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8298de8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1.png)
新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语文1《古诗三首》优质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主题和意境。
2.能够通过诵读和朗读古诗来感受古诗的韵味。
3.能够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4.能够简单描述古诗的意境和格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古诗三首》的意境。
•教学难点:运用适当的语音语调朗读古诗。
三、教学准备1.教材:《古诗三首》课文。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录音机。
3.学具:学生课本、笔记本。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让学生看到题目《古诗三首》,询问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引导他们谈一下自己对古诗的想法。
2. 学习新诗1.让学生单独阅读第一首古诗,理解古诗的意境并朗读。
2.引导学生讨论古诗的主题、情感以及意象等内容。
3.通过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古诗的构思和表达方式。
3. 讲评1.教师对第一首古诗进行点评,指导学生理解古诗的内涵。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关键词、核心句,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古诗的主旨。
4. 学习第二首古诗1.让学生朗读第二首古诗并讨论。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首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蕴。
3.让学生分组进行古诗朗读比赛,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
5. 学习第三首古诗1.学生认真阅读第三首古诗,理解古诗表达的情感。
2.学生群体讨论古诗的语言运用和诗意表达。
3.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首古诗,体验古典诗歌之美。
6. 教学反思1.教师与学生一起分享本堂课的感想和收获。
2.教师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完善。
3.教师鼓励学生继续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教授《古诗三首》,让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审美能力。
课上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古诗中感受语言之美和情感之深,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学生审美情感的引导,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悟古诗的内涵。
同时,教师在点评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表现,帮助每位学生在诗歌朗诵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fb48138be23482fb4da4ccb.png)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默写前两首诗。
3、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
【重点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前两首古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2、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两首诗。
〖教具准备〗学生准备有关翁卷,范成大的生平资料,老师准备相应的音乐带。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老师:同学们,本单元我们随作者领略了中外的田园风光,体会到了自然、质朴、和谐、静谧的乡情,今天,我们再来走进古代诗人为我们描绘的田园美景,学习《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你也一定会陶醉其中的。
二、交待任务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首古诗。
《乡村四月》和《四时田园杂兴》。
三、学习第一首诗《乡村四月》1、作者简介,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一生没有做官,他的诗大多讲求技巧,诗风清苦。
2、阅读诗文:⑴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⑵结合注解,理解诗意。
⑶想象画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汇报交流:⑴指名读诗文,纠正字音。
⑵理解诗词的意思: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子规:杜鹃鸟。
句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句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采桑养蚕,又是插秧种田。
4、读诗文,想画面,说感受:(播放音乐带,有感情的朗读)。
诗文展示四月的乡间充满生机,一派繁荣的景象,同时勾画了农民在四月里紧张、繁忙的劳动场景,表达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小学语文_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9eb22537cd184254a35355c.png)
一、激趣导入忆童年环节:
通过“小小擂台赛”的形式,让学生回归自己所积累的以“童年”为主题的古诗词,既引出本节课主题为“童年”,又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产生联系,为后边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复习方法学童诗环节:
先复习在先期的学习中学生所掌握的古诗自学六步法,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
三、自主探究品童趣环节:
本环节教师突出学生为主体,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以读促思,注重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中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所以,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自学、交流,基本理解诗意,初步感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呈现个性化的理解,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学习《舟过安仁》时,在学生理解了第一句诗意为“在一条小船上有两个小孩儿,一个在用船桨划船,一个在用竹篙撑船”时,及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他俩之前一个在划船,一个在撑篙的?借此点明,在学习时要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在理解古诗词时,可以采用扩充法,这样理解起来,诗句意思就更明确、完整了。另外,在本环节中,学生居然能够采用简笔画的形式来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更加说明了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小组认为这首诗的意思可以这样理解,请同学们仔细听,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学生解释诗意)
我们从( )一句感受到这是一个( )的儿童。
对我们的讲解,哪位同学还有不同意见或是补充?
