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 古代诗歌鉴赏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精品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精品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一、诗歌鉴赏之形象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文在高考中的常规考点、题型。

2、驾驭阅读古代诗文的方法与技巧。

3、鉴赏诗文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阅读古诗的方法,鉴赏诗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方法】讲授法探讨法朗读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鉴赏古诗中的人物形象与方法。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在浩瀚的诗海中,宏大的诗人们为我们塑造了许多不朽的艺术形象:如夕阳下断肠的游子,南宫中卧听滴漏的宫女,悠闲采菊东篱下的隐者,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将士,哀民生之多艰的爱国爱民者……今日我们一起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二、朗读宋诗,探究阅读方法。

次石湖书扇韵①(全国卷Ⅰ)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波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问题:同学们读完这首古诗,我们应留意些什么?

三、诗歌鉴赏一般解题方法。

1、要留意题目。

2、要留意作者。

3、要留意注释。

4、要留意题材。

5、要留意意象。

四、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1、人物形象: 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子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的鉴赏》复习教案的内容

一、教学目的

明确古代诗歌鉴赏的考试内容: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诗歌的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二、教学方法:分层探究法

三、教学程序:导——练——矫——结

教程:

导语:高考诗歌鉴赏一般考查对关键词语意义的理解、思想内容的把握和语言技巧的赏析,近几年的高考古诗鉴赏题考查的主要内容是“诗眼”的理解、形象的赏析、意境的领悟和艺术手法的评价,其复习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方法提示一:抓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是全诗意境展开的总纲,是情感的脉络。因此,抓住诗眼,就能扣住主旨答题,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典题练习: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一)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诗歌一、三句写景,你认为哪两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解析及答案:“冷”和“凉”用得最好。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写景,很好地衬托了一个失意宫女的孤独生活和凄凉心情。

(二)雪晴晚望贾岛

倚仗望晴雪,溪云几万重。樵人归白屋,寒日下危峰。

野火烧冈草,断烟生石松。却回山寺路,闻打暮天钟。

“闻打暮天钟”是不是全诗的诗眼?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

析。

解析及答案:是全诗的诗眼。因为,这句用在篇末起着点活全诗的作用。前七句都是写静景,是望景。“闻打暮天钟”写一声清脆的钟声,由视觉转到听觉。这钟声不仅惊醒了默默赏景的诗人,而且钟鸣谷应,使前六句所有景色都随之飞动起来。整个诗境形成了有声有色、生动活泼的局面。在这充满山野情趣的诗境中,似乎隐隐吐露出诗人“归卧故山”的思想。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的鉴赏-咏物诗 教案

2020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诗歌的鉴赏-咏物诗 教案

咏物诗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方法。

教学重点: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指那些以某一客观事"物"为集中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咏物明志或咏物喻理,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或讽喻现实,或书写个人身世、品格和志向。咏物诗的特点是“不粘不脱”,也就是说,要写出较好的咏物篇章,就要做到既紧扣所咏之物的具体特点,又在其中有所寄寓。咏物诗是以

咏物诗的特点在于托物言志。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由于作者的经历际遇,情趣爱好不同以至对事物观察的角度,认识的深浅不同,同一事物,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

例如李商隐在《咏柳》中借秋柳抒发的是壮志未酬的感慨,而曾巩在《咏柳》中借春柳讽刺了得势猖狂的小人。在高考的诗歌鉴赏题中咏物诗也是很受出题者的亲睐,高考重庆卷选用了《红楼梦》中的两首《咏白海棠》,湖南卷选用了清代张维屏的《新雷》,都是较为典型的咏物诗。

二、特点归纳:

1. 以物象为题,即咏(题、赠、赞)+物象

2.咏物诗,要实写物的声音、形态、色泽等相应的外部特征,有时还要写出其所处环境的特点,求其“形似”。

3.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江苏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及参考答案

江苏省各地2020届高三9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及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专题

南京市2020届高三年级学情调研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黄藤山下闻猿

韦庄

黄藤山下驻归程,一夜号猿吊旅情。

入耳便能生百恨,断肠何必待三声①。

穿云宿处人难见,望月啼时兔正明。

好笑五陵年少客,壮心无事也沾缨。

[注]①巴蜀三峡间有谚语“猿鸣三声泪沾裳”。

9.简要赏析颔联“便能”“何必”两词的表达效果。(5分)

