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酶
食品化学 第六章_酶
第三节
固定化酶
固定化酶是通过吸附、偶联、交联和包埋等物理或 化学的方法把酶连接到某种载体上,做成仍具有酶 催化活性的水不溶性酶。
作用特点:稳定性提高,易分离,可反复使用,提 高操作的机械强度。
1.固定化酶的制备
2.固定化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其最大弱点是不稳定性,对
体。
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
◦ 加快反应速度;
◦ 不改变平衡常数;
◦ 自身不参与反应。
专一性:即酶只能对特定的一种或一类底物起作用。 可分为:
◦ 绝对专一性:有些酶只作用于一种底物,催化 一个反应,而不作用于任何其它物质。 ◦ 相对专一性:这类酶对结构相近的一类底物都 有作用。包括键的专一性和基团的专一性。 ◦ 立体异构专一性:这类酶只对底物的某一种构 型起作用,而不催化其他异构体。包括旋光异 构专一性和几何异构专一性。
生成不稳定的中间络合物
(ES),再分解成产物( P)并释放出酶,使反应
E1
能 量 水 平
ES
E2
E+S
G
沿一个低活化能的途径进
行,降低反应所需活化能 ,所以能加快反应速度。
P+ E
反应过程
酶原:没有活性的酶的前体。 酶原的激活:酶原在一定条件下经适当的物质作用
可转变成有活性的酶。酶原转变成酶的过程称为酶
原的激活。
本质:酶原的激活实质上是酶活性部位形成或暴露
的过程。
第二节
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一、底物浓度对酶活力的影响
在酶浓度,pH,温度等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底物浓度 和反应速度的关系。如右图 所示: 在低底物浓度时, 反应速度 与底物浓度成正比,表现为 一级反应特征。 当底物浓度达到一定值,几 乎所有的酶都与底物结合后, 反应速度达到最大值 (Vmax),此时再增加底 物浓度,反应速度不再增加, 表现为零级反应。
生化复习总结(经典大题):酶
第六章酶复习总结酶的特点酶和一般催化剂的共性加快反应的速度,但不改变反应的平衡。
酶作为生物催化剂的特点(1)易失活(2)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酶的催化效率可以用转换数(turnover number,TN)来表示,它的定义是在一定条件下,每个酶分子单位时间内(通常为1秒钟)转换底物的分子数。
转换数高的可到四千万(如过氧化氢酶),低的不足1(如溶菌酶)。
(3)具有很高的专一性(4)酶的活性受到调节控制①调节酶的浓度;②通过激素调节酶的活性;③反馈抑制调节酶的活性;④抑制剂和激活剂调节酶的活性;⑤其他调节方式如别构调节。
6.5.1 酶的活性部位在整个酶分子中,只有一小部分区域的氨基酸残基参与对底物的结合与催化作用,这些特异的氨基酸残基比较集中的区域称为酶的活性部位(active site),或称为酶的活性中心(active center)。
酶的活性部位是酶结合和催化底物的场所,是与酶活力直接相关的区域。
酶活性部位的结构是酶作用机理的结构基础。
酶分子中与结合底物有关的部位称为结合部位,每一种酶具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结合部位,每一个结合部位至少结合一种底物,结合部位决定酶的专一性;酶分子中促使底物发生化学变化的部位称为催化部位,催化部位决定酶的催化能力以及酶促反应的性质。
酶的结合部位与催化部位共同构成酶的活性部位,在功能上,二者缺一不可,在空间构成上,二者也是紧密连接在一起。
不同酶有不同的活性部位,活性部位的共同特点是:①活性部位在酶分子整体结构中只占很小的部分,通常由数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活性部位体积虽小,却是酶最重要的部分。
②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酶活性部位的立体结构在形状、大小、电荷性质等方面与底物分子具有较好的互补性。
参与组成酶活性部位的氨基酸残基在一级结构上可能相距很远,但是通过肽链的折叠,它们最终在酶的高级结构中相互靠近。
③酶的活性部位的催化基团主要包括氨基酸侧链的化学功能团以及辅因子的化学功能团,某些酶的辅因子也可作为酶的催化基团,辅因子与酶协同作用,为催化过程提供了更多种类的功能基团。
