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变化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

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测(人教版必修3)内斗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C.到2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D.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7.在野外实验站研究棉蚜发生期和封闭条件下不同初始密度(1头/叶和20头/叶)的棉蚜种群密度变化,各实验组均放置规格、数量相同的棉叶,结果如下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衰退,可能与迁入有关B.初始密度相同的种群开放条件下先于封闭条件下达到密度峰值,可能与迁入有关C.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群数量均达到K值时开始衰退D.开放和封闭条件下种内斗争均在种群密度衰退时开始减弱8.在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中放入活酵母菌若干,抽样镜检,视野下如图甲所示(图中小点代表酵母菌)。

将容器放在适宜温度下恒温培养5 h后,稀释100倍,再抽样镜检,视野下如乙图所示。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来源:学科网]A.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密度增加200倍左右B.5 h内,酵母菌经历了约6个细胞周期C.在这段培养时间里,酵母菌的一个细胞周期所需的时间平均为1.3 h D.培养5 h后,酵母菌种群数量已经达到K值[来源:学|科|网Z|X|X|K]9.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生态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关于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有曲线图和数学方程式,下列关于种群“J”型增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数学方程式模型可表示为t年后种群数量为N t=N0λt(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B.K值是固定的C.条件是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D.出生率大于死亡率10.下图为用不同方式培养酵母菌细胞时种群增长的曲线。

曲线⑤是对照组,④保持恒定酸性,其余分别是每3 h、12 h、24 h换一次培养液。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更换营养液的周期越长,种群平均增长率越大B.造成⑤的K值较小的原因有资源缺乏,有害代谢产物的积累,pH的变化等 [来源:学科网ZXXK]C.K值随环境条件(资源量)的改变而改变D.曲线②表示每12 h换一次培养液,曲线①表明资源基本不受限制11.我国从国外引进姬小蜂来控制某地区对棕榈科植物危害极大的害虫——椰心叶甲虫。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教学案: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数学模型为:N t =N 0λt。

2.正常情况下,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是有限的,种群数量会呈“S”型增长。

3.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 值。

4.“J”型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

5.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很多,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3.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科学、准确,但不够直观。

(2)曲线图:直观,但不够精确。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2.数学模型:N t =N 0λt。

3.各参数的含义⎩⎪⎨⎪⎧N 0:种群的起始数量t :时间N t:t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 倍数三、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形成原因2.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 值。

3.应用建立自然保护区,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例如为增加大熊猫的种群数量而设立的卧龙自然保护区。