10.全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9.便能:承接首联“吊旅情”(1分),写猿声一入耳就能引发百种恨(1分)。何必:不必等待三声猿鸣就让人断肠(1分),加强反问语气(1分),突出哀愁之深(1分)。

10.羁旅漂泊的哀伤、寂寞;对年少轻狂的悔恨;壮年一事无成的伤感。(6分。每点2分)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2020届高三年级9月联考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

9.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5分)

答:

10.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试简要概括。(6分)

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9.(5分)融情于景,通过西沉的残月、凋零的井梧等肃杀萧条之景,渲染了萧瑟、凄凉的氛围,表达了作者的寂寥悲凉之情。

10.(6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不服年老,壮怀激烈的情怀;已入暮年的无奈;报国无门的痛苦。

江苏省扬州市2020届高三第一学期期初学情调研卷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精选)-高三语文

</Script>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诗歌鉴赏(一)

高考要求: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关于诗歌的基本知识,我指的是体裁方面的知识,因为很少考及而且以前讲过,此地处不再涉及。

一.鉴赏用词之妙

(一)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

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要详加分辨。例如: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全集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全集

高考中国古典诗歌鉴赏教案全集

一、总目录:

第一章考纲解读

第二章古典诗歌的基本特征及读诗的基本原则

第三章古典诗歌的主要类别及相对的高考考点

第四章高考考点分类解析

第一节鉴赏诗歌的语言

第二节诗歌中的形象

第三节诗歌的艺术特色

第四节诗歌的思想情感

二、详解

第一章

考纲解读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考试要点:

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点解读】

1.鉴赏作品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2.鉴赏作品中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还包括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的艺术效果(作用)。

3.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包括作品整体或具体语句的修辞手法、写作技法、表现手法和篇章结构特点。其中常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拟人、拟物)、对比、对仗、用典、夸张、衬托、借代、通感、互文、双关、反语、反复等。

常见的写作技法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方面重点在赋(铺叙)、兴(先言他物),描写方面重点在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工笔与白描、渲染与烘托,议论方面重点在先抑(扬)后扬(抑)、卒章显志,抒情方面重点在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借古抒怀、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想象、联想、象征、铺垫、映衬、烘托、先声夺人、以小见大、乐(哀)景写哀(乐)情等。

常见的篇章结构特点有音韵与节奏、开门见山、首尾呼应、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等。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

案教学设计共3篇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

古代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学习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2. 理解一些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背景。

3. 发掘古代诗歌的文化意蕴和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

1. 掌握古代诗歌的文化背景和艺术表现形式。

2. 分析古代诗歌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3. 了解古代诗人的风格和特点,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1. 掌握如何从文化和思想层面解读古代诗歌。

2. 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浏览和欣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

通过展示一些古代诗歌或朗读几句古代诗歌进行导入,使学生对古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

2. 学习

2.1 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变革

学生首先需要了解古代诗歌与汉赋、唐诗的区别,包括内容、艺术形式和文化意义等方面的不同。让学生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了解各个时代的古代诗歌的变革。

2.2分析著名古诗词的意义和文化背景

以唐诗、宋词为例,通过对著名古诗词的背景和文化特点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古代诗歌的文化内涵。例如:拟古诗歌的创作背景与当时的政治、文化、宗教思想等方面的联系,以及闲适的田园生活、对故巷儿女的爱情之类系列。

2.3诗人的风格和特点

阅读古代诗歌不仅要关注内容,还要关注作者的风格和特点。

通过分析不同诗人的创作特点和写作风格,让学生学会欣赏古代诗歌。

3. 总结

3.1 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课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和收获。

