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反思
教学文档
关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教学反思
本人于11月29号执教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节的示范课,运用了生本教学、生成式教学和用教材去教的教学理念。
在课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些需要改良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前置性作业的设置方面:1.前置性作业的覆盖面广泛,但量较大,应该做到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难点突出。
2.前置性作业中识记、理解方面的知识较多,激疑、变式性的问题较少。
应设置一些有探究性和生成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去发觉问题、提出问题、探讨解决问题。
3在.安排给学生前置性作业后,应告知学生依据何种资料进行自主学习,给学生明确的导向,使学生学有依据、学有方向。
二.课堂教学中没能做好导演。
没有真正做好主持人,还是讲的多,教师的角色转变还不到位。
还是情不自禁的替学生说、给学生讲,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凸显,存在着不敢放、放不开的为难状况。
生本教学的理念是好的,长期的实施必定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会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就生物教学的地位和现状来看,前置性作业应在课堂上完成,在学生自学的根底上,及时反应,及时补偿。
真正做到少讲、精讲;真正表达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效劳;真正表达学生的主体地
.。
高中生物_高中生物必修三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推理、思维迁移的能力。
3.通过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指导学生做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使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植物,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3.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问题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碳循环知识,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碳循环的概念图等多种方式加深对于碳循环重点知识的(2)利用例题,巩固应用碳循环过程的知识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突破策略:学生列表比较两者关系,从而突破难点三.预习提纲1.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①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 ②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③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2.物质循环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碳元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没有碳元素就没有生命。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2.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3.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过程与方法:1.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提高。
2.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搜集信息、推理、思维迁移的能力。
3.通过进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尝试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与实验操作能力,通过讨论交流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使学生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指导学生做探究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实验,使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植物,加深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理解,同时培养团队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3.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可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相适应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生物与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同时渗透物质运动的观点,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过程。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体图片和问题链,层层设问,引导学生构建碳循环知识,以及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碳循环的概念图等多种方式加深对于碳循环重点知识的理解。
(2)利用例题,巩固应用碳循环过程的知识结构。
2.教学难点:说明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突破策略:学生列表比较两者关系,从而突破难点三.预习提纲1.物质循环: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
①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 ②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③循环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之间2.物质循环的特点: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3.碳元素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元素,没有碳元素就没有生命。
初中生物教学课例《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师:王同学回答的正确。食物链里只能有动物和植
物。接下来继续问王同学,能量最终来自于什么?
教学过程
王同学:太阳能,因为这个图里有太阳,植物通过
光合作用获得太阳能。
师:王同学观察的很仔细,确实是这样的。但同学
们注意了,如果没画出太阳,你们也要知道,能量归根
结底来自于太阳能。
师:那么请问同学们能量流动具有什么特点呢?
学生学习能
本节课是基于上节课的基础上加深的,如果没学好
力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那么本节课同学们可能听得云里雾
里。因为无论是能量流动还是物质循环都是伴随着食物
链发生的。所以之前内容掌握的同学对本节内容也能掌
握。但有些同学可能不能理解能量流动过程为什么会减
少,减少部分去哪里了。还有物质为什么可以循环,但
能量流动只能是单方的。
本节主要教学是学生先自主观察学习相关图片,然 教学策略选
后提问,然后再来结合图片详细讲解。让学生明白图片 择与设计
提供的信息,让学生会观察图片。
同学们先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示意图,仔细观
察,然后回答老师的几个问题。(2 分钟)
师:图中有几条食物链?分别是什么?
王同学:1 条,草→兔子→狼
否定了,因此学生都很好奇。于是本节课,很多调皮的 学生都认真听讲,因为他们想知道答案,想知道原因。
还有初中生物图片多,所以要让学生们学会观察图 片,从图片中获得信息,而不是死记硬背。所以每次讲 课有图片的我都会让学生先观察,再结合图片讲解。
循环。学生先自主学习。主要问题:1、二氧化碳通过
什么作用释放到大气中?
2、二氧化碳通过什么作用回到生物圈?
