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论文1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一
摘要:中国哲学从诞生开始就比附西方哲学,其合法性问题一直争论不休,随着中哲学科建设的进一步完善,哲学史的重新书写既是历史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本文论述了中国哲学史重写的必然性也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模式提出了简单的看法。
关键词:中国哲学哲学史文化共相和殊相
在中国的传统学术中并没有哲学一词。“哲学”,最早见于日本哲学家西周的《百一新论》,西周首先用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并特别声明用它来区分东方的儒学。1902年,中国人在《新民丛报》上第一次将哲学用于中国传统思想。20世纪以后,陈黻宸老先生在北大最先开设了中国哲学的课程。1916年10月,谢无量出版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中国哲学史》。虽然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然而其合法性问题却自诞生之初就饱受质疑,至今仍悬而未决。
胡塞尔、伽达默尔、黑格尔等西方哲学家都坚定地否认中国具有哲学,认为东方文化中的人事智慧与西方所说的哲学截然不同。回顾中国哲学史的书写历程,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知识系统,中国哲学从出现开始就不断向西方哲学学习,自觉的靠近西方哲学的标准,以西方哲学的概念和方法,力图建立起中国文化背景下却不同于传统哲学本身的话语系统和表述方式。
一、中国哲学史以西解中的历史
20世纪后,最早在国内开设中国哲学课程的是陈黻宸老先生,其后有马叙伦、陈汉章等,他们的教案相较之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在传统学问方面可以说更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然而直到胡适、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国哲学史》出版后,才开出了中
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
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哲学的大学论文篇一
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
【内容提要】各个国家在各个时代的哲学历程,既是对这个国家在该时代的历史进程的理论表征,又是对这个国家的人民在该时代的心灵历程的理论表征。因此,在世纪之交反思当代中国的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应当是中国哲学界的一项历史使命。从总体上看,可以概括为从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开放性地理解哲学再到创造性地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哲学历程正是以理论形态表征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
【关键词】哲学历程/实践唯物主义/哲学观
【正文】
世纪之交,在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中,我们需要追问:当代中国究竟走过了怎样的哲学历程?这个哲学历程究竟蕴含了怎样的哲学逻辑?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究竟孕育了怎样的哲学未来?这个哲学历程及其所蕴含的哲学逻辑和它所预示的哲学未来,怎样理论地表征了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和当代中国人的心灵历程?这应当是在搜集、整理和概括当代中国哲学史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的重大理论问题。
一、历史与逻辑的统一:
近年来出版的有关当代中国哲学的著作,均以建国50年来的哲学为研究对象。本文则把改革开放前30年的哲学作为理论背景,集中地探索改革开放以来的。本文关于研究对象的确认,主要是基于两点理由。
首先,这个研究对象的确认是基于我对“哲学历程”与“哲学事件”的区分。建国后的前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由于“哲学”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马克思主义、新时
期中国哲学
Introduction
中国哲学史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六世纪,至今仍持续不断地延伸。它的
形成情况令人钦佩,它跨越了公元前和公元后,渡过了中国不同时期的社
会历史变迁,涵盖了不同地域的思想发展,也反映了各种不同的思想形态。本文将概述中国哲学史,从而衡量历史上发展的哲学思潮。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y
从最初古代历史开始,中国哲学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环境。公元
前6世纪至西汉时期,称为“主流四家”,即儒家、道家、法家和墨家。
每种学派都拥有不同的特点,但可以综合归纳为一个高度整体的哲学思想
体系。
