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气势磅礴的律诗。
在教学这首诗的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反思:一、成功之处(一)背景铺垫,激发兴趣在教学伊始,我通过介绍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让学生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有了初步的了解,从而激发了他们学习这首诗的兴趣和热情。
学生们在了解了长征的艰辛后,更能体会到诗歌中所表达的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
(二)多种朗读,体会情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如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分组读、配乐读等,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在朗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停顿、重音和语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重点词句,深入分析在教学中,我抓住了诗中的重点词句,如“逶迤”“磅礴”“暖”“寒”等,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历史背景、观看图片和视频等方式,深入理解这些词句的含义和所蕴含的情感。
通过对重点词句的分析,学生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四)拓展延伸,丰富内涵在教学结束时,我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让学生阅读了一些关于红军长征的其他诗词和故事,如《忆秦娥·娄山关》《飞夺泸定桥》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长征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他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
二、不足之处(一)对诗歌创作手法的讲解不够深入在教学中,对于律诗的对仗、押韵等创作手法只是简单提及,没有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解,导致学生在理解和欣赏诗歌的艺术魅力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学生主体地位发挥不够充分在课堂上,虽然设计了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思考和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时间把控不够精准在讲解诗歌的重点词句和拓展延伸部分,花费的时间较多,导致课堂结尾有些仓促,没有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总结和反思。
七律长征的心得体会
七律长征的心得体会篇一: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有感读毛泽东《七律长征》诗有感长征,这震惊中外举世皆无的两万五千里的军事长征,是中国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中国工农红军长驱二万五千余里,纵横十一省。
长征途中,天上有敌人飞机轰炸,地下有敌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还有湘江、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泸定桥、五岭、乌蒙山、大雪山、草地等天险的阻隔,红军要战胜克服这些艰难险阻,不仅身体要遭受超出人类种种极限才能忍受的痛苦,而且还要付出鲜血和生命的代价。
长征本身是一曲悲壮的交响乐,一首悲壮的诗,一幅悲壮的画。
但是毛泽东写的长征的诗词,却没有刻意描写长征经历的苦难和牺牲,而是洋溢着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种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连那从浩浩太古以来就独立存在的岷山千里雪,也雪霁日出,阳光映着白雪、红旗,为红军的胜利而笑逐颜开了。
这是何等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啊!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凭借革命乐观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相结合的长征精神,带着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开始了扬眉吐气的日子。
在长征诗中,我领略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感受到中国革命的波澜壮阔和艰辛曲折,体会到我们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长征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去征服学习、生活上的一座座高山,一条条大河,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好好读书,决不能浪费光阴,虚度年华。
迎来自己人生的尽开颜。
篇二: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读红军长征心得体会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珍贵的精神财富。
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七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人民是革命的母亲人民是革命的母亲。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5七律长征
五年级上语文听课反思25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完成后写下的一首慷慨激昂的诗,诗中仅有56个字,但却包含了长征的全部。
教孩子学习这首诗,并不简略,它毕竟离孩子的生活太遥远。
言下之意,上这样的课文对教者是一个很大的挑衅。
可是,听了这堂课,我发觉耿老师上这堂课是特殊合适的。
因为耿老师表露出的气质与这篇文章的品格是相相符的,耿老师举手投足之间的雅致与这篇文章的品格是相相符的,耿老师浑厚低沉的嗓音和笑容与本文的韵味相相符的,听下来以后感觉果然云云。
我觉得这堂课特殊突出的优点便是,耿老师很好地“用”了课本,而不只是是“教”了课本,这堂课对语文本真的追求,耿老师的意识是特殊明白的。
对语文本真的追求,这是特殊重要的。
有什么的理念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我们的理念正确了,我们才华有正确的讲堂传授,要是我们源头错了,无论怎样努力,我们都没有走在语文的路上。
我从两方面来解读这堂课。
第一,耿老师怎样诵读的。
我觉得他在这堂课上用了许许多多的方法来举行诵读,从形式上看,特殊丰裕多彩。
有老师范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很多。
从朗读的目的来看,也各不相同,有的重在熏染,有的重在理解和感悟。
耿老师的范读真的特殊好。
我觉得作为语文老师,这一点是每个别都应该永远追求的。
语文的外延是很广的,有时候我们读出来的、说出来的这都是语文。
我觉得耿老师浑身上下都充满着语文的细胞,我想这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应该追求的。
第二,也是我特殊赞赏的一点,耿老师引导理解有技能。
诗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的“暖”和“寒”所蕴含的情绪是传授的难点。
在理解“暖”字时,耿老师先让学生听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故事,然后说说自己的感受,再进一步议决朗读,让学生领会到了红军不费一枪一炮,不伤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后的那种喜悦和自豪。
在理解“寒”字时,耿老师先议决让学生寓目《飞夺泸定桥》的影像资料,让学生对这个“寒”字有了感性的明白。
