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分水岭梗死52例临床分析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
关键词: 脑分 水 岭 脑梗 死 颈 动脉 狭 窄 防 治
Th r i t r h d se i sci ia n l ss eb a n wa e s e tm de l c Ia ay i n
C J a f n ^ in eg A s a tObet e An lz s h l i l nfs t n whc h ri trh dse de ,ic se s ah g n s n etet n t t— b t c : jci : ay e ec nc r v t i a ma i t i i t eb a waes e tm is dsu ssi t o e e i a dt rame ts ae eao h n tp s h r
摘要 : 目的 : 析 脑分 水 岭梗 死 的临床 表 现 , 讨 其发 病 机 制 和治 疗 策略 。 方法 : 分 探 回顾 性 分析 近 2年 本 院住 院确 诊 3 9例 脑分 水 岭梗 死 的 临床 资 料 。 结果 : 基 本 治愈 1 临床 9例 , 显著 进 步 1 , 步 7例 , 效 2例 。结论 : 快作 C MRI 1例 进 无 尽 T/ 或彩 超检 查 , 有条 件 者行 全 脑造 影检 查 , 明确诊 断 , 查 找病因, 有针 对性 的 治 疗, 改善预 后 。 可
52例脑分水岭梗死的治疗体会
方法虽然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但对操作的要求更高,需要医师认真学习掌握以防出现术后不良反应[5,6]。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的方法相对传统方法能够更有效治疗女性不孕不育,减轻输卵管梗阻状态的同时提高受孕率,建议在临床推广使用。
参 考 文 献[1] 陈雪梅.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治疗不孕不育120例临床分析.广东医学,2011,32(12):1588-1590畅[2] 刘晶丽,杨小敏,叶小燕.腹腔镜下输卵管疏通术疗效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0,25(30):464-465畅[3] 周晓莉,郭晓燕.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0,8(8):19-19畅[4] 刘效群,吕丽华,张素芝.宫腔镜插管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疗效.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9,17(11):686-687畅[5] 叶颖雯,王筑.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的临床观察.河北医学,2011,17(12):1620-1623畅[6] 陈瑶,李曼丽,徐根儿,等.影响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治疗输卵管性不孕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0,14(11):34-36畅52例脑分水岭梗死的治疗体会祁秀丽 张伟伟【摘要】 目的 浅谈脑分水岭梗死(CWI)的病因、治疗及愈后。
方法 回顾52例经头颅CT或MRI证实的脑分水岭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改变。
结果 皮层前型11例,占21畅1%,病灶在ACA和MCA供血交界区,呈楔型,临床表现轻偏瘫、偏身痛觉减退、智能减退等症状。
皮层后型14例,占26畅9%,病灶在MCA和PCA供血的交界区,呈楔型或腔隙型(直径在2cm以下的小病灶),临床表现为轻偏瘫、偏盲等症状。
皮层下型27例,占51畅9%,病灶在ACA、MCA、PCA皮层支和深穿支的边缘带,常位于侧脑室额角后,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临床表现为轻偏瘫,认知障碍甚至痴呆。
结论 脑分水岭梗死发生率较高,是脑梗死中的重要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化,通过头CT及MRI可确诊,并通过TCD、头颈CTA、DSA可明确严重狭窄的血管,积极处理,防止和减少脑分水岭梗死进一步加重,同时对容易诱发脑分水岭梗死的血流动力学变化、颈动脉血管异常、血液状态异常等重要发病因素能够提前预见积极防控,多数预后良好。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1. 引言1.1 分水岭脑梗死的定义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由于颅内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局部大脑缺氧缺血而引起。
这种病症的发病率在中老年人群中较高,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分水岭脑梗死的特点是病变多发生在脑血液供应相对薄弱的地带,如大脑皮质下、大脑白质之间的血管分支等部位。
此类脑卒中在临床表现上通常表现为半侧面肢体无力、感觉障碍、失语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瘫痪、失明等严重后果。
及早发现和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分水岭脑梗死的病因多种多样,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因此在预防和治疗方面需采取多种手段。
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因、制定合理治疗方案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在治疗中,早期的溶栓治疗、适当的手术干预、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等均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需因人而异,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00字】1.2 分水岭脑梗死的危害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占据了脑梗死的10%-15%。
分水岭脑梗死的确切危害包括脑组织的急性缺血缺氧损伤、血脑屏障破裂,导致脑水肿、出血性转化或脑梗死区域扩大;紧接着是大脑皮质下纵行纤维受累,影响大脑两半球之间的传导,导致上皮性缺失、感觉异常或运动障碍;此外还可能引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破,导致脑出血,甚至伴有脑疝形成,这种情况对患者预后非常不利。
分水岭脑梗死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静脉血栓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等,进一步加重患者的病情,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及时有效地治疗和干预分水岭脑梗死至关重要,避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2. 正文2.1 治疗方法治疗方法是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关键环节,包括溶栓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康复训练。