3.2 解答学生对诗歌的疑惑和问题。

3.3 引导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理解和创造力的发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进行诗歌创作。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2020届江苏高考语文专题复习:《古代诗歌鉴赏》 课件  (共218张)
高三第一轮复习
诗歌鉴赏
• 诗歌鉴赏之“四抓”“三什么”: 一、抓题目: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情感…… 二、抓作者:知人论世 三、抓注释:①难理解的词语;②传递诗歌当中隐含
的内容和信息(人物、背景、情感 ……)。 四、抓诗句:
三什么: 写了什么? → 意象/意境 怎么写? → 表达技巧 表达了什么? → 情感
2、明情感。这类诗抒发的情感大致有:①羁旅孤凄之 愁,②恋家怀人之思,③怀才不遇之苦,④厌战思家之情。
3、晓手法。常见的手法有借景抒情、即事写情(先写 所遇之事纷扰,再写故园之思深浓),另外“对面落 笔”(对写法)、虚实相生手法也值得关注。
七、即事抒怀诗 即事抒怀,指的是诗人就某件事发表自己的议论,抒
这类诗常用的手法有: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②想象、虚 实相生,③比喻,④衬托、烘托。
六、羁旅思乡诗
羁旅思乡诗是古典诗歌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
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读者。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意象。意象是鉴赏思乡诗的最佳突破口,要特 别留心四种意象:①月——“月是故乡明”,诗人移情于 月,象征人世间的聚散;②雁——“人归落雁后”,它是 触动诗人乡思的重要媒介;③危楼——“独自莫凭栏”, 古人常因思乡情切而登楼凭栏,借此表现归思;④书信— —“家书抵万金”,书信是用来传递相思之苦的,要领会 诗中家信的作用。
边塞军旅诗表现的思想感情较丰富。或抒发报效国家、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或状写将士的乡愁、家中妻子的离恨, 或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边塞征战的残酷,或反映对帝王黩 武开边的不满、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或惊叹描摹塞上绝 域的奇异风光等。当然,更多边塞诗体现的是一种矛盾的心 情: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与艰苦生活的矛 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2020届高三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一草一木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对 于诗人来说,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鉴赏 诗歌的思想感情,是诗歌阅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 节。但此种题型,很多学生的得分并不是很理想, 究其原因,就是没有真正的读懂诗歌,所以鉴赏、 评价根本无从谈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分 析诗歌中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深刻意 义。
看题目
研究诗题,推断思想情感。
《春夜喜雨》
《秋旱方甚,七月二十八夜忽雨,喜而有作》
《劳停驿》
《残春旅舍》
《南浦别》
《和董传留别》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题李凝幽居》
《思远人》(晏几道)
《遣悲怀》
看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及创作主要风格。 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王维:热爱自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山水隐逸生 活 李煜:高雅富足——沉痛凄怆(南唐降宋);亡国 之思,故国之痛。 李清照:婉约派,前期多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怀念旧国,情调感伤。 陆游: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杜甫:沉郁顿挫,情感饱满,一生忧国忧民。
感谢指导
看作者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联系陆游的生平和毕生心愿——
这首诗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祖国山河的雄阔壮丽,饱含 热爱之情,并为进一步抒情作了铺垫;第三句“泪尽”二字 将亡国之恨宣泄无遗;第四句一个“望”字写出遗民对南宋 军队收复失地的企盼,一个“又”字则曲折地表达出对苟且 偷安的南宋朝廷迟迟没有收复失地的失望与埋怨。

2020届江苏省高三最新语文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苏省高三最新语文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及参考答案

2020届江苏省高三最新语文试卷汇编:古诗词鉴赏

及参考答案

古诗词鉴赏

苏州期初调研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9~10题。

湖上即事

陈起

波光山色两盈盈,短策青鞋信意行。

葑草烟开遥认鹭,柳条春早未藏莺。

谁家艳饮歌初歇,有客孤舟笛再横。

风景无穷吟莫尽,且将酩酊乐浮生。

9.请赏析颔联与颈联的表达效果。(6分)

10.请结合整首诗分析诗人形象。(5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11分)

9.选取早春湖边的典型景物;写景有层次,由远及近而后又到远;视听结合,白鹭水草、柳树黄莺,色彩鲜明,宴饮之歌与孤客笛鸣遥相呼应;呈现出早春特有的湖上风光;作者寓情于景,在对湖光山色的描摹中表达自己醉心山水的愉悦之情。(6分)

10热爱自然、随性自由、任情洒脱的诗人形象。穿青鞋、携短杖,写出诗人的从容随性自由;