学生思考完毕,回答问题,然后老师带领学生填图。
最后总结碳循环的特点:1、没有起点,可循环。2、呼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生物教案1一、碳循环1、物质循环的概念2、碳循环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⑴⑴循环过程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4、温室效应⑴形成原因⑴影响⑴措施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1、区别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第2课时复习提问:1、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过程如何?2、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什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1、引入探究内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由于学生缺乏微生物方面的知识,在指导学生进行该课题的探究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有关知识背景,比如可以用卡逊《寂静的'春天》中如下一段话:土壤中最小的有机体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有机体,是那些肉眼看不见的细菌和丝状真菌。
它们有着庞大的天文学似的统计数学,一茶匙的表层土可以含有亿万个细菌。
纵然这些细菌形体细微,但在一英亩肥沃土壤的一英尺厚的表土中,其细菌总重量可以达到一千磅之多。
长得像长线似的放线菌数目比细菌稍微少一些,然而因为它们形体较大,所以它们在一定数量土壤中的总质量仍和细菌差不多。
被称之为藻类的微小绿色细胞体组成了土壤内极微小的植物生命。
细菌、真菌和藻类是使动、植物腐烂的主要原因,它们将动植物的残体还原为组成它们的无机物。
假若没有这些微小的生物,像碳、氮这些化学元素通过土壤、空气以及生物组织的循环运动是无法进行的。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_教学设计及反思_姚国成
探究活动一: 教师:请学生阅读课本 P84 相关内容,思考回答 下列问题: 这里的物质是指什么? 这里的生态系统范围多大? 在哪两者之间循环?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应强调: (1)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物质”是指组成生物 体的基本元素,而非其组成的化合物;在物质循环过 程中伴随着复杂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2) 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即无机物,生物群落中的 物质即有机物;物质进入生物群落即无机物形成有机 物的过程,而物质回归无机环境即有机物分解成无机 物的过程。 (3) 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不是在任何一个生态系 统中都可以完成的,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地球上 最大的生态系统—— —生物圈。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问题并请学生思考: 在农田中大量使用 DDT 有机农药为什么会殃及南极 的企鹅? 学生总结物质循环的特点:全球性与循环性。 教师强调物质循环又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并 引导学生密切联系这个问题,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 同时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物质循环的概念。这样既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等自主学习能力,又落实了教学目 标,并且突破了教学难点。 3.3 分析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过程(以碳循环为例) 探究活动二: 教师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小组参照图 1,思考并 讨论回答: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 在?碳元素在生物体内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 落? 碳元素在生物体之间主要以什么渠道传递? 碳元素主要以什么途径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 境? 碳元素主要以什么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
高中生物_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只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碳循环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那么,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指的也是生物圈。
他也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中碳的固定量=碳的吸收量,若平衡被打破,则会出现温室效应,学生联系物质循环的知识,思考教师提问的下列问题:(1)乱砍滥伐森林,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2)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对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有何影响?(3)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生物圈(全球性)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以无机物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流动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反复出现,循环流动联系二者是同时进行,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1)能量的固定、转移、储存、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2)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成分,正是由于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才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课堂小结:板书设计: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并且通过必修一的学习对能量贮存在物质中有一定的了解,这为本节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对于这节课的学习,重点是在碳循环的过程,学生可统过阅读教材,小组讨论,动手制作碳循环模型强化重点。
难点是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学生对这块内容可能会较难掌握,对于这部分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小组讨论,联系以往知识,导出二者关系,并多通过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本节课结合导读单和课本内容采用学生先自学,再分组讨论,再展示解决的方法,让学生查找学生的错误,从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个课堂中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比较多,在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及展示图片的引领下,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特别是让学生动手做出碳是如何进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各个环节的模型,对学生掌握碳循环过程非常有利。
这堂课感觉有点遗憾的是,自己的课堂语言还不够精炼。
《第5章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
2. 掌握碳循环和氮循环的基本知识,并能够解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3. 了解碳循环和氮循环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以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以及其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以帮助学生理解物质循环的过程。
2. 准备一些实验材料,如土壤、植物和动物等,以帮助学生理解碳和氮的循环过程。
3. 准备一些习题,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概念、特点以及过程,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首先,我会通过一些生动的图片和视频来展示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让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同时,我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的重要性。
2. 讲解概念:在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了初步认识后,我将详细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概念。
