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重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再认识

Ke r : i na e a r Huma i e a i n Na ur ; 1d m e s o y wo d Ale t d l bo ; n lb r to ; t e A1 i n i ns
四川 工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第
学术 交流 主 赵 云 持:彩
重读 (84年经济 学哲学手稿》 14
对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再认识
杨康 裕 欣
( 西北 大学 , 西 西】马克思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 摘 : 在其早期著作《 84 1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创立了自己 独特的
_
了 自己存 在 的价 值 和 意 义 ,确认 了 自己 的本 质 力
量 。人 的 劳 动 本 来 应 该 是 自 由 、 自愿 的 , 在 劳 动 中 人
( ) 人 的精 神 的 混 乱 、 去 理 性 的 状 态 。I 3指 失 r 1 ]
马克 思早 在 参加 青 年 黑格 尔 活动 期 间 , 继 承 就
了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的 思 辨 传 统 ,在 他 的 博 士 论 文 中 ,
他 就 开 始 把 自我 意 识 看 成 是 人 的 本 质 , 后 用 异 化 然 的观点来 批判 宗 教 。
Ya gk n - u i n a g y xn
( ot et nv r t, i nS a x 7 0 0 , hn ) N r w sU i s y X ’ h n i 1 0 0 C ia h ei a
Ab t a tOn teb sso s r i gi e s n p e e e s r, r r ae i u i u e r f l n t n i i e r s r c : a i f b o b n a r d c s o s Ma xc e td hs nq e to y o i a i hs a l h a d o h ae o n y wok E o o ca d P i s p ia n s r t i 8 4 a d g v S h le r t f o r c n mi n h l o hc Ma u c p s n 1 8 , n a eU eb u p n c mmu i F o t e=,l f o l i t i o ns m. r m h seo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及现实意义
张海国
【期刊名称】《职业时空》
【年(卷),期】2012(008)006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性”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的关于人性的科学理论,是研究“实现的个人”所具有的本质属性,人的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人性的认识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页数】2页(P179,181)
【作者】张海国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湖北襄阳 44102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论《福乐智慧》中的人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J], 宋雪蕊;吐尔逊娜依·赛买提
2.论《福乐智慧》中的人性论及其现实意义 [J], 宋雪蕊;吐尔逊娜依·赛买提;;
3.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基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女性主义研究 [J], 李进超
4.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探究 [J], 王倩颖
5.马克思主义的公民社会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J], 胡为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认为人应该成为社会发展的主体和自己命运的主人。
它探索了人的本质和价值,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和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充满着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形态,只有通过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人的解放。
人的解放意味着摆脱物质的束缚和精神的桎梏,使人能够真正地实现个性发展和自由发展。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人们能够获得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摆脱相对贫困和无望的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独立的个体,是社会的主体,应该通过自我发展和全面发展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精神和道德等多个方面,即人的全面发展应该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知识的积累、道德品质的提高等。
只有通过全面发展,人们才能够追求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应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价值。
在当代社会,虽然社会主义已经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仍然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许多人仍然受到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压迫和剥削,缺乏充分的自由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仍然需要借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探索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自由和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价值愈发凸显。
在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我们不能只考虑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稳定,更应该重视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的问题,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及其现实意义作者:何翠花来源:《管理观察》2009年第3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从一般意义上可以理解成“以人为本”。
马克思在他的学说的创立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了西方的人本思想,非常重视人的发展问题。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相关内容的分析,进一步阐释其思想的当代解释及在我国的发展,从而分析出其人本思想对我国社会全面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意义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是分析马克思主义思想中不可缺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为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思想源泉。
我党的三代领导人都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在总结国内外发展道路兴衰成败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在准确把握新时期和新特点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新的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写下了具有创造力的新篇章。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一) 人的发展成为唯物史观理论的核心概念马克思主义将“人”作为唯物史观思想的出发点。
恩格斯曾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
从某种确定的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本身的建立就是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础上坚持和发展以人为本的思想。
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从创立之初到后来的发展,均体现着“以人为本”的基本精神。
