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旁间隙肿瘤的CT和MRI诊断价值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今天致力于为医疗卫生应聘考生提供最重点的考试信息及考试资料,其中医学影像学也为医疗卫生招聘考试常考内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医学影像学专业知识-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
咽部影像观察与分析(一)正常影像学表现口咽部上起软腭,下至会厌游离缘。
侧位X 线片显示咽后壁软组织光滑,厚度平均3mm,超过5mm 具有病理意义;前方软腭下为舌面,连续为舌根、会厌组织。
CT 和MRI 横断面扫描可显示口咽粘膜、粘膜下咽缩肌、咽旁间隙、扁桃体组织。
鼻咽部位于鼻腔后方,上自颅底,下至硬胯。
前壁为鼻后孔及鼻中隔后缘;顶壁由蝶枕骨构成,与颅底关系密切;后壁为枕骨基底部及第一、二颈椎椎体;外壁为咽鼓管咽口、圆枕、侧隐窝。
侧位平片显示顶壁软组织厚度平均4.5mm,后壁3.5mm。
CT 和MRI 见两侧咽隐窝对称,咽鼓管圆枕和咽鼓管咽口清楚,可区分鼻咽粘膜、粘膜下层及其外侧肌群形态、咽旁间隙组织等结构。
喉咽部又称为下咽部,上起会厌游离缘,下至环状软骨下缘,由下咽侧壁、两侧梨状隐窝及环后间隙组成。
侧位片显示下咽后壁厚度不超过10mm。
两侧梨状隐窝在吞钡时显示清晰。
CT 和MRI 横断面清楚的显示下咽后壁粘膜,粘膜下颈长肌群;两侧梨状隐窝对称,大小一致,粘膜面光滑整齐。
食管上开口部呈软组织密度位于环状软骨后区及气管后。
(二)基本病变表现1.咽腔狭窄或闭塞见于肿瘤、外伤等。
2.咽壁增厚或不对称见于炎症、肿瘤。
3.咽腔或咽周异常密度影见于炎症、肿瘤。
4.咽周间隙的移位或消失见于炎症、肿瘤。
(三)比较影像学咽部影像学检查方法有X 线、CT、MRI、DSA 多种检查技术。
X 线检查目前仍用于观察鼻咽侧后壁软组织厚度,主要用于儿童腺样体增生。
CT 检查为咽部及其病变的常规检查技术,可以清晰显示咽腔、咽壁及咽周间隙改变。
MRI 检查由于任意方位成像及优越的软组织对比,临床应用越来越多。
累及咽旁间隙的颅底软骨肉瘤的CT和MRI诊断
De rm e fRa o o pa t nto dil gy, Eyea nd EN T o pia H s t lofFud n U nie st S ng i20 031, R.Chi a v r iy, ha ha 0 P. na
[ src] Ob et e To dsu st ev leo Abta t jci : ic s h au fCT n v a d MRIi h ig o i o k l b s h n r s ro xe sv l n t eda n ss fs ul ae c o d o a cma e tn iey
s r c in we e f u d o tu t h p 4 c s s ro a h p 2 c s s , c o a id wi p ty, o Th s r o u a s a e( a e )o v l n s a e( a e ) a c mp n e t s o t n i h
CT nd M RIdig ss o kulb s ho dr s r o a e tnsv l nv l i r pha y e ls c ZH A N G n SH A a a a no i fs l a e c n o a c m x e i ey i o vng pa a r ng a pa e Fa g, Y n.
【 要 】 目的 : 讨 C MR 对 累及 咽 旁 间 隙 的 颅底 软 骨 肉瘤 的 诊 断价 值 。方 法 : 摘 探 T、 I 回顾 性 分 析 6例 经病 理 证 实 的 累
及 咽 旁 间 隙的 颅 底 软 骨 肉瘤 患者 的 C MR 资料 , 中 3 为黏 液 样 软 骨 肉瘤 。结 果 : T、 I 其 例 6例 均 广 泛 累及 咽 旁 间 隙 , 犯 颈 侵 静 脉 孔 5例 、 尖 3例 、 岩 寰椎 旁 3例 。 主要 C 表 现 为 软 组 织肿 块 伴 不规 则 骨 质 破 坏 , 块 呈 分 叶 状 4例 , 圆 形 2例 , T 肿 类 伴
影像学检查在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o e ai n a e v l a l o t e te t n fP S tmo s p r t r a u b e t h r a me t P u r. o o
【 e od 】 H a d ek ep s s Pr hr ga sae Tm g py X— a m u d M ge c K yw rs ed n c ol m ; a pa nelpc ; o or h ; r c pt ; ant a n T vsgt t i nsc a e f Tad R r a m r opr hr . A s at r bet e o ne i e h d go i vl In i r t o a a n i i t a e a t u o C n M i p m y u s f a p y
D an s cv leo a ig e a n t n i r r l r fp r p ay ga sae i ot a fi gn xmiai pi ytmoso a a h rn e p c g i u m o n ma l l
肋i M n A g,
Sn x E W i i. eatetfOo r gl yH n nPoi i e l H si l hnzo 503 H n n og,I e nDp r n o t ay o g ,ea rv c l o e o t , eghu40 0 ,ea m m l n o naP p  ̄ pa Z
rsn n ei gn e o a c ma i g
咽旁间隙为咽外侧 、 颈部上段 、 深部的呈漏斗状的 潜在性筋膜间隙。其解剖部位深在 , 结构复杂 , 上至颅 底 , 达舌 骨 平 面 。 咽旁 间 隙 内有 颈 内 动 脉 、 外 动 下 颈
肿瘤的影像学检查
肿瘤的影像学检查肿瘤的早期检测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
在现代医学中,影像学检查成为了肿瘤检测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不同的影像学技术,医生可以准确地发现肿瘤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本文将介绍肿瘤影像学检查的常见技术和注意事项。
一、X线检查X线检查是最常见的影像学检查之一,适用于检测骨骼肿瘤和部分软组织肿瘤。
X线透视能够清晰显示骨骼的结构,骨骼肿瘤的形态和位置。
然而,X线检查对于软组织肿瘤的检测能力较弱,容易漏检。
因此,在进行肿瘤筛查时,X线检查通常会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结合应用。
二、CT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能够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密度和边界。
CT检查特别适用于检测颅内肿瘤、腹部肿瘤和胸部肿瘤。
通过不同的CT扫描方式,医生可以获取三维立体的肿瘤影像,为手术和放疗提供精准的定位和设计。
三、MRI检查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无辐射的高级影像学技术,对于软组织肿瘤的检测有着很高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MRI检查能够清晰地显示肿瘤的形态、大小、位置以及血流情况,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信息。
在肿瘤筛查和诊断中,MRI检查常常被用来确认肿瘤的良恶性及其浸润范围。
四、PET-CT检查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结合了正电子发射体层扫描和CT成像,能够同时观察到肿瘤的新陈代谢情况和解剖结构,为肿瘤的诊断和分期提供了更加全面的信息。
PET-CT检查对于体内多发性肿瘤、复发性肿瘤和淋巴结转移的检测非常重要。
通过PET-CT图像的分析,医生可以评估肿瘤的预后和治疗效果。
五、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影像学技术,适用于对肿瘤的形态和血流情况进行初步筛查。
超声检查对于颈部、乳腺、子宫和甲状腺等部位的肿瘤有良好的分辨率和敏感性,能够及早发现肿瘤的存在。