交流方式:
大家好!我们小组研究的是《清平乐村居》这首词。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题目。
本诗的作者是宋代爱国词人辛弃疾,他出生于山东济南,有着“人中之杰,词中之龙”的美誉。
本节课中,我紧扣以上要求,以读促思,注重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品读诗词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能力的指导,并且通过引导学生联系文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中体现的孩子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及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小学语文_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ef8fceed1a37f111f0855b3d.png)
5.《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准停顿、读出节奏。
2.结合注释、查阅的资料等,想象当时的画面或情景,谈谈你的感受。
3.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怀。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创设情境、小组合作探究,说出诗词意思,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感。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思乡情怀,总结三首诗词在表达思乡之情时的异同,品析用词的准确生动。
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上课之前,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一起倾听歌曲《故乡的云》。
(烘托气氛,将学生带入浓浓的思乡之情中,调动孩子的思绪。
)师:孩子们,这是一首著名的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唱出千万游子对家乡的浓浓思念。
大家有离开家乡或离开父母很久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吧。
生回答。
师:老师分享自己的游学经历。
并分享给孩子一首小诗《想家的心情》。
(师配乐朗读)其实,思乡、思亲是我们人类亘古不变的情怀。
古时候,许多诗人也通过诗词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三首思乡诗词。
(二)初读诗句,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诗句,并将读不准和不理解的诗词句勾画记录下来,结合工具书和和课文注释解决古诗生字词与大意;(2)示范朗读,要求学生跟读,指导学生在读诗歌时注重用“/”划出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节拍,读出情感,从而感知全诗内容,走进诗歌所表描写的情境;(三)品读感悟,体会情感(1)请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及课文注释自由讲解古诗大意。
(明确: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隔着几座山,春风又吹绿了长江两岸,明月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家乡。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古诗,品读古诗并思考“到底是什么勾起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教师通过重点讲解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并在黑板上进行板书,用简笔画方式示范划出三者的方位)(3)通过诗中京口、瓜洲、钟山这三者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思考作者此刻站在什么位置,他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什么?(明确:首联和颔联中,“一水”“只隔”表现了作者心里认为瓜洲、京口、钟山三者之间距离很近,同时请学生体会古代交通工具是车马、船只,了解到从瓜洲到京口再到钟山实际距离其实很远,而作者心理距离却很近,正说明诗人在途中却心系家乡。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https://img.taocdn.com/s3/m/d2939834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f.png)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意境的想象、语言的品味、情感的诵读,这几方面体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共同规律。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三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一:秋思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秋思》的意境,感受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二、重难点:从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体会作者思绪绵长而心绪纷乱的情感,体会意境,这也是这首诗的难点所在。
三、教学准备四、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首先出示PPT:“同学们,请观察大屏幕,你能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看到的画面描述出来呢?自己考虑后自由发言。
”“在此情此景下,你能想起我们学过的那些古诗?”(《静夜思》《泊船瓜洲》)“这两首诗表达了一种什么感情?”( “思念家乡”。
)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思乡诗,是由唐朝诗人张籍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秋思》。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学倡导循序渐进,温故而知新,此环节,我以明月为引,通过学生的联想而引出思乡主题,回顾所举例诗的写作手法,为学生初步感知新授课的教学重难点打下了伏笔】(二)新课讲授1、解诗题,知诗人。
首先让学生分别介绍了有关张籍的资料。
师总结:张籍的老家是吴郡,也就是现在的江苏苏州。
幼时家境贫寒,10岁的时候就离家外出,成年后考取功名,开始四处游历做官,创作这首诗的时候,他正独自一人居住在洛阳。