(二) 将人的存在问题给予新的阐释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同时包含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方面,人的自然属性作为人的社会属性产生的前提和基础,人的自然属性本身不能脱离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的发展。
(三) 关于人的需要问题在马克思这里,人的需要被分成三种,即自然的需要、精神的需要、社会的需要。
马克思认为,只有在满足人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之下,人才可能谈其他方面的需要。
同时他还认为人的需要是超越人的生存本能的,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人的需要是在不断地变化、丰富和发展着的。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

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关于社会发展和人类历史的理论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人性观和价值观被视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强调人类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其价值观则强调社会公平和人类解放。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体系。
一、人性观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认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个体的行为和思维都受到社会关系和历史环境的制约。
人性是在特定的社会形态和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不是与生俱来的固有属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动物,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和社会,实现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在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中,劳动是人类与自然界和社会之间进行物质交流的基本方式。
通过劳动,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生产出满足人类需要的物质财富,并通过社会分配机制来满足个体的需求。
因此,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体的自由和发展需要建立在社会关系的基础上。
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以公平和解放为核心。
在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剥削制度的存在和私有制度对人的压迫。
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和人类的解放,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公平和解放的关键。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通过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了人们的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主义主张个体通过社会分工和合作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通过实现共同富裕来实现社会公平。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公平观强调消除社会阶级之间的差距和解决社会不平等的问题。
它主张消除剥削制度,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并通过教育和文化等方式提供平等的机会和资源,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人类解放观认为,个体的解放需要从物质条件和精神觉醒两个方面来考虑。
物质条件的解放是通过改变经济结构和解决社会问题来实现的,而精神觉醒的解放则是指个体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地位和存在价值,并主动参与社会变革的过程。
三、人性观与价值观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与价值观是相辅相成的。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张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人的整体需要为出发点,关注人类的自由、平等和尊严。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它强调人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创造者,在社会生活中享有自由,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心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第一个基本观点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在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都得到完善和发展。
在物质方面,人的生活水平和物质条件应该不断提高,人们应该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包括食物、衣物、住房、医疗和教育等。
在精神方面,人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和精神发展空间,能够获得知识、文化和艺术的熏陶和满足。
只有人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都得到全面的发展,人的自由和尊严才能得到实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第二个基本观点是人的自由解放。
人的自由解放是指人们能够摆脱对自己的压迫和束缚,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面临着经济、政治和思想上的诸多限制和不自由,而这些限制和不自由是由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带来的。
只有通过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度,实现社会的共产主义,人的自由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当代社会依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等和剥削现象,人们的自由和尊严受到侵害。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供了一个批判现实社会的角度和方法,指出了人的自由解放的方向和途径,对于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不平等和剥削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挑战,如气候变化、贫困和恐怖主义等。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出了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强调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共同发展。
在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时,需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指导作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的共同发展和自由解放。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还具有重要的方法论价值。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实事求是,注重从实际出发,以人的实践为基础,倡导客观性和科学精神。
马克思的总体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马克思的总体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作者:周前程来源:《江汉论坛》2008年第05期摘要: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在人性发展史上,思想家们往往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则是总体人性观或系统人性观。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认为人性是“本己”的,从人性的具体表现而言,人的本己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