我会解释物质循环的含义,说明物质循环包括哪些物质,以及它们是如何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
3. 深入分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质循环的特点和过程,我将通过一些实例和实验数据来说明。
例如,我会介绍碳循环的过程和特点,以及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思考物质循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如环境污染等。
4. 小组讨论:在学生对物质循环有了深入了解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内容可以包括: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如何保护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等。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5. 课堂互动:在小组讨论结束后,我将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并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补充。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观点,以此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3篇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一)教案标题: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2. 掌握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理解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4.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教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3.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教学准备:1. 物质循环的示意图和实例图片;2. PPT和投影仪。
教学步骤:引入:1. 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你知道生态系统中的物质是如何循环利用的吗?为什么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对生态平衡至关重要呢?”探究:2. 使用PPT介绍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生物体的营养需要如何满足,以及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方式,能量和有机物如何从一个生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生物体。
3. 通过示意图和实例图片,详细解释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途径和关键要素,如水循环、碳循环、氮循环等。
4. 进一步讲解物质循环的重要性和意义。
探讨物质循环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原因,以及对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的影响。
拓展:5. 提出问题并分组讨论。
例如:“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能够参与到物质循环的保护中去?”鼓励学生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如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减少化学品的使用等。
小结:6. 通过简短的小结,强调物质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课后作业:1. 要求学生自主查询并了解某一种物质循环的过程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意义;2. 布置作文题目:“我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开始,保护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方案。
教学提示:1. 引导学生将生物体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进行区分。
2. 强调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持续运转的重要基础,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息息相关。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精选3篇(二)一、教学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念及其重要性;2.理解生态系统中的相互关系对稳定性的影响;3.掌握什么是生态平衡及其维持机制。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大练兵
2015年巢湖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大练兵活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巢湖市第四中学高二谢小庆2015年7月“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巢湖四中谢小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稳态与环境》第5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中的第3节。
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等现代化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教学内容包括三个部分:碳循环、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之一,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本章的其它教学内容联系密切,只有全面掌握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规律才能把本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构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才能对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有全面深入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例如讨论“温室效应”〔视频展示〕、“巢湖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及其治理、关注“低碳出行”、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等。
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更能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如下:知识目标——理解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识记、应用碳循环的过程;比较得出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会分析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方法;通过分析“温室效应”的形成与危害,培养学生的推理、联想、思维迁移的能力;利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教学过程,培养学生比较,归纳以及对自己所持观点的总结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人类对碳循环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积累生态学知识,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如何以碳循环为例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说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在本节课教学之前,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知识,为学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为此,我以“温故知新”的方式开展本节课的教学:先对“能量流动”进行复习,以填空题形式引导学生“温故”,再提出问题——为什么维持生态系统所需的大量物质,例如氧、水、氮、碳和许多其他物质,亿万年来却没有被生命活动所消耗完?学生自主思考、师生讨论问题的同时也顺利引入新课教学——“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我在高二(3)班上的一节过关课。
本节课重难点是碳循环模型的构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从教学效果来看,能较好达成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也做得比较好,课堂效度较高。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学过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以能量流动的三个题目引入本节课,自然过渡到物质循环。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本节的问题探讨便是针对学生这一认识提出的。
