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评课

合集下载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四年级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评课
以下是对一位四年级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的评课。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并能够熟练地运用
它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乘法分配律的性质,将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
转化为分配律计算。

评课建议:
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
概念。

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从简单的例子中推导出乘法分配律。

2. 讲解概念:在黑板上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给出一个例子。

通过具体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3. 练习应用:让学生通过例题进行练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并
掌握如何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在练习中,要注意找到计算
简便的原因,以及如何通过分配律的性质将一些简单的乘法计算转化
为分配律计算。

4. 拓展练习:在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之后,可以引导学生进
行一些拓展练习,如利用乘法分配律解决最简分数组成的乘法问题、
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小数的四则运算等。

5. 检查验证:在学生完成练习后,要通过检查验证,确保学生计
算方法的正确性和简便性。

6. 总结回顾:在课堂结尾,可以通过总结回顾,强调乘法分配律
的概念和运用,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继续关注这个问题。

乘法分配律是一个重要的数学概念,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乘法运算技巧,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在教授这个知识点时,需要注重教学方法和技巧的掌握,以及学生的练习和验证,以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与感悟_范文模板及概述

乘法分配律评课与感悟_范文模板及概述

乘法分配律评课与感悟范文模板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本文将讨论乘法分配律的评课与感悟。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基础且重要的概念之一,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其原理至关重要。

然而,在当前教学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和练习安排可能存在问题,导致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与表现不尽如人意。

因此,有必要分析这一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和策略来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包括五个主要部分:引言、乘法分配律评课与感悟、分析问题与解决方案讨论、实践与反思以及结论。

引言部分将简要介绍文章的背景、目的和文章结构,为读者提供一个整体了解。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评估当前教学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讲解情况,并探讨提高学生对该概念理解和运用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设计并实施针对乘法分配律教学的课堂实验方案,并总结结果和改进建议,我们希望能够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进行评价和总结,并同时反思个人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与展望。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指导,以促进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全面理解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2. 乘法分配律评课与感悟:2.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与应用: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重要定理,它可以简单地表述为“a ×(b + c) = a ×b + a ×c”。

这个定理告诉我们,在进行数值运算时,可以将乘法运算先分别作用于加法中的每一个加数,再进行加法运算。

乘法分配律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代数式的展开和化简过程中。

2.2 评价当前教学中对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和练习安排:针对当前教学对乘法分配律的讲解和练习安排,我认为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教师在讲解时只停留在给出公式以及简单示例演示阶段,并未深入讲解其具体应用场景和意义。

这样容易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地记住公式,而没有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思想。

其次,在练习安排方面,大多数题目都偏向于机械操作而缺少真实问题的拓展应用。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一、引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是一堂关于数学乘法分配律的评课活动。

本次评课旨在深入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重要的数学原则。

二、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与原理1.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重要的运算规则,它规定了两个数相加后再与另一个数相乘的结果等于先将这两个数分别与另一个数相乘后再相加得到的结果。

具体而言,设有三个数a、b和c,那么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b + a * c。

2. 乘法分配律的原理乘法分配律可以通过代数推导和几何解释两种方式来理解其原理。

代数推导我们可以通过代数推导来证明乘法分配律。

假设有三个任意实数a、b和c,则有:左边:a * (b + c)右边:a * b + a * c我们可以展开左边的式子,得到:a * b + a * c通过比较左右两边的式子,可以发现它们是相等的,因此乘法分配律成立。

几何解释乘法分配律也可以通过几何解释来理解。

我们可以将乘法看作是面积或长度的计算,将加法看作是合并或分割。

设有一个长方形,宽度为b+c,长度为a,则它的面积可以表示为:(b + c) * a。

另一种方式是先将长方形分割成两个部分,一个宽度为b,长度为a;另一个宽度为c,长度为a。

然后计算这两个部分的面积,并将结果相加:a * b + a * c。

通过比较两种方式得到的面积结果相等,我们可以得出乘法分配律成立。

三、乘法分配律的应用1. 代数表达式简化乘法分配律在代数表达式简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运用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复杂的代数表达式转化为更简单的形式。