先秦时期的哲学学派似乎开创了中国思想的考察,其影响力甚至延伸
到今天。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中国哲学史小论文(精选五篇)
第一篇:中国哲学史小论文
浅读孟子哲学思想
混合1102仇昂1100000219
作为儒家孔子之后的另一位闻名于世的思想大家,孟子的哲学方面的思想造诣至今仍然很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本文将从孟子的哲学思想介绍及其对当世人们的可借鉴之处进行阐述。
个人认为孟子的观点中包含了一定的唯心主义的成分。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人对于天必须百依百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天意是不可抗拒的。他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对立面,否认人的思想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认为人生下来就具有与生俱来的先天的善性的萌芽。我认为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
我们在中学时期就学习过这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我们可以发现孟子明确地看到,一切事物发展和变化有其自己的一定的进程。他在书中讲了一个故事作为比喻:宁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公孙丑》)上)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最重要的一环在于掌握客观规律。孟子拿夏禹治水,根据水势就下、可导而不可遏的规律,来说明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都须如此。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肯定在进行教育时,必须采取因人而异的多种方法。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
在中国长达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化发展中,中国哲学一直是在自己特有的地理人文环境、语言文化背景和政治、经济、社会等综合条件下成长发育的。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关于中国哲学方面的论文精选篇1
浅谈中西方哲学的区别和联系
摘要哲学是对人类精神的反思。哲学有其普遍性,但也有其特殊性。普遍性由观念,概念来了解,特殊性由生命来讲,因为普遍性的观念,普遍性的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的。哲学真理都是内容真理,既要通过特殊的生命来表现,同时也就为表现真理的生命所限制。本文主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西方哲学对中国哲学的改造作用。
关键词中国哲学西方哲学普遍性特殊性
一、西方哲学能够影响中国哲学的可能性:哲学真理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一) 给会通一个哲学说明。
中西哲学相互影响,相互会通,不能离开中西哲学的史实,但其性质则是哲学的。中西哲学各具形态与特质,这一点,在今天已术界之共识。但不同的形态与特质的两个事物是如何能会通并且相互影响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这个问题,因为哲学本身就是的头脑清楚。
中西哲学会通这个题目有两重性格:一是通学术性,一是通时代性,也就是说既要从学术上讲,又要从时代性上来说明这个道术性很好理解,但时代性如何理解?通时代性也就是与时代联系起来来讲。主要讲中西哲学会通的时代意义与文化意义。因为生了文化问题,文化问题是一个价值与方向问题,故不是科技性的,说到底是哲学性的。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时代问题的是哲学问题。哲学关联着文化讲,就是指导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与智慧,讲中西哲学之会通就是从核心处将中西文化智会通。性赋予了中西哲学之会通的存在性格与人文化成的文化品格。
哲学类学术论文
哲学类学术论⽂
任何哲学⾰命⾸先在于它提供了⼀种崭新的思维范式,也正是这种崭新的思维范式才导致了哲学的⾰命。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哲学类学术论⽂,供⼤家参考。
哲学类学术论⽂范⽂⼀:浅议中国古代主流思想—儒家思想
[内容摘要]儒家思想是春秋时期孔⼦创⽴的。在这个⼤变⾰的时代,孔⼦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提出⾃⼰的治国之道。到西汉时期,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采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虽产⽣过负⾯影响,也受到⼀些思想家的批判,但它毕竟主导中国社会发展两千多年,我们应本着“取其精华,剔去糟粕”的精神,科学对待儒家思想。
[论⽂关键词]儒家思想,“仁”、“仁政”、统治思想、“民本”思想
思想⽂化是社会的反映,不同时期的思想⽂化与这⼀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状况相适应。其中政治、经济发展为思想⽂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