溶栓治疗是一种通过溶解血栓来恢复血流的方法,常见的药物包括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脑分水岭梗死50例临床分析
节形 . 位于大 脑 凸面 旁矢 状 带, 前 分 水 岭 梗死 。② 大 脑 中动 称
脉与 大脑 后 动脉皮 层 支 的 边缘 区 梗 死, 三 角形 , 于 侧脑 室 呈 位
后 端 . 后 上 分 水 岭 梗 死 。 ③ 大 脑 前 、 、 动 脉 共 同 供 血 的 顶 称 中 后 枕 叶 三 角 区 。 死 呈 三 角 形 。 于 侧 脑 室 三 角 部 外 缘 , 后 下 分 梗 位 称 水 岭 梗 死 。 ④ 大 脑 中动 脉 皮 层 支 与深 穿 支 交 界 的 弯 曲 地 带 , 梗
长 。 ③ 可 有 精 神 性 格 改 变 。 ④ 二 偏 征 、 偏 征 为 主 , 偏 征 不 一 三
多。 且下肢 单瘫较 上肢 多 。⑤ 多为 轻瘫 。⑥ 出现 经皮 层运 动 性
失 语 。⑦ 血液 流变 学异 常 。 C I 断 主要依 赖 C 或 MR 。 根 据 C 表 现 可 将 C 1 W 诊 T I T W 分 五 型 : 大 脑 前 动 脉 与 大 脑 中 动 脉 皮 层 支 边 缘 区 , 死 呈 线 ① 梗
文章 编号 :0 40 1 (0 2 0 .2 9 影 响 , 示 对 高 血 压 患 者 , 床 医 师 不 应 过 量 使 用 提 临
脑 分 水 岭 梗 死 ( W I是 神 经 内 科 常 见 病 , 是 脑 内 相 邻 较 C ) 它
血 1 2例 . 心 室 肥 厚 8例 , 性 心 动 过 缓 2例 ;4例 行 颅 多 普 左 窦 3
C [】在 临床上 应 控 制动脉 粥样 硬 化 的常见 病 因, WI , 2 如高 血 压、 高 血脂 、 尿病 等。 糖 心脏 疾患 可 造成脑 的灌 注 压 降 低 或 附壁 血 栓 选 择性 进 入 分水 岭 区终末 血 管 导致 C WI的发 生 [ 本 组 有 3 。 2%患 者 有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脑梗死是指由于血管阻塞造成的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是导致脑功能障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脑梗死的治疗已取得了很大进展。
本文将从治疗及临床预后两方面来探讨分水岭脑梗死。
1.治疗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手术治疗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梗死的基础治疗方法,其中溶栓治疗和抗凝治疗是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溶栓治疗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方法。
经过研究证实,溶栓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再灌注率,恢复缺血区域的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减轻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但需要注意的是,溶栓治疗需要选用适当的药物,并且要掌握适当的溶栓时间,否则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抗凝治疗则是用于控制脑梗死的进展。
抗凝治疗可以减缓栓塞的进展速度,防止栓子进一步扩大,从而减少神经细胞的缺血和坏死。
但是,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需要非常慎重,因为该治疗方法有可能导致脑出血,给患者带来更大的风险。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近年来才应用于脑梗死治疗的一种方法,它是通过经颅超声导引,从腹腔或股动脉引导导管,将机械器材送入脑血管内进行取栓或溶栓治疗。
通过介入治疗,可以直接清除血管内的栓子,恢复脑血流,从而减轻脑缺血的程度,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同样,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介入治疗也是一种非常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法,而且可以避免溶栓时间过长和出血的风险。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一种针对病变部位直接进行干预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颅内外分流术、颅脑减压手术等。
这些手术方法可以显著缓解分水岭脑梗死病情,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
2.预后对于分水岭脑梗死,预后的判断和治疗措施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预后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年龄、病史、治疗方法等因素。
其中,年龄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细胞的再生和修复能力会逐渐下降,从而可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分水岭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临床上常见且严重,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
如何有效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并对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是当前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通过系统综述相关文献和临床研究,就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和临床预后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一、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等。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溶栓药物如尿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可以溶解血栓,提高梗死灶的再灌注。
抗凝药物如华法林可以有效的预防血栓形成。
还有一些辅助药物如降压药、胰岛素等也可以辅助治疗分水岭脑梗死。
2. 血管内治疗对于一些严重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血管内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治疗方法。
