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解析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
——以荔湾区大岗元小区为例
【摘要】应用环境心理学学科理论对居住小区进行调研、分析,解析户外环境与人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年龄层次之间人们行为模式的差异与联系,探寻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的需求,寻求居住区公共空间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人群心理需求的途径。
【关键词】环境心理;年龄层次;行为模式;公共空间
近年来,景观设计项目中越来越重视对人的行为习惯与心理感受的考虑,“以人为本”成为首要设计思想。
如何将环境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有效地应用在居住小区景观实践设计中的研究正迅速发展。
本文通过对荔湾区大岗元小区进行针对性的调查与研究,探寻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模式、适合各种人群行为及心理需求的室外休闲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的方法。
1 环境心理学基本理论
环境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在公共空间设计中有广泛的应用,尤其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场所带给人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产生不同的行为模式这一方面。
应用最多的五条理论依次为:环境感知理论、私密性需求、领域性特征、个人空间尺度理论和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1.1 环境感知理论
人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器官感觉来接收环境信息。
从环境获取的这些信息,经过感知者自身的经验,把知觉对象的前后关系和背景参与进来,形成人对环境的感知。
人通过环境感知来感受和评价公共景观。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年龄段人群对环境的感知又有所不同。
1.2 私密性需求
私密性即人们(个体或群体)设法控制自己对别人开放或封闭的程度。
私密性包括四种类型:独处、亲密、匿名和保留。
它是一种能动的过程,重要的是要给使用者提供选择的机会。
环境的设计是尽可能提供私密性调整的机制。
所谓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考虑使用者的私密性,就是对空间进行合理的安排,使陌生人之间的接触平静和有效。
1.3 领域性特征
领域性指个体或团体暂时或永久地控制一个领域,可以是一个场所或物体。
领域有三种类型:首属领域、次级领域和公共领域。
其中的次级领域与我们园林设计中常用的半私密空间较为相似。
领域性行为有两个作用:认同感和安定、家的感觉。
领域的建立可以使人们增进对环境的控制感。
在景观设计中的意义在于可以提高秩序感和安全感。
故在景观设计中应包括增进领域感和设计可防卫空间等多种设计手法。
1.4 个人空间尺度理论
个人空间是人们周围看不见的界限范围内的空间,主要指的是人际距离,与人的生理和心理有关。
包括:亲密距离(范围为0~0.45m)、个人距离(0.45~1.20m)、社交距离(1.20~3.60m)和公共距离(3.6m以上)。
在景观设计中主要给人提供不同空间功能下的舒适距离。
1.5 不同年龄段人群相互交往的需求
根据生物学的交叉圆理论,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相互交往的场所,即活动领域应是两两相交,但又不相互重合的“圆”,交叉部分是彼此共同的世界,不交叉部分是各自独立的天地。
所以,功能泾渭分明的环境无法满足这一要求,更不用说清一色的均质环境。
2 大岗元小区现状分析
2.1 小区概况
大岗元小区,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湾路。
临近地铁五号线且公交线路繁多,交通十分便捷。
区内绿树成荫,环境安静。
小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要住房类型,并有平房穿插散布其中。
周边布有很多学校,幼儿园、小学、中学一应俱全,因此学区房为该小区的重要特点之一。
区内还配套有肉菜市场、食肆、士多、发廊、社区活动中心等生活服务设施,为居民日常的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利。
2.2 小区游憩者及其活动特征
2.2.1 小区游憩者
通过对小区公共休闲空间的游憩者调查分析,发现85%是本小区的居民,10%是来访者,5%是小区内部某些士多、发廊等的外来顾客。
由此可见,小区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为本小区居民服务。
观察发现在小区休闲空间停留的人群中40%是老年人,30%是儿童, 20%是中年人,10%是青年。
由此可见,儿童与老年人是使用此公共休闲空间的主要人群,因此下面重点对儿童与老年人的行为与心理进行分析。
2.2.2 活动特征
户外活动分三种类型:必要性、自发性和社会性。
必要性活动指居民都要参与的日常生活事务的所有活动。
自发性活动指居民自愿参与的散步、晒太阳等活动。
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 包括儿童游戏、互相交谈及最广泛的社会性活动——被动式接触, 即仅以视听来感受他人。
本小区的公共休闲空间提供给居民的行为活动空间较之城市大型户外公共空间更具有尺度小、亲和力强、舒适性好的特点。
通过询问调查,发现35%的人来公共休闲空间的目的是散步,30%的人来喝茶与打扑克牌,25%的人是休息与聊天,10%的人是来做运动。
3 环境心理学理论在本小区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与评析
3.1 公共空间景点布局
在观察中发现不同年龄段人群对同一景点的环境感知有很大不同。
这正证实了文中叙述的环境心理学中的环境感知理论、领域性特征等五条相关理论。
下面以康乐健身区、榕树头和绿化小庭院三处景点为例详细评析。
3.1.1 康乐健身区