因而人性是一个有多种属性组成的复杂系统,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具有具体、历史的特点。
总体性是马克思人性观的本质特性。
关键词:马克思;人性;本己性;总体性中图分类号:B0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08)05-0057-04一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本性。
在人性发展史上,思想家们往往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理智属性等不同方面来探讨人性。
因而得出人是生物人、政治人、理性人等各种不同的结论。
在马克思看来,这些探讨人性的方法,虽然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有其意义,但实际上都是把活生生的、完整的人分割开来,因而只能得出片面的结论。
因此。
对马克思而言。
把完整的人或活生生的人割裂开来,即只从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或理智属性来谈论人或人性,这“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所以马克思强调要从现实的人出发来探讨人性,现实的人即是活生生的人,活人的人性必然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理智属性的统一。
因为光有自然属性的人只能是一个潜在的人,如狼孩;光有社会属性的人,只能是死人;而光有理智属性的人,只能是想象中的人,亦即所谓的“上帝”之类。
有鉴于此,马克思认为只能从现实的人出发来谈论人性。
而现实的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
他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各个人的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各个人过去和现在始终是从自己出发的。
因此,他认为,“从自己出发”是一切人所具有的最根本的特性,是人的一切行为的最根本的动机,是所有人都具有的普遍本性,即“自我性”是人的本性。
这种“自我性”海德格尔称之为“本己”性。
浅议马克思人生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与现实意义

浅议马克思人生价值观的内容体系与现实意义摘要:马克思的人生价值观是其人学思想体系的一部分,是一种典型的人生价值观。
这种价值观是马克思思想理论、时代现象与自身经历等多种因素合力所致,其内容丰富多彩,从概念、主题、内涵、标准评判、实现途径和终极目标等全面解读了人生价值观的一系列问题;具有人学思想的诸多特色,具有很强的哲理性、时代性、实践性、逻辑思维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
马克思人生价值观对于处于社会大转型关键期的中国国民价值观塑造具有重要指向意义,对中国国民理解认同与践行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人生价值观;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的问题历来就是哲学家和思想大师关注的永恒课题,其中的核心问题是人何处来和何处去,也就是人生价值观问题。
马克思也一样,非常关心人的问题,有着诸多独到精辟的观点,形成了人学理论体系。
在当今国人功利思想与行为盛行的情况下,研究马克思人学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拟从形成逻辑、内容、特征、影响和现实价值等层面探讨多维审视马克思人生价值观,以期望为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下重塑公民的价值观提供一些建言。
一、马克思人生价值观的生成逻辑马克思人生价值观的内涵丰富多彩,具有诸多的鲜明特征,其形成过程是来自多种因素的合力。
马克思本人的人生经历---实践践行。
马克思从到辗转欧洲各国流浪式的生活经历,再到其领导欧洲工人运动,这些不容易的人生经历展现了马克思对人价值追求的践行,也为其人学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其中最典型的是马克思在长期的斗争、学习中,坚定自己的价值理想和目标---人的价值大小,不仅仅在于自己活得有多好,关键在于为其他人能否带来的多大幸福。
当时社会现实和人生存发展的现状为马克思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有了很好的题材和针对性。
十九世纪中期的西方资本主义正处于发展的时期,很多不规范的地方,包括工人的现实处境、环境的污染、人与人的关系等、资本家的唯利是图等诸多人性失范的地方,引起了马克思对人的价值、人的本质等问题深深的思考。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人学观及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人学观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启示。
他认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本质是社会性的,并且是全面发展的个体。
马克思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社会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他认为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类的意识和思维方式。
这一观点告诉我们,要解决社会问题,就必须从经济基础入手,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马克思还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
他认为人应该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实现自己的价值。
他反对剥削制度下的劳动分工,主张人类解放。
当代的社会问题仍然困扰着人们。
贫富差距、不公平现象、环境问题等都是我们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挑战。
马克思的人学观给我们一些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不仅仅是物质需求的满足,人们还需要有机会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个性。
我们应该创造一个平等的社会环境,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才能。
我们应该关注经济基础的变革。
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解决社会问题的基础。
我们应该致力于构建一个公平的经济体系,减少贫富差距,消除不公平现象。
我们还应该关注劳动分工的问题。
马克思反对剥削制度下的劳动分工,主张人类解放。
我们应该反思当前的工作方式和组织结构,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们发展的工作环境。
我们还应该关注环境问题。
马克思认为生产方式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会导致环境问题。
我们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努力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马克思的人学观给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反思劳动分工的问题,并重视环境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解决当代的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念之一。
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平等、尊严和权利,是对人类自身的关注和尊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价值所在。
在当代社会,人本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人本思想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自由和平等,提倡消除人的压迫和剥削,追求人类解放和幸福。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是社会的最终目标,而人的平等是实现自由的前提条件。
人本思想要求消除剥削和阶级差别,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人本思想还是对人的尊严和权利的坚决维护,强调个体的尊严和自由权利是无可动摇的。
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人是价值的中心,一切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都应当以人为本,为人类的自由和幸福服务。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
在当代社会,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变革的加剧,人类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包括贫富差距、社会不公、环境污染等。
在这样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深化改革,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实现人的自由和幸福。