⼀、儒家思想的产⽣
春秋战国时期是⼀个社会⼤变⾰时期,是我国的奴⾪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铁农具和⽜耕的推⼴,⽣产获得发展,社会⽣产⼒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即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制逐渐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社会的动荡使得思想活跃,使得许多思想家以不同的⾓度对社会变⾰发表不同的主张。⽣活在春秋时期的孔⼦创⽴了儒家学派,他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赞成奴⾪制向封建制度转变的社会变⾰,其政治理论的核⼼是:“仁”。要求统治者要爱惜民⼒,以爱⼈之⼼调解与和谐社会⼈际关系,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不过维护周“礼”,主张贵贱有“序”,是其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
中国古代哲学可以说是一个矛盾体,具有鲜明的两重性,有些哲学思想表现出积极、革新、进步的一面,属于精华的部分;有些哲学思想则表现出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属于糟粕的部分。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参考范文篇1
浅谈中国哲学研究方法
摘要:自“中国哲学”创建以来,方法论的探讨就是该学科研究中的永恒话题。建构中国哲学自己的方法论必须容纳历史文本研究法、内史与外史结合法、学科交叉研究法、“非同质化”研究法、“返本开新”研究法等五个方面。
关键词:中国哲学;方法论;刍议
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中国哲学大致经历了三种方法论的转型。第一,胡适、冯友兰在上个世纪早期提出了“以西解中”的方法。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中,借鉴实证主义的方法,对先秦中国哲学史料加以考证、裁剪、分析,将中国哲学的主题结构规定为宇宙论、知识论、人生哲学、教育哲学、政治哲学、宗教哲学。冯友兰在30年代出版的《中国哲学史》中说:“今欲讲中国哲学史,其主要工作之一,即就中国历史上各种学问中,将其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选出而叙述之。”第二,50至80年代,阶级分析的方法成为大陆中国哲学研究的最为主要的方法。任继愈说:“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在研究哲学史的时候要坚持阶级分析。”张岱年也说:“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必须运用阶级分析方法。”第三,港台的“融会中西”的方法。上世纪50年代以后,港台一批学者为开出中国文化的新面貌,主张在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源基础上,融会西方思想。牟宗三用“消化康德”的办法讲中国哲学,试图用“智的直觉”与“逆觉体证”的方法,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文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
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史的相关论⽂篇⼀
摘要:萧汉明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易学史家和中国哲学史家。他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其为学的致思取向是从古代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出发,融⼊对哲学原理的思考,促进传统哲学现代化,指出并论证了辩证综合哲学是当代中西⽅哲学的发展⽅向。
关键词:萧汉明;易学;道家道教;⾃然哲学;哲学⽅法论
萧汉明先⽣,1940年10⽉⽣,湖北孝感⼈。1968年毕业于复旦⼤学国际政治系本科,1979年考⼊武汉⼤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师从著名的中国哲学史家萧萐⽗、李德永、唐明邦三位先⽣。1982年毕业,获武汉⼤学哲学硕⼠学位。留校后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科研20多年,先后被评为武汉⼤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师。1995年出任中国周易学会副会长,1999年受聘为⼭东⼤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兼职教授。2006年2⽉退休。20多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船⼭易学研究》、《阴阳⼤化与⼈⽣》、《周易参同契研究》、《易学与中国传统医学》、《周易本义导读》、《道家与长江⽂化》、《传统哲学的魅⼒》等个⼈专著7部,与师友合编《周易纵横录》、《医易会通精义》等⽂集4部,发表学术论⽂100余篇。在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易哲学、道家与道教哲学、中国古代⾃然哲学等多种学术领域,取得了⾮常突出的成就,深化并丰富了萧萐⽗、李德永、唐明邦等⽼⼀辈专家开创的珞珈中国哲学学科的思想内容。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哲学史论文篇一