最后在学生充分感悟、大胆表达之后,耿老师又引导学生举行了重复品读,此时,学生深刻领会到了红军抢渡大渡河时的惊险悲壮、惊心动魄,对“寒”字的理解水到渠成。
小学语文课《七律·长征》听课心得记录评课稿资料
小学语文课《七律·长征》听课心得记录评课稿资料公开课《七律·长征》听课有感有幸在莒南三小听了高老师的《七律·长征》,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这次课让我产生很大的思想震动,当然收获也很多。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当我听着老师们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深入到听课老师和学生的心灵深处。
声情并茂的语言勾起了学生思绪。
老师扣人心弦的过渡语言,烘托了课堂的气氛,拉近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激发了学习兴趣。
又如,一段优美的范读,不仅起到了示范作用,还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感受到老师的语言太美了,我也要这样去读,从而唤醒了学生读的欲望。
这一方面更值得我去学习。
教师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围绕着“高效”,注意提高课堂效率尤其学生的学习效率。
每节课都非常注重对预习的落实。
上课直接解决字词,没有拖沓;导学目标明确,有利于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深入品读文本时有同学就能够谈得深刻、全面甚至语出惊人。
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切切实实把课前预习落实好,逐步培养学生自主预习、抓住导学目标的好习惯,上起课来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段,指导他们细读品味。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推敲、揣摩、细细品味。
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才会有自己正确丰富的理解。
”可见,字斟句酌是感悟的需要。
这一点,所有上课的老师都做到了,能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重点词,重点句反复品味。
让学生去读这篇文章,让学生从读中去体会文中蕴含的意义。
在听课中大多数教师避免了过去,繁琐的分析和讲解,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主读书,通过学生自主读书,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品味阅读,教学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中充满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在诗性的课堂里浸润,收获的是人格修养的熏陶、语文素养的发展、丰厚语感的提升、人生智慧的开发,更获得了生命发展的动力。
【推荐】七律长征评课-word范文 (1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七律长征评课篇一:七律长征评课稿评胡向阳的《七律·长征》一课张颖本学期有幸聆听了胡老师的《七律·长征》这一课的教学,收获颇丰。
课堂中,老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胡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胡老师出示有关长征的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胡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巧用简笔画,直观呈现差别。
胡老师在这节课上两次运用了简笔画,第一次是在理解“五岭逶迤腾细浪”的时候,画的是连绵不断的五岭和细小的波浪;第二次是在理解“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时候,画出的是气势宏大的乌蒙山和微小的“泥丸”。
可以说,两次直观清晰地简笔画呈现,直接凸显了实际困难和红军眼中或者说诗人眼中的景象的巨大差距,对学生读中悟情做到了有效的引导,让学生通过视觉的对比,感受到红军战士那种大无畏的乐观坚强的精神。
三、补充历史事件,突破难点“寒”和“暖”。
这首诗描写的长征距孩子生活的时代较远,加之以诗词的形式表现,对于小学生理解起来确实有些困难。
理解第三联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七律长征教研活动评课(3篇)
第1篇近日,我校开展了以“七律长征”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旨在提高教师对红色题材诗歌的教学理解和课堂实践能力。
本次活动邀请了多位资深语文教师进行评课,以下是我对本次教研活动的评课总结。
一、活动背景“七律长征”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诗,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还展现了红军战士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
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红色题材诗歌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1. 课堂展示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两位教师分别进行了“七律长征”的课堂展示。
两位教师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对这首诗歌的理解较为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他们注重以下方面:(1)诗歌背景介绍:教师详细介绍了长征的历史背景和毛泽东创作这首诗的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
(2)诗歌内容分析: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歌,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3)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如音乐、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将诗歌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长征精神在当代社会的价值。
2. 评课环节在课堂展示结束后,各位评课教师分别对两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点评。
以下是对评课内容的总结:(1)教学目标明确:两位教师都明确了“七律长征”的教学目标,即让学生了解长征历史、体会诗歌情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
(2)教学设计合理:教师们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诗歌。
(3)教学方法多样: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情感教育突出:教师们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5)不足之处:部分教师认为,在诗歌背景介绍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挖掘长征的历史意义;在诗歌内容分析方面,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个性化的解读。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简短10篇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简短10篇1、整体感悟,牵一而动全身在教学中感悟课文诗句的意思,不要孤立地讲词析句。
在同学通读之后,把握住全诗的主要内容,提问:从诗中哪里能读出长征的“困难”和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从而引导同学回到诗中,潜心思索,在两者的对比中,关心同学领悟意蕴,体会情感。