“吟莫尽”,”酩酊”“乐浮生”写出其任情纵性畅游自然的旷达洒脱。(5分)

南京市六校联合体期初测试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天香

贺铸

烟络横林,山沈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①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②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自负,谓东君③、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蛩:蟋蟀。②骎骎: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③东君:司春之神。

9.词的上片写景,主要运用了哪种艺术手法,请简要说明。(5分)

10.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9.运用视听结合,“横林”“山沉”“黄昏”等是视觉,“蛩鸣”“砧杵声”等为听觉,渲染了宁静幽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悲伤与孤寂。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三轮复习24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诗歌 (2)

2020版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三轮复习24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诗歌 (2)

特色专项训练(二十九)语言文字运用+文言文+诗歌

(时间:45分钟,分数:45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文字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与众多欧西事物的“迁地弗良”不同,文学史这一著述形式进入中国以后,很快便________,而今已经变得枝繁叶茂。欧洲十九世纪兴盛一时的文学史,在十九世纪末遭遇了来自审美主义的________;二十世纪中叶,在美国学院占据主流的“新批评”更是公然拒绝文学史;尽管后来随着文学社会学、接受美学、新历史主义等研究路径的展开,文学史一度有复兴之势,但对这一学科进行理论反思的声音,一直________。

A.落地生根置疑不绝如缕

B.入乡随俗质疑若隐若现

C.落地生根质疑不绝如缕

D.入乡随俗置疑若隐若现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真正的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城市的真正考验,不是政府的投入和保护,而是来自民间的热爱

②并非陈列在纪念馆里和展览会上,那不过是亡者之骸

③一座有文化的城市应时常响起历史老人的咳嗽声

④文化应该是活的,活在人的日常习惯中

⑤它的载体不是档案和文献,而是人的呼吸、举止

A.①③②④⑤B.②⑤④①③

C.②④⑤③①D.④②⑤③①

3.请从春节联欢晚会的“世间同春”对联集锦中,挑出适合山东与山西以及广东与广西的语句,并依次分别组成上下联,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水泽源流江河湖海

②金银铜铁铬镍铅锌

③泰山日壶口烟天地奇观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四

2020高考语文江苏专版大二轮复习练习:古典诗歌鉴赏精准训练 精准训练四

精准训练四赏析用典艺术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渔家傲

晁补之

渔家人言傲,城市未曾到。

生理自江湖,那知城市道。

晴日七八船,熙然在清川。

但见笑相属,不省歌何曲。

忽然四散归,远处沧洲微。

或云后车①载,藏去无复在。

至老不曲躬②,羊裘行泽中③。

注①《诗经·小雅·绵蛮》:“命彼后车,谓之载之。”后车,即副车,跟在后面的从车。

②《晋书·陶渊明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曲躬,即弯腰行礼,引申为屈身事人。

③《后汉书·严光传》:光武即位,(光)乃变名姓,隐身不见。帝思其贤,乃令以物色访之。后齐国上言:“有一男子,披羊裘钓泽中。”

本诗最后四句,运用典故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运用“后车”典故,表明诗人无意功名富贵,主动避世;②运用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典故,表明诗人不愿沉浮宦海、屈身事人;③运用严光“披羊裘钓泽中”典故,表明诗人想要寄情山水,归隐湖泽的志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边将

施肩吾

轻生奉国不为难,战苦身多旧箭瘢。

玉匣锁龙鳞甲冷,金铃衬鹘羽毛寒。

皂貂拥出花当背,白马骑来月在鞍。

犹恐犬戎临虏塞,柳营[注]时把阵图看。

注汉代将军周亚夫驻军细柳防备胡人。周亚夫以治军严明著称。

本诗尾联运用了典故,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优秀学案(读懂诗歌)

【语文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优秀学案(读懂诗歌)

读懂诗歌【读懂诗歌三步骤】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读懂正文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平时可以尝试翻译全诗,同时要注意以下两个关键点:

1.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词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变形处理。

(1)改变词性。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自己另举两例:

(2)改变词序

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

自己另举两例:

2.抓关键词句品情态。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而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因此,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当然,最重要的是抓关键词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如:

