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牧歌》教案新人教版
音乐人教六年级上册牧歌教案
《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牧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聆听小提琴演奏的牧歌,感受小提琴的音色与丰富的表现力。
【知识与技能】认识乐器小提琴,并且能够自然的哼唱音乐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自然流畅有感情的哼唱歌曲的主题旋律。
【难点】认识乐器小提琴,并能够听辨其音色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民族吗?都有那些呢?(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今天我带领大家去其中一个民族,蒙古族。(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
(二)新课教学
1、播放乐曲,感受乐曲开阔悠扬、高亢抒情的情绪特点。
2、请学生随琴声跟着教师用“呜”哼唱歌曲,谈谈感受。(曲调悠扬婉转,抒情宽广,速度较慢)。
3、熟悉主题,感受音乐上下乐句的特点。让学生看着书上的谱子哼唱主题,边哼唱边感受两个乐句在音区上的高低不同,并能用动作或图形谱表示音乐的这一特点。
4、再次聆听乐曲《牧歌》。设问:①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几次?②这首乐曲的演奏乐器是什么?它的音色给你什么感觉?
5、讨论交流:乐曲主题旋律共出现了3次。讨论第二个问题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发言介绍小提琴,并借助插图或实物了解小提琴的基本知识。
6、再听乐曲时,要求学生听出主题旋律在第一段出现时音区的变化,哪次高,哪次低,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说说每一次主题表现的情景,你能想象出的场景等。
(三)拓展延伸
小提琴是西洋拉弦乐器中最主要的乐器。有四根弦,利用弓弦摩擦发音。它在器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具有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被誉为“乐器皇后”。小提琴的出现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小提琴音色优美、华丽,接近人声,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牧歌教学设计
《牧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歌曲《牧歌》,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蒙古族歌曲的个性和色彩,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2.通过介绍蒙古人民的生活方式,使学生了解律动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懂得生活是舞蹈创作的重要源泉。
3.了解马头琴的音色。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准备:
电子琴、投影仪、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在开始学习之前,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首歌。大家认真听,感受一下这首歌有什么特点?(播放《牧歌》音频)
生:(自由发言)这首歌的旋律很优美,给人一种宽广、自由的感觉……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不错。这首歌是蒙古族民歌中的长调,它的特点就是旋律悠扬、自由,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这首歌曲。
二、学习歌曲
1.听范唱,感受歌曲情感。
(播放范唱视频)
生:(自由发言)这首歌给人一种非常优美、舒缓的感觉……
师:同学们的感受都很准确。这首歌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和依恋之情。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
1.
学习歌曲旋律。
(教师电子琴伴奏,学生模唱学习歌曲旋律)
2.
3.
学习歌词。
(教师范读歌词,学生跟读)
4.
5.
完整演唱歌曲。
(教师伴奏,学生演唱)
6.
三、介绍蒙古族生活方式及马头琴
师:在学习这首歌曲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了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蒙古族人民生活在大草原上,以游牧为生,他们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他们独特的音乐文化。大家看投影仪,这是蒙古族非常著名的乐器——马头琴。(播放马头琴演奏视频)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并唱出《牧歌》这首民歌;
2.学生能够领会《牧歌》这首民歌的情感表达;
3.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及其背景知识。
二、教学重点
1.了解《牧歌》的歌词;
2.领会《牧歌》中的情感表达;
3.学习唱《牧歌》这首民歌。
三、教学准备
1.教材: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
2.教具:音乐CD、教学PPT、乐器(口琴)。
四、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利用儿童歌曲《小兔子乖乖》来调整学生的情绪;
2.利用乐器(口琴)让学生了解口琴的音色。
(二)呈现
1.利用教学PPT播放《牧歌》音乐MV,让学生整体感受这首歌曲;
2.引导学生倾听乐曲,感受其中的情感表达;
3.教师讲解《牧歌》的故事情节及其背景知识;
4.教师学习并表演这首歌曲。
(三)学习
1.教师逐字逐句教学《牧歌》的歌词,让学生跟读;
2.分段学唱《牧歌》这首民歌;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牧歌》的情感,让学生尽可能深情地表达这首歌曲。
(四)巩固
1.教师带领学生分段唱这首民歌;
2.学生自由发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牧歌》这个故事以及其中的情感表达。
(五)归纳
1.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建立起相应的知识框架。
五、教学后记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学会唱《牧歌》这首民歌,并能够领略到其中的情感表达。
2.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地让学生深入理解歌曲中的情感,让学生通过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情感素质。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尽可能利用各种教学工具来引导学生,构建宽松、和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
歌曲《牧歌》教案设计
一、组织教学
1男女生分开坐。
2打招呼:今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来互相打招呼。12345/54321。
3导入。同学们,你喜欢大草原吗?你心目中的草原是什麽样子的呢?(天空、白云、草地、羊群。)今天让我们一起通过音乐来感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风情。
二、感受学习
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民歌《牧歌》。同时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和思想感情。是淡淡的忧伤还是强烈的感叹和赞美?(放音乐)(听后学生发言)
2今天这节课我们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要求能用感叹赞美的情绪来歌唱。同时欣赏蒙古族的歌曲和器乐曲,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感受马头琴的音色。另外,学吹竖笛《蒙古小夜曲》。同学们听清楚了吗?
