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和表达差异的分子机制和影响
基因突变和表达差异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基因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每个人体内的基因组都不尽相同,这种基因差异主要来源于突变和多态性的变异。
其中,基因突变在个体发育和疾病进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特征,而基因表达差异则通过转录和翻译调控表现出来。
因此,探讨基因突变和表达差异的分子机制和影响是研究生命科学的重要内容。
一、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种或多种核苷酸发生改变,包括点突变、离散突变和结构变异等等。
这些变异可能影响蛋白质的编码,改变基因的表达或其调节,进而影响个体的发育、行为和病理进程。
突变的起因主要有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方面。
内源性突变是由DNA复制过程发生错误、DNA修复机制发生障碍或随机DNA损伤所引起;而外源性突变则是由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因素导致的。
无论内源性和外源性,突变都是随机发生的,等于是基因组的复制和修改过程中的错误。
然而,一些突变可以通过自然选择而得以保留和传承,导致整个种群甚至整个物种的遗传多样性。
基因突变可以对个体生存、生育和衰老等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例如,单个点突变能够引起遗传病,如囊性纤维化、地中海贫血和癌症等;基因的插入、缺失或旋转等结构变异可以导致染色体畸变和综合症;而基因多态性突变则可能对复杂疾病、药物反应和人口遗传结构产生影响。
二、基因表达差异的分子机制和影响基因表达差异是指同一基因在不同个体、不同细胞、不同时期和不同环境下表现出的表达量、时机和位置差异。
在基因表达调控中,转录因子、DNA甲基化、染色质重塑、剪切和多个非编码RNA等复杂机制参与其中。
转录因子可以结合DNA区域来促进或抑制某些基因的转录,实现基因表达调控过程。
此外,DNA甲基化是一种对DNA修饰,在基因表达方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添加甲基基团来改变DNA的结构,使得某些基因转录因子不能正确地与DNA互动,进而影响基因表达。
染色质重塑是一种改变染色质构象、从而使得转录因子易于结合的过程。
分子遗传学第六章 遗传变异的机理1——基因突变
遗传变异机理I 遗传变异机理 基nueous mutation)
包括DNA复制的错误和自发损伤 1.DNA复制错误
(1)转换突变 )转换突变(transition mutation) DNA中的碱基由一种异构体转变为另一种异构 中的碱基由一种异构体转变为另一种异构 体的互变异构作用会引起碱基错配: 体的互变异构作用会引起碱基错配:
T烯醇式----G T-----G烯醇式
C亚胺式----A C-----A亚胺式
互变异构作用会引起碱基错配
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取代, 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取代, 或 一个嘧啶被另一个嘧啶取代称转 换突变。 换突变。 ACGTC TGCAG ACGtTG ACGTC TGCAG 复 制 TGT AG 复制 ACGTC TGCAG 第一代 AC ATC TG T AG ACGTC TGCAG ACGTC TGCAG 第二代 野生型 突变型 野生型
AP核酸内切酶打开一切口 核酸内切酶打开一切口
外切酶切除部分单链
DNA聚合酶 合成新的单链 聚合酶I合成新的单链 聚合酶
连接酶封口
3.DNA糖基酶
异常碱基U
修复途径
该酶切断 糖 该酶切断N-糖 切断 苷链( 苷链(碱基与糖
形成AP位点
的连接),能将 的连接),能将 ), DNA中的异常碱 中的异常碱 基切除,切除后 基切除, 上形成AP 在DNA上形成 上形成 位点,再经 核 位点,再经AP核 酸内切酶途径修 复。
| | 亚硝酸 GC | | C脱氨基 | | 复制 | | AU AT | | | | | | GC | |
(1)
(2)
| | 亚硝酸 | | 复制 AT HC | | A脱氨基 | |
亚硝酸可诱发两个方向上的转换。
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形成机制和分子层面解析
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的形成机制和分子层面解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对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是不可避免的,这些变异或突变往往会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
那么,遗传变异和基因突变是如何形成的呢?这里我们将从分子层面解析这一问题。
一、遗传变异的形成机制在正常情况下,遗传物质DNA的复制是个高度精密和保守的过程。
但即使是这样,有时遗传物质仍会出现一些变异,形成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中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之一。
适应环境的生物会得到更多的生存机会,而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则被淘汰。
这就导致了某些生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出现了遗传变异。
比如,长颈鹿的长颈就是一种适应环境的遗传变异。
2.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由父母亲染色体之间的相互交换所形成的新的染色体组合。
这种组合可能会导致基因重排、插入和删除,从而形成遗传变异。
3.突变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了改变,从而导致某一基因产生了新的性状或功能。
突变分为点突变和插入/缺失突变两种类型。
点突变是指单个核苷酸的改变,而插入/缺失突变则是指在DNA序列中插入或丢失了一部分碱基对。
突变是导致遗传变异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基因突变的形成机制基因突变是指由于基因组中的DNA序列发生了改变而导致的遗传物质的突变。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基因和蛋白质的异常功能,从而导致人类疾病的发生。
基因突变的形成机制主要有以下方面:1.复制错误复制错误是指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于复制酶的错误或落伍导致DNA序列出现错误。
这种错误可能导致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形成新的遗传变异。
