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解剖学-第十一章神经系统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大纲要求1.掌握神经系统的组成。
2.理解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3.理解脊髓的位置、外形与内部结构4.掌握脊髓节段与椎骨的对应关系。
5.了解脊髓的功能。
6.掌握脑干的外形、结构。
7.理解小脑、间脑的位置、外形与结构。
8.掌握端脑的外形与结构。
9.理解脑和脊髓的被膜。
10.理解脑脊液及其循环。
11.理解脑和脊髓的血管。
12.了解脑和脊髓的传导通路。
13.理解脊神经的组成和分布。
14.理解脊神经丛的位置及分支、分布。
15.理解十二对脑神经的分布、性质及其功能。
16.了解内脏神经。
二、内容概要脑中枢神经脊髓1.神经系统脑神经按与中枢关系脊神经周围神经躯体感觉神经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神经按分布范围内脏感觉神经内脏神经交感神经内脏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位置——椎管内2) 2.脊髓 2) 8节 12节 腰髓5 5 1前角——运动神经元 灰质 后角——联络神经元 内部结构 侧角——交感神经元 前索 白质 后索 侧索位置——颅后窝内延髓 腹侧:锥体,锥体交叉,橄榄背侧:薄束结节,楔束结节,菱形窝 外形 脑桥 背侧:菱形窝 腹侧:基底部,小脑中脚 中脑 腹侧:大脑脚,脚间窝 背侧:上丘,下丘 灰质 脑神经核 内部结构 白质内侧面三面背外侧面下面外侧沟叶间沟中央沟顶枕沟额叶外形顶叶五叶颞叶枕叶岛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6.端脑主要脑回颞横回角回缘上回皮质灰质豆状核基底核尾状核杏仁体内部结构白质连合纤维——胼胝体侧脑室硬脊膜——硬膜外隙硬膜大脑镰硬脑膜小脑幕7.脑和脊髓被膜硬脑膜窦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软膜软脊膜软脑膜——脉络丛8.脑脊液循环(1)产生部位:各脑室脉络丛(2)循环途径:左室间孔中脑水管正中孔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右外侧孔蛛网膜下隙蛛网膜粒上矢状窦颈内静脉9.躯干和四肢的本体感觉及精细触觉传导通路肌、腱、关节、皮肤的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薄束、楔束薄束核、楔束核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0.躯干和四肢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皮肤的痛、温、触觉感受器周围突脊神经节中枢突后角固有核交叉脊髓丘脑束丘脑腹后外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后部11.头面部的痛、温度、触(粗)觉传导通路头面部痛、温、触觉感受器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感觉核群交叉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丘脑皮质束内囊后肢中央后回的下1/3部12.视觉传导通路视锥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神经视杆细胞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内囊后肢枕叶距状沟两侧皮质鼻侧交叉颞侧不交叉13.皮质脊髓束中央前回上2/3及中央旁小叶前部皮质脊髓束 内囊后肢 延髓锥体锥体交叉大部分交叉形成皮质脊髓侧束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躯干、四肢骨骼肌 小部分不交叉形成皮质脊髓前束14.皮质核束中央前回下1/3 皮质核束内囊膝 脑干大部分终止双侧的 脑神经躯体运动核 头、颈、咽、喉肌15.脊神经器18三、测试题(一) 名词解释1. 灰质2. 白质3. 神经核4. 神经节5. 网状结构6. 内囊7. 纹状体8. 硬膜外隙9. 蛛网膜下隙10. 大脑动脉环11. 牵涉痛12. 上运动神经元13. 下运动神经元14. 交感干(二)填空1.神经系统由和两部分组成。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检查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单纯感.
一、脑神经检查 脑神经共12对。 单感觉神经:嗅神经、视神经、听神经; 单纯运动神经 : 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副 神经和舌下神经; 混合神经 : 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
动眼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和迷走神经还含有副 交感神经纤维。
(一)嗅神经
嗅神经传导嗅觉,嗅觉感受器在鼻粘膜,嗅觉 中枢位于大脑颞叶。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 1.功能。 2.检查法。
3 .临床意义 ①动眼神经麻痹时出现眼睑下 垂,眼球向内、向上及向下活动受限而出现外斜视 和复视,并有瞳孔散大,调节和聚合反射消失。② 滑车神经单独麻痹很少见,眼球向下及向外运动减 弱,向下看时出现复视,但患者多无斜视。③展神 经受损时眼球不能外展,出现内斜视和复视。多见 于脑肿瘤、结核性脑膜炎、脑出血、脑疝等。
鼻粘膜——嗅神经————嗅球——嗅束——颞叶中枢 脑膜颅底 蝶鞍
1.检查法
2.临床意义 ①一侧嗅觉丧失,提示同侧嗅 球或嗅丝的病变,多见于创伤、蝶鞍附近的占位性 病变等。两侧嗅觉丧失多见于颅底脑膜结核、鼻粘 膜病变,如感冒、萎缩性鼻炎等。②嗅幻觉多见于 颞叶肿瘤或癫痫的先兆期。③嗅觉过敏见于癔症。
(二)视神经 视神经检查包括视力、视野和眼底检查。 1.视野 周边视力。 (1)检查法: (2)临床意义:凡视觉通路的某一部位遭受损害 都可引起视野缺损。 2.眼底 (1)检查法:主要观察视神经乳头、视网膜血管、 黄斑区、视网膜各象限是否有异常改变。 (2)正常眼底:视神经乳头为淡红色,呈圆形或 椭圆形,边界清楚。动脉较细,色鲜红,静脉较粗, 色暗红,动、静脉之比为2∶3。视网膜全部为鲜橘红 色,黄斑位于视乳头颞侧偏下方,呈暗红色,在其中 央有一小反光点。
Rinne试验 气导>骨导 骨导>气导 Weber试验 居中 患侧音响强
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
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选择题[A型题]1.由颈上节与下泌涎核共同管理的是A.泪腺B.舌下腺C.瞳孔开大肌D.睫状肌E.腮腺2.含有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是A.颈上节发出的纤维B.腰内脏神经C.盆内脏神经D.内脏大神经E.内脏小神经3.含有副交感节后纤维的是A.动眼神经D.面神经C.睫状神经节发出的纤维D.星状神经节发出的纤维E.迷走神经背核发出的纤维4.反射弧A.由两级神经元组成,B.传出神经元传导冲动至效应器C.传人神经元传导冲动至感受器D.由三级神经元组成E.中间神经元位于周围神经部5.在脊髓胸5节(T5)以下不含有A.薄束B.楔束C.皮质脊髓侧束.D.脊髓丘脑侧束E.脊髓丘脑前束6.传导精细触觉的是A.脊髓丘脑侧束B.脊髓丘脑前束C.薄束和楔束D.脊髓小脑前束E.脊髓小脑后束7.成人脊髓下端平A.第二腰椎体上缘B.第一腰椎体下缘C.第三腰椎体下缘D.第四腰椎体上缘E.第五腰椎体上缘8.楔束位于A.脊髓胸五节以下B.脊髓全长后索的外侧部C.脊髓全长后嗉的内侧部D.脊髓胸四节以上E.脊髓网状结构内9.脑桥内的脑神经核有A.舌下神经核B.孤束核C.滑车神经核D.前庭神经核E.动眼神经核10.延髓内的脑神经核有A.三叉神经感觉主核B.三叉神经运动核C.三叉神经脊束核D.展神经核E.面神经核11.脊髓内含有运动神经元的结构A.前角B.后角C.皮质脊髓侧束D.灰质连合E.网状结构12。
属于脊髓外侧索的下行传导束是A.脊髓丘脑侧束B.皮质脊髓侧束C.脊髓小脑后束D.脊髓小脑前束E.后外侧束13.含有副交感纤维的脑神经是A.视神经B.三叉神经C.动眼神经D.展神经E.副神经14.属于后丘脑的结构是A.视交叉B.灰结节C.丘脑枕D.乳头体E.内侧膝状体15.从脑干背侧出脑的脑神经是A.三叉神经B.舌下神经C.副神经D.滑车神经E.面神经16.属于脑桥的结构是A.上丘B.下丘C.橄榄体D.面神经丘E.迷走神经三角17.左侧内囊损伤可产生A.左侧半身软瘫B.左侧半身硬瘫C.右侧半身软瘫D.右侧半身硬瘫E.右眼全肓18.皮质核束经过A.内囊前肢B.内囊后肢C.内囊膝D.大脑脚脚底内侧五分之一E.锥体交叉19.颞横回是A.视觉中枢B.听觉中枢C.感觉性语言中枢D.运动性语言中枢E.躯体运动中枢20.阅读中枢位于A.距状裂周围的枕叶皮质B.角回C.缘上回D.额中回后部E.眶回21.躯体感觉中枢在A.海马旁回B.中央后回和中央旁小叶后部C.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D.顶下小叶E.顶上小叶22.产生脑脊液的结构是A.蛛网膜B.脉络膜C.脉络丛D.蛛网膜粒E.软脑膜23.头面部浅感觉传导路的第二级神经元在A.三叉神经节B.脑桥和延髓的三叉神经感觉核C.前庭神经核D.孤束核E.三叉神经中脑核24.皮质脊髓侧束A.纤维由中央前回下部发出B.在白质前连合交叉C.在丘系交叉处交叉D.支配对侧肢体运动E.支配同侧肢体运动25.营养内囊的动脉主要是A.大脑前动脉的分支B.大脑后动脉的分支C.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D.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E.基底动脉26.不参与构成大脑动脉环的血管是A.前交通动脉B.大脑中动脉C.大脑后动脉D.后交通动脉E.颈内动脉27.属于旧纹状体的是A.壳‘B.尾状核C.屏状核D.苍白球E.杏仁体28.一病人右手不能感知其位置,可能是由于损伤了A.左侧薄束B.左侧楔束C.右侧楔束D.右侧薄束E.