当前,全球范围内,人权和民主等价值观受到了广泛关注,而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给予了这些价值观以充分的理论支持。
在当代社会,人本思想所强调的人的自由和平等、尊严和权利等基本价值观念,对于推动人权和民主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和历史价值。
当前,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给人们生活带来了诸多利好,但也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包括信息泛滥、个人隐私泄露等。
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核心理念,即人的自由和尊严的保护,对于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理论支持。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哲学体系,其中人本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指的是以人类自由解放为目标,以满足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认为人类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和创造者的思想。
其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要保持人本思想的重要地位,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首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研究经济学和历史学时,始终以人类自由解放为根本出发点,坚持通过消除不平等和剥削,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和平等。
马克思的人本思想不仅构成了他的哲学基础,也是对资本主义经济本质的彻底批判。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对当代社会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当今世界上的很多社会问题都与人的自由和发展有关,如贫富分化、社会不公、民主与自由等问题。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从根本上揭示了这些问题的本质,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既为人类社会发展指出了方向,又提供了思想武器。
最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需要在实践中得到深入贯彻。
要实现人本思想,需要建立一个人人平等、权利均等的社会制度,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追求自己的梦想和自由,既体现了人类的尊严,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只有在人本思想的指导下,可以超越短视和利益的限制,为人民树立真正的目标,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总之,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一个时代精神的体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在把握时代脉搏、站在历史前沿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从19世纪中叶开始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类自身的价值,对当代世界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人本思想的内涵和当代价值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人本思想的内涵1. 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
马克思指出,“全面的人类才是人的全能性和多样性的全面的展示……因而,共产主义的本质就在于,它使人的全面的发展成为一切个人的目的。
”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既包括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利用,又包括对自身能力的不断开发和提高。
这是一个对人最高理想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社会对每个个体进行全面而有序的培养的基本要求。
2. 人的自由解放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解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受到私有制、生产关系和分配制度的束缚,缺乏真正的自由,成为资本家的雇佣者,自己的劳动成果被剥削。
马克思指出,只有在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中,人们才能真正获得自由解放,在此基础上,展示个性和才干,享受生活的各项权利。
3. 人的自由创造马克思主义将人的自由创造视为社会发展的源泉。
马克思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创造者,在劳动中开发自然和社会资源,不断地创造新的生产力和社会财富,实现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种创造力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人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智慧,实现个性的充分表现。
二、当代价值2. 为构建美好社会提供理论指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理想和制度设想,为当代社会的改革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启示。
借鉴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可以为构建美好社会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路径。
在当代社会,积极倡导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思想,有助于启发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向往,有助于指引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浅谈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人类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对于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以及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方面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强调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的根本力量和社会的创造者,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和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认为人不应该成为任何事物的工具和被动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还强调个体和集体的统一,强调人的自由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是基于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和追求,强调人的自由与解放,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强调个体与集体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当代价值(一)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当代社会是一个高度发达的信息社会,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特征非常明显。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于自由、平等、公正、民主、法治等价值观念的追求日益凸显,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尊严的追求日益强烈。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以人为本、强调人的自由和解放、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与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为指导当代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各国之间互尊互信、平等相待,要求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发展道路,要求谋求共同发展繁荣。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强调人的平等、自由、尊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精神指引。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奠基之作,其对于现实的人的思想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一直贯穿着整个理论体系,这一思想在当代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思考源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私有制的存在,劳动者被剥夺了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权,使得劳动者变成了一种被剥削的阶级。
