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宗教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宗教是一种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普遍存在的社会历史文化现象。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诚如宗教学创始人Max Mueller 所说:宗教信徒可谓对宗教非常熟悉,“成千上万的人信心之诚笃可以移山,但若问他们宗教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张口结舌,或只能说说外表的象征,但谈不出其内在的性质,或只能说说信心所产生的力量”。
一.从自然崇拜到宗教的起源
自然宗教是人类文明史以前的宗教形态,有着一个较长的变化过程,随着人类对于改造自然和认识自然能力的提高,原始宗教也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表现出种种不同的宗教形式。
原始宗教大致有这么几种主要形式:大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鬼魂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Totemism),灵物崇拜,偶像崇拜。
由于认识能力有限,人类对自然界中,无法认识的事物,产生出了强烈的而又普遍的恐惧心理,这就是自然崇拜(Nature Worship)所产生的原因。
这可以说是原始的宗教崇拜。
随着认识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自然直接地崇拜,慢慢抽象化,最后也就产生了神。
可以说,对自然崇拜是宗教起源的一部分原因。
二.罗马帝国时期早期信基督教的传入(约BC5世纪—10世纪)(Early Christianity Preach into Great Britain During Roman Empire)
基督教起源于1世纪,在2世纪已经牢牢地扎下了根,3世纪迅猛发展,4世纪末则已经成为罗马帝国的官方宗教(Roman Catholic Church)。
基督教的广泛传播从它处在的罗马帝国中得益不少。
罗马帝国提供安定的环境,基督教传教士可以从海,陆路漫游整个罗马帝国,在整个帝国境内都流行希腊语,都为传教士传播教义创造了有利条件。
罗马帝国的许多居民都是罗马公民,它的世界主义使基督教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
在凯撒大帝时期(Gaius-Julius-Caesar),他征服了高卢,然后继续往北,渡海到了大不列颠,也抑或直接,抑或间接地把罗马文明传播到了大不列颠。
伴随着基督教国教地位在罗马帝国的确立,以及罗马帝国的扩张,早期基督教传入大不列颠。
不列颠的基督教化,是通过几条途径完成的。
罗马公教的帕特里克(Patrick 约389—461)和奥古斯丁(?—604),在5世纪中叶和6世纪晚期先后在英国传教,为罗马教会打下基础。
帕特里克有“爱尔兰使徒”之称,他于432—461年期间,使爱尔兰人基督教化,并建立爱尔兰教会,他将主教制传入爱尔兰时,把它与爱尔兰的传统氏族制结合,从而创造出修道院院长,部落领袖和主教合一的独特制度。
651年,基督教在英格兰牢固的建立起来。
在罗马帝国时期,基督教从被压迫的宗教,变成罗马国教,成为欧洲普遍的信仰的宗教。
基督教的传播伴随着欧洲大陆逐渐从奴隶时期向封建时期转变,暗示着封建时期对思想控制的诉求。
英国史学家吉本对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内成长的原因作出了精辟的分析,他提出了5大原因:1基督教徒一成不变和毫不容忍的狂热情绪。
这种情绪虽出自于犹太教,但已清除掉了那种非但不设法诱导,反而阻碍非犹太教徒接受摩西戒律的狭隘的不友好的精神。
2 关于来世生活的教义。
这一教义更由于一些能使这一重要真理增加分量和影响的新情况的出现而得到加强。
3 一般传说的原始基督教会具有的神奇力量。
4基督教徒纯真,严谨的品德。
5 基督教世界的内部团结和纪律——它在罗马帝国中心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日益壮大的国家。
三.英国中世纪基督教(约5世纪—15世纪)(British Christian in the Middle Ages)
中世纪的西欧被称为教会的黄金时代。
教会是封建统治阶级的组成部分。
教会组织和国家世俗政权组织,同为中世纪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工具。
在中世纪,西欧封建主阶级统治地位的建立和巩固过程中,教会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它的地位十分重要。
可以说中世纪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博弈的时代。
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教皇提出“两把刀”理论,把“两把刀”解释为神权与政权(即教权与王权)。
这两把刀都属于彼得,而教皇是彼得的继承者,所以教权和王权都属于教皇。
随着教皇权势的扩大,封建主对其越发不满,设法摆脱教皇。
1.封建王权和教权:
公元6世纪初,在罗马帝国灭亡后,西欧各国先后进入封建社会(Feudal Society).