右侧内侧丘系29.第八胸椎骨折可伤及脊髓的胸节是A.胸5节B.胸11节C.胸10节D.胸8节E.胸9节30.一病人脊柱外伤骨折后,脐平面以下皮肤感觉消失,其骨折部位可能位于A.第5—6胸椎B.第7—8胸椎C.第9—10胸椎D.第11—12胸椎E.第1—2腰椎31.皮质脊髓侧束的纤维来自A.中央后回下部B.中央后回中部C.中央后回下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D.中央前回中上部和中央旁小叶前部E.中央旁小叶32.属于大脑古皮质的是A.嗅球B.嗅束C.海马D.扣带回E.海马旁回钩33.骶副交感核A.位于脊髓胸2—4节B.位于脊髓腰2—4节C.位于脊髓舱l—3节D.位于脊髓骰2—4节E.支配升、横结肠34.一般和特殊(味觉)内脏感觉纤维的终止核是A.三叉神经中脑核B.三叉神经脊束核C.孤束核D.迷走神经背核E.上泌涎核35.属于特殊内脏运动核的是A.动眼神经核B.动眼神经副校C.面神经核D.孤束核E.下泌涎核36.黑质A.只存在于土丘水平B.只存在于下丘水平C.在中脑被盖与大脑脚底之间D,仅存在于中脑和上丘脑E.为锥体路的重要中继核37.上丘A.主要接受下丘臂来的纤维B.参与完成视反射活动C.参与完成瞳孔对光反射活动D.位于中脑被盖E.是听觉传导路上的中继站38.内侧丘系A.纤维来自脊髓后角固有核B.纤维来自薄束核、楔束核C.是二级神经元的交叉前的纤维D.是一级神经元交叉后的纤维E.其纤维在白质前连合交叉39.交感神经的低级中于脊髓的A.颈l一胸3节B.胸1一腰3节C.腰l一般2节D.舱2—4节E.仅存在于中胸节40.在延髓的躯体运动核是A.疑核B.副神经核C.迷走神经背核D.展神经核E.舌下神经核41.分布于左眼裂以下的面肌的神经纤维来自A.左侧面神经核上半B.左侧面神经核下半C.右侧面神经核上半D.右侧面神经核下半E.三叉神经运动核下半42.由中脑背侧出脑的脑神经是A.舌神经B.面神经C.前庭蜗神经D.动眼神经E.滑车神经43.神经核损伤出现对侧肌肉瘫的神经核是A.动眼神经核B.滑车神经核C.面神经核上半D.面神经核下半E.展神经核44.与第一对脑神经相连的是A.中脑B.间脑C.端脑D.小脑E.脑桥45.丘脑下部的神经核有A.丘脑前核B.丘脑外侧核C.视上核D.孤束核E.齿状核46.与骨骼肌运动有关的结构是①边缘叶②脊髓前角③脊髓后角④中央旁小叶前半47.皮质脊髓束是①运动神经元树突②属于锥体路③主理机体一切活动④支配躯干和四肢肌运动48.内囊广泛受累会产生①对侧半身深感觉障碍②对侧半身浅感觉消失③对侧半身硬瘫④两眼鼻侧视野偏盲49.颈膨大处白质前连合受损①双上肢深感觉障碍②双上肢运动障碍③双上肢触觉障碍④双上肢痛温觉障碍50.颈膨大处左半损伤①左上肢软瘫②左下肢硬瘫③右上肢运动正常④右下肢痛觉消失51.下泌涎核①属一般内脏运动核②节前纤维参与舌咽神经组成③节后神经元胞体在耳神经节④支配腮腺52.迷走神经背核①是副交感核②该核发纤维不换神经元③支配平滑肌、心肌、腺体④左右迷走神经背核分布领域是左右对等的53.孤束核①与面神经构成有关②与舌咽神经构成有关③与迷走神经构成有关④与三叉神经构成有关54.皮质脊髓束在脑干行于①中脑大脑脚底中3/5区②脑桥基底部③延髓的锥体④最终行于脊髓侧索和前索55·脊髓丘脑侧束①属于传导痛温觉的二级纤维②主管对侧头部以外的痛温觉③是已经交叉后的纤维④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56·皮质核束①起于中央前回下1/3②行经内囊膝部③达对侧面神经核下半④此束损伤,仅有对侧面部眼裂以下感觉障碍57.躯干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的传导纤维①在脊髓经后索上传②在延髓一次性100%交叉③交叉后纤维上行称内侧丘系④第三级神经元胞体在丘脑腹后外侧核58.小脑下脚的纤维包括①脊髓小脑前束②脊髓小脑后束③脑桥小脑束④前庭小脑束59.丘脑腹后核①该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系的纤维②该核一侧病损可引起双侧深感觉障碍③是躯体深、浅感觉传导路的中继核④由该核发纤维仅投射到中央后回60.内侧膝状体①属于后丘脑的结构②接受外侧丘系纤维③由此发纤维即听辐射④一旦损伤同侧耳聋61.外侧膝状体①属于后丘脑结构②接受视束纤维③由此发纤维即视辐射④损伤后引起两眼对侧视野偏盲62.连合两半球的纤维①胼胝体②穹窿连合③前连合④后连合63.联络额、顶、枕、颞叶的纤维①上纵束②下纵束③钩柬④扣带束64.直接和语言活动有关的中枢是①额下回后份②中回后份③角回④顶上小叶缘上回65·视交叉离断①左眼外侧视野偏盲②眼内侧视野偏盲③右眼外侧视野偏盲④右眼内侧视野偏盲66.左枕叶距状沟上方皮质病损出现①左眼内下1/4区视野象限盲②右眼内下1/4区视野象限盲③右眼外下1/4区视野象限盲④左眼外下l/4区视野象限盲67.腰膨大处右侧脊髓前角病损①左下肢硬瘫②右下肢硬瘫③左下肢软瘫④右下肢软瘫68斜方体①是听觉二级纤维交叉后形成②内有内侧丘系穿行向上③损伤时可导致对侧躯干、肢体深感觉障碍④损伤时可导致两耳严重耳聋69.躯干四肢皮肤痛温觉传导路①第一级神经元胞体在脊神经节内②第二级神经元纤维经白质前连合交叉③两侧脊髓丘脑束在脑干侧部上行④一侧损伤时引起对侧四肢痛温觉障碍70.皮质核束①发自中央前回下1/3区②经内囊膝部下行③至双侧面神经核上半④损伤时对侧面肌瘫痪71.由硬脑膜形成的结构①大脑镰②小脑幕③鞍隔④齿状韧带72.大脑中动脉营养范围包括①视区②皮质核束中枢③足部皮质感觉区④听觉语言中枢73.上泌涎核发纤维换元在①翼腭神经节②耳神经节③下颌下神经节④睫状神经节74大脑动脉环组成包括①大脑前动脉②颈内动脉③大脑后动脉④大脑中动脉75.与深部感觉传导有关的结构为①薄束②脊髓小脑前束③楔束④脊髓小脑后束76.参与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的结构是①薄、楔束②内侧丘系③丘脑腹后核④大脑脚底77.一侧视束损伤可出现①同侧眼鼻侧视野偏盲②同侧眼颞侧视野偏盲③对侧眼颞侧视野偏盲④对侧眼鼻侧视野偏盲7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丘脑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纤维②内侧膝状体接受外侧丘系的纤维③外侧膝状体接受视束纤维④由内侧膝状体发纤维至两侧颞横回79.左外侧丘系损伤①左耳聋②右耳聋③两耳全聋④两耳均不聋80.左大脑脚底伴动眼神经损伤①对侧偏瘫②同侧睑下垂③对侧深反射亢进④对侧感觉障碍81.下丘脑(丘脑下部)的功立为①调节内脏活动②调节内分泌活动③调节摄食④调节平衡82.与锥体外系有关的是①纹状体、红核和黑质②丘脑底核和脑桥核③皮质脑桥小脑束④外侧丘系83.内侧丘系在脑干内的位置正确的是①平橄榄体中部延髓平面位于锥体后方两侧②在脑桥平面丘平面穿斜方体③在中脑平上丘平面位于红核背外④在延髓锥体交叉处位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内侧84.锥体外路①属运动性传导路②由多级神经元构成③包括纹状体、苍白球及皮质脑桥小脑系④对维持肌张力、调节平衡及协调机体运动有关85.红核A.自上丘平面延伸到底丘脑B.纤维联系广泛C.发出红核脊髓束到同侧脊髓D.发出红核脊髓束至对侧脊髓E.延伸于中脑全长86.顶盖前区A.位于中脑与间脑交界平面B.接受视束的纤维C.为视反射中枢D.为瞳孔对光反射中枢E.为听反射中枢87.内侧丘系交叉A.位于锥体交叉的上方B.纤维来自薄束核和楔束核C.纤维来自中央后回D.纤维来自三叉神经脊束核E.是内弓状纤维的延续88.第四脑室A.有左右外侧孔B.有正中孔通脊髓中央管C.向上直接通第三脑室D.底为菱形窝E.位于脑于内89.属于脑神经核的是A.脑桥核B.红核C.上泌涎核D.疑核E.室旁核90.位于脑干腹侧面的结构是A.上丘B.锥体C.大脑脚D.菱形窝E.楔束结节91.属于下丘脑的结构是A.组三角B.灰结节C.内侧膝状体D.视交叉E.乳头体92,属于感觉传导路第二级神经元构成的核团有A.脊神经节B.脊髓后角固有核C.视网膜上的双极细胞D.薄束核和楔束核E.丘脑腹后外侧核93.锥体交叉的纤维A.交叉后下行到脊髓外侧索B.来自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等处的神经元C.位于延髓D.属于上神经元发出的纤维E.属于下神经元发出的纤维94.蜗神经核A.属特殊躯体感觉核B.在听结节深方C.在前庭区内D.位于中脑E.属于起始核95.脑桥核A.属于锥体系B.属于锥体外系C.位于脑桥基底部D.位于脑桥被盖部E.是大、小脑皮质间联系的中继核96.属于副交感神经核的有A.孤束核B.上泌涎核C.动眼神经副核D.迷走神经背核E.脊髓骶2—4节侧角部位的核97·脊髓灰质A.前角存在于脊髓全长B.侧角存在于脊髓全长C.胸节有交感神经低级中枢D.腰节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E.优节有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98.白质A.存在于整个神经系统B.存在于整个中枢神经系C.由神经构成D.由神经纤维构成E.凡传导束(纤维柬)均属于白质99.属于中脑内的躯体运动核有A.动眼神经核B.舌下神经核C.动眼神经副核D.滑车神经核E.孤束核100.疑核A.副交感性核B.运动性核C.其纤维参与迷走神经构成D.其纤维参与舌咽神经构成E.存在于脑桥和延髓内101.不贯穿脊髓全长的结构有A.侧角B.楔束C.皮质脊髓前束D.后角E.前角102.损伤后可产生硬瘫的结构有A.脑神经运动核B.脊髓前角C.锥体D.锥体交叉E.内囊103.与中脑相连的脑神经有A.第I对脑神经B.第II对脑神经C.第III对脑神经D.第IV对脑神经E.第v对脑神经104.中央后回A.属于额叶B.位于优势半球C.为大脑皮质躯体感觉中枢D.位于顶叶E.是躯体运动中枢105.属于小脑核的是A.屏状核B.齿状核C.豆状核D.球状核E.栓状核106.侧脑室A.在左、右大脑半球之间B.通过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C.脉络丛位于中央部和下角内D.中央部最长,在额顶二叶E.下角位于颞叶107.小脑A.位于颅中窝B.位于颅后窝C.表层为小脑皮质D.最大的小脑核是齿状核E.大脑半球的纤维通过脑桥核中继与新小脑相联系108.内囊后肢的主要纤维束有A.皮质核束B.皮质脊髓束C.丘脑皮质D.视辐射E.听辐射109.组成纹状体的有A.屏状核B.豆状核C.杏仁体D.栓状核E.尾状核110.灰质A.神经元的胞体及树突集聚之处B.神经核属于灰质C.神经节属于灰质D.大脑皮质属于灰E.小脑髓质属于灰质111.直接分布到脊髓的动脉有A.脊髓前动脉B.脊髓后动脉C.肋间后动脉D.椎动脉E.腰动脉的脊髓支112.属于后丘脑的有A.上丘B.上丘臂C.内侧膝状体D.外侧膝状体E.下丘臂113.属于植物神经低级中枢A.下丘脑前部B.脊髓胸节侧角的中间外侧核C.迷走神经背核D.动眼神经副核E.骶副交感神经核114.大脑脚和动眼神经受压,可能是由于A.小脑扁桃体疝B.小脑幕切迹疝C.垂体瘤D.松果体肿大E.以上均不可能[参考答案]1.E2.C3.C4.B5.B6.C7.B8.D9.D10.C11.A12.B13.C14.E15.D16.D17.D18.C19.B20.B21.B22.C23.B24.E25.D26.B27.D28.C29.B30.B31.D 32.C33.D34.C35.C36.C37.B38B39.B40.E41.B42.D43.B44.C45.C46C47 C48.B49.D50.E51E52.B53.A54.E55.E56.A57E58C59.B60.A61.E62.A63.D64.A65.B66.B67.D68.A69.E70.A71.A72.C73.B74.A7576.A77B78.A 79.D80.A81.A82.A83.A84.E85.ABD86.ABD87.ABE88.AD89.CD90.BCgi.BDE92.BD93.ABCD94.ABC95.BCE96.BCDE97.ACE98.BDE99.AD100.BCD101.ABC102.CDE103.CD104.CD105.BDE106.BCE107.BCDE108.BCDE109.BE110.BD111.ABE112.CD113.BCDE114.BCⅡ填空题1.神经系统可分为_和_,前者包括、_,后者包括_、_和。