2.化学损伤基因突变也可能由化学因素所导致。
化学损伤是指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DNA序列造成破坏,导致难以修复,从而引发基因突变和细胞死亡。
3.放射线大剂量的放射线可能会对DNA序列造成破坏,引起基因突变、基因重排和基因缺失,成为致癌物质之一。
生物进化的分子机制
生物进化的分子机制生物进化是地球上生命多样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而其中的分子机制是解释和推动生物进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分子机制指的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和基因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物种的遗传特征和适应性。
下文将探讨生物进化的分子机制,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压力以及分子驱动力等。
1. 基因突变基因突变是生命进化的基础,它指的是基因序列发生的突然变化。
这些突变可以是点突变(单个碱基的改变)、插入或缺失(碱基插入或删除)、复制(某一段基因重复)等。
基因突变可以导致新的遗传变异,进而影响物种的适应能力和表型性状。
2. 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繁殖过程中,不同个体的基因组合重新组合形成新的基因组。
这种重组可以通过有性生殖中的交叉互换或减数分裂过程来实现。
基因重组可以将不同个体的有益基因组合到一起,促进适应性特征的产生和遗传多样性的增加。
3. 选择压力选择压力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之一,它指的是适应环境变化所产生的选择性压力。
通过选择性压力,适应性弱的个体很可能被淘汰,而适应性强的个体则更有可能繁殖后代。
这样,有益突变基因就会在群体中逐渐积累,导致物种的进化。
4. 分子驱动力分子驱动力是指分子水平上的因素,如基因突变率、基因流动性等,它们直接影响了生物进化的速度和方向。
例如,高突变率可以增加新基因型的出现频率,从而推动进化的速度;而基因流动性则可以促进种群间的基因交流,增加遗传多样性。
总结起来,生物进化的分子机制涉及基因突变、基因重组、选择压力和分子驱动力等多个要素。
这些要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着生物种群的进化,并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增加。
进一步研究生物进化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生命起源、进化过程以及物种适应能力的形成。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回复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回复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改变,包括插入、缺失、倒置、转座等各种类型的变异。
这些突变可以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到生物体的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
了解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生机理,以及基因治疗和基因工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一、突变的类型及其来源在开始讨论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前,我们首先来了解突变的类型和其来源。
1.错义突变和无义突变:错义突变是指由于DNA序列的改变导致某个氨基酸被替换成另一个氨基酸,从而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无义突变是指由于DNA序列改变导致一个编码区域产生过早停止密码子,导致蛋白质合成过程提前终止。
2.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插入突变是指在DNA链中添加一个或多个碱基对,而缺失突变则是指DNA链中缺少一个或多个碱基对。
这些突变会改变DNA的编码序列,进而影响到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
3.倒位突变和转座突变:倒位突变是指DNA序列在染色体上反向排列,而转座突变则是指DNA序列从一个位点转移到另一个位点。
突变的来源主要包括自发突变和诱导突变。
自发突变是指在DNA复制和细胞分裂过程中由于机制错误而产生的突变。
而诱导突变则是指外界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等)引起基因突变。
接下来,我们将着重探讨自发突变的分子机制。
二、自发突变的分子机制1.碱基对替换:自发突变中最常见的类型是碱基对替换。
这种突变可以通过不正确的碱基配对、DNA聚合酶选择错误的核苷酸以及DNA修复机制的错误等方式发生。
比如,嘌呤酸与嘧啶酸之间的替换突变常常是由于氧化损伤引起的。
2.插入和缺失:插入和缺失突变通常是由于DNA复制过程中的插入/删除错误引起的。
当DNA复制酶在合成新DNA链时,有时会在模板链与新合成链之间添加或缺失一些碱基对。
这些插入和缺失突变会导致DNA序列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蛋白质的编码序列。
3.重复序列不稳定性:某些基因区域含有重复的DNA序列,这些重复序列有时会导致DNA复制机制错误,并在不同的细胞分裂过程中发生变异。
基因突变和细胞变异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和细胞变异的分子机制基因突变和细胞变异是生命演化的基础。
这些变化产生了生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能力。
从分子层面上来看,这些变化产生于DNA序列或染色体结构的突发变化。
那么,基因突变和细胞变异的分子机制是什么呢?首先,基因突变指的是基因序列的改变。
基因突变通常涉及点突变、插入、缺失和转座子等机制。
这些机制都会导致新的DNA 序列被合成,从而得到不同的蛋白质或RNA产物。
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类型。
它发生于DNA中单一核苷酸的改变,常常导致一个氨基酸被改变,或者蛋白质产物的早期终止。
缺失和插入是另外两种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
它们通常在DNA重复区域中发生。
转座子能够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种机制在真核生物中非常普遍。
但是,基因突变并不是唯一的基因改变。
另一个基因改变形式是基因重排。