这种剥削阶级的存在使得劳动者失去了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进而导致了人的异化。
这种异化进一步导致了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成果和劳动过程的疏离,使得劳动成为了一种不自由的、压迫的活动。
马克思主义强调,必须要解放劳动者,让劳动者重新获得对自己劳动成果的控制权,从而实现了对现实的人的关注。
马克思主义着眼于现实社会中的阶级斗争,认为现实的人是处于阶级斗争中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认为,要想实现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就必须要进行阶级斗争,唤醒劳动者的阶级意识,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
在当代,尽管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阶级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关注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注现实的人的思想还体现在对社会实践的重视上。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到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
要想真正关注现实的人,就必须要进行社会实践,改变社会现实。
在当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关注现实的人,必然需要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来认识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且通过实践来改变社会现实。
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人们对自身的认知和对社会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
对现实的人的关注与思考,对社会的变革与进步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人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思考框架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和改变社会现实,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是19世纪思想家、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他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与对社会主义的设想对于现代社会、经济和政治体系具有深刻的影响。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他提出了许多关于人类解放和社会进步的思想,其中之一就是“现实的人”思想。
这一思想旨在揭示社会关系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并强调了解放个体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认为,人类的本质是社会性的,个体发展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
他强调了人类在社会中相互依存的特点,认为个体的意识、价值观和行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和财产制度剥夺了劳动者对自己劳动的控制权,造成了剥削和压迫。
这种剥夺限制了个体的发展和自由,使个体变得被动和异化。
解放个体就意味着改变社会关系,实现平等和自由。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强调了批判精神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
他认为,人们应该对现实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揭示社会关系背后的权力结构和利益冲突。
只有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人们才能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从而为社会变革创造条件。
马克思的思想激发了无数社会运动,如工人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和反种族歧视运动,这些运动都追求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社会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人们的意识和行为往往受到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理解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对于塑造健康的社会和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随着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加剧,马克思的批判思维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批判性思考,人们能够认识到社会的不公正和不平等,并通过改革和抗争争取社会的进步。
马克思的思想突出了个体的解放和自由的重要性。
在当代社会,个体的权利和自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提供了对个体解放和自由的思考框架,为实现公正和人权奠定了基础。
尽管马克思的思想在现实中严重出现偏差,但他的“现实的人”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和个体解放具有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马克思“现实的人”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作为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于理解和改变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是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分析和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当代意义。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强调了人类的作为和历史的实际情况,他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决定了其思维、意识和价值观。
他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指出社会制度的变迁是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而这种矛盾也决定了阶级的存在和阶级斗争。
马克思认为,被压迫阶级应该通过革命实现社会的解放。
他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指出其剥削劳动人民和带来社会不平等的本质,同时呼吁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最大化和社会财富的公有化。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思想从根本上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和不公平性。
当今社会,尽管许多国家已经实现了发展和繁荣,但仍然存在着社会贫富分化、不平等现象。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生产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仍然偏向富人,无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面临着剥削和社会不公的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提醒人们要关注社会阶级问题和不平等现象,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和人道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也对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尽管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的某些国家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但这并不能否认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发展和社会制度变革的重要性。