2、资源的合理利用为使同学走近文本,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我在课前布置同学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主席的相关资料,自己也进行了充分的预备: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以及毛泽东同志的简介及其诗词等,搜寻了有关红军长征爬雪山、过草地课件;下载了“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七律·长征》。
通过课前布置同学查阅资料和课上沟通资料等手段,不仅为同学的自主学习做好了辅垫,而且拓展了同学的学问面,拉近了同学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各种情境的创设让同学来感悟其中的情感,而不是向同学作标准答案式的灌输。
3、朗读注意指导在教学中要充分指导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
指导句时,要留意采纳多读的方式,并且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
教学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没有止境的艺术,要想不断进步,就需要不断地学习与钻研。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简短篇3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同学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育阅读诗歌的力量,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剧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著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忱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为了让同学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同学对长征有肯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解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殊引导同学高声朗读课文,领悟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化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育观赏和朗诵诗歌的力量。
七律长征评课记录点评
七律长征评课记录点评
七律长征评课记录点评
这是一篇关于评课记录点评的七律。
在点评中,作者着重强调了长征评课记录的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下面是对这篇点评的点评:
首先,这篇点评很好地分析了长征评课记录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作者指出,长征评课记录在内容上较为充实,有详细的记录和分析,把学生的表现和老师的指导结合起来。
这样的记录有助于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策略的依据。
同时,作者也提到了记录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条理不清、逻辑跳跃等。
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记录的整体质量,也给学生和教师带来理解的难度。
其次,作者提出了一些建议,以进一步改进长征评课记录的质量。
作者建议要加强对学生表现的具体描述,以便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重视记录的逻辑结构和条理性,避免记录中的逻辑跳跃。
这对于读者来说更易于理解和吸收。
另外,作者还提醒记录者要避免主观评价,要客观地分析学生的表现。
这样可以更好地为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总的来说,这篇点评对长征评课记录进行了全面而很好的评价。
点评一方面着重强调了记录的优点,概括了其对教学提供的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又深入剖析了记录中的不足,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这样的点评既体现
了作者对长征评课记录的认可,也为进一步提高记录质量提供了很好的指导。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
《七律长征》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4篇)《七律长征》及反思篇1这首诗我一共用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给学生讲长征的背景、路线以及途中经过的一些战争,着重讲的是《飞夺泸定桥》,这对第二课时理解“大渡桥横铁锁寒”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但是在讲这个背景的时候心中不免要感叹一番了,因为当我问到“你们对长征了解多少”的时候,学生一个个目瞪口呆的看着我,接着就有人问我“老师,长征是什么东西?”这个问题一出来,我还真有点反应不过来,五年级的学生居然没听说过长征,当时,我只能无语,然后跟他们说听老师讲吧(本来在备课的时候,我的计划是花十分钟左右就可以了,可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只好改变计划,讲着讲着就讲了一节课)。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师:上节课老师给你们讲了长征的一些情况,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一首跟长征有关的诗《七律长征》。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自己仔细读诗,多读几遍,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二、走进长征,领悟大意生读诗师:读完诗后,你们觉得哪里比较难懂?(有些比较难读、难写的生字第一节课已经讲完了)生1:“腾细浪”是什么意思?生2:逶迤是什么意思?生3:磅礴是什么意思?生4:走泥丸是什么意思?师:同门提的问题很多,现在老师告诉你们老师认为比较难的字的意思。
“远征”就是长征,“逶迤”是弯弯曲曲连绵不断,“三军”就是全军。
老师认为比较难的你们都会了,那你们提的问题都是比较简单的,再仔细读诗,看看你们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有不懂得可以请教同桌,如果同桌也不会,那等一下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
生很认真、仔细的读诗。
师:读完诗,你们有没有对诗有更深一步的了解了?(学生没明白我的意思,都不做声,我只好换个方式问。
)那你们刚刚不理解的现在有没有一点理解了?(有学生说有,有学生说没有)那我们等一下一起来解决。
现在老师要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觉得这首诗是围绕诗中哪一个来写的?生1:远征。
生2:乌蒙磅礴。
生3:万水千山。
师:到底是哪一个呢?(我说同意生1的请举手,有七八个人;同意生2 的请举手,有十来个人;同意生3的请举手,将近20个人举手了)。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
彭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彭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的话语,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彭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彭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彭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
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
而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
七律长征教研组听课总结