在肿瘤筛查和术前评估中,超声检查是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
综上所述,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及手术入路
咽旁间隙是位于喉部和颈部之间的空间,包含着许多神经和血管,咽旁间隙肿瘤即是指发生在这个区域的肿瘤。
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比较多样化,包括颈部肿块、声音嘶哑、吞咽困难、上肢无力、颈部疼痛等。
在进行诊断时需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是咽旁间隙肿瘤的重要诊断手段。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包括颈部X线摄影、计算机断层扫描(CT扫描)和核磁共振(MRI)。
其中MRI检查最常用,可观察到肿瘤的大小、位置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信息。
对于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
手术切除通常需要进行切口放大和暴露,以便清楚地识别和保护颈部的神经和血管。
传统的手术入路包括后颈外侧入路、肩胛下入路、锁骨下入路等。
但这些传统切口有时难以清楚地暴露肿瘤和相邻的组织,同时创伤较大并且容易引发术后并发症。
近年来,随着微创手术的技术不断发展,颈部腔镜手术也被广泛运用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手术治疗中。
颈部腔镜手术入路主要通过口腔、鼻腔等口鼻内部切口进行操作,不仅创伤小、恢复快、美容效果好,同时也能够减少手术用的镜和仪器的几率,提高手术效率和术后康复。
总之,咽旁间隙肿瘤需要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以作出正确的诊断。
手术切除是根治性的治疗方法,
手术入路主要包括传统切口和颈部腔镜手术入路。
对于患者来说,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提高手术效率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患者的康复起到重要的作用。
咽旁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
咽旁颞下区肿瘤的诊断和手术治疗体会刘通;费伟【摘要】目的:探讨位于颞下窝、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分析颈侧入路及耳屏前入路的手术疗效,总结治疗心得体会.方法:回顾分析2010—2014年间,15例颞下窝、咽旁间隙肿瘤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影像学、组织学检查,分别采用单纯颈侧入路、颈侧入路+下颌骨劈开外旋术或耳屏前切口入路方式切除肿瘤.结果:15例患者均完整切除肿瘤,术后随访1~5年,13例良性肿瘤均无复发,2例恶性肿瘤患者无瘤生存3~5年.结论:术前行增强CT和MRI可明确颞下窝、咽旁肿瘤占位及大小,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帮助,但不应完全依照影像学检查结果实施手术.利用颈侧软组织可让性,能有效切除咽旁间隙体积较小的肿瘤.对于位置较高且粘连较重的良性肿瘤及侵袭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可考虑采用"颈侧入路+下颌骨劈开外旋术"或"耳屏前切口入路+颧弓切断术"切除.%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iagnostic methods, and surgical approaches in the treatment of tumors in the infratemporal fossa and parapharyngeal spac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including Contrast-enhanced CT and MRI images of 15 patients, with infratemporal fossa or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operated from 2010 to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inci sion approaches, there are 3 subtypes: ① lateral neck ap-proach;②lateral neck plus the mandibular osteotomy approach;③anterior tragus incision. Results:Tumors were excised en bloc from those 15 patients. All cases had been followed up at least 1 year. No recurrences were found in 13 cases of benign tumors, the 3-and 5-year disease-free survival rate of 2 cases of malignant tumors were 100%.Conclusion: Even though Contrast-enhanced CT and MRI are effective preoperative diagnostic methods for infratemporal fossa or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rgical anatomy should be in key considerations. Since the soft tissue of neck has fantastic flexibility, small sized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could easily excised through lateral neck incision. While for those tumors located in the deep anatomic site or adherent to the nearby soft tissue, lateral neck plus mandibular osteoto-my approach or anterior tragus incision should be considered.【期刊名称】《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年(卷),期】2016(026)001【总页数】4页(P50-53)【关键词】颞下窝;咽旁间隙;手术治疗;增强CT;MRI;针吸细胞学活检【作者】刘通;费伟【作者单位】四川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口腔科,四川成都 61007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82;R739.81目前对于颞下窝、咽旁间隙的肿瘤,临床上诊断和治疗仍较为棘手。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MRI技师)试题三
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评(MRI技师)试题三[单选题]1.有关顺磁性(江南博哥)对比剂的增强机制,错误的是()。
A.临床主要利用其T1效应B.弛豫时间长,有较大的磁矩C.减弱质子之间或质子向周围环境传递能量D.游离的钆离子对肝脏、脾脏和骨髓有毒性作用E.必须用某些金属(如钆、锰等)离子的整合物参考答案:C参考解析:ABC三项,顺磁性对比剂由顺磁性金属元素组成的螯合物,如钆、锰等,这些金属离子具有顺磁性,其原子具有几个不成对的电子,弛豫时间长,有较大的磁矩。
这些物质有利于在所激励的质子之间或质子向周围环境传递能量时,使质子弛豫时间缩短。
临床主要利用其T1效应。
DE两项,钆剂90%经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体外,少量经胃肠道排出;游离的钆离子对肝脏、脾脏和骨髓有毒性作用,必须用它的螯合物,临床最常使用的是与DTPA的螯合物。
