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5课 戊戌变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戊戌变法
一、历史根源
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2.经济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联系必修二)
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资产阶级维新思潮的兴起。
(联系必修三)
4.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的政治力量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戊戌变法的过程
(一)开始:“公车上书”
1.时间:1895年
2.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此后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二)发展:
1.变法宣传:
①创办报纸:1895年康有为在北京创办了维新派的第一份报纸《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强学报》后改为《时务报》,当时《时务报》发行最为广泛。
②组织学会:1895年在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维新派的第一个政治团体强学会。
③创办学堂:长沙创办了“时务学堂”。
影响:维新变法新局面逐渐形成。
2.施政纲领:1898年,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3.组织机构:保国会。
宗旨:“保国、保种、保教”.
影响:维新变法的浪潮激荡全国。
(三)高潮:百日维新(措施)
1.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2.目的:变法图强,救亡图存。
3.内容:
从6月11日到9月21日,在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提议下,光绪帝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变法诏书。
变法具体措施:
三、评价:
1、结果:失败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戊戌六君子。
新政内容除设立京师大学堂和中小学堂得以保留外,其余全部废除。
2、失败原因:
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旧势力的反对和镇压;②维新派力量弱小,不掌握实际权力;③维新派在方针策略方面的一些失误。
④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⑤资产阶级维新派与封建顽固势力的力量对比过于悬殊;⑥严重脱离群众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⑦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
3、影响:启蒙的,进步的,爱国的,尽管它是失败的。
①.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启蒙的)
a维新思想的传播,起了开阔眼界、解放思想的作用。
b各种社团及新式学堂的创办,促进了近代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c新式书局、报刊、杂志等近代传媒的创办使人们的认知空间空前扩大。
d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
②.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进步的)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爱国的)
3、经验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改良主义道路走不通,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漫长而又坎坷。
【思维拓展】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
(1)相同点:
①背景:两国都是闭关锁国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并且得到发展。
社会矛盾尖锐,阶级矛盾激化。
②性质:都通过最高统治着颁布诏书加以实施;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③内容:注重学习西方;发展教育;振兴工业。
(2)不同点:
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②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习题点拨】
课中及课后习题答案
1.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想一想,他的这段话说明了什么?
(1)其目的是利用古代圣贤、经典著作的影响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社会政治学说,寻求救国道理;
(2)在顽固派旧势力还很强大,封建传统观念在许多人的思想中还根深蒂固的情况下,借用儒家学说和孔子的偶像低外进行宣传可以减少阻力和压力,在当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斗争策略;
(3)康有为的维新活动一开始就抱住孔子的理论权威和皇帝的政治权威,也表明他所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
2.尝试理解这段话的意思
大意是:物竟天择、适者生存是无法抗拒的社会变化规律。
棉队恶劣的生存环境,“任天为治”、无所作为的态度是不足取的。
只有发愤图强、“以人持天”、“与天争胜”,才能在竞争的世界上生存发展。
3.想一想,强学会有哪些作用?
联络官员中赞同变法或主张革新的人,介绍西学,宣传维新变法,刷新了一时社会风气;但另一方面,强学会成员来源不一,逐渐出现了派系各异、主观不一的情况,内部矛盾越来越大,影响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发展。
4.想一想,支持变法的都有那些人?为什么慈禧太后起初同意光绪帝变法?
(1)维新派和帝党
(2)一种说法:是光绪帝当时陈述的新政方案对她刺激不大,且面临内忧外患,她也有心革新政治、加强国力,故同意变法。
另一种说法:富有政治斗争经验的慈禧虽对光绪的夺权欲望、变法要求暴跳如雷,但她最终采取了以退为进的策略,先放手让光绪帝变法,在变法激起顽固派势力更大更普遍仇恨的时候,再下手解决。
这种让权,也是慈禧被迫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是给光绪帝设下一个新圈套。
同时也说明光绪帝收回权利是有限的。
5.这些问题说明什么?
说明顽固派势力的强大,且有总后台慈禧撑腰,光绪帝的权力有限,变法与反变法斗争异常激烈;也反映维新派急于求成,在变法进程上缺乏通盘考虑,应循序渐进。
6.“六君子”被杀后,时人评论“谭嗣同待死,杨深秀寻死”,你怎么看待谭、杨二人的献身精神?
二人的献身精神边县了维新志士为国家强盛不惜牺牲生命的爱国精神,这种精神也成为中华民族的巨大财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阅读与思考:
读以上材料,你是否同意梁启超的解释?如果不同意,你的看法是什么?
不同意:
过快、过激的改革,超出了社会的承受力,维新派犯了激进主义的错误,他们急于求成,缺乏通盘考虑,“除旧布新”与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改革并不矛盾。
同意:
(1)面对当时中国的内忧外患,维新派以追求完美至善的精神指定出纲领性的改革规划,但在种种现实条件的约束下归于失败。
(2)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更不能以变法的失败结局来指责变法纲领,因为纲领本就是一个高于现实的远景计划,循序渐进、抓重点、分主次等都是为现实纲领规划而采取的现实策略,不能把变法纲领的力度、强度、广度与现实策略的激进与否等而同之。
解析与探究:
根据材料分析中日两国在近代教育上的差异,并思考这种差异与两国近代化之间的联系。
差异:(1)日本明治政府实行义务教育,在全国建立起完善的大中小学教育体制,国民受教育的比例很高;(2)清政府自洋务运动以来功利性地兴办了一些专业技术教育,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教育体制;(3)维新运动期间兴建了一些新式学堂,但规模数量均严重不足,政府投入微乎其微。
推行近代教育体制的时间比日本晚30年。
联系:(1)“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日本实现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经验就是教育兴国;(2)清政府不注意发展近代教育,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