基因重排是指内部段复制、剪接、倒位和横跨基因等机制的组合作用,这些机制会改变DNA序列的长度和结构。
由于基因重排创造了不同的基因剪接方式,因此它通常导致新的蛋白质产生。
除了基因突变和重排,细胞变异还可能发生于表观遗传学水平。
表观遗传学指的是影响基因表达不受DNA序列改变的机制。
表观遗传学机制包括DNA甲基化和组蛋白修饰。
DNA甲基化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在DNA中部位共价地添加甲基基团,从而抑制或促进基因表达。
组蛋白修饰是指通过化学反应对蛋白质组成的核小体结构进行修改,从而改变基因表达。
然而,在基因突变、重排和表观遗传学机制之外,细胞变异还可能发生于RNA后转录调控的水平。
RNA后转录调控是指通过RNA修饰、稳定性和局部化来控制RNA的运动和操作。
最近的研究表明,RNA后转录调控是形成新型RNA种类的关键过程之一。
这些RNA种类可以与RNA干扰复合物或蛋白质结合,从而影响基因表达和细胞功能。
因此,基因突变和细胞变异产生的分子机制是复杂的。
它们涉及DNA序列、基因重排、表观遗传学机制和RNA后转录调控等方面。
虽然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些关键的分子机制,但是真实的分子机制还需要通过更多的实验研究来深入理解。
基因突变的机制
染色体突变:某些理化因子,如X射线等的辐射及 烷化剂、亚硝酸等,除了能引起点突变外,还会 引起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体结构上的缺失、重 复、插入、易位和倒位,也包括染色体数目的变 化。
(1)缺失。指染色体断裂的断片发生丢失。 (2)重复。指某染色体的个别区段重复出现1次 或多次。 (3)倒位。指某染色体的内部区段发生180°的 倒转,而使该区段的原来基因顺序发生颠倒的现象 。 (4)易位。一条染色体与非同源的另一条染色体 彼此交换部分区段,称为易位或相互易位。
根据基因突变方式可将突变分为自发和诱发
⑴ 诱发突变:简称诱变,是指通过人为的方 法,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显著提高基 因自发突变频率的手段。
①碱基的置换;②移码突变;③染色体畸 变。
⑵ 自发突变:指生物体在无人工干预下自然 发生的低频率突变。
形成原因:
①背景辐射和环境因素的诱变;
②微生物自身有害代谢产物的诱变;
烷化剂使DNA碱基上的氮原子烷基化,最常见的 是鸟嘌呤上是第七位氮原子烷基化,引起分子电 荷分布的变化而改变碱基的配对性质。(烷基能 移到电子密度较高的其他分子中去,这种通过烷 基置换其它分子的氢原子的作用,叫做烷化作 用。)如7-甲基鸟嘌呤与胸腺嘧啶配对直接与配 对有关的位置烷基化可以完全阻断碱基的配对。 氮芥、硫芥能使DNA同一条链或两条不同链上的鸟 嘌呤连接成二聚体。
移码突变 指诱变剂使DNA分子中的一个或少
数几个核苷酸的增添或缺失,从而使该部位后面 的全部遗传密码发生转录和转译错误的一类突变 。这种突变的效应是改变了密码子的阅读框架, 使从突变位点之后的全部密码子的阅读框架都发 生了位移,其结果可能是从突变了的密码子开始 到信息末端的氨基酸序列完全错误;也可能在信 息移位中形成一个无义密码子,只能产生一个无 功能的肽链片段。
基因突变机制
基因突变机制基因突变是指生物基因组中DNA序列发生的变化,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缺失突变等。
这些突变可以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生物的遗传特征和性状。
基因突变机制是指引起基因突变的原因和过程。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基因突变的机制。
首先,点突变是最常见的一种基因突变机制。
点突变是指DNA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发生改变,包括碱基置换、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
其中,碱基置换是最常见的点突变类型,它会导致DNA中的某个碱基被其他碱基替代,这可能会改变蛋白质编码序列。
而碱基插入和碱基缺失则是指DNA中插入或缺失了一个或数个碱基,导致DNA序列发生改变。
其次,染色体重排是一种较大范围的基因突变机制。
染色体重排是指染色体上的两个或多个区域重组或重新排列,导致基因组的结构发生改变。
染色体重排可以包括倒位重排、颠倒重排和平衡重排等。
这些重排可以导致基因组中某些基因重复或缺失,从而引起遗传疾病或其他变异。
此外,基因拷贝数变异也是一种常见的基因突变机制。
基因拷贝数变异是指某个基因的拷贝数目发生改变,可以增加或减少基因的副本数。
这种变异可以导致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影响相关性状的表现。
基因拷贝数变异通常是由非同源重组、重复序列间的非等位基因交换和含有同源区域的染色体不稳定性等因素引起的。
此外,化学物质和放射线等外源性因素也可以引起基因突变。
这些外源性因素可以直接损伤DNA分子,导致碱基的损失、断裂或结构改变,从而引起基因突变。
特别是放射线,由于其高能量和强电离能力,对DNA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大片段DNA的缺失或重排。
除了以上几种机制,还有一些其他的基因突变机制,如基因甲基化、DNA复制错误、重复序列间的重组等。
这些机制也都可以导致基因组中DNA序列发生改变,进而引起基因突变。
综上所述,基因突变是一种常见的遗传变异现象,是生物进化和种群多样性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基因突变的机制多种多样,包括点突变、染色体重排、基因拷贝数变异等。
基因突变的机制
转换:DNA链中的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嘌呤或是一个嘧 啶被另一个嘧啶所置换。 颠换:一个嘌呤被另一个嘧啶或是一个嘧啶被另一 个嘌呤所置换。
碱基替换对遗传信息的影响
(1)同义突变(cosense mutation):由于一个氨基酸可有 二种以上的三联体密码编码。因此,DNA分子中碱基对的 取代,虽然可导致某一密码子的改变,但它所编码的氨基 酸仍然不变,这种突变称同义突变。同义突变在表型上无 法识别,因为核苷酸序列的变化,并未引起其基因的产 物——蛋白质的一级结构发生变化。 (2)错义突变: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取代,导致了某一密码 子的被另一种氨基酸的取代称错义突变,这种突变可使蛋 白质结构改变,最终可能使蛋白质分子完全失活或部分失 活,并在突变体的表型上表现出来。
基因突变的机制
基因突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自发 的或诱发的,诱变又可分为点突变和畸变。 具体类型可归纳如下:
突变的类型
碱基的置换 它只涉及一对碱基被另一对碱基所置 换,也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由于DNA 分子中有四种碱基,故可能出现4种转换和8种颠 换。在自然发生的突变中,转换多于颠换。