[单选题]3.双回波SE序列获得的图像是()。
A.质子密度加权像和T2加权像B.质子密度加权像和T1加权像C.T2像和T1像D.都是T2像E.都是T1像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采用双回波序列,第一个回波使用短TE,形成质子密度加权图像;第二个回波使用长TE,形成T2加权图像。
[单选题]4.下列汉英搭配,不正确的是()。
A.流动补偿——flow voidB.对比剂——condivast agentC.心电门控——cardiac elecdivical gatingD.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 MR angiographyE.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dynamic condivast enhanced MR angiography参考答案:A参考解析:流动补偿(flow compensation,FC)又称梯度力矩消除(GMN),是用一特定梯度场补偿血流、脑脊液中流动的质子,消除或减轻其慢流动时产生的伪影,增加信号强度的技术。
B项,对比剂(contrast media或contrast agents)。
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诊断及手术径路探讨
咽旁梁健 刚① 陈靖① 冯锦标①
用于巨大的 良性肿物 。
【 关键词 】 咽旁间隙 ; 肿瘤 ; 影像学 ; 手术径路
中图分类号 R 2 4 6 . 8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4 — 6 8 0 5 ( 2 0 1 3 ) 5 — 0 0 0 9 — 0 3
I ma g i n g Di a g n o s i s a n d S u r g i c a l Ap p r o a c h o f P a r a p h a r y n g e a l S p a c e T u mo r s d / L UO We i ,L I ANG J i a n - g a n g ,CHE N J i n g,e t a 1 . / / Ch i n e s e a n d
颈侧径路发 生暂时性面神经麻痹 2例 ,副神经麻痹 1 例 。经 口径路术 后未发生并 发症。结 论:术 前行 M R I 和C T检查对咽旁 问隙肿瘤 的诊断和鉴别 诊断有重要 意义 ,能为手术径路的选择提 供重要 信息。颈侧径路术式 视野开 阔清 晰、出血控制好 、并发 症少 ,适合 于大 多数咽旁 间隙肿 物 ,尤其适
s u r g i c a l p l a n . T h e r e wa s n o r e e u r r e n e e a n d s e v e r e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i n a l l c a s e s a t a me a n l f o w- u p o f 3 y e a r s . Co nc l u s i on:MRI a n d CT s c a n a r e e x t r e me l y u s e f u l f o r t h e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侯敏;柳春明;步荣发;张海钟;布静秋【期刊名称】《口腔医学研究》【年(卷),期】2004(20)5【摘要】目的 :对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方法 :对咽旁间隙原发性 2 39例肿块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原发良性肿瘤患病比为 6 1.0 9% ,其中上皮源性肿瘤患病比最高 ,占 19.2 5 % ;神经源性肿瘤第二位 ,占17.5 7%。
原发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为 35 .15 % ,其中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 ,占 2 1.76 % ;恶性淋巴瘤第2位 ,占 7.95 %。
炎症的患病比为 3.77% ,其中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最高。
结论 :咽旁间隙原发性肿块良性肿瘤的患病比最高 ,恶性肿瘤次之 ,炎症居第 3位 ,比例约为17∶9∶1。
【总页数】3页(P541-543)【关键词】原发性;咽旁间隙;肿块;流行病学分析;恶性肿瘤;炎症;良性肿瘤;上皮【作者】侯敏;柳春明;步荣发;张海钟;布静秋【作者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9;R737【相关文献】1.劲动脉三角区原发性肿块流行病学分析 [J], 江中明;周中华;吕春堂;徐晓刚2.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CT/MRI影像学分析 [J], 陈凯瑞;罗春媛;谭艳林;张强3.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分析 [J], 张强;李龙江;包崇云;陈林林;王予江4.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91例临床分析 [J], 孙丰林;金童;李文明;钱晔;魏东敏;孙睿杰;刘大昱;解光;雷大鹏5.23例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分析及手术方式探讨 [J], 陈昊亮;孙国文;唐恩溢;胡勤刚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
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摘要]目的:探讨咽旁间隙肿瘤的诊断与手术径路的选择。
方法:对23例咽旁间隙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
所有患者术前常规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扫描。
手术采用经口内径路8例,经颈侧径路14例,经颈腮腺径路1例,其中2例患者切除部分下颌骨。
结果:良性肿瘤19例(82.6%),恶性肿瘤4例(17.3%),肿瘤主要为腮腺和神经来源。
23例肿瘤完整切除,术后随访3年,恶性肿瘤中死亡2例,1例复发后再次手术,1例无瘤生存至今,现大部分病例仍在随访中。
结论:颈部彩超及颈部增强CT、MRI是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良好手段。
根据肿瘤的位置、侵犯范围及肿物的性质选择手术的径路,达到既能充分显露手术野,完整切除肿物,又能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关键词]咽旁间隙;肿瘤;手术咽旁间隙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决定了咽旁间隙肿瘤的复杂性,且临床表现各有特性,术前多缺乏病理诊断,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困难。
因此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是成功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我们对2000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23例咽旁间隙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手术径路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3例患者中,男11例,女12 例,年龄23~72岁。
良性肿瘤:多形性腺瘤7例,神经鞘瘤5例,神经纤维瘤3例,良性颈动脉体瘤 3例,脂肪瘤1例;恶性肿瘤4例:腮腺深叶粘液表皮样癌1例,恶性淋巴瘤1例,腺样囊性癌1例,恶性颈动脉体瘤1例;术后4例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放射治疗,病程1个月~3年,临床上多数患者以颈部或口咽部肿块就诊,部分患者有咽部异物感、咽痛,发音含糊、声音嘶哑、鼻塞、打鼾、耳痛、面瘫等多种表现。