《神经病学》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练习题及答案
《神经病学》第十一章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练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A,型题】1.关于脱髓鞘疾病下列描述哪项是不正确的A.脱髓鞘疾病是一组脑和脊髓以髓鞘破坏或髓鞘脱失病变为主要特征的疾病B.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包括先天性和后天性两大类C.脱髓鞘疾病病理特征性表现是脱髓鞘,而神经细胞、轴突及支持组织保持相对完整D.脱髓鞘病损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一白质E.小静脉周围炎性细胞呈袖套状浸润2.临床上通常所指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不包括A.多发性硬化B.视神经脊髓炎C.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D.弥漫性硬化和同心圆硬化E.脑白质营养不良3.下列哪项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机制无关A.自身免疫反应B.分子模拟学说C.环境因素如高纬度地区D.脑白质缺血E.遗传易感性4.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A.发病年龄多在20^-40岁B.首发症状多为肢体力弱、单眼或双眼的视力下降、复视、共济失调等C.临床特征是绝大多数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空间和时间的多发性D.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特点是体征常多于症状E.因大脑、脑干、小脑、脊髓和周围神经可同时或相继受累,故其临床症状和体征多种多样·5.有关多发性硬化的发作性症状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包括强直痉挛、感觉异常、Lher-mitte征、共济失调、三叉神经痛、癫痫等B.发作时多有脑电图异常C.发作性的神经功能障碍每次持续数秒至数分钟不等D.过度换气、焦虑或维持肢体某种姿势可诱发E.发作时一般无意识丧失6.有关多发性硬化的临床表现正确的描述是A.精神症状很少见。
·B.超过70%的病例有眼肌麻痹及复视C.约6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共济运动障碍D.肢体无力最多见E. Charcot三主征见于大部分晚期多发性硬化患者7.多发性硬化最常见的临床分型是A.复发一缓解型。
B.进展复发型C.继发进展型D.原发进展型E.良性型8.下列哪项检查对识别多发性硬化无临床症状的病灶最有价值A.视觉诱发电位(VEP)B.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C.头颅MRI检查D. CSF IgG指数E. CSF-IgG寡克隆带(OB)9.关子多发性硬化的辅助检查正确的是A. CSF单个核细胞中度增高,一般在(50^-100) X 106/LB. CSF-IgG指数增高C. CSF-IgG寡克隆带阴性D. MRI检查可见基底节区大小不一类圆形的T,低信号、Ti高信号病灶E. MRI检查可见脑室周围白质大小不一类圆形的T2低信号、T;高信号病灶10.多发性硬化应与下列疾病鉴别,但除外A.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1·B.腔隙性脑梗死C.脑干和脊髓血管畸形伴多次出血发作,D.系统性红斑狼疮E.脊髓型颈椎病11.下列除哪项外是多发性硬化治疗的主要目的A.使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最终完全恢复B.抑制炎性脱髓鞘病变进展C.防止急性期病变恶化及缓解期复发D.晚期采取对症和支持疗法,减轻神经功能障碍带来的痛苦E.避免可能促使复发的因素12.有关R-R型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甲泼尼龙可减轻炎症和水肿,目前主张在急性活动期使用,大剂量短程疗法B.IFN-仔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可抑制细胞免疫,是治疗R-R型MS的推荐用药-C.大剂量免疫球蛋白静脉输注 (IVIG)对降低R-R型患者复发率有肯定疗效,但最好在复发早期应用D.硫哇嗓吟口服可降低MS复发率,控制残疾的进展‘E.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只有在其他治疗手段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应用13.关于多发性硬化治疗不恰当的描述是A.皮质类固醇是多发性硬化急性发作和复发的主要治疗药物,可加速急性复发的恢复和缩短复发期病程,但不能改善恢复程度B.长期应用皮质类固醇不能防止复发,且可出现严重不良反应C.继发进展(SP)型MS皮质类固醇无效,可选用免疫抑制剂D.对原发进展型。
执业药师药综讲义景晴基础班 (11)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 预计分值:5~8分 ]脑卒中“脑卒中”又称“中风”、“脑血管意外”(CVA)——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
缺血性卒中的发病率高于出血性卒中,占脑卒中总数的60%~70%。
出血性卒中的死亡率较高。
调查显示,脑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死亡原因,也是中国成年人残疾的首要原因,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
由于脑卒中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目前认为预防是最好的措施,其中高血压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可控危险因素,因此,降压治疗对预防卒中发病和复发尤为重要。
——应加强对全民普及脑卒中危险因素及先兆症状的教育,才能真正防治脑卒中。
题目引领患者,男,59岁,高血压病史5年,因头痛伴有恶心、呕吐就诊,MRI检查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为防治脑血管痉挛,早期宜选用的药物是()A.尼莫地平B.硝苯地平C.氨氯地平D.缬沙坦E.氢氯噻嗪『正确答案』A下列药物中,可以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作风险的药物是()A.口服避孕药B.叶酸C阿司匹林D.银杏叶片E.非洛地平『正确答案』A第一节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脑血管不太通畅》抗血小板——阿司匹林(75~150mg/d)、氯吡格雷》降纤——巴曲酶、降纤酶》赶紧做检查——寻找病灶(病变血管)(二)缺血性脑卒中(也称脑梗死)——脑血管堵死24h内:——溶栓(阿替普酶,3h内)——对症(降颅压,甘露醇+呋塞米)24h后:——防再梗:抗板(300mg)、抗凝、降纤——康复治疗:中药治疗、神经保护剂Fast—“快”总结:阿司匹林用法用量TIA——小剂量阿司匹林,建议服用剂量75~150mg/d;脑梗死——急性期,不溶栓的话,应在发病后尽早给予,推荐剂量150~300mg/d;急性期后改为预防剂量(50~150mg)溶栓治疗者,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应在溶栓24h后开始使用。
畜禽解剖生理第11章 外周神经系统
神经生理
一、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形式反射,反射的物 质基础是反射弧。
传入神经 反射弧: 感受器 效应器 中枢
传出神经
二、神经纤维的机能
1、神经纤维的兴奋传导
2、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特征 (1)生理完整性:指神经纤维只有在结构和功能完好的状态下,才 能传导冲动的特性。 (2)绝缘性:在一条神经干中各纤维传导的冲动相互不干扰的特性。 保证了混合神经中不同功能的神经纤维能够同时进行传导而互不干 扰,准确地完成各自的生理功能。