生物化学第六章酶
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
3.表面效应使底物分子去溶剂化 酶的活性中心多是酶分子内部的疏水“口袋”, 酶反应在此疏水环境中进行,使底物分子脱溶剂 化 (desolvation),排除周围大量水分子对酶和底 物分子中功能基团的干扰性吸引和排斥,防止水
化膜的形成,利于底物与酶分子的密切接触和结
合。这种现象称为表面效应(surface effect)。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2(核黄素) 维生素B1(硫胺素) 泛酸 硫辛酸 维生素B12 生物素 吡哆醛(维生素B6之一) 叶酸
辅酶中与酶蛋白共价结合的辅酶又称为辅基 (prosthetic group)。
辅基和酶蛋白结合紧密,不能通过透析或超 滤等方法将其除去,在反应中不能离开酶蛋
白,如FAD、FMN、生物素等。
酶原激活的生理意义 避免细胞产生的酶对细胞进行自身消化, 并使酶在特定的部位和环境中发挥作用,保证 体内代谢正常进行。
有的酶原可以视为酶的储存形式。在需要
时,酶原适时地转变成有活性的酶,发挥其催
化作用。
第三节 酶的作用机制
(一)酶比一般催化剂更有效地降低反应活化能
酶和一般催化剂一样,加速反应的作 用都是通过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实现的。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 态所需的能量。
2.邻近效应与定向排列使诸底物正确定位于 酶的活性中心 酶在反应中将诸底物结合到酶的活性中心,使它 们相互接近并形成有利于反应的正确定向关系。 这种邻近效应(proximity effect)与定向排列 (orientation arrange)实际上是将分子间的反应变 成类似于分子内的反应,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生物化学课件第六章 酶(化学)
相对专一性
酶的专一性
结构专一性
(表6-3)
绝对专一性
立体异构专一性
7
相对专一性(relative specificity)
①族专一性(基团专一性) A — B 作用于一类或一些结构很相似的底物。
②键专一性 CAH2—OHB
α-葡萄糖
5
OH
苷酶
OHO
O
1
O
R
+H2O
OH
酯酶:R—C—O—R′ + H2O
脂肪(:水)水解酶
16
(二)酶的命名
2、惯用名: 通常只取一个较重要的底物名称和作用方式。
乳酸:NAD+氧化还原酶
乳酸脱氢酶
对于催化水解反应的酶一般在酶的名称上省去反应类 型。如水解蛋白的酶称蛋白酶,水解淀粉的酶叫??
有时为了区分同一类酶还在前面加上来源。 如胃 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等
17
氧转水 裂异合
12
(一)酶的分类:
1. 氧化还原酶:催化氧化还原反应的酶。
AH2 + B
A + BH2
(1)脱氢酶类:催化直接从底物上脱氢的反应。
(2)氧化酶类 ①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2: ②催化底物脱氢,氧化生成H2O:
(3)过氧化物酶
(4)加氧酶(双加氧酶和单加氧酶)
13
(一)酶的分类
1个 Fe3+ 每秒能催化6×10-4个 H2O2的分解
同一反应,酶催化反应的速度比一般催化剂的反应
速度要大106~1013倍(表6-1)。
6
2.酶的特性:——生物催化剂
(1)催化效率极高
(2)高度的专一性:
酶对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称为酶的专一(特异)性。 如:蛋白酶只能催化蛋白质的水解,酯酶?? 淀粉酶??
第六章 酶
(三) K值与V值的测定
1、 双倒数作图法
Vmax[S] 1/V
V = Km+[S]
1/Vmax
两边同取倒数
Km 1/V= Vmax 1/[S] +1/Vmax (林-贝氏方程)
-1/Km
1/[S]
2、Hanes作图法
在林-贝氏方程基础上,两边同乘[S]
[S]/V
[S]/V=Km/Vmax+[S]/Vmax
Vmax :
①定义:Vm是酶完全被底物饱和时的反应速度, 与酶浓度成正比。
②意义:Vmax=K3 [E] 如果酶的总浓度已知,可从Vmax计算 酶的转换数,即动力学常数K3。
酶的转换数:
定义 — 当酶被底物充分饱和时,单位时间内每个 酶分子催化底物转变为产物的分子数。 意义 — 可用来比较每单位酶的催化能力