18例以颈侧、下颌角腮腺区肿块为首发症状;3例有咽侧壁隆起,扁桃体和软腭移位;2例可在口咽部及颈部同时触及肿块,术前常规行增强CT扫描、B超检查、MRI扫描,肿瘤最小约1.5cm×2.0cm,最大约8.0cm×7.0cm。
咽旁肿瘤的影像学诊断ppt课件
1
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上:颅底 下:舌骨 外:咀嚼肌间隙 内:咽粘膜间隙
前:为翼下颌韧带、颌下腺 上缘 后内:椎前肌肉及筋膜 后外:腮腺深叶、二腹肌后 腹
2
由茎突及茎突诸肌将此间隙分 为前后二部。前部称咽旁前间 隙;后部称咽旁后间隙。 • 咽旁前间隙:脂肪、腮腺深叶、 咽升动、静脉;内侧腭帆张肌 肉、腭帆提肌等。 • 咽旁后间隙:颈动脉鞘(神经、 交感干、球体组织、淋巴结)。
21
22
10腭肌上皮癌来自11神经鞘瘤12
神经鞘瘤为一种起源于神经鞘膜细胞的良性肿瘤。咽旁间 隙的神经鞘瘤多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为椭圆形实 质性肿块,一般包膜完整,边界清楚光滑。CT平扫肿块呈 软组织密度,对比肌肉为稍低密度,边界清楚,包膜光整。 MRI平扫T1WI呈类似肌肉信号的等信号,T2WI呈稍高信 号;增强扫描肿块实性部分呈轻中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 肿瘤体积较大时,多伴囊变坏死。
7
多形性腺瘤
8
多形性腺瘤
9
左侧颌下腺肌上皮瘤
肌上皮瘤,又称肌上皮腺瘤,是由肌上皮细胞组成的一种涎腺 肿瘤。临床常无痛性缓慢生长的包块,好发于腮腺其次为颌下 腺。病理上界限清楚,课囊变,多具有完整包膜;若包膜不完 整呈结节状或无包膜,考虑有潜在恶性。平扫呈不均匀软组织 面对,囊变多见,囊壁多不规则,囊内见小片状或裂隙状低密 度区。增强扫描成不均匀轻度至明显强化,囊壁及实性部分强 化明显,囊变部分不强化。
13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 腮腺深叶来源的多形性腺瘤体积较大(>4cm),常突向同侧咽旁间隙生长,与原发于咽旁 间隙的神经鞘瘤较难鉴别。笔者认为两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影像表现:多形性腺瘤与神经鞘瘤均为单侧单发的软组织密度/信号,边界清楚,可见 完整包膜,均可合并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多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但多形性腺瘤常伴有延迟 强化,可供鉴别。 (2)发生部位:前者多发生在茎突前间隙。后者多发生在茎突后间隙,即二腹肌后腹以上水 平的茎突后间隙和二腹肌后腹以下水平的颈动脉间隙。 (3)对咽旁间隙的影响:前者使同侧咽旁间隙受压变窄,向内移位,脂肪间隙凹面朝外,呈 裂隙状或消失;咽腔受压变窄。后者发生于颈动脉间隙时对同侧咽旁间隙的影响不大,发生 于茎突后间隙时脂肪间隙朝多推挤同侧咽旁间隙向前外移位变窄,外侧推移,位于病灶与同 侧翼肌之间,咽腔可见受压CT变窄。咽旁间隙为脂肪间隙,表现为低密度,MRI表现为高信 号,T1WI上可更清楚地显示咽在旁间隙的受压移位改变。 (4)茎突:前者推挤同侧茎突向后内移位,下颌骨与茎突间距扩大。后者位于颈动脉间隙时, 茎突受压向前移位,位于茎突后间隙时,茎突向前外移位,下颌骨与茎突间距缩小。CT显示 茎突骨质移位的情况较MRI好。 (5)颈动脉鞘区血管:前者推挤其向后内移位。后者位于颈动脉间隙时,血管受压向前内移 位;位于茎突后间隙时,血管受压向外移位至腮腺与肿块之间形成明显分界。文献报道交感 神经来源的神经鞘瘤多推挤颈内动脉向前外位移,颈内动、静脉分离<60>120°。 (6)与腮腺及二腹肌后腹的关系:前者多源于腮腺深叶,位于二腹肌后腹的外侧,与腮腺分 界不清,两者间无明显脂肪间隙。腮腺可受压外移,二腹肌后腹受压内移。后者与腮腺分界 清楚,位于二腹肌后腹内侧,二腹肌后腹受压外移,肿瘤与腮腺之间可见清楚的脂肪间隙。 本研究中多形性腺瘤均来源于腮腺,若其源于咽旁间隙小涎腺时,肿瘤与腮腺间也可见脂肪 间隙,则其与腮腺之间是否存在脂肪间隙不能成为鉴别点。而其导致的二腹肌后腹的移位征 象与腮腺深叶多形性腺瘤所致征象一致,可供鉴别。
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提供详细的图像信息,帮助医生准确判断肿瘤的部位、大小和恶性程度。
本文将探讨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
一、X射线摄影与放射线CTX射线摄影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影像学技术,通过使用X射线进行摄影,能够得到肿瘤的影像信息。
在肿瘤诊断中,X射线摄影被广泛应用于骨肿瘤的检查,并在胸部肿瘤的早期筛查中发挥重要作用。
放射线CT又称计算机体层摄影,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能够提供更加清晰、详细的断层图像,对肿瘤的诊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成像是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图像重建的一种影像学方法。
相比于X射线摄影和CT,MRI不使用放射线,对人体无辐射损伤。
在肿瘤诊断中,MRI能够提供更多关于肿瘤组织的信息,如肿瘤的大小、形状、血供情况,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评估。
MRI在头颈部、胸腔、腹部等部位的肿瘤诊断中应用较为广泛。
三、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一种基于声波传播原理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声波的反射来生成图像。
它是一种无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广泛应用于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观察。
在肿瘤诊断中,超声检查常用于乳腺、肝脏、甲状腺等部位的肿瘤检查,能够帮助医生了解肿瘤的形态、性质和血流动力学变化。
四、PET-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是将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计算机体层扫描(CT)相结合,通过测量放射性示踪剂的分布情况,提供生物代谢信息和解剖结构信息。
在肿瘤诊断中,PET-CT能够检测出肿瘤组织的新陈代谢活性,帮助医生进行肿瘤的鉴别诊断和分期,对于肿瘤的治疗方案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影像学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与进展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
不断发展的影像学技术使肿瘤的早期诊断、评估和治疗更加准确和精细化。
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相信影像学在肿瘤诊断领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肿瘤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超声与CT对鼻咽癌侵犯咽旁间隙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咽旁 间 隙受侵 犯是 影响 临床 制订 鼻 咽癌患 者 治疗 方案及 评估 患者 预后 的主要 因素 l 】 ] 。 目前 ,鼻 咽癌 侵 犯 咽旁 间 隙 的诊 断 主要 依 靠 影 像 学 检 查 手 段 ,其 中 C T是 最 常用 的影像 学检 查 方 法 之一 。国 内广 泛 应 用
2 . De p a r t me n t o f Ul t r a s o u n d ,t h e F i r s t Af f i l i a t e d Ho s p i t a l o f Gu a n g x i Mi d i c a l Un i v e r s i t y Na n n i n g,Gu a n g x i 5 3 0 0 2 1 C h i n a
Pa n Da i ,Z h u S h a n g y o n g 。 ,L i Ya n ,e t a 1 .