略论钟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
摘要:在中国哲学史学科创立之初,钟泰以本土的话语方式对中国哲学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该书运用史传的体例,以同情理解的态度,对不同时期的人物、思想、流派做了详实的介绍,客观地还原了中国哲学史上诸多人物的哲学思想。他追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概括性地对上古哲学思想特点进行了总结。钟泰“以中释中”的研究方式对中国哲学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独特的作用,对当今诠释中国哲学的思想精髓和核心价值具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钟泰;中国哲学史;以中释中
钟泰(1888―1979),中国近现代著名学者。字斋,号钟山,别号待庵。江苏南京人。师从太谷学派中期宗师黄葆年,曾攻读于江南格致书院,继而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东京大学。归国后任两江师范学堂日文译教。辛亥革命曾入皖督柏文蔚幕。尔后历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师,南京法政专门学校(后改法政大学)日文教席,并开老庄讲座,又任《共和杂志》社社长。1924年转任杭州之江大学国学系教授、系主任。1939年任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授。1943年任贵阳大夏大学文学院长兼中文系主任。1944年入蜀,与熊十力并任书院主讲兼协纂。1948年任光华大学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入华东师范大学。后转入上海文史馆。1962年应长春东北文史研究所礼聘讲学。1966年返回上海文史馆。1979年病逝于家。
钟泰毕生致力于先儒哲理之学,博采众长,成一家之言。著有《中国哲学史》、《荀注订补》、《国学概论》、《庄子发微》、《春秋正言断词三传参》、《顾诗笺校订》、《管子侈靡篇》等。其中,1929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是钟泰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哲学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中国哲学论文
有关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
中国哲学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前者是就中国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而言,其源头可追溯到《周易》,纵贯五千年;后者是就中国哲学的组成结构,中国哲学一分为三,儒道释三分天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然而,在中国哲学史上若仔细推敲分辨,在儒道释组成的中国哲学结构中,道家哲学应占主导地位,儒释处于从属、补充地位。对此,台湾大学陈鼓应先生《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一文已主张在先,正如张岱年所说:“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贡献是开创了哲学本体论”,不仅如此,道家也开创了宇宙论,独特的认识论及人生论,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安徽大学孙以楷在其主编的六卷本《道家与中国哲学》序言中指出:“中国哲学的根是道家哲学,主干是儒道互补”,该书将道家哲学放在中国哲学史长河中加以考察,即考察道家哲学形成的基本理论及它对儒、墨、名、法、阴阳、佛家的影响,论从史出。沿着这一思路,我们来探讨中国哲学的精神或是中国哲学的特征。
中国哲学精神之一:“源头早慧”
开头说过中国哲学起源于《周易》,它被称为道家“三玄”之一,可综观国内中国哲学史,没有一部明确指出这一观点。华东师大丁彦祯主编的《中国哲学史》认为中国哲学思想萌芽于
《易经》的“阴阳观”、《尚书》的“五行”观,然而《周易》包含丰富的哲学思维与哲学思想,该书没有深入全面地阐述。李存山在其《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一书的绪论也认为:“如果说《易经》中有哲学思想,也只是‘卜筮之书’中哲学思想萌芽”,其理由之一是“在其64条卦辞、384条爻辞中除‘鸣鹤在阴’外竟无‘阴阳’思想的痕迹”,这与张立文在其所著《周易思想研究》所主张的“《易经》中‘一’、‘--’符号,后来都称其‘阳爻’和‘阴爻’,但其原来的意义是否代表‘阴与阳’,在《易经》中找不到根据”的观点如出一辙。由此我认为这两位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周易》义理,过于执着于《周易》书面文字。《参同契》曰:“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
在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写论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哲学概论的论文1