又是一年秋风至,望着萧瑟的秋风,诗人不禁感慨万分,挥笔写下了这首《秋思》。
小学五年级语文《古诗三首》精品教案二:泊船瓜洲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
2、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句、利用插图、发挥想象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表达的方法。
3、感受古诗的韵味,激发阅读古诗的兴趣。
培养动手搜集资料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诗意,积累古诗。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d93837ae87101f69f319556.png)
9.古诗三首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们说,诗人的泪是怎样的泪?(国破家亡的泪;战火纷飞中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的人思乡的泪;深受战乱之苦痛苦的泪,仇恨的泪……)(3)在多年的生离死别、颠沛流离之后,诗人终于听到了胜利的喜讯,“初闻涕泪满衣裳”又是怎样的泪呢?(这是喜悦的泪、激动的泪、感慨的泪……)B、想象感悟“欣喜若狂”。
看课文插图,请你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你见到的诗人一家欣喜若狂的样子描绘一番。
C、朗读感悟“放歌纵酒”。
(1)泪满衣襟,欣喜若狂,不足以表达诗人心中的喜悦,他还要做什么?【出示课件6】读五六句。
指名读。
(2)想到在阳春三月就要回到久别的故乡,回乡的路上有做伴,有做伴,还有做伴,此时,诗人喜到极致,忘乎所以。
让我们一起感受诗人的“喜欲狂”,与诗人一同放歌纵酒,一同颠狂。
(板书:放歌纵酒)全班读。
D、体验感悟“归心似箭”。
(1)杜甫的家乡在哪儿呢?(洛阳)(2)洛阳美吗?想不想到洛阳走一趟?请生读最后一句(评:还在巴峡流连),小组读(评:到了巫峡),大组读(评:到了襄阳),全班读(评:洛阳到了!)(3)这是一条怎样的归乡之路呢?【出示课件7】师:大家看,从巴峡到巫峡,周围高山险峻,路途艰难。
而出巫峡到襄阳,从襄阳到洛阳又是何等的长途跋涉、千里迢迢。
在这里诗人却这样说,你怎么理解?(5)诗人归心似箭,(板书:归心似箭)千里迢迢算什么,千山万水算什么,在诗人的眼里,洛阳就在眼前,故乡就在眼前。
让我们一同感受诗人轻快愉悦的心情。
齐读。
4.这是诗人杜甫的心声,更是唐朝千千万万苦难子民的共同心声。
让我们与欣喜若狂的诗人一同放歌,与千千万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诗人欣喜若狂的喜悦之情。
此环节,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21e5e269dc5022abea0028.png)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并背会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课前预习: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实践性活动:在下面的古诗词中寻找思乡的符号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鸿雁)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莼羹鲈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双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2)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明月千里寄相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板书课题:5古诗三首(3)PPT呈现本课学习目标:二、学习感悟古诗(一)学习《泊船瓜洲》1、教师简介王安石及写本诗的背景。
2、同学读诗,找出哪几个字眼表达思乡之情,仔细观察,找出思乡符号。
3、理解诗意。
交流汇报,师总结。
4、朗读古诗感悟。
5、学习吟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出示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从《秋思》《长相思》选出你喜欢的诗词,利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着理解并且吟诵,看谁吟诵的最好。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021e5e269dc5022abea0028.png)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会写“洛、榆、畔、帐”4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洛阳、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并背会三首古诗词,默写《泊船瓜洲》《秋思》。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三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一般特点。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自读感知课前预习:1、针对课文内容有侧重地查阅资王安石、张籍两位诗人的资料,对他们的基本情况、籍贯故乡、人生履历有所了解,并做简要地记录:简要的记录:王安石、张籍纳、兰性德。
2、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语境,正确流利地朗读三首诗词,并尝试读懂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揭示课题(1)实践性活动:在下面的古诗词中寻找思乡的符号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
(秋)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鸿雁)拜赐莼鲈乡味长,雁山瓯海土生香。
眼前点点思亲泪,欲试鱼生未忍尝。
(莼羹鲈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
(双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亮)(2)明确本课的学习主题:明月千里寄相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最美好、最真挚的情感。
《泊船瓜洲》、《秋思》、《长相思》都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
板书课题:5古诗三首(3)PPT呈现本课学习目标:二、学习感悟古诗(一)学习《泊船瓜洲》1、教师简介王安石及写本诗的背景。
2、同学读诗,找出哪几个字眼表达思乡之情,仔细观察,找出思乡符号。