血管内治疗主要包括血管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植入术。
这些手术可以有效的清除血管内的血栓,恢复脑血流,降低梗死面积,减轻患者的症状。
3. 康复治疗康复治疗是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长期治疗措施,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通过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二、临床预后分析对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预后进行分析,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患者的年龄和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和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预后较差。
其次是梗死部位和范围,大面积梗死和影响重要功能区域的梗死预后较差。
患者的治疗方案和治疗效果也直接影响预后。
一些并发症如肺炎、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等也会对预后造成不良影响。
目前的临床研究表明,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与治疗的及时性密切相关。
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预后。
针对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还需要进一步探索更为精准的干预措施,如个体化治疗、干预窗口的确立等。
加强患者的康复治疗也是提高预后的重要手段。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和预后分析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和综合的考虑。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95 例( 40. 1%) , 例纤维蛋白原在 4岁L 以上, 7 1 4 7 例患者血脂增高(3 , ) , 0 2% 以胆固醇增高为主, 均在
顶、 颗交界区, 枕、 临床以偏盲、 偏瘫、 经皮层性感觉 失语、 皮层性感觉障碍、 情感淡漠为主要表现。 皮层 前后两型 c 扫描显示为片状低密度区, T 呈楔形, 尖
邓8 例中, 1 例, 男14 女卯例, 男女比 率为1。 1, 4: 年
龄4 一 岁, 3 . 2 岁。 3 8 7 平均6
1. 2 发病因素 1。 1 血流动力学变化 发病前有血压降低者8 2. 7 例, 7 . 5%。在血压降低的患者中, 占3 其中17 例有 心律失常;1 例有心肌缺血的表现;5 例有心衰; 例 3 7 患者曾 作心脏手术;3 例降压药使用不当造成血压 4 过度下降;5 例因体液丢失引起血容量下降未及时纠
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②皮层后型:梗死发生 在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或大脑 前、 后支动脉共同供血的皮层支边缘带;③皮层 中、 下型: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的边 缘带。以上可统称为幕上分水岭梗死。椎基底动脉 系统的血管之间供应区梗死为幕下分水岭梗死。 本 组病例均为幕上性脑分水岭梗死, 其中皮层前型8 1 例(3 , , 4 0%) 病灶多位于额、 顶交界区, 临床主要表 现以智能障碍、 偏瘫、 经皮层型运动性失语等症状为 主。 皮层后型92 例( 3 。%) , 8 石 病灶多位于顶、 枕或
199 . 1337 一 5 . 7 134
道[ 对老年患者术前行扩容治疗, 有超过机体的 ] 6 只
防御能力, 同时伴有左心功能不全时, 才有可能发生 肺水肿。总之, 通过控制性降压的联合应用, 急性高 容量血液稀释对一般情况良好, 无心肺功能障碍的
50例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分析
50例脑分水岭梗塞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塞(CWI)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方法回顾性分析50例经头颅CT证实的CWI患者的病因及临床特点。
结果CWI的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脑的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心脏疾患等。
皮层前型18例(36%),临床表现为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经皮层运动性失语等;皮层后型22例(44%),表现为视野缺损、皮质性感觉障碍等;皮层下型10例(20%),表现为轻偏瘫或偏身感觉障碍等。
结论CWI的主要病因为体循环低血压、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及心脏疾患。
【关键词】脑分水岭梗塞;病因;临床特点脑分水岭梗塞(cerebralwatershedinfarct;CWI)是指发生在脑内两条动脉供血区交界处的梗塞,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
全身血压骤降、颈内动脉脑内大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为导致CWI发生的最常见原因。
CT、MRI可以明确诊断CWI。
现将我科2003年7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50例CWI总结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男29例,女21例;年龄36~78岁,平均65.4岁。
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并证实为CWI。
有高血压36例,高脂血症26例,糖尿病18例,冠心病14例,窦性心动过缓2例,房室传导阻滞2例,心房纤颤1例,心脏功能不全1例。
发病时血压明显较平时下降32例(主要为发病前服用降压药过量、腹泻、脱水等)。
经CT血管造影(CT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示颈内动脉或颅内动脉狭窄24例(单侧16例,双侧8例),烟雾病2例。
急性乙醇中毒3例,急性胃肠炎2例,发热3例,肾功能不全1例。
1.2 临床表现本组言语障碍14例,其中运动性失语9例,经皮层运动性失语4例,命名性失语1例;偏盲9例,运动障碍20例,感觉障碍16例,局灶性癫痫3例,智能障碍6例,Gerstmann综合征2例。
1.3 影像学特征50例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其中38例又行头颅MRI 检查。
60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深度制订了该肿瘤的分期方法:T 1 期:膀胱仅限于膀胱黏膜及黏膜下
层 }T 2 期 :肿 瘤浸润 膀胱浅 肌层 ,T 3 期 :肿瘤 浸润膀胱 深肌层 ,T 4 期 :肿瘤侵及膀 胱壁外和盆腔 淋 巴结转移 以及周 围脏器 转移。本组病 例通 过对膀胱肿瘤 的超声声像 图特征 以及肿 瘤对膀胱壁 浸润深度将其
版社 ; 1 9 9 6 .
