具有不方整性)。
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情,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它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创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引子(8小节)——A(16小节)——A1(15小节)——A2(16小节)——尾声(10小节)。
其中,A、A2基本相同,采用主调织体的写法,主旋律声部为女高音,其余声部以和声衬托为主,句尾穿插对比性旋律。
引子、尾声和A1以复调织体为主,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唱旋律,二者构成卡农式模仿,女低音和男低音为和声衬托声部,A1的后半句在音调上做了些变化,从而与A、A2形成对比。
不同织体写法的运用,一是为音乐表现的需要二是为满足音乐自身发展的要求。
从歌曲表现上看,这首无伴奏合唱的歌词意境较原民歌有所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一近景一情景交融”三个层次。
这种由表现内容的不同引起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是音乐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
由于无伴奏合唱以人声作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音乐织体写法上的技术变化显得尤为重要。
六年级上册音乐说课稿-第二单元牧歌∣人教新课标(2023秋)
![六年级上册音乐说课稿-第二单元牧歌∣人教新课标(2023秋)](https://img.taocdn.com/s3/m/618b6ab1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4275f55.png)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牧歌的基本概念、音乐特点和应用。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牧歌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传播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牧歌这一主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的方式,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他们积极地分享了自己对牧歌的点滴了解。在新课讲授中,我尝试运用生动的语言和具体的案例,让学生对牧歌的音乐特点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2.增强音乐表现力:学唱《牧歌》过程中,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歌唱技巧,表达歌曲情感,提高音乐表现力。
3.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创编牧歌表演,激发创新思维,提高合作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4.增进民族音乐文化认知:探讨歌曲中的民族音乐元素,引导学生了解和传承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5.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分组创编表演过程中,培养学生相互尊重、团结合作的精神,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1.对于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确保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跟上进度。
2.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上,可以增加更多趣味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在小组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鼓励他们提出独特的观点,并学会倾听和尊重他人的意见。
4.加强课堂总结和回顾,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对牧歌这一音乐体裁的认识。
-对于节奏感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拍手、敲击乐器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感受和掌握节奏型,进而突破节奏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牧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听到过牧歌?”(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牧歌的奥秘。
小学音乐人教六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牧歌
![小学音乐人教六年级上册(2023年新编)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牧歌](https://img.taocdn.com/s3/m/35b7b315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f8.png)
《牧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
(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二)新课教学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
(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
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
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
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
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
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
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通过欣赏《牧歌》,对蒙古族音乐有了初步感受体验,通过参与讨论,同学们对乐曲有了进一步了解,开阔了视野。
牧歌教案[新]
![牧歌教案[新]](https://img.taocdn.com/s3/m/3f017b1b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07.png)
牧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牧歌的定义和特点;2.掌握牧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3.学会创作牧歌。
二、教学内容1. 什么是牧歌牧歌是一种以牧场生活为主题的诗歌形式,它通常表现牧民的生活、情感和思想。
牧歌的特点是简单、朴素、自然、真实,具有浓郁的田园风味。
2. 牧歌的基本形式和结构牧歌的基本形式是歌谣,通常由若干个句子组成,每个句子有四个音节。
牧歌的结构通常是ABAB或者ABCB,其中A部分是描述牧民的生活和情感,B 部分是表达牧民的思想和感悟,C部分是总结和回顾。
3. 创作牧歌的方法创作牧歌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步骤:1.确定主题:选择一个与牧场生活相关的主题,如季节变化、牧民生活、动物故事等;2.写下素材:根据主题,写下与之相关的素材,如景色、人物、事件等;3.确定歌谣形式:根据素材,确定歌谣的形式和结构;4.编写歌词:根据歌谣的形式和结构,编写歌词;5.创作旋律:根据歌词,创作旋律;6.完善作品:对歌词和旋律进行修改和完善,使之更加完美。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解、示范和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讲解:通过讲解牧歌的定义、特点、形式和结构,让学生了解牧歌的基本知识;2.示范:通过示范创作牧歌的过程,让学生了解创作牧歌的方法;3.练习:通过练习创作牧歌,让学生掌握创作牧歌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牧歌音乐或者展示牧场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牧歌的世界。
2. 讲解教师通过讲解牧歌的定义、特点、形式和结构,让学生了解牧歌的基本知识。
3. 示范教师可以选择一首经典的牧歌,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让学生了解牧歌的创作方法和技巧。
4. 练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提供的主题和素材,进行牧歌的创作。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创作水平。
5. 总结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总结,让学生了解牧歌的魅力和价值。
五、教学评价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创作过程和作品,对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造力进行评价。
小学音乐 牧歌教案
![小学音乐 牧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9b6969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28.png)
小学音乐牧歌教案教案标题:小学音乐牧歌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学习牧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提高其音乐素养。
3. 通过合唱和伴奏练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1. 学习牧歌的歌曲内容和旋律。
2. 学习合唱和伴奏技巧。
3. 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牧歌音乐录音或视频资源。
2. 教学投影仪或电视机。
3. 合唱练习材料。
4. 乐器(如钢琴、小提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投影仪或电视机播放一段牧歌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牧歌的印象和感受。
二、学习牧歌歌曲(15分钟)1. 向学生介绍牧歌的定义和特点,解释牧歌的起源和意义。
2. 播放牧歌音乐,让学生仔细聆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
3. 分段教唱牧歌歌曲,帮助学生掌握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三、合唱练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生担任指挥。
2. 指挥学生带领小组进行合唱练习,注意掌握合唱的节奏和和声。
3. 教师逐个指导每个小组,帮助他们解决合唱中出现的问题。
四、伴奏练习(15分钟)1. 选择一位擅长乐器演奏的学生,进行伴奏示范。
2. 教师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伴奏技巧,如和弦伴奏或简单的旋律伴奏。
3. 学生分组进行伴奏练习,教师逐个指导每个小组。
五、合唱和伴奏结合(15分钟)1. 将合唱和伴奏结合起来,让学生同时进行合唱和伴奏练习。
2. 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合唱和伴奏的配合技巧,注重音乐的整体效果。
六、总结与展示(10分钟)1. 邀请学生展示他们的合唱和伴奏成果。
2. 引导学生回顾学习牧歌的过程,分享他们的收获和感受。
3. 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和欣赏音乐。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加音乐比赛或演出,展示他们的合唱和伴奏技巧。
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牧歌歌曲,并进行创作和改编。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合唱和伴奏练习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歌》
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
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
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
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
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女高
女低男高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
(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
(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1、编一段歌词2、写一篇短文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