3、理解诗意。
交流汇报,师总结。
4、朗读古诗感悟。
5、学习吟诵,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二)学习《秋思》《长相思》1、出示任务单以小组为单位,从《秋思》《长相思》选出你喜欢的诗词,利用学习第一首诗的方法,学着理解并且吟诵,看谁吟诵的最好。
小学语文_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5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b23f7bb50e2524de5187e9b.png)
《秋思》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古诗读正确流畅,读出韵味,并能够熟练背诵。
2.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自然释放自己的情感,学习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学习重点:品味语言,积累并内化诗句,体会作者怀乡思亲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通过对比体会两首诗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感受思乡诗词的特点。
设计理念:以文定教、顺学而导──根据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经验和规律,确定了以朗读品味为主的教学方法;依据课文的编排特点,设计了对比教学的教学思路。
学习方法:借用注释,查阅资料,自读感悟,讨论交流。
教具准备:课件、音频《故乡的云》、《思乡曲》、《秋思》范读、《秋思》歌曲等。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预设5分钟)乐调情,走进古诗: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听!这是来自远方游子的深情呼唤。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一切,对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都是那么美好。
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泊船瓜洲》中的那一轮千古明月,共同感受了王安石的情感世界。
这首诗当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啊,作者通过写景来抒情,借春风问明月,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家乡?浓浓的思乡之情让人感慨万千。
下面我们来学习另一首思乡怀亲的经典之作,那就是——唐朝诗人张籍的《秋思》,看他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2、告诉老师,对于这首诗的学习,你都想了解些什么?小组交流一下。
生(预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能够读准这首古诗并能够熟练背诵。
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理解诗词的大意及重点词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理解作者的思乡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表达方法。
我想把这首诗编成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我想把这首诗改编成一首优美的歌曲。
通过学习,我还想学习更多的表达思念的古诗与歌曲。
师:那就通过我们的努力,一起达到这些目标好不好?二、交流感悟(预设20分钟)(一)读入情,会读古诗:1.自由读:大家先轻声地读一读这首诗,就当做是和张籍打一个招呼吧!注意:要读准字音、轻声地朗读。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小学语文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9a3e22700abb68a882fb72.png)
课标分析1. 认识“耘、塞”7个生字,会写“蚕、桑”等8个字。
2、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3、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4、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教学难点: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两首古诗。
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渔歌子》张志和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因此他笔下是一片画意诗情。
全诗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
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第一课时《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教学设计一、看图猜诗,激趣导入根据老师提供的画面,谁能猜出诗哪首诗?(板书)齐读课题。
1、解题读了第一首诗你知道了什么?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读全诗!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1、(出示全诗)讲解读古诗的方法2、谁想读?读准没有?4、学习检查生字“桑”,相机纠正。
指导“桑”的书写;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
(方法:多诵读)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1、本诗给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2、生汇报3、讲解前两句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一)品味第一、二句(课件出示一、二句)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2、指导品读:遍、满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讲解“白满川”5、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6、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我仿佛听到: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9《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0b5c6fa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5318f53.png)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内容:《古诗三首》选自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包括《望庐山瀑布》、《山行》和《江畔独步寻花》三首古诗。