三、神经纤维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植物性神经的结构特征 植物性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控制心肌、平滑肌和腺体活 动的结构,包括传入纤维、传出纤维和中枢。 (二)植物性神经的主要功能 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总趋势是动员体内贮备力量,增加 能量消耗,加强分解代谢,提高机体的应变能力,适应突变 的内外环境变化,如紧张、恐惧、寒冷、剧烈运动和大量失 血等;副交感神经生理功能的总效应是促进消化、吸收和排 泄,加速能量贮备,进行组织修复。
1.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它主要是进行局部的简 单反射,完成排粪、排尿、血管舒缩、以及出汗、竖毛等活动。这 些反射活动在正常时受高级中枢的调节。 2.脑干:特别是在延髓内,有许多生命活动的基本中枢,调节 着重要的生命活动,完成较复杂的调节机能。如调节呼吸运动的呼 吸中枢,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心、血管中枢等。此外,延髓内还有 消化管运动和消化腺分泌活动的基本中枢。 3.丘脑下部:是植物性神经的皮质下高级中枢。它控制着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活动,而且还参与调节体温、摄食和水盐代谢 等生理活动。 4.大脑皮质: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疾病 细胞数大于或等于 A型题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疾病A型题1. 红色神经元是指A.神经元萎缩B.神经元尼氏小体溶解C.神经元胞体固缩D.神经元水肿E.神经元坏死2. 神经元胞浆或核内出现包含体的原因是A.病毒感染B.细菌感染C.立克次体感染D.螺旋体感染E.真菌感染3. Wallerian变性是指A.神经元变性B.神经元尼氏小体溶解C.髓鞘崩解消失D.轴突断裂后的一系列变化E.神经原纤维缠结4. 小胶质细胞吞噬变性、坏死神经细胞的现象,被称为A.卫星现象B.嗜神经细胞现象C.胶质瘢痕形成D.包含体形成E.胶质结节形成5. 神经系统中可转化为格子细胞的是A.神经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施万细胞6. 构成胶质结节的细胞成分是A.神经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少突胶质细胞7. 围绕在变性、坏死神经元形成卫星现象的细胞是A.神经细胞B.星形胶质细胞C.小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少突胶质细胞8. 卫星现象是指围绕变性、坏死神经元的少突胶质细胞数大于或等于A.1个B.2个C.3个D.4个E.5个9. 细胞毒性脑水肿的主要镜下改变是A.细胞体积增大、水样肿胀B.细胞和血管周间隙增大C.胶质瘢痕形成D.胶质结节形成E.髓鞘崩解消失10. 血管源性脑水肿的主要镜下改变是A.细胞体积增大、水样肿胀B.细胞和血管周间隙增大C.胶质瘢痕形成D.胶质结节形成E.髓鞘崩解消失11. 颅内压增高是指侧卧位时,颅内压持续超过A.0.5 kpaB.1.0 kpaC.1.5 kpaD.2.0 kpaE.2.5 kpa12. 枕骨大孔疝可以引起A.同侧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扣带回受压C.延髓受压D.中脑和脑干受压E.同侧肢体瘫痪13. 大脑镰下疝可以引起A.同侧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扣带回受压C.延髓受压D.中脑和脑干受压E.同侧肢体瘫痪14. 小脑天幕疝不会引起A.同侧眼上视和内视障碍B.扣带回受压C.枕叶距状裂出血性梗死D.中脑和脑干受压E.同侧肢体瘫痪15. 交通性脑积水可见于A.脉络丛乳头状瘤B.室间孔阻塞C.室管膜瘤D.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蛛网膜下腔出血16. 对缺血缺氧最敏感的脑内细胞是A.神经元B.星形胶质细胞C.少突胶质细胞D.室管膜细胞E.小胶质细胞17. 脑血流自动调节机制发生障碍的收缩压是A.<50mmHgB.<60mmHgC.<70mmHgD.<80mmHgE.<90mmHg18. 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发生病理组织学改变的时间是A.>2hB.>4hC.>6hD.>12hE.>24h19. 缺血性脑病最常累及的部位是A.血供边缘带B.顶叶C.颞叶D.枕叶E.脑干20. 引起脑梗死最常见的原因是A.脑细小动脉硬化B.脑动脉粥样硬化C.脑动脉栓塞D.先天性脑血管畸形E.脑血管创伤21. 脑栓塞的最常见的原因是A.脂肪栓塞B.心源性栓子C.血液高凝状态D.空气栓塞E.羊水栓塞22. 脑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A.高血压病B.血液病C.动脉粥样硬化症D.动脉瘤E.脑动脉瘤23. 脑出血最常累及的部位是A.脑室出血B.小脑出血C.基底节出血D.中脑出血E.脑桥出血24.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最常见原因是A.动静脉畸形B.先天性囊状动脉瘤C.血液病D.脑动脉炎E.脑底异常血管网25. 高度恶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是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B.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C.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D.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E.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6.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属于Ⅲ级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是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B.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C.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D.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E.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7. 介于良恶性之间的星形胶质细胞瘤是A.纤维型星形胶质细胞瘤B.肥胖型星形胶质细胞瘤C.原浆型星形胶质细胞瘤D.间变型星形胶质细胞瘤E.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28. 室管膜细胞瘤最常见于A.侧脑室B.第三脑室C.第四脑室D.中脑水管E.脊髓腰骶部29. 髓母细胞瘤最常见于A.小脑引部B.小脑半球C.额叶D.顶叶E.枕叶30. 髓母细胞瘤的组织学特点是A.瘤细胞呈栅栏状排列B.肿瘤出血、坏死明显C.瘤细胞形成纤维心菊形团D.瘤细胞围绕血管形成菊形团E.瘤细胞呈上皮样31. 脑膜瘤最常见的部位是A.上矢状窦两侧B.蝶骨底C.嗅沟D.脑室E.椎管32. 大多数脑膜瘤的起源于A.脉络丛上皮细胞B.室管膜上皮细胞C.蛛网膜颗粒细胞D.血管内皮细胞E.脑膜纤维母细胞33. 多发性硬化属于A.肉芽肿性炎B.继发性免疫缺陷病C.原发性免疫缺陷病D.自身免疫性疾病E.获得性免疫缺陷病34. 多发性硬化的中枢神经系统主要病变是A.白质脱髓鞘B.血管周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C.病变区淋巴细胞浸润D.病变区可见格子细胞E.轴突肿胀、断裂35. Devic病的脱髓鞘病变特点是A.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B.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C.主要累及脑干白质D.病变呈同心圆分布E.主要累及小脑白质36. Balo病的病变特点是A.小静脉周围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B.脱髓鞘带和正常髓鞘带呈同心圆分层排列C.病变区可见格子细胞D.轴突肿胀、断裂E.病变区淋巴细胞浸润37. 病情凶险的中枢神经脱髓鞘病是A.多发性硬化B.同心圆性硬化C.视神经脊髓炎D.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E.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38.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病变特点是A.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B.主要累及脑室周围白质C.主要累及脑干白质S弥漫受累E.主要累及小脑白质39. 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脑脊髓炎的病变特点是A.脑白质弥漫分布的点状出血B.蛛网膜下腔出血C.硬脑膜下出血D.硬脑膜外出血E.基底节出血40. 有关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哪项是错误的?A.神经细胞的变性,坏死B.筛状软化灶形成C.淋巴细胞套袖状浸润D.病变以小脑,延髓和桥脑最严重E.胶质结节41.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变,下列哪个部位最为轻微?A.大脑皮质B.基底节C.丘脑D.中脑E.脊髓42. 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A.化脓性炎症B.变质性炎症C.纤维素性炎症D.浆液性炎症E.肉芽肿性炎症43.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神经细胞变性坏死B.