(3)嵌入染料:吖啶橙、原黄素等染料。 它们可以插入到DNA 的碱基之间,使碱基对间的 距离撑大约一倍,正好占据了一个碱基的位置, 嵌入染料插入碱基重复位点处,可造成两条链错 位,在DNA复制时,新合成的链或者增加核苷酸加 入或者使核苷酸缺失,造成移码突变。
3、生物因素:生物诱变因素主要指病毒。 转导诱发突变:(1)噬菌体病毒的侵染(2)动植物病毒的 侵入 转化诱发突变:外源DNA→受体细胞→基因重组 转座诱发突变:DNA序列通过非同源是方式,从染色体某 一部分转移到同一染色体另一部分或其它染色体某一部分 的现象称为转座。由于转座因子中基因编码的转座酶能识 别受体DNA分子中的靶序列,它可把靶序列切成两条单链 并使转座因子的一条链与靶序列的与靶序列一条链相连接, 另一条链与靶序列相反一端的另一条链连接。形成的单链 缺口可经DNA聚合酶1的作用而合成,再经DNA连接酶的作 用而缝合,于是,随着转座因子的插入就使靶序列得到了 复制。现已知道,在玉米、果蝇等生物中发生的一些典型 突变就是由于这类可移动DNA序列的插入所引起的。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中的变化,可以发生在DNA的单个核苷酸(碱基)的改变、添加或删除,或者涉及更大的基因片段的重排。
这些突变可以影响基因的功能和表达,从而对个体的遗传特征和疾病易感性产生影响。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1.点突变(点突变):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改变,包括碱基置换、插入和缺失。
这些突变可能导致错义突变(改变密码子编码的氨基酸)、无义突变(导致早停密码子)、同义突变(不改变编码氨基酸)等。
2.缺失和插入突变:这些突变导致基因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
这种突变会改变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可能导致错义突变、移动密码子或导致早停等。
3.整合/剪切位点突变:这些突变会影响基因的转录和剪接过程。
例如,剪接位点突变可能导致剪接错误或剪接缺失,影响有功能的mRNA的生成。
4.染色体结构变异:这种突变涉及到基因组水平的重排和重组,如染色体片段的删除、倒位、复制或易位等。
这些结构变异可以导致基因的位置改变、基因副本数的变化等,从而影响基因的功能和表达。
5.甲基化和表观遗传突变:除了DNA序列本身的变化,基因表达还受到DNA甲基化和其他表观遗传修饰的影响。
这些修饰可以调控基因的转录和表达,突变可能导致甲基化模式的改变,从而影响基因的正常调控。
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
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基因突变是生物界最基本的遗传现象之一。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基因突变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研究发现,尽管基因突变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但也会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
为了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生物演化出了一系列的基因突变修复机制,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DNA修复机制。
本文将重点讨论基因突变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一、DNA修复机理简介DNA修复是指修复由各种因素引起的DNA损伤所产生的损伤,包括化学物质的损伤,辐射的损伤以及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损伤等。
DNA损伤会对细胞造成不可逆转的损伤,甚至导致细胞死亡或致癌。
因此,DNA修复机制的完善对于生物体内DNA稳定性的维护至关重要。
DNA修复机制包括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三种类型,其中切除修复又分为碱基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和错配切除修复三种方法。
这些修复机制依赖于各种环境和生理因素,并且不同类型的修复机制适用于不同种类的DNA损伤。
二、DNA修复机制的分子机理1、直接修复直接修复是一种简单的修复机制,可用于修复化学物质引起的DNA损伤。
这种修复机制的主要机理是直接去除或改变DNA中受损的碱基或其他重要分子结构。
一些细菌和其他单细胞生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应对DNA损伤的。
2、碱基切除修复碱基切除修复通常被用于修复 DNA 中受影响的碱基,这些受影响的碱基是由于环境因素引起的。
该机制分为两种类型: 底物切除和信号切除。
在线粒体和核DNA之间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在线粒体中,基因组损伤会引起蛋白质的氧化磷酸化,并通过线粒体自发性修复过程发挥保护作用。
3、核苷酸切除修复核苷酸切除修复用于修复 DNA 双链断裂和其他类型的 DNA 损伤,这些损伤无法通过碱基切除修复或重组修复来处理。
该机制包括全切除修复、一侧切除修复和双端诱导耗损修复。
在 DNA 双链断裂事件中,全切除修复和一侧切除修复往往是最常见的修复方式。
对于一些致命的 DNA 损伤如放射性钴的辐射,双端诱导耗损修复则是特别有效的选择。
基因突变的成因和机制
基因突变的成因和机制基因突变是指基因组中发生变异的机制,它是生物进化和多样性的重要推动力量。
虽然突变是在生物体的DNA分子中进行的,但是它却可以引起传统遗传机理所不能解释的变化和效应,例如在强烈辐射环境下存在的众多变异株。
本文将探讨基因突变的成因和机制。
一、基因突变的成因基因突变可以是自然的、人为的或者是环境诱导的。
自然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自发的,不受外界干扰影响的变异。
自然突变的成因原因可以由DNA复制过程中的误差,DNA配对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还原过程中的错误等等。
在DNA复制过程中,酶的配对分裂程序容易受到较高的误差来源影响,并且DNA中的与序列相互作用,有时会引起基因片段的删除、重复或者重组。
人为因素也可以导致基因突变的出现,例如用基因修饰技术。
目前一些科学家正在利用基因的突变来创造新型基因条纹,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基因与生物的关系。
人工突变的缺点是也存在不小的缺陷,由于修饰的精度以及实验操作中的误差等因素,因此人工突变的作用在于改变特定目标区域的基因片段,而不是全面的基因序列变异。
环境突变是指由环境压力引起的基因突变。
典型的环境因素是辐射,例如X射线和紫外线。
在大量的测试结果中显示出辐射的影响之后,人们发现辐射对DNA分子有着极大的危害。
辐射有时会引起DNA分子损伤,这种损伤容易导致基因突变。