一、背景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工作的核心任务。
为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课堂教学水平,我校七律长征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听课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听课、评课,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活动内容本次听课活动共分为三个阶段:课前准备、课堂观摩和课后研讨。
1. 课前准备在活动开始前,教研组长对本次听课活动进行了详细的安排,明确了听课的目的、要求和注意事项。
各教师根据教研组长的安排,提前了解了所听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为课堂观摩做好准备。
2. 课堂观摩在课堂观摩环节,教研组成员认真聆听了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
授课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下是几位教师的课堂亮点:(1)张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李老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知识。
(3)王老师注重课堂纪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3. 课后研讨在课后研讨环节,教研组成员针对所听的课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讨论。
大家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效果等方面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三、总结与反思1. 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在本次听课活动中,大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明确,能够围绕教学重难点展开教学。
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 教学方法多样化,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授课教师们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启发式教学、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们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
3. 课堂组织有序,教学效果良好在课堂组织方面,教师们能够合理安排教学环节,使课堂节奏紧凑,教学效果良好。
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活跃,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反思第【1】篇〗《七律、长征》的背景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由于文本距离学生的现实生活、知识面较远,因而我在教学时注意感*资料的运用。
上课之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查有关长征资料,初步了解长片。
教学中谈话导入:“有一个词,或许对你们来说有点陌生。
但是,这个词,它是用血与火写就的。
它深深地烙在我们伟大民族的丰碑上,成了我们伟大民族的集体记忆。
这一个词,就是——长征。
”之后让学生谈你了解到的长征。
这样一下子就缩短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我体会到语文教学要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调动学生的情感是必要的手段之一。
课上,我通过语言描述、展示,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动态化,刺激学生的感官,拨动他们的心弦,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使他们和课文融为一体。
这首诗*主要是赞颂了*工农红*的*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长征路上的千难万险在红*眼里却是只等闲。
“等闲“是全诗的主线,我以此为线索,紧紧围绕诗的首联进行展开教学。
初识“等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长征路上所遇到的难与险:千山—五岭、乌蒙、岷山;万水—**、大渡河。
我在教学过程中,以合作者的角*出现,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由读、个别读、齐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述的情景中,用语感连接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
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从而实现文本的教学目标,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产生共鸣。
感悟“等闲”,体会了长征途中的险山恶水,可是他们却不怕,只当成是平平常常的事,很自然地感悟到了红*的英勇无畏和乐观主义精神,再读全诗,从诗词的几个词中加深体会。
对“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尽开颜”这些词也都有了很好的理解,正真做到了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升华。
这首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从课始到课结束,学生都精神抖擞,个别读到整体读,他们读出了诗的气势,从而很也很好地领略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
《七律 长征》教后记(三点体会)
《七律长征》教后记(三点体会)
一、资源整合
创设情境
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
开课时,我播放了一段电视剧《长征》的片头给他们看,片中雄浑的歌声,悲壮的画面,立刻把大家带到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在理解“铁索寒”那句时,我请他们观看了一段电影《飞夺泸定桥》的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孩子们揪心不已,有的孩子还流下了眼泪,发言谈感受时都还在哽咽着,说不出话来。
还有那配合诗内容,随着或激昂或凝重的背景音乐展示的一张张图片:金沙江、终年积雪的岷山……学生仿佛身临其境。
二、以读代讲
读中悟情
我注重了朗读指导,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将读的训练贯穿于始终,使学生由读生情。
开课不久,我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全诗,用激情感染学生,博得了他们热烈的掌声;指导他们读诗时,我引导他们发现七律的押韵规律后,就一句一句地带他们读;学习“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句时,我进行了引读、分男女读、齐读等,快结束本课的学习时,还请他们在音乐声中一起起立背诵……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学生在读中感受诗人的情怀,领悟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感情不断升华。
三、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
我通过
“资料袋”,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结局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七律长征》听课反思
《七律长征》听课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