(二)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名 称 NAD+、NADP+ FAD、FMN TPP CoA 硫辛酸 所含维生素 维生素PP 维生素B2 维生素B1 泛酸 硫辛酸 转移基团 氢原子 氢原子 醛基 酰基 酰基
钴胺素类
生物素
维生素
生物素
烷基
二氧化碳
磷酸吡哆醛
四氢叶酸
维生素
叶酸
氨基
一碳单位
(三)蛋白质类辅酶
酶促反应的特点:
1、酶是蛋白质,极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 2、酶具有高度催化效率。
3、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4、酶的活性是受到调节和控制的
二、酶作用的专一性
1、立体化学专一性
⑴立体异构专一性 ⑵几何异构专一性 2、非立体化学专一性 ⑴键的专一性 ⑵基团专一性 ⑶绝对专一性
三、酶的分类与命名
酶工程第6章酶的结构与功能
3.X-光衍射分析法
用X射线衍射研究蛋白质的构象时,蛋白质 必须结晶。用波长很短的X射线(λ=0.154nm)照 射蛋白质晶体,发生散射,底片曝光后,得到衍 射图,再经计算机处理,绘出电子密度图,从中 构建出三维分子图像。
通过多种方法相互印证,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肌红蛋白的X射线衍射图
部 分肽链的电子密度肌红蛋白分子中 图
某些常用的修饰剂
鉴别化学修饰剂是否已经 引入酶活性中心的标准
a.酶活性的丧失程度与修饰的程度成正比。 b.底物或可逆抑制剂可保护共价修饰剂的抑制作用。
分析化学修饰结果时 应注意的问题
对化学修饰实验得出的结论应非常慎重,因为 可能被修饰的基团位于活性中心以外的附近,由于 空间位阻使得底物无法进入活性中心,从而表现出 酶失去活性。活性中心往往有多个与底物结合的基 团,修饰其中的一个往往不能使酶失去活性,可能 导致结合力减弱,也可能改变被结合底物的专一性。
木瓜蛋白酶的非特异性试剂修饰
通过动力学实验证实,还有一个组氨酸残基的 咪唑基位于木瓜蛋白酶活性中心的催化部位(木瓜 蛋 白 酶 共 有 212 个 氨 基 酸 , 有 His81 和 His159 两 个 His)。Husain和Lowe用1,3-二溴丙酮修饰木瓜蛋白 酶,在pH5.6,1克当量的试剂完全抑制了木瓜蛋白 酶的活性。对修饰后的酶进行氨基酸分析,发现少 一个组氨酸。在用1,3-二溴丙酮(2-14C)的修饰实验 中,发现修饰剂连接了Cys-25和His-159两个残基, 因此知道了这两个基团之间的距离在 5 以内。这个 结论通过x-光衍射分析法又进一步得到了肯定。
第六章 酶的结构和功能
一、酶的活性中心 二、酶活性中心化学基团的鉴定 三、组成酶活性中心的重要化学基团 四、酶促化学修饰和酶活性调节 五、酶的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六、酶催化作用的机制 七、羧肽酶A催化作用的机制
第六章 酶的作用机制
酶的柔性和刚性是局部的,也是相对的。对 于局部柔性部位的维持必须有刚性部分来支 撑。酶分子既要保持相对稳定的整体结构, 又必须要有相对柔性的微环境状态。正是这 种刚柔相济的独特酶分子结构,是酶的催化 作用保持高效性和可调性的结构基础。
三、酶活性部位柔性和整体结构刚性的实例
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是149个残基组成的 水解酶。其空间结构为α+β两结构域的折叠 类型,分别由三束α—螺旋和五条β—折叠链 及两个反转角组成(83~68位,94~97 位)。
五、微环境的影响 溶剂的性质对有机反应速度影响很大。如二 甲亚砜和二甲基甲酰胺等溶剂,不能溶于负 离子,特别适合于亲核取代反应。 如下列反应在二甲亚砜中比水中快12000倍。
第三节酶的活性部位柔性的假说 在酶蛋白与底物结合并起催化作用的区域, 称为酶的活性部位。活性部位通常由酶分子 中的残基侧链活性基团及辅基构成,一般位 于酶分子的凹槽或两结构域(或两瓣)的结 合处。 酶蛋白的独特三维空间结构赋予酶催化反应 的高效性和专一性,同时又具有可调节性。 根据Koshland提出的诱导契合学说,酶蛋白 与底物结合并不是底物与活性部位的密切互 补匹配,而是在底物诱导下酶分子发生一定 程度的构象变化,酶与底物发生互补契合。
构成蛋白质二级结构单位,如α—螺旋、β— 折叠和转角等是相对刚性的,它们是稳定蛋 白质空间结构的基础。而一定量的环和无规 卷曲构成的局部区域相对比较柔性。某些较 长的氨基酸侧链,如Lys也有一定的柔性,能 不断进行分子内运动。从结构学和动态学角 度分析,可以认为蛋白质(酶)分子具有刚 柔相间的空间结构。