四、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判断下列叙述的正误(1)“J”型曲线是发生在自然界中最为普遍的种群增长模式(×) (2)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培养早期呈“J”型增长(√)(3)对于“S”型曲线,同一种群的K 值是固定不变的,与环境因素无关(×) (4)种群数量达到K 值后不再发生变化(×)(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2.下图中可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增长的曲线是( )解析:选B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情况下的增长是指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的情况下的增长。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生物人教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1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4
1、模型假设: 、模型假设: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 在 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 敌害 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 等条件下,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 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 倍。 2、建立模型: 、建立模型: t年后种群数量为:Nt= 年后种群数量意义: 、模型中各参数的意义: N0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Nt表 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 为时间 为时间,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表示该种群数量 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 年后该种群的数量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13
例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 : 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数量, 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数量,绘制成曲 如右图所示, 线,如右图所示,则下列曲线中能正确表示 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是 ( D )
5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 例1:我国自 :我国自1000—1990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请根据提 年以来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表 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练习: 供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练习:
年里的增长情况: (1)在右侧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近 )在右侧曲线图中表示出中国人口近1000年里的增长情况: 年里的增长情况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
1、数学模型:是 、数学模型:
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
2、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数学模型建构的一般步骤:
2011年11月4日星期五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对应练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2021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第二册对应练习--第2节  种群的数量变化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过关练题组一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1.下列与种群数量模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数量增长曲线比数学公式更能直观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B.建立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一般不需要设置对照实验C.“J”形增长的数学模型N t=N0λt中,λ可以看成自变量D.构建相应的模型后需通过实验或观察等进行检验或修正2.(2020湖北四校高二上联考)某同学在“研究大肠杆菌数量变化”时,提出的数学模型是N n=2n(N代表细菌数量,n代表细菌繁殖代数),他建立的这个数学模型的合理假设是()A.细菌可以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加数目B.在资源和空间无限多的理想条件下,细菌种群数量增长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C.细菌没有细胞核,结构简单,分裂速度快D.细菌微小,需要的营养物质少,繁殖速度快题组二分析种群的“S”形增长3.(2020北京101中学高二上期末)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4.(2020北京师大附中高二上期末改编)关于如图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ac段种群增长率不断升高、ce段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措施可使e点上移,以此达到保护濒危野生动物的目的D.图中c点增长速率最大,不同时期种群的增长速率一定不同5.(2020山东济宁高二上期末)如图1、2、3是同一生物在同样条件下培养结果的不同表现形式,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图1图2图3A.图1、2、3都可以表示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图1中a点和图3中e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c点对应C.图1中b点和图3中f点的增长速率与图2中的d点对应D.图1、2、3中的b、c、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数量达到了环境容纳量题组三辨析种群的“J”形和“S”形增长6.(2020辽宁盘锦辽河油田二中高二上期末改编)如图为“J”形和“S”形增长曲线,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呈“S”形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先增加后减少B.种群呈“S”形增长的原因是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有限等C.“J”形曲线代表的种群,种群数量不断增大且无K值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曲线一般是“S”形曲线7.(2020湖南师大附中高二上月考)假定当年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λ倍,如图表示λ值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示意图。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四)作业(含解析)必修3

高中生物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四)作业(含解析)必修3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基础巩固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 D.③①②④答案 B解析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相互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2.如图所示为一个鼠群迁入一个新的生态系统后的增长曲线。

试分析在曲线中哪段表示食物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素( )。

A.EF段 B.DE段 C.CD段 D.BC段答案 A解析一个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的初期,由于生活空间大,生活资源十分丰富,天敌少,竞争者少,种群将呈“J”型曲线增长。

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必然导致种群密度上升,生活空间和食物资源减少,种内竞争加剧,从而使种群增长减缓,并趋于停止,表明在此段内最可能成为鼠群繁殖速度的限制因子。

3.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的数量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所以常常会出现波动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由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引起C.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J”型曲线D.在自然界中,种群的增长一般是“S”型曲线答案 C解析种群的“J”型增长,只有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条件下才有可能,一个种群进入一个新环境,一定时间内会出现“J”型增长,但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K 值)时,种群将停止增长,此时就会出现“S”型曲线。

巩固提升4.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图所示。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4章第2节《种群数学模型的构建》

高二生物(新人教版必修3)学案:第4章第2节《种群数学模型的构建》

种群数学模型的构建学习目标1.通过实例分析,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两种数学模型。

2.学会用数学模型尤其是“J”型曲线和“S”型曲线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重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学习难点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并据此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根据学习目标,认真预习课本,用红笔标注重点与难点,独立完成课后案。

知识准备必修一生物增殖的方式——分裂教材助读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_________或_________的数学形式。

2.建立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一般包括:提出问题→提出→根据实验数据,用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四个步骤。

二、种群数量的增长(一)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的种群,以为横坐标,以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曲线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数学模型:(1)模型假设:在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2)建立模型:t年以后种群的数量表达式为:各参数含义:N0表示;N t表示t表示;λ表示(二)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的曲线,称为“S”型曲线。

2.产生原因: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数量也会,这就会使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当种群的死亡率与出生率相等时,种群就稳定在一定的水平。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___________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________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_____________。

三、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自然界中,由于__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_______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___________,甚至___________。

预习自测1、在营养和生存空间等没有限制的理想条件下,某细菌每20min就分裂繁殖一代。

现将该细菌种群(m个个体)接种到培养基上(资源、空间无限),T h后,该种群个体总数是A、m..2TB、m..220C、2TD、m..23T2、右图示某种鱼迁入一种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C、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我的疑问学始于疑课内探究质疑探究探究点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探究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根据实例理解“J”型增长的数量变化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构种群数量“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知能过关演练 P43