1 . De p a r t me n t of Ul t r a s ou nd,Xi a oga n Ce nt r a l H os pi t a l ,Xi a o ga n, H u de i 4 321 0 0 Ch i n a
关 键 词
超声 咽旁间隙 鼻 咽 癌
Co m pa r i s o n o f Ul t r a s o no g r a phy a n d CT I ma g i ng i n Di a g n o s i ng Pa r a p ha r y n g e a l S p a c e I nv o l v e me n t i n Na s 0 ph a r y ng e a l Ca r c i n o ma
v ol ve me n t i n na s o pha r yn ge a l c a r c i n om a . M e t h o ds Ul t r a s o no gr a phy a nd CT we r e p er f o r me d i n t we nt y - t hr e e pa t i e nt s
口腔及口咽部肿瘤的CT和MRI诊断意义
口腔及口咽部肿瘤的CT和MRI诊断意义张学伟(牡丹江市第二人民医院影像科,黑龙江牡丹江 157000)【摘要】目的 分析口腔及口咽部肿瘤的CT和MRI诊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014年4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口腔口咽部病变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CT与MRI检查,观察两种诊断方法的效果。
结果 口咽癌患者21例,恶性淋巴瘤患者19例,而21例口咽癌患者中主要为单侧发病,18例形态不规则,16例出现信号密度不均匀症状,可见到肿瘤囊变或者坏死区域。
增强扫描后发现,16例患者出现明显的不均匀强化状态,而显示的14例淋巴瘤患者中,2例患者表现为双侧发病。
口咽癌与口咽恶性淋巴瘤在形态等方面检查发现,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
结论 CT与MRI对于口腔及口咽部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且在诊断上上具有一定特征性。
【关键词】口腔;口腔咽部肿瘤;CT;MRI【中图分类号】R814.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7882.2016.09.058.02口腔与口咽部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临床上通常采用CT与MRI检查进行诊断,可以准确的反应出肿瘤的大小、部位及范围等[1]。
本次就我院收治的口腔口咽部病变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观察口腔及口咽部肿瘤采用CT及MRI诊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4月~2016年7月我院收治的口腔口咽部病变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26~76岁,平均年龄(40.6±3.8)岁。
经病理诊断发现,40例患者均为口咽部恶性肿瘤病症,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咽部不适、咽部疼痛、有异物感与咽颈部肿块。
1.2 方法均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optima660螺旋CT仪器,美国GE公司生产的GE-HDi型1.5 T的核磁共振仪器检查方法。
CT检查: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扫描,均采用平扫加增强扫描。
【读书笔记】3种口咽部肿块CT表现
【读书笔记】3种口咽部肿块CT表现一、肌上皮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腭部常见的良性上皮类肿瘤,起源于小涎腺,常见于青壮年,女性略高发,本病多偶然发现,无无痛性肿块,肿块突然生长加快,并出现疼痛、麻木、面瘫、肿块固定等表现时应警惕恶变可能。
2.CT表现病变呈软组织密度,可有囊变,与正常组织分界清,动静脉期明显强化,动脉期可见肿块内明显强化小血管,有周边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充填的趋势,随时间延长强化逐渐均匀,邻近骨质可有受压的表现。
3.鉴别诊断①混合瘤:也起自小涎腺,具备良性肿瘤特征,增强可见轻中度延迟强化,强化幅度没有肌上皮瘤显著。
②扁桃体淋巴瘤:扁桃体区可见类圆形肿物,向口咽腔突出更明显,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均匀强化。
二、扁桃体癌1.临床概述腭扁桃体常见恶性肿瘤,中老年男性高发,绝大多数为鳞癌,与吸烟和酗酒密切相关,临床表现早期为咽部不适、异物感;晚期咽痛明显,吞咽时加剧,可伴有口臭、出血和张口困难等症状。
2.CT表现扁桃体区不规则占位,表面不光滑,可有溃疡;边界不清晰,特别是与咽旁间隙分界不清,病灶较大者可以向前外侵犯咽旁间隙、舌根部。
较小的病灶密度均匀,轻度强化;较大的病灶密度不均,可伴有低密度坏死区和高密度出血区,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
淋巴结转移常见,表现为中心坏死的环形强化。
3.鉴别诊断①扁桃体炎:形成脓肿时可以体积增大,密度不均匀,增强后脓肿壁强化,需结合病史进行诊断。
②扁桃体淋巴瘤:双侧多见,肿块较大,但边缘多清晰,密度均匀,常伴有口咽环周围软组织肿胀和淋巴结肿大。
4.扁桃体癌可以表现为隐匿性,PET-CT可以更好的发现隐性扁桃体癌引起的代谢异常。
三、扁桃体淋巴瘤1.临床概述本病为腭扁桃体第二常见恶性肿瘤,中老年高发;常为颈部淋巴瘤或全身淋巴瘤的一部分,非霍奇金淋巴瘤最常见,特别是弥漫性大B 细胞淋巴瘤。
临床早期表现为咽部不适、异物感;晚期咽痛明显,吞咽时加剧,可伴有口臭、出血和张口困难等症状。
咽喉部的影像学诊断
鼻咽癌颅内侵犯(增强)
鼻咽癌颅内侵犯(增强)
喉部 (一)、喉部影像学检查的价值及限度
1、X线平片可以显示部分喉室的结构, 但对较小病变和周围软组织内部情况难于 显示。