这三首诗分别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观、秋天山林的美丽和春天江畔的花开盛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诗歌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兴趣。
教学难点:1. 诗句的理解:由于古诗的语言和表达方式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学生可能对诗句的含义理解不够深入。
2. 诗歌意境的把握:学生需要通过朗读和感悟,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把握诗歌的意境。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课本、笔记本、笔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出示课题《古诗三首》,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三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读音。
3.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体会古诗的节奏和韵律。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1. 学生自读古诗,借助工具书或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
2. 教师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学生分享自己对诗句的理解,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感悟诗意,体会情感1. 学生再次朗读古诗,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
2.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感悟,把握诗歌的意境。
3.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朗读展示,品味语言1. 学生自由选择一首古诗,进行朗读展示。
2. 教师点评学生的朗读,引导学生品味古诗的语言美。
3. 全班齐读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魅力。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古诗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43702f43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92.png)
小学语文_《古诗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本节课我以前两首古诗为例,着重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知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诗中优美意境,并通过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激发孩子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古诗传说之美。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坐端正认真听老师来讲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身体瘫痪的贫妇,每天爬着到桥上乞讨。
一天,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
这围贫妇说:“丈夫死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供养八十岁的婆婆。
”道士听后,便将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
”贫妇牵着拂尘,竟然站了起来。
道士又说:“你试着跟我走。
”妇人跟着走了几步,你们猜怎么着?贫妇的瘫痪居然好了。
忙问道士家住何处,要登门道谢。
第二天,这位贫妇找到那家人,可是并没有什么道士,一抬头,见到一副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士一模一样,你猜是谁?2.吕洞宾是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并且是八仙中名声最大,故事最多的。
虽然吕洞宾是以神仙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并且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两首中,《牧童》的作者吕岩字洞宾,所以也叫吕洞宾。
【设计意图:小学生好奇心强,我通过一个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导入课题,孩子们马上就进入状态,听老师讲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尽快的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另外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本课的兴趣。
小学语文_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语文_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f261640c281e53a5802ffd0.png)
教学设计课题:23.古诗词三首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三首古诗词。
默写前两首诗。
2、了解山水田园诗的特点。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5、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想象画面,感悟诗情暨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谈话导入:今天同学们真精神,再次见到大家,我特别高兴,你们呢?谢谢孩子们。
离上课还有两分钟,我们去看看江南的春天,好吗?好,一起感受这浓浓的春意。
那里风景美吗?好。
就把美景留在心间,开始今天的课堂,可以上课了吗?上课。