当辐射达到某个阈值后,基因突变的概率会变得十分高。
二、基因突变的机制基因突变的机理包括点突变、染色体畸变、控制因素变异和整个基因组的概念变异。
(一)点突变点突变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机制,它是指突变引起的单个基因碱基序列发生改变。
点突变可以是错配(即突变种类之间有不同的碱基配对)以及类似匹配(即突变后的新基因与原基因相同,但一些突变后的序列与原序列相同)。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也是一种点突变,可以指基因图谱中单个的核苷酸序列不同,而不是点突变引起的整个分子中的单一序列的变异。
(二)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畸变是指染色体内染色体排列和数量上的改变、包括基因重排列和基因缺失。
医学遗传学04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engv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 插入、缺失和倒位等。了解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有助于理解其对蛋 白质编码及功能的影响。此外,基因突变与许多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我们将介绍基因突变检测的方法和应用,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插入
指DNA序列中插入额外的碱基,可以导致蛋白质 编码框移位,进而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倒位
指DNA序列中发生了段内倒位,可以导致蛋白质 编码框移位,进而改变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
不同类型基因突变的分子以导致DNA的碱基序列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蛋白质的氨基酸序列和结构。
2
插入
基因突变的概念介绍
基因突变是指基因序列发生改变的现象。它可以是单个碱基的突变,也可以是插入、缺失或倒位等更大规模的 改变。通过研究基因突变,可以揭示基因的功能,解析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
常见基因突变类型
点突变
一种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指单个碱基发生改 变,可能导致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缺失
指DNA序列中删除了一些碱基,可能导致蛋白质 缺失某些氨基酸,影响蛋白质的功能。
阵列检测
阵列技术可以同时检测多个特 定的基因突变,提高检测效率。
引物扩增
引物扩增可以选择性地扩增目 标基因区域,从而检测特定基 因突变。
未来基因突变研究方向
未来的基因突变研究将聚焦于更深入的理解基因突变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寻找新的基因突变检测方法,并探索 基因突变的治疗策略。这将为个性化医学和精准治疗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遗传突变与疾病的关系
遗传突变是导致许多遗传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基因突变可以导致蛋白质功能异常,从而引发疾病的发生发 展。通过基因突变的检测和分析,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疾病的遗传机制,为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指导。
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发生错误或改变,导致了基因信息的突变。
这一现象在生物界中是非常常见的。
基因突变可能导致生物体发生形态、生理、行为等方面的变化,并且还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深入研究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理解生命的本质和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DNA突变DNA突变是基因突变的最基本形式之一。
DNA突变可以分为点突变、删除突变和插入突变三种类型。
其中,点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碱基发生改变,导致单个核苷酸的变化;删除突变是指DNA序列中的一个或多个碱基被删除,导致DNA长度的变短;插入突变是指DNA序列中插入了一个或多个额外的碱基,导致DNA长度的增加。
二、突变原因基因突变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自然突变、诱变剂诱导的突变和遗传突变等。
自然突变是由于DNA复制时出现错误或DNA修复机制失败导致的。
诱变剂诱导的突变是指外界环境中的化学物质、辐射等因素导致的突变。
遗传突变则是指由父母遗传给后代的突变。
三、突变机制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非常复杂,包括DNA复制错误、DNA修复机制失效、DNA重组等多种机制。
DNA复制错误是指在DNA复制过程中,由于DNA聚合酶的错误添加碱基导致的点突变。
DNA修复机制失效是指DNA损伤修复系统未能及时修复受损的DNA,导致突变的发生。
DNA重组是指DNA序列发生重组,导致基因组结构的改变。
四、突变效应基因突变对生物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突变可能导致基因功能的改变,进而影响基因的表达和蛋白质的合成。
这种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形态、生理甚至行为的变化。
另一方面,基因突变还与人类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与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关。
五、突变检测为了准确地检测基因突变,科学家们开发了各种各样的突变检测方法。
这些方法包括PCR、DNA测序、基因芯片等。
利用这些方法,科学家们可以在DNA水平上发现和分析基因突变,从而探索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机制。
动植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动植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进化是一个自然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主要表现形式是物种的适应性演化,即物种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选择和适应,对环境进行调整和适应,以求生存和繁衍。