2、CT可清楚显示喉部和周围结构的异常, 明确病变部位、范围,对病变来源、性质 及肿瘤的分期提供依据,能清楚显示周围 喉软骨的破坏。
CT示软组织肿块,充满鼻咽腔,可经后 鼻孔长人同侧鼻腔,蝶腭孔扩大,肿瘤 长人翼腭窝、颞下窝,向上可破坏颅底 骨质,侵人蝶窦或海绵窦,肿块境界清 楚,密度一般均匀,肿瘤强化异常明显。
MRI表现:T1WI呈低信号,T2 WI呈 明显高信号,强化明显,瘤内可见低信 号条状或点状影,称为“椒盐征”。
(三)、咽部正常影像学表现
1、咽部正常X线表 现
2、咽部正常CT表现 (1)鼻咽腔层面:
(2)口咽腔层面
(3)喉咽腔层面:
3、咽部正常MRI表现 MRI所见与CT显示相同,具有良好的组织
分辨率,能直接显示粘膜、肌肉、间隙、 血管、神经等。
T1WI
T2WI
鼻咽癌
纤 维 血 管 瘤
(三)、喉部正常影像 学表现: 1、喉部侧位片:
2、喉部正常CT表现 (1)会厌溪层面:
(2)梨状窝层面:
(3)室带层面:
(4)声带层面:
(5)声门下区层面:
3、喉部正常MRI表现
MRI可直接显示喉部矢状面、横断面和冠 状面的影像,喉软骨在未钙化前在 T1 WI、 T2WI呈中等信号,钙化后呈不均匀低信号; 喉肌T1WI和T2WI呈偏低信号;喉粘膜在 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明显高信号;喉 旁间隙在T1WI和 T2WI均呈高信号影;喉 前庭、喉室和声门下区则均呈极低信号。
咽旁间隙的解剖和肿瘤诊断
一、咽旁间隙正常解剖咽旁间隙(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是位于咽肌环与咀嚼肌群和腮腺之间由深筋膜围成的脂肪间隙,左右各一,上自颅底,下至舌骨水平,大致呈倒置的锥形。
严格而言,咽旁间隙并非由深筋膜围绕而成,而是位于这些结构之间的为脂肪充填的一个间隙,其构成和周围结构复杂,通过组织亦较繁杂,以往文献对此的叙述很多,但常有所出入。
咽旁间隙的内侧壁为颊咽筋膜,此筋膜上自颅底,包绕咽颅底筋膜和咽缩肌外侧;外侧壁为翼内外肌、腮腺和二腹肌后腹的筋膜;前界自上而下依次为蝶骨翼突内侧板后缘及其颊咽筋膜、翼内肌、腭舌肌及腭咽肌筋膜;后壁为覆盖颈锥和锥前肌的锥前筋膜;顶部为岩锥和蝶骨大翼部分;底部为二腹肌后腹和舌骨大角连接处及颌下腺的包膜。
由此可见,咽旁间隙内邻鼻、口咽侧壁,其内侧的主要结构有咽肌环、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咽鼓管、咽隐窝和扁桃体等;外邻翼内外肌、下颌骨、腮腺、二腹肌后腹等;后邻颈锥横突、头长肌和头前直肌(头长肌位于头前直肌之内侧);前邻翼内肌和翼内板;上起自颅底;下止于颌下腺和舌骨。
由茎突及其附着肌肉(茎突舌骨肌、茎突咽肌和茎突舌肌)、韧带(茎突舌骨和茎突下颌韧带)和茎突咽筋膜组成的隔膜将咽旁间隙分为茎突前、后两个间隙(或称茎突前、后区)。
茎突前间隙内主要为脂肪组织,外侧有腮腺深叶伸入,内侧有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通过(腭帆张肌位前部,呈扁三角形,腭帆提肌位腭帆张肌后方,呈椭圆形),间隙内有许多神经和血管结构通过,包括下颌神经(第Ⅴ颅神经第三支--Ⅴ3神经)及其分支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颞神经,上颌动脉及其分支、咽升动脉、咽静脉丛和淋巴组织等。
茎突后间隙主要通过颈动脉鞘(CS),其中包括颈内动静脉、Ⅸ-Ⅻ颅神经、颈交感干、球体组织和淋巴结等。
有人认为颈动脉鞘并不属于咽旁间隙,它是由深筋膜包裹的一个独立的间隙,下达主动脉弓,分为舌骨上区和舌骨下区。
其内贯穿全长的成份有颈内静脉、迷走和交感神经及颈深淋巴链;舌骨上区还有第Ⅸ-Ⅻ对颅神经和颈内动脉,舌骨下区为颈总动脉。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
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鉴别诊断王玲; 刘学文; 李卉; 耿志君; 王德玲; 谢传淼【期刊名称】《《中国CT和MRI杂志》》【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咽旁间隙; 多形性腺瘤; 神经源性肿瘤; 磁共振成像【作者】王玲; 刘学文; 李卉; 耿志君; 王德玲; 谢传淼【作者单位】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广东广州 51006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445.2咽旁间隙肿瘤约占头颈部肿瘤的0.5%[1],大多数是涎腺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70%~80%属于良性肿瘤[2]。
涎腺源性肿瘤主要起源于腮腺深部或异位的小涎腺,其中多形性腺瘤最常见,主要位于茎突前间隙;而神经源性肿瘤大多位于茎突后间隙,其中神经鞘瘤和副神经节瘤常见[3]。
影像上准确判断病变的解剖部位可以明显缩小鉴别诊断的范围。
而判断病变的解剖部位,主要依据邻近结构的移位征象来判断。
由于MRI具有多参数、多层面扫描及多方位成像,对软组织分辨力较高,能够较好显示病变所在位置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可作为咽旁间隙肿瘤影像学诊断和评估的首选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10例多形性腺瘤和18例神经源性肿瘤患者的MRI资料,探讨邻近结构的移位征象及肿瘤的MRI信号特点,以提高对两者的鉴别诊断水平。
1 材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收集我院2006年6月~2012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且术前均行MRI检查的咽旁间隙多形性腺瘤10例和神经源性肿瘤18例。
18例神经源性肿瘤中神经鞘瘤9例、副神经节瘤9例(4例迷走神经副神经节瘤、3例颈动脉体瘤及1例颈静脉球瘤)、神经纤维瘤1例。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完整临床和影像学资料。