在中世纪的西欧,国家政权组织和教会组织各成体系,形成其独特的政教两元体制。
在11世纪前,西欧各国的教会与修道院,基本上受国王或皇帝控制。
但是,西欧教,俗人士
都承认罗马教皇是西欧教会领袖。
国王,皇帝为了他们王权的神圣化和合法化,需要得到教皇的加冕和承认。
中世纪英国的封建王权随着基督教的传播与封建化的拓展而逐渐形成。
英国封建王权自9—10世纪开始孕育,最终确立于1066年的“诺曼征服”(Norman conquest),并在12世纪进一步加强。
当时的英格兰国王既是权利神授的一国之君,又是封建宗主。
在英国封建王权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基督教的神权政治文化传统发挥了特殊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基督教不仅为英国国王的统治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而且也为之输送了诸多有用的人才。
教会贵族乃至有文化专长的教士大量卷入王国政务,作为王廷朝臣于政府官僚辅佐王政。
在封建主同基督教的长期斗争中,双方都找到了彼此的共同需要。
封建主阶级利用基督教为其思想统治服务。
基督教上层也期望得以在封建主手下发展。
但当神权影响到君权利益的时候,二者又会发生矛盾。
在整个封建社会,神权和君权既相互利用,又相互斗争。
欧洲社会封建化的过程,就是封建主阶级完成对基督教“再改造”的过程。
欧洲封建主阶级以封建王权主义的完成对基督教的改造,并且在同各种宗教异端的斗争中,巩固和加强了基督教的精神统治地位,结果使封建教会在欧洲横行无忌。
2.封建王权与教会的冲突和妥协:
中世纪是王权与教权长期博弈的时代。
二者相互依存,却又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王权和教会的矛盾在于,基督教认为世俗权力既王权和宗教权力既教权,都是属于上帝的,上帝只是暂时把世俗权力交给国王代为执行。
但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国王对于王权集中的需要想摆脱宗教的束缚,但教会有了自己的财产,有了政治化的一套体系,也就和国王争夺权力。
发展到后期,冲突不仅仅是争夺领导权,还含有明显的经济目的,并与部分世俗贵族的反叛汇合,甚至罗马教廷也直接卷入其中。
教会的抗争是促成的不再是单纯的教、俗权的协定,而是涵盖了教、俗贵族乃至自由人阶层之权益。
其次,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人们感到作为英国人,抵抗外来的势力包括罗马宗教的干涉,都是正当而合理的。
英国封建王权与教会基于根本利益一致性之上的密切政治联合。
受共同根本利益的制约,双方的冲突始终处于从属地位,且最终是以相互妥协而告终。
这种对立始终是在统一轨道中的,它只能局部地调整教、俗权力之间的关系,而不会危及双方共同构建起来的王国封建统治。
3.异端运动
中世纪被称为黑暗的年代,很大的原因是因为天主教对异端的血腥镇压。
教皇宣扬三位一体、原罪说等经院哲学,严格控制科学思想的传播,并设立了宗教裁判所来惩罚异端,自从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宣布合法化基督教后,基督徒就从被迫害者变为迫害者,他们敌视一切不合乎《圣经》的东西。
14世纪,英国牛津大学教授,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约翰·威克里夫(约1320—1384)抨击教皇,反对教皇权利至上,教廷拥有巨大财产,主张建立脱离罗马教会的英国教会(这是民族意识在宗教领域里的反映),一切教产由国王没收,反对教廷在英国征税,要求简化宗教仪式和以民族语言作礼拜(资产阶级原始积累和形成统一国内市场的要求)。
他强调《圣经》是教义的唯一源泉,主张《圣经》权威高于教皇,教徒应服从基督,而不是教皇。
他的主张得到广大人民和下层教士的拥护,形成一种教会改革运动。
异端运动的兴起表明了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不唯天主教独尊了。
人们开始比较客观的审视天主教,开始反思天主教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部分。
然而天主教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把新思想视为异端,不断进行镇压,迫害,实质上偏离了基督教宽容,仁爱的本质。
四.基督教与文艺复兴(Christian&Renaissance)
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欧洲各国封建社会处在动荡和转变的伟大时代。
新兴资产阶级打着“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在文化,艺术,宗教,政治,自然科学和哲学等各个方面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
这场欧洲文化史上划时代的运动被称为“文艺复兴”。
1.英国背景(Background of the Great Britain):
百年战争(Hundred Years War)以后,英国败于法国,英国国会势力大增,国王和支持国王的贵族势力削弱。
不久,英国爆发内战——玫瑰战争(Wars of the Roses)。
英国兰开斯特家族(House of Lancaster)和约克家族(House of York)的支持者之间为了英格兰王位断续内战。
内战之后两个家族和好,由此出现英国第一个王朝既都铎王朝(Tudor),君主为亨利·都铎(Henry Tudor)。