1 中国哲学资源在《原理》教学中运用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教学学术性和教学实效性的基本要求。同时,对学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承担传播中国哲学、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有更好的促进作用。
1.1可能性:深厚的理论研究基础
长期以来,关于《原理》教学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或中国哲学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学术界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指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与当代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用以指导当代的革命实践活动也是《原理》教学当中所遵循的基本原则。
回顾近年来关于中国哲学资源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的运用,大体有三个角度:(1)类比中国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契合之处,主要围绕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指导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地掌握和领会;(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对中国哲学资源的吸收,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3)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借鉴、融合,应当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现代化中汲取的经验和教训,引导学生自觉地承担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既有的研究为《原理》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也在教学中能有意识地运用中国哲学资源进行良好的教学引导,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因此,把中国哲学资源运用到《原理》教学中,是可能的。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
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关于中国哲学的论文篇一
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
西方文化中历来有所谓“ 哲学”一门,此门学问源远流长。比照西方的哲学叙述和讨论,20世纪以来,不少学者都曾讨论到“ 中国有没有哲学”或“什么是中国哲学”。其实,关于中国有没有哲学,本来,即使在19世纪以前的欧洲也不成其为问题,至少在1687年,巴黎已经出版了《孔子与中国哲学》。莱布尼茨颇受此书影响,他自己后来写了《论中国人的自然神学》(又名《关于中国哲学的信》,1716年)。对于莱布尼茨,中国不仅有哲学,而且他自己颇为之所吸引。黑格尔固然贬低中国哲学,但在其《哲学史讲演录》中仍列有“中国哲学”一节。康德似少谈到中国哲学,但这位被尼采称为“柯尼斯堡的伟大中国人”,在其《纯粹理性批判》中仍强调:“以道德哲学高于理性所有一切其他职务,故古人之所谓哲学家,常特指道德家而言;即在今日,吾人由某种比拟,称以理性自制之人为哲学家,固不问其知识之如何浅狭也。”① 在康德的哲学家定义下,历史上的儒学大师当然是哲学家。
黑格尔之后,伴随近代西方的强盛兴起,西方文化中心论主导了学者的心灵,一般学者认为,中国形上学传统不强,认识论与逻辑不发达,即使中国有哲学,也偏于政治与伦理。其实,这不仅忽视了中国哲学中的道家传统和佛教传统,而且更反映了近代西方哲学问题意识影响下的局限。近代西方哲学从“认识论的转向” 发展到“语言的转向”,出现了消解西方传统形上学的努力,乃至海德格尔以来西方哲学关于“哲学的终结”的断言,彻底改变了现代哲学的问题视界。另一方面,分析哲学对古典哲学的傲慢也越来越失去意义,在当代美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V1
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古代哲学论文-V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核心是传承和
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儒
家思想是最为重要的一种,以下将从儒家思想的本质、特点、价值以
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儒家思想的本质
儒家思想是一种人文主义的哲学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对社会责
任的承担。它的中心思想是“仁爱”,即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和尊重,建立和谐和睦的社会关系。儒家认为,人的天性本善,只有通过
努力修身养性,才能让自己更加完美,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为社
会作出贡献。