3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的朗诵这首歌曲的歌词。
4下面再让我们来听一遍歌曲《牧歌》,同时打着节拍用呜哼唱。
5接下来再让我们听琴来学唱这首歌曲。
6强化学习二拍半的5、6、1及跨小节的1、2音。
7采用男女分组练唱、接唱、两声部用呜烘托练唱。
8再次随琴完整地唱歌曲。
三、拓展延伸。
1,《牧歌》后来被改成了多种舞台表演形式。下面我们听听有作曲家取瞿希贤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牧歌〉。(放录音)同时体会它与原民歌的表演方式上的不同。(学生讨论发言)
2无伴奏合唱,它没有伴奏乐器,由人声不同的音色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组合,具有很强的音乐表现力,曾经被认为是合唱的最高艺术形式之一。我们现在所听到的要比原民歌的单声部丰富的多,营造了那种“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
3下面我们在来欣赏一首蒙古族歌曲《辽阔的草原》,注意体会它与《牧歌》的不同。(学生讨论)
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牧歌》教案新人教版
《赛马》
教学内容:
1、聆听:赛马(二胡独奏曲)
2、扩展与活动
教学目标:
1、认识民族乐器二胡,并了解二胡的形状、音色极其演奏特点。
2、通过欣赏《赛马》进一步了解二胡的音色及表现手段,能分辨各段所表达的音乐情绪。
3、能用打击乐器简单的表现乐曲。
教材分析:
1、二胡,民族拉弦乐器的代表乐器,音色柔美,有极其丰富的表现力,擅于表现细腻的抒情乐段,还可以模拟各种声音,广泛使用于独奏、重奏、合奏和伴奏中。
2、《赛马》,黄海怀创作与1959年,1964年第四届“上海之春”二胡独奏比赛的新作品。结构是常见的带再现的单三部。它以二胡这种简单的民族乐器,使用多种演奏技巧,表现了赛马时那种万马奔腾、蹄声“得得”的壮观场面。听来使人仿佛置身于千军万马在草原上狂奔之中,令人随着跳荡的节奏而心潮起伏,对辽阔神秘的内蒙古草原无限神住,同时也了表达内蒙人民对草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在此曲中,黄海怀将一个整段的乐曲用拨弦技巧奏出,使该曲风格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不朽的二胡名曲。
教学难点和重点:分段聆听二胡独奏曲《赛马》,了解乐曲结构,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过程:
我们都知道,我们祖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生活在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在祖国的北方有这样一个民族,他们生活在草原上,居住在蒙古包里,靠放牧为生。这个民族就是蒙古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节日,对于蒙古族来说,那达慕大会是他们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农历的6月,正是草原上水草丰盛,牛羊壮硕的时候,草原人民为了庆祝丰收,在每年农历的6月初4举行盛大的文体娱乐大会。
六年级音乐《牧歌》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聆听小提琴独奏《牧歌》,通过视唱乐曲旋律,了解蒙古族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小提琴的音色美与丰富的表现力。
3、欣赏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教学重难点:
1、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旋律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2、聆听感受小提琴优美明亮的音色特点及其丰富的表现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对蒙古族民歌的分类及特点、《牧歌》的来源及各种表现形式的资料收集和整理。
2、多媒体课件
一、教学过程
1、师生问好,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旅行吗?今天老师将要带领大家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旅行,你们愿意吗?那要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哦。请你仔细看,认真听,通过画面和音乐感受这是什么地方?(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背景音乐蒙古长调原民歌《牧歌》)
师:谁来说一说?(蒙古族)你是怎样感受到的?(蓝天、白云、草原、毡房、牛羊等等)说说你了解的蒙古。(生自由回答,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蒙古的民歌分为几类?(长调、短调)长调有什么特点?(长调是蒙古族特有的歌曲,在辽阔的草原上人们用长调来歌唱生活,赞美自然,抒发情怀。它高亢明亮、气势宽广、曲调悠长、节奏舒展具有强烈的大草原辽阔苍劲的气息和热情奔放的特点,表现了蒙古族人民热爱生活、豪放豁达、崇尚自然的情怀。这些特点的形成与蒙古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及蒙古族人民自由的生活态度有密切的关系。蒙古族民歌的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骏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长调的基本题材包括牧歌、思乡曲、赞歌、婚礼歌和宴歌(也称酒歌)等。)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歌曲《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2、了解蒙古族民歌的基本常识,认识马头琴音色。