一·字正腔圆读古诗师:上节课我们在第六单元整体识写课和单元导读课中,已经把23课古诗词三首读得字正腔圆了,还大致了解了它们的意思。
我们来读一读。
师:第一首。
读得平长仄短,字正腔圆。
第一首到第三首。
(如不好,忘记了吗,读古诗要平长仄短,音断气相连。
)一、生二、我们男生女生合作着接读。
三、最后一首一起读。
师小结:在大家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缓缓流出。
学习古诗词你经常会用哪些办法?(生答:1借助注释2反复诵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3查阅资料(了解的更全面)4想象画面(善学习,为你的方法点赞。
)看来,同学们都是学古诗词的高手呀。
师:我们的自主学习单也提醒大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23课古诗词三首,走进优美的山水田园。
二、想象画面悟诗情《渔歌子》师:首先我们来看张志和的词,词牌名叫《渔歌子》,请你来读前两句。
1、想象画面师:这两句描述了一幅仙境般的画面。
(后两句打灰)你仿佛置身其中,看到了什么?生说什么就夸什么。
师:真是一个有灵性的孩子,读过之后就看到了那一个个景物并且还想到了他们的颜色,我们再深入的想像,读着读着画面中哪些景物动了起来?(板贴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师引读:那白鹭怎样飞?师引读:一阵微风拂过桃花的花瓣怎么样?还有鳜鱼又是怎样的呢?师:请你把这两句连成一幅画,并且让画面中的景物动起来,自己想一想,说一说,小组内交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是新课标对中高年级古诗教学的要求。
根据这些要求以及教材的内容特点,并结合学情,本节课我以前两首古诗为例,着重对古诗教学进行了教学设计,确定了以下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识记生字,熟读并背诵古诗,能够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感知古诗大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词语意思,想象画面,使学生体会到诗中优美意境,并通过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激发孩子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珍惜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重点词语,感受中华语言文字的精妙,初步了解古人吟诵古诗的方法,感悟到诗人对童年生活状态的向往。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引入古诗传说之美。
1.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坐端正认真听老师来讲个神奇的故事。
相传有一位身体瘫痪的贫妇,每天爬着到桥上乞讨。
一天,一位道士经过问起她。
这围贫妇说:“丈夫死了,每天来这儿讨些钱供养八十岁的婆婆。
”道士听后,便将拂尘一头递过去,说:“拉着拂尘起身试试看。
”贫妇牵着拂尘,竟然站了起来。
道士又说:“你试着跟我走。
”妇人跟着走了几步,你们猜怎么着?贫妇的瘫痪居然好了。
忙问道士家住何处,要登门道谢。
第二天,这位贫妇找到那家人,可是并没有什么道士,一抬头,见到一副画像,与昨天碰到的道士一模一样,你猜是谁?2.吕洞宾是谁?是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并且是八仙中名声最大,故事最多的。
虽然吕洞宾是以神仙为我们所熟知,但是在历史上,确有其人。
并且还是位了不起的诗人。
今天我们学的古诗两首中,《牧童》的作者吕岩字洞宾,所以也叫吕洞宾。
【设计意图:小学生好奇心强,我通过一个关于吕洞宾的传说导入课题,孩子们马上就进入状态,听老师讲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安静下来,尽快的把精力集中到课堂上来,另外也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自主预习,把握古诗节奏之美。
1.课前大家进行了自主预习,谁来读《牧童》这首诗。
(生读,师评价)2.古诗除了要读准确,还要读出节奏。
据义划分节奏是古诗中常用的方法。
像七言诗大多都是这样223的节奏,谁来按着这个节奏读。
(生读,师评价)3.有时为了保持词意的完整,还会按照43的节奏来读。
老师读前四个字,你们来读后三个字。
(师生合作读,评价)【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我通过让学生们多种方式的阅读,检查了学生们预习情况,纠正了“铺”和“横”两个多音字的读音,强调学生们读诗要字正腔圆,文通句顺。
然后根据已有的经验来把古诗读出节奏。
在多次这样反复的诵读中,已经对古诗有了整体的感知。
】三、细读古诗,品味语言精妙之美。
(一)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美丽画面。
1.师:同学们都读的都很认真,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老师读。
读完,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副怎样的画面?(师配乐读,生说想象到的画面,师评价。
)2.师:下面就让我们细品诗句,感受意境。
读读第一小句,这是一片怎样的草地?(生说)从哪里读出来的?(六七里)。
这里的六七里并不是一个确切的数字,而是一个虚词,让我们感受到草地很辽阔。
谁来读出他的辽阔?(生读,师评价)3.这么辽阔的草地,草长得怎么样?(很茂盛)从哪个词感受出来的?(铺)那咱就来聊聊这个字。
我们平时都说铺什么?那这铺满六七里的草地像什么?我们去感受一下(多媒体出示草地图,配乐感受)走在这样草地上,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生说)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
4.师: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绿草如茵,多像一张铺开的巨大的绿毯啊。
女生来读,你们读出了草地的柔美舒适。
男生再来读,你们读出来草地的广阔无垠。
同学们,一个铺字就将草地的茂盛和辽阔写的淋漓尽致,我们古诗的文字就是这样凝练传神。
【设计意图:古诗的特点,用词精妙,精炼传神。
为了让学生们体会到这一点,我通过抓重点词语、看图想象、对比朗读等方法,让他们去把古诗读长读厚,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达到以读促进理解的目的。
】(二)斟酌精妙字词,拓展语言能力。
1.在第二小句中也有个字用的特别好,你能找到吗?(生找到“弄”字)。
“弄”字在古代是这样写的(出示弄的古字),本意是用手把玩玉器,所以弄有玩耍,逗弄的意思。
想象一下,这晚风中的笛声是听上去是什么样的?(生说想法)是啊,晚风吹的急促时,听到的笛声就(高一些),晚风吹得舒缓时,听到的笛声就(低一些)。
在这安静的原野上,晚风伴着笛声,断断续续,时高时低。
这就是“笛弄晚风三四声”。
如果换成“笛伴晚风三四声”。
那句好?好在哪里?(生说,师引导)2.一个“弄”字,就把笛声和晚风赋予了人的色彩。