例如,对于表达式2 * (3x + 4),我们可以使用乘法分配律展开并进行简化:2 * (3x + 4) = 2 * 3x + 2 * 4 = 6x + 8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将一个复杂的表达式转化为了一个更简单的表达式。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一、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基础且重要的规则,用于解释乘法运算中的分配性质。

乘法分配律指出:当对一个数进行乘法运算时,可以先将这个数分解为加法的形式,再进行乘法运算,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乘法分配律的表达式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以下的表达式表示:a × (b + c) = a × b + a × c这个表达式说明了,将一个数a乘以另外两个数b和c的和,得到的结果和先将a分别乘以b和c,再将乘积相加,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

三、示例证明乘法分配律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们通过示例进行证明。

假设我们要计算7 × (4 + 5),我们可以先将7分别乘以4和5,再将乘积相加:7 × (4 + 5) = 7 × 4 + 7 × 5 = 28 + 35 = 63另一种计算方法是,首先将7 × (4 + 5)中的括号展开,然后进行乘法运算:7 × (4 + 5) = 7 × 9 = 63可以看出,两种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是相等的,这就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四、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乘法分配律在代数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在因式分解、多项式简化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4.1 因式分解通过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一个复杂的乘法式子分解为更简单的因式乘积。

例如:2 × (x + y) = 2x + 2y这里,将2分别乘以x和y,然后将乘积相加,得到了简化后的形式。

4.2 多项式简化乘法分配律还可以用于简化多项式表达式。

考虑以下的多项式:3x(2x + 5) - 4y(3 - x)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乘号前的数字与括号内每一项相乘,然后将各项相加:3x(2x + 5) - 4y(3 - x) = 6x^2 + 15x - 12y + 4xy通过乘法分配律的运用,我们将原本复杂的多项式简化为了更简洁的形式。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

《乘法分配律》教学设计与评析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在小学阶段,乘法分配律通常在四年级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一种教学设计,以及对该设计的评析。

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2)能够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3)能够应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内容:(1)乘法分配律的定义;(2)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3.教学步骤:(1)引入和导入:利用教学课件或者实物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意义。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并通过一些简单的例子和练习,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具体应用。

(2)示范和解释:教师通过示范和解释,向学生展示和解释乘法分配律的原理。

例如,对于一个算式:(a+b)*c,教师可以通过画图或者具体的例子,解释为什么可以先把括号中的两个数相加,然后再乘以c。

(3)操练和巩固:教师设计一系列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巩固乘法分配律的运用。

可以利用课堂上的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同时,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4)拓展和应用:在学生掌握了乘法分配律的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的拓展活动,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购物计算题目,让学生根据乘法分配律计算总价格。

(5)总结和评价:教师总结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和评价。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反思,帮助他们深入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学评析1.教学目标分析:该教学设计明确了学生的学习目标,包括理解概念、掌握运算技能和应用能力。

通过不同层次的目标设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和能力水平。

2.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内容选择了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和运用,既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实际问题的解决。

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记忆。

3.教学步骤合理:教学步骤清晰,逻辑性强。

通过引入、示范、操练、拓展和总结等不同的步骤,设计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多个环节中进行探究和思考。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1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

可在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

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

周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

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周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周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计算中运用。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不够准确、分配律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得比较合理,从认识乘法分配律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逐步深入。

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比较清晰,通过例题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等。

其中,讲解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演示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方法运用不够恰当,需要改进。

四、学生参与度与表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出色,能够认真听讲、思考、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师教学态度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比较出色,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课堂氛围与秩序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合作。

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够强,需要加强管理。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但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练习。

《乘法分配律》评课.doc

《乘法分配律》评课.doc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

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

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

就不会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0×(30-20)=60×30-60×20时,老师就直接自己说,这种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在减的时候了。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1. 引言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在代数运算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次评课将以徐长青老师的讲解为基础,对乘法分配律进行详细的解析和评价。