蛛网膜下腔积脓C.肉芽肿形成D.微小动脉瘤形成E.脑疝形成44.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侵犯部位是A.脊髓灰质B.延脑C.小脑D.大脑灰质及神经核团E.神经节45. 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A.经呼吸道传播B.冬春发病C.可发生华-弗综合征D.可引起智力低下E.克氏症阳性46. 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A.大脑内有软化灶形成B.小血管周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套袖状浸润C.大脑神经元变性坏死D.蛛网膜下腔大量白细胞E.小胶质细胞结节形成47.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原体属于A.RNA病毒B.细菌C.真菌D.支原体E.DNA病毒48.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经血液传播D.性传播E.蚊虫传播49.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患者多为A.男性B.女性C.儿童D.成人E.老人50. 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是A.嗜睡B.昏迷C.角弓反张D.头痛E.呕吐51. 不符合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预后的描述是A.可引起痴呆B.可引起语言障碍C.可引起智力低下D.可引起脑积水E.可引起肢体瘫痪52. 有关急性暴发性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哪项不正确?A.起病急,进展快,死亡率高B.脑膜病变重C.常伴中毒性休克和DICD.由脑膜炎双球菌释放的内毒素所致E.常伴肾上腺皮质出血和功能衰竭53. 有关暴发性脊髓脑膜炎时的临床病理表现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皮肤粘膜广泛淤点及淤斑B.双侧肾上腺广泛出血C.蛛网膜下腔充满脓性渗出物D.起病急骤,高热,头痛,呕吐E.伴有周围循环衰竭54. 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是A.颈强直B.脑脊液淋巴细胞增多C.角弓反张D.头痛E.呕吐55. 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预后的是A.大多可痊愈B.可引起脑积水C.可引起面神经麻痹D.常引起智力低下E.可引起耳聋56.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体属于A.RNA病毒B.细菌C.真菌D.支原体E.DNA病毒57. 流行性脊髓脑膜炎的主要病理变化是A.软化灶形成B.神经细胞变性坏死C.淋巴细胞血管周围套状浸润D.蛛网膜下腔积脓E.小胶质细胞结节状增生58.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属于A.变质性炎症B.增生性炎症C.化脓性炎症D.浆液性炎症E.肉芽肿性炎症5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主要侵犯A.硬脑膜外B.硬脑膜C.软脑膜D.大脑皮质E.蛛网膜和软脑膜60. 导致脑疝的大脑疾病是A.流行性乙型脑炎B.脑水肿C.脑出血D.脑内肿瘤E.以上都可能6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一般不引起A.皮肤、粘膜有出血点和瘀斑B.脑软化灶形成C.脑疝形成D.高热、头痛、呕吐E.脑膜刺激症明显62. 不符合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描述是A.引起脑膜刺激症B.引起颅内压升高症状C.引起脑脊液浑浊或脓样D.引起神经细胞变性坏死E.引起皮肤瘀点和瘀斑6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变最明显的部位是A.脑底部脑膜B.脑顶部脑膜C.大脑灰质D.脊髓灰质前角E.大脑白质64. 小儿麻痹症病变主要累及A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B.脊髓后角感觉神经元C.延髓神经核团D.脑干神经核团E.大脑灰质神经元65. 脊髓灰质炎的病变最重的部位是A.脊髓腰膨大B.脊髓颈膨大C.延髓D.脑干E.大脑66. 脊髓灰质炎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A.消化道传播B.呼吸道传播C.经血液传播D.性传播E.蚊虫传播67. 脊髓灰质炎的病原体属于A.RNA病毒B.细菌C.真菌D.支原体E.DNA病毒68. 脊髓灰质炎病变最轻的部位是A.脊髓腰膨大B.脊髓颈膨大C.延髓D.脑桥E.大脑皮质69. 脊髓灰质炎引起下肢麻痹主要是由于A.充血水肿B.胶质瘢痕形成C.小胶质细胞增生D.运动神经元变性坏死E.中性粒细胞浸润70. 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的大多数表现为A.隐性感染B.轻型C.非麻痹型D.麻痹型E.显性感染71. 引起死亡的脊髓灰质炎类型是A.隐性感染B.顿挫型C.非麻痹型D.脊髓型E.延髓型72. 狂犬病的特征性病变是A.小胶质细胞增生B.脑水肿C.神经细胞胞浆内出现Negri小体D.神经细胞变性、坏死E.血管周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73. Negri小体内含有的病毒颗粒是A.单纯疱疹病毒B.乳头瘤病毒C.狂犬病病毒D.巨细胞病毒E.麻疹病毒74. 引起海绵状脑病的病原体是A.DNA病毒B.RNA病毒C.慢病毒D.朊蛋白E.逆转录病毒75. 不符合朊蛋白的描述是A.PrP c是神经元的跨膜蛋白B.PrP sc是β折叠构型的PrPC.PrP sc具有感染性D.PrP sc可被蛋白酶消化E.PrP sc可被漂白粉消毒76. 人类Prion病的病变特点是A.神经细胞固缩B.噬神经细胞现象C.神经细胞卫星现象D.神经细胞红色变性E.神经细胞胞浆及神经毡空泡形成77. Alzheimer病常发生于A.30岁以后B.40岁以后C.50岁以后D.60岁以后E.70岁以后78.老年人最常见的神经变性疾病是A.Alzheimer病B.Pick病C.Lewy body病D.Parkinson病E.肌萎缩性侧索硬化79. 不属于Alzheimer病的病理变化是A.老年斑B.神经原纤维缠结C.Hirano小体D.颗粒空泡变性E.Lewy小体80. 属于Parkinson病的病理变化是A.老年斑B.神经原纤维缠结C.Hirano小体D.颗粒空泡变性E.Lewy小体81. 痴呆是指A.智能障碍B.意识障碍C.失语症D.失用症E.失认症82. 引起神经原纤维缠结的主要原因是A.淀粉样物质沉积B.τ蛋白过度磷酸化C.早老蛋白基因突变D.巨球蛋白基因突变E.Prion感染83. 不属于Alzheimer病的病理变化是A.Hirano小体B.神经原纤维缠结C.颗粒空泡变性D.神经细胞胞浆及神经毡空泡形成E.老年斑84. 老年斑的主要成分是A.微丝蛋白B.微管蛋白C.β淀粉样物质D.胶质纤维酸性蛋白E.S-100蛋白85. Parkinson病脑损害的部位是A.大脑皮质B.基底节C.纹状体黑质D.小脑E.脊髓86. Parkinson病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A.黑质多巴胺细胞脱失B.额颞叶萎缩C.壳核神经元脱失D.大脑皮质神经元丧失E.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减少87. 最常见的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性疾病是A.曲菌B.毛霉菌C.放线菌D.新型隐球菌E.白色念珠菌。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元的结构
总结词
神经元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组成。
详细描述
神经元的细胞体是神经元的主体,包含细胞核、核糖体、线粒体等细胞器。轴 突是神经元的输出线,负责将信息传递给其他神经元或肌肉或腺体。树突是神 经元的接收器,负责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输入信号。
神经元的电生理特性
总结词
神经元具有电兴奋性,能够传递电信 号。
七年级生物(下)神经系统的组 成
• 神经系统概述 • 神经元 • 突触 • 神经网络 • 脑和脊髓 • 周围神经系统
01
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的定义
神经系统是生物体内由神经元和神经 纤维组成的网络,负责传递和处理信 息,协调生物体的各种生理活动。
神经系统可以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 围神经系统两部分,中枢神经系统包 括大脑和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则包括 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发送运动信号。
脑神经
共有12对脑神经,主要负责传递 大脑与五官、口腔、头部等器官
之间的信息。
植物性神经
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主 要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
周围神经系统的功能
信息传递
周围神经系统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使身体各部分 协调工作。
内脏调节
植物性神经能够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如心跳、 血压等。
信号的处理
神经元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加 工处理,包括放大、整合和调 制等。
信号的传递