谁来读?(生读句子)在古代“弄”这个字中也颇受文人的欢迎。
(出示图片及诗句)张先在《天仙子》中写到云破月来花弄影。
一个弄字让我们联想到花在月影下的摇曳多姿。
苏轼在《水调歌头》中也写过起舞弄清影,一个弄字让我们似乎看到月光下人影的婀娜舞动。
在这里,“弄”字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谁再来读?(生读)3.古代文人特别讲究用字的准确,你来试着填一填这些句子,用哪个字更生动?(出示诗句,学生填字)这样用心揣摩,相信你也能写出精彩的文章。
【设计意图:前面抓住重点词语展开了想象来理解文本,在教学“弄”字时,我通过理解弄的本意,让学生来理解诗句中的意思,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到“弄”字在这里把“笛声”和“晚风”拟人化了,更加生动。
再通过换词,让学生们体会古人用词的精准。
通过这样的渐进学习,学生们掌握了古诗用词的一些方法,然后再拓展一些著名诗句的用词填空,激发孩子学习古诗的兴趣。
】(三)了解古诗背景,初步尝试吟诵。
1.辽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悠扬的笛声时断时续,在这样静谧闲适的环境中,有位小牧童悠然而来。
(谁来读?)2.蓑衣是什么?要学会利用书上的注释来理解内容。
你们看,这就是蓑衣,蓑字是这节课需要会写的字,我们来观察,上下结构,草字头的横和衰字的这一横要基本一样长,中间一横略短。
并且这一点要写在竖中线上,撇捺要舒展,来看老师来写一写。
蓑字两横一般长,中间一横压线上,一点写在竖中线,撇捺舒展才漂亮。
(师范写)来,在你的课堂收获栏里写一个。
3.晚归的小牧童此时连蓑衣都不脱,就躺在草地上了,他在想些什么呢?(生说。
)是啊,放了一天的牛,吃饱了饭,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凉风习习,明月朗朗,悠闲舒适,谁再来读?(生读)4.古人多以诗言志,诗中总会寄托者诗人的志向和决心。
那吕岩想通过这首诗表达什么呢?读读资料,正处战乱中的吕岩,多么渴望过上像牧童这样悠闲自在的田园生活啊。
谁来读?(生读)5.(出示古诗)古人读诗讲究平仄。
一声二声为平声要长在这里我们用横线表示,三声四声为仄声要短我们用竖线表示。
在古带这样的读诗方法叫吟。
来听老师来吟这首《牧童》。
(师吟诵,生跟诵)【设计意图:学生们想象了古诗的意境也体会了用词的精妙,但是对于古诗的情感还需要加深,于是我适时的出示了关于吕岩的资料,学生们通过阅读资料恍然大悟,原。
来这里面还蕴含着作者这样的情感,对于理解古诗又会上升一个更高的层次。
另外,我加入了对古诗的吟诵,意在让学生在学习古诗的基础上,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喜爱。
】四、联系生活,感受古诗意境之美。
1.此时,诗中的小牧童虽然没有玩耍的伙伴,可是在清风明月的草坡上照样怡然自得,他享受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
两个小孩子在一起,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下面让我们学习杨万里的《舟过安仁》。
谁先来介绍一下杨万里。
(生简单介绍作者)杨万里的诗语言浅显,清新自然,富有情趣。
2.谁能说说题目什么意思?(乘舟路过安仁)结合图片和注释,谁来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生说)这首小诗读起来轻松愉快,我们可以把节奏放快一些。
(拍手快节奏读)3.读着读着,你是否想起了你儿时的趣事呢?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生说童年趣事)说起童年大家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真好,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读。
(生读,师评价)4.在诗人杨万里心中童年就是一首妙不可言的诗。
其实童年,还是一个美妙的梦;一支动听的曲;一幅幅美丽的画;不管是牧童悠闲自在的童年,还是两个小孩天真烂漫的童年,都将成为生命中美好的回忆。
【设计意图:前面学习《牧童》比较细致,所以第二首古诗放手给学生们自学,让他们学以致用。
由文中两个小童的古灵精怪,奇思妙想联想到自己的童年趣事,让学生们感受童年的快乐,珍惜时光。
】五、学以致用,诠释画面流动之美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的一个小小的镜头,如果我们把诗中的镜头再放大一点,就会成为一幅流动的画,可以尝试着把你感兴趣的其中一首诗改写成一个故事。
背诵这两首古诗。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能力最终要落脚到写作,通过学习古诗,将所学知识把古诗读厚学厚,写一个场景,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六、板书设计古诗三首悠闲自在天真烂漫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学过很多古诗,他们能借助注释、工具书、想象画面等多种方法来读懂古诗的大意。
对学习古诗抱有一定的热情,但有时,则对诗歌背后蕴含的诗人情感不能深刻的体会到。
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单元教材分析、教学要求和本课教学要求,依据课程标准中的“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确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
《古诗三首》效果分析一、童年话题燃童年首先,以充满艳羡的口吻将学生的思想准备由郑重的语文学习中领出来,进入对美好童年的开心回味中:同学们正处于天真烂漫的童年时代,平时在学习之余,你最喜欢做的事儿是什么?(在学生充满幸福感的汇报中,我不失时机地表达自己的羡慕之情。
)其次,将学生的思绪由浸润自己童年的美好引向窥探中国古代儿童童年生活的景象,从而进入第5课《古诗三首》的学习。
这一组块的设计,一是重情,二是简洁,在最短的时间内燃起了学生对自己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味,燃起了学生对了解他人美好童年的迫切渴求,为学习本课奠定了积极主动的情感基调。
二、初读诗词重感知首先,从检查、交流预习情况(关于预习的要求,参见以前博文《预习课文九段段位标准》)的角度入手,解决学生读诗词的字音问题,保证将诗词读正确。
本课字音方面需要重点解决的是“媚好”的“好”和“亡赖”的“亡”,其它的诸如多音字“铺”、“乐”、“剥”以前多次见过,没什么大问题。
“媚好”的“好”本就有两种读法:读三声表示美好、娇美的意思,读四声表示爱悦、喜欢的意思,结合课文中“相媚好”的注释可知,这里应该读四声,“媚好”当动词来用。
“亡赖”的“亡”课文中也有明确的注释,需要告诉学生的是在这里它是通假字。
关于通假字可非常通俗地给学生简要介绍几句,让学生感性地积累一点古汉语的知识。
其次,通过个人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等多种形式,达到以下目的:1、把三首诗词读准、读通,读出基本的节奏和韵味来;2、整体感知每首诗词的主要内容:写的是谁干什么?本组快的重点是引导学生交流“写的是谁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