四、金属离子催化 金属离子通常以下面几种方式参与催化作用: 与底物结合,使其在反应中正确定向;通过 金属离子氧化态的变化进行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静电作用稳定或掩蔽负电荷。 五、微观可逆原理 在研究酶的动力学和作用机制时,常要用到 这一原理检查提出的历程是否合理。一种提 法为正反应方向最可能产生的过渡态也是逆 反应最可能生成的过渡态。或者说正反应沿 着某一最可能的途径进行反应,那么逆反应 最可能的途径是它的逆转。
第六章酶活性调控
二、酶性质的了解
(1)酶活性部位情况; (2)酶的稳定条件、酶反应最适条件; (3)酶分子侧链基团的化学性质及反应活泼性 等。
三、反应条件的选择
修饰反应一般总是尽可能在酶稳定的条件下 进行,尽量少破坏酶活性功能的必需基 团.反应的最终结果是要得到酶和修饰剂的 高结合率及高酶活回收率。 因此选样反应条件时要注意: (1)反应体系中酶与修饰剂的分子比例; (2)反应体系的溶剂性质,盐浓度和pH条件; (3)反应温度及时间。
二、通过酶共价结构改变的活性调节
共价结构不可逆改变的活性调节:酶原活性酶
共价结构可逆改变的活性调节
许多酶以2种不同催化性能的形式存在,在其它 酶的作用下能互相转变。
研究酶活性调控的意义
例端粒酶的研究 真核生物的染色体末端具有DNA 2蛋白质复合的复杂结 构, 即端粒。在脊椎动物, 端粒( telom ere) 包括(TTA GGG) n 的重复序列。此重复序列的合成是由一种逆转录酶—端粒 酶( telom erase) 完成的。 如果缺乏端粒酶活性, 由于DNA 聚合酶不能完整复制线型的 DNA 末端, 端粒将会在每次细胞分裂后丧失一部分5′DNA; 累积的端粒缩短会造成细胞增殖速度的减慢, 乃至衰老。 转染端粒酶催化亚基至人正常体细胞, 则其端粒长度的维持 作用使细胞保持表型的年轻状态。 抑癌基因突变的细胞中, 若端粒酶过度激活, 则可能导致肿瘤 发展。
6 小分子修饰剂与其它
(一)、用于酶分子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例:,以氰化试剂专一性修饰甘油醛—s—磷 酸脱氢酶中的半胱氨酸后,从酶活的丧失, 就知道半胱氨酸是在该酶活性部位内 (二)、用于改进酶性质方面的研究
五修饰酶的性质特征
1 热稳定性 许多修饰剂分子存在多个活性反应基团,因此常 常可与酶形成多点交联,相对固定酶的分子构象, 增强酶的热稳定性。
生物化学知识点与题目 第六章 酶
第六章酶一、酶的基本知识酶是生物体细胞所产生的催化剂,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的催化特性酶的组成、命名和分类酶分子的结构: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部位,催化部位,调控部位,必需基团,辅酶和辅基二、酶促反应动力学及酶活力测定米氏动力学方程,米氏常数的意义,米氏常数的求法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PH对酶作用的影响酶浓度对酶作用的影响:当底物浓度大大超过酶浓度时,反应速率随酶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两者成正比例关系激活剂对酶作用的影响抑制剂对酶作用的影响:不可逆抑制,可逆抑制:竞争性抑制、非竞争性抑制、反竞争性抑制对动力学常数的影响酶活力,酶活力单位,比活力,酶活力测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三、酶的作用机制及药物分子的设计:磺胺类药物酶的多样性:固定化酶,寡聚酶,核酶,同工酶一、酶的基本知识酶是生物体细胞所产生的催化剂,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酶的催化特性酶的组成、命名和分类酶分子的结构: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部位,催化部位,调控部位,必需基团,辅酶和辅基名词解释:酶的活性中心,结合部位,催化部位,调控部位,必需基团,辅酶和辅基酶的专一性诱导契合全酶 RNA酶过渡态填空题1.酶是产生的,具有催化活性的。
2.T.Cech从自我剪切的RNA中发现了具有催化活性的,称之为这是对酶概念的重要发展。
3.结合酶是由和两部分组成,其中任何一部分都催化活性,只有才有催化活性。