贵族和王权争夺统治权,最后几乎是平分天下,但后来作为一种君主立宪制度(Constitutional Monarchy),英国从此走上一条相对来说比较民主的自由的政治制度,甚至在解决宗教冲突的问题上也比大陆国家好。
2.人文主义(Humanism)和科学技术对神学垄断(Theological monopoly)的冲击:
正如恩格斯所说:“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激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
这是一个新时代,因为资本主义在封建社会内部萌芽,成长;新兴资产阶级文化,在反封建斗争中迅速发展;它冲破并取代以天主教文化为代表的封建文化;它是文化革命,并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准备了条件。
在这场革命运动中,处于西欧“封建制度万物归宗的地位”的天主教会,是战斗矛头所指的对象。
文艺复兴和科学发展,在外部对天主教会进行冲击;宗教改革则在内部对教会形成突破。
在内外夹击下,天主教会对西欧思想意识的专制,垄断瓦解了,天主教会神学系统破了,新文化形成。
文艺复兴中强调的人文主义与中世纪基督教有显著区别的看待人和事物的方式。
人文主义者眼中的人是独特的,有理性的,有创造性的个人,以个人为中心,个人的发展。
对于强
调个人发展与上帝结合或被上帝所拯救的天主教思想是巨大的冲击。
促使人们以新的方式去理解教会,回到原始的基督教。
3.人文主义者的贡献(Contribution of Humanism):
当时的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Shakespeare)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黑暗和资产阶级对财富与权力的追求,宣扬人文主义思想,歌颂人的力量,提倡个性解放,婚姻自由等。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反对经院哲学(Scholasticism),主张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新的哲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客观地研究自然,认为认识自然地主要方法是实验。
托马斯·莫尔(Thomas Moore)深刻地讥讽了英国的圈地运动,反对剥夺农民的土地。
但是,那时的人文主义者思想有一定的缺陷,培根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
他既承认从感觉,经验得到的真理,又承认从神的“启示”和信仰得来的“真理”,承认神的存在,显示了他的认识论的不彻底性。
莫尔的“乌托邦”是以中世纪的手工业为经济基础的,在“乌托邦”里还保留奴隶和宗教。
这样的社会理想是不具有现实性的。
莫尔未能认识当时社会的根本矛盾,这是他时代与阶级的局限性的必然结果。
4.文艺复兴的意义(Significance of Renaissance):
文艺复兴并不是真正要“恢复”古典文化,而是借此抨击当时的文化和制度,以建立新的文化,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体系创造舆论。
文艺复兴是一逐渐发展的时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和事件。
但文艺复兴使当时的人们思想发生了变化,导致了宗教改革和激烈的宗教战争。
后来的启蒙运动以文艺复兴为自己的榜样。
文艺复兴是“黑暗时代”的中世纪和近代的分水岭,是资产阶级革命的舆论前提。
文艺复兴是使欧洲摆脱腐朽的封建宗教束缚,向全世界扩张的一个前奏。
文艺复兴渐渐动摇了天主教的统治。
与中世纪对比,文艺复兴在意识形态领域内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
最突出的变化是关于人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中世纪,神权的突出,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
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
重视人的价值,要求发挥人的聪明才智及创造性潜力,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提倡积极冒险精神。
重视现世生活,藐视关于来世或天堂的虚无飘渺的神话,因而追求物质幸福及肉欲上的满足,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文艺复兴打破了宗教神秘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有力地推动和影响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发展,并为这个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文艺复兴提倡重视现世生活,反对权威,在当代人中间唤起了对天主教会及神学的怀疑和反感。
否定了君权神授,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文艺复兴在思想界带来了一次大解放,冲破神学枷锁。
灵感与思考:
为何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在后半生却投入神学研究?