腹部超声成像质量更清晰,分型更加明确。
3讨 论
膀胱 肿 瘤 以恶 性居 多 , 占全 身恶 性 肿 瘤 的 1 . 5 %~ 3 %,病 因可
能与慢性刺激、药物因素如苯胺类物质的吸人 ,膀胱血吸虫病等 有关 】 。患者9 0 %有血尿 、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 ,并有
型的符合率都比较高,但是腔内探头成像明显优于经腹体表超声检查
方法 ,经腹超 声检查受肠 气及肿瘤位置 影响分型不 清3 0 例 ,而 经腔内 探头成像检查 后2 3 例 明确 了分型 。而且 ,两种检查方 式分型均 明确 的 肿物 ,腔 内探 头的成像要 比经腹部超声 成像 质量更 清晰 ,分型更 加明 确 。经腹超 声检 查 影响 因素较 多 ,比如 患者体 形肥 胖 ,腹壁 手术瘢
分为表浅型和浸润型。原位癌,乳头状无浸润肿瘤以及T 1 期肿瘤为表
浅型膀胱肿瘤 ,其余三期为浸润型膀胱肿 瘤 ] 。 采用超声 影像 技术能够 很准确 的判 断膀胱肿瘤 的数 目、大小 、形
数据 结果 比较采用计数资料 检验 ,P <0 . 0 5 为差异 有显著性。 2结 果 本组 病例 中,1 0 3 例肿瘤 患者经手术后 发现肿块共 计 1 3 5 处 ,病理 证 实为膀 胱癌 ,所有 的病例 经腹超 声检查 出肿瘤 1 1 1 处 ,腔 内探 头检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脑组织供血受累的一种类型的脑卒中。
该类型的脑卒中发生在脑血管高低位的交界处,是由于交界处脑血管的供血状况受到影响所致。
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具有很高的难度和挑战性。
目前,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方式。
药物治疗主要通过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形成,同时通过维持稳定的血压水平和心功能来减轻脑组织的缺血和缺氧。
手术治疗主要有颈内动脉内窥镜下插管治疗、颅内血管碎石术和颅内血管直接重建等方式,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维持血流通畅来促进脑组织的再灌注。
不过,治疗分水岭脑梗死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和风险。
药物治疗可能会遇到一些副作用,例如出血和血小板功能异常等,同时可能需要长期服药。
手术治疗虽然可以促进脑血流的恢复,但是操作难度较大,有一定的创伤风险和术后恢复周期较长的缺点。
根据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分水岭脑梗死的预后并不理想。
其中,患者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同时患者可能面临长期的神经功能障碍和认知障碍等后遗症。
此外,年龄、病程、病灶的大小和位置、患者基础健康等因素都会影响患者的预后。
因此,治疗分水岭脑梗死需要根据个体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对于患者术后的康复管理和定期的复查也非常重要,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并发症和后遗症,促进患者康复。
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
【 键 词 】 脑 分 水 岭 梗 死 ; 血 压 ; T; I 关 低 C MR 【 图分 类 号 1 R73 3 【 献 标 识 码】 B 中 4.3 文 【 章 编 号 1 17 —10 20 ) 90 6 2 文 6 35 1 ( 0 7 0 0 70
7 d入院 。
阻力使 脑血 流维 持 在 一稳 定 水 平 , 为脑 血 管 自动调 称 节机制 。但 当 MAP超 出 一定 界 限时 , 血 流直 接 受 脑 血 压 的影 响 。平 均动 脉 压 ̄ 6 mmHg时 , 血 管 的 自 0 脑 动调节 机能 则可 能丧 失 , 可影 响脑 灌注 甚 至 引起 脑 缺 血 缺氧 。由于脑 细胞 对 缺 氧 的 耐受 性 很 低 , 旦发 生 一 则 可引 起脑 细胞 功能 的损 害 。高血 压患者能 耐受 较高 血 压但 不能 耐 受 较 低 血 压 , 压 较 平 时 降 低 3 , 血 O 脑 血 管 自动调节 能力 受 到影 响 , 引起 脑血 流量 的减 少L 。 3 ] Ad ms a 等对 1 1例心 脏手 术意 外 死亡 的病 人 尸 检研 究 发 现血 压骤 降可 导 致 分 水岭 脑 损 害L , 组 降 压过 快 4本 ] 过低 后 发病 6例 , 腹泻 后发 病 5例 , 安静 时发 病 1 4例 , 说 明发 病与低 血 压 、 血容 量有关 。( ) 动脉狭 窄或 低 2颈
研究 日益 重视 。
2 1 病 因与机 制 ( ) 常见 的原 因为体循 环低 血压 . 1最 及低血 容 量[ , 2 因脑 的 位 置 及 功 能 关 系 , 缺 氧 最 敏 ] 对 感, 易受 体 循环低 血 压及 有效循 环血 量 的影 响 , 特别是 原有 动脉硬 化 已导致 慢 性 脑 供 血不 足 的老 年人 , 旦 一 血压 降低 , 出现 C I 易 W 。一 般 认 为 , 康 人 的平 均 动 健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位于大脑中动脉内侧支供给区域的缺血性脑梗死,由中动脉内侧分
水岭所致。
治疗分为急性期治疗和恢复期治疗,临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急性期治疗包括溶栓治疗和机械取栓治疗。
溶栓治疗是通过静脉给予溶栓药物,使血
栓溶解,恢复血流,缓解缺血症状。
溶栓治疗的适应症包括病情符合溶栓治疗指南的患者,治疗窗口期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机械取栓治疗是通过导丝和血管支架等器械将血栓取出,恢复血流通畅。
机械取栓治疗适用于溶栓治疗无效的患者,或溶栓治疗禁忌的患者。
恢复期治疗包括康复训练和药物治疗。
康复训练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认知训练等,旨在通过训练患者的功能恢复和适应日常生活。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
压药和抗凝药物等,目的是预防再次脑梗死的发生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临床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是患者本身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
年
龄越大,合并疾病越多,预后越差。
二是病灶的因素,包括梗死部位、梗死面积、灌注情
况等。
梗死脑区越广泛,灌注越差,预后越差。
三是治疗的因素,包括治疗及时性、治疗
方法等。
急性期及时治疗可以减少脑损伤,改善预后。
四是康复训练的因素,包括康复时间、康复措施等。
早期开始康复训练,坚持康复训练,可以提高预后。
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应在急性期进行溶栓或机械取栓治疗,恢复期进行康复训练和药
物治疗,以改善预后。
加强对患者的治疗宣教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也是
关键的预后因素。
临床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病因、影像表现、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案例分析及区分内、外分水岭要点总结