2. 乘法分配律的定义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实数a、b和c,乘法满足以下性质: - 左分配律:a * (b + c) = a * b + a *c - 右分配律:(a + b) * c = a * c + b * c3. 徐长青老师的讲解在课堂上,徐长青老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清晰的图示,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他首先介绍了乘法分配律的定义,并强调了它在代数运算中的重要性。

接着,他给出了多个具体例子,通过计算过程和图示演示了左右分配律的应用。

他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并与学生们一起探讨如何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复杂的算式。

通过这种互动的方式,徐长青老师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同时,徐长青老师还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解答。

他耐心地引导学生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们巩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提高了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评价徐长青老师的讲解具有如下优点:4.1 清晰明了徐长青老师对乘法分配律进行了清晰明了的讲解。

他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图示,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表达,使学生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4.2 生动有趣徐长青老师采用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例如举例、演算等,使课堂充满活力和趣味性。

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还能激发他们对数学知识探索和思考的兴趣。

4.3 互动引导徐长青老师注重与学生们的互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思考。

他及时给予学生们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这种互动引导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果和参与度。

4.4 练习巩固徐长青老师提供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思考和解答。

通过这些练习题,学生们可以巩固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并培养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本节课是从实际数学情境入手,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对于情境的合理使用,范老师做的非常好.通过课件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对两种不同解题思路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在引导学生比较两道算式的联系,学生比较容易说出在运算顺序上的不同.整节课,范老师的思路清楚,条理清晰.通过猜测,举例,比较,验证,使学生得到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运用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乘法分配律》评课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范老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算式的意义,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降低了乘法分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多角度练习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范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乘法分配率的点评《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国培老师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

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评课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础法则,可以简化乘法运算。

本文将对徐长青乘法分配律进行评课,主要从概念、应用和例题解析方面进行讨论。

一、概念解析徐长青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三个数a、b、c,有(a+b)×c=a×c+b×c。

这个公式可以帮助我们将一个乘法运算拆分成两个简单的乘法运算,从而简化计算过程。

二、应用实例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下面以几个实际问题为例,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1.购物问题小明去购买了三本数学书,每本书的价格分别是10元、20元、30元。

如果小明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得到总价,即(10+20+30)×2,等于10×2+20×2+30×2=20+40+60=120元。

这样,小明只需要按照每本书的价格分别计算,然后将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总价。

2.展开式计算将一个两位数拆分成个位数和十位数相加的形式,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之一。

例如,75可以拆分成70+5,这样计算时只需要计算70和5的乘法,然后将两个结果相加即可得到最终结果。

3.方程式化简徐长青乘法分配律在方程化简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对于方程3(x+2)=6,我们可以应用乘法分配律将方程化简为3x+6=6,然后再解方程得到x的值。

三、例题解析以下是一些例题及解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徐长青乘法分配律。

1.计算:(4+7)×3根据乘法分配律,可以将(4+7)×3拆分为4×3+7×3=12+21=33。

所以,(4+7)×3等于33。

2.计算:(12-5)×4同样地,根据乘法分配律,将(12-5)×4拆分为12×4-5×4=48-20=28。

所以,(12-5)×4等于28。

3.计算:(2x-3)×5乘法分配律同样适用于代数表达式的计算。

乘法分配律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乘法分配律评课优缺点及建议

乘法分配律评课优缺点及建议乘法分配律,听起来挺高大上的,其实就是把一堆数字好好拆分一下,然后再组合回去,这可比“拼图”简单多了。

想象一下,我们在生活中总是喜欢把事情分开再合起来,比如说吃饭,先把菜分成几盘,最后再一起分享,大家开心得不亦乐乎。

分配律也是这么个意思,简单直接,谁都能明白。

不过,评课的时候,咱们也得好好聊聊这条法则的优缺点,顺便给点建议,让它更好用。

优点真不少。

分配律的一个大好处就是能简化计算。

这就像你去超市买东西,一斤苹果三块钱,两斤就是六块,简单吧?如果我们有个复杂的表达式,用分配律一拆,那就变得容易多了。

就像把大蛋糕切成小块,吃起来更方便。

小朋友们学这个时候,真是乐开了花,谁不喜欢轻松的事情呢?这个法则在解决方程的时候也特别有用,几乎是必备技能,人人都得掌握。

想想你在解题时,运用分配律,感觉像是找到了通关秘籍,一下子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明了,爽吧?优点归优点,也不能忽视缺点。