4.有一种化合物为A-B,某一酶对化合物的A,B基团及其连接的键都有严格的要求,称为,若对A基团和键有要求称为,若对A,B之间的键合方式有要求则称为。
5.与酶高催化效率有关的因素有、、、和活性中心的。
6.从酶蛋白结构看,仅具有三级结构的酶为,具有四级结构的酶,而在系列反应中催化一系列反应的一组酶为。
选择题:1.下面关于酶的描述,哪一项不正确:A、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B、酶是生物催化剂C、酶具有专一性D、酶是在细胞内合成的,但也可以在细胞外发挥催化功能2.催化下列反应的酶属于哪一大类:1,6—二磷酸果糖 3-磷酸甘油醛+磷酸二羟丙酮A、水解酶B、裂解酶C、氧化还原酶D、转移酶3.下列哪一项不是辅酶的功能:A、传递氢B、转移基团C、决定酶的专一性D、某些物质分解代谢时的载体4.下列关于酶活性中心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活性中心是酶分子中直接与底物结合,并发挥催化功能的部位B、活性中心的基团按功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合基团,一类是催化基团C、酶活性中心的基团可以是同一条肽链但在一级结构上相距很远的基团D、不同肽链上的有关基团不能构成该酶的活性中心5.酶催化底物时将产生哪种效应A、提高产物能量水平B、降低反应的活化能C、提高反应所需活化能D、降低反应物的能量水平6.下列不属于酶催化高效率的因素为:A、对环境变化敏感B、共价催化C、靠近及定向D、微环境影响7.下列哪种辅酶结构中不含腺苷酸残基:A、FADB、NADP+C、辅酶QD、辅酶A8.下列那一项符合“诱导契合”学说:A、酶与底物的关系如锁钥关系B、酶活性中心有可变性,在底物的影响下其空间构象发生一定的改变,才能与底物进行反应。
第六章_酶分子修饰
一分子RNA酶 + 6.5分子右旋糖苷——酶活提高为 原来的2.25倍。
一分子胰凝乳蛋白酶 + 11分子右旋糖苷——酶活 提高原来的 5.1倍。
一分子胰蛋白酶 + 11分子右旋糖苷——酶活提高 0.30倍
(2)增加酶的稳定性
酶的保存或使用一段时间后,由于各种因素影响,原 来完整的空间结构受到破坏,酶活力降低,甚至完全 丧失催化能力。
聚乙二醇琥珀酰亚胺衍生物:
是MPEG的羟基与琥珀酰亚胺类物质反应。在pH7-10时, 对酶的氨基进行修饰。
聚乙二醇胺类衍生物:
是MPEG的羟基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的。可以对酶的羰 基进行修饰。
聚乙二醇马来酸酐衍生物:
MPEG的羟基与马来酸酐反应生成共聚物(PM),其中 马来酸酐通过酰胺键对酶分子的氨基进行修饰。
3)修饰:
活化后的大分子修饰剂与经分离纯化的酶液,以一 定的比例混合,在一定的温度、pH值等条件下反 应,使两者以共价键结合。 4)分离:
通过凝胶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将具有不同修饰度 的酶分子分开,从中获得具有较好修饰效果的修饰 酶。
右旋糖苷————(高碘酸HIO4)活化右旋糖苷
三、大分子修饰的作用
酶对人体是一种外源蛋白,当经注射进入人体后 会成为抗原,刺激体内产生抗体。当这种酶再次进 入体内,抗体就会与作为抗原的酶特异结合,而使 酶失去催化能力。
抗体与抗原间特异结合是由于它们之间特定分子结构引 起的。用酶分子修饰法使酶的结构产生改变,抗体、抗 原就不再特异结合,可能降低或消除其抗原性。
利用水溶性大分子对酶进行修饰可降低或消除酶的抗原 性。
2-羟基-5-硝基苄溴(HNBB)和4-硝基苯硫 绿可以比较专一地对吲哚基进行修饰,但也可以 与巯基反应。
第六章 酶
第六章酶第一节概述酶(enzyme)是一类具有很强催化活性的蛋白质,存在于一切生物体内,由生物细胞合成,并参与新陈代谢有关的化学反应。
所以,在食品中涉及到许多酶催化的反应,它们对食品的品质产生需宜或不需宜的影响和变化,例如,水果、蔬菜的成熟,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酶促褐变引起的颜色变化、某些风味物质的形成、水果中淀粉和果胶物质的降解,肉类和奶制品的熟化,以及发酵生产的酒精饮料等。
有时为了提高食品品质和产量,在加工或贮藏过程中添加外源酶,例如利用淀粉酶和葡萄糖异构酶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高果糖玉米糖浆,牛乳中添加乳糖酶以解决人群中乳糖酶缺乏的问题。