而进化的左右手,是基因的突变和变异。
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其可产生新的基因型和表型,从而为进化提供了物质基础。
本文旨在阐述动植物进化过程中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
1. 基因突变的概念基因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包括点突变、插入突变和缺失突变等类型。
点突变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突变类型,其指单个碱基的改变。
插入突变是指某一段DNA序列的插入,而缺失突变则是指某一段DNA序列的缺失。
这些突变都是随机发生的,并无明显的规律。
2. 基因突变的分类基因突变可以按照其影响范围和类型进行分类。
根据影响范围可将其分为点突变和结构突变;根据类型可将其分为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和沉默突变等。
3. 基因突变的致因因素基因突变有很多致因因素,包括化学物质、辐射、细胞代谢和遗传因素等。
其中化学物质和辐射是较为常见的致因因素,因为它们可导致DNA的损伤和突变。
4. 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基因突变可随着顺式遗传方式遗传给后代,也可随着突变的前后位置影响其功能表达。
在有性生殖中,基因突变会以游离态的方式分配给后代,在无性生殖中则会直接传给子代。
了解了基本概念后,我们就可以深入探究基因突变在动植物进化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分子机制。
1. 基因突变的进化作用基因突变是进化的原动力,是物种适应环境和进化的不断推动力。
在自然选择中,那些具有有利基因型和表型的生物会有更高的存活和繁殖几率,而这些有利基因型和表型正是由基因突变所产生的。
同时,基因突变也会导致一些突变体具有新的生物学功能和生命特征,从而促进物种的进化和变异。
例如黑熊和极地狐狸的毛皮颜色,正是由基因突变所导致的。
2. 基因突变与自然选择的关系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是相互作用的。
基因突变分子生物学解释的基础
基因突变分子生物学解释的基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基因突变的认识越来越深入。
基因突变是指在DNA序列中的改变,它可以导致个体的遗传信息发生变化。
基因突变分子生物学解释的基础是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表达机制。
本文将从DNA复制、转录和翻译三个方面来探讨基因突变的分子生物学解释。
一、DNA复制DNA复制是生物体在复制基因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活动。
在细胞分裂前,DNA需要复制,以确保子细胞可以获得完整和准确的遗传信息。
DNA复制过程中,碱基对的配对规则、DNA复制酶的作用以及错误修复机制等是保证基因突变准确复制的重要环节。
碱基对的配对规则是DNA复制的基础。
DNA由A(腺嘌呤)、T (胸腺嘧啶)、C(胞嘧啶)和G(鸟嘌呤)四种碱基组成。
碱基对的配对规则是A与T相互配对,C与G相互配对。
这种配对规则保证了DNA双链的复制过程中,每个碱基都能准确地被复制。
在DNA复制过程中,DNA复制酶起着重要的作用。
DNA复制酶可以解开DNA双链,使得DNA单链暴露出来,然后通过匹配碱基对的规则,在模板链上合成互补的新链。
DNA复制酶能够高效准确地复制DNA,并对错误进行修复,从而维护基因组的完整性。
错误修复机制在DNA复制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当碱基配对错误时,错误修复机制可以通过检测和修复这些错误,保证复制的准确性。
错误修复机制包括鸟嘌呤酸基切割酶(AP酶)和核酸酶。
二、转录转录是DNA遗传信息被转录为RNA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DNA的信息被传递到RNA分子中。
转录通过三个关键步骤完成:启动、延伸和终止。
在启动阶段,RNA聚合酶结合到DNA的起始位点,并开始合成RNA链。
RNA聚合酶能够识别DNA的起始位点,并启动RNA合成过程。
在延伸阶段,RNA聚合酶沿着DNA模板链合成RNA链。
RNA聚合酶会根据DNA模板链上的碱基顺序,合成与DNA模板链互补的RNA链。
在终止阶段,RNA聚合酶到达终止位点,停止合成RNA链,释放RNA分子。
第九章 基因突变及其分子机制ppt课件
(2) 暗修复
某些DNA的修复工作可不需 光也能进行,例如,大肠杆菌中 的UVrA突变体的修复过程由四 种酶来完成:首先由核酸内切酶 在╥ 一边切开,然后由核酸外切 酶在另一边切开,把╥和邻近的 一些核苷酸切除;第三种酶 (DNA聚合酶)把新合成的正常的 核苷酸片段补上;最后由连接酶 把切口缝好,使DNA的结构恢 复正常。这类修复系统称为暗修 复(dark repair),或切除修复 (excision repair)。
7
(2) 突变的有利性
A. 突变的有害和有利性是相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基因突 变的有害与有利性可以转化。 a. 对突变性状表现当代及后代群体而言: 如抗逆性(抗生物、非生物协迫)突变是有利的。 b. 对后代群体在特殊环境中生存而言: 如作物矮秆突变型在多风与高肥环境下是有利的; 又如果蝇残翅突变型在多风海鸟环境下是有利的。 c. 对人类需求与利用而言: 如作物矮秆突变型的利用; 又如作物雄性不育突变型的利用。 B. 中性突变:指突变型的性状变异对生物个体生活力与 繁殖力没有明显的影响,在自然条件下不具有选择差异的 基因突变。
1表现出来之后,就要对其进行深入 的研究与利用,相关的研究内容可能包括: 1、突变的产生:如何产生、提高突变率、控制 突变方向; 2、突变的真实性鉴定:是否能稳定遗传; 3、突变基因的性质:显性/隐性; 4、突变频率的测定; 5、其它深入研究:如基因定位(染色体定位与 连锁分析)、基因克隆、测序(分子水平)、遗传与 表达机制(生理生化)、育种应用(杂交育种、转基 因)等。
第九章 基因 突变及其分子 机制
第一节、基因突变的概念及其一般特征
可遗传的变异,可以通过基因重组来实现,以上各章就是 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还可以通过基因突变来实现,基因突变是 生物进化的主要源泉。基因突变在生物中广泛存在,但是基因 突变首先由摩尔根(1910年)通过果蝇的实验中得到肯定的。 突变可以自然发生,也可以利用理化因素人工诱导,是创造育 种材料的重要手段。 一、基因突变的概念 1.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染色体上某一基因位点内 部发生了化学性质(结构)的变化,与原来基因形成对性关系。 例如:植物高秆基因D突变为矮秆基因d。 经典遗传学(基因论)认为:基因就是一个“点”,在染色 体上具有一定的位置和相互排列关系,而基因突变就是一个 点的改变,是以一个整体进行突变。因此从经典遗传学水平 看,基因突变又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 2.摩尔根等1910年发现果蝇眼色的突变(Ww),并进行鉴 2 定与分析,从而明确证实基因突变的存在。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和分子机制