当前很多国家和地区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和动力,而对于这些国家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是指导和智慧的源泉。
通过对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的再次理解和探索,当代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应对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挑战,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许多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人口老龄化等。
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合作和努力来解决。
马克思的“现实的人”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即通过深入分析社会现状,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_杨康裕欣

[ 5]
环境中入手。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 马克思以此 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学说。 马克 — —共产主义, 思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好的憧憬— 并且这 个憧憬并不像乌托邦那样飘渺, 这个憧憬是建立在坚 实的基础之上的。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人性观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2003 年 10 月 14 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的执政理念。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以人为本呢, 这个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观。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 党中央应该 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针或思想路线, 选择和建立什么 样的国家机构体制和管理手段, 就必须先对人性问题 , 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弄清楚这个社会的主体“人 ” 到底 指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把以人为本的“人 ” 给定义好, 那这个政策就只能是口号, 而不能落实到实处, 更起不 了它应有的作用。 既然人是现实的, 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 那么以人 为本就应该落实到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 , 在这些现实 的个人身上, 没有财富的差别, 没有地域的差别, 没有 男女的差别。党中央近几年来, 特别注重医疗卫生改 革, 城市农村低保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说明我 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 。 2.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 供了理论依据。面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当前社会中 存在的种种矛盾, 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主张, 并号召全国上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而奋斗 而所谓的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 系, 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而在这各种关系中, 最重要的, 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 系,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就为我们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 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 。而且马克思认为, 总和” 劳动应该是自觉、 自由的, 而且人在劳动中得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当然, 在 当前的社会中, 我们还存在着普遍的异化劳动现象。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 。 既然如 我们就应该把劳动看成是一种崇高的工作 , 每个人 此, 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得到自己的发展 , 在发 展自己的过程中, 也就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发展。 既然 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我们就应该处 , 理好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因为如果整个总体都乱 了, 那就没有个人的容身之地了。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 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坑蒙诈骗的行为, 如油条里面有 磷、 鸡翅里有苏丹红、 肉里注水、 米是陈化粮、 牛奶加入 了三聚氰胺的毒浪翻卷而来等等, 这都是因为人们没 有对人性有个很好的认识。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杨康裕欣
【期刊名称】《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5
【摘要】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人性的问题上,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杨康裕欣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西安,7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A81
【相关文献】
1.对“人性善”与“人性恶”争论的反思——兼论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 [J], 唐忠宝;王丽梅
2.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现实意义 [J], 曹晨
3.浅谈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及其现实意义 [J], 曹晨
4.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内涵及现实意义研究 [J], 赵文斌;张福宪
5.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形成机理及现实意义——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与实践》 [J], 聂东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现实关照

浅析马克思人学理论及其现实关照论文关键词:人学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人为本论文摘要:“以人为本”是中共十六大、十七大突出强调的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思想和基本要求。
“人”是马克思研究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理论架构也并没有超出马克思的人学视域。
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理念在新形势、新条件下的明晰阐释。
重新研究理解马克恩人学思想对于审视当代人的存在状态及其行为规范具有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在马克思学说中,人学思想占有重要地位。
马克思人学理论站在唯物史观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独到而精辟的阐述,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结合的理论体系,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日臻完善。