二、儒家思想的特点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礼、乐、仁、智、信”五种基本品德。其中,“礼”指的是一种行为规范,体现了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乐”则
是一种精神文化,可以让人们感到快乐和幸福;“仁”则是人的核心
价值,意味着尊重他人,爱护他人,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承担;“智”
则是知识和智慧,强调的是人的理智思维和智慧开发;“信”则是以
诚信为核心的行为准则,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信赖。
三、儒家思想的价值
儒家思想的价值是三位一体的,即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方面。在个
人方面,儒家思想可以让人们获得精神世界的富足,成为真正的「仁者」,做到爱人如己。在社会方面,则是儒家思想构建了“仁爱协和”
的社会伦理,塑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也对家庭、教育、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要求,能够涵盖从亲情到友情、从爱国到人类共存的所有情感和信仰。在国家方面,则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千年统治和道德的重要基础,奠定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制度的根基。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中国哲学简史的论文篇一
一、引言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有几位先哲对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哲学历史进行了梳理,如胡适先生,其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写出了一本被称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在这里,有一个人是我们不能回避和跨越的,他就像一座大山般横跨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中,正是这个人将中国哲学史划分为了“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两个阶段,这个人将《论语》称为中国的圣经。
他就是冯友兰先生。
二、冯友兰先生与《中国哲学简史》
冯友兰先生是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大家之一,曾于1919年赴美国留学,获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一生都致力于中国哲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除了这里提到的《中国哲学简史》,还有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以及以程朱理学为基础建构的“新理学”体系等多部著作。
《中国哲学简史》是冯友兰于1947年在美国宾夕凡尼亚大学讲授中国哲学史的英文讲稿,后经过整理于1948年由麦克米伦公司出版,又经其学生涂又光据英文翻译为中文。中国哲学简史,顾名思义,就是一本简述中国哲学史的册子,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小史者,非徒巨著之节略,姓名、学派之清单。譬犹画图,小景之中,形神具足。非全史在胸,曷克臻此。惟其如是,读其书者,乃觉择焉随精而语焉犹详也。”
虽说是简史,但是冯友兰先生却也把两千年来中国哲学发展的脉络在书中铺开,如一幅小的画卷,画中,但凡可以在中国哲学史上留名的人、著作、思想、学派,无不在画中留下一笔。一幅小小的画卷,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2)
推荐文章
古代中国哲学的句子热度:中国哲学的相关论文热度:中国哲学的智慧论文热度:非常有哲学的诗句蕴含哲理热度:中国经典哲学诗句经典名言热度:
中国古代哲学的论文篇二
浅析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五行
《周易》和《老子》只说阴阳,不说五行,而《尚书》中的“洪范”和《吕氏春秋》的“月令”则只说五行,不说阴阳。而邹衍最大的贡献就是完成阴阳和五行的合流。其后阴阳之对立统一,五行之相生相克,构成了更为复杂的系统论,这种更为复杂的系统论可以解释世间万物。
一、阴阳
《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指本原。这个本原在道家谓之为道,在佛家谓之为本心,在唯心主义哲学谓之为宇宙本体。而关于世界的本质,有很多种解释。圣经里说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古希腊有“原子论”“四元素”“五元素”等等。二指阴阳。三则是事物外部的世界。世界上任何事都包含阴阳两个方面,加上一个外部世界,这三者构成整个系统。故三生万物。所以八卦之卦象皆由三爻组成。中国对于宇宙本原的探索集中体现在阴阳理论上“气分阴阳,阴尽成阳,阳尽成阴。”
阴阳是事物的两个方面,也可以说是在空间意义上对事物的概括。在古代阴阳的含意极具普遍性: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这两个方面就称为阴阳。
当两件事物发生一定联系时,可以把它们分为阴阳。一般来说,相对静止的阴,相对运动的为阳;向下的为阴,向上的为阳;实者为阴,虚者为阳;冷者为阴,热者为阳;内者为阴,外者为阳。