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及分子机制摘要:基因突变(gene mutation)是指染色体上的某一位点发生了化学变化,也称为点突变(point mutation),它通常可引起一定的表型变化。
广义的突变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狭义的突变专指点基因突变。
实际上微小的染色体崎变和点突变界限并不明确。
基因突变的发生和DNA复制、DNA损伤修复、癌变和衰老都有关系,它也是生物进化的重要途径。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上微小的改变,它是由于碱基的替换、增添、缺失造成的。
基因突变既可在自然界自发产生,即自发突变(spontaneous mutation),也可人为地施加物理或化学因素诱发产生,即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
现已知引起自发突变原因主要有:外界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各种射线(如宇宙中短波幅射、土壤中放射性元素等)都会引起基因突变。
但由于宇宙射线在到达地球前被大气层基本消耗了,因此作用不大。
温度的剧烈变化是另一种诱变因素。
有人曾认为温度骤变是还阳参Crepis 自发突变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突变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生物自身产生的诱变物质的作用:在用H2O2处理生物时,加入过氧化氢酶可以降低诱变作用,如果同时再加入氰化钾(KCN)则诱变作用大幅度提高,这是因为KCN是过氧化氢酶的抑制剂。
而生物体内在代谢的过程中,经常要产生一些中间产物,如过氧化物。
在长久储藏的洋葱和烟草等种子中也曾经得到具有诱变作用的抽提物。
原因是长久贮存的种子细胞内发生了化学变化,积累了许多有害物质,它们都可作为诱变剂发挥作用。
碱基的异构互变效应:天然碱基结构类似物(如5-溴尿嘧啶)能错误地参入DNA,然后,酮式和烯醇式之间的异构互变可导致基因突变。
而生物体的其他物质也有此种情况,如氨基和亚氨基之间的异构互变同样能引起自发突变。
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又称为人工诱变,简称为诱变,它是指人为地对生物体施加物理或化学因素所引起的突变。
突变造成疾病的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
突变造成疾病的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突变是造成疾病的一个主要原因,因为突变会导致基因的正常功能失调,进而引发异常。
而在突变造成疾病的基因中,一些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是十分关键的。
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基因的调控机制首先,需要了解基因的调控机制。
基因的调控是指细胞如何控制基因表达。
基因表达是指细胞将基因的信息转化为功能蛋白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其中调控机制就是其中关键的环节。
基因的调控机制可以分为转录调控和转录后调控两类。
转录调控主要是控制基因的转录速度,而转录后调控则是控制已经转录出来的mRNA(信使RNA)的表达水平以及蛋白质的翻译速度。
这些过程都需要基因调控因子参与。
二、基因突变的影响基因突变是指基因DNA序列的改变。
通常情况下,DNA序列的改变会导致蛋白质序列的改变,从而影响其功能。
基因突变可以分为缺失、替换和插入三类。
其中,替换突变指的是基因中一个碱基被替换成了另一个碱基;插入突变和删除突变指的是基因中出现了新的碱基或者减少了一些原有的碱基。
这些突变都会影响基因的表达水平。
三、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基因的分子调控机制,这些机制都是突变造成疾病的基因的关键调控机制。
1. miRNA调控miRNA(microRNA)是一种非编码RNA,它可以通过结合到mRNA上来抑制其翻译。
也就是说,miRNA可以通过调控转录后水平来控制基因的表达。
很多研究表明,在某些疾病中,miRNA的异常表达会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
例如,在某些肿瘤中,miRNA的表达水平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的异常增殖。
2. 转录因子调控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到DNA上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
它们可以通过结合到基因的启动子或者增强子上来促进或者抑制基因的表达。
比如,在糖尿病中,胰岛素转录因子可以调控胰岛素的表达,从而影响血糖水平。
3. 染色质修饰染色质修饰是指通过化学修饰染色质来调控基因的表达。
常见的染色质修饰包括乙酰化、甲基化和磷酸化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位点引起的基因内校正
密码子间两次错义突变的互补 错义突变造成野生型表型的丧失--- 部分原因
在于影响到蛋白质的空间结构
浓度的稀释
●
链的非准确转移,导致突变机率的增加
重组修复
(链转移修复)
• 复制后修复 • 容易出错 • RecA, DNApolymerae • ligase 重组修复后的损伤位点可 由其它机制进一步修复 RecA 二聚体后起始
聚合酶、连接酶
4. 易错修复(SOS修复
(1) 实验证据 A E.coli λ 80 mut. 100% B E.coli 10 50%
当DNA正常复制时
(无复制受阻,无DNA损伤, 无TT dimer)
RecA-p不表现proteinase活性
当DNA复制受阻/ DNA damaged
细胞内原少量表达的RecA-p
与S.S, DNA结合
激活RecA-p的proteinase活性 修复损伤 LexA-p降解 RecA-p高效表达 SOS open
SOS repair)
C E.coli 100 10%
UV 复活或 W复活(Jean Weigh)
• 损坏的噬菌体 DNA 在E.coli A被修复 • E. coli 的SOS修复能被U.V.诱导 (A & B)
• SOS 修复过程有非常高的突变频率(易出错)
(2) SOS 修复机制 SOS 修复--无模板指导的DNA复制
3、从对阅读框的影响上定义
移框突变(frameshift mutation):一个或两个碱基的插入 移码突变 或缺失,或扁平碱性染料分子