人教生物必修3:第4章第2节知能过关演练 P43

[学生用书P46~P47]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解析:选B。

建立数学模型的大致过程是以下几个步骤:首先要观察研究对象并且分析、研究实际问题的对象和特点,提出问题;其次选择具有关键性作用的基本数量关系并确定其间的互相关系,提出合理假设;接下来就要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建立起数学模型;最后一般要通过进一步的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和修正。

2.如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解析:选B。

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的增长是指在空间无限、资源无限和不存在任何天敌的情况下的增长。

在这样的条件下,种群会呈“J”型曲线增长,B图所示的增长状况便属于此种情况。

3.(2010年高考山东卷)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选C。

据图可知,K/2时种群的净补充量最大,所以控制有害动物应在其种群数量达到K/2之前,种群密度很小即该种群处于发展初期时进行控制最为有效;控制人口增长不能选择在K/2时,且控制人口不能通过控制死亡率实现,而是通过降低出生率实现;种群在K/2时净补充量最大,该图可以为实践中估算最大净补充量提供依据;在K/2时捕捞鱼类可使鱼类资源得到持续性发展,但要得到最大日捕捞量应在达到环境容纳量即K值时进行。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选D。

2020秋高中生物3课堂演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2020秋高中生物3课堂演练:第4章 第2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2020秋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课堂演练: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1.模型建构是研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常用方法,下列各项中,属于建构数学模型的是()A.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B.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C.建立血糖调节模型D.建构种群增长模型解析:制作细胞的三维结构模型和制作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属于物理模型,故A、B错误。

血糖调节模型是通过动态的物理模型构建概念模型,故C错误。

种群增长模型是数学模型,故选D。

答案:D2.下列关于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呈现“J”型曲线的种群中无种群密度的改变B.“S”型曲线的增长率最终变为0时,种群达到其环境容纳量C.如果种群数量的年增长率为0,则种群中无繁殖现象D.种群增长曲线同数学方程式一样,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J”型曲线和“S”型曲线都直观地反映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但不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J"型曲线中种群密度一直在增加;“S"型曲线有环境容纳量,达到环境容纳量时,种群增长率为0,但此时仍有出生和死亡,只是二者达到相对平衡。

答案:B3.为了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错误的是()A.将适量干酵母放入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B.将培养液振荡摇匀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一定量的培养液C.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并用滤纸吸去边缘多余培养液D.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解析:在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时,将盖玻片放在计数板上,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到计数板小方格内.答案:C4.向某天然牧场引入良种肉牛100头,任其自然放养,自然繁殖.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C.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1时D.在t1~t2时,该肉牛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解析: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2时种群达到环境最大容纳量,即K值,所以t1时种群的数量约为N/2;捕杀肉牛的最佳时期为t2;在t1~t2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上升.答案:B5.如图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该曲线及其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为保护鱼类资源,捕捞后应控制剩余量在b点处B.若图表示蝗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虫害防治应在c点之后C.若图表示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则e点之后的增长速率为0D.达到K值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解析:为保护鱼类资源、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c点,即K/2时,此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A错误;蝗灾防治应在种群数量及增长速率较低时进行,所以应在b点之前进行,B错误;e点为K 值,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因此增长速率为0,C正确;达到K值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D错误。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高考总复习生物训练:必修三 第4章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