坚持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为指导,从人的需要和发展层面上来理解和解释我国现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会为我们开辟一条更广阔的道路。
一、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对人、人性、人的价值的理解和研究在中西方哲学史上从来都不是单纯的哲学遐想,而是基于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计与构建。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第一次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在批判德国哲学“从天国到人问”的逻辑的同时,指出“我们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也不是从口头所说的、思考出来的、设想出来的、想象出来的人出发,去理解有血有肉的人”。
马克思这里认定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
马克思对于人的理解和研究,非常重视将其放在一定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下,并不是空洞与虚无的人。
并且马克思非常关注人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他结合社会现实及其条件变化,在对传统人学理论性反思的基础上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等方面,系统地开展了关于人的问题的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人学景象,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学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5]
环境中入手。作为无产阶级的理论导师, 马克思以此 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人类解放学说。 马克 — —共产主义, 思给了我们一个很美好的憧憬— 并且这 个憧憬并不像乌托邦那样飘渺, 这个憧憬是建立在坚 实的基础之上的。 二、 马克思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人性观是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石。2003 年 10 月 14 日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党中央提出了 “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 协调、 可持续的发展观, 促 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 的执政理念。 我们应该 如何看待以人为本呢, 这个基础就是马克思的人性观。 社会是有人组成的, 人是社会的主体, 党中央应该 采取什么样的执政方针或思想路线, 选择和建立什么 样的国家机构体制和管理手段, 就必须先对人性问题 , 做出最基本的判断 弄清楚这个社会的主体“人 ” 到底 指的是什么。如果没有把以人为本的“人 ” 给定义好, 那这个政策就只能是口号, 而不能落实到实处, 更起不 了它应有的作用。 既然人是现实的, 从事生产劳动的个人, 那么以人 为本就应该落实到每个现实的个人身上 , 在这些现实 的个人身上, 没有财富的差别, 没有地域的差别, 没有 男女的差别。党中央近几年来, 特别注重医疗卫生改 革, 城市农村低保等问题, 对这些问题的重视, 说明我 们对人的本性的理解在不断地加深 。 2.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 供了理论依据。面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当前社会中 存在的种种矛盾, 党中央适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主张, 并号召全国上下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 社会而奋斗 而所谓的和谐就是要协调好各方面的关 系, 使各方面协调发展, 而在这各种关系中, 最重要的, 也是最主要的关系就是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 系,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就为我们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 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既然人的本质在于劳动, 在于“一切社会关系的 。而且马克思认为, 总和” 劳动应该是自觉、 自由的, 而且人在劳动中得到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 。 当然, 在 当前的社会中, 我们还存在着普遍的异化劳动现象。 但不能因此就否定了劳动对于人类的价值 。 既然如 我们就应该把劳动看成是一种崇高的工作 , 每个人 此, 都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得到自己的发展 , 在发 展自己的过程中, 也就使整个社会得到了发展。 既然 人类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我们就应该处 , 理好个人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因为如果整个总体都乱 了, 那就没有个人的容身之地了。我们可以看到, 在当 前社会中存在着很多坑蒙诈骗的行为, 如油条里面有 磷、 鸡翅里有苏丹红、 肉里注水、 米是陈化粮、 牛奶加入 了三聚氰胺的毒浪翻卷而来等等, 这都是因为人们没 有对人性有个很好的认识。
收稿日期: 2010 - 03 - 25
2. 马克思人性观的主要内容。关于马克思的人性 观, 学术界有不同的争论, 有的学者把马克思的人性理 解成是人的自然属性和人的社会属性, 而人的本质在 于人的社会属性; 有的学者把马克思的人性理解成是 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关系本质的统一 , 其实在笔者 看来, 前者的划分是从人的生成过程来看的 , 强调的是 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而后者的划分是在人的生成的 基础上, 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来进行的划分。 而且人的
会关系本质的统一来阐述马克思的人性观, 并对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进行了探讨, 进而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 景下来阐述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现实意义 。 关键词: 人性; 现实性; 类本质; 社会关系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344X( 2010 ) 5004703 文章编号: 1674作者简介: 杨康裕欣( 1986 - ) , 女, 河南焦作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人学 。
2010 年 5 月 第 27 卷第 5 期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May. 2010 Vol. 27 No 5
浅谈马克思主义的人性观及其现实意义
杨康裕欣
( 西北大学 哲学与社会学院, 西安 710000 )
摘 要: 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 。在人性的问题上, 古今中外的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本文重点从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
19 世纪中叶马 人性问题是古今中外争论的热点, 克思哲学产生之后, 人学问题渐渐成为哲学的主题, 对 人性的探索更加深入。本文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对 马克思人性观进行阐述。 一、 马克思人性观的基本思想 1. 思想的理论来源。 正像黑格尔所说的那样, 真 理是全部, 而不是部分。 马克思的人性观正是在批判 和吸收前人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主要表现在他对黑格 尔和费尔巴哈的人性问题的扬弃 。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虽然不直 但认为人本身也就暗含在理性之中 。 接谈论具体的人, “把人的自我创造看作一个过程 ” 。 黑格尔看到了 他 劳动的 作 用, 但 这 只 是 精 神 的 劳 动, 正如马克思在 《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 以下简称《手稿》 ) 中批判 : “黑格尔只知道并承认一种劳动, 地说到 即抽象的精 [ 2] 。 神的劳动” 费尔 巴 哈 是 德 国 古 典 哲 学 的 终 结 者, 他自诩为 “人的哲学家 ” 。 在人性问题上, 他提出了“类 ” 的概 。 在他的 他把人的本质看成是“理性、 意志、 心” 念, , 眼中, 他所看到的只是“自然的人 ” 他所做的就是要 为人恢复自然的面貌, 强调只有感性的、 经验的、 现实 , 。 的人 才是真正的主体 我们已经看到了费尔巴哈所 讲的人只是感性直观的人, 而不是感性活动的人。