处理后的信号通过轴突和突触 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信号的输出
神经元的输出信号通过轴突和 其他连接方式传递给效应器, 如肌肉或腺体,从而控制生物
体的活动。
05
脑和脊髓
脑和脊髓的定义
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 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控
临床医学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
临床医学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答案一般检查、头颈部检查、肺部检查1、Kussmaul呼吸:答案: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深而慢的呼吸,常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和尿毒症酸中毒等,此种深长的呼吸又称为Kussmaul呼吸。
出处:P111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视诊呼吸深度变化评分要点: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时,深长的呼吸2、潮式呼吸答案:呼吸由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直至呼吸停止片刻(约5-30秒),再开始上述周期性呼吸,形成如潮水涨落的节律,称为潮式呼吸。
是呼吸中枢对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以及左心衰竭共同作用的结果。
出处:P111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视诊呼吸深度变化评分要点:浅慢逐渐变为深快,由深快逐渐变为浅慢,直至呼吸停止片刻(约5-30秒),周期性呼吸3、比奥(Biot)呼吸答案:即间停呼吸。
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之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一个短时间后又开始深度相同的呼吸,周而复始。
多发生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为临终前的危急征象。
出处:P112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视诊呼吸深度变化评分要点:有规律的深度相等的呼吸几次之后,突然停止呼吸,周而复始4、触觉语颤答案:检查者将两手掌或手掌尺侧缘平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字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这时检查者的手掌所感觉到的震动,称为触觉语颤。
出处:P113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触诊触觉语颤评分要点:两手掌贴于病人胸壁两侧对称部位,让病人用低音调拉长说“一”字或重复发“一、二、三”字音,手掌所感觉到的震动5、肺下界移动度答案:叩诊时在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胛线上叩出肺下界后,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重新叩出肺下界,用笔标示之;再嘱病人深呼气后屏住呼吸,叩出肺下界,用笔标示之。
两个标记之间的距离即为肺下界移动度。
正常人为6-8cm。
出处:P116知识点:第七章胸部检查第三节肺和胸膜检查肺部定界叩诊评分要点:锁骨中线、腋中线及肩胛线上,深吸气与深呼气肺下界之间的距离6、啰音答案:伴随呼吸音的附加音。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人体解剖学神经系统笔记
一、神经系统概述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系统,由脑、脊髓和神经组成,负责调节和管理人体各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和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二、中枢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是神经系统的核心部分,负责处理和整合来自身体各部分的信息,并控制身体的运动。
1. 脑
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由大脑、小脑、脑干和间脑等部分组成。
大脑负责思考、感觉、运动、学习和记忆等功能;小脑负责协调身体的运动;脑干负责基本生命活动的调节;间脑则参与情感和内分泌的调节。
2. 脊髓
脊髓是脑与身体各部分之间的主要通道,传递大脑对身体的控制信息和身体对大脑的感知信息。
脊髓还包含了许多反射回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刺激作出反应。
三、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各种神经和神经节,负责将脑和脊髓与身体各部分联系起来。
周围神经系统可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1. 躯体神经系统
躯体神经系统负责管理身体的皮肤、肌肉和骨骼等部分的运动,以及感知外界的刺激。
躯体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位于脊髓和脑中,通过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相连。
2. 自主神经系统
自主神经系统负责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个系统。
交感神经负责在紧急情况下调动身体的资源,而副交感神经则负责在非
紧急情况下维持身体的正常功能。
自主神经系统的神经元主要位于脊髓和脑干中。
【位置】11神经系统
【关键字】位置第十一章神经系统一、解释名词概念练习1.反射与反射弧2.神经核与神经节3.灰质与白质4.神经与纤维束5.网状结构6.传导路7.双极神经元8.突触9.Rexed分层10.Renshaw细胞11.ν神经元12.机能柱13.斜方体14.内侧丘系交叉15.内髓板16.分泌神经元17.原小脑18.胼胝体19.边缘叶20.脉络丛21.血—脑屏障22.自主神经二、问答练习1.小脑脚有哪几对?它们各含哪些重要的传导束?2.试述丘脑分部及腹后核的主要纤维联系。
3.简述下丘脑与垂体的纤维及其功能关系。
4.内囊的位置、分部及各部所经行纤维束的名称。
5.纹状体位于何处?可分几部分?6.以大脑颞叶皮质为例,说明新皮质分几层?各层主要有哪些细胞?7.人类大脑皮质有哪些语言中枢?各位于何处?并说明损伤后的症状?8.脊神经的性质如何?说明各种神经纤维的来源。
9.面神经内含几种纤维成份?它们各与脑干内哪些核团联系?在周围分布于何处?10.试述舌的神经支配,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1.试述眼的神经分布,并说明各类纤维的性质及其起止核团。
12.自主神经和躯体运动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区别是什么?14.试述副交感神经的低级中枢,并说明它们各自支配的器官。
15.试述躯干和四肢意识性本体感觉传导路。
16.比较躯干四肢与头面部痛温觉传导路的异同。
17.简述视觉传导路及瞳孔对光反射通路。
18.某患者左侧皮质核束受损,试分析其症状。
19.脊髓第4颈节右侧半横断后出现什么症状?分析其原因。
20.左侧内囊后脚受损(如脑溢血)可能出现什么症状?为什么?三、课外操作实践1.依据所学脊髓结构知识分析下列病例:男,12岁,曾发高烧3天,尔后右下肢活动困难,并逐渐变细。
右下肢肌肉明显萎缩、无力,肌张力下降,膝反射消失,深、浅感觉正常。
推测病变部位可能在:A、左侧中央前回上1/3 胸髓皮质脊髓侧束C、右腰、骶髓前角D、右坐骨神经干2.依据所学的大脑结构和传导路知识分析下列病例:女,65岁,长期患高血压。
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全章)
(3)脊髓小脑前束: 居外侧索前部的表浅层,纤维主要起自对侧后角基 部及中间带。大部分纤维交叉至对侧上行,经脑干及 小脑上脚,终于小脑皮质。传导来自躯干下部及下肢 的本体感觉。 (4)脊髓丘脑束: 居外侧索的前半及前索白质中。纤维起于后角缘层 及后角固有核,其大部分经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 在外侧索及前索内上行,行经脑干,终于背侧丘脑。 分: 脊髓丘脑前束—传导粗触觉 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度觉
脊髓丘脑束
位于脊髓外 侧索和前索。 发自对侧后角 细胞。 传导对 侧痛温觉和粗 触觉。 脊髓丘 脑前束传导粗 触觉 ,脊髓丘 脑侧束传导痛 温觉。
脊髓丘脑侧束
脊髓丘脑前束
2)下行纤维束 (1)皮质脊髓束: • 皮质脊髓侧束 – 发自对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外侧索,贯 穿脊髓全长。 – 支配同侧前角细胞。 • 皮质脊髓前束 – 发自同侧大脑皮质 – 位于脊髓前索,只见 于脊髓上段。 – 支配双侧前角细胞。 • 四肢肌仅受单侧支配, 而躯干肌受双侧支配
(3)三叉丘系
发自三叉神经感觉 核,在脑干各高度 上陆续交叉,止于 丘脑。 传导头面部 的浅感觉。 交叉以 下损伤,同侧感觉 障碍;交叉以上损 伤,对侧感觉障碍。
(4)外侧丘系
发自蜗背侧核、 蜗腹侧核的纤维大 部分交叉至对侧, 与对侧未交叉的少 量纤维一起上行于 脑桥和中脑的外侧, 构成外侧丘系。大 部分纤维止于下丘, 中继后投射至内侧 膝状体,少量纤维 直接投射到内侧膝 状体。一侧外侧丘 系传导来自双耳的 听觉冲动。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
一、脊髓 二、脑干 三、小脑 四、间脑 五、端脑
一、脊髓