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2节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一、选择题1.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种群数量的变化包括增长、稳定、波动和下降等B.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由迁入、迁出、出生和死亡引起的C.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的增长一般呈“S”型曲线D.当一种生物迁入到新的环境后,其数量的增长一定会呈“S”型曲线2.下图表示某种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BC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C.CD段兔群不存在生存斗争D.DE段兔群的增长速率几乎为03.(2016年湖南衡阳一模)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4.下图所示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对阴影部分的解释正确的是()①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②环境中允许种群增长的最大值③其数量表示种群内迁出的个体数④其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5.下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在t1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N,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在t2时种群个体的数量与在t0时种群个体的数量相等B.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2ND.在t1~t2时,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6.下列对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个数时,取适量培养液直接滴加到计数室内B.对于压在一个方格界限上的酵母菌的处理方法是计数四条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C.已知血球计数板的方格为2 mm××105个D.与一般的生物实验一样,该探究实验也需要单独设置对照组7.下列探究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通过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可以采集、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如鼠妇、蚯蚓等B.随机选取若干样方,通过计数样方内某种双子叶植物的个体数,可以求得该种群密度C.在蚜虫活动的范围内,可以用标志重捕法估算蚜虫的种群密度D.通过对酵母菌培养液抽样检测的方法,可以估算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总数8.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含答案解析)总结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知识点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1.数学模型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是为了某种目的用字母、数字及其他数学符号建立起来的方程式以及图表、图像等数学表达式。

2.意义,数学模型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规律的桥梁,具有解释、判断、预测等重要作用。

知识点二种群数量的增长,1.种群的“J”型增长(1)“J”型曲线: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2)“J”型增长的原因:食物充足、没有天敌、气候适宜等,这一理想条件只有在实验室或某物种最初进入一条件非常适宜的环境时才会出现。

(3)“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模型假设: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下,种群的数量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增长速率不随种群密度的变化而变化。

,建立模型:,一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1=N0λ,两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2=N1×λ=N0λ2,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应为:N t=N0λt,N0: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时间;N t:t年后种群数量;λ:增长的倍数。

注:当时,种群数量上升;当λ=1时,种群数量不变;当时,种群数量下降。

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S”型曲线出现的原因,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使生存斗争加剧,种群的增长速率下降。

(2)实例:高斯的实验。

(3)“S”型曲线: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

①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a.不同物种在同一环境中K值不同。

b.当环境改变时生物的K值改变。

②K/2值:K值的一半,是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点。

③增长速率:可以看出种群的增长速率在K/2时最大,K/2之前不断增加,在K/2之后逐渐减小,当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

(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2《生物与环境》课后“练习与应用+复习与提高”汇总(附答案)第1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 一块草地中所有蒲公英的数量就是这个蒲公英种群的种群密度。

(×)(2)调查青蛙等活动范围不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样方法。

(√)(3)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定会越来越多。

(×)2.下列关于样方法的表述,错误的是( D)A.样方要有代表性B.样方数量不宜过少C.可以任意设置样方D.样方面积大小应适当3.2003年,我国颁布法律,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请简要说明这一规定的意义。

答案提示:在自然情况下,新生儿的男女性别比例大致为1 : 1。

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非医学需要的性别选择性人工流产”,有利于维系性别比例均衡,进而有利于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拓展应用1.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

请估算这个池塘中共有鲫鱼多少条。

答案提示:约386条。

2.假如要调查一块农田中某种鼠和蚯蚓的种群密度,你将分别采用什么方法?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提示:调查蚯蚓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

因为这种小动物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采用样方法调查正适合。

调查鼠的种群密度采用标记重捕法。

因为这种动物的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不宜用样方法来调查它们的种群密度。

常用的方法之一是标记重捕法。

3.下图A、B分别为两个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图,纵轴示年龄,横轴示各年龄段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请根据此图回答,哪一个国家未来的人口增长率高?答案提示:B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练习与应用一、概念辨析1.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

(1)将一种生物引人一个新环境中,在一定时期内,这个生物种群就会出现“J”形增长。

(×)(2)种群的“s" 形增长只适用于草履虫等单细胞生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4.2种群的数量变化》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1

人教版必修三 4.2 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典题例析规律总结※【例1】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下,呈“S”型增长。

下列有关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增长率为0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D.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答案】A【解析】理解种群增长规律的应用;c点后出现环境阻力,害虫数量控制在b点;渔业捕捞剩余量控制在c点;所以BCD错误。

【例2】下图表示数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的某种群在受到某些因素影响后种群数量发生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a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B.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C.图②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D.若图④所示为海洋中某鱼的种群,d点时进行捕捞的最大捕捞量应大于K/2【答案】D【解析】当改善种群生活环境时,环境的容纳量会增大即K值变大;当外界干扰超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时,生态系统被破坏,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当种群数量维持K/2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例3】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1)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以采用________的方法,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要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实验时发现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