练习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淇上别赵仙舟王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题目提供的信息:

方法举例

结句和其他体现思想情感的字句,往往直接透露了诗的主旨。李白《静夜思》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是诗眼句,全诗要表达的对故乡的思念通过最后一

句表现了出来。

诗词中的一两个字往往揭示了其情感,这样的字叫“情感语言”。抓住了这些字,把握思想感情往往既快又准。杜甫《旅夜书怀》“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字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

(2)诗歌翻译:

(3)抓住关键词句:“笑”“泣”“伤离”“愁”。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江苏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江苏省2020届高三下学期5-6月语文试卷精选汇编:古诗词鉴赏专题

古诗词鉴赏专题

根据(南京市第三次模拟、盐城市第四次模拟、南通等七市第三次模拟、江苏省压轴卷、江苏省考前押题密卷、盐城中学5月模拟、扬州中学5月质量检测、金陵中学6月模拟、如皋中学模拟试卷三、江苏省三模全真模拟试卷试题2-5)语文试卷汇编而成

南京市第三次模拟

三、诗歌鉴赏(11分)

病中绝句八首

(其四)

病中心境两俱降,犹忆江湖白鸟双。

一夜雨声鸣纸瓦,听成飞雪打船窗。

(其五)

檐头排溜密如帘,溪上层阴定解严。

最是看山奇绝处,白云堆絮拥青尖。

9.这两首诗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雨的?手法有什么不同?(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这组诗描写的“病中心境”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角度:前诗是声音,后诗是形态。手法:前诗运用了听觉、想象,后诗运用了比喻。(5 分。角度2 分,手法 3 分)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高三语文高考诗歌鉴赏专题复习教案

课题:诗歌专题复习学案(一)——表达技巧

上课日期:月日星期:节次:

复习目标:掌握诗歌常见的表达技巧

一.知识归纳: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或说“直抒胸臆”“即事抒怀”)和间接抒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哀情,托物抒情,情景交融,融情于景,用典抒情,以景结情)两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白描 (4)扬抑 (5)象征 (6)高低远近结合 (7)动静结合 (8)点面结合(9)声色光味结合 (10)渲染 (11)借古讽今 (12)对比 (14)正侧结合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反复、互文、借代、对偶、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答题步骤:

第一步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第二步结合诗句阐释怎样是用了这种手法。

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二、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用法,并加以分析

1、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王伦》)

答案:桃花潭水之深“不及”汪伦情谊之厚,从而衬托了汪伦深厚的情感;另外,用潭水和情谊相比,变无形的情感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2、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答;“彩云间”用夸张的手法突出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后面舟行之速、行期之短作铺垫。“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和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表现舟行之迅速,心情之愉快(作者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半道遇赦)。

3、花间一壶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李白《月下独酌》)

【步步高】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学案31 如何读懂古诗

【步步高】2020年高考语文(江苏专用)一轮学案31 如何读懂古诗

学案31如何读懂古诗

学案目标掌握读懂古代诗歌的方法技巧。

古诗鉴赏,其基础是要读懂诗歌。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读懂诗歌是关键;对于命题者来说,如何引导学生先读懂后鉴赏,命题的导向至关重要。近几年的高考诗歌鉴赏设题已开始倾向于此。

读懂一首古诗,说到底就是知道该诗诗句意思,把握写作内容,以及知道作品是按什么样的思路和层次写的。为此,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做好以下几方面积累。

一、了解诗歌常见意象的寓意

1.知识梳理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与物,长期以来,有些被诗人写进诗中的事物具有了特定的寓意。如“杨柳”暗喻离别,“梧桐”意味着凄凉悲伤,“采薇”借代隐士等。这些具有特定寓意的意象在平时学习中要记住,这对读懂考场诗歌有很大的帮助。

2.演练体悟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清时。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六合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语文总复习讲解

第四部分(1)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讲析]

“初步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张伟明语)自1994年起,考查诗歌鉴赏。起初只考一首古代诗歌鉴赏,3分,后来又增加现代诗歌鉴赏,题量也从一题增至三题,9分。2002年,2020年,只考古诗鉴赏,题型也由选择题改为简答题,6分。主观性命题是“考虑到鉴赏问题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首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张伟明语)。命题形式不断变化,高考对诗歌鉴赏的要求逐步提高,试题难度逐步加大。