(一)脊髓的外形和位置
外形:31节段 颈膨大 腰骶膨大 脊髓圆锥 六条沟 终丝 马尾 脊神经根 位置:上界在枕骨大孔,下界平第一腰椎
2016年执业药师第十一章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育龄期癫痫患者可酌情选用
A.丙戊酸钠 B.卡马西平
C.乙琥胺
D.托吡酯
E.苯巴比妥
2.癫痫持续状态的好发年龄段
A.55 岁以上
B.65 岁以上
C.1 岁以内及 65 岁以上
D.6 岁以内
E.14 岁以内
3.不宜晚上服用的抗帕金森病药物为
A.苯海索 B.左旋多巴
C.司来吉兰 D.恩托卡朋
C.地西泮
D.丙戊酸钠
E.苯巴比妥
四、多项选择题
1.一线抗癫痫药物有
A.奥卡西平 B.卡马西平
C.丙戊酸钠 D.苯妥英钠
E.拉莫三嗪
2.癫痫的治疗原则包括
A.依发作类型、以前用药及疗效情况选择抗癫痫药物
B.个体化给药
C.单药治疗
D.小剂量开始
E.及时停药
3.癫痫患者的用药注意事项为 A.肝功能损害慎用丙戊酸钠 B.根据肾功能情况酌减药物用量 C.过敏体质患者慎用卡马西平、奥卡西平、拉莫三嗪等 D.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随访,发作频繁者应每 2 周、一般患者应每月随访 1 次 E.丙戊酸钠每月测肝功能 1 次 4.抗癫痫药包括 A.丙戊酸钠 B.扑米酮 C.卡马西平 D.苯妥英钠 E.乙琥胺 5.适用于癫痫局灶性发作的药物有 A.卡马西平 B.托吡酯 C.卡马西平 D.苯妥英钠 E.左乙拉西坦 6.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有 A.静止性震颤 B.肌强直 C.运动迟缓和步态异常 D.平衡障碍 E.治疗要考虑结合共病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方案 7.帕金森病药物治疗原则有 A.疾病早期适当暂缓用药 B.当疾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时,则应开始症状性治疗 C.药物治疗的目标是延缓疾病进展,直至治愈 D.药物治疗坚持“low” 和 “slow”原则 E.治疗要考虑结合共病因素,采取个体化的方案 8.关于苯海索的使用,下列说法正确的为 A.与左旋多巴联合使用,需隔开 2~3h B.与三环类抗抑郁药合用,会增强抗胆碱作用 C.MAO 抑制剂合用,会增强抗胆碱作用 D.症状一旦控制,需立即停药 E.闭角型青光眼及前列腺肥大患者禁用 参考答案 一、最佳选择题 1.B 2.C 3.E 4.B 5.C 6.A 7.B 8.E 二、配伍选择题 [1~4]CAEB [5~8]ACDB [9~11]ADC 三、C 型题(综合分析题) [1~2]AD 四、多项选择题 1.BCD 2.ABCD 3.ABCDE 4.ABCDE 5.ABCE 6.ABCDE 7.ABDE 8.ABCE
精神病学-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目前有多种假说:遗传机制、氧化应激、兴奋性毒性、自身免疫机制、病毒感染及环境因素等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1. 感染和免疫 ALS患者CSF免疫球蛋白升高 血中T细胞数目和功能异常,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神经节苷脂抗体阳性
2. 金属元素 MND患者有铝接触史,血浆和CSF中铝含量增高
第十一章
神经系统变性疾病
目录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第二节 阿尔茨海默病 第三节 额颞叶痴呆 第四节 路易体痴呆 第五节 痴呆的鉴别诊断 第六节 多系统萎缩
第一节
运动神经元病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概述
运动神经元病( MND )是一系列以上、下运动神经元改变为突出表现的慢性进行性神经 系统变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不同组合,特征表现为肌无力和萎缩、延髓麻痹及锥 体束征 通常感觉系统和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概述
➢男性多于女性,1.2~2.5︰1 ➢多中年发病,病程多为2~6年
流行病学
➢年发病率为1.5/10万~2.7/10万 ➢患病率约为2.7/10万~7.4/10万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
迄今未明,目前的认识是
遗传背景 氧化损害 兴奋性毒性线粒体和细胞骨架的结 Nhomakorabea功能损害
无障碍,括约肌功能不受累 ➢ 可出现假性球麻痹表现
神经病学 (第8版)
运动神经元病
辅助检查
1. 肌电图:有很大诊断价值,呈典型的神经源性损害
➢静息状态下可见纤颤电位、正锐波 ➢小力收缩时运动单位时限増宽、波幅增大、多相波增加 ➢大力收缩时募集相减少,呈单纯相 ➢运动神经传导可出现复合肌肉动作电位波幅减低,较少出现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异常 ➢感觉神经传导多无异常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多场合)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的功能引言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现象的科学,其中神经系统作为生命体的控制中心,负责接收、处理和传递信息,对维持生命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神经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神经系统在生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组成。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负责接收、处理和整合信息。
周围神经系统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各个器官和组织。
二、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1.感觉功能神经系统通过感觉器官接收外部和内部环境的信息,如温度、压力、疼痛、味道等。
感觉神经纤维将这些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处理和分析,形成感觉体验。
2.运动功能神经系统控制肌肉和腺体的活动,实现生物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
运动神经纤维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传递到肌肉和腺体,使其产生相应的收缩或分泌反应。
3.调节功能神经系统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维持生物体内环境的稳定。
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活动,使生物体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4.认知功能神经系统参与思维、记忆、语言、情感等高级心理活动。
大脑皮层是认知功能的关键部位,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语言、记忆、情感等功能的集成。
5.生殖功能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调节作用。
下丘脑-垂体-性腺轴是生殖功能的主要调节途径,神经系统通过分泌激素,影响生殖细胞的和性腺的发育。
三、神经系统的功能分区1.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负责处理复杂的信息,实现认知功能。
大脑皮层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如感觉区、运动区、联合区等,各功能区协同工作,实现各种生理功能。
2.间脑间脑包括丘脑、下丘脑和松果体等结构。
丘脑是感觉信息的传递站,下丘脑是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中心,松果体分泌褪黑素,参与生物钟的调控。
3.中脑中脑包括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黑质等结构。
中脑参与调节运动、姿势、视听等功能,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①功能性作用:N元通过传导AP→递质释放→
调控所支配组织的功能活动;
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 内在代谢活动。
②营养性作用:N元合成、轴浆运输、末梢经常
如: 切断运动N→所支配的肌肉内糖原合成↓、蛋白 质分解↑,肌肉逐渐萎缩;将N缝合,经N再生→所支 配的肌肉内糖原与蛋白质合成↑,肌肉逐渐恢复。 如 : 持续用局部麻醉药阻断AP传导,并不能使所支 配的肌肉发生内在的代谢改变。
概念: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局部 去极化,使该突触后N元的兴奋性增高,这种电位变 化称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产生机制:
19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
概念:突触后膜的超级化电变位,使该突 触后N元的兴奋性降低,这种电位变化称为抑制性 突触后电位(IPSP.)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第三节 反射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第四节 感觉的形成
第五节 躯体运动的调控
第六节 内脏活动的神经调节