(2)如果提出的问题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是怎样随时间变化的?”,试针对这一问题作出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一组同学为了探究“温度(5℃、28℃)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是如何影响的?”设计了实验方案,进行了为期7天的实验,每天定时取样一次,并在实验前设计了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如下:时间/天酵母菌数/个•mL-1 温度/℃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第5天第6天第7天5 28根据上述表格,有人认为该同学设计的实验方案不能够准确反映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请指出该方案不足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3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同步练习-3
A.种群数量最大 B.环境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
C.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D.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答案】D
【解析】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刚开始为0,后不断增大至K/2时达到最大值,再不断减小至K值为0;故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曲线水平时种群增长量最大,其增长量最大;选D。
9.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
(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__________,该形式较为直观形象。
(2)图中A段种群增长近似于______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
(3)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______(填“K1”或“K2”)。
(4)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分析图中曲线,与D段相比,影响C段的因素最可能是______。
A.食物和天敌 B.气候和传染病
(5)在D阶段,若该动物的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的减少和活动范围的缩小,其______会变小。
【答案】(1)曲线图(2)“J”空间和食物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3)K1
(4)B(5)K值(或环境容纳量)
【解析】(1)该模型属于数学模型的表现形式之一的曲线图,该形式的优点是较为直观形象。
A.相互依存、互利共生
B.相互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
C.种群数量的变化都呈“J”型曲线增长
D.由于地理隔离消失,变迁导致两个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不同物种的种群占有同一生态环必然会导致两种群会发生相互争夺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种间竞争。所以B选项正确。
(2)图甲中A段种群数量迅速增加,接近“J”型曲线。该模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3.在下列哪种条件下,种群可能呈“J”型增长( )

(学案)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学案)4.2种群数量的变化含解析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必备知识·自主学习一、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构建方式:数学模型。

(2)构建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模型假设:①条件:理想状态——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条件。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倍数增长,第二年是第一年的λ倍。

(2)建立模型:①数学模型公式: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N t=N0λt。

②参数意义:N0为起始数量,t为时间,N 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③曲线图: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则大致呈“J”型。

(3)曲线特点:无限增长。

3.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2)形成原因:(3)曲线如图所示,表现为“S”型增长,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后停止增长。

(4)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K值。

(5)应用:①保护濒危生物: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从而提高环境容纳量。

②控制有害生物:应降低其环境容纳量。

4.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

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

(2)数量变化: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条件之下,还会急剧下降,甚至灭亡。

(3)研究意义:①利用及保护野生生物资源。

②控制人工养殖及种植业中的种群数量。

③科学预测及防治有害生物。

④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5.判一判:结合种群数量的变化及影响因素,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不同种生物的K值各不相同,但同种生物的K值固定不变。

(×)提示:K值会随着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2)种群数量的变化不仅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也受自身内部因素的影响。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种群的特征(有答案)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种群的特征(有答案)

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种群的特征(有答案)种群中的个体并不是机械地集合在一起,而是彼此可以交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给后代。

以下是查字典生物网为大家整理的高二年级生物必修三第四章同步测试题,希望可以解决您所遇到的相关问题,加油,查字典生物网始终陪伴您。

基础训练(一)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 ( )A.一个池塘里全部的鱼B.一个公园里的草坪C.一座山上全部的树木D.一块菜地里的全部油菜2.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片稻田里的水稻的数量B.一片稻田里的害虫的数量C.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D.一个池塘内各种鱼的总数3.一只0.3米3的玻璃缸里养了9条金鱼,那么金鱼的种群密度为。

4.在一般状况下,调查种群密度常采纳取样调查法,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常采纳调查华南兔的密度相宜采纳调查环毛蚓的密度则可采纳法。