3、通过多种形式参与艺术活动,感受音乐的美,提高学生思考与鉴赏音乐的积极性。
4、对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有初步体验,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教法学法
试唱法、表演法、听赏法、讨论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磁带。
教材分析
本课以草原上的蒙古族为主线,通过听、唱、演、思来了解蒙古族民歌以及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给学生听无伴奏合唱《牧歌》,与此同时用多媒体展示蒙古草原的风貌,学生在听觉和视觉的享受中开始学唱《牧歌》,从中体会音乐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充分激发学生情感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才艺展示活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来展现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所选的歌曲和乐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难点
音乐材料多,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较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你去过草原吗?你心中的草原是怎样的?想感受古诗中“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风情吗?
二、欣赏无伴奏合唱《牧歌》
1、师:今天我们来听一首歌曲,听完以后请同学们告诉我这首歌曲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它是哪个民族的?歌曲中有乐器伴奏吗?那你们能听出哪几个声部呀?听后请同学描绘一下这首歌曲所表现的画面。(说得非常好)这首歌曲是放牧时演唱的歌曲,叫《牧歌》。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
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简介
本教案是针对年级音乐课程的教师所编写的教学指南,主要介绍了如何教授年
级音乐作品《牧歌》。《牧歌》是一首著名的指挥合唱曲,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刘德海所作。这首曲子充满了温馨、感人的情感,被广泛应用在各种社交场合和文艺演出中。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理解《牧歌》所表达的情感。
2.学生能够通过组合和演唱来呈现《牧歌》的音乐风格。
3.学生能够熟练演唱《牧歌》。
教学内容
1. 了解《牧歌》作品背景
在开始学习这首曲子之前,老师要将学生带入作品的情境中。介绍曲子的创作
背景、式样、演唱方式等知识,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一些可能需要讲解的基本概念包括:指挥合唱曲、音乐元素等。
2. 分析《牧歌》的音乐特点
在掌握《牧歌》的基本知识后,需要通过歌曲的创作语言、情感表达、旋律构
成等角度来进行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牧歌》的音乐特点。
3. 学习、练习和排练
在了解了作品的基本信息和音乐特点之后,老师可以开始教授歌曲的演唱技巧,如唱法、发声、音准、节奏感等。通过集体排练和个人练习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演唱水平。
教学流程
1.引入:介绍《牧歌》作品的创作背景及作品特点,并能够引起学生兴
趣。
2.分析:通过听《牧歌》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首歌曲,分析作品的音
乐特点,理解其情感表达以及旋律构成。
3.学习、练习:为学生展示正确的演唱技巧,带领学生逐渐熟悉各个部
分的唱法,并逐渐进行全曲的练唱。
4.排练:在练习过程中,老师应该监督、帮助和指导学生,提供更加细
致的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完成演唱技巧、协同能力的障碍。
5.总结:总结完成一次排练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同时回顾本次课程的
蒙古族民歌《牧歌》优质教案(通用8篇
蒙古族民歌《牧歌》优质教案(通用8篇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教材第三章《民族音乐》中第二节《草
原之韵》,详细内容围绕蒙古族民歌《牧歌》展开。通过学习《牧歌》,让学生解蒙古族音乐特点,感受草原文化魅力。
二、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蒙古族民歌《牧歌》旋律、节奏及歌词。
2. 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认识和鉴赏能力,提高音乐素养。
3. 引导学生解蒙古族风土人情,培养跨文化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难点:蒙古族民歌《牧歌》旋律、节奏及演唱技巧。
2. 教学重点:掌握《牧歌》歌词内容,理解蒙古族音乐风格。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
1. 教具:钢琴、音响设备、多媒体课件。
2. 学具:歌词单、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
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
利用多媒体播放蒙古族草原风光,让学生感受草原壮丽。随后,介绍蒙古族生活习俗,引出蒙古族民歌《牧歌》。