思精彩纷呈, 百花齐放。 而马克思的人性观为我们提 供了很好的考察人性的视角, 当然对于人性的探讨并 没有停止, 还在跟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深入 。 参考文献:
[ 1] J] 武汉: 湖北社 周树智 论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的同一[ 2007 会科学, [ 2] [ 6] M] . 北京: 人民 中央编译局.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2000. 出版社, [ 3] M] . 北京: 人民出版 费尔巴哈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 2000. 社, [ 4] — —重读马克思[ M] .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 杨适 人的解放— 1996. 社, [ 5] M] . 北京: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 1972. 人民出版社, [ 7] M] . 北京: 中国人 李秀林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004 民大学出版社,
3. 马克思人性观为我们社会进步提供了动力 。 既 然人的本质在于社会关系的总和, 那就直接说明了人 和社会的关系, 人与社会是密不可分地相互依赖的。 如果没有人, 何来的社会, 而没有社会, 人又如何的发 展呢? 社会为人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平台, 而人为社会 的发展注入了动力。 所以,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是统 一的。 社会进步是指社会呈现为一个从低级到高级 、 从 [ 7] 简单到复杂、 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行程。 古往今来, 人 们不断地在追求自身的发展, 而人要想发展自身, 就必 须借助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以人在发展的过程中 就无形地推动了他所处的社会的进步 。当然我们要清 楚地认识到, 社会应该以主体本身为目的, 而不是主体 以社会进步为目的。正如我们要追求的是一种消除异 化、 以人为目的的社会, 马克思称之为共产主义社会, 但共产主义并不是我们的目的, 我们的目的是人类解 放。 古今中外对人性的不懈追求和探索, 使人性论悬
[ 4] [ 3] [ 1]
类本质的本身就蕴含着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差 别。 我们重点讨论一下后者的划分, 人的类本质和人 中, 马 的社会关系本质。何为人的类本质? 在《手稿 》 , 克思明确指出, 人的类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活动 ” 也就是劳 动。 而 人 的 社 会 关 系 本 质, 正如马克思在 《关于费尔巴哈提纲 》 ( 以下简称《提纲 》 ) 中提出的: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 ” 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指的就是人在“社会 中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特征, 即人的社会关系 关系” 本质。当我们说到人的社会关系本质时, 就容易忽略 , , 或者是否定人的类本质 因为说到类本质 我们想到的 就是费尔巴哈的类本质,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是 不容忽略的, 但马克思并不是仅仅停留在费尔巴哈的 思想上, 而是对他的思想进行了巨大的超越。 所以我 们不能够简单的否定马克思的关于人的类本质的思 想。而且人的类本质和人的社会本质本身就是统一 的。 3 马克思的人性观的特点。( 1 ) 马克思的人性观 是以现实的人为前提的。马克思反对脱离了一切现实 性而抽象地谈论人性, 那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当然需 要指出的是, 马克思并不是反对一般意义上的抽象 , 而 是反对不科学的抽象。马克思首先认为劳动在人类的 历史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德意志意 : “可以根据意识、 识形态》 中明确的指出 宗教或随便 。 别的什么的来区别人和动物 一当人们自己开始生产 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 ( 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 体组织所决定的 ) , 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 来。人们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同时也就间接
· 47·
” 然后马克思从劳 地生产着他们的物质生活本身。 “人之为人 ” 动是 的最根本的标志得出了人类第一个 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而人正是这些进行 物质资料生产的现实的人, 现实的人是怎样的人呢? 现实的人不但是有血有肉的人, 现实的人更是处在一 定历史条件下, 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物质资料生 产的现实的个人。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 》 中说 : “我们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想出的, 到 他们不是教 条, 而是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 。 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 是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 ” ( 2 ) 马克思 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经验的方法来确定 。 的人性观是以变化发展为基础的 。人之为人的根本在 于物质资料的生产, 这就决定了马克思所讲的人性不 , 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发展变化的。 马克思认为人有自 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自然属性也可以说是人和动 物共有的属性, 我们可以说人的自然属性是在一定的 历史长河中, 是不会变化的, 但最终帮助人脱离动物界 的社会属性确是发展变化的。 《手稿》 马克思在 中提出了“异化 ” 的概念, 在《手 : “当前的经济事实 ” : “工 稿》 中马克思首先论述到 是 人生产的财富越多, 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 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 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 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 。劳动 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工 生产的不仅是商品, ” 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比例生产的。 由此, 马 人, :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 劳动所生产的 克思得出结论 对象, 即劳动的产品, 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 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 同劳动相对立。 劳动的产品是 固定在某个对象中的、 物化的劳动, 这就是劳动的对象 。 化 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象化 。劳动的这种现 实化表现为工人的非现实化, 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 [ 6] ” 失和被对象奴役, 占有表现为异化、 外化。 我们可 以看出人的本质是在不断地对象化、 异化、 克服异化、 占有对象物中不断地曲折地发展和丰富起来了 。而如 果抽象的谈论人性, 那得到的人性定是一个永恒的东 西。( 3 ) 马克 思 的 人 性 观 是 以 人 自 身 的 解 放 为 目 的 的。费尔巴哈向世界大声地呼喊要把人的本质归还于 人, 但是他没有找到解决事情的关键 , 他把宗教看成是 但他没有看到宗教异化的根源, 这个 人的本质的异化, 根源是由于人们的实践活动而产生的社会 , 是社会本 身的异化, 从而才使人的精神上产生了异化。 这正是 因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人的真正的本质 , 而马克思却 找到了解放人的途径。 通过他对人性的正确的分析, 现实的人是处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进行生产劳 动的个人, 归根到底, 人的本质在于他的劳动实践中, 费尔巴哈也正是忽视了这一点, 他没有注意到人的对 象化活动才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所以使人得到自身的 解放也只能从现实的生产实践活动中, 从现实的社会 ·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