在西方的科学史上,曾经很长一段时间,科学和神学是一家。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神学和科学是不矛盾的。
牛顿受当时思潮影响很大。
在发现力学不能解释所有问题,特别是“第一推动力”的问题时,因而转而投入神学研究,企图通过对上帝,对神学的研究,找出第一推动力。
牛顿对神学的研究,反映了当时天主教思想统治地位,以及受时代等客观因素限制,牛顿不能找出第一推动力。
五.宗教改革(Reformation)
宗教改革,是指西方基督教世界内在16世纪导致几个新教教会出现的运动。
宗教改革是一种观念的转变,即关于正确地解释基督教信仰。
新教实际上相信罗马天主教会在神学上的错误,而不仅仅是某些错误的观点。
宗教改革派历史学家主张:宗教改革是恢复真正的基督教信仰。
反之,天主教会则认为宗教改革是一次反叛。
1.背景
16世纪的英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王权的势力已经很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很好的建立起来,民族意识也不断增强。
随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打破以罗马教廷为中心的神权垄断成为建立和巩固君主专制政体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步骤。
教会代表的反动封建势力,竭力限制与阻挠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工商业的发展,同市民阶层也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同时教皇的谬误日渐明显,教士阶级生活糜烂,加之受到文艺复兴思想的影响,宗教改革应运而生。
宗教改革的本质是一场打着宗教旗号的政治运动。
这就是16世纪英国和欧洲爆发宗教改革最基本的背景与动机。
2.改革过程(Reformation in Britain)
不同地区,由于王室集权程度的不同产生出不同的政治结构,这又决定了宗教改革在当地的方式与走向,英国的宗教改革就是别具一格的。
英国的宗教改革并不是由教会内的宗教改革家发动的,而是国王亨利八世完全出于世俗的动机,通过行政命令和立法措施自上而下推动的。
当他在位初期,在马丁·路德于德意志发动宗教改革以后,英国很快就受其影响。
英国天主教会拥有全国地产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享有各种特权,是国王统治的重要支柱。
可是,可能由于国王,贵族,新贵族等觊觎教会财产,也可能由于国王要集中王权;总之,最直接的导火线是亨利八世的离婚案,导致他最后与罗马教廷的决裂。
亨利八世利用国会与教廷对抗,英国的宗教改革从此开始。
1531年,英国召开国会和教士会议,对教士会议全体成员以拥护教皇和蔑视王权罪起诉。
教士们付出11.8万多镑巨款获得宽免。
1533年,国会通过禁止罗马教廷上诉的法案,隔断了英国与罗马教廷的一切联系。
新任的坎特伯雷大主教(The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克兰麦主持法庭,宣布亨利八世与凯瑟琳的婚姻无效,批准他与安娜·波琳的婚姻。
1534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宣布亨利八世及王位继承人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国王有权召集宗教会议,审理各种异端。
英国国教会(安立甘宗)正式产生。
在1536—1539年间,国王封闭了修道院,没收了他们的地产,房屋,财产。
促进了资产阶级的原始积累;英国王室也增加了经济收益。
1558年,波琳的女儿伊丽莎白继位。
她恢复了英国国教会的统治地位和国王在英国教会中的最高权力;取缔了天主教,否认教皇的权力,所有的神职人员必须效忠女王,否则革职;并改革了宗教礼仪。
1571年,国会批准了《三十九条信纲》和《公祷书》,采用了一些新教教义,保留了洗礼Baptism,圣餐Holy Communion两种圣事,成年时行坚振礼(Confirmation Ceremony),保留了主教制。
可是,伊丽莎白一世既反对天主教势力,也不允许国教会之外的其他新教派在英国的流行。
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安立甘宗(Anglican Church)基本形成。
安立甘宗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时期,英国国教会以外的新教各派,已经传入英国。
尤其是适合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发展要求的加尔文宗,在英国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苏格兰已经建立起了加尔文宗的苏格兰教会。
在英国,16世纪60年代就已经出现不遵守国教的加尔文宗信徒。
他们很多人主张“纯洁”教会,清除国教会中的天主教不良影响,还反对教会上层的封建统治者奢侈,浮华的生活,因此被称为“清教徒”(Puritan)。
16世纪70—80年代,英国加尔文宗开始建立自己的教会。