临床分水岭梗死发病机制、病因、影像表现、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案例分析及区分内、外分水岭要点总结分水岭梗死是发生在具有特征性位置的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的缺血性病变。
分水岭梗死在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已知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和脑血管疾病有关。
图1. 分水岭脑梗死血管供血区分布病因与发病机制1)体循环低血压:脑分水岭区距心脏最远,最易受体循环血压或有效循环血量的影响。
通常表现为双侧分水岭脑梗死。
2)颈部/颅内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最常见原因,国外支持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
3)微栓子栓塞:皮质型分水岭梗死发生多与微栓子有关。
4)血液流变学异常。
5)栓子清除率下降:最近研究表明,脑血流动力学障碍(低灌注)和微栓子,两者协同导致了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影像表现1)分水岭脑梗死的MRI 表现:梗死病灶在T1WI 呈低信号,T2WI、FLAIR、DWI 上均呈高信号。
2)分水岭脑梗死的CT 表现:梗死病灶在CT 平扫上表现为低密度影,CT 平扫在缺血性脑梗死具有局限性;CTP 上表现为低灌注。
大脑半球分水岭梗死分型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经典分类为:皮质型、皮质下型及混合型脑分水岭梗死(图2)。
图2.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型、皮质下型、混合型皮质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后型脑分水岭梗死(图3)。
图3.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皮质前+ 后型皮质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可进一步分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以及皮质下下型脑分水岭梗死(图4)。
图4. 从左到右依此为:皮质下前型、皮质下后型、皮质下侧型、皮质下上型、皮质下下型临床上经常运用简化后的分型:内分水岭梗死(皮质下型,IWSI)和外分水岭梗死(皮质型,CWSI)。
内分水岭梗死约占分水岭梗死约60%。
IWSI 的责任血管主要为豆纹-大脑中动脉、豆纹-大脑前动脉、大脑前-脉络膜动脉、大脑中-脉络膜前动脉等;CWSI 的责任病灶主要分布在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等处。
【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分析】脑分水岭梗死
《【脑分水岭梗死临床分析】脑分水岭梗死》摘要: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2条或3条动脉,由于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注压同时降低,使灌注交接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导致的梗死[1],本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58~85岁,平均年龄71.5岁,本组合并腔隙性梗死23例,颈部血管彩超或TCD显示单侧颈内动脉闭塞4例,狭窄7例,大脑中动脉闭塞2例,狭窄8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摘要] 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治疗。
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0例CWI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均给予纠正低血压,补充血容量,抑制血小板聚集,积极治疗原发病,按照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15例,显著进步11例,进步4例。
结论 CWI分为皮质前型、皮质后型及皮质下型。
临床特点与其病变部位有关,皮质前型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偏瘫和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精神障碍;皮质后型以偏盲最常见;皮质下型主要表现为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
由于头颅CT及头颅MRI的特征性改变,使CWI在临床上与其他类型脑梗死更易识别。
临床上对此类脑梗死应减少脱水药物的应用,注重病因治疗,积极纠正低血压,扩充血容量,如有老年高血压合并颅内外血管重度狭窄患者,应注意降压的调控,避免过度降压,老年人发生腹泻、脱水时应立即补液,保证有效循环血量,减少CWI 的发生。
[关键词] 脑分水岭梗死;治疗脑分水岭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 CWI)是指脑内相邻的2条或3条动脉,由于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注压同时降低,使灌注交接区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导致的梗死[1]。
颅内外血管狭窄闭塞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因素,及时发现病因及有效治疗对CWI的预后有重要意义,现将本院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收治的30例CWI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诊治,一文读懂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诊治,一文读懂上周我们分享了脑分水岭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今天就来谈谈如何进行诊治。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大家是不是已经熟悉啦?复习轻戳这里(脑分水岭梗死的解剖和分型,一文读懂!)。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分水岭脑梗死的诊治策略。
图1 “分水岭”治病先求因对于脑分水岭梗死的诊治,也许你的大脑中有一团乱线,剪不断,理还乱。
图2但是,与大多数疾病相同,治疗脑分水岭梗死时,应着重分析患者的病因。
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包括:•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主要包括体循环低血压•脑主要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子栓塞•血液流变学异常•栓子清除率下降•后交通动脉的解剖变异部分患者可有多种病因同时存在。