一、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以读代讲,感知长征。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文本对话,深入长征。
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
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
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如为了更好地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诗句中“暖”和“寒”在句中的意思,就及时地补充了长征途中红军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视频。
这样学生轻而易举知道了既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喜悦,又表现了夺取泸定桥的惊心动魄,从中体会到了红军的神勇无比。
四、诵读延伸,升华长征。
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情感朗读,读出诗的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对于刚走上教师岗位的我来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在实际教学和班级管理中,我遇到很多困惑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异常。
当拿到《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时,里面的一条条建议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的心田,它就像与我面对面一样,针对我在教学中遇到的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读完此书有一种让我茅塞顿开的感觉。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
七律长征教学反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 1935 年 10 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在教学这首诗后,我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在教学之前,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一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其中蕴含的情感;二是引导学生感受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三是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包括对诗歌语言、意象、韵律等方面的分析。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通过朗读和讲解,理解诗歌所描绘的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展现的山的雄伟与红军的无畏,“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中体现的战斗的激烈与红军的英勇。
学生们在理解的基础上,也能初步感受到红军长征的伟大精神,对红军战士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在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部分学生对于诗歌的韵律和意象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时,显得有些吃力。
这说明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形式和技巧的分析,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讲解法、讨论法等。
朗读法是诗歌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诗歌,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情感。
在课堂上,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多次朗读,包括自由朗读、齐声朗读、个别朗读等。
学生们在朗读中逐渐进入诗歌的情境,增强了对诗歌的理解。
讲解法也是必不可少的。
对于诗歌中的一些历史背景、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诗句,我通过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扫除阅读障碍。
例如,在讲解“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五岭和乌蒙山的地理位置和特点,让他们更直观地感受到红军面临的困难之大,以及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
讨论法的运用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听评课体会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
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诗文虽然不长,但知识丰富,内容充实,需要掌握的东西很多。
彭老师的这节课下面我就其中印象最深刻的环节谈谈我的体会。
一、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
彭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学生交流的话语,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
接着,彭老师借用多媒体的力量,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
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
彭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
“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二、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用心和文本对话。
在教学时,彭老师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红军在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困难。
在教学时,为使学生走近文本 , 对诗歌描绘的情境与所表达的情感有更深刻的感悟 , 老师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 课前让孩子搜集
了长征的相关资料,这些资料的补充,不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了铺垫,而且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课文
的理解减缓了坡度,特别是创设了各种情境让学生来感悟其中的情感,更是让我佩服不已。
三、反复吟诵,引领学生表达情感
我们说,在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学生朗朗的读书声。
崔峦先生说过“使人人都能从头到尾读几遍书,有时间能够从容地想一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特别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能够有一点自己的看法,哪怕是肤浅的,但确实是自己的看法。
”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静心阅读,潜心阅读。
而今天的课堂上,老师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读。
这节课中,“读”贯穿始终,“读”落到了实处。
教师引导学生在读中进入课文的情境,在读中理解课文的内容,在读中突破了课文的重难点。
可以这样说,老师引导学生读出了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