2. 例题讲解(10分钟)
(1)播放《牧歌》,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旋律。
(2)分析歌曲节奏、旋律特点,讲解歌词含义。
(3)示范演唱,指导学生跟唱。
3. 随堂练习(10分钟)
(1)学生分组,练习演唱《牧歌》。
(2)挑选部分学生进行演唱展示,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歌曲解析(15分钟)
(1)分析《牧歌》歌词,解蒙古族风土人情。
(2)探讨《牧歌》所表达情感,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鉴赏能力。
5. 课堂小结(5分钟)
六、板书设计
1. 板书蒙古族民歌《牧歌》
2. 内容:
(1)歌曲背景:蒙古族草原风光、生活习俗
(2)歌曲特点:旋律、节奏、歌词
(3)歌曲情感:对草原热爱、对生活赞美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牧歌-人教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听、唱《牧歌》这首乐曲。
2.理解《牧歌》的基本音乐形式和曲式,并通过演唱体验其中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1.音乐教材: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音乐课本。
2.教案制作:先制作一份《牧歌》歌曲的歌谱。
3.音乐设备:电脑、扬声器。
4.教学录音:录制《牧歌》歌曲原唱和伴奏的音频。
三、教学过程
(一)热身:活动1
教师用简单的音乐节奏或曲调,让学生们进行简单的身体运动。比如,手臂摆动、身体转动、小跳步等。这样可以为后面的课程创造活跃的气氛。
(二)导入:活动2
通过放歌《牧歌》的伴奏或者演示歌手表演这首歌曲来进行导入,并询问学生对这首歌有哪些认知,同时介绍一下歌曲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三)学唱歌曲:活动3
1、学习歌曲内容
一边欣赏原唱和伴奏,一遍向学生们展示歌曲的歌词,并带领大家逐字逐句地念词,注意分清”啊-准”、“啊-跑”等发音。同时,将歌曲的曲调或旋律啦哩喃唱地示范给学生知道。
2、集体练唱
教师分段唱出歌曲的第一句,将其进行分组,让学生们依次模仿。重复练习,让学生们懂得学会转调和快节奏的运用。
3、编制动作
发掘歌曲中的曲调情感,引领学生身体表现出动人的情感和动作。比如,手掌合拢,向上伸展,拍扭腰部等等。
(四)欣赏评析:活动4
通过认真聆听《牧歌》的第一遍演唱,欣赏学生们表演的动作,为学生介绍歌曲的音乐形式和音乐特点,并带领同学们发表对歌曲的看法和思考。
(五)再次练唱:活动5
进行一次整体合唱,边唱边进行改进和完美,以便于次日的班级演出。注意同学之间的默契度和协调感。
四、课后复习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双岔河中学宋广鑫教学目标:
一、通过《牧歌》的欣赏与学唱,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二、了解蒙古族民歌旋律特点。
三、通过马头琴独奏《万马奔腾》的欣赏,让学生了解马头琴的音色及其特点。
教学重点:
体验蒙古族民歌风格,把握《牧歌》演唱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蒙古族民族特点,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从而加深对音乐地域文化的印象。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一)导入
师:今天我要让同学们看一段视频,在欣赏的同时,同学们一边思考:他是哪个民族的?他在唱什么?是怎么唱的?听赏《呼麦》演唱视频。
(二)《牧歌》教学
过渡语:同学们那你们了解蒙古吗?你印象中的蒙古是怎样的?学生自主发言。
师生共同讨论总结蒙古民族特点。(地域、民风、居住、服饰、生活方式、娱乐风俗等)
思考:这首歌曲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听赏《牧歌》并感受:这首歌曲的节奏、速度和力度?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师引导并小结。
师教唱旋律(学生觉得难唱的部分重点教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演唱时的姿势、呼吸、换气、咬字、吐字等歌唱的方法。
跟琴伴奏轻打着拍子全班齐唱
(三)了解蒙古族音乐特点及马头琴
蒙古族民歌大体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旋律形态,如今天我们学唱的《牧歌》就是典型的长调歌曲。那么蒙古长调歌曲到
底有什么音乐特点呢?(出示多媒体课件填空式表格)三、小结
师生共同总结今天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课后去收集更多蒙古族的音乐进行欣赏。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六年级音乐《牧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和感受牧歌的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2. 通过学习牧歌,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和技巧,提高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对我国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1. 牧歌的概念与特点:介绍牧歌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分析牧歌的音乐特点。
2. 牧歌的演唱技巧:教授牧歌的演唱方法,如气息控制、音准把握等。
3. 牧歌的演奏技巧:介绍牧歌的乐器特点,教授牧歌的演奏方法。
4. 牧歌的音乐分析: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和声等方面的特点。