表1 咽旁多形性腺瘤与神经源性肿瘤的MRI表现MR表现多形性腺瘤(n=10)神经源性肿瘤(n=18)P值χ2形状 0.2942.891椭圆形512哑铃形25不规则形31边界 0.6260.655清楚 914不清楚14质地 1.0000.233均匀13不均匀915特征性信号0.00212.000靶征 40盐和胡椒征08强化程度 0.6740.207中等34明显714包膜 0.0505.063完整 49不完整64无051.2 扫描参数 MRI检查采用GE1.5T超导型磁共振成像系统(SignaHorizonLXHighspeed,GeneralElectricMedical Systems,USA)及标准头部正交线圈,行自旋回波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扫描和快速自旋回波轴位T2WI扫描,T1WI参数:TR=420~450ms,TE=15~30ms;T2WI参数:TR=3200~3500ms,TE=100~120ms;层厚5mm,层间距0.5mm,矩阵320×224,FOV=220mm×220mm。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Department of Imaging Diagnosis, Cancer Hospit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Beijing 100021, China
# 通信作者 ( corresponding author) , e-mail:cjr.luodehong@ vip.
286
《 癌症进展》 2014 年 5 月第 12 卷第 3 期
Key words: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ncol Prog, 2014, 12 (3)
ONCOLOGY PROGRESS, May 2014, Vol. 12, No. 3
287
注: A: CT 横断位增强扫描示右侧茎突前咽旁间隙肿物, 形态规则, 边界清楚, 密度不均匀, 可见 轻度斑驳样强化; B: MRI 横断面 T1WI 示肿瘤呈等、 低信号, 推压咽旁脂肪间隙向两侧移位; C: MRI 横断面 T2WI 脂肪抑制序列示肿瘤呈不均匀高信号
位扫描 ( TR = 640 ms, TE = 8. 1 ms) 。 观察并记录病变大小、 形态、 边界、 密度或信
号、 强化程度、 侵犯范围及与周围结构等的关系, 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
2 结果
2. 1 肿瘤的一般情况 54 例病变中, 单发 52 例, 多发 2 例 ( 均为神
经鞘瘤) , 所有病灶主体均位于咽旁间隙, 左侧 25 例, 右侧 29 例; 病 灶 最 大 径 2. 0 ~ 9. 7 cm, 平 均 4. 6 cm。 病 理 诊 断: 神 经 源 性 肿 瘤 28 例 (51. 9%) , 均 为 神 经 鞘 瘤; 涎 腺 来 源 肿 瘤 19 例 (35. 2%) : 多形性腺瘤 13 例, 黏液表皮样癌 3 例, 腺淋巴瘤、 基底细胞腺瘤、 神经内分泌癌各 1 例; 其他类型 7 例 ( 13. 0%) :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淋 巴瘤各 2 例, 脑膜瘤、 血管瘤、 黑色素瘤各 1 例。 2. 2 肿瘤的形态、 边界、 密度 / 信号及强化
理证实为咽旁间隙肿瘤, 并有完整的影像学检查资 料的患者共 54 例。 男 26 例, 女 28 例; 年龄 19 ~ 80 岁, 平均 48. 8 岁。 病程 1 个月至 10 年不等, 平均 17. 4 个月。 主要临床表现为吞咽不适、 异物感或颈 部肿物。 查体口咽侧壁膨隆 30 例; 上颈部肿物 7 例; 腮腺区肿物 5 例; 颈部及口咽同时触及肿物 10 例, 口咽部、 上颈部及腮腺区均无异常, 体检影像 学检查发现咽旁软组织占位病变者 2 例。 54 例患者 中同时行 CT 及 MRI 检 查 3 例, 仅 行 CT 检 查 41 例, MRI 检查 10 例。 1. 2 方法
19 例涎腺肿瘤中 15 例行 CT 检查, 表现为轻 至中度不均匀强化, 内可见不规则斑片状低密度区 (图 2), 3 例可见钙化, 均为多形性腺瘤。 6 例行 MRI 检查 ( 其中 2 例同时行 CT 检查) , T1WI 为等、 低信号, T2WI 为不均匀高信号, 增强后不均匀强 化 (图 3A、 B)。
1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肿瘤医院影像诊断科, 北京 100021 2 邢台医专第一附属医院 CT-MR 室, 河北 邢台 054000
摘要: 目的 分析咽旁间隙肿瘤的 CT 及 MRI 表现, 以提高该部位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方法 回顾性 分析 54 例经病理证实的咽旁间隙肿瘤的 CT 及 MRI 表现。 结果 神经鞘瘤形态较规则 ( 85. 7%) , 涎腺肿瘤形态多 不规则 ( 63. 2%) , 二 者 边 界 多 清 楚。 涎 腺 肿 瘤 位 于 茎 突 前 方 18 例 ( 94. 7%) , 神 经 鞘 瘤 位 于 颈 鞘 内 26 例 (92. 9%) 。 24 例神经鞘瘤 使 咽 旁 间 隙 向 两 侧 移 位 ( 85. 7%) , 涎 腺 肿 瘤 多 向 前、 内 侧 移 位。 涎 腺 肿 瘤 中 12 例 (63. 2%) 小部分伸入腮腺深叶。 神经鞘瘤多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深面 (96. 4%) , 涎腺肿瘤多位于二腹肌后腹的浅面 (68. 4%) 。 结论 肿瘤与茎突、 咽旁脂肪间隙、 颈鞘、 腮腺、 二腹肌后腹的关系及肿瘤密度 / 信号及强化特点对咽 旁间隙肿瘤的定位、 定性诊断有重要的价值。
∗论 著∗
《 癌症进展》 2014 年 5 月第 12 卷第 3 期 ONCOLOGY PROGRESS, May 2014, Vol. 12, No. 3
285
咽旁间隙肿瘤的 CT 和 MRI 诊断价值
李琳1 林蒙1 赵燕风1 冯超2 陈薪伊1 王勇1 周纯武1 罗德红1#
2 例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1 例脑膜瘤增强扫描 较明显强化。 黑色素瘤中等度强化, 内可见不规则 片状低密度区。 2 例淋巴瘤增强扫描中轻度强化 1 例、 明显强化 1 例。 血管瘤 CT 增强扫描动脉期强 化不明显, 静脉期可见少许片状强化, 延迟期强化 程度及强化范围逐渐增大, 病变内可见散在分布的 点状钙化灶 (图 4A、 B)。