5.在对某地麻雀种群密度的调查中,第一次捕获了60只麻雀,将这些麻雀腿上套上标记环后放掉;数日后,又在该地捕获麻雀45只,其中有标记环的为15只。

这种调查方法称为 ;据调查结果可知,该地区约有麻雀__________只。

(二)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6.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不能用地上部分的数量作为种群密度B.不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实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C.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D.种群密度能精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更趋势7.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纳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确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后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1)现有某调查小组准备调查校内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

这块草坪长100m,宽30m,调查时抽取10个样方,那么应当每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

(2)调查小组确定了如右图所示的一个样方,图中圆圈表示蒲公英个体分布。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

新教材)高中生物选择性必修二教材答案详解第一章种群及其动态第1节种群的数量特征教材第2页问题探讨1.通过调查东北豹的种群数量,可以了解东北豹的生存状态和濒危程度,从而采取一系列有效的保护措施,如全面禁猎、禁止商业性采伐林木、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公园等,对于濒危动物的拯救和种群恢复有重要意义。

2.东北豹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直接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教材第3页旁栏思考东北豹一年只生一胎,每胎2~3仔,鼠一年可生数胎,每胎产多只小鼠。

繁殖能力强的种群出生率高,种群增长快。

教材第4页思考·讨论1.种群年龄结构的分析1)A为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大。

2)C为衰退型,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数量会越来越小。

3)B为稳定型,各年龄期个体数目比例相当,种群数量会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相对稳定。

2.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

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会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少,但是也不排除由食物充足、缺乏天敌、迁入率提高等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3.24年间我国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少年儿童人口比例减少,这说明我们应该关注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课本第5页探究·实践1.随机取样不会掺入任何主观因素,可以减少误差,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

2.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

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

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

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3.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如5%以内。

如果超出了正常波动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结果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考虑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可根据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分析)。

(完整版)《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完整版)《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

(完整版)《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第4章第2节《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制作人:柴丹 2018-04—18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P65)1.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二.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P66—67)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坐标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下: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敌害等。

现实状态下:①食物、空间有限②各种生态因素综合作用数学模型N t=N0λt无K值有无有K值无K值种群增长率曲线种群增长速率曲线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由于环境阻力的有无造成的三、关于“S”型曲线的分析1. “S”型曲线的成因三图中(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数量增长较快,当种群数量为K/2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

(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

(完整版)《种群数量的变化》学案(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

2。

不同续签模型中“K”值与K/2值图中A、B、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值A'、C’、D’时间所对应的种群数量为K/2值3.曲线示意图中几个特殊点的应用(1)渔业捕捞应保证剩余量在K/2左右。

(种群增长率大。

这样既能获得较大的捕鱼量,又能使鱼类资源可持续发展。

)而害虫防治则尽可能在K/2之前进行,避免过快增加。

获得最大的“日捕获量”应在K时(2)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如对于大熊猫,要保护其生活环境,减少环境阻力,增大K值.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措施:如对于家鼠,要封存粮食、清理垃圾等,增大环境阻力,降低K值。

(3)不能认为“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就是“J”型曲线,只能表述为“近似"或“相当于”(4)种群数量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下降等,而“J”型曲线和“S”型曲线只研究了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建立数学模型一般包括以下步骤:①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②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
③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④提出合理的假设。

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②④①③
C.④①②③D.③①②④
2.如图中,表示种群在无环境阻力状况下增长的是()
3.(2010年高考山东卷)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
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4.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
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A.100只B.200只
C.300只D.400只
5.如图为鱼塘中鱼的数量增长曲线,为了使鱼塘的总产量达到最大
值,应该做到适时捕捞。

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A.超过T4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
B.超过T3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3K/4
C.超过T2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2
D.超过T1时捕捞,使剩余量保持在K/4
6.(2010年高考福建卷)棉蚜体型微小,能附着于棉花植株上生活繁殖,以吸取棉花汁液为食。

为了对棉蚜虫害进行监测,科研小组从某年6月10日开始对某棉田棉蚜种群数量进行调查。

调查结果如下表:
(1)调查棉蚜种群数量可采用________法。

据表分析,调查期间棉蚜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_______型,在________(日期)左右棉蚜种群增长量最大。