有些同学在学的时候,容易搞混。

比如说在括号和乘法之间,脑子里可能会打结,弄错了顺序,搞得跟大海捞针似的。

要不然就是在理解分配律的过程中过于依赖公式,搞得一团糟。

就像是用筷子夹东西,但只顾着看筷子,不看食物,结果一顿下来,筷子也没用好,食物也没夹到。

所以,老师在教的时候,得特别注意,不然孩子们就可能在这里“趴下”了。

说到这里,咱们得给点建议,让这个乘法分配律更“好用”。

动手实践,咱们可以多做点有趣的游戏。

比如,用玩具或者零食做一些小实验,让孩子们自己拆分和组合,绝对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带他们去超市,看看价格是怎么变化的,让他们在实际中感受分配律的魔力。

这样一来,学习就变得轻松有趣,学生们也会更加主动去探索。

老师可以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活动,让学生们在小组里讨论,互相帮助。

交流中,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这个法则,甚至还能学到其他同学的方法,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也增强了团队意识。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涉及到乘法和加法两种运算。

教材中实际情境中引出问题,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列出两道算式,发现他们的内在联系,再让学生例举同类算式,分析共同点,从中发现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出来,练习中安排了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计算,以及把乘法分配律延伸到它的逆应用和类推到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使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得到了有效的延伸。

先进行总体评述:一、创设情境,导入教学出示例题:买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结果都是求出的是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的总价)即:(65+45)× 5=65 ×5+45× 5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小组合作,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三、巩固应用、深化延伸1、做第1题,讲解2、3小题时重点强调相同乘数提出来,不相同的乘数相加,指出是乘法分配律的逆应用。

2、完成第2题,提示第3小题74×1的1可以省略不写,第4小题中什么数是相同的乘数。

3、完成第3、4题,比较两种方法中的哪种方法比较简便,渗透简便计算的思想。

4、回归主题图,买5件夹克衫比5条裤子贵多少元? 5×65-5×45可以写成(65-45)×5把分配律中的加法类推到减法。

刘松乘法分配律评课

刘松乘法分配律评课

刘松乘法分配律评课导言在数学中,我们常常遇到需要进行乘法分配的情况。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条基本定律,它在多项式、方程及函数等各个数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刘松乘法分配律进行评课,探讨其应用和重要性。

什么是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个基本的公式,它描述了在运算中如何将一个因子分配到多个加法或减法项上。

乘法分配律可以表述为:对于任意的数a、b和c,有a(b+c)=ab+ac和 $ (b+c) a = ba+ca$。

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举例下面通过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例子1:乘法分配律在多项式中的应用考虑多项式5x2+3x−2,我们想要将其因式分解。

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每一项与常数因子相乘得到5(x2)+3(x)−2,然后将相乘的结果相加得到5x2+3x−2。

这样,我们就完成了多项式的因式分解。

例子2:乘法分配律在方程中的应用考虑方程2(x+3)=8,我们想要解出x的值。

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将方程变形为2x+6=8。

然后,我们可以继续对方程进行化简运算,得到2x=2。

最后,通过除以2得到x的解,即x=1。

例子3:乘法分配律在函数中的应用假设我们有一个函数f(x)=(x+1)(x−1),我们想要计算x=2时的函数值。

根据乘法分配律,我们可以展开函数表达式为f(x)=x2−1。

然后,将x替换为2,得到f(2)=22−1,最后计算得出f(2)=3。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函数在x=2处的函数值。

乘法分配律的重要性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重要定律之一,它在各个数学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乘法分配律的几个重要性。