关键词: 咽旁间隙; 肿瘤; 计算机断层摄影;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 R739. 9 文献标志码: A doi: 10. 11877 / j. issn. 1672-1535. 2014. 12. 03. 16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and MRI for the parapharyngeal space tumors
28 例神经鞘瘤中 25 例行 CT 检查, 表现为轻 度不规则岛状或斑驳状强化灶, 密度稍低于肌肉密 度 (25 / 25) ( 图 1A) , 2 例伴有钙化灶; 4 例行 MRI 检查 ( 其中 1 例同时行 CT 检查) , T1WI 为等、 低信 号, T2WI 为 不 均 匀 高 信 号, 可 见 囊 变 ( 图 1B、 C), 增强后不均匀强化。 不同病理类型肿瘤 的形态、 边界、 密度及信号分布见表 1。
咽旁间隙是头颈部的重要解剖结构, 位置深, 邻近结构复杂, 容易受到周围肿瘤侵犯或推压而发 生形态改变。 本文总结我院 54 例咽旁间隙肿瘤的 CT 及 MRI 表现, 以提高该部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 诊断水平, 为手术入路提供重要依据。
1 资料和方法
1. 1 资料 收集 2006 年 1 月至 2013 年 10 月手术或活检病
图 1 19 岁男性右侧咽旁神经鞘瘤患者的 CT 和 MRI 影像
表 1 不同病理类型肿瘤的形态、 边界、 密度 / 信号分布 [n (%) ]
病理类型
神经源性肿瘤 涎腺来源肿瘤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淋巴瘤 脑膜瘤 血管瘤 黑色素瘤
形态
规则
不规则
24 (85. 7) 4 (14. 3)
7 (36. 8)
MR 扫描: 使用 GE 1. 5T 磁共振扫描仪, 头颈 联合线圈。 扫描参数: 横断位及冠状位 FSE T2 压 脂序列 ( TR = 4000 ms, TE = 85 ms) ; 横轴位 FSE T1 序列 ( TR = 640 ms, TE = 8. 1 ms) ; DWI: 采用 单次激发 EPI 序列 ( TR = 6000 ms, TE = 70 ms, b 值 = 800 s / mm2) 。 增强扫描: 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 注入钆喷酸葡胺 ( Gd-DTPA) , 剂量为 0. 2 ml / kg, 注射速度 2. 5 ml / s, 分别行横断位、 冠状位及矢状
CT 扫 描: 使 用 GE Lightspeed Ultra 8 层、 GE Lightspeed VCT 64 层 螺 旋 CT 扫 描 机。 扫 描 参 数: 管电压 120 kV, 管电流 230 mA, 层厚 5 mm。 以高 压 注 射 器 由 肘 前 静 脉 注 入 碘 对 比 剂 100 ml ( 300 mg / ml, 碘 普 罗 胺, Bayer ) , 注 射 流 速 3. 0 ml / s, 延迟 30 s。 将扫描所得原始数据进行标 准重建, 重建层厚 0. 625 mm, 将重建数据传至工 作 站 ( Advantage windows 4. 4, GE Medical Systems) , 采用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方法进行重建。
12 (63. 2)
0
2 (100)
0
2 (100)
01 (100)0 Nhomakorabea1 (100)
0
1 (100)
边界
清楚
不清楚
25 (89. 3) 3 (10. 7)
2 CT & MRI Room,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gtai Medical College, Xingtai 054000, Hebei,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and MRI of the parapharyngeal space ( PPS) tumors for better diagnosis. Method CT and MRI of 54 patients with histopathology confirmed PPS tumors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 Neurilemmoma showed regular shape (85. 7%) , while salivary gland tumors were comparatively irregular (63. 2%) , and most of them had well-defined border. 18 cases (94. 7%) of salivary gland tumors were found in front of styloid, 26 cases ( 92. 9%) of neurilemmoma were seen in carotid sheath, and 24 cases (85. 7%) of neurilemmoma pushed the PPS to both sides of the lesion while the salivary gland tumor pushed the PPS forward or inside. 63. 2% of salivary gland tumors had a small portion extending into the deep lobe of the parotid gland. 96. 4% neurilemmoma were in the deep of, and 68. 4% salivary gland tumor were in the superficial of posterior belly of digastric. Conclus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mor and styloid, parapharyngeal space, carotid sheath, parotid gland, posterior belly of digastric and tumor density / signal is important for diagnosis of PPS tumors.