(2)若长期使用农药防治棉蚜,会导致棉蚜种群的抗药基因频率________(增大、不变、减小)。

1.在一个面包上有一个霉菌,如果在其他条件都适宜的情况下,其数量变化在一天内最可能的是()
A.“J”型曲线增长
B.“S”型曲线增长
C.“J”型或“S”型曲线增长
D.无规律增长
2.(2011年清华附中高二检测)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
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
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
D.种群的增长率逐步降低
3.在种群数量变化中,若增长率为0,以下哪种情况会出现()
A.种群增加,并出现激烈的食物和栖息地的竞争
B.种群增加,寄生和捕食的情况增加
C.种群会因为有毒废物的沉积而减少
D.种群数量接近环境容纳量
4.(2011年长沙雅礼中学高二检测)一个新物种进入某地后,对其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先呈“S”型增长,后呈“J”型增长
B.先呈“J”型增长,后呈“S”型增长
C.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会保持稳定
D.K值是环境条件允许的种群数量的最大值
5.如图为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阴影部分表示环境中影响种群增长的阻力
②a为“J”型曲线,b为“S”型曲线
③阴影部分的个体数量表示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④K值为环境容纳量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6.如果将雌雄成鼠各若干只放在大小一定的笼内饲养,让它们交配繁殖,且供给足够的饲料和水,则笼内鼠数量变化和饲养时间的关系应为图中哪条曲线()
8
A.1925年—1930年B.1930年—1935年
C.1940年—1945年D.1945年—1950年
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4
B.4支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10.(2010年高考浙江卷)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
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
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
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
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逻辑斯谛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11.下图所示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系统中增长曲线模式图:
(1)如果种群生活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种群数量是按a曲线增长,但实际上,在自然环境中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都是有限的,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势必加剧________,使种群数量增长受到影响,不能按a曲线方式增长。

(2)在一定环境中,除上述影响外,种群数量还受其他环境因素的限制。

如无机环境方面主要是受________________的影响。

在与其他种群之间受限制的因素有________和________等。

因此,种群数量按b曲线方式增长,种群数量最多达到K值为止,此时种群增长率为________。

(3)此外,还有直接影响种群兴衰的两对变量是该种群的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_____而间接对种群动态变化起作用的。

12.某研究所调查发现:某种鱼迁入一生态系统后,某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右图所示,请分析回答:
(1)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呈________;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____,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________。

(2)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________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变化是________,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是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

某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在三种不同的条件下,观察酵母菌种群的生长情况时,得出下表中的数据(在有氧情况下培养测6
条件一:无菌水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

条件二: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28 ℃。

条件三:培养液10 mL,加入干酵母液0.1 mL,环境温度5 ℃。

(1)三种条件对应的组别编号依次是________。

(2)请写出主要呼吸作用的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三种条件的设置,可分别用来探究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如条件一与条件二组合可以探究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而条件二与条件三组合则可以用来探究________对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中的条件二的设置在该实验中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实验过程中,每隔24小时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密度,这种方法称为________。

每次取样前都应振荡试管,目的是使________,减少实验中计数误差。

如果显微镜视野内酵母菌过多,难以计数,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

[学生用书 P 46~P 47]
1-5BBCDC
6答案:(1)样方 “S” 6-30 (2)增大
1-5ADDAD
6-10DCBBA
11答案:(1)生活资源(食物) 空间 种内斗争 (2)阳光、温度、水分 捕食 竞争 零 (3)出生率 死亡率 迁入率 迁出率 出生率和死亡率
12答案:(1)“S”型 N/2 增长型 (2)t 1 在t 1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捕获该鱼获得的量最大且不影响该鱼类资源的再生 (3)不增加 种内斗争加剧 捕食者数量增加
13答案:(1)C 、A 、B
(2)C 6H 12O 6+6H 2O +6O 2――→酵6CO 2+12H 2O +能量
(3)培养液、温度(及时间) 培养液 温度 对照实验
(4)取样调查法(显微计数法) 试管中酵母菌分布均匀 加定量无菌水(或定量培养液)稀释(“定量”可不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