阴阳两方可以表现在同一系统两个相互独立的事物上,也可以共存于同一个事物上。而且阴阳是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在不断地运动变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哲学智慧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第1篇:中国哲学是智慧之学
智慧乃中国哲学之母,学习中国哲学,一是把握其思想内容和方法,二是体悟其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思想智慧,智慧是浓缩了的思想,是思想的升华,是一种更高的境界。《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庄子和他的弟子走到一座山脚下,但见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遮天蔽日,高耸云端。庄子忍不住问树旁的伐木者:“请问,眼前这棵大树这么高大挺直,为什么一直没有人来砍伐它?”伐木者听了庄子的问话,淡淡地说:“要问为什么,我来告诉你,这棵树看起来高大挺拔,但却是一棵不中用的树。
用它来造船,船很容易沉底;用它来作棺材,棺材很容易腐烂;用它来作器具,器具很容易毁坏;用它来作门窗,门窗的脂液很不容易于;用它来作柱子,柱子很容易受虫的侵蚀,因此,这是一棵不成材的没用的树木。
既然是不材无用之木,所以就没有人对它砍伐,以至于它长成现在这个样子。”庄子听了伐木者这番
话,感慨地对弟子说:“这棵树因为不材无用,所以长得高大挺拔,得以终其天年,这难道不是无用之用吗?人们都知道有用之用,却往往不知道无用之用。”人们往往会问,当今经济时代,信息时代,为什么一定要了解中国哲学、中国文化?这些东西都是过去的事了,不了解老子、孔子、孙子,不了解李白、杜甫、白居易,不了解三国、水浒、红楼,不是也不影响我的人生吗?学这些东西有什么用?还不如学一些实用的技术来得经济实惠。人们有这样的想法,本也无可厚非,因为一百多年来,我们的民族文化传统出现了断裂,传统文化成为了被批判被否定的对象,人们除了在中小学学的那点古文诗歌外,几乎就不再会接触民族文化的东西了。其实,如果我们扪心自问、反躬自省,我们就会发现:千百年来积淀成的文化因子已经渗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04-23
作者简介:刘笑非(1977—),女,山东曲阜人,哲学博士,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①
参看陈来《明嘉靖时期王学知识人的会讲活动》,《中国学术》(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0年;吴震《明代知识界讲学活动系年》,学林出版社,2003年。
②
参见吴锺逸《阳明传习录传来考》,《哲学研究》(第5辑),[韩]高丽大学校哲学会,1978年,阳明学最初传入朝鲜是在1521年。
2009年第6期总第213期 齐鲁学刊QILU
JOURN AL N o .6G ene ral N o .213
退溪性理学与阳明心学的联系
刘笑非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北京100048)
摘 要:李退溪是韩国儒学中继承朱子学传统的大师。虽然李退溪在捍卫朱子学的正统地位的同时竭力批判阳明心学,但是根据本文的考察,不论在学术渊源上还是在学术思想上,都可以看出李退溪与阳明心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学术渊源上,李退溪所推崇的《心经附注》与曾经影响阳明所著《朱子晚年定论》的《道一编》都是出自程敏政;在学术思想上,无论在心性论方面还是在工夫论方面,退溪哲学对朱子哲学的某些拓展都可以看作是李退溪对阳明心学的某些问题的回应。
关键词:李退溪;王阳明;朱熹;《心经附注》;心性;工夫
中图分类号:B 312;B 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22X (2009)06-0015-06
李退溪是韩国李朝著名儒学代表人物。中国的程朱学于高丽末叶的朝鲜初期传到朝鲜半岛,被称为“新儒学”、“性理学”、“宋学”、“程朱学”等。在程朱学传入后,朝鲜半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并吸收了程朱理学,并加以研习和拓展,他们著书立说,聚徒讲学,逐渐形成了具有朝鲜特色的程朱理学研究传统。在此过程中,李退溪“集大成于群儒,上以继绝绪,下以开来学,使孔孟程朱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1](第四册,P 16),
被誉为“海东朱子”。退溪一生服膺
朱子之学,曾倾注半生心血编纂《朱子书节要》一书,为朝鲜半岛后世学者研习朱子哲学奠定了基础。
当退溪在朝鲜半岛极力推广朱子哲学的时候,在中国,作为与程朱理学抗衡的阳明心学也经由阳明的弟子们的大范围讲学活动而成为当时的显学①
。而且,当时集阳明思想之精髓的《传习录》也传入了朝鲜半岛②。在对待阳明心学的态度上,李退溪竭力维护朱子的正统地位,在其著作中对阳明本人及心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他曾为此写过《传
习录论辩》、《白沙诗教传习录抄传因书其后》两篇论文,专门针对阳明的“知行合一”说与“致良知”说进行批判。他的批评主要针对阳明心学里禅学的成分,他说:“陈白沙、王阳明之学皆出于象山而以本心为宗,盖皆禅学也。”[1](第二册,P 335)这与退溪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异端学说的一贯做法有关,他尤其排斥佛教是因为他认为“东方异端之害,佛氏为甚,而高丽氏以至于亡国”[1](第一册,P 188)。但是,综观退溪的性理学,不论是从学术渊源上看,还是从学术思想上看,它与阳明心学的联系都是不可忽视的。