例如,在颈动脉狭窄超过50%的患者中,微栓子机制和低灌注机制都可以导致脑分水岭梗死的发生。
患者的临床特征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病因。
•双侧的脑分水岭梗死可能是由于全脑低灌引起,如严重的低血压、低氧血症、休克、弥漫性脑血管病变等;•前后分水岭的对称性梗死提示整个半球灌注压较低;•深部脑分水岭梗死常常是局部病变导致,如单侧颈内动脉狭窄;•同一大脑半球内存在2处以上的分水岭梗塞,常与严重的同侧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有关;•单侧脑分水岭梗死时,通过影像学检查确定是否有血管狭窄以及评估狭窄程度至关重要。
脑分水岭梗死的辅助检查脑分水岭梗死的辅助检查手段与其他脑梗死检查手段大致相似。
注意进行常规的检查以明确有无严重脱水、低血容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体循环低血压的情况。
发现患者存在脑分水岭梗死时,应注意进行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情况的检查,如结合患者实际情况进行MRA、CTA、DSA等检查。
此外,还应当注意进行相应病因筛查,如心源性的进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
此外经颅多普勒超声对微栓子的监测有重要价值。
特殊类型——小脑脑干分水岭梗死小脑脑干分水岭梗死相关介绍较少,这里对其进行总结。
幕下的脑分水岭梗死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小脑上动脉交叉供血区的脑梗死(图3,图4)。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
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几年本院住院确诊42例脑分水岭梗死的临床资料。
结果:临床基本治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7例,无效3例。
结论:尽快作CT/MRI或彩超检查,明确诊断,积极治疗,可改善预后。
标签:脑分水岭脑梗死;颈动脉狭窄;防治脑分水岭梗死(CWI)是由相邻的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所致,也称边缘带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现将本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42例CWI患者资料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6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的CWI患者42例,男24例,女18例,年龄44~81岁,平均64.5岁,降压过快过低发病者4例,腹泻后发病3例,心衰发病4例,窦性心动过缓发病6例,合并高脂血症8例,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合并TIA病史9例,合并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
1.2临床表现肢体轻偏瘫8例,偏身感觉障碍5例,视野缺损5例,C-erstman综合征6例,意识障碍2例,假性球麻痹3例,失语6例,头昏头痛7例。
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做了CT扫描,30例做了MRI扫描,皮层前型6例,皮质后型8例,皮质下型26例,合并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3例,腔隙性梗死8例,脑白质疏松6例。
皮质梗死多呈楔形,底面朝外,尖端向内,皮层下梗死灶位于侧脑室体部外上方呈串珠型或索条状前后分布,皮质下型发生率61.9%(26/42),所有患者均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其中闭塞占4例,重度狭窄(>70%)占28例,中度狭窄8例,轻度2例。
1.4治疗方法在针对原发疾病治疗的基础上,如抗心律失常、补液、控制血糖、纠正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给予降纤、祛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抗凝等治疗。
2结果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基本痊愈20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7例,无效3例,其中死于原发病心律失常1例,心力衰竭1例,继发脑干梗死1例。
分水岭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
分水岭脑梗死50例临床分析陈玉珺;衣学伟;秦素霞【摘要】目的观察脑分水岭梗死的病因、类型及临床特点,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0年12月入住我院的50例分水岭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颅CT 和(或)MRI特征.结果分水岭梗死临床症状和体征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易受体循环低血压或有效循环血容量的影响,颈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分水岭脑梗死发生的病理基础,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良好.结论分水岭梗死病因复杂,最主要原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颈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微栓塞等.【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年(卷),期】2012(010)010【总页数】2页(P1269-1270)【关键词】分水岭脑梗死;临床特征;发病机制【作者】陈玉珺;衣学伟;秦素霞【作者单位】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河南省新乡市中心医院,45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R255.2分水岭是一地质学上的名词,指的是两条供水水系间的供水相对缺乏区域。
医学上指的是两条或两条以上脑血管供血系统的交叉区域,由于这一区域的供血单一,侧支循环不丰富,因此,一旦某一供血系统发生病变,其该区易发生脑梗死,这种梗死称为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S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
常发生在大脑半球的表浅部位,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10%左右[1]。