由于老年人和儿童对空间感知的不同,因此所产生的行为也不同。
观察发现老年人大都喜欢坐在边缘的石板凳上,观看周围的活动或相互间聆听交谈。
而中部的康乐建身设施则成为儿童攀爬娱乐的领域。
虽然老年人与儿童对环境的喜好各不相同,但两者的活动之间又有明显的联系与交叉。
很多老年人为看护儿童,经常放弃边缘的座椅,站在健身设施旁观看孩子们玩耍,而儿童则常常攀上爬下以展示自己的本领。
3.1.2 榕树头
榕树头是中年人和老年人聚集交流的场所,位于步行道交汇点。
只要天气晴朗,该处的人流量就十分大。
榕树下座椅摆放的距离基本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的社交距离,人们可以一边喝茶抽烟打牌,一边聊天闲谈。
这种社交距离很好地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
但是,榕树头仿佛成了成年人的专属领域,由于缺乏适宜儿童活动的空间,儿童从不会自发性地在此停留(除非被坐在那里的亲人们叫住),往往作为通过的路径快速跑开。
3.1.3 绿化小庭院
绿化小庭院是整个小区公共休闲空间中最为理想的休息场所。
院中小径设计成流畅的曲
线, 以引导空间的序列变化。
院内还利用植物来创造小尺度空间,以增强安全感。
该庭院在建筑创造的灰空间下,既使人们的私密性需求得到满足,又便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产生了多样的行为活动。
院内的居民或独处、或亲密、或拉琴唱小曲、或聚集围观,不同的居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喜好选择不同的休息方式。
紧邻绿化小庭院有一块较为开阔的活动场地。
白天场地上空无一人,人们选择在边缘的花架下停留和休息;但到了晚上,这块场地便成了老年人们跳舞的露天舞池,有时还会有些中年人在踢毽子。
可见,同一块场地在不同的时间段也有不同的功能和领域性特征。
3. 2 小区道路设计
3.2.1 道路的安全性
为了有效保证居住区的安全和安静,小区采用人车分流的方式。
将交通空间和生活空间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以枝状或环状尽端式道路伸入小区或住宅组群内,并结合步行道和自行车道系统及绿化、铺地划分空间, 作为邻里交往、临时停车及儿童、老人活动场地。
这样的做法显得更富活力。
3.2.2 道路的舒适性
出于对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推儿童车的父母等的考虑,小区道路设计为坡度变化不大的坡道或步行道,并相应设有无障碍通道。
步道的铺装为防滑,防目眩的材质,且利用铺装的变化来显示高程的变化。
另外小区内还有一些富有趣味的道路,如镶嵌于草地上的条形花岗岩踏步、用鹅卵石拼成不同图案的小径等,这些都能为儿童和青少年提供了更丰富的交流活动空间。
3.3 植物配置
3.3.1 大型乔木
小区内高大乔木丰富,多以构树、大叶樟、小叶榕等为主,落叶乔木与常绿乔木搭配栽植。
夏季浓密的枝叶为游憩者提供广阔的树荫,冬季树叶掉落便于阳光洒入场地,给游憩者提供一处晒太阳的佳所。
这种季相变化能够满足人们的生理以及对于私密性、领域感的需求,在视觉、触觉上为游人提供了丰富的感知。
3.3.2 小乔木与灌木
在小区中各景点与道路旁点植紫薇、鸡蛋花、桂花等观花观叶的小乔木与灌木,有效地增加了视觉以外的嗅觉等多方面的感知过程。
3.3.3 草本与地被
小区中设有一片小草坪。
儿童常常在草坪上追逐、翻滚,对草地与泥土的柔软与芬芳的感知丰富了儿童对于公共绿地的体验,青少年及中年人也因这样的感知会坐在草地上读书看报或打牌聊天。
4 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应用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点
(1)综合考虑居民在游憩时的多感官体验,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各种感知的交替作用和交互作用。
(2)小区内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半私密空间等多层次空间领域的考虑与设计。
(3)不同年龄段人群之间既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专属性活动空间,又必须考虑相互交叉活动场所的设计与营建。
(4)小区内休息座椅等公共设施的设置需要符合个人空间尺度理论中相应的距离要求,以促进人们特定活动的发展。
5 结束语
通过对大岗元小区的调研与应用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初步解析了环境心理学相
关理论在居住区公共空间中的普遍应用价值,同时了解到不同年龄阶段人群对户外空间有着不同的需求,从而对今后居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作一定的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 ,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第二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 (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第四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3] 克莱尔·库珀·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俞孔坚,译.北京.中国建筑出版
社, 2001.
[4] 石洋,闫红伟.浅析环境心理学理论在公园设计中的应用——以昆明市翠湖公园为例.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1).
[5] 徐磊青.环境心理学.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2.
[6] 徐慧华.环境心理学在居住区环境设计中的应用花园与设计,2006.10秋末版.
[7]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一).园林, 2004 (4): 22-23.
[8] 车生泉,郑丽蓉.环境心理学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二).园林, 2004 (5): 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