在食品贮藏和热处理过程中,常常根据组织亚细胞结构中酶的分布模式和活性的变化,作为评价处理效果的一项指标,例如在牛奶、啤酒和蜂蜜的巴氏灭菌中了解消毒的效果;区别新鲜和冷冻的肉与鱼类食品。
食品成分的分析中,常常利用酶的专一性和敏感性测定食品原料与产品的组成变化,达到控制质量的目的。
关于酶的本质和基础理论在生物化学中已有详细介绍,因此,本章着重介绍酶在食品加工和贮藏过程中的特点、作用,及与此相关的一些基本知识。
一、酶的化学本质人们对酶的认识起源于生产实践。
我国几千年前就开始制作发酵饮料及食品,夏禹时代,酿酒已经出现,周代已能制作饴糖和酱。
春秋战国时期已知道用曲治疗消化不良。
西方国家19世纪初曾提出引起某些化学反应的物质,并对酒的发酵过程进行了大量研究。
1878年提出了“酶”这个名称,已知生物体系中的化学反应很少是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进行的,这些催化剂是称为酶的专一蛋白质。
酶的突出特征是它们的催化能力和专一性,酶加快反应速率至少是一百万倍,最高可达1017倍(如OMP脱羧酶)。
酶在被催化的反应上以及选择被称为底物的反应物上,都是高度专一的。
千万种蛋白质已被提纯,并已证明它们有酶促活力。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致相信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后来核糖酶(riboyzmes)的发现,表明RNA 分子也可能像蛋白质一样,是有高度催化活性的酶。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第6章—酶
生物化学简明教程第4版课后习题答案6酶1.作为生物催化剂,酶最重要的特点是什么?解答:作为生物催化剂,酶最重要的特点是具有很高的催化效率以及高度专一性。
2.酶分为哪几大类?每一大类酶催化的化学反应的特点是什么?请指出以下几种酶分别属于哪一大类酶:磷酸葡糖异构酶(phosphoglucose isomerase)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琥珀酰―CoA合成酶(succinyl-CoA synthetase)☐柠檬酸合酶(citrate synthase)☐葡萄糖氧化酶(glucose oxidase)❑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蔗糖酶(invertase)♦ T4 RNA连接酶(T4 RNA ligase)解答:前两个问题参考本章第3节内容。
异构酶类;水解酶类;●转移酶类;❍氧化还原酶类中的脱氢酶;⏹合成酶类;☐裂合酶类;☐氧化还原酶类中的氧化酶;❑转移酶类;❒水解酶类;♦合成酶类(又称连接酶类)。
3.什么是诱导契合学说,该学说如何解释酶的专一性?解答:“诱导契合”学说认为酶分子的结构并非与底物分子正好互补,而是具有一定的柔性,当酶分子与底物分子靠近时,酶受底物分子诱导,其构象发生有利于与底物结合的变化,酶与底物在此基础上互补契合进行反应。
根据诱导契合学说,经过诱导之后,酶与底物在结构上的互补性是酶催化底物反应的前提条件,酶只能与对应的化合物契合,从而排斥了那些形状、大小等不适合的化合物,因此酶对底物具有严格的选择性,即酶具有高度专一性。
4.阐述酶活性部位的概念、组成与特点。
解答:参考本章第5节内容。
5.经过多年的探索,你终于从一噬热菌中纯化得到一种蛋白水解酶,可用作洗衣粉的添加剂。
《食品生物化学》第六章 酶化学
四.诱导契合学说
1.“锁和钥匙学说”
(1)内容: 底物的结构必须与酶活性中心的结构
非常吻合 → 二者紧密结合,形成中间产 物。
1.“锁和钥匙学说” (图6-4左)
底物
酶-底物 酶
(2)缺点:不能解释可逆反应
乳酸脱氢酶
乳酸
丙酮酸
2H
底物 酶
酶-底物 产物
2.诱导契合学说(图6-4右)
1.竞争性抑制作用
抑制剂(I)与酶作用的底物(S)结构 相似,可与底物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琥珀酸脱氢酶
琥珀酸
延胡索酸
丙二酸
琥珀酸脱氢酶
COOH
CH2 CH2 COOH 琥珀酸
COOH CH2 COOH 丙二酸
抑制剂(I)与酶作用的底物(S)结构相似, 可与底物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
1.竞争性抑制作用
V1
V2
V3
V4
V5
底物浓 底物浓 底物浓 底物浓 底物浓
度很低 度低
度稍髙 度高
度很高
(1)
(2)
制得相对平 滑的曲线
V
(3) ..
.
.