● 核苷酸缺失或插入 (dNt deletion or insertion ) = 3x dNt = 3x dNt ±n x Amino acid 移框(Framshift )
遗传状态
● 染色体突变(Chromosome mutation ) chromosome number chromosome structure ● 核苷酸突变( dNt point mutation )
突变体(mutant):携带突变的生物个体或群体或株系 突变基因(mutantgene): 存在突变位点的基因 野生型基因(wild type gene): 表示方法 表现型 基因型 野生型 Arg+ arg+ 正性状 Argarg-
DNApol
Ligase ③
---TAGC-----A CG---
第二节
DNA损伤的修复
一、嘧啶二聚体的产生
类型:TT二聚体 ( TT )、CC二聚体( CC)、
CT二聚体( CT )
C
C
C
C
C
C
C
C
相邻的胸腺嘧啶
胸腺嘧啶二聚体
二、二聚体修复的机制
1、光复活(photo reactivation ) • 复制前、不容易出错 • 400 nm 蓝光、PR 酶 ----TT-------AA-------TT-------AA---可见光激活
♦ 化学因素引起的损伤(烷化剂、碱基类似物)
引起损伤的类型:
碱基脱落、碱基(或核苷)改变、错误碱基(碱基的取
代)、碱基的插入或缺失、链的断裂、链交联(链内、链
间)、嘧啶二聚体等等
广义的修复系统:
♦ DNA聚合酶的校对功能(复制的范畴)
♦ 尿嘧啶-N-糖苷酶修复系统
(复制时U的渗入、C脱氨氧化成U)
D.S. DNA
提取 变性
TT
TT
S.S. DNA
TT
TT AA TT AA TT AA
TT
TT AA 变性
复制过程越过二聚体而在相应新链上留下缺口 ★二聚体后起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修复相关机制:
● 与Rec-A蛋白引起的重组(strand transfer)有关
●
TT dimer未被修复,仅表现在后代群体中TT dimer
基因突变的分子机制
概述:损伤因素及其类型 第一节 复制过程中的错配修复
第二节 损伤修复
第三节 突变类型 第四节 回复突变(抑制突变) 第五节 突变剂和突变生成
引起损伤的因素:
♦ 自发性损伤(复制中的损伤、碱基的自发性化学改变、
自发脱碱基、 细胞的代谢产物对DNA的损伤)
♦ 物理因素引起的损伤(电离辐射、紫外线)
3、 尿嘧啶-N-糖苷酶系统 ( ung system )
修复尿嘧啶的来源:dUTP的渗入 胞嘧啶的自发脱氨氧化
---TAGC-----ATCG---
---TAGC--AU CG
ung-ase
---TAGC-----AUCG---
① U AP内切酶 (Apurinase) ②
---TAGC-----ATCG---
大剂量的紫外线照射,大量的二聚体产生
SOS系统诱导,错误潜伏的复 制超越二聚体而进行
错误碱基
SOS 修复只是SOS反应的一部分
RecA在SOS反应
反应中起核心作用
RecA与LexA组成 调控环路 DNA 损伤
RecA受LexA的 部分抑制
RecA-P; 三种功能 a、 DNA 重组活性 b、 与S.S. DNA结合活性 c、 少数蛋白的proteinase活性
G(e,i, anti)
碱基异构式引起DNA的错配突变
A(a) C(i) G(k) C(a) C(i)
A(a) T(k)
A(a, anti)
T(k, anti)
A(i, anti) G(k, syn)
C(a, anti) G(k, anti) syn)
2、从序列改变多少上定义
单点突变(point mutation) (点突变) 多点突变(multiple mutation) 点突变---碱基替代、碱基插入、碱基缺失 ● 碱基替代( conversion ) 转换(transition) 颠换(transvertion) Py Py Py Pu Pu Pu
回复突变 (very low F.正向的1/10)
1、抑制突变发生的部位
基因内抑制突变:抑制突变发生在正向突变的基因中
基因间抑制突变:抑制突变发生在正向突变基因外的其它 基因中
2、野生表型恢复作用的性质
直接抑制突变: 通过恢复或部分恢复原来突变基因产物蛋
白质的功能而恢复野生表型
间接抑制突变: 不恢复正向突变基因蛋白质产物的功能,而 是通过改变其它蛋白质的性质或表达水平 而补偿原来突变造成的缺陷,从而恢复野生型
3、回复突变的分子机制
a) AGC (Ser) ACC (Thr) AGC (Ser) b) AGC (Ser) AGG (Arg) AGT (Ser) c) AGC (Ser) AGG (Arg) GGG (Gly) if Ser ≈ Gly
4、抑制突变的分子机制 (1)基因内抑制突变 (Intragenic suppression) 错义突变 移框突变
♦ 错配修复系统
♦ 损伤修复系统(光复活、重组修复、SOS修复等) ★ 限制修饰系统-----对付外源DNA的入侵
第一节 复制过程中的错配 修复
1、错配修复碱基来源:校正活性所漏校的碱基 使复制的保真性提高102~103倍
+ ----- A----- ------C--DNA mismatch
错配修复 系统(MRS Mismatch Repair System)
1、从突变作用来源上定义
自发突变--自然界的突变剂或偶然复制错误
诱变 --人为使用突变剂 ★ 碱基异构式引起DNA复制过程的错误 -----自发突变 碱基异构式 A(amino 氨基) G(keto 酮式) T(keto) A(imino 亚氨基) G(enol 烯醇式) T(enol-2’) or T(enol-4’) C(a) G(k) C(i) G(e,i)
该 系 统 存 在 的 实 验 证 据
★ Rec-A. gene 以某种方式参与DNA损伤修复
♦ Rec修复系统比切除修复系统更有效 目前知道 ♫ Uvr系统负责切除二聚体 ♫ Rec系统负责消除没有被切除的二聚体 可能造成的后果
★ 修复时期的证明
E.coli (Rec-A, uvr-a-)
U.V. 复制
(photo-reactivation enzyme)
光敏裂合酶(photolyase)
----TT-------AA---PR
----TT-------AA----
2. 切除修复
Exision—Repair
碱基切除修复
• 复制前进行 • 不易出错 •UvrA, B, C gene
碱基切除修复
苷 酸 切 除 修 复
当DNA复制度过难关后 RecA-p很快消失 LexA gene on SOS off
SOS repair 是一种错误倾向性极强的修复机制 是进化中形成的“ 竭尽全力,治病救人” 的措施 (正常状态下,SOS是关闭的)
第三节
突变类型
突变(mutation):可以通过复制而遗传的DNA结构
的任何永久性改变
启动子下降突变:
* 在操作子上或调节基因上
组成型突变:
产生组成型表达方式的操作子突变或调
节基因的突变
突变的操作子不能被阻遏蛋白所识别 调节基因突变不能产生有活性的阻遏蛋白 两者之一都使结构基因失去了负向控制
第四节
回复突变(抑制突变)
wild type
正向突变 (low F.)
mutant (表现型)
DNApol (ξ = 10-8) 经第二次校正ξ = 10-11
2、错配修复系统(Mismatch repair system)
(1)组成 DNA腺嘌呤甲基化酶(m6A甲基化酶) DNA polymerase Helicase SSB 外切核酸酶 (Ⅰ和Ⅶ) 连接酶 dam 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