本文选择我院2007年5月—2010年12月收治的根据头颅CT和(或)核磁共振成像(MRI)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50例患者,分析其发病机制和临床特点。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2007年5月—2010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分水岭脑梗死患者50例,其中男39例,女11例;年龄40岁~79岁(63.0岁±2.1岁);合并糖尿病24例,合并高血压29例,合并冠心病、心房纤颤5例,合并心力衰竭3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8主垦壅旦登丝壅痘盘查!!.!!生!!旦筮!i鲞箜!!塑堡垒也!!!』!!!!!!!!呈!!生生!!塑!!翌坚垡!塑!笪里!!;!!!!∑!!:!!整!:!i2.4不良反应治疗前后2组均查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等,2组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每组各有2例氨基转移酶轻度升高,均未能影响治疗,疗程结束2周后复查肝功能均恢复正常,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在脑梗死急性期,由于脑血管闭塞引起其支配区域为中心的脑血流量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半暗带区组织会发生迟发性死亡,这些细胞死亡导致兴奋性氨基酸释放、钙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自由基产生、相关凋亡基因的表达及炎症反应等诸多因素在缺血缺氧性脑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并且使体内内环境稳定受到影响,使得自由基的生成与清除、兴奋性氨基酸的合成与释放、细胞内外离子水平的动态平衡均被打破[4]。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具有自由基清除、抑制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可抑制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神经细胞)的过氧化作用,延迟神经细胞死亡,并可减轻脑缺血引起的水肿和组织损伤,在各种缺血模型中显示出对脑缺血有非常好的保护作用口]。
此外,依达拉奉并不影响血液的凝固、纤维蛋白溶解、血小板聚集,并不增加出血的危险[6]。
本文治疗组总有效率91.11%,对照组60%,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E 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D L评分治疗前及治疗7d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和第28天差异有脑分水岭梗死52例临床分析统计学意义(P<O.01);而药物不良反应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出现2例氮基转移酶轻度增高,停药2周后,复查肝功正常。
说明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确切、显著、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E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及临床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
1996,29(6):379—383.。
[2]陈清堂.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评分标准及临床疗效评定标准[J].中华神经医学.1996,29(6)#381.[3]B unoD,Y ong K w,G u e r i n CJ,et a1.C l eavage o f t he pl a sm am e m br a ne N a+/C a2+e xcha nger i n exci t ot o xi ci ty[J].C el l,2005,120:275—285.[4]C i m ar os t i H,Si que ir a I R,Z am i n LL,et a1.N eur opr ot ect i on andprot e i n da m age pr even t i on by e st ra diol r epl acem ent i n r at hi pp—ocam pal sl i ces expo s ed t o oxygen-gl ucos e depr i v at i on[J].N eu—r och em Res,2005,30:583—589.[5]杨正,吴玉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新型保护药依达拉奉[J].中华医学杂志,2002,11(12);911.[6]狄晴,葛剑青,陈道文,等.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4,17(3):184.(收稿2010-07-21)万鸿平武汉大学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神经科武汉430031【关键词l脑分水岭梗死;计算机断层扫描(C T);核磁共振或像(M R I)【中图分类号】R74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5110(2010)23—0038—02脑分水岭梗死(c er e br al w at e rs h e d i nf ar ct i on,CW I),又称边缘带梗死,是指相邻脑动脉末梢交界区局限性缺血造成的梗死。
梗死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和体征也不同,C W I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Ⅲ。
随着人口老龄化cW l患者也日渐增多,C W I应引起足够重视,现将我院2007—01~2009—12收治的52例C W I资料回顾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I.I一般资料本组男32例,女20例,年龄40~81岁,平均60.5岁。
发病时状态:夜间睡眠26例,日常活动10例,体力劳动时6例。
患者均经头颅C T或M R I确诊为皮层型,皮层下型、混合型梗死。
1.2临床表现本组病例中出现肢体瘫痪18例,感觉障碍8例,言语障碍6例,偏盲2例,癫痫发作1例,眩晕3例,智能障碍3例,精神障碍1例。
1.3危险因素本组患者中高血压28例,糖尿病14例,冠心病8例,高血脂症29例,发病时血压下降过快或过低22例;52例患者均行颈部彩超及T C D/M R A检查,其中颈内动脉斑块52例,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中度以上狭窄(> 50%)23例;冠心病患者中出现心力衰竭2例。
1.4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均接受了头颅C T或者M R I检查,头颅C T多于发病后24h后出现低密度改变,M R I表现为长Tl、长T2信号,根据经典的B ogous s l avs ky[23分类法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皮层前型6例,梗死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的边缘带,病灶位于额顶交界区。