. (4)
(5)
[S]与V之间
的关系曲线
0 1 2 3 4 5 [S]
三.底物浓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1.底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
[S]与V之间 的关系曲线
图6-8
Km值最小的底物称为酶的最适 底物。
蔗糖酶
蔗糖
葡萄糖+果糖
Km=28mmol/L
蔗糖酶的最适 底物是蔗糖
蔗糖酶
棉子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Km=350mmol/L
(4)Vmax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酶的分子组成
1、单纯酶(simple enzyme):完全由蛋白 质组成 2、结合酶(conjugated enzyme):由蛋白 质和辅助因子组成。二者作用不同 酶蛋白(apoenzyme):决定反应的特异性 辅助因子(cofactor):决定反应的种类与性 质
(辅助因子)小分子有机化合物 的分类及作用
与酶有关的基本概念:
底物(Substrate,S):酶作用的物质。 产物(Product,P):反应生成的物质。 酶促反应:酶催化的反应。 酶活性:酶催化化学反应的能力。
二、 酶的化学本质 (一)大多数酶的化学组成是蛋白质(了解) 大多数酶的化学组成是蛋白质(了解) 实验证据: 实验证据: 1、 酶对热不稳定 、 2 、酶是两性电解质 3 、引起酶变性的因素也是引起蛋白质变性的因素 4、 酶具有胶体物质的特征 、 5、 许多酶受蛋白水解酶的作用而丧失活性 、 6 、已经制得结晶的酶,经重结晶后,其均一性和活 已经制得结晶的酶,经重结晶后, 力也不改变 7 、许多酶的氨基酸序列已被陆续测定 因此, 因此,可以确认酶是蛋白质 另外,通过实验证明核酸 核酸也具有酶的催化作用 另外,通过实验证明核酸也具有酶的催化作用
五、 酶的作用机制
活化能
能 量
非催化反应活化能 一般催化剂催 化反应的活化能 酶促反应 活化能 底物
反应总能量改变
产物
(一)酶的活性部位和必需基团 必需基团:酶分子中氨基酸残基侧链的化 必需基团 学基团中,一些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基团。 必需基团的作用:指必需基团在空间上彼 必需基团的作用: 作用 此靠近,组成具有特定空间结构的区域, 能与底物特异结合并将底物转化为产物。 酶的活性部位/活性中心:指酶分子中直接 和底物结合,并和酶催化作用直接有关的 部位。
四、 酶促反应的特点
(一) 酶与一般催化剂的共同点: 1、在反应前后没有质和量的变化 2、只能催化热力学允许的化学反应 3、只能加速可逆反应的进程,而不改变反应 的平衡点。
(二)酶与一般催化剂的不同点:
1、高效:降低活化能 2、特异:(绝对、相对、立体异构)特异 3、易失活: 4、受调控: 5、活力与辅助因子有关:
三、 酶的分类与命名(了解) 酶的分类与命名(了解)
1、酶的分类:主要根据催化反应的性质分为六大 酶的分类: 酶的分类 类 2、酶的命名: 、酶的命名: 惯用名:由发现者命名,常以底物名、 惯用名:由发现者命名,常以底物名、反应性质和 酶的来源命名。 酶的来源命名。 系统名: 年国际酶学委员会确定), 系统名:(1961年国际酶学委员会确定),要求确 年国际酶学委员会确定),要求确 切表明底物的化学性质和酶的催化性质, 切表明底物的化学性质和酶的催化性质,因此包括 两部分, 两部分,即底物名称和反应性质
能 量
非催化反应活化能 一般催化剂催 化反应的活化能 酶促反应 活化能 底物
反应总能量改变
产物
2、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酶促反应具有高度的特异性
酶的特异性(specificity) 一种酶仅作用于一种或一类化合物,或一定 的化学键,催化一定的化学反应并生成提到 的产物。酶的这种选择性称为酶的特异性或 专一性。 绝对特异性(absolute specificity) 相对特异性(relative specificity) 立体异构特异性(stereo specificity)
※
中间产物学说: 中间产物学说:
米氏方程
1913年Michaelis和 Menten提出反应速度 与底物浓度关系的数学方程式,即米-曼氏 方程式,简称米氏方程( Michaelis Menten )。 Vmax[S] v= Km + [S] 米氏方程式表明已知Km和Vmax时,酶促 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之间的定量关系,若 以fANy速率对底物浓度作图,将得到一条
酶促反应的特点: 酶促反应的特点:
1、酶促反应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 酶的催化效率通常比非催化反应高108~ 1020倍,比一般催化剂高107-1013倍。 酶加快反应速度的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activation energy)。 活化能:底物分子从初态转变到活化态所需的 活化能 能量
活化能
酶的活性部位的共同特点 (P151-152)
1、酶的活性部位在酶分子整体结构中只占很 小的部分 2 2、酶的活性部位具有三维立体结构(酶的活 性部位的形成,图6-7,P151) 6-7 P151 3、酶的活性部位含有特定的催化基团 4、酶的活性部位具有柔性(见诱导契合假说) 5、酶的活性部位通常是酶分子上的一个裂缝
P(163) 图6-17(a)
根据米氏方程可推导出一些规律:
1、当[S] <<Km 时,则该方程式变为 V=Vmax[S]/ Km , 由于Vmax 和Km为常数,二者 的比值可用常数K表示,所以V= K[S],表明底物 浓度很小时,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呈正比,其关 系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 2、当[S] >>Km 时,则该方程式变为V=Vmax, 表明底物浓度远远过量时,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其关系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
(补充)米氏常数(Km)的实际 意义
1、是酶的特征常数,其大小与酶的性质有关, 而与酶的浓度无关。 Km值随测定的底物、反应的温度、pH及离子 强度而改变。因此, Km值作为常数只是对一 定的底物、温度、pH及离子强度等条件而言。 故对某一酶促反应而言,在一定条件下都有特 定的Km值,可用来鉴别酶。
金属酶和金属激活酶(了解) 金属酶和金属激活酶(了解)
1、金属酶(metalloenzyme) 金属离子与酶结合紧密,提取过程中不易丢 失 2、金属激活酶(metal-activated enzyme) 金属离子为酶的活性所必需,但与酶的结合 不甚紧密。
(三)酶的类型
1、单体酶:只有一条肽链的酶 2、寡聚酶:由几个或多个亚基组成的酶 3、多酶复合物:由几个酶嵌合而成的复合物 4、多功能酶 :具有多种功能的酶
分类: 辅酶(coenzyme):与酶蛋白结合较疏松, 可用透析、超滤等方法除去 辅基(prosthetic group):与此相反 二者的区别: 金属离子: 作用: 参与酶的催化过程,在反应中起传递电子、质子 或一些基团的作用
金属离子的作用
1、参与催化反应,传递电子 2、在酶与底物间起桥梁作用 3、稳定酶的构象 4、中和阴离子,降低反应中的静电斥力等
思考题:
当[S]=3Km时,其反应速率(v)为Vmax的 多少?