一、学术渊源———《心经附注》与《道一编》纵观退溪的一生,有一本书是不能被忽视的,那就是对其学术造成极大影响,并奠定了其性理学基础的《心经附注》。退溪在其晚年所作的《心经后论》中说:“滉少时游学汉中,始见此书,于逆旅而求得之,虽中以病废而有晚悟难成之叹,然而其初感发兴起于此事者,此书之力也。故平生尊信此书亦不在
四子《近思录》之下矣。”[2](第三册,P 236)可以看出,退
15
溪在少年初习儒学时就接触到了《心经附注》,而且极其推崇,将它看成是不亚于集周濂溪、程明道、程伊川、张横渠四子之言而成的经典《近思录》。他的弟子在《退陶先生言行通录》中也记录说:
尝访上舍姓黄人,始见《心经附注》,心甚爱之,授纸求得一本。其为注皆程朱语录,人见之或不分句读,惟先生闭门数月,
沉潜反复,或验之践履之实,或察之义理之精,或以文义推之,或以他书考之,久久思量,自然心会。[1](第四册,P 23)
而且,退溪对《心经附注》的推崇一直延续到晚年,他不仅在66岁时作《心经后论》,而且到了每天诵读的地步:“先生居陶山玩乐斋,鸡鸣而起,必庄诵一遍。
谛听之,乃《心经附注》也。”[1](第四册,P 24)正如中国明季儒者把《近思录》当作入门之基,退溪把《心经附
注》当作入门之基,他说“吾得《心经》,而后始知心学之渊源,心法之精微”,“初学下手用功之地,莫切于
《心经》一部”[1](
第四册,P 26)。①朱人求《真得秀思想研究述评》,《哲学动态》2006年第6期,文中有关于真氏心性之学之心学倾向的研究综述。
②
鹤山指魏了翁,他与真德秀同年生,同年登第,同显仕于朝,在对朱子学的贡献方面也是并称其功。后人常常二人并论。魏氏对于朱子之心学层面的强调比起真氏来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支持心学传统的黄宗羲更加推崇魏氏。
③
除《四库全书总目》外,[日]冈田武彦也指出“王阳明的《朱子晚年定论》,可以说就是《道一编》的副产品”,《王阳明与明末儒学》,吴光等译,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31页;陈寒鸣在其论文《程敏政合王阳明的朱、陆观及其历史影响》中也指出,“《道一编》实是《朱子晚年定论》的先导”,见吴光主编《阳明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233页。
考察《心经附注》还要从《心经》入手。《心经》为南宋理学家真德秀所编。真德秀虽然为朱子再传弟子,但是他更重视朱子哲学之心学层面。①
虽然黄宗羲在《宋元学案》中这样评价他:“两家学术虽同出于考亭,而鹤山识力横绝,真所谓卓荦观群书者;西山则依门傍户,不敢自出一头地,盖墨守之而已。”[3]
(第四册,P 118)②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真氏所编《心经》对于朱子哲学的意义。此书汇集了有关存心工夫的古圣先贤之说和近世的濂、洛之说,并总结朱子的《敬斋箴》、《求放心斋铭》、《尊德性斋铭》。存心工夫不仅是心学一派工夫修养的核心所在,程朱理学也并不否认心在道德体验和认识中的能动作用,所以在工夫论中也强调就心而言做具体的功夫。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合汇朱陆才具有可能性。《心经》正是突出了程朱理学中的心学层面。
《心经附注》为明代程敏政所著,是对真德秀所编《心经》的注释。退溪所阅之《心经》,即是此《心经附注》。但是程氏此举在当时并未被重视,以至于此书后来在《四库全书》中只是存目,现在国内流行的
《心经附注》则为退溪提倡后的韩国刻本。从退溪对程氏的关注中可以看出程氏对退溪哲学有很大影响。作为退溪哲学思想纲目的《圣学十图》之《第六心统性情图》的上图就是程氏所作,且退溪对《第八心学图》的说明更是时常引用程氏之语。然而,程敏政在明初大力提倡朱陆同异论,并著《道一编》六卷,集以往朱陆同异论之大成。后来阳明所作《朱子晚年定论》明显是受到程氏《道一编》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道一编六卷》提要说,《道一编》“不著撰人名氏,编朱、陆二家往还之书而各为之论断。见其始异而终同。考陈建《学蔀通辨》曰:`程篁墩著《道一编》,分朱、陆异同为三节,始焉如冰炭之相反,中焉则疑信之相半,终焉若辅车之相依。朱、陆早异晚同之说于是乎成矣。王阳明因之遂有《朱子晚年定论》之录,与《道一编》辅车之说正相唱和'云云,然则此书乃程敏政作也。”
③
不论在《心经附注》里,还是在
《道一编》里,程氏都认为朱子的道问学是以尊德性为本的,有明显的合汇朱陆的倾向。
从以上的论证中我们可以大致得出这样的结论:退溪的哲学思想和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在学术渊源上都是与程敏政有密切关系的。因而,我们在学术思想上发现二者的相通之处也是不可避免的。
二、学术思想
在学术立场上,退溪的态度可以说是十分鲜明地反对阳明心学,他不仅批评阳明之学为禅学,甚至对阳明本人的指责也非常苛刻。他说:“至如阳明者,学术颇忒,其心强狠自用,其辩张皇震耀,使人眩惑而丧其所守。贼仁义,乱天下,未必非此人也。”[1]
(第二册,P 335)这样的评价固然一方面是由于退溪所处
的时代和立场使他具有捍卫朱子学之正统地位的使命,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朱子哲学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且成为了官方进行意识形态统治的工具,所以逐渐僵化,再加上朱子后学中对朱陆同异论的提倡,阳明心学也就应运而生了。然而,在朝鲜半岛,朱子哲学的流传与发展还处于一个较早的阶段,作为与朱子哲学具有相反的倾向性的阳明心学是很难让士林接受的。但是,并不能就因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