(2)皮层后型8例,梗死发生于大脑后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的边缘带,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呈楔状,尖朝向脑室。
(3)皮层下型25例,梗死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皮层支与深穿支的边缘生旦塞旦煎丝壅塞塑查!!!!生!!旦筮!!鲞整!!塑堡堑!!塑』!!!!!!垡里!!盟!!!塑!!!!!!垡!!!!塑旦墼!!!!!∑!!:!!堕!:!!39。
带主要表现呈条索状或前后走形的线状,其中基底节7例,侧脑室旁12例。
半卵圆中心6例。
(4)混合型3例,即皮层型、皮层下型C W I同时存在。
1.5治疗方法本组患者均给予扩容、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等治疗。
2结果按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标准评定疗效。
基本痊愈35例,显著进步12例,进步3例,z例因合并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3讨论C W I的临床表现取决于梗死部位及程度。
皮层前型临床表现为以上肢为主的偏侧运动或感觉障碍,很少有面、舌瘫,主侧病变则可出现运动性失语,表现为复述、命名、阅读及书写不同程度受损,双侧病变可有四肢瘫痪和智能障碍;皮层后型患者常见偏盲,下象限盲为主,偏瘫较轻或无,约一半的患者有情感淡漠,记忆力减退或G er s t m ann综合征,主侧病变出现经皮质感觉性失语,非主侧可见体象障碍;皮层下型的症状表现为纯运动性轻偏瘫或感觉障碍、不自主运动等。
从影像学上看,头颅CT可发现C W l患者皮层和皮层下白质梗死灶。
皮层前型及皮层后型梗死灶,C T表现为扇形和三角形,尖端朝向侧脑室,底朝向软脑膜面的低密度灶。
皮层下型可见大脑深部白质、壳核和尾状核等部位点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灶。
M R I尤其是Tz加权像对白质病变很敏感,Tz加权像可见白质内点片状长Tz高强度信号区,对皮层下病灶诊断优于C T,典型的皮层下型C W I,M R I呈多发玫瑰花样脑梗死灶或雪茄烟样梗死灶[3。
]。
关于C W I的发病机制目前存在较多争议。
M om j i an-M ayor及C ap l an等研究表明,脑分水岭梗死的重要原因是脑低灌注和微栓塞‘3。
5]。
A nge l oni C63和M om j i a n等r73认为,皮层下C W I尤其是半卵圆中心呈串珠样的C W l与血液动力学因素密切相关,而动脉到动脉的栓塞可能在单纯皮层型C W I中起主要作用。
H en dr i ks eE81等认为,C W I的发生与W i l l i s环侧支循环开放不健全,尤其是闭塞侧后交通动脉侧支通路不能建立相关。
For s t er等总结了当前关于C W I的各种研究后指出:C W l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基础上,脑血流灌注不足与微栓子形成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9]。
目前对于C W l的治疗与其他脑梗死基本相同。
仍以改善脑循环、增加脑血流供应为主,所不同的是应特别注意治疗基础病因,如纠正低血压、治疗休克、及时治疗心脏病等。
对于C W I患者应行颈部血管彩超、T C D或D SA检查,以便详细了解患者颅内血管情况,尤其对于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条件许可时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 E A)或神经介入治疗.这可有效地减少C W I复发‘”]。
对有脑动脉硬化或血液动力学障碍的患者应常规行T C D检查,了解其W i l l i s环侧支循环代偿能力,及早预防C W I的发生。
总之,C W l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梗死。
它可能是在颅内动脉狭窄的基础上,脑血流灌注不足与微栓子形成共同作用的结果。
C W I作为常见的脑梗死类型,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我们期待在不久的将来,I临床上能更好地防治C W I。
参考文献[1]侯熙德,周孝达,陈清棠,等.神经病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1202—1211.[2]B og oussl avsky J R e g l i F.U nil at er al w at er shed c er ebr al i n—f ar ct s[J].N eur ology,1986,36(3):373—377.[3]M om j i an—M ay or I。
B a r o n j c.T h e pat ho physi oI og y o f w at er s hedi n f a rc t i o n i n i n t er nal carot i da rt e ry di s eas e:r evi ewof c er e b r al per f us i on s t u di es.St-r ok e。
2005,36:567-2577.[4]H as h i guchi S,M i n e H,I de M,et a1.W ater s hed i nf ar c ti on as—s o c i a t ed w i t h dem en t i a and cerebral at r ophy[J].Psychi at r yC li n N eu r os ci,2000,54(2):163—168.[5]C apl an L R,W ong K S,G a o s,e t a1.I s hypo per f usi on an i m por—t a n t cau s e o f s t r okes i f s o,how.C e r ebr ovas c D i s,2006,21:l 452—1453.[63A nge l oni U,B ozza o L,Fant oz zi L I n t e r n al bor de r'z one i n fa rct i o nf o l l ow i ng a c u t e m i d dl e celebr M a rt e ry ocd us i on-N eur o l ogy,1990,40(8):1196-1198.[7]M om j i an M,Bar o n J.The pat ho physi0109y of w at er shed i nf arc—t i o n i n i n t er nal c ar ot i d a rt e ry di s eas e:R evi ew of cer ebr al perf u-s i o n s t u di es.Str oke,2005,36(3):567-577.[8]H endr i k s e J,H ar t kar np M J,H i l l en B,et a1.Col l a t er a l a bi l i t yof t he ci rcl e of W il l is i n pat i e nts w i t h un i l a t er al i n t er nal carot i da r te r y occl u s i on[J].St r oke,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