简化运算乘法分配律可以简化复杂的运算。

通过将一个因子与多个加法或减法项进行分配,可以使运算过程更加简洁明了。

尤其在进行因式分解、方程求解和函数计算时,乘法分配律的应用能够大大减少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

建立基础乘法分配律是其他数学定律和概念的基础。

在学习代数、高等数学和其他数学学科时,乘法分配律是理解和应用其他概念的基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王淑华“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因此,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根据奥苏伯尔“降格处理”,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的“设问”目的非常明确。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开课时,教师“设问”“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规律?用字母怎样表示?”这一设问创设在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回忆、整理已学过的知识。

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认知水平,又是让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归纳、整理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既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又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认知基础上有所进步。

达到培养提高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2、思维起步:这一环节中,精心设计两组题,A组: B组(3+2)×4 3×4+2×42×(11﹢9)2×11﹢2×920×5+4 × 5 (20+4)× 5先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初步感知规律,在此基础上,设问“从计算中,你们发现了什么?”目的是让学生感知:(3+2)× 4,与3×4+2×4,这两道题的结果相同,数字也一样,引起学生质疑,这样的两道题,是否也存在一种关系,达到思维起步的目的。

3、在教学重点内容时:重组教学资源,没有用教材中“植树问题”,原因是“植树问题”的情境在学习乘法的交换律、乘法的结合律时都用了,而且学生在前面也提出:一共有多少人参加这次植树活动?此时再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到影响。

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留有空。

《乘法分配律》评析

《乘法分配律》评析

《乘法分配律》评析《乘法分配律》是南曹庄小学马玉珠老师执教的一堂四年级的数学课。

本节课层次比较分明,“复习引入——新知探究——巩固练习”,有较清晰的教学思路。

下面就这节课谈一些我个人的看法,不妥之处还望理解。

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较好地将“小学数学课堂”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让教学内容变得丰富而立体,使教学资源变得更生动。

但也出现了操作不熟练或时机不恰当等小问题,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注意,让多媒体课件为教学更好地服务。

二、将“乘法分配律”转化为生活中“买衣服”的实例,更形象也降低了难度。

教师先通过“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然后利用一道应用题深入探究这个规律,并赋予它生活色彩,强化了“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答此题时,教师直接要求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我个人认为不太妥当,不如让学生自由解答,然后让用不同方法的两个学生分别来板书,集体点评是否正确,然后在观察比较两个算式的关系,并议一议,你认为哪个方法更简单?这样自然引出规律。

在规律的总结上,我认为教师语言也过多,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用语言来表述,只要他理解了并能实际解题,对于规律只要意思表达没有问题就行了,不用必须一字不差记忆。

三、从练习上看,形式比较多,如“连一连”、“填一填”、“判断正误”、“做一做”等,有利于学生对规律的理解运用。

但在习题的解决上存在一些问题,提出我个人的一些建议。

1、解决问题时,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不够。

经常是大家一起一个一个说,一个一个答,这样打击了一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个别学生会放弃思考,没有顾及全体。

2、“分配律”在三个数中的应用及反过来的应用涉及到了,但教师点拨不够,只是一语带过,处理的过于简单,而这对新授课而言恰恰是个小难题。

3、在解决“103×12”和“99×12”的问题,教师的作用过于突出,压过了学生的思维,完全是教师对知识的灌输,尤其是“99×12”的问题上,方法点到了,但缺乏验证,毕竟不是对规律的直接运用,而且在新授课上安排这一内容,我个人认为难度有点大,即使安排了,这里也没有充分利用“小组探究学习”的形式,缺少讨论,合作学习的过程,这应该说是一个失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赵相军老师执教的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一课,能体现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

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

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
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

就不会在巩固练习中出现:60×(30-20)=60×30-60×20时,老师就直接自己说,这种乘法分配律也适用在减的时候了。

老师对学生有点不放心,比如说在发现规律,特点时老师总是要去扶着说。

以上只是个人的一点想法,也许有不对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