5. 牧歌作品欣赏:欣赏经典牧歌作品,如《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敖包相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牧歌的音乐特点,掌握牧歌的演唱和演奏技巧。
2. 教学难点:牧歌的音准、节奏和和声的把握,以及气息控制等演唱技巧。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牧歌的概念、起源、发展及其音乐特点。
2. 示范法:教师示范牧歌的演唱和演奏技巧。
3. 练习法:学生跟随教师练习牧歌的演唱和演奏。
4. 欣赏法:让学生欣赏经典牧歌作品,提高音乐素养。
五、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教案、PPT、音响设备、乐器等。
2. 学生准备:了解牧歌的基本知识,提前预习相关作品。
3. 场地准备:教室或音乐厅,确保音响设备正常运行。
六、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牧歌,引发学生对牧歌的兴趣,进而引入新课。
2. 讲解:详细讲解牧歌的起源、发展及其音乐特点,让学生对牧歌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 示范:教师示范牧歌的演唱和演奏技巧,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牧歌的风格。
初中音乐教案牧歌
初中音乐教案牧歌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感受《牧歌》的音乐魅力。
2. 通过欣赏《牧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3. 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1. 感受《牧歌》的音乐风格,理解其歌词内涵。
2. 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演唱或演奏《牧歌》。
教学难点:
1. 理解《牧歌》的歌词意境,感受其音乐特点。
2. 掌握与他人合作的基本技巧,提高团队表演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学课件、音响设备。
2. 乐谱、歌词。
3. 合唱队、民族乐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西北民歌的特点,引导学生了解《牧歌》的背景。
2. 播放《牧歌》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其音乐风格。
二、学习歌词(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牧歌》的歌词,解释歌词中的民族特色词汇。
2. 学生跟唱歌曲,体会歌词的意境。
三、分析音乐特点(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牧歌》的旋律、节奏、调式等音乐特点。
2. 学生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感悟。
四、实践活动(15分钟)
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唱练习,要求学生注意音准、节奏、情感表达。
2. 学生分组,运用民族乐器演奏《牧歌》,培养合作意识。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
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牧歌》的音乐特点和民族特色。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3. 教师推荐其他西北民歌,鼓励学生课后欣赏和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欣赏《牧歌》,使学生了解了我国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提高了音乐审美能力和团队表演能力。但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歌词的理解仍有困难,今后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歌词内涵的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歌曲的魅力。同时,可以增加课后拓展环节,让学生更多接触和学习民族音乐,提高他们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美丽的草原
《牧歌》、《草原牧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教学内容位于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时。旨在通过《牧歌》这首蒙古族长调,带领学生领略草原魅力,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加强民族团结。
本课时选择了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第一种形式是纯粹的蒙古族民歌《牧歌》采用男高音独唱的表演形式。第二种则是根据蒙古族民歌改编的无伴奏合唱的形式。两种演唱形式的《牧歌》对比欣赏,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对不同的演唱形式有所了解,并逐步建立起相应的音乐审美能力。
蒙古族民歌《牧歌》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句,也可以将旋律进一步细分为以4小节为单位的四小句,其中第一、第二、第四句在音调上相似,旋律起伏不大,第三句有较强的对比性。这首民歌的记谱不止一个版本,经过安波整理的版本为16小节的方整结构(但蒙古族长调,结构往往具有不方整性)。歌词流露出强烈的感叹、赞美之情,蓝天、白云、绿草、羊群展现出一幅令人神往的草原画卷。