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存在认知冲突:煤炭、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消耗尽吗?利用课堂中捕捉到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源;(2)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要的时间却要短得多,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碳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所以课前先发了一个导学案,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引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加以引导,结合课本上碳循环图解进行分析,一步一步展开对碳循环过程核心内容的学习,接下来由学生自己总结并画出碳循环模式图,不少学生都能画出了一个正方形的碳循环模式图,多数箭头也能画出来,但是不全面,比如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向化石燃料,有些学生都忘记画了。
把部分学生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结果发现,在分析中,由于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学生听的都很认真。
给予了评价后我及时提出另一种三角形模式图,让学生分析:这样构建的模式图是否合理?学生讨论后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碳循环模式,要求学生记到课本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突破重点和难点。
温室效应的问题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对于温室效应的原因、后果和对策都有所了解,而且也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很多平时不是很活跃的学生也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物教学反思 循环系统的教学反思
生物教课反省循环系统的教课反省陆云燕生物学是一门基础的自然学科,主假如研究生命的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
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生物,个人生活质量的提升、人类文明的进步以致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生物学的发展和应用。
在社会不停发展变化的今日,作为一位生物老师为应变生物科学与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知识,形成科学务实的态度。
我应更新教育思想、响应教课模式的改革、改良教课方法和手段,以便不停获得新的教课成就。
要上好一门课程,第一步就是要研究教材,不无非研究所教年级的教材,而是要研究整其中学阶段的所有生物教材,这样才干知道在整个初中阶段,需要学生掌握哪些生物知识,知识系统是如何安排的,学生在每一个学习阶段需要学到哪些知识,哪些能力需要获得哺育和提升等。
在教课中,我往常先让学生学习课本上的章节基础知识,在把教材中的知识经过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专题。
在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以系统贯串的方式进行概括教课,最后让学生走出课本,达到在生活实例顶用生物知识解说生命现象的目的。
这样既能让学生镇静的对付机灵多变的生物试题,又达到将生物知识回归生活的目的。
自然,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整个教课过程中贯串了好多的活动,除实验活动外还有一些讲堂小游戏、检查、比赛等等,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
研究教材,认识学情。
从整个初中生物教材教课来剖析,以及很多生物教师的教课领略和学生的考试状况来看,学生对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份内容掌握得不大好,也是教师较为棘手的教课内容。
按课本章节内容进行传输式教课则内容比较抽象零落,而如何最后将这盘散沙贯串起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知识,并达到知识的自我复述,则是本章节的教课难点和目的。
针对这一状况,我对本章节的教课进行反省。
一.教课内容剖析教课内容就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是为实现教课目的而要修业习者系统学习的知识、技术和行为经验的总和。
从构造上来剖析,人体的物质运输这部份内容鉴于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的内容之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学反思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我在高二(3)班上的一节过关课。
本节课重难点是碳循环模型的构建、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从教学效果来看,能较好达成教学目标,重难点突破也做得比较好,课堂效度较高。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学过了生态系统的结构与能量流动,所以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以能量流动的三个题目引入本节课,自然过渡到物质循环。
不少学生会认为:与消耗能量一样,生物也在不断地消耗着物质,本节的问题探讨便是针对学生这一认识提出的。
在小组讨论中,有的学生存在认知冲突:煤炭、石油等资源难道不能被消耗尽吗?利用课堂中捕捉到这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1)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资源;(2)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要的时间却要短得多,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质循环的存在。
碳循环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要记忆的东西很多,所以课前先发了一个导学案,让学生事先预习,课堂上引用了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加以引导,结合课本上碳循环图解进行分析,一步一步展开对碳循环过程核心内容的学习,接下来由学生自己总结并画出碳循环模式图,不少学生都能画出了一个正方形的碳循环模式图,多数箭头也能画出来,但是不全面,比如生产者和消费者指向化石燃料,有些学生都忘记画了。
把部分学生的结果用投影仪打出来,带领学生一起分析。
结果发现,在分析中,由于是学生自己做出来的结果,学生听的都很认真。
给予了评价后我及时提出另一种三角形模式图,让学生分析:这样构建的模式图是否合理?学生讨论后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碳循环模式,要求学生记到课本上,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突破重点和难点。
温室效应的问题是近年来在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的词汇,学生并不陌生,对于温室效应的原因、后果和对策都有所了解,而且也切身感受到了温室效应的存在,课堂上学生的兴趣非常高,很多平时不是很活跃的学生也都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在教材处理方面,先带领学生总结出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同时注意强调以下几点:(1)生产者合成的含碳有机物被各级消费者所利用;(2)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3)碳循环具有全球性;(4)通过碳循环的实例,提示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带有全球性,所以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然后应用物质循环去解决两道思考题,及时评价和纠正。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
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学完这两部分内容后,我带领学生对二者进行比较,找到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即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过程),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性质不同: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物质是循环的;(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借助于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4)生态系统的各种组成成分,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能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另一方面,课堂上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太少,没有很好的照顾到全体同学,忽视了坐在后边的学生,他们当中有些很不错的回答没有及时予以反馈,今后应该吸取这方面的经验,向优秀教师学习,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