2)Km值与 Vmax的测定
双倒数作图法
P163 图6-17(b) ( )
七、影响酶促反应速度的因素
1、酶浓度的影响 酶浓度的影响 >>[E],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当[S]>> ,反应速度与酶浓度成正比。 >> 关系式:V=k[E]
2、 从Km值可以判断酶的专一性和天然底物。 Km最小的底物,通常就是该酶的最适底物, 也就 是天然底物。 3、 1/Km值可近视地表示酶和底物亲和力的大小。 1/Km 越大,亲和力越大,然而,Km值越小, 亲和力越大,反之亦然。 4、根据Km值,可以计算出在某一底物浓度时, 其 反应速率相当于Vmax的百分率。
3、当[S] = Km 时,该方程式变为V=Vmax/2, 表明二者相等时,反应速率为最大反应速率 的一半。 由此看出:Km值的物理意义:相当于酶促反 应速度为最大反应速度一半时的底物浓度, Km单位是mol/L。 即:当v=1/2V时,则有Km=[S]
米氏常数的物理意义(示意 图)
V Vmax Vmax/2 Km [S]
第六章 酶
酶学研究历史(了解) 公元前两千多年,我国已有酿酒记载 一百余年前,Pasteur认为发酵是酵母细胞生 命活动的结果 1877年,Kuhen首次提出Enzyme一词 1897年,Buchner兄弟用不含细胞的酵母提 取液,实现了发酵
一、 酶的概念
生物催化剂(biocatalyst) 1、酶:是一类由活细胞产生的,对其特异底 物具有高效催化作用的生物大分子,它包括 蛋白质和核酸。 2、核酶(ribozyme):具有高效、特异催化 作用的核酸,主要参与RNA的剪接。 几个有关名词
六、 酶促反应速、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 2、单位时间内产物的生成量(主要方法)
六、酶促反应动力学
酶促反应动力学(kinetics of enzymecatalyzed reactions):指研究每促反应的速率 及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各种因素的科学。
(一)酶促反应速率的概念 (P159)
研究酶活性部位的方法:
1、酶分子侧链基团的化学修饰法 1)非特异性共价修饰 2)特异性共价修饰 3)亲和标记(affinity labeling 3 affinity labeling)法 2、动力学参数测定法 3、X射线晶体测定法 4、定点导变法
活性中心内的必需基团
结合基团 (binding group):与底物相结 合变成产物的基团。 催化基团(catalytic group):催化底物转 变成产物的基团。
影响最适PH的因素
酶的纯度: 底物的种类和浓度: 缓冲液的种类和浓度:
PH影响酶活力的机制
1、环境过酸、过碱能使酶本身变性失活。 2、PH改变能影响酶分子活性部位上有关基 团的解离。 3、PH能影响底物的解离。
3、温度对酶作用的影响 、 (P166 图 6-19) )
生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
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7-50℃ ℃ 动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 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50-60℃ 植物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 ℃
2、 PH对酶作用的影响(P166、 对酶作用的影响( 对酶作用的影响 167 图6-20) )
生物体内酶的最适PH
不同生物体内酶的最适PH: 1、植物和微生物体内的酶,最适PH在 4.5-6.5 2、动物体内的酶,最适PH多在6.5-8,但 有例外,如胃蛋白酶最适PH为1.9,胰 蛋白酶最适PH为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