16世纪末,清教徒中又分裂为两派:即主张有长老领导教会的长老会,主张由所有信徒共同管理教会,每个教会完全自主独立的独立派。
3.清教的产生与发展(The Development of Puritan)
在英国宗教改革运动中,宗教改革家群体发生了分化:一些人称为安立甘宗的信徒;另一些人则要求彻底的改革,成为清教徒。
1549年12月,约翰·胡珀(John Hooper)对爱德华六世的《第一公祷书》提出非议;这是英国宗教改革家对安立甘宗进行抨击的最早记录,标志着清教的出现。
胡珀也因此被称为“清教之父”。
伊丽莎白当政后虽然恢复了基督新教的信仰,但并未使英国许多新教徒满意。
初期,新教徒主要反对宗教礼仪。
到16世纪60年代后期,加尔文宗逐渐成为清教运动的理论基础,清教的斗争重心也从礼仪领域转向制度领域,清教徒开始反对安立甘宗的主教制。
16世纪70年代,清教徒开始在各地组建长老会。
然而,清教长老会运动始终受到安立甘宗的遏制。
1590年,卡特赖特等长老派领袖被投入监狱,特拉弗斯逃亡爱尔兰,菲尔德已于两年前去世,长老会运动迅速衰落。
清教长老会因此让位于16世纪70—80年代兴起的清教分离派即独立派运动。
清教独立派的理论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其核心人物也成为革命的领袖人物。
4.宗教改革的意义
英国的宗教改革并不像欧洲大陆那样发生大动荡,但是由于其妥协,包容,混合,使得其表现出一种特别的持续性和绵延性。
英国宗教改革有几个特点:一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实质上是以强化王权为目的。
二这场改革的曲折性十分明显,中间经历几次反复(玛丽一世恢复天主教),但最终改革者还是取得了胜利。
主要原因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力量不是很强大,所以遭到封建力量的反扑。
但是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历史潮流,所以改革者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剥夺了教会在英国的政治,经济特权,王权得以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理论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去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在精神文化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使人们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主义。
发展了本民族文化,各国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
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力量。
六.基督教和资本主义兴起(Christianity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16世纪,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理论不够成熟,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资产阶级还未能提出直截了当的政治理论来指导革命。
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在中世纪西欧的意识形态中处于统治地位。
当时,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即使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家,大多数也是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而人民群众的宗教感情更为浓厚,因此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呈现出宗教特点,披着宗教的外衣反对封建统治。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端(the Beginning of Bourgeois Revolution in Britain)
詹姆士一世继位,开始斯图亚特王朝(Stuart dynasty)统治。
在宗教上,信奉加尔文宗的他,准备皈依出价较高的那一方,他不反对继续当新教徒,但他也愿意皈依天主教。
詹姆士一世骄奢淫逸的生活,大大加深了王室与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矛盾。
1625年,詹姆士一世死去,其子查理一世继位,其倒行逆施更超过其父。
在宗教上,他指示坎特伯雷大主教迫害清教徒,任意逮捕清教徒,施以酷刑,罚款,监禁。
在英格兰政治、社会矛盾极其激化的形势下,查理一世在苏格兰也实行政治与宗教迫害政策,力图在苏格兰推行英国国教。
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