1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各器官、 各系统之间的功能相互联系、相互协调、 相互制约;同时,人体生活在经常变化的 环境中,环境的变化随时影响着体内的各 种功能。这就需要对体内各种生理功能不 断作出迅速而完善的调节,使机体适应内 外环境的变化。实现这一调节功能的就是 神经系统。
(一)中枢神经元池 神经元池是指具有相同功能的神经细胞群。是神经系统内 完成或调节任一生理功能的最小组成单位。
52
(二)神经元池的输入和输出
输入 神经元池 的神经元
神经元池的基本组成
53
3.神经元池的兴奋或易化和抑制
54
(三)神经元池内的信号处理
抑制性中间N元释 放抑制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IPSP
兴奋一N元
抑制另一N元
交互抑制
25
传入侧支抑制
概念:传入神经纤维兴奋一个中枢的N元的同时, 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N元,转而使另一个N 元发生抑制的现象。
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
26
②回返性抑制: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简单 复杂 骨骼肌 平滑肌 心肌 腺体
49
二.反射过程:
适宜刺激 + 感受器
AP
传入神经 反射中枢
AP
传出神经 效应器
内分泌腺
激素
血液
效应器
N反射特点: 快、短、准
N-体液反射特点: 慢、广、久
50
三.反射的分类:
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单突触反射和多突触反射
51
四、反射中枢及神经元池
反射中枢是指调节某一特定生理功能或参与某一反射活动 的神经元群(神经元池)。这些神经细胞群可以集中分布在一起 (一个神经元池),也可以分布在不同的部位或中枢的不同 层次(多个神经元池)。
46
3.神经受体
(1)概述 受体:与化学物质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 物分子。 配体:激动剂和拮抗剂(能与受体发生结合并产 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称为激动剂,只发生结合而 不产生生物效应的化学物质则称为拮抗剂。) 特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行
47
分类: 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 生物效应分:
2、儿茶酚胺及其受体: E、NE、 DA (1)、 E 和 NE
部位:
外周:肾上腺素能纤维(大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中枢:低位脑干(延髓、中脑RF、脑桥的蓝斑)
受体:( 1、2、)和 ( 1、 2) 效应:因受体而不同
44
拮抗剂:——酚妥拉明 1——哌唑嗪 2——育亨宾 ——普洛萘尔(心得安) 1——阿提洛尔、普拉洛尔(心得宁)
产生机制:
2、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
21
4.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1)突触后电位的总和
突触传递过程中,一个动作电位在突触后膜产生的 EPSP
幅度仅有0.2-0.5mV,而神经元的兴奋需去极化幅度大 于10mV,因此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兴奋传递必须经过突 触电位的总和 (时间和空间总和) (2)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 EPSP总和达阈电位水平——轴突始段(轴丘) 产生扩布性AP。
分类 胆碱类 家 乙酰胆碱 族 成 员
胺类
氨基酸类 肽类 嘌呤类
多巴胺、NE、5—HT、组胺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 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 脑-肠肽、AⅡ、心房钠尿肽等 腺苷、ATP
气体
脂类
NO、CO
PG类
41
1、Ach及其受体 :
部位:外周:胆碱能纤维(自主神经节前纤维、
质细胞。
11
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人类的神经系统有1011个神经元。神经 元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 脑内的突触超过1014。
突触分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一、化学性传递突触。
以神经递质作为中介完成的神经元之间的 信息传递。
12
分类:
轴-胞突触 轴-树突触 轴-轴突触 树-树突触
13
23
(3)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
兴奋冲动 抑制性中间N元 释放抑制性性递质 突触后N元产生IPSP 突触后N元发生抑制
24
1)突触后抑制 ⑴机制: ⑵分类: 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
特征:是超极化抑制。
2)突触前抑制
侧支性抑制:
兴 奋 冲 动 传 入
突 触 后 膜 产 生 EPSP
侧支兴奋 抑制性中间N元
表明:神经的营养性作用与AP无关、而与营养因子有关。
9
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
目前已从神经所支配的组织和星形胶质细胞, 发现并分离到多种支持N元的生长、发育和功能 完整性的神经营养性因子:神经生长因子(NGF)、 脑源性神经营养性因子(BD-NF)、神经营养性因
子3(NT-3)、神经营养性因子4/5(NT-4/5)等。
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及支配
骨骼肌的运动纤维)
中枢:脊髓前角运动细胞、丘脑后腹核、
RF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
42
受体:
M(毒蕈碱):心肌、平滑肌、腺体(M1-5) N(烟碱):N1(神经元型)、 N2 (肌肉型)
拮抗剂:
M——阿托品 N——筒箭毒 N1——六烃季铵 N2——十烃季铵
43
39
(2)代谢: 合成、贮存、释放、降解、再摄取和再合成
(3)递质的共存
一个N元内可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递质(包括 调质) 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 (4)神经调质
N元产生的作用于特定受体从而调节信息传递效率(非直 接信息传递)的一类特殊化学物质。(增强或减弱递质的效 应——调制作用) 40
2.中枢主要的神经递质分类
28
2 . 突 触 前 抑 制
29
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最终使突触后N
元兴奋性降低,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结构:轴突-轴突突触,多突触联系。
过程: A纤维兴奋冲动传至轴突末梢→释放兴奋性
递质→轴突B 末梢部分去极化(EPSP)→B末梢膜电
位↓→轴突B兴奋时其AP幅度↓→递质释放量↓→突触后
2——丁氧胺
(2)、DA:主要存在于中枢 受体:DA1-5
3、5-HT及其受体:
部位:低位脑干的中缝核内 受体: 5-HT1-7
45
4、氨基酸类
谷氨酸:皮层和感觉传入系统,兴奋性作用
氨基酸 r-氨基丁酸
甘氨酸
皮层、小脑、脊髓,抑制性作用
5、肽类递质及其受体: 6、嘌呤类: 7、其他递质: 组胺、NO、CO
(1)非突触性化学结构——曲张体 (2)电突触(缝隙连接)
曲张体
囊泡
缝隙连接
32
33
34
(三)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
1.单向性
2.突触延搁(0.3--0.5ms)
3.总和(时间,空间)来自4.突触传递的可塑性:突触前末梢受到不同形式的条
件刺激后,相同的测试刺激可以引起突触传递效应的改变,不同 的条件刺激可以引起不同形式的突触可塑性变化.
2
第一节 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 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
(一)、神经元
1、神经元的功能形态特征 胞核 胞体 胞浆 神经元 树突(感觉神经元的长树突——神经纤维) 突起 有髓 轴突——神经纤维 无髓
3
4
2.神经元的分类
投射神经元(少量)
传人和传出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大量)
进行信息整合与局部的信息传递
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
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 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 兴奋性递质 抑制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
Na+(主) K+通透性↑ Cl-(主) K+通透性↑
EPSP
IPSP
17
18
3.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EPSP.
(四)神经递质和受体
1.神经递质概述:
突触前神经元合成并在末梢处释放,经突触
间隙扩散,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神经元或效应细
胞上的受体,把信息从突触前传到突触后的一些
特殊的化学物质。
38
(1)确定标准:
1)突触前神经元有合成酶
2)突触小泡内有递质储存
3)加入递质有相同生理效应 4)有使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 5)有特异性受体激动剂或阻滞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