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创新性开放性(1)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证明:作⊙O2的直径BF交⊙O2于F,则 ∠FAB=90°且∠FAD+∠FBD=180°, ∴∠BAD+∠FBD=90°。但∠BAD=∠CEB,故 ∠CEB+∠FBD=90°。∵CE∥DB, ∴∠CEB+∠EBD=180°,∴∠EBD-∠FBD=90°, 即∠FBE=90°,∴EB是⊙O2的切线
(3)若点C为劣弧AB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 连结AB.AE,AB与CE交于点F,如图3 写出 图中所有的相似三角形(不另外连线,不要求 证明)
证明:作直径BF交⊙O2于F ,连 结AB、AF,则∠BAF=90°,
即∠F+∠ABF=90°。 ∵∠F=∠ADB, ∴∠ABF+∠ADB=90°。 ∵EC∥BD,∴∠ACE=∠ADB, 又∠ACE=∠ABE, ∴∠ABE=∠ADB,故 ∠ABF+∠ABE=90°,即 ∠EBO2=90°,∴EB⊥BO2, ∴EB是⊙O2的切线
证明∵EC∥DB, ∴∠ACE=∠ADB,又 ∠ACE=∠ABE, ∴∠ACE=∠ADB=∠ABE。 ∵C是劣弧AB的中点, ∴∠BAC=∠BEC=∠AEC, ∴△AFC∽△ABD∽△EA C∽△EFB
例4.如图直径为13的⊙O1经过原 点O,并且与x轴、y轴分别交于A、 B两点,线段OA、OB(OA>OB) 的长分别 是方程x2+kx+60=0的两 个根
2
(1) > (2) >
(3) > (4) =
结论: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和b, 一定有 a2+b2≥2ab
2 证明:∵(a-b) ≥0, 2 2 即a -2ab+b ≥0,
∴a2+b2≥2a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例2.如图:已知△ABC为 ⊙O的内接三角形, ⊙O1 过C点与AC交点E,与 ⊙O交于点D,连结AD并 延长与⊙O1交于点F与BC 的延长线交于点G,连结 EF,要使EF∥CG,△ABC 应满足什么条件?请补充 上你认为缺少的条件后, 证明EF∥GC(要求补充的 条件要明确,但不能 多余)
(2)已知点C在劣弧OA上,连结BC交OA于D, 当OC2=CD×CB时,求C点的坐标
解:连结O1C交OA于点E, OC2=CD×CB,即 OC/CB=CD/OC,又 ∠OCB=∠DCO, ∴△OCD∽△BCO, ∴∠COD=∠CBO,∴, = ∴O1C⊥OA且平分OA, ∴OE=1/2OA=6, O1E=1/2AB=5/2, ∴CE=O1C-O1E=4,∴C的坐 标为(6,-4)
(3)若点C为劣弧AB的中点,其他条件不变,连结 AB.AE,AB与CE交于点F,如图3 写出图中所有的 相似三角形(不另外连线,不要求证明)
要证BE是⊙O2的切线,需知 ∠EBO2=90°,不妨过B点作 ⊙O2的直径BF交⊙O2于F点, 则∠BAF=90°,即 ∠F+∠ABF=90°, ∵∠F=∠ADB, ∠EBO2=∠EBA+∠ABF,要 知∠EBO2=90°,需知 ∠ABE=∠ADB,但 ∠ABE=∠ACE,由EC∥BD, 得∠ACE=∠ADB,故 ∠ABE=∠ADB得证,从而知 ∠EBO2=90°,因此BE是 ⊙O2的切线
(2)分析:猜想EB与⊙O2的关 系是相切的 仍作⊙O2的直径BF,则 ∠FAB=90°,同时 ∠FAD+∠FBD=180°, ∴∠BAC+∠FBD=90°。现只 需要得知∠FBE=90°即可。由 CE∥BD可知, ∠CEB+∠DBE=180°,又, ∠CEB=∠BAC, ∴∠BAC+∠EBD=180°, ∴∠EBD-∠FBD=90°,即 ∠FBE=90°,故EB与⊙O2是 相切的
例3.如图:已知⊙O1与⊙O2相交于A.B两点,经过A 点的直线分别交⊙O1.⊙O2于C.D两点(D.C不与B重 合).连结BD,过C点作BD的平行线交⊙O1于点E,连 结BE (1)求证:BE是⊙O2的切线 (2)如图2,若两圆圆心在公 共弦AB的同侧,其他条件不 变,判断BE与⊙O2的位置关 系(不要求证明)
创新型、开放型问题
曾庆坤
例1.比较下面的两列算式结果的大小:
(在横线上填“>”、“<”、“=”)
(1)42+32____2×4×3
(2)(-2)2+12___2×(-2)×1 (3) (4)22+22____2×2×2 通过观察归纳,写出能反映这种规 律的一般结论,并加以证明
1 2 1 ( 2) ( ) 2 2 2 2
(3)在⊙O1上是否存在点P, 使S△POD=S△ABD? 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分析:假设这样的点P是存在的, 不妨设P(m,n),则P到x轴的距 离可表示为|n|,从已知中得知P 到x轴的最大距离为9,所以 |n|≤9。又S△POD=1/2OD×|n|
S△ABD=1/2AD×OB,∴OD|n|=A D×OB=(OA-OD)OB,即 OD|n|=(12-OD)×5若能求出OD 的长,就可得知|n|。从而知P点 是否在⊙O1上由(2)知 OD OC △OCD∽△BCO,则 OB BC 从中可求出OD的长
分析:要使EF∥GC,需知∠FEC=∠ACB,但 从图中可知∠FEC=∠FDC,∠FDC=∠B,所 以∠FEC=∠B,故当∠B=∠ACB时,可得证 EF∥GC 要使EF∥GC,△ABC应 满足AB=AC或 ∠ABC=∠ACB
证明:连结DC,则 ∠FDC=∠FEC, ∠FDC=∠B, ∴∠FEC=∠B, ∵∠B=∠ACB, ∴∠FEC=∠ACB, ∴EF∥GC
(1)求线段OA、OB的长
(2)已知点C在劣弧OA上,连结 BC交OA于D,当OC2=CD×CB 时,求C点的坐标
(3)在⊙O1上是否存在点P, 使 S△POD=S△ABD?若存在,求出点P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解:∵OA、OB是方 程x2+kx+60=0的两个根, ∴OA+OB=-k, OA×OB=60 ∵OB⊥OA,∴AB是 ⊙O1的直径 ∴OA2+OB2=132,又 OA2+OB2=(OA+OB)22OA×OB,∴132=(-k)22×60 解 之得: k=±17 ∵OA+OB>0,∴k<0故k=-17,于是 方程为x2-17x+60=0,解方程得OA=12,OB=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