无伴奏合唱《牧歌》在表现形式上与单一声部的民歌不同,它通过人声不同音色的组合创造了淳厚的音响空间,在声音造型上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这部作品的结构为:引子(8小节)——A(16小节)——A1(15小节)——A2(16小节)——尾声(10小节)。其中,A、A2基本相同,采用主调织体的写法,主旋律声部为女高音,其余声部以和声衬托为主,
句尾穿插对比性旋律。引子、尾声和A1以复调织体为主,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唱旋律,二者构成卡农式模仿,女低音和男低音为和声衬托声部,A1的后半句在音调上做了些变化,从而与A、A2形成对比。不同织体写法的运用,一是为音乐表现的需要二是为满足音乐自身发展的要求。从歌曲表现上看,这首无伴奏合唱的歌词意境较原民歌有所扩展,由原民歌的“触景生情”扩展为“远景一近景一情景交融”三个层次。这种由表现内容的不同引起的音乐表现手法的变化,是音乐创作的基本要求之一。由于无伴奏合唱以人声作为音乐表现的唯一手段,音乐织体写法上的技术变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首无伴奏合唱中,作曲家用合唱营造出“天苍苍、野茫茫”的大草原场景,展示的形象较为鲜明,揭示了生活在辽阔草原上的人们的愉快心情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曲谱见本教案附录)。
《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第一篇:《牧歌》教案
《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蒙古人民对自己故乡深沉真挚的恋情,激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及对祖国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
2、各种艺术形式的《牧歌》感受蒙古音乐独特的长调风格。
教学重难点
体验蒙古民歌的风格,把握《牧歌》的特点及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
教学方式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堂礼仪师生问好。
二、引导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那你都知道哪些民族呢?生:56个,汉族、回族、苗族、彝族等。
师:今天我带领大家去一个民族,蒙古族,好吗?(课件播放蒙古族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三、新课教学
师: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也有自己的音乐。无论你是什么民族,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只要听到蒙古人演唱的长调牧歌,便立刻感受到浓郁的草原气息,体味到高度的艺术享受。不信,我们来欣赏一下。在欣赏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牧歌?牧歌:十四世纪发源于意大利,是一种声乐体裁,我国民歌中的“牧歌”属于山歌性质,是牧民放牧时唱的歌,内容多为赞美劳动,歌颂家乡和抒发情感。
1、欣赏《牧歌》
从这首歌曲的欣赏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使你联想到了什么?(速度缓慢、曲调悠扬飘逸、低回婉转、抒情。它的色彩非常丰富:蓝蓝的天、洁白的云、碧绿的大草原、雪白的羊群,把我们带进了一幅很有诗意的画里。)设计意图:初步感受,理解乐曲和表达的情感。以视、听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对蒙古草原人民的幸福生活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粗略的了解,也为后面欣赏活动想象力的发挥作好铺垫,积累物质基础。
唱歌《牧歌》示范教案
唱歌《牧歌》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及蒙古族民歌风格特点;
2.能够歌曲,体验歌曲音乐情绪及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唱歌曲《牧歌》,感受歌曲风格特点及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蒙古族舞蹈视频。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吗?
学生回答:蒙古族。
师;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蒙古族,聆听他们的民歌!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
1. 介绍蒙古族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建筑: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由木栅撑杆、包门、顶圈、衬毡、套毡及皮绳,鬃绳等部件构成。
娱乐:赛马、摔跤、射箭。
2. 初听歌曲,感受音乐情绪。
思考:歌曲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曲调悠长、节奏舒缓。
3. 介绍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大体可以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类型。长调民歌节奏自由、舒缓,旋律悠长,篇幅较长,带有浓郁的草原气息。短调民歌节拍律动鲜明、曲调紧凑、篇幅短小。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 再听歌曲
思考:
(1)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场景?