古代诗歌鉴赏要求考生依据试题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其思想内容,从近两年来看,重点考查了作品的语言,尤其是作者炼字炼句的着力点。要读懂并且会鉴赏古代诗歌,首先要抓标题,了解写作重点,“春夜洛城闻笛”交代了时间、地点、事情;其次要抓形象,以理解作品的内容自然形象还是人物形象,自然形象常常是为了表现人物形象,谁在吹笛,谁在闻笛,“何人”看似设问,其实是融入了诗人自己;再次,还要寻求中心词句,以把握作品思想内容的核心,“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闻玉笛之声,闻折柳之音,起故园之情。另外,还要积累一些古代诗歌的知识,适当注意答题的方法。

关于古代诗歌方面的知识

1、思想内容

诗歌中的形象和意象,是作者精选出来的素材,具有典型性和暗示性,易引起读者的联想。它们是诗人情意的载体,是其情感的物化。

意境是沟通作者思想情感与鉴赏者思想情感的桥梁,作品形象鲜明,情景交融,就易使鉴赏者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领会诗歌的意境,要以语言为媒介,发挥想象和联想,进入作者创设的境界中去。把握意象,深入意境,有助于深刻体会诗歌的主旨。

对诗歌主旨把握的正误浅深,不仅在于是否读懂,还在于能否在广义语境中充分挖掘。应充分利用诗题中的关键字眼或小序的提示,联系诗人的际遇、补充的注释及有关的时代背景等等,综合驾驭,忌讳割裂时代,架空分析,人为拔高。

2、艺术风格

古代诗歌风格纷呈:雄浑、细腻、淡雅、宁静、朴素、平实、华妙、庄严等。李白诗清新飘逸,杜甫诗沉郁顿挫,元轻白俗,郊寒岛瘦,苏辛豪放,柳李婉约,诗作个性鲜明。鉴赏时要反复诵读,仔细玩味。

3、创作手法

情景交融是古人写景咏物诗的最大特点,或寓情于景,或寓情于物,或借古咏怀,赋、比、兴,对比烘托、象征寄托、直抒胸臆、侧面渲染要注意区分,不能混同。

4、诗歌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清新、绚丽、明快、含蓄、平易、简洁,丰富多彩。古人写诗,重“炼字”,欣赏古诗要善于发现并领会那些经过精“炼”而传神、富有深意的词语。

另外了解诗歌中的一些典故、佳话、用语、风尚,也有助于解读诗意。

具体答题时,要读清要求,不要答非所问,隔靴搔痒;要结合相关的诗句作简要分析,不能架空分析。如有“是否”(或“能否”)的问法,先作判断,再回答理由。虽说可以见仁见智,但更多的时候是有相对唯一的答案的,想标新立异,反不能自圆其说。

[高考题例]

1.(2020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注]。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杂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泉流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

解析:古人很重“炼”字,尤其是动词,“咽”、“冷”是第三联中的两个动词,营造了一种意境,与全诗是相一致的。

2.(2002年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发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解析: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是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折柳”属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古人别离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杨柳依依,正好表达恋恋不舍之情。全诗紧扣“闻”字,因笛声而“闻”折柳,因“闻折柳”而起思乡之情。

3.(2001年全国高考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舍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数丝注。

注:古人有“密雨如散丝”的诗句。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C)

A.首联两句写黄昏时分,诗人伫立在细雨蒙蒙的江边。这既点明了诗题中的“暮雨”,又照应了诗题中的“送”字。

B.二、三两联描写船帆被细雨打湿而变重,鸟翅因沾雨而无法轻巧地飞翔,天朦朦胧胧看不清通海处,远处江边的树却显得十分滋润。

C.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情与景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D.全诗第一句直接点明“微雨”,而后面主要是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这样更增强了诗的形象性和表达力。

解析:这是一首送别诗,却重在写景,全诗紧扣“暮雨”和“送”字着墨。A、B、D三项都是恰当的。C项“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分析不恰当,尾联“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直抒胸臆,离别之情喷涌而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