(2)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学生回答:
(1)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的画面,蓝蓝的天空、漂浮的白云、雪白的羊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牧歌》
年级:小学六年级
课时:一课时
课型:以欣赏为主的综合课
教材分析:
无伴奏合唱《牧歌》是一首由上句和下句构成的长调民歌,其曲调悠长,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作者瞿希贤根据海默的词,把这首民歌改编成无伴奏合唱曲,使优美的民歌形象更加丰满,色彩更为丰富。不同音色的声部交替出现,互相呼应,加上浓郁和谐的和声效果,使音乐的内涵更为充实,意境得到升华。由于这首无伴奏合唱较原民歌更加丰富、优美动听,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并成为无伴奏合唱的珍品。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运用《音乐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以音乐审美为核心,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学生的听、唱、看、感受、体验、创作让学生充分享受到音乐的美,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创设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精神,以及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1、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2、《牧歌》的欣赏,拓展学生对原民歌的理解范围,使他们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意境美,使《牧歌》的旋律永远流淌在学生的心中。
3、充分了解内蒙民歌悠扬宽广的旋律特点,感受无伴奏合唱的人声美与丰富的和声效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1、师:我国有多少个民族?(56个)你们知道哪些民族?(学生自由说。)
2、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歌曲,老师请你们来听听这是什么民族?
歌曲《天堂》
3、有谁能介绍一下这个民族?
4、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可眼见为实,还是让我们去看看吧……
(视屏)蒙古族的风土人情
5、师:感觉怎么样?(学生自由说)
二、欣赏乐曲《牧歌》。要求会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意境美。
1、蒙古族真美,不禁让我想起一首歌(老师唱原民歌,并出示歌谱和歌词)
2、你们听过这首歌吗?想说点什么吗?
(曲调悠长、速度慢、抒情、宽广的旋律)
3、一起跟着老师轻轻地哼唱一下歌曲的旋律吧!(用M唱)
4、我们再来念念歌词怎么样?
5、比较两句:诶,你们有没有发现歌词与旋律高低之间有着什么关系啊?
师:对啊,同学们非常聪明,这两句的歌词与旋律是相互对应的,第一句:蓝天白云音很高,第二句:绿草羊群音也随着歌词变得比较低平。
上句:蓝天白云——音高
下句:绿草羊群——音平
内蒙民歌大体可分为长调和短调两种,这首《牧歌》曲调悠扬,连绵起伏,节奏舒展,气势宽广,是一首典型的长调。
6、就让我们一起轻轻地唱唱歌曲吧!
7、欣赏《牧歌》
1)请你闭上眼睛听,现在又想告诉我什么?(欣赏无伴奏合唱的《牧歌》)
(无伴奏合唱)恩,(视屏)这种只用人声歌唱而不用乐器伴奏的声乐演唱形式,就叫无伴奏合唱。
那你们能听出那几个声部呀?(视屏)女高
女低男高男低
大型的合唱歌曲一般都是四个声部组成的
师引导生说:这四个声部的旋律就像蒙古族的景色
女高音就像(天空的云),女低音就像(广阔的天空),男高音就像(洁白的羊群),男低音就像(无边无际的大草原)。
2)你们更喜欢哪一首《牧歌》呢?为什么?
(更能显出草原的宽广、音色空旷优美)
3)老师请你们亲自感受一下四个声部的和声美。(唱歌曲的第一句歌词)
啊!真美啊!
4)师:咦!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歌曲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引子和尾声)引子意境宽广、辽阔,音乐慢慢地响起来就好象从远景拉到了近景。
尾声慢慢弱下来,而且有一种没有结束的感觉,给人无尽的遐想。
5)师:通过歌曲的欣赏,你们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
(幸福、自由的民族)
师:那你喜欢这个民族吗?让我们一起再次来感受一下这种美丽宽广、幸福自由的感觉。(复听歌曲)
三、舞蹈片段欣赏《牧歌》,目的是让学生在欣赏舞蹈的基础上再次来体会歌曲的意境美。
师:歌曲的意境真美啊,老师也特别喜欢这首歌,还特地去收集了有关这首《牧歌》的舞蹈请大家欣赏。
师:你们还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小结:动听的音乐加上优美的舞姿,使《牧歌》更加光彩照人。
四、小创作:目的是让学生发挥想象,表达情感。
师:同学们,看你们这么喜欢这首歌曲,我有个提议,为《牧歌》尽上自己的能力,选择其中的一项任务完成。
(视屏)1、编一段歌词2、写一篇短文3、画一幅美图
在创作过程中,老师不停地放《牧歌》音乐,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
五、评展:提高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自己